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

时间:2024-07-10 17:05:08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故事15篇【合集】

历史人物故事1

  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不能因为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之道就会废止,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失。

历史人物故事15篇【合集】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历史人物故事2

  樊梨花是大唐时期的人物,也是古代十分著名的巾帼英雄中的一员。在西北边乱的时候和薛丁山一起进行了平定的战争,因此而让人们十分敬佩和感叹,她的行为在后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今樊梨花的故事已经被改编成许多的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她以一个典型的形象活跃在各种荧屏之上。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和相关信息在樊梨花简介中有着一些记载,那么樊梨花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樊梨花简介中介绍了她的一些生平事迹,他的父亲曾经是西突厥的一个关主,后来投靠了唐朝朝廷。而樊梨花是一个有勇有谋,集美貌和智慧于一体的女子,后来又嫁给了薛丁山,帮助丈夫一起抗击敌人、南征北战。关于她的故事也很快就在民间流传起来,人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心胸宽广、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据说她从小就在黎山老母身边学习武艺,经过了八年时间的修炼,她已经拥有非常高的武艺。当唐太宗派薛丁山平定西凉之后,樊梨花也一直跟随着丈夫征战,并很快成为丈夫军中的.主要力量。

  另外樊梨花简介中还介绍到她成为军中西征的主力后,一直表现的非常的出众,她的秀戎刀挥舞起来几乎无人能敌,后来薛仁贵去世后,因为她能力突出被破格封为了大元帅,直到平定西凉的战乱后,因为战功赫赫而被唐高宗封为了威宁候,也因此成为了尊贵的一品夫人。提起樊梨花这个人物,许多人都会想起许多古装电视剧中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樊梨花这个人物形象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巾帼英雄,在她的身上许多流传的故事都充满了传奇的意味,甚至有的电视剧中还为她编造出了神奇的能力。而樊梨花的故事本身就是非常传奇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在疑惑樊梨花在历史上是真实人物吗?毕竟在古代战乱时期女子大多数都是非常柔弱而容易被人忽略的,那么到底樊梨花在历史上是真实人物吗?

  其实关于樊梨花是否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个问题人们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是真实人物的人占了大多数,可是仍旧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这个人物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人们的说法不一而足,但是樊梨花确实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是无法否认的。在大唐的贞观年间樊梨花一直活跃在南征北战的战场上,她的丈夫薛丁山虽然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可是原型就是薛仁贵的第一个孩子薛讷,和丈夫成亲之后樊梨花屡立奇功,并在薛仁贵去世之后被封为了大元帅,西征结束之后又因为战功赫赫而被封为了威宁候,这些事迹在历史上都有着相关的记载。

  人们对樊梨花存在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可能是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樊梨花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们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因此在有些电视剧中也有些变化,甚至还增加了神话的气息,但是这些都是根据樊梨花的真实事迹改编的,神话是假的,可是樊梨花却是真实的。提起樊梨花这个人物几乎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感叹一番,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从协助丈夫作战开始一直到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元帅,最后又被封为威宁候,也是当时尊贵的一品夫人。樊梨花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并且在人们的传颂中变得更加丰满,因为她的传奇人生所以至今民间依旧有许多关于樊梨花的故事。

  在樊梨花的故事中有一则是发生在白桑关镇的,这个地方是在秦岭附近,也是进入河南和通过陕西的必经之路。在这里有一条名叫战马沟的沟,这条沟的名字就是因为樊梨花而得来的。据说在唐朝时期,樊梨花曾经因为战败而撤退到了白桑关地区,当时就驻守在石门山附近,之后为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留在这里招兵训练。有一次正在训练的时候,樊梨花听到附近传来女子呼救的声音,同时周围还伴有马的嘶鸣和人喊骂的声音,樊梨花觉得事情十分的蹊跷,于是带领着身边的人赶到了石门山下,这才发现原来是一个恶霸正在抢夺一名良家女子,樊梨花自然看不过恶霸作恶的模样,于是很快就和恶霸带来的人打了起来,直到将他们赶到了战马沟,恶霸知道了樊梨花的本事吓得跪地求饶,并且表示自己一定会痛改前非再也不害人,樊梨花觉得这个恶霸也是个可塑之才,于是便将他留在了身边精心训练,果然增强了自己的兵力。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樊梨花的故事,于是将这个沟命名为战马沟,并且称呼当时他们驻守的地方为梨花寨。

