听评课有感

时间:2024-07-10 15:01:4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听评课有感15篇(精华)

听评课有感1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听评课有感2

  打开《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第一眼就被作者自序的标题所吸引——“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人们常言“开宗明义”,给评课加上这样的前缀,王老师似乎是在剖白自己评课的用心,又更像是在向读者强调评课的本来意义,然而“评”是为了“省”,“评课”是为了“省课”如我这样的读者自然是明白的,可大多时候的我们是“评”别人、“省”别人的课,而王老师却以人为镜,反观自我,翻出了评课的新意,这样的眼界,这样的胸怀让我心生敬意,着实要为王老师喊上一声好!

  当我静下心来,走进王老师的评课,流连于珠玑的澄澈清明间,我感受到的则是一份了不起的真诚。于人真诚,用心去倾听,用爱去理解,采下课堂中每一朵闪亮的火花;于己真诚,不隐失误,不虚人美,记下教学中每一次努力的碰撞;于语文真诚,立足语文学习的本质,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珍惜行走在语文路上的每段经历。在王老师真诚地引导下,我追觅着肖绍国老师《月迹》中亦诗亦禅的心迹,徘徊在彭才华老师《凡卡》中“反复”情深,走过邹清老师一唱三叹式的《秋天的思念》,仰观汪秀梅老师大美不言的《鸟的天堂》。王老师用他的真诚撑起二十五节好课的高度,悟其本质、鉴其思想、析其构思、品其细节、赏其价值,每一辑里,都从不同的视角剖析评品,丝丝入扣,点面皆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声的琳琅悦耳,又如万流归宗般的震撼磅礴,在评课中我看到了上课老师的玲珑精彩,也读出了作者的睿智大气,还读出来语文教学的本来的面目。当然,也读出了自己的匮乏与浅薄!

  在我看来王老师谈评课,也是在谈语文。

  王老师借谈评课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着三种境界:第一境,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读来玄妙,咀嚼一番又觉得在理之际,教无定法、课堂生成、教学艺术这些名词术语不都是在印证这种打破规范、打破程式的教学追求吗?就如夫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把生命和灵魂嵌入教学,让课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这样的语文课堂真让人神往。

  在王老师的评课中体现着他对语文课味道的偏好。他认为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三种味道,三个层面。第一层实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那就是语文课该教些什么;第二层则是凸显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有趣味、重熏陶、存人本;第三层则是表现了语文课的品味追求。这三味,我们也许不可能一一占尽,但也告诉了我们语文课最起码应该上成什么样子的,还告诉了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语文课提高到什么样子的,这三味可供所有语文老师仔细琢磨,甚至追求一生。

  这就是王老师给我们在评课中诠释的他的语文观,没有艰深晦涩的长篇演绎,有的是本色的解读,真实的践行。

  在我看来王老师谈评课,更是在谈做人。

  王老师告诉我们评课者课者应该有参与课堂的感性体验,还应该具备笼罩课堂的理性思考。即做热情的参与者,还要做一位冷静的旁观者。因为只有参与,才能投入其中,才能对所评之课感同身受,才能真实、真切、真诚地体验课中的酸甜苦辣,从而抱持一种“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的心态;因为只有旁观,才能超然其外,才能对所评之课理性思辨、独立判断,才能发现课所承载、所体现、所隐匿的课程价值、教学规律、教育本质,进而彰显“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学术信念。

  王老师告诉我们评课的核心是倾听与理解。评课者应当怀着一颗虚静之心才能发下成见、偏见和浅见,方能全然敞开、全心投入,方能平等关照、自由对话,最终实现执教者和评课者的视域融合,因为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评课者的深度和高度,更重要的是让执教者通过评课者的评议,重新找回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和专业激情。

