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

时间:2024-07-11 09:04:49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故事[精选15篇]

历史人物故事1

  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族子。其父曹邵为曹操募兵时遇害,曹真遂被曹操收为养子。因赞赏曹真的`勇猛而让他参与虎豹骑。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并参与汉中之战。曹丕袭封魏王后,拜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及凉州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期间表现突出。于黄初二年(221年),督众将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黄初三年(222年),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将孙盛。回师后,转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曹丕病重时,曹真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爵邵陵侯。太和二年(228年),曹真率军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太和四年(230年),代曹休为大司马。次年因病去世,谥号“元侯”。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太祖庙庭。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素来与曹操相善。兴平末年,袁术部曲与曹操在豫州交战,曹操一次外出时侦察时,遭遇袁术部曲追杀,幸得曹真之父冒名顶替,袁术部曲误以为他就是曹操,遂杀之而去,使曹操躲过一劫。由此曹操想到秦邵恩德,因此曹操收养曹真,变易其姓,才转姓曹。两种说法莫衷一是。曹操收养曹真后,让他与曹丕等一起生活。曹真力大勇猛,有一次射猎时被虎在后面追逐,曹真回马射虎,虎应声而倒。曹操壮其鸷勇,让他成为虎豹骑中的将领,讨伐灵丘黄巾军后被封为灵寿亭侯。

历史人物故事[精选15篇]

历史人物故事2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zǐguī),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他:“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假如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历史人物故事3

  开卷有益(宋太宗 )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语出]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正音] 卷;不能读作“juǎn”。 [辨形] 卷;不能写作“券”。 [近义] 读书无用

  [用法] 一般多用来指读内容健康的书籍;就会有好处。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例句] ~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历来提倡多读书;读好书。

  [成语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历史人物故事4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历史人物故事5

  挥一挥羽扇,纶巾长袖,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写下对蜀汉最深重的炽愿,笔落人息……

  他可以与孙权为伍,在江东独称一方;他可以与曹操共事,一统天下,享受荣华富贵……他没有,在高官俸禄与安逸中,他选择了赤胆忠心,他没有碌碌无为。

  刘备,一个懦弱到只剩下哭的君主,三请,便出山,辅佐。刘备何德何能,几次负他的劝规,结果呢?痛失栋梁之材庞统,被刘璋欺凌屈辱。因为刘备,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被刘逊火烧连营十百里,他不曾劝过刘备吗?但刘备呢?义气用事、懦弱,除了仁慈,刘备他何德何能哇?死之前,刘备告诉他,只有他可以一统天下。此后,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精忠报国,光复大汉。他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给历史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但天妒英才,一场大雨索要了他的性命。伏龙,沉睡在五丈原中……永远永,远。忠心,才是令历史永恒的全部。

  他,便是诸葛亮,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最忠心的一刻,永远的诸葛亮。

历史人物故事6

  秋毫无犯(岑彭)

  [释义]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 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 鸡犬不惊 道不拾遗

  [反义] 胡作非为 无恶不作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1)子弟兵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热情支援。

  (2)解放军一路上~;深得人心。

历史人物故事7

  说到张仪这个人,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五花八门。顶他捧他的人说他是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踩他黑他的人说他是巧言令色的小人、满口谎言的骗子;公允、客观些的则认为他是成功的说客、策士。不过,无论褒贬,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张仪能说会道、巧舌如簧。

  张仪本是魏国人,因为能说会道,在没有发迹之前,他曾辗转各国游说诸侯,希望碰运气谋个一官半职。有段时间他在楚国活动,费尽心思在权贵跟前混了个眼熟。有一次,他作为楚国相国的跟班之一去参加一个社交宴会,没想到宴会上发生了窃案,相国随身的一面玉璧被盗。有人就向相国打小报告,说:“今天参加宴席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有张仪这家伙,素来行为不检点,又是穷鬼一个,不用问,您的玉璧一定是他偷走的。”于是,一群人不问青红皂白,把张仪抓起来一顿痛揍。

  张仪是不论怎么挨打,都说自己是清白的;由于没在他身上搜到赃物,打完了那群人也就把他放了。张仪挣扎着回到家,妻子看到被揍得鼻青脸肿的丈夫,心疼地埋怨:“要不是你读书游说,怎么会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却安慰妻子,装出一副惶急的样子,张嘴让妻子看:“你快瞅瞅,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被逗乐了,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正色道:“那就够了。只要舌头还在,荣华富贵会有的,报仇雪耻的机会也会有的。”

