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4-07-11 13:26:19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发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1

  摘要:通过科学规划、积极培育与建设,从农药化肥市场监管、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天祝县农作物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农作物;发展方向;探讨

  1加强对农药化肥市场监管工作

  20xx年农业部门抽调执法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33家农药经营门店逐一开展了检查,在检查中通过现场查看生产企业、包装说明、标签、原始购货单据及购销台账等企业记录信息,并依照中国农药信息网进行了逐一检查,同时检查备案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品种。此外,对化肥市场进行了多次检查与抽样,检查中未发现假冒伪劣化肥。

  2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使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流转,逐步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首先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发展理念,继续引导和指导有条件的乡(镇)、村组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营销大户等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脱贫致富。并积极指导示范社成立内部机构,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农户积极参加新农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专题培训,有效促进合作社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4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高原有机绿色果蔬、脱毒马铃薯、优质青稞、高寒中(藏)药材和优质牧草“五大产业”。当前,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5.259万hm2,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4.095万hm2,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农作物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农民全年总收入明显提高。为了积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努力推进全县草食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生产,大力实施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惠农资金管理力度,天祝县编制了《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县各乡(镇)、村组迅速开展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和政策性保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完成了小麦、青稞良种补贴,补贴面积达到1.247万hm2。并动员全县乡(镇)、村组农户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5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工程实施后,松山镇德吉新村移民点新建了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该项目建成后,集中供气将解决松山镇德吉新村移民点250户移民区群众燃料匮乏问题,并能为项目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在天堂镇菊花村、业土村、炭山岭镇南街村等购置发放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20台,安装率高达100%。为了确保农户合理使用沼气,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建有沼气的乡(镇)举办了安全生产管理及沼气使用培训班,有效防止沼气运行安全隐患,参加培训的人数累计达到2800多人(次)。

  6减轻农牧民负担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督促落实农业产业化支持保护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免费提供科技书本、寄宿生活补贴等。认真贯彻落实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积极安排减负办对全县农民负担工作进行督察与指导,通过督察各乡镇都完善了涉农收费文件,对涉农收费情况及时进行了公示,未发生村级报刊强征硬订、乱收费摊派现象。积极主动做好农业产业“一事一议”财政补贴工作,加强了对乡(镇)、村组“一事一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严格把关筹资筹劳的审核关,进一步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7严格落实农业环保各项工作对于废旧地膜和尾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各乡镇、村组建立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区,有效推广0.01mm厚度的地膜,示范区共完成废旧农膜回收28t;建立了尾菜处理利用示范区1.53hm2。此外,认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积极开展蔬菜“2+X”试验,完成了测配方施肥“百千万”示范工程实施,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使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农业发展论文2

  摘要: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走向成熟,但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有些许问题存在。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展开深度的探讨。此次探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生产模式;产业结构体系

  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应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度。据调查,我国现如今颁布的多项国家经济发展标准中,农业经济方面的发展标准仅占总标准的15%左右,其所占标准比例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依据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对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理论性的意义,对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1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结构相对落后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模式较为落后,生产结构相对单一,其经济的发展多以种植业经济的发展为主,农业生产模式多以家庭式手工劳作为主,缺乏专业化及多元化的生产结构,致使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较为滞后[1]。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致使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市场需求发生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实际市场的发展需求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最终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生产结构相对落后的结果。

  1.2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相对滞后

  尽管近几年我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并对农民的生产进行了财政补贴,但是我国农民的收入依然偏低[2]。广大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因农村收入较低而多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我国农村的老年人成为农业经济生产的管理者与操作者。即使是老年人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管理操作的经验,但其未能拥有科学的管理操作理念及管理操作方式,对于科技时代下的新技术与新管理模式的学习较慢,致使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相对滞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较低。

  1.3农业经济生产结构间缺乏协调性

  现阶段,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生产结构间的协调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对各类果树及蔬菜等经济作物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应先对农产品种类及数量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依据各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决定各类经济作物在农业种植量中所占的合理比例。除此之外,农户在进行经济作物种植前,应先掌握农业市场的供需信息。未能提前掌握农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农户过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如若在农业市场上该经济作物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农户种植的经济作物无处销售,致使农户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害。农业生产结构间协调性的缺失,是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2.1加强对农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优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加强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制定引进专业人才的计划,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缺乏优秀农业人才的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定期组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讲座,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知识讲座,有利于实现对农户农业知识进行再教育的目标,从而提升广大农户的农业知识素养。国家应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使农户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转变成新型的农业生产观念。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出,推出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鼓励农户进行自主创业,可有效防止农业人才的流失。

  2.2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

  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农业产业模式,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结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在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依据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市场的需求,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科学化及多层次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向多样化与优质化的方向发展[3]。充分发挥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势,对农产品及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有利于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培育出新的支柱产业。除此之外,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生产结构的规模化效应,从而使我国农业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同时借助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自身的优势,逐渐使原有传统的种植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国家应将研发先进的农业技术作为我国降低农业资源消耗率的重要工作。依据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积极发展立体式的农业,有利于使我国部分地区单位土地的农业生产量逐年增加,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有机肥料的使用。建立并完善我国农业土地的相关测量系统,定期对我国农业用地的土地营养状况及土地质量进行详细的检测,并对营养不良或是质量不高的土地进行改良。通过先进科学的农业监控技术,建立起专业化的农业监控系统,有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卫星检测,更有利于使参与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对农业生产区域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4]。通过对剩余秸秆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收入水平,又有利于降低环境的污染指数。

  2.4加强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

  加强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可提升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国家应鼓励农业生产者积极引用先进科学的新兴技术,逐步降低对农药化肥等有害于农作物生产的化学物质的使用频率,有利于减少化学物质对农业生产用地资源的破坏。通过对农业土地资源的营养成分以及农业土地资源质量的提升,可有效确保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受到长期合理的保护,从而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用地提供保障[5]。与此同时,国家应确保相关退耕还林的政策制度能够在实际的农业土地资源管理中得到深入的贯彻与落实,以此来保证农业土地资源受国家政策的保护。

  3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趋向于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生产结构相对落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相对滞后及农业经济生产结构间缺乏协调性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对农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加强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等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希望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马涛.试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新农村:黑龙江,20xx,20(16):36.

  [2]巴国民.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xx,15(23):129.

  [3]李百清.试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xx,27(3):13.

  [4]马红军.试论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管理:文摘版,20xx,20(5):135.