  王老师还提醒我们评课除了要评“教”还要评“学”。一评“学的起点”,再评“学的过程”,再评“学的效果”。他指出“学的起点”在评课中是最大的盲点和黑洞。因为无法评议“学的起点”,所以很难评议“学的过程”和“学的效果”。在看似科学的评“学”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虚伪和霸道。有时,貌似学得扎实、学得生动、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其实也不过是良好的“学的起点”的简单重复,跟执教者的设计和实施并无多大干系;有时,貌似学得沉闷、学得拘谨、学得散漫、学得压抑,其实也不过是拙劣的“学的起点”的一种必然报应,执教者不仅要为此背上黑锅,而且无从申冤。

  这就是王老师在评课中呈现的自己,一位谦和宽厚、孜孜不倦的师者,更是一位渊博睿智、笃行求实的长者。

  王老师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关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我想一本书能够折射出的作者的灵魂,而王老师在拿出自己评课时的种种体会和感受也是希望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灵魂,那个活在语文教学中的自己吧!最爱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今天我在王崧舟老师的听课中又见青山,又见自己,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听评课有感3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 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 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 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 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 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 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 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听评课有感4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课上的要精彩还要会听课和评课。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从教以来我一直感觉在评课时不知道说什么,从哪些角度评课。每当听到同事们专业的评课,敬佩不已。这学期开学校教科室发给我们这本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空闲时间仔细读过以后,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尤其是如何进行听评课。下面我来谈一下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听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从听课中学到东西,就必须做个有心人。以前我在去听课时,直接拿着听课本走进班级,有时连相应的教材都不带,发现一节课只是匆忙的在记录,不能很好的体会授课者的设计意图,获得的只是整体的一般印象或对某个问题的表面了解。一节课听下来感觉收获不大。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作为观察者,我们要把听课内容找来预习一下。和被观察者进行交流和探讨。研究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难点、重点。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和授课班级的情况。同时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上这样的一节课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二、观察的角度要多维化

  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然而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观察》教会我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一,观察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观察学生在的课堂表现,学生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二,观察教师的`教,看看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看看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达成。看看新课如何导入。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三,了解课堂性质,也就是这堂课是什么课?四,体验课堂文化,也就是我在该课堂呆了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听课时就特别注意从这几点入手,能够抓住重点,在评课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三、尝试小组合作

  以前去听课,我都是单兵作战,但是观察点繁多,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还要对现象作出快速判断,顾此失彼。《课堂观察》提倡我们建立“合作体”。在读完故事“合作深入,无尽的探索”后,我觉得在以后的听课中,我应该多和同事合作观察,我想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

  四、听课后要整理材料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时有些细节我们来不及思考,如果听课后不进行材料整理,在评课时就很难说出独到的想法。《课堂观察》中讲到听完课要进行“课后会议”,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听完课及时整理思路,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进行反复的琢磨。总结本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为评课提供材料。

  五、听课后要不断反思

  以前在听课后我没有写课后反思的习惯。听过就听过了,听课的印象很快淡出记忆,包括一些曾经被感动的好课,时间久了,也只留下一丝曾经的感动,无法回忆和思考到底好在哪里。在读完故事分享中“是谁改变了我的专业生活”后,我觉得自己在今后也要写一写课后反思,把详细的课堂片段记录下来,加上自己和别人的分析,可以为以后研究相关的专题提供很好的例子。

  走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这本书为我今后的听评课指明了方向,让我感受到教学的低温,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听评课有感5

  xxxx年4月24日下午,我有幸参加在赣榆区黄海路小学承办的《连云港市赣榆区xxxx年度教科研专题培训活动》,主要聆听了王彦明博士主题为《课堂听评课艺术》报告,王彦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博士,课程研究著名专家。王博士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听评课水平,从五个方面做了阐述:听评课及其分类;听评课的现实问题;听评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听评课的艺术和慕课时代听评课。感触颇多。

  首先,王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听评课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的两个现象:

  现象一:王博士说很多的评课过程是大家相互吹捧的过程,十句话有九句半是假的,最后半句“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这不成熟的建议也是无关痛痒的。

  但有两种情况,评课可能是真的,一种是,在课堂上,当开课教师就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刚刚呈现的时候,听课的两个老师在低头说话,在交流。这个时候可能是真的,“这个环节设计的好!”或“这个环节怎么这么处理呢?”