历史人物故事3

  仰望星空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望天空,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他好奇地用手指开始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张衡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离那么远。我数的时间久了,发现星星在移动,有的星星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走过来了,笑着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那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噢!我找到了!”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星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时,非常高兴!但是又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转来转去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但爷爷也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浑天仪

  后来,张衡长大了,对天文、地理知识特别感兴趣。他在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这为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条件。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在西汉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得多的“浑天仪”。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人们为张衡的诸多发明创造而惊叹,也为张衡笔下的洋洋文采所折服。张衡的名字刻在了文学历史的漫漫长河,也刻在了他一生都在关注的浩瀚太空。为了纪念他,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历史人物故事4

  在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有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

  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故事点评: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精卫填海的寓言故事说明了做任何事都一定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永不言弃;面对厄运要知难而进,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做到问心无愧。

历史人物故事5

  不学无术的刘邦如何用人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首推汉高祖刘邦。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刘邦年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才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他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汉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证明: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中起到了“参谋长”的作用,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韩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屡建奇功,在垓下大败项羽,一战定乾坤,起到了“总司令”的作用。

  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大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曹参是沛县的区区小吏;樊哙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帮人办喜、丧之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郦食其是穷书生;彭越、黥布是强盗。至于陈平,原是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他投归刘邦以后,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他曾建议用反间之计,使项羽不用谋士范增,并以爵位去笼络大将韩信,为汉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历任惠帝、吕后和文帝时的丞相,还配合周勃,粉碎了吕后的政变。若问他个人的历史,家里贫穷,做小官时,,又和嫂子关系暧昧,素有“盗嫂受金”之讥。而韩信呢?在他寄食于南昌亭长和漂母之家时,也受尽了豪门阔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丑名。

  就是这些看来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称得上“鸡鸣狗盗”之徒,“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都能为刘邦所用“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刘邦的精明之处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张良,韩国贵族,生活于高层,擅长权谋;萧何,沛县吏,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极富行政组织才能,故负责粮草;韩信,“项梁、项羽起事,仗剑从之”,有带兵之勇。此“三杰”,正是刘邦用其所长、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哙,少以屠狗为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奇功。陆贾,名为有口辩士,向刘邦呈《新语》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后成为著名的政论家。

  于是,刘邦手下,谋臣如雨,猛士如云,一时蔚为壮观。

  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但刘邦不予理睬。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当时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

  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刘邦是真正的按功劳而不是按亲疏行赏,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见影。

  论功行赏时,刘邦裁定:萧何第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刘邦的老成谋国。 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第一,萧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国元勋,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义的,且功勋卓着。第二,萧何至关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及时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抢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历史人物故事6

  满腔热忱望成圣,欲与青史共留名。惜其之才漫五车,可叹苍天妒人才。一个本可以成为圣贤的才子王阳明,却因为加入了学派,不被世人承认。

  王阳明,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后。改名王守仁,原本应是与孔子、孟子齐名的圣人,却因为加入了儒家学派,被世俗拒绝承认。从小,他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当圣贤。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人为什么要读书,他的老师回答,读书是为了去做官赚钱。王阳明当场就否决,说读书是为了当圣贤。他的老师听了,吃了一惊,认为他胸怀大志,日后必成大器,并对他说读书可以做任何事,即可做官发财,谋取生计,也可以悟千秋之道,成就圣贤之位,所以事无绝对。而老师的这番话,也影响了王阳明的这一生。为了成为圣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守仁,并以此明志,立志成圣。为了悟道成为圣贤,他在新婚那夜跑到了荒郊之外去观竹悟道并且在那里坐了一天一夜,终于成功悟道,一朝悟道。后来,他又加入了儒家学派,并将儒家发扬光大,让其到达了最顶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和他加入了其学派的缘故,他的成就没有人去承认,最终与圣贤之位擦肩而过。

  王阳明是个令人可歌可叹的人物,本可成圣却生不逢时,其成就不被承认,天妒英才啊!