农业发展论文3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1)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3)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2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3结论

  总之,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还能推动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武永红 单位:佳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农业发展论文4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率的转化较低,在新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收程度较低,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局限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多的阻力。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财政的支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不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由于高学历的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造成了推广的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到实际的成效。

  二、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对策措施

  1。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技术推广新思路

  我国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从单纯的“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转变,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农产品为农业技术推广支撑,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生产技术等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以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应建设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农村合作经济为辅,农业科技、涉农企业、教育单位广泛参与的改革创新,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财政上保证县乡的农业推广队伍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转化成果率

  在当前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低下的状况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绩效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技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切实的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提高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4。创新推广方法,让农业技术广泛深入户

  要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设模式,确保基层农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确保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积极创新培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满足农民需要,让农业技术推广真正深入农户。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5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如果风调雨顺,气候适宜,农作物就会丰收;如果气候反复无常,发生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一直以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我们应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探究农田水利工程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

  一、农田水利工程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我国农业的转型与升级

  我国国土辽阔,有着比较复杂的气候状况,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某些年份发生的干旱、洪涝灾害使农作物大幅减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修建农田水利工程:一是能有效减小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危害;二是提高对水的利用率,保障水资源供给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基础,三是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建设。

  广泛、高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稳定农业增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发展我国农业,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的目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更好的服务三农,推进我国农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能够维持农业生态平衡 ,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xx〕12号)精神中明确指出,要“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必须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成为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而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农业,这两项内容也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维持农业的生态平衡,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

  农业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水资源,水能够对农作物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水资源缺乏,农作物就不能茁壮地生长,因此,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在洪涝年和干旱年中水资源的问题,确保了农作物的茁壮生长。农业的丰收也为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来源。此外,现代农业对农田灌溉各环节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农业产业化规模的经营,对农业的灌溉技术、灌溉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灌溉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

  (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缓解“三农”问题,而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技术支持。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不仅能够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使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升,使农民收人得到增长,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对策

  (一)统筹兼顾,合理规划

  农田水利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渠道修建,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水文、地理、人文三位于一体。在开始水利建设之前,水利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相关区域的水文信息,考察周边地理环境,在确保这些基本信息都得到收集、整理和分析之后,利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为农田水利工程确定合理的范围,并合理处理人与收益之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水利部门一定要做到认真负责,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并与其他部门一起,通力合作,使工程开展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

  (二)重视施工,加强监督

  施工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重要环节,需要得到相关工作部门的重视。施工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招标过程中要选择有实力有保障的正规的施工单位;二是施工过程中要明确各项规章制度,为施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标准;三是要做到职权分明,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防止出现问题之后互相推诿;四是要重视工程材料质量,重视材料运输和管理,确保施工材料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三)增加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有利工程,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部门不仅要做到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同时也要兼顾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设置专项资金来确保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对相关政策进行有效的解读和研究,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资金,将水利工程的辐射范围最有效地扩大,确保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

  (四)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都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重建设、轻管理就是一大突出问题。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政府应尽快出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法规条文,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群众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作出明确规范。可以将公益性的水利工程变化为股份化、定量化的集体资产,使人们群众也能参与到工程管理中来,这样可以提高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也能使水利工程得到合理的使用,长久地运行下去。

  三、总结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这同样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要求。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铭记于心,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对现代农业与农田水利工程的结合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同时要不断分析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农业发展论文6

  【摘要】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然后对目前我国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本文系20xx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互联网+”链接农业发展对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xxlslktyb-109)的阶段性成果。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外围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xx)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xx)、李志达(20xx)、李亮(20xx)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xx)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xx)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八大方向[8]。万宝瑞(20xx)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xx(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xx.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xx(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xx(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xx(4):43-45.

  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xx(7):40-42+54.

  赵爱雪.辽宁省农业农村“互联网+”行动八大方向[J].新农业,20xx(18):8-12.

  万宝瑞.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xx(8):4-7.

农业发展论文7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山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农业元素逐渐融入,休闲模式日趋增多,现已形成了景区带动型、特色基地型、休闲农家型等多形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好去处,也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开创了新路子。

  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平山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20多个,成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1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东方巨龟苑,为河北省“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近期平山县新发展、有较大知名度的还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山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再添新彩。平山旅游品牌商品购物店已有20多家,景区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400多个,农家乐300多家,旅游饭店50多家,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有旅游项目的村庄128个,从事农业旅游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以说,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在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平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特点和模式

  平山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大致可分三大类:

  2.1由成型旅游景区拓展形成。代表性的有巨龟苑、沕沕水。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主要以旅游为主,果品、农产品采摘、销售为辅。由于原来的旅游景区已成型,已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发展农产品、果品采摘销售均为扩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锦上添花;所以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健全,总体管理水平较高,效益情况较好。

  2.2由原来的特色农业种植园、果园转型而来。代表性的包括五龙山明珠庄园、一坡果园、元坊果园等。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大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休户、联户、大户经营,主要以生产为主,兼顾旅游采摘,一般规模较小。由于旅游观光方面基础差,客源群体分散,且农林产品采摘季节性很强、旺季很短,所以休闲观光管理水平总体较差,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不健全。但该类园区生产为重头戏,相对来说投资小且集中,总体效益情况反而是最好的。

  2.3新开发的农业综合园区。代表性的包括葫芦峪、大吾生态谷、泓润庄园等。平山县这类农业园主要由其它行业领域注入资金建成。目前来讲,前几年暴利行业如煤炭、房地产、运输等运行低靡,效益严重下滑,许多老板手中出现大量资金淤集,造成近两年各行业资金大量注入山区综合开发及农业高效园区建设。这类园区投资极大,建设周期长,大量资金均投入到土地开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基础建设方面,目前农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投入相对薄弱。此类园区,旅游观光方面基础较差,虽然几个园区都在大规模发展蓝莓、樱桃、高档花卉等特色作物,但农林生产毕竟周期长、收效慢,而且目前深加工前景不甚明显,投资回收率较低,效益不太理想。

  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规划的精准性差。三类景点规划中均普遍存在投资估算不细、完工时间不明确、效益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农业园区,对什么时间收回资金、什么时间实现经济效益,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3.2后续资金缺乏。由于休闲农业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过长,导致企业资金回笼过慢,流动资金紧张,影响到休闲农业的扩大发展。

  3.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休闲农业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产业,旅游拓展型景区缺乏种养殖技术管理人员,种植转型园区又缺乏旅游业管理技术人员,这些均对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缺乏整体把握性。

  4发展建议

  4.1科学制订规划。要以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依托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主导、生态优先、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多效并重的原则,编制出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精准,对自身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4.2强化人才培养。要找准自身的短板,有目的的着力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制订政策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地先进经验,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专家讲座,拔高景区人才层次,从而达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目的。

  4.3加强景区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在景区总体打造上标准化;要严格上级部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在整体规划上标准化,包括道路、标志、餐饮、住宿等,均要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二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实现标准化;生产上要着力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加工销售上要制订严格的操作标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强化宣传推介。各景区要加大乡村旅游的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推介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包装。可考虑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打包,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宣传推介,使乡村旅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好“山水生态牌”;围绕中国核桃之乡等特色农业,打好“特色产品牌”;围绕中山古国和革命圣地,打好“历史文化牌”,三牌齐驱,提升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4.5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目前国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加大,各休闲农业景区要努力朝现代农业园区方向打造,要树立大园区观念,充分利用周边成型的农林种植基地,采取多方式加强合作,扩大经营领域及园区规模,建设大园区,努力提升景点水平,争取国家资金及政策方面支持,促进景点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做成平山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作者:郝文谦 单位:平山县农业畜牧局