  在楚国混不下去的张仪后来去了秦国,有幸得到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的赏识。秦王让他做了客卿,与他共商征伐诸侯的国策,最后还提拔他为秦国的相国。

  张仪做秦相之时,天下形势是秦、楚、齐三强鼎立,而魏、赵、韩、燕次之。

  因此,张仪奉行的'外交策略是“连横”之策,对魏、赵、韩、燕以威胁恫吓为主,“不听话就揍你”,而对楚、齐,则设法使两国互斗。

  但是有感于秦国的威胁,齐楚两国此时已经结成了联盟。为了拆散这个联盟,张仪把目光对准了楚国国君楚怀王。楚怀王其人,既贪且蠢,还很自大,要对付他,张仪表示毫无压力。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张仪入楚拜见楚怀王。见面后,楚怀王主动向张仪表示热烈欢迎,张仪游说他的说辞极其简洁:“大王只要听臣的话,背弃盟约,和齐国绝交,我们秦国愿意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给大王。”按说楚国也是地方五千余里的大国,楚怀王偏偏那么小家子气,听说可以得地六百里就像饿狗见了骨头一样两眼放光,立即“大悦而许之”。

  但毕竟楚国朝廷里也不全是酒囊饭袋,谋士陈轸(曾经为齐国、秦国效力过的陈轸,此时辗转到了楚国为官)就向楚怀王进谏,说张仪的话不能全信,楚国可以先做做样子,等秦国真的割让了土地再和齐国绝交。结果楚怀王只回了他一句话:“你闭嘴!等着看我得地吧。”

  为了表示和齐国绝交的诚意,楚怀王不仅按张仪的要求与齐国“闭关绝约”,甚至派了“骂客”去齐国痛骂齐王。齐王大怒之下,转而结交秦国。看到齐、秦联盟已成,张仪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对前来要求割地的楚国使臣说:“从没听说过割让六百里地的事,但我张仪愿拿出私人的六里封地敬献给楚王。”知道自己被耍了的楚怀王勃然大怒,再次不听陈轸的劝谏,于第二年(前312年)发兵攻秦,与秦齐联军大战于丹阳。结果楚军大败,八万**被歼灭,共七十余名有爵位的将领被俘,汉中郡也被秦夺走。

  惨败之后,楚国国力大为削弱,这时对秦国有威胁的只剩下了齐国。一年之后,秦王便派人与楚谈判:愿还汉中之地与楚,同楚结盟对付齐国。

  但小孩脾气的楚怀王这时只对张仪耿耿于怀,已不想要回失去的土地。他对秦使说:“我不要汉中之地,只要把张仪交给我处置,我就同意和秦国结盟。否则的话,我就一直和你们作对!”

  消息传回秦国,秦王当时没有表态。但张仪深知一个臣子在秦王心目中的分量绝对大不过国家利益,于是主动请命赴楚。

  这样一来,秦王倒有些不好意思:“你此去楚国,楚王一定会杀你泄愤。寡人怎么舍得让你去送死呢!”

  “楚王有一个宠臣叫靳尚,只要给他钱他什么事都肯做;楚王还有一个宠妃叫郑袖,只要她说话楚王没有不听的。”张仪胸有成竹,“只要搞定了这两个人,微臣定能安然无恙地回来,继续为大王效力。”

  果然,张仪这次一到楚国,楚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择吉日杀了他祭天。但是张仪早已暗地里重金买通了靳尚,告诉他如何行事。于是,靳尚找到郑袖,对她说:“知道您即将被大王抛弃了吗?”郑袖赶紧问:“为什么?”靳尚按张仪教的话说道:“秦王钟爱张仪,为了营救他,如今将要割让土地给楚国,并选绝色美女送给楚王。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新人受宠,夫人您不就被扔到一边了吗?不如您替张仪求情,让大王赶快释放他,这样秦国就不会送美女来了。”于是郑袖日日夜夜向楚王吹风,楚怀王受到郑袖的蛊惑,终于下令释放张仪。