历史人物故事7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zǐguī),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他:“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假如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历史人物故事8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司马懿的父亲和这位老师相好,都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老师很喜欢他俩,悉心指教。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用兵布阵、治国安民等策略,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真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过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这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把书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他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讲述山川地理、用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又在父亲坟前尽孝过了“五七”,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一天天沉重起来。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伺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现在书已到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会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回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的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的奇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书。他恼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那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历史人物故事9

  据考证,东平王张巡,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开元末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 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被他拒绝了。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他也未能迁升高官。不久,他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真源地处中原,豪强地主很多,他们勾结官府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其中以官僚豪强华南金最为横暴。张巡到真源之前对华南金恶行早有耳闻,上任伊始,他即将华南金关押起来,然后

  依法惩杀。之后,赦其党羽,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莫敢违法。张巡为政简约,人民安居乐业。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史思明兴兵叛乱。张巡与许远合兵守睢阳,坚守数日,援绝粮尽,城陷被杀。唐玄宗封张巡为东平威烈昭济显庄灵佑王,立庙祭祀。百姓图简约方便,故呼为“东平王”。后来南方各有庙祀,进而遍及全国。

  人们何以对张、许二人如此敬仰,主要是被他们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按《旧唐书·张巡传》:巡绅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势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正是由于张巡有“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之语,所以民间都以张巡为驱鬼辟疫之神,其形象则赤发青面,吻出四牙,状其狞恶。

  趣闻:

  道教中有个说法,张巡和岳飞都是张飞转世投胎的,一取其姓一取其名,宗教转世投胎之说这里不论,单从这种说法可以看出,古代人认为张巡和岳飞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冯梦龙《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毋迪吟诗》载:“岳飞系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 ,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 ,改姓不改名。”

  另外,《说岳全传》中写岳飞是大鹏金翅鸟转世。

历史人物故事10

  最近,我读了《你不可不知的中国名人故事》这本书,其中一代君王——李世民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

  李世民童年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既精通经史又擅长骑射,可谓文武全才。当上皇帝后,他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在这种开明、融洽的环境下,许多人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都得到了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显然,李世民是一个成功的君王,他为什么会成功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要素:一、从个人方面来说,李世民文武双全。俗话讲: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李世民能文能武,这是他能够成功的.一大要素;二、在治国方面,李世民善用人才,不仅如此,他还能将优秀人才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做到人尽其才,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方面的要素李世民都具备,他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就拿我写毛笔字来说吧,我从一开始的“鬼画符”到后来的帮亲朋好友写春联,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我喜欢写毛笔字,我认为自己具有写好毛笔字的能力;二是我能写好毛笔字离不开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就算我能力再大,也不能把毛笔字写好。再说,李世民治理好国家也需要大臣们的辅佐,没有了大臣们的齐心协力,他一个人也肯定治理不好国家的。所以我们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自身具有成功的能力之外,还需要众人的帮助和指导。

  我敬佩一代明君——李世民!

历史人物故事11

  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想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女儿,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

历史人物故事12

  望梅止渴(曹操)

  [释义]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 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 渴;不能写作“喝”。

  [近义] 画饼充饥 [反义] 名副其实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例句] 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无济于事的。

  [成语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历史人物故事13

  诸葛亮临死时曾说:“我死之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后来蒋琬、费祎都基本继承了这个自守的国策,在姜维跃跃欲试的时候总是抑制其行动,每次都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人马。延熙十六年,执政的费祎不幸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姜维继任大将军后,蜀国再次由守势转为攻势。

  姜维字伯约,本是魏国天水郡冀县人,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年少时就希望功成名就,做事不同于常人。后为州从事,参本郡军事。公元228年他被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收服。姜维当时是被迫投蜀的,却谁也不料后来对蜀汉最忠心的竟然是这个降将!姜维初投诸葛亮,诸葛亮即高度评价了他“其人,凉州上士也”,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粮谷是军之最要,这个任命足见姜维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期望。姜维后迅速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可谓少年得志。与在魏国受到的冷遇和猜忌相比,诸葛亮如此厚待,怎么不叫姜维肝脑涂地?诸葛亮很重视锻炼姜维,几度出兵,都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教授平生所学,使姜维深切感受到了诸葛亮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也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说,诸葛亮之待姜维,有师生之谊,也有父子之情。

  姜维参与北伐,共计有十一次以上。他最大成绩是第七次,即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魏国毋丘俭、文钦反叛,司马师病死的那一次。姜维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在诸葛亮手中,最好的也不过曾经是斩首数千人。次年的第八次北伐,是姜维迁大将军后的第一次,这时他已经54岁了,这次他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会于上邽。但胡济失期不至,姜维被魏国大将邓艾破于段谷,死者甚众。姜维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的'第十次北伐,姜维率众出汉、侯和,为以逸待劳的邓艾所破,只得还住沓中。此时,蜀军多次徒劳无功,实力削减;而且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只得在外屯兵,形势转为战略防御。但姜维的北伐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决战于魏地,蜀汉未受侵扰,就蜀汉弱小的综合国力而言,成绩也是优秀的。。