  第二种情况,听完这节课,走出教室,两个老师在进行讨论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真的,这节课的总体感觉怎么样,有些地方处理的蛮好的,有地方处理的不到位。

  但是,一到教室里坐下来,“我们开始评课了哈。”大家马上把脸一收,开始说假话。王博士说,这种评课没有意思,对开课老师,对评课老师的专业成长、对教育教学没有帮助。

  现象二:听评课只关注教师,忽视学生,多评教师,少评学生。

  平时我们听课,多看教师如何上课,而忽视学生如何听课,这也是一个常态。大多数老师听课都是坐在教室后,看老师的表演。其实,应该在教室的左右两边或到学生中间看一看学生,最好就坐在前边看学生的反应和表现。看一节课是不是好课,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好,而是看学生在这节课到底学的怎么样,如果学生全部达标,百分百掌握,老师也不花哨,学生非常喜欢上,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如果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就那么十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跑,其他的学生一脸的木讷,这个时候怎么能说他是好科呢?所以,坐在后面,不能看到学生的表情,只能看学生的后脑勺。因此,我们在提倡课堂观察的时候,就要关注到这一点。

  其次,听完报告的感受: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听课、评课也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锤炼、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听课、评课是数学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听课之前,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懵懂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习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片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心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的课外工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情况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广大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并具有广泛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与学生的合作、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跨学科教师的相互交流,以求知者的身份,投身到这股互学习、争提高的学潮中去,在听课学习、评课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听评课有感6

  徐杰老师,全国语文界名师,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先后获得11次特等奖、一等奖。连续两届全国中语优秀教师,“精致语文”首创者。

  “精致语文”,不是对语文的修饰,徐杰老师认为 “语文”的前面加任何修饰都是多余,“精致语文”的全称应该是“精致的语文课堂”,这是徐杰老师的追求。在《听徐杰老师评课》这本书里,处处都是“精致”,满满都是“干货”。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品鉴与学习”,徐杰老师以名师的课堂实录为出发点,进行了细致的鉴赏与分析。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徐老师的品鉴让我认识了“活动充分”的艺术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让我领会了“师生对话”和“课堂活动组织”的艺术;李卫东老师执教的《论语十则》,让我学习了“讲析”的艺术;肖培东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让我体会到了“课堂调度”的艺术。还有王君老师课堂教学“切入”的艺术、郁洪千老师“漫谈”的艺术、熊芳芳老师作文指导课“动态生成”的艺术、刘铁梅老师“文本细读”的艺术,朱则光老师“材料引进”的艺术,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和详细点评,宛如一场教学成果的盛宴,让人大饱眼福,大呼过瘾。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名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看似平常、简单,但平常中不乏艺术,简单中蕴含着深刻。那些看似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精彩细节,其实都是名师成长过程中厚积薄发的体现,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欣赏、总结、学用名师的教学细节,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第二部分“批判与建设”中,徐杰老师对青年教师的课例既进行了肯定点评,又提出了积极的优化的建议。从环节用时到朗读、学法……各方各面,面面俱到,甚至会假设自己上课,会设计哪几个环节,让人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最让我感触的当属第三部分“反思与深化”了。徐老师分享了不同课型的文本研读和备课思路。尤其《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他前后进行了四次备课。第一次备课后,他觉得还是原先的课堂风格,没有实质意义的突破,于是推倒重来,拿出了第二套方案。试讲之后,在一致好评的情况下,自己觉得课堂上两个渐次的高潮没能生成,症结是教学设计的问题,于是对前两个方案进行了整合,形成第三套方案。这节课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参加人教社的全国优课评比获得了一等奖。在出席“人教论坛”时执教这堂课,徐老师又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主题挖掘呈现了“自画像、正气歌、精神家园”这样的层次感,“衬托”的手法欣赏也是三个层次——写贫贱、安贫乐道;比黔娄,清高坚守;用“不”字,特立独行。一课多案,精益求精,徐杰老师的这种追求精致、追求完美的精神,让我钦佩。