  张仪又趁机游说楚怀王,让他亲附秦国,拜秦国为大哥。一席话说得楚怀王连连点头称是,马上同意与秦国亲善,恭恭敬敬礼送张仪回国。

  就这样,上了当却不长记性的楚怀王一再被张仪算计、玩弄,生生地把一个强大的楚国弄得日渐衰微,用自己的昏庸、可笑成就了张仪的盛名。

历史人物故事8

  据考证,东平王张巡,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开元末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 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被他拒绝了。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他也未能迁升高官。不久,他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真源地处中原,豪强地主很多,他们勾结官府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其中以官僚豪强华南金最为横暴。张巡到真源之前对华南金恶行早有耳闻,上任伊始,他即将华南金关押起来,然后

  依法惩杀。之后,赦其党羽,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莫敢违法。张巡为政简约,人民安居乐业。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史思明兴兵叛乱。张巡与许远合兵守睢阳,坚守数日,援绝粮尽,城陷被杀。唐玄宗封张巡为东平威烈昭济显庄灵佑王,立庙祭祀。百姓图简约方便,故呼为“东平王”。后来南方各有庙祀,进而遍及全国。

  人们何以对张、许二人如此敬仰,主要是被他们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按《旧唐书·张巡传》:巡绅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势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正是由于张巡有“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之语,所以民间都以张巡为驱鬼辟疫之神,其形象则赤发青面,吻出四牙,状其狞恶。

  趣闻:

  道教中有个说法,张巡和岳飞都是张飞转世投胎的,一取其姓一取其名,宗教转世投胎之说这里不论,单从这种说法可以看出,古代人认为张巡和岳飞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冯梦龙《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毋迪吟诗》载:“岳飞系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 ,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 ,改姓不改名。”

  另外,《说岳全传》中写岳飞是大鹏金翅鸟转世。

历史人物故事9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

  祖国的强大与和平,同爱国主义者的奉献与付出是分不开的。詹天佑创建了我国的第一条京张铁路干线;茅以升在敌人的洋枪洋炮下建造了钱塘江大桥;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上做出了不菲的贡献;钱学森以自己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黄继光。周□。董存瑞。刘伯承。刘胡兰等烈士为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且还有许多无名英雄在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努力!

  而在中国璀璨的诗篇中,也缺少不了悠久的古代文化。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医学家。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中华民族增添了许多光彩,孔子。孙子。司马迁。李白等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每一次仰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每一次唱起庄严的国歌,我的心里便想起那些让人感动的历史人物。

  我们为中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英雄们自豪;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感到骄傲!

历史人物故事10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千古绝唱,为历史留下两扇窗,以供后人窥探千百年前的大唐盛世和唐宫秘史。

  这句诗,其实描述的是唐玄宗为杨玉环运来荔枝的历史典故。杨贵妃爱吃新鲜的荔枝,可是当时的京城在北方,荔枝生长在南方。荔枝是娇贵的水果,一日失其香,二日失其色,三日失其味。随意,如果杨贵妃要吃到新鲜的荔枝是很困难的,但是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派人快马加鞭送来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荔枝,送荔枝的人一路上到一个驿站就换人换马,而荔枝却始终在运往长安的路上,就这样一路马不停蹄的将荔枝运到长安。所以后来连荔枝的.名字也叫“妃子笑”,足以看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喜爱。

  另有一说,统治者在竭尽全力的骄奢淫逸,快马加鞭本来应该是军事紧急或者是国家大事才要用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这里“一骑红尘”,尘土飞扬,并不是为了国家大事,“无人知”三个字更是意义深远,“无人知”的是送来的不是军情是荔枝,“无人知”的是如此紧急的只是为了贵妃一笑。这短短两句,足以见得当时的统治者整日沉迷于酒色声乐,沉迷于温柔乡,不理朝政。这是对唐玄宗莫大的讽刺,而对杨玉环而言,她只是个想吃荔枝的女子,却不幸背上了祸国殃民,红颜祸水的骂名。

历史人物故事11

  一、司马相如传略

  司马相如,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18年。原名犬子,字长卿,因仰慕战国时期名相蔺相如,而改名相如,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人,祖籍陕西韩城,侨居四川蓬安。中国古代文学家、辞赋家,与西汉扬雄、东汉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20岁入仕为武骑常侍。后因作赋才华出众,得到汉武帝赏识,初封为郎,官至中郎。曾出使西夷,为开发西南边疆、团结少数民族、维护大汉统一作出重要贡献。晚年因病辞官,居家作赋、撰文,后而终。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汉赋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全文收录其作品三篇赋、四篇散文,即可看出其在太史公心中的重要地位。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突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故事,更是人所共知,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之首。”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凤求凰》《难蜀父老》等。其文学成就对汉赋和汉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作出重要的贡献。被后人誉为“赋圣”和“辞宗”。