农业发展论文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以休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形式。我国农村有着非常庞大的旅游资源及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把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指导,探索休闲农业的发展创新及休闲农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目前,旅游资源在农村地区的所占比例达七成,有利于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等一些休闲农业的模式也相继出现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将影响着农村产业的结构,对市场的需求及农民的增收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旅游产品的体系的增加,不过休闲农业的顺利开展,也将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十二五规划”要求休闲农业在2015年需完成向保护环境及缓解资源的绿色产业转变,在众多技术保障及方法上,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绿色产业进行转变最为有利的。

  1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休闲农业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发展休闲农业将是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良机。休闲农业对农村一直存在但被忽视的休闲光观和文化传统等特色起到了包装的作用,通过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农村的民俗文化及农业的生产过程来增加旅游产品的新体系,农业的产业链和农村的面貌得到改变,使农民的收入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且,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周边的文化传播、农夫产品的销售、水电通讯、道路交通、宾馆住宿和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所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人流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保障。

  (二)休闲农业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相关专家提出,旅游业的发展能为相关产业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休闲农业也是一种旅游产业,但其综合性较强,要有相适应的全方位配套设施,不仅对农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相关产业如文化、交通、住宿、餐饮、运输的发展也有很多的帮助,而这些行业能提供大量的岗位。所以,休闲农业对农村发展第三产业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休闲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岗位需求,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转移。

  (三)休闲农业有利于农业生产中附加值的提升

  休闲农业的开发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更直接的效益,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农产品,避免了传统农产品销售中操作环节过多造成的一些问题。并且,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从娱乐、体验、观赏、品尝及购物等为游客所提供的服务获取相应的报酬,也有利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休闲农业能够更好的对农产品进行商品的.转化,同时可以使农业当中潜在效益如教育、文化及生态等转变成无形的产品形成实际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农业的生产附加值的提升,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效率。

  2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一)要保证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统一性

  休闲农业的广泛运用,让大众的旅游模式得到转变,大众可以选择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更好的了解农耕文化,参与到农民的生活中来,体验独具特色的乡土情趣。休闲农业的发展强有力的推动着传统农业,使农业结构得到改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是劳动力进行转移的良好机遇,也是建设新农村所需要的活力产业。

  (二)要保证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效结合

  农业循环经济所指的是,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的生态系统,并且依照一定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的相关规律,通过对农业生产中资源和废弃物的把控,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相结合,达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让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统一的发展。旅游活动与农业生产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虽然能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其中的旅游活动和农业生产也相互影响着。首先,旅游活动受到了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农药及化肥的大量使用虽然增加了经济效益,却破坏了旅游的环境。其次,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的生态环境。这与休闲农业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相违背的。因此,发展休闲农业要贯彻实行循环经济理论,才能有效解决旅游活动和农业生产两者带来的负面问题,要合理规划出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并且不影响到农业生产,使人们更好的体验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多种休闲农业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发展市民农园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所指的是,经营者通过对其相邻的农地及都市用地进行划分利用,市民可以承租进行耕种,能够使市民感受到田园生活,体验农耕的丰收喜悦,是休闲农业的一种体验模式。城市郊区是市民农园发展的合适场地,并且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能节省出行的时间。市民农园的经营方式可以是村委会或者是村里建立的集体企业。经营者可以把村民存在农园的一些多的土地按亩/年的方式进行付费承包,并且,经营者也可以雇用村民进行劳作,付给村民相应的报酬,村民也能够增加实际的收入。城市中不乏一些也是农民出身的人,这些人是市民农园的主要来源,他们通过对村民土地进行承租,在土地上种植各种蔬菜,并进行蔬菜管理的各项活动,并组织相应的活动将所获得的劳动产品进行展评,有的市民承租的土地面积表较大,所属的经营公司要提供房屋供其休息娱乐。由于一些市民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及时的进行耕种,经营公司可以推出托管服务的方式,让村民代替其对土地进行管理,经营要根据管理时间收取一定的费用给予村民。市民农园体现了农村和城市一种互动的形式,相比于农家乐,市民农园是更有效的经济模式,促进市民农园的发展,能更好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并且能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二)建立发展科技教育农园

  我国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使极大数现代人习惯于城市的钢筋水泥的生活,而农业方面的知识及其不足,更严重的是出现了“五谷不分”的现象。不过现代人已经厌倦了都市生活,他们向往农村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这为发展科技教育农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技教育农园指的是,把农业生产作为基础,结合农业和高新的科技手段,通过运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和农业环境,使游客能亲身体验参与到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的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到农业技术、知识及历史等方面的学问,作为一种休闲农业的模式其特点是教育学习及农业休闲。科技教育农园需要以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其发展空间的保障,农业示范园区可以设置划分出多种教育观光景点及农业休闲场所,也能够增加周边农民的收入。发展前景具有很大潜力的两种类型分别是:一种是发展农业技术的科普农园。以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基础,把科研项目及农业的高新技术作为科普内容,让游客全面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实现科普农园的科研教育、科技示范及农业生产的一体化服务。一种是发展少儿农业的教育园区。充分运用示范园区所提供农业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和资源环境,使中小学生成为农业活动的参与者,并学习到相关的农业知识。也可以建立农业博览馆,组织学生在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进行参观,让学生提高对农业知识的了解。

  (三)建立发展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休闲农园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所体现出的地方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以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园所具有的特征是农村不同的民俗文化及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使农村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让人们充分了解。根据当地的一些民俗节日,可以有效的增加旅游的娱乐项目,如:篝火节。民族独特的庆贺方式以及舞蹈文化能让游客感染其丰收的喜悦;民间技艺。农村有不少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游客对其有着很大的兴趣,通过组织相应的民间技艺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感受民间技艺的乐趣。

  4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要求

  (一)因地制宜,科学的规划

  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有科学的规划,根据当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要充分研究分析当地具有的农业特点、民俗文化、环境特点和市场客源,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及方向,要突出本地民俗文化特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并且要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要求,做到科学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二)重视环境保护,做到科学发展

  休闲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相辅相成的作用,要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根本要求,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要着重注意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环境,当地所能承载的旅游量要进行研究分析,要合理的开发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加强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能破坏当地农业资源的原始性,让农村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得到保证。并且发展休闲农业要注意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使地方特色更好的衬托出旅游文化的品位。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政府部门要增加力度,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并且,以招标的方式可以对休闲农业进行投资开发,招标的对象可以是农民个人、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内外企业。政府部门要给出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休闲农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使公共设计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要重视建设安全、环境、卫生、通讯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保证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备,并制定与当地相适应的安全设施、卫生设施、饮食设施及住宿设施等相应的政策,规范的标准性可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人员培训,优化管理体制

  第一,政府要予以干涉,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体制规范,相关政府部门如交通、工商、文化、农业及旅游等在管理方面要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第二,从业人员要加强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从业人员在休闲农业中表现出服务意识和文化水平的不足,因此要加强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民俗文化和服务意识的培训,要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进行指导,让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可以宣传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利于休闲农业服务档次及文化品位的提升。并且,要加强休闲农业的绿色宣传力度,让游客和当地的居民都能够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使休闲农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5总结

  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增加农村的经济效益,受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影响下,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视。要加强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并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让投资者及时的了解信息进行投资,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做强、做大,实现我国小康生活同步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

  [2]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Z].2013.