  初次“认识”徐杰老师,是源自曹老师推荐的公众号。公众号里的每一篇文章,读来都感觉大有收获。他的公众号叫“杰哥的精致语文”。“杰哥”,一个透着豪爽义气让人莫名亲切的称呼。名如其人。《听徐杰老师评课》这本书出版多年,已是正版难找,询问徐老师时,他大方的送了一本。感动于心,相遇恨晚。以前总觉得自己课堂有很多问题,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改正。徐老师的公众号和书,时时让我有大开眼界的顿悟感,原来这个地方要这样解读,原来这篇课文这样讲真好……我觉得自己像个求知的孩童,需要学习的太多。好在年龄虽大,心态年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人师者,当活到老学到老。漫漫人生路,要想不忘师者初心不断有所进步,我觉得以书相伴是绝好的方法。

听评课有感7

  有这样一句话:“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意思是说,只要你用心感受,一粒沙里面是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既有一座天堂,这是一种境界,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心态去进行历史课堂观察,就会惊喜的发现课堂研究同样也会有别样的风景,每一个历史课堂都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世界,它承载了这个历史课堂里面所有师生的喜怒哀乐。这是我在看了由崔允廓教授主编的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后最大的感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听课评课方式,能从一堂课里看到多堂课,不同角度的观察,为课堂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因此,课堂观察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找准课堂分析与诊断的切入点,科学的分析教学目标和主题,从而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互动过程的展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课堂教学目标正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并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来实现。课堂观察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着深刻,通过课堂观察的准确分析和定位,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为充实饱满、更为激情跌宕、更为隽永俊秀,更让我们留住了一份课堂的精彩,营造了一份课堂的美丽,对教师而言,更是一次心灵奔放之美、生命律动之美的展现过程。

  课堂观察与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自然观察行为是不同的,生活中的观察是指人作为行动个体,在生活实践中有艺术和无意识的自然习得的一种能力,因此每个人都会具备一定程度的观察能力。而作为一项教师专业能力的课堂观察,不仅比生活中的日常观察复杂,更是一种更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当然,作为一种科研活动,在实施观察行为和分析观察结果时,需要借助相关的工具。观课教师走进课堂,不是单纯用耳听教师的授课、听师生的问答、听学生的讨论,还需要借助眼睛观察课堂的动态、教师的姿态、学生的神态。课堂观察,强调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只有通过眼睛观察课堂的情景故事,师生的精神与状态才能成为感受的对象,不仅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还需要注意观察的对象,既要有教师,更要有学生,要把学生的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的核心。当我们把焦点从教室转移到学生,把重点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景时,教师就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后排,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或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那边,观课者也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在做什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观察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正确、引导是不得当、学生学的是不是有趣、教师教的是不是有效。于是我们观课的目的就成为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教师的“表演”。

  通过阅读学习与实践,我认为课堂教学观察与传统的听课评课形式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共同认识教育理念、教师教的行为与学员学的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通过课堂观察后采取行动,改变其中的相应环节,旨在诊断发展。

  二、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地位是平等的,改变了执教者即“被听课者”的“被评”地位,“被听课者”有了辩护权,可以为自己的设计意图进行解释。专家、同事们不是“局外人”去挑毛病,超越了“谁说了算”的争论,而是敞开心扉,围绕课堂教学思考问题,想办法,平等对话,找出路。

  三、取向不同。课堂观察活动强调以“改进、发展”作为上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授课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上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螺旋式前进。???????????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首先应确立一种欣赏的态度和眼光,去发现他人的课堂教学经验,由于课堂具有情境性和不可复制性,只有通过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感悟,才能优化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为成熟。只有学习了他人课堂优势的经验,吸取了他人课堂不足的教训,才能反省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不足。

  课堂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课堂的精彩瞬间往往充满着智慧和机智,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沉淀,可以说课堂观察是一张“存折”,存进去的是别人的做法,取出的是自己思考,或许这就是课堂观察的价值。