  二、司马相如著作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分为大赋、小赋、骚体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奠基人、汉大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体大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的经典之作。其余尚有《长门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等,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相如的作品,第一是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表现在讲究场面的开阔,讲究层次分明;多层次的描写,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动,形成了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第二是讲究绘声绘色,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大,穷尽极相,惊心动魄。但总体气氛富丽、欢愉、热烈、庄严。第三是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汉字字形构造的特点,在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强烈的视觉刺激,增强文章视觉上的气势。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三、司马相如名句

  1、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上书谏猎》

  2、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上书谏猎》

  3、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子虚赋》

  4、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子虚赋》

  5、登明堂,坐清庙,次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上林赋》

  6、于斯之时,天下大说,乡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功羡汞五帝。若此,故猎乃可喜也。《上林赋》

  7、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长门赋》

  8、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长门赋》

  9、《凤求凰》(其一)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10、《凤求凰》(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四、司马相如轶事

  司马相如,出身贫寒。少时喜好读书、击剑。20岁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因而常有不遇知音之叹。后故借病辞官,来到四川临邛县,与县令王吉交好。

  临邛县有一富豪,名叫卓王孙。膝下有一女,名为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本已许配人家,但不幸未聘夫亡,成为望门新寡。卓王孙得知县令王吉有贵客,便特意设宴请客,司马相如随县令王吉一同前往。

  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早就得知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卓文君也久仰司马相如的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佯作不知。凭借琴声和辞赋,相如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文君怦然心动,不由为相如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产生敬慕之心。宴毕,相如通过文君的'侍婢,转达了自己的心意。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卓王孙的强烈阻挠。于是,两人约定私奔。深夜,文君收拾细软,逃出家门,与相如回到成都。卓王孙闻之大怒,指责女儿违反礼教,声称连一个铜板都不会给她。

  司马相如的家境穷困不堪,除了四壁之外,简直一无所有。文君只好把自己的首饰当了,解决衣食之忧。虽然生活窘迫,度日艰难,但两人的感情却日益加深。一天,文君对相如说:“其实,你只要跟我回到临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们借些钱,我们就可以设法维持生活了。”相如听后觉得有理,便跟文君一起回到临邛。他们把车马卖掉,又借了一些,当做本钱,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当垆卖酒,掌管店务;相如系着围裙,和伙计们一起洗涤杯盘瓦器。

  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没脸见人,就整天大门不出。他的弟兄和长辈都劝他说:“你并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而相如一时不愿到外面去求官,虽然家境清寒,但毕竟是个人才。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如此难堪呢?”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给文君送去一些钱财,又把她出嫁时候的衣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又一起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相传后来,司马相如得到了汉武帝重用,有财有势,产生了纳妾之心。卓文君闻讯,泣作《白头吟》,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赠与丈夫。司马相如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纳妾之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没有背弃最初爱恋、也没有放弃最后坚守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历史人物故事12

  人物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关于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语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注: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11、一暴十寒

历史人物故事13

  提起荀彧,大家并不陌生。荀彧,字文若,他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

  荀彧年少时便很有才名,被称为“王佐之才”。辅佐曹操之时,他的很多战略和战术,得到了曹操的赞赏。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携天子以令诸侯”。他治国如萧何,谋略如张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

  他忠心辅佐曹操,在他心里,曹操是汉丞相,辅佐曹操便是为大汉尽忠。然而,曹操在群臣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有群臣进谏赐曹操为王,加九锡以彰功德,冕十旒,乘金车,驾六马,出入用天子銮仪。此时荀彧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高祖皇帝在创大汉时便定下律法,异性不可称王。

  然而,衮衮诸公,碌碌汉臣,却都坚持要献帝进曹操为王。此时,他心灰意冷地离开朝堂。昔日他忠心辅佐曹操承天道,伸大义,以为曹操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他现在明白了一切。

  两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分道扬镳。曹操对荀彧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荀彧在曹操心里没有利用价值了。

  荀彧错把自己的一生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从曹操一无所有开始辅佐,曹操对他推心置腹,他对曹操竭忠尽智。可曹操毕竟是君,他毕竟是臣。他从希望走向失望再到彻底的绝望,他心中的悲哀又有谁知道呢?一代名臣从此便落幕了!