农业发展论文9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法的必然之路,虽然近些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对于市场对新农业的要求来说,还存在不足,本文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进行一番探讨。

  一、前言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严重浪费、环境质量下降、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偏低等,因而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概论

  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也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基本理论,采用循环生产模式,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其实质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

  三、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

  面, 但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乃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还有许多障碍性因素亟待破解。

  1、思想上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循环经济意识淡漠。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一是没有把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且与循环经济3R 原则没有直接的联系;二是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缺乏认识,盲目地只追求速度;三是传统耕作方式仍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四是一些基层工作部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循环农业建设引导不力,甚至制造人为障碍;五是农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还达不到担当循环农业建设主力军的要求;六是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七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严重。

  2、技术上研发滞后,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核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方面,主要靠某些大型企业单兵作战,没有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而且多数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此外,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尚无我国自主的制造技术。

  3、资金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尚未形成。

  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现行政策中考虑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补贴项目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缺少必要的制度来实施农业支持政策;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尚未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上沿袭了末端治理的传统观念。此外,现行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优惠政策相互不配套,各项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与循环工业不同,循环农业的操作人和受益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农户,依靠个人力量和小群体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循环农业经济中长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必须依靠财政的大量投入,而当前投入的财政资金还十分有限;四是大部分投资农业的投资人和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具有长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循环农业项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

  4、资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生产潜力挖掘不足。

  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沙化、流失等要素存在,我国耕地日趋减少。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由于风沙危害的程度仍呈上升趋势,滥伐、盗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除,耕地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如果不加以强力保护,很可能会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1、出台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

  政府应尽快出台循环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强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1)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前农业科研人才不足,特别是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不高,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形成严重制约。在技术层面上,紧密围绕农地养护、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保护、农村社区建设等循环农业重点领域,加强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快速堆肥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能源及环境新材料技术等的研发,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因此, 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 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根据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循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关键上还要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清洁生产、节水农业等技术与模式的研发力度。

  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

  建设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没有资金投入, 经济效益就难以显现。因此, 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预算, 要适度向循环农业倾斜。其一,各级政府应设立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的培训、应用和推广;其二,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额度,支持循环农业建设,特别要适度增加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综合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其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循环农业建设投资体系;其四,要探索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价格、财税和收费政策,改进发展模式。

  4、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

  园区经济是多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 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 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五、结语

  循环农业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在,因此我国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就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现在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关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对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做出一点贡献。

农业发展论文10

  1具体做法

  1.1健全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抽调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抓示范点建设、技术培训、物资配套和入户指导、跟踪服务等工作,为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县上实行了分片联系制度,每一个示范点至少派一名技术干部长期蹲点,从规划、建设、引种、育苗等各个环节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和农户在发展旱作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技术难题。技术人员、驻村干部驻村包点、苦干实干,形成了上下同心、协力共抓旱作高效农业的良好局面。

  1.2规划、引进、示范相结合

  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全县旱作农业十二五规划”和“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今后几年要在山坪区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在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区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根据全县不同自然区域、种植条件,农业技术部门开展玉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各类试验示范98项,共选育出了27个适宜品种并进行大力推广。先后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了1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及时更新了临洮县蔬菜品种退化等问题。示范推广了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沼液综合利用等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10项,有效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效益。20xx年以来,在适宜区域和群众接受程度高的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日光温室示范小区,在洮阳、辛店、峡口、玉井等乡(镇)建立旱作高效农业示范点或片带37个(千亩以上示范点25个),示范面积0.54万hm2,集中示范规范起垄、良种选用、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顶凌覆膜、一膜两用、抗旱播种等配套技术。

  1.3宣传引导

  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效益算账对比、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对旱作高效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广泛宣讲,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宣传专栏。同时,由县上领导带队,组织乡镇及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大户,先后多次赴宁夏、河西、靖远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把技术指导作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基础,先后采取参观学习、观摩交流、发放技术“明白卡”等形式,分批、分层次的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技术骨干和土专家。

  1.4资金、农机扶持

  为了有效缓解农户资金困难,从20xx年开始,县上共列支557万元扶持发展旱作农业。县直单位积极向联系乡(镇)筹集资金、化肥、地膜、棚膜等开展帮扶,各项目乡(镇)也积极筹资对项目农户实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补贴。采取招商引资、大户投资、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等方式,努力破解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筹措难题。全县累计共投入旱作农业农机具1914台,根据覆膜面积大小、示范点建设情况将旱作机械分解发放到了乡(镇),委托乡镇政府代管并调配使用。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临洮县旱作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县水资源和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加速农业结构转型,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而且十分紧迫,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组装配套程度还不够高,农膜、农机具等物资配套还需再加强。二是技术指导不够到位。随着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旱作农业、设施农业面积逐年扩大,技术服务和推广任务繁重,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难对每家每户进行直接跟踪指导,部分农户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三是生态保护工作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在产生高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残地膜和棚膜,县内基本没有正规废残膜回收企业来专门的回收,造成农残膜的二次污染。由于秸秆转化利用率不高,仍有大量的作物秸秆不能及时青贮氨化而废弃于田间地埂,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四是旱作高效农业适用区域尚需拓宽。

  3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大节水高效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高效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深松深耕等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全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2.0万~3.0万hm2,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通过试验示范,将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面从玉米、马铃薯进一步扩大到瓜类、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上,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要结合全县草食畜扩群工作,积极发展千家万户舍饲养殖,进一步加大玉米秸秆青贮转化利用水平,到“十二五”末,使全县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从根本上杜绝废旧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良性发展。三是以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围绕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在水川区主要做好设施农业和各类间、套,带、复的优质高效种植模式,使各类间套复种高效模式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3万hm2左右。

  3.2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扬长避短,稳中求进,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逐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生产技术先进完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和生产产品均衡供应的'良好态势。力争每年新发展高效日光温室20.0hm2、塑料大棚66.7hm2,年新建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园区)5个,年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50km、1.3万hm2无公害蔬菜产业长廊(基地),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2万hm2。

  3.3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旱作高效农业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在保持现有物资补助标准的情况下,将残膜回收、秸秆氨化、适宜农机具研发列入旱作高效农业项目推广内容,进一步提高技术组装配套水平,有效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农机具管理部门应根据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操作实际,鼓励研发企业加大新型起垄覆膜农机具的设计和研发,改进生产一批适宜不同区域和立地条件的农机具,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政府给予废旧膜回收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废旧膜回收加工企业的回收行为,将供膜企业供膜量与其相应的回收量结合起来,力争形成“谁供膜,谁回收”的格局,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农业发展论文11