听评课有感8

  王教授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

  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回想语文课堂上我到底在教什么?——当然教我理解的语文课!学生课堂上到底在学什么?——当然在学我所理解的语文课!——因为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我早已胸有成竹,学生当然只能“按我的要求来回答我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跟我预设的不一样,我会循循善诱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导向我想要的答案。——这几乎是每个老师的答案! 可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在哪里?学生的个人思考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怎么可能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被限定,他怎么可能思考!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想,那他怎么会去想别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做别人所未做?他怎么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去发明、去创造?我想,当年的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肯定不会是在写作业,他一定是在自由的思考,当上帝将苹果抛下来时,正好回答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正是思考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理论。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永远被老师牵着鼻子思考,听话地“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稍微出格一点就要被老师否定,所有的思考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热爱学习、思维发达、创造力丰富呢? 钱学森教授生前曾经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很多教育者,我想,王荣生教授的这篇评课感言,似乎也在默默地探讨这个问题,让我悚然警悟,让我深深地反省、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听评课有感9

  假期里,我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组织老师进行课堂观察促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对课堂观察了解不多,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悟。

  传统的听评课,老师往往没有什么准备,大部分人都是夹着一本听课笔记本外带一支笔就进了课堂。没有预先和老师联系熟悉课程内容,也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往往关注老师多一些,关注学生却很少。在提出听课意见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说的套话、大话多,空洞而且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改进方法。很少老师会针对课堂的某一个细节展开评课。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要求老师把思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有准备得走入课堂进行观摩。要听别人的课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准备中,除了熟悉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状况等,确定正确的课堂听课理念是最重要的,要选择好课堂观察点,有效听课。比如:是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还是观察小组活动效应;观察老师课堂时间分配还是课堂活动是否面向全体等。

  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认识并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比如着眼于学生投入状态来评课。学生课堂投入状态可从手、口、眼多方面反映出来,所以站在这个观察点的听课老师一定要坐在学生前方观察。老师课堂观察时,可以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问题入手,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或者老师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是怎么参与的,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另外,我们走进别人的课堂可能会发现值得借鉴的长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不足。那么老师在经历了课堂过程,走出别人的'课堂之后就要反思,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的课堂以后要注意什么。以此来服务于我们自己的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了鉴别或者改造被听课人的课堂,而是为了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提高上课人和听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此再提高教学水平。课堂观察首先要努力发现被听课人的优点,并向讲课人询问产生这些长处的原因,以此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听评课有感10

  在第八周的时候,学校在组织的“手拉手”活动中,进行,集体评课。参加活动的有平泉二中、平泉三中、平泉四中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所有历史老师。这次只评平泉回中九年级辅导班的刘老师的一节复习课。他讲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复习课,因为是复习课,教师从导入、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习题训练和学生展示四部分展开本节课。在听完之后,评课过程中,三所学校的老师分别就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通过本次评课结合自己对本节课程的看法,我的收获首先就是复习课应该避免范围过大,否则学生不易掌握知识。其次是复习课要注意讲练结合,边复习旧知识,边通过习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

  在提高的过程中,除了参加其他老师的评课活动,回中组织了三四次在校领导教师对我的课的评价。此外,师大来的巡回指导教师和平泉县的特聘名师以及学校的领导老师一起在实习中期的时候对我的课程又进行了一次评价。在这几次评课的锻炼中我的教学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首先就是面对听评课活动,在讲台上的胆子变大了。刚开始的时候,听说要听评自己的课,总会紧张焦虑,甚至站到讲台会口误连连。这样锻炼了几次后,不会在讲课前再这样焦虑了。其次是教态更加自然了。在许多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其中根据教师们在评课过程中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的最重要的一点认识就是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将大部分时间和几会留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变化。这在新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是重要的关键点。

  在小组成员互听互评的过程中,我们相互之间相互提出建议,一起讨论扬长避短的方法,在给小组其他成员建议的同时,谈谈自己的感想。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建议是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等教学技能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在近半年的教学评价中,我从最初的登上讲台不知所措的新教师逐渐成长,希望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