历史人物故事14

  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没人不晓。诺贝尔是瑞典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因发明炸药、lei管并经营、生产这两样东西而成为富豪。诺贝尔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决定在他死后把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份,作为“对人类幸福最具贡献者”的奖金,即: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

  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的父亲就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发明。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幼年时,家境并不好,父亲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没少为他担心。8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诺贝尔身体瘦弱,没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泼,而是经常独自玩耍。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捡捡小石头赏玩一番。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天空中变化不定的云彩或地上昆虫的各种动态。因此老师觉得他将来可能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诺贝尔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他总是乖巧地静静地听着,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燃起的无数幻想,可能就是日后发明创造的胚芽吧!

  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从俄国来信说,他已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一家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俄国对他很重视。父亲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诺贝尔10岁生日那天,全家人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圣彼得堡出发。

  父亲到码头上迎接他们。诺贝尔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望着高耸的寺塔及洋葱头状的屋顶,对异国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惊奇。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父亲问老大罗伯特:“你将来长大打算做什么?”罗伯特说:“我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技师!”父亲又问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说:“我们家向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诺贝尔不等父亲问他,就抢着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母亲严肃地说:“好啦好啦,将来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读书。”

  诺贝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读书很用功,很快学会了俄语,接着又学会了英语、德语。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更喜欢文学,偶尔还作诗自我欣赏呢。

  有时候,诺贝尔和哥哥们到父亲的工厂去,他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却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装入水雷的火药。当时的火药,无论是用于枪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诺贝尔会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

  诺贝尔用带回家的火药做烟火,他把火药放在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晚中喷出美丽的火花。他又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做地雷来玩。他先用纸把火药粉包成圆团,再用较韧不易破的纸搓成长条,作导火线。他觉得这还不好玩,又把火药装入小空罐中,封紧盖子,再点燃导火线。“砰!”炸裂的罐子发出了巨响,盖子飞了起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诺贝尔的调皮很快被父亲知道,父亲严厉地禁止他再玩火药。

  工厂的员工们听说此事,不再让诺贝尔接近火药。诺贝尔心想:“哼,不给?我就自己制造火药。”他翻阅化学课本,原来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难怪火药都是黑乎乎的呢。诺贝尔的试验成功了,因此他又开始玩烟火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最后难免被父亲发觉而遭到禁止。但诺贝尔从玩耍中,发现了火药包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转眼间诺贝尔长到17岁了。这时他的两个哥哥已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父亲跟母亲商量,想让诺贝尔也到工厂上班,专门搞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了让他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父亲先派他去美国,跟那个发明螺旋桨式汽船的瑞典人学习一段时间。

  于是诺贝尔第一次离开父母亲,远涉重洋到了美国。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国大发明家艾利克逊门下。艾利克逊对他深表欢迎。

  诺贝尔跟艾利克逊学习了许多有关各种机械的技术,并帮助艾利克逊从事热空气引擎的研究工作。热空气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轮机,在当时还没有普遍使用。诺贝尔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

  可是单独来到遥远的国度的诺贝尔,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胜过对机械的研究。每当他想家感到孤寂时,大诗人雪莱的诗便成了他的寄托,写诗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辞别艾利克逊,离开美国踏上归途。当他路过巴黎时,他想在此学习化学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赏巴黎美丽的风景以培养他作诗的灵感。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时已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为了使自己的法语更流利,他进了一家法语会话补习班。在补习班里,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海誓山盟私订了终身,但遗憾的是,他所深爱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这个打击,使诺贝尔无心留恋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礼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心碎而难忘的地方,专心致力于将来的理想与事业,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圣彼得堡。

  刚满19岁的诺贝尔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亲人身旁。父母的身体都很硬朗,公司业务也相当景气。他的大哥担任了公司经理;二哥担任工厂厂长,都成了优秀的技师,且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父亲决定把诺贝尔安插在指导发明的单位工作。

历史人物故事15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匡衡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匡衡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匡衡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故事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6-25

历史人物的故事01-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06-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7-08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5-27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06-20

历史人物故事04-13

[通用]历史人物的故事07-08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经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