  1研究区域概况

  咸宁市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西北滨江平原,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还有层峦叠嶂的东南山区。西北部滨江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肥沃,良田分布集中,平原湖泊镶嵌分布,具有发展淡水养殖的资源条件,是最重要的粮棉油渔基地。中南部丘陵盆地,地势起伏平缓,土层深厚,宜于耕作,是粮、棉、油的重要产地。中北部岗台地,岗顶宽平,以旱地为主,盛产麦、棉、芝麻、豆类等作物。东南部中低山丘陵区因地势高、坡度陡、起伏大等特点,土地开垦利用程度低,耕地较少,旱地在耕地中比重大,但小气候条件优越,林、果资源优势突出,具有发展立体农业和多种经营的优越条件,是建设林特产业带的理想场所。经济植物资源以板栗、楠竹、竹笋、油茶、茶叶、桂花、油桐、棕榈为主。水生植物主要有红莲、白莲、菱角、芡实、荸荠、蒲草、芦苇、茭白等8个品种。大田农作物以水稻、棉花、玉米、油菜、小麦为主,小农经济作物以荞麦、大豆、芝麻、花生、红薯为主。特色家禽家畜有通城猪、大幕黑山猪、通山黄牛等,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鲶、黄颡、鳜、乌鳢等20多种。

  2研究方法

  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主要吸引物是乡野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生态农产品以及农事活动等。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其中物质生产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对于发展乡村旅游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基于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审美和文化娱乐的功能。由于农业空间地域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态类型,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其生态服务功能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首先要根据区域生态农业资源状况,进行生态分区划分,然后在各自生态区内进行典型农业生态系统设计,主要是系统结构设计,其中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尤为重要。结构设计是为了突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审美和娱乐的功能。

  3生态农业模式

  3.1农业景观生态区

  在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下,经过人类长期的农业土地利用形成了农业景观生态区。生态农业类型主要是一种农业生态系统类型,是由农业生物资源、水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决定的。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在农业景观生态区的.背景中构建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根据咸宁市区域土地资源结构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咸宁市农业发展规划,可将咸宁市划分为6个一级农业景观生态区:中低山林特区、丘陵林牧区、低丘岗林农区、山间盆地农果区、湖泊岗台渔农区、滨江平原高产农区。

  3.2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生态农业是一种小型农业。生态农业的建设,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利用特定的生物资源和水土环境条件,通过农业生物物种的相互配合,而构成的具有整体性、协调性以及循环和再生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业生物资源存在空间差异,就要充分考虑本土物种的相互适应性,结合具体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环境等,才能构建多样化、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通过对上述研究区农业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区分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差异,在同一个农业景观生态区内,农业生物的类群和资源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因此可采用同一生态系统模式。以下是针对各景观区进行的生态模式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1旅游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民居民俗、农事活动、特色农产品等。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建设各色多样化的农业生态园,形成众多点缀在广大乡村背景中的节点,从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构成乡村旅游网络。点(农业生态园)要突出各自的特色,不可雷同,因此笔者根据区域农业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模式的设计,可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千篇一律的重复和单调。以下是不同类型区旅游开发模式的设计(表3)。

  4.1.1平原观光生态农园模式

  以水浇地(蔬菜、瓜类、玉米)高产农业为主,结合精养渔塘(藕塘)和养鸡(鸭鹅)养猪等家禽家畜,可采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在蔬菜、瓜果采收季节,满足外埠客商商务旅游,也可服务于周边城镇居民游览观赏和品鲜。

  4.1.2湖岗区休闲渔村模式

  以环湖岗台地为依托,选择水域环境较好,渔业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段,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建设休闲渔村。在渔村划定范围内,构建水陆交互生态系统:岗地以农林果为主,兼养家禽家畜,湖区以野生生态渔业为主,兼养鸭鹅并发展野莲、菱、茭白等水生植物种植。休闲渔村以休闲渔业为核心,主要满足人们休闲居住、垂钓、观渔、品鲜、荡舟、采莲等参与性活动。

  4.1.3低丘岗乡居生态农园模式

  低丘岗地形有起伏变化,但又相对通畅,并无阻隔,这一区域有山有林,有田畈也有水库,非常适宜乡居生活。选择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较好、民风淳厚的乡村,最好临近人工水域,建设生态农园,园区范围内以林果为主兼养禽畜鱼。这一模式主要针对城市离退休干部、城镇退休职工、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乡里的愿望。可采用租居租地,自耕自养自足的方式进行开发设计。

  4.1.4山间盆地乡村体验模式

  盆地地形以河谷平地、阶地、台地为主,村落较为集中,农耕历史悠久。其间遍布农田、河港、古桥、村落、塘堰。这一区域粮食(五谷杂粮)、禽畜鱼等农产品极为丰富多样,加之地方民风民俗和特色饮食,因此适宜采用乡村体验旅游模式:以古村落为中心,在周边一定范围内,围绕稻田、水塘、河沟、菜果园构建村落生态系统,保持其古朴的特质,以吸引游客怀旧思乡,并参与农事和民俗活动。

  4.1.5丘陵度假山村模式

  该区域山丘与沟谷相间分布,坡度较大,山林茂密,坡麓果园遍布,耕地较少,村落零星分布。因地形阻隔,故保留了较好的原生态特征,自然风景迷人,适宜度假和探奇旅游:选择古民居保存较好的山村,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利用山林、果园、低阶地农田、溪流河港构建立体生态林果园,其内散养土鸡,放养黄牛、山羊等禽畜类。该模式主要吸引城市工薪一族,自驾车短期(双休日、节假日)居留,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采摘鲜果、品尝绿色食品、山野探奇等需求。

  4.1.6中低山休养避暑模式

  该区域山高林密,多流泉飞瀑,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适宜休养避暑。目前,咸宁市南部的九宫山区已建成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而中南部大幕山尚待开发。另外,可选择山麓地带发展林下经济,以野生食用菌、药材种植为主构建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其间可利用溪流和深潭,开发利用低温含矿山泉水。该模式满足人们对洁净的空气、纯净的山泉、凉爽的气候、原生态食材等方面的需求。