听评课有感11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听评课有感12

  学区长学校建大附中开展每年一度的教学全过程评优活动,邀请我校派文、理科评委各一名,学校委派我担任文科组评委,我很荣幸,也有点紧张。希望能不辜负学校的信任,配合学区长学校把这次大学区活动办好。

  “我们评课主要不是看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多么热闹,而是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这是我们这次评课的一个重要原则。”评委会上程校长掷地有声的话语依然清晰地想在耳边。程校长强调了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以评促教”,并谈了现在上课、评课的三大误区以及对英语教学的一些独到见解,让我受益良多。姚校长讲了这次全过程评优活动的具体安排,并强调了评分标准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条款,使我对这次活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认认真真听完了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共十一节课,每节课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次为期一个礼拜的学习机会,收获真的很大。评课总结会上,每位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其态度之真诚令人感动。每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只是简短地谈了自己这节课的优点,对这节课的不足却非常认真的进行了反思,连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学区长学校教师队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次大学区活动已经结束了,短短一个星期的接触,程校长的严谨认真、姚校长的热情能干、安主任的稳重周到、周主任的真诚细致以及各位老师的友好和孩子们的礼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衷心希望也相信学区长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听评课有感13

  从教这么多年,经常参加听课活动,每次听完课,都会有一个评课的程序。评课就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也是学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课比听课更为重要,因为从评课时大家思维的碰撞中,会出现更多的思想火花。通过评课,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评课的形式各有各式:有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的评课(常态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考核课);也有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竞赛)等等。参加过不少评课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因为觉得自己不知要说什么,从何说起,所以都是以旁听者的身份静静聆听。每次听下来,觉得有很多评课活动都只是走了一遍程序,履行一种形式。评课时都是说一些客套话,不痛不痒,有时草草几句就结束了,根本彰显不出评课的功效和成果。一直都觉得评课只是教研员、专家的事,自己哪有什么资格去评课呀,先上好课吧,评课离自己太远了,所以也就没有好好地去观照它,深究它。

  到了王老师工作室后,学习的内容除了看书、听讲座、写文章、上课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学习怎样评课。第一次听完小姐妹的课,评课时段,王老师说:请工作室的学员先说,大家都心慌慌的,不知所云,更不知从何云,我更是语无伦次,那份狼狈,那种汗颜,那般急迫……无以言表。于是,忙不迭中,开始试着去了解评课究竟是什么?评什么?怎么评?评课的意义何在?我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收益……

  这两天一直在看王老师著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一书,有一句话霎时间跳入我的眼帘,深深揪住了我的心:“评课即评自己”。王老师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评课大体上也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你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你在评议谭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你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

  说得多好啊,“评课就是评自己”。又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读王老师的书,就这样,总是有太多太多的太好,有太多太多的太妙,有太多太多惊奇,有太多太多的震撼,有太多太多的先知先觉,有太多太多的心灵观照。平时听别人上课,每每听课之后,也会列举出一二三点来评述得失,但很少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这种认识的境界差距应该是自己多年来教学水平平淡无奇的见证吧。

  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让自己有进步,要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得到专业成长与发展。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从中“我悟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这就要求评课者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同时,要不断地将自身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经验融入到对课堂情境的理解和感悟中。推己及人,由人返己,这是评课者的大智慧、大境界。

  听王老师评课,那洋溢的激情、诗意的'评价语,以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汩汩流淌着对执教者的那份肯定,那份赞赏,那份激励,每次总是那么深深地让人折服,这应该缘于他那深厚的评课功底和精深文化底蕴。

  反观自我,审度自身,我拿什么拯救自己?我拿什么推己及人?我想:除了对评课有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听课、评课、说课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意义及课堂教学规律,了解基本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心中有底才能入情入境,才能从从容容,才能坦坦荡荡;心中有底,才能用自己灵魂的镜子去悟课;心中有底,才能依循价值的判别与皈依去鉴课;心中有底,才能擦亮独识去析课;心中有底,才能于细微处去品课;心中有底,才能以大智慧、大境界去赏课。

  丰厚底蕴的自己,才能悟到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才能品到好课的“三味”,才能怀着“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来“坐着评课”,于人有利,于己更是大益。