  蜀国一旦停止进攻,魏军就不请自来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早欲仿效曹操当周文王,只是功业不显,所以计划灭蜀。但此时,唯独没有和蜀军交过手,不知道蜀军厉害的司隶校尉钟会赞成攻蜀。司马昭大怒,派主薄师纂威胁和蜀军打了多年交道的征西将军邓艾,不愿去的邓艾无奈才不得不奉命。于是司马昭派十八万大军,其中邓艾率兵三万自狄道攻沓中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到武街绝姜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十万多自骆谷袭汉中,同时还虚张声势,假装做出造船欲攻东吴的模样。大军出发时,还有将军邓敦说蜀不可讨,被司马昭杀了祭军。

  此时蜀国全国只有十万人马,在前线的不过五万左右。姜维得知消息后,上表刘禅诸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但刘禅误听黄皓的胡言根本没有防御。钟会自己率领大军直扑汉中阳安关,守将是傅佥和蒋舒,蒋舒本为武兴督,在位无功,被派去助傅佥守关,因此怀恨在心,见到魏军前来,就出城投降。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战死。姜维一听说钟会大军进入汉中,就率全军向汉中转移。诸葛绪的三万魏军早占据咽喉要道——阴平桥头,姜维归路被断。不料姜维不愧是诸葛亮的高足,他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做出一副抄魏军后路的样子。诸葛绪果然上当,后退三十里。其实姜维只入北道三十余里,一闻诸葛绪北上,就立刻还军穿越阴平桥头。等到诸葛绪知道上当,还师阻截,蜀汉已经通过阴平桥头一天了。

  姜维等退保剑阁,据险而守。此时魏军发生了第一次内讧,诸葛绪不愿听邓艾指挥而靠近钟会,不料正中钟会下怀,借口他畏懦不前用囚车送回,还兼并其军。钟会劝降姜维不成,就猛攻天险剑阁,但无法攻克,而粮食将尽,士卒疲惫,只好准备“高兴而来,败兴而归”打退堂鼓了。

  但是,邓艾偷度阴平景谷道成功!他自阴平道走无人之地七百多里,其地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邓艾带头以氈裹着自己滚下山谷,将士鱼贯而进。此时江油关守将马邈主动投降,蜀国令代理都护卫将军诸葛瞻拒敌,可他不是占据险要拒守,而是与得到休养的魏军硬战,先胜后败,伏尸数万,诸葛瞻等战死沙场,其子诸葛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飞马冲入敌阵战死。邓艾又一鼓作气攻陷雒县,“黑虎掏心”威胁成都,蜀国无险可守,刘禅在谯周等主降派劝导下决定请降,北地王刘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可贪生怕死的刘禅不纳。是日,刘谌哭于刘备庙,杀妻、子后自杀,左右无不涕泣。

  六神无主的刘禅派张绍(张绍,张飞次子)和谯周等带着降书去请降。邓艾见天上掉下了“馅饼”,很高兴地接受了。邓艾一到成都,刘禅就忙不迭地率太子刘璿及群臣六十多人面缚抬棺来到邓艾的军门投降,被邓艾依东汉邓禹故事,承制拜为代理骠骑将军,蜀汉就此灭亡。蜀汉的灭亡,为晋的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论功,邓艾是当之无愧的灭蜀第一功臣。刘禅又派人去广汉郪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但无奈只得到钟会军中投降。

历史人物故事1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他的诗句,他爱好游山玩水,给人们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文,被人们称之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让他侍诏翰林,做文字侍从之臣,当时,皇帝沉溺杨玉环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国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诗中流露出来了。

  有才华却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空有一身才华,却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尽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个爱写山水诗的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都是用夸张手法写的,因为这些诗句,他写的诗成了浪漫派的风格,字里行间,处处洒脱。

  李白刚奔花甲就与世长辞了,一颗古文学之星陨落了,但人虽已经离世,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永传不朽的诗句。

历史人物故事15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假如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说他自不量力,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假如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

  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於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故事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6-25

历史人物的故事01-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06-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7-08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5-27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06-20

历史人物故事04-13

[通用]历史人物的故事07-08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经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