  4.2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可根据游客的旅游行为需求进行设计(策划),通常可划分为观光类、休闲类和参与类。观光类产品满足游客短时间的观光游览的需求,在上述各开发模式中都可包含其中。休闲类产品满足游客较长时间地驻留或经常性驻留,是对观光产品的提升,以休闲农庄、度假村、乡居生态园为主要形式,要求服务设施齐备,有时以高端产品形式出现,如商务、会议等。参与类产品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包括参与式活动和参与式购买。前者通过参与农业劳动、民俗活动进行体验;后者通过劳动参与品尝劳动成果。根据研究区乡村自然资源条件和文化地域特征,以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笔者提出了几种特色旅游产品,以供参考。(1)观光类产品。自驾乡村游。把自驾游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可作为“自驾乡村游”产品来开发。自驾乡村游作为一个新型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城市工薪族利用双休日驾车出游。该产品设计应能满足车手(游客)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要。首先是路线设计,要求沿途自然山水观赏性较高,内容丰富多变化。通常山区河谷地区均是交通通道,且村庄错落,有山有水景色迷人,具有自驾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是停车营地的安排,要求有全方位的服务设施,并有游玩场所,可顺便采购原生态食材,因此停车点和生态农园相结合是最佳选择。观园游园。咸宁市是我国著名的桂花之乡,同时享有楠竹之乡的美誉。桂花基地和竹海是观园游园的绝佳场所,可作为研究区地域特色产品进行规划建设。园区要与高端旅游服务设施(宾馆)、农庄、田园相结合,能满足观景、游乐、商务、会议等方面的需求。(2)休闲类产品。野营与野钓。针对喜欢户外运动的城市人群,建设野营基地和野钓基地。野营基地以丘陵山区河谷地段最佳,靠近村庄,在基地附近依山傍水建设立体生态农园。满足户外运动爱好者野外露营、山野探奇、采购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野钓基地选在湖泊和水库这类大水域范围内,与渔村、码头、生态农园相结合,形成居住、饮食、水上运输、渔获加工、水产品鲜、采购等一体化服务。野钓基地以水生生态保护较好的湖区、库区为首选,要求鱼类资源丰富,可达性好,具有组织国际大型野钓比赛的条件。(3)参与类产品。乡居与养生。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村民移居城镇,许多村落成了空心村,房屋和土地大多闲置,这一现实客观地为乡居养生提供了成熟的条件。该产品主要针对离退休城镇职工、干部、教师等人群,满足人们回归乡里、隐居乡野的愿望。选择自然环境优美、山水俱佳的村落作为基地,参与者可长期居留,采用租居租地的方式,以荣誉村民的身份自耕自养自足。

  5结论与讨论

  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就失去了吸引力。生态农业是一种小型农业,适宜在地形和自然环境多变的丘陵岗地地区发展,主要以农林牧渔复合系统的形式进行构建。由于产出物丰富多样,自然景观又极具观赏价值,使得生态农业在审美和物质享受两个方面都能较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试图对研究区生态农业类型进行划分,根据各自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几种生态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相信会为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研究提供些许借鉴。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物质生产为主,但同时具有美学和文化娱乐的功能,如何突出其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将借助景观生态学和园林学的成果。另外,人类旅游活动应以何种形式参与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并能较好地维持系统的平衡,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农业发展论文12

  1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对本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基本情况

  刘家沟镇共61个行政村,7.6万亩耕地,其中苹果、葡萄等果树达5.5万亩。农业部门共有农技、农机、果树、水利、林业五个站所7个人,其中1人被政府借调到非农站所工作,五个站所合成一个大站———农业综合服务站。现在我们的财、权都归镇政府管,基本没有什么经费,一切要听从政府安排,从事本业务工作有点象“第二职业”。近几年,全国各县市区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示范县、科技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我镇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沿烟潍公路的“十八公里葡萄长廊”的葡萄与葡萄葡萄酒产业带,南部苹果及鲜食葡萄产业带。

  2.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中国葡萄酒特色产业镇为目标,构建规划了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沿206国道两侧,横贯东西18公里的葡萄种植及加工、观光产业带———“十八公里葡萄长廊”,成为蓬莱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重要支撑点。目前,全镇共有中粮长城、菲律宾康达、金六福香格里拉、法国瑞枫奥赛斯、朋珠等18家国内外葡萄酒企业落户我镇,占全市葡萄酒企业总量的32%,带动建设标准化葡萄基地3.6万亩,已建或在建欧式、中国传统式风格各类酒堡、酒庄8处,年产葡萄酒5万吨,产能占全市总量的50%,销售收入4.5亿元,年利税2亿元。整个葡萄长廊的建设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的6000多户农民从事葡萄种植及加工,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00万元,农民收入800万元以上,为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7人都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学历层次都是大学本科。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

  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镇里建有农业信息服务站,各村有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3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3.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刘家沟镇也是除了保证工资外,基本上没有经费投入,由于人财物都下放到了镇里,工作一切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从事本业务工作有点象“第二职业”。

  3.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

  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3.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5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3.6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

  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刘家沟镇也不例外。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发展要求。

  3.7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当前农村土地较少,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3.8政策上非常重视,实际操作上薄弱

  根据本镇及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及地方在政策上看视十分重视农业及农技推广,各种惠农政策、农业示范县等各种推广手段层出不穷,实际上这么多政策、这么多工作都需要最基层的乡镇去落实、去干,但乡镇农技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资金不足,要完成这么多的工作是不可能的,而且每次改革都是针对乡镇农业部门,人员每年都在减少,多年不补充新鲜血液,象刘家沟镇真正从事农技工作的只有2人。

  4建议与对策

  4.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4.1.1融合教育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

  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4.1.2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

  4.1.3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

  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4.1.4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

  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4.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4.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4.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

  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作者:姜显锡 单位:山东省蓬莱市刘家沟农业综合服务站

农业发展论文13

  摘要:三农问题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农村的土地问题,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以及现在化发展最为根本的手段,在农业稳步发展的进程中,怎样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之下不断推进农村的土地流转,从而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本文将深入探究农村土地流转下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适合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经济;影响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中央高度关注的焦点,其中农业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几年来中央更加关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现在成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大标识就是其生产的规模化、绿色化以及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根本是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的变革会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而农村土地的流转是现在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探讨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十分有意义。

  1农村土地改革会对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1.1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快速转移

  中央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以来,使得农民的收益不仅仅只依靠农民的生产活动,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一些非农业的工作,同时,农村的土地流转有时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其内在价值也在不断升高,农民也可以获取相应的土地租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去从事其他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几率,同时为农民提供多种工作的方式,为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根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实行土地流转使得农民的收入相较于之前有了一定的提升。

  1.2使得农村的土地配置有所提升

  不断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可以帮助土地在流转之后的市场化,可以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关系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有了土地价格的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地生产资料的'配置效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也慢慢地由分散向集中靠拢,不断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生产效率较低的也在不断向高效率生产发展,这样一来就大大提升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也避免了农村土地的闲置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1.3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步伐

  自从土地开始实行承包、流转之后,农村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好的调整。首先是在畜禽产业上的发展,增大了养殖规模,也对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其次是在休闲服务产业上的发展,可以借助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优势,打造各种农家乐,不断吸引外来游客,为农民创造一定的收益。