听评课有感14

  于老师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情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重情感就是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对上课有情,要有情有义。课上得有趣味,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少些理性多一些情趣,是于永正教育的座右铭之一。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重点以读促悟,讲究让学生自得,讲究润物细无声。 重积累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读起,于永正老师总结得更为精辟,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重迁移,即重视举一反三实际运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主要是读写的迁移。具体说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主要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个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重习惯,于老师认为:激发起学生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而时习之”中养成习惯,主要是严格要求和以身示范。

  研读名师于永正成长历程和个性教学思想给我的深深思考,感触良深的`是向他学习,脚踏实地搞好教研,咬定青山不放松,才是我们青年老师的光明坦途。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1、课堂要充满情趣。 情趣是学习的前提。无情无趣,情趣不够的课堂,即使技术运用得再高,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能是失败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竭力防止的最大恶习:冷漠、缺乏感情。所以课堂充满情趣,无形中就能培养学生的情趣,而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个没有很好情感的孩子。将来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于老师说他一走进课堂就是一股春天的暖风,一股清新的空气。教师要精神饱满,从而带动学生。于老师的课堂无疑是趣味性浓厚的课堂。他老人家幽默开朗的性格,生动形象的语言,无不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呈现。

  2、让自己投入角色。教师应是一个演员,一个好的演员。演什么你就是什么。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教前要思考,我怎么才能揉进课堂中,怎么让孩子揉进课中,教来教去,教到最后,自己就变成了孩子。

  3、一个教师应是一个读书人,一个文化人。 课改首先要改老师,改老师要改老师的理念,即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读书要有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一个老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德才兼备,怎样上都能把课上好。有文化底蕴是大智慧,技巧是小智慧。

  反思自己:首先,自己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平时应该利用一切闲余时间来补充文化的养料。只有文化底子深厚,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运筹帷幄。其次,在备好课文之后,应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认识事物规律的角度,再读文本,以求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在课堂上自己应是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成长。改变以往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总之,我想只要能坚持做到以上几点,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就能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一光荣称号。

听评课有感15

  听了杨玉东博士有关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的讲座,有阅读了由沈毅、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让我在课堂观察与诊断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知道如何去观课,反之也知道如何反思自己的课。

  课堂是教师专业生活之所,不管是以往的教学还是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不乏听评课,但作为教师日常工作一部分的听评课,并未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技术、合作。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很多是迫于完成任务上课、听课、评课。听课教师没有明确的目的泛泛地听,课后评课时多数是指出上课教师的不足,让上课教师感觉自己是一被别人批判的对象,使得老师们不愿意上公开课、研讨课,若不是学校硬性指定,谁也不想成为被人评判的尴尬人。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提到的课堂观察彻底改变了以往听评课的方式。首先,课堂观察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其次,课堂观察需要运用来自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来评判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由数据驱动的研究,而数据的收集需要精确的技术,因而课堂观察也就是有技术支撑的研究—它提供了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中一直缺失的技术元素。第三,课堂观察需要需要多方持续的合作,不仅是观察过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观察之前和之后的合作,是一种合作的研究,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这样的.听评课使得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转而变为合作伙伴,使得教师的心态有了彻底的改变。

  课堂观察的维度、指标不再仅仅指向上课教师,而是呈现了新的格局:

  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练习

  教师—教师技艺(怎么教):环节、活动、手段、机智、特色

  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准备、倾听、互动、自学、达成

  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愉悦、自主、合作、探究、特质

  课堂过程不再聚焦上课教师的缺点、毛病,目的是给被观察着一些发展性的建议,而不是评价等第,它的过程,重在准备、重在证据、重在研究、重在双赢。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知道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

  读了《课堂观察》,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习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我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从而通过拓展自己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听评课有感】相关文章:

听评课有感经典02-12

听评课有感11-03

【优秀】听评课有感12-15

(集合)听评课有感01-21

听评课有感15篇(经典)11-23

生物听评课总结11-22

听评课活动总结12-13

听评课评语优秀11-22

语文听评课稿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