  1.4不断增强土地规模化的经济收益

  随着土地流转不断得到上级的重视,农村的土地流转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在市场价格的不断调节之下,土地的价值不断被实现,同时也使得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不断提高。并且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使得他们的收入得到增加,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得分散土地慢慢地被集中化、规模化,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的土地流转分布情况大有不同,从区域上来看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上很不均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针对于同一地区来看,发达较好的地区流转也比较活跃。土地流转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按照流转的类型分类、可以按照流转的期限分类、可以按流转的主体分类、可以按流转的用途分类,还可以按流转的规模进行分类,还有按照转包、转让、出租、互换以及入股等,除此之外,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反租倒包、托管以及代耕代种等,出租一般是较为常见的流转方式。

  2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2.1不断整合土地资源,打破细碎化的局面

  目前农村在土地经营过程中基本都是呈现分散化以及条块化的状态,基本很少出现整片的土地,一般情况下都是呈现条块化的种植。农村土地细碎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流转效益,所以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面积以及规模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可以借助土地流转这次机会,破除土地细碎化的现象,甚至可以成立基金进行土地的整合,扩大土地流转规模。

  2.2创新土地社保,提供更多就业渠道

  由于农村的社保体系还没有大规模建立,这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在国家的政策下制定与土地流转相应的社保体系,比如说可以通过用土地来换取社保的方式,创新农村土地社保问题,解决农民的顾虑。除此之外,还要引进相应的农产品企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

  2.3搭建中介平台,促进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在推行的过程中发现其流转的规模不大,速度也较为缓慢,效益也不突出,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中介组织服务。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乡镇和市企业来搭建一个流转平台,从而提高农村土地的流转力度。

  3结语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改革政策一直在围绕着农业的生产力而做调整,每个土地改革政策在被推行的初期,都能有效地提高当时的农业生产,为农民带来经济创收,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些改革政策又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束缚。我国政府一直在探讨着如何改变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在不断探索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使得农村土地由分散走向集中,由低产走向高产,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华美.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经济,20xx(02)

  [2]范虹.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xx(11).

农业发展论文14

  [摘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立足于农村基层、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加强农技推广经验是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的体现。合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可推进农业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的转化,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充当重要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技术推广过程无法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体制、人员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以推动其多元化建设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快速发展的重点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基层群众提供试验、培训、指导、示范、咨询等工作,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便实现基层农业技术的多元化建设发展。

  1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道路,取得了许多成就,也遇到了很多瓶颈。经济、生态、社会、气候、地形等因素制约着农业发展,而且我国本身就是资源约束极为严重的国家,耕地资源极度短缺,人均耕地面积少,再加上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导致了农业的发展滞后。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技术较落后,很多地方还是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化水平低,化肥使用不当,优良品种推广有限。中国农业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传统农业必须不断向现代农业迈进,关键在于农业技术。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方式较单一

  缺乏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与部署之下,推广过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财力等是国家分配的,就连大部分的技术成果也是统一的推广方式。这种体系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良好的沟通性与互动性。而当前的体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大,推广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满足基层民众的需求。很多地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采取的方式是传统的、落后的、单一的。一般是通过试验、示范等方式来普及农业推广技术,没有充分利用新形势之下的多媒体优势,没有重视产前与产后工作,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浪费、生态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2人员问题

  首先,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均有明显劣势,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非常缺乏专业素质高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这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专业素质不足导致无法解决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会降低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让推广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其次,“被推广”的基层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于推广人员的培训理解度不够,接受能力差,基层农村生产本就与科技进步严重脱节,再加上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直接造成了推广效果差。最后,推广人员与被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度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艰难的、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稳定的人力、物力支持,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很多人员缺乏相关认知。

  3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农业技术体制机制的完善能够解决机制中的问题,拓宽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首先,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进来。其次,国家需要相关的调控,政府帮助、引导、鼓励各基层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推广技术工作中来,并且创新理念。最后,农民是一切农业经营的`主体,新型的农业技术是农民经营的必然选择,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农业推广是为了把市场需求信息、先进农业技术传递给农民,从而使其创新化生产。推广机制的创新,也可以大力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突破以往单一的农业推广方式,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发展将农时农事、农业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气候等知识传递给基层群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把新产品、新技术及时与农民对接。

  3.2注重人才发展

  首先,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以求能够提高整个推广队伍的专业素质,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迅速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型人才,若短时间不能起效,最快捷的方式是鼓励一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能够走向基层,积极投身于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这需要政府出台针对科技人员走出机关的激励政策。其次,注意挖掘有潜力的技术人员,狠抓科技示范户、农业大型企业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生产水平,起到农村科技带头人的作用,对基层群众发挥示范、引导的作用,实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目标。最终形成一支专门从事农业、农机、农产品等技术推广工作的高素质队伍,为基层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试验和示范,为农户培养一批“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最后,除了“个体”的人才发展外,更要重视“合作式”的人才发展,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协会,重视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示范园区基地,重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依托的服务组织,重视以农民经纪人为主的服務组织。

  3.3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建设发展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多元化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云南一直以来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将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能力较差。云南农业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弱,农业企业分散、小型,产业分工低端,产业链条短,依靠资源消耗、粗放型经营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并不适应云南的实际情况。云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比例不平衡,推广种植技术远远多于农产品附加值加工,甚至很多基层地区是在依靠传统的农业经验和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还没有成形。我们要将农业科技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落实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科技进村入户的多元化。开展种植示范,农民从整地、播种、灌溉以及采收等均需要全程参与,学习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有计划地组织、规划、管理,带动基层农民自主种植。种植示范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公司联合基地联合农户,通过合作方式来培训技术人员,带动农民种植。其次,科技联合教育联合产业的多元化脱贫新格局。推动云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发展,设置培训特色班级,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激发农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构建“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格局。最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最为直接的是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这样可以缩短农业技术的推广周期,借力专家的优势全面提高农民的总体素质;可以在农业教育机构、科研机关单位举办培训班,培养针对性的高层次人才输送至基层,也就是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辐射式地带动周边地区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和专家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沟通,有声音、有图像,可以及时解决农业中遇到的问题,如举办农技“110”、网站推广等。最终是为了实现由农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技推广机构、农业教育机构等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4结语

  立足于农村基层,为农业发展提供因地制宜的技术指导,将技术成果充分转化为生产实践,是最终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实现的目标。我们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完善与创新,注重人才的发展,推动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建设发展等有效手段,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优化农业结构,帮助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1] 孟凡濤.浅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J].中国农业信息,20xx(07).

  [2] 李传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xx(06).

  [3] 胡友明.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园艺,20xx(04).

  [4] 戴继勇,郑玉艳.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xx(17).

  [5] 张长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创新与应用[J].20xx(07).

  [6] 哈力克孜·吾甫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xx(06).

农业发展论文15

  1农业旅游的涵义

  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旅游又称农业观光旅游,它是指以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活动为依托,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学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各种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活动、农民风俗活动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综合型产业。[2]它的目标消费群体以长期生活在城市的都市人群为主,通过农业旅游者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民俗活动,参观农业生态风景观光,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这既满足了都市人求新、求异的精神需求,也迎合了旅游者体验乡村文化,亲近乡村生活的消费需求。

  2安徽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经营理念落后单一农业旅游的经营主体为农民,他们往往对农业旅游经营理念认识不足,对自身的定位也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甚至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引导培育培训与统一的规范指导管理,许多农业旅游景区推出的产品只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产品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在纵深方向发掘的较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造成了旅游产品缺少广泛的认同和吸引力。

  2.2旅游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旅游景点大都位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开发水平较低的郊区或农村,娱乐设施简单且配套不足,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单调,消费者游而不乐。[3]景区基础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住宿、餐饮设施及卫生条件差,必要的相关设备缺乏。如在皖南的一些村落,有些农户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农家旅馆、饭庄等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除此之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在安徽省很多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虽有优质的旅游资源,但交通条件十分困难,旅游者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而不得不放弃前往旅游,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旅游活动的开展。

  2.3服务人员质、量欠佳从整体上看,安徽省农业旅游产品多为农家乐项目,其涉农旅游项目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旅游地人力资源储备较少,不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队伍薄弱,尤其是专业的管理人才较缺乏。如表1所示,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四个旅游地区相比,安徽无论是星级饭店、还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都偏低,仅比江西省略高,但江西省从业人员的总量可高出安徽省近一倍。对于安徽省来说,不仅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更重要的是有些服务人员尤其是农业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总体欠佳,缺乏专业的能力,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甚至出现游客投诉现象。这极大损害了安徽省旅游形象,阻碍了安徽省农业旅游的.发展。

  2.4宣传力度不够方法单一安徽省近年来虽然比较重视旅游宣传工作,但是现有宣传无论是“量”还是“质”多不到位。首先,政府与旅游企业在旅游宣传促销上因分工、协调不够,导致配合不佳,未能形成整体态势。促销方式科技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仍以传统的图片、讲解为主。旅游企业自身宣传促销的主体意识性不强,宣传的总体形象不够鲜活、生动,宣传语言缺乏鼓动性,未能突出其激发大众来安徽旅游的理念和兴趣点。其次对宣传对象的细分也做得不够明确,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目前安徽接待的国内农村旅游的游客中,省内城镇居民占多数,周边省份与边远省份的游客需求增长量还有待增加。[4]

  2.5特色模糊收入偏低安徽省农业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旅游创收能力还偏低。目前安徽省的农业旅游多以单纯的“农家乐”为主题,这种方式在许多年前就是已经广泛开展的旅游项目,但现在仍被效仿,而且内容雷同、内涵单薄、产品更新缓慢,已逐渐削弱农业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图1表示的是2009年长三角旅游圈五省市主要旅游经济指标。[5]很明显,安徽省的旅游外汇收入和人次只有周边地区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农业旅游产品是安徽现有的旅游产品中的拳头产品之一,责任不容推卸。

  2.6环境受损影响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农民和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随着游客的增多,垃圾、噪声、污水等一系列污染也日益增加;自驾游的增多使农村堵车问题开始涌现,汽车尾气污染严重;观光农业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破坏了部分植被,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另外,有些地方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生态发展,对天然旅游资源任意开发和使用,更使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影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企业的自身规范开发,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监督,需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综合治理。

  3推进安徽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3.1转变观念,科学引导对于农业和旅游大省的安徽来说,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为此,政府部门应倡导和扶持农业旅游。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向农业旅游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加大他们对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的认识,转变原先落后的经营观念。(2)为确保农业旅游的科学发展,尽快完善农业旅游政策法规,向农业旅游经营者提供优惠政策,实现旅游和农业的和谐统一发展;构建城市和乡村交流平台,为都市游客农业旅游提供信息和便捷,实现互惠利益。(3)与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接轨,统一制定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依照农业性、生态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加大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市场营销。(4)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帮助当地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旅游投资大、见效慢、回收期长,这就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多方支持,争取扶持资金,实现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投资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旅游项目投资机制。

  3.2合理规划,健全配套设施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带给游客美的享受,更要体现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和原生态气息。农业旅游的目标顾客是城市游客,他们对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设施的设计上,既要讲求“不失本色”,又要做到舒适、卫生,追求科技化设施与农业特色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破坏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的同时,应注意依托自然环境的地方特色性,保护生态环境。既要突出“生态、休闲、参观、体验”的主题,又能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耕文化,彰显农业原生态的震撼力。[6]

  3.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服务行业,游客的满意度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而目前从事农业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农民,文化素质有限,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所以旅游部门要形成一套对服务质量监督的有效监管体系,通过培训来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为游客提供高素质、专业的贴心服务。[7]从安徽省的具体情况来看,可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管理人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也应重视培养、使用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培养当地管理人才与从业人员,这样有利于留住人才,提高当地农民素质,增加其为家乡服务的自豪感,获得当地农民对旅游区的认同与支持。

  3.4改进方式加大宣传,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在分秒必争、只争朝夕的今天,正确的营销手段和必要的宣传推介手段对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只有当更多人倾慕安徽的好山好水,才会吸引旅游者选择到安徽农业旅游。首先,加大对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广纳客源,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推广,比如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平台;同时,可以大量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根据当地农产品和特有的农业资源为载体。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更有利于拓展和挖掘农业旅游市场。[8]其次,对农业旅游客户群进行市场细分。目前,国内能够外出旅游的群体多为城市中高收入阶层。所以,为了使宣传更加具有针对性,要迎合这些群体有的放矢的营销。再次,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宣传除了以传统的推介方式外,更要注重网络营销方式的使用。建立农业旅游的站,网站除了宣传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外,还可以介绍旅游风景点的餐饮、住宿、旅游线路,甚至进行网上订票、订餐和订房。最后,安徽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在游客心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依托这一优势,把该地区农业旅游的市场营销纳入到历史文化旅游营销的整体框架内。

  3.5突出特色,培育亮点安徽省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荟萃,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9]围绕安徽省的山水作为文章,发挥自然农业旅游的优势,设计出体现农业特点、当地特色、旅游对象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同时将当地特色产品精心的再加工,形成富有特色的土特产品。当然农业旅游还要能满足不同游客的参与性和特殊体验的需求,设计出大量农业特色体验项目,连点成线,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三者联动起来。根据安徽现有优势,以农家乐为平台,创设的特色项目如表2所示。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上,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不断开发无可替代的互动性强的新产品、新项目,打造品牌,培育亮点,促进安徽省农业旅游做大、做强。

  3.6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极为不利,要确保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注意避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切实对农业资源进行有力的保护;此外,还应当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并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采取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多种措施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农业旅游发展必须走长远、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10]要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对农业资源要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走一条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道路。目前,安徽省农业旅游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解决。未来一段时期内,安徽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现代农业科技,注重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不断发掘和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价值,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12-12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12-16

简析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12-14

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12-17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12-17

农业推广论文05-22

[经典]农业推广论文05-24

农业推广论文11-14

农业保护论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