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1 16:02:06 音乐 我要投稿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大全[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大全[15篇]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乐曲中自由、和平的思想,学生能够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并能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了解两个音乐主题的不同风格特点,明确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及鲍罗丁生平,并能够简单哼唱作品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了解两个音乐主题的不同风格特点,明确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及鲍罗丁生平,并能够简单哼唱作品主题。

  【难点】

  了解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并感知作品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歌剧《伊戈尔王》选段。

  提问学生:这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知识真丰富,这就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鲍罗丁的作品,鲍罗丁的音乐如诗如画,优美动听,这其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鲍罗丁的`音乐世界,领略中亚细亚草原的美。

  引入课题——《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

  并设问:“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乐曲速度为小快板,给人一种激动昂扬、振奋人心的感觉。

  2.复听乐曲

  并设问:“你听到乐曲可分为几个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该乐曲由两个不同主题组成。

  (三)分段赏析

  1.播放主题A,引导学生感知乐曲情绪。

  2.播放主题B,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绪及描绘场景。

  3.讲解交响音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内容及音乐旋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4.整体播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表达的爱国思想。

  5.发声练习,讲解发声方法及变声期嗓音保护相关知识。

  6.教师弹琴,引导学生哼唱主题A旋律,再次体会乐曲表达的情感特点。

  (四)巩固提高

  1.简介作者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并播放其作品《伊戈尔王》其他选曲。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作品特点,并分享关于鲍罗丁其他作品。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认识了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领略了两个主题不同的风格特点,感受到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西方民族音乐,并积极吸收和借鉴,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有关交响音画的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感受歌曲中轻快活泼的情绪。懂得青春易逝,知道珍惜光阴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充分聆听音乐,在参与学唱、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习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三角铁、碰铃、铃鼓、沙锤、手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老师展示新疆舞蹈。

  2.老师设置问题:我跳的舞蹈属于哪个地区?这首歌的民字是什么?

  3.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这是一首来自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歌,民字是《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少数民族歌舞非常有特色,而且新疆人民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大家都知道新疆是一个美食之乡,而且新疆少数民族的服装也很有特点,其中花帽是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新疆少数民族美丽的标志之一,让我们插上翅膀一起走入美丽的新疆。

  4.播放视频,学生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了解部分新疆少数民族的歌曲,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欣赏《青春舞曲》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什么?节奏特点怎样?

  2.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首作品的节奏感非常的强,而且它的速度比较快,音与音之间的距离非常的近,歌曲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所以让我们感觉密集跟紧凑。整首歌曲给人以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

  3.老师设置问题: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4.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我们听到的这个版本的青春舞曲是单声部的演唱形式,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齐唱。

  (三)学唱歌曲

  1.学生朗读歌词,注意“字正”“腔圆”。

  (1)老师设置问题:歌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有些事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却去而不复返,而人的青春就像鸟儿一样飞走了却没有回头,是为了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应用欢快、饱满的情绪演唱。

  2.学唱乐谱

  (1)教师弹琴学生哼唱旋律

  (2)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哪些地方比较难唱?

  (3)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难学的旋律重点学唱。

  (4)教师讲解前附点音符的时值,并引导学生演唱时前边附点十六分音符演唱稍微长一些,后面的`三十二分音符演唱稍微短一些。

  3.学习歌唱方法

  (1)老师示范正确和错误的两种声音,由学生判断正确的演唱方法。

  (2)老师引导:注意演唱的姿态,坐直,口腔打开,保证我们气息的流畅,我们要用气息来控制声音,让我们的声音竖起来,这样能够更有立体感,注意速度要匀速。

  (3)老师弹奏钢琴伴奏,学生演唱《青春舞曲》

  4.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1)老师边唱边唱,学生再次聆听和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歌词。注意音准、气息、节奏。

  (3)老师设置问题:相互评价一下,你们的演唱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4)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这首歌曲给人以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感觉,演唱时请需要很欢快,每一个音要短促、轻快,有弹性,音准要正确不要偏低,气息要流畅,节奏要紧凑、稳定。

  (5)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自信自然的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三)拓展延伸

  1.练习新疆典型的基本节奏型

  (1)教师指出歌曲的节奏型。

  (2)学生模仿、练习节奏型,老师强调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时值记法,并作正确示范。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分别拍击节奏。

  (3)学生演奏典型的节奏型,教师评价。

  2.为歌曲创编乐器伴奏

  (1)老师分小组配发打击乐器。老师做示范,用其中手鼓敲击节奏型。

  (2)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音色练习敲击节奏。

  (3)学生分组表演:一组演唱,一组乐器伴奏。

  (4)学生完整的、热情的表演。

  3.为歌曲创编舞蹈

  (1)学生回想出老师之前展示的舞蹈动作或作其他的两三个新疆典型的舞蹈动作。

  (2)由老师示范,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动脖子、绕手腕、垫步)。

  (3)学生根据歌曲的典型节奏型跳舞。

  4.将歌曲、乐器和舞蹈融合

  (1)老师将学生分为三组:演唱组、舞蹈组、器乐组。三组同学根据音乐分别排练,老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风格。

  (2)学生完整的、热情的表演。师生评价:大家表演得很不错,演唱组的同学演唱的不错,打击乐器组的同学创编能力很强,舞蹈组的同学动作也很美,但是要注意表情要丰富,非常的热情、欢快的气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青春和活力,我也衷心的希望同学们能喜爱新疆的民歌,热爱我们的民族。在今后的学习和人生中,珍惜青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拥有一个美好与精彩的人生!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作品《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感受作品自由的速度和舒畅的情绪,体会作品描绘的水草茂盛、牛羊成群的画面,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聆听,感受作品自由的速度和舒畅的情绪;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感受藏族民歌的特点;从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分析作品,提升音乐分析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藏族民歌;能够从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分析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从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分析作品。

  【难点】

  了解藏族民歌。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使用多媒体播放藏族的服饰和美食图片,并提问: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美食?

  学生自由回答。(藏族)

  教师评价并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图片中展示的是藏族的服饰和美食。

  今天我们走进藏族,一起领略藏族民歌的魅力吧!

  顺势引入课题《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作品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作品《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音频,并提问:作品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慢速;悠扬)

  教师总结:作品的速度是自由的.,情绪是舒畅的。

  2、复听作品

  教师使用多媒体再次播放作品《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音频,并提问:作品的旋律线条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起伏)

  教师总结:作品的旋律线条是高低起伏的。

  (三)探究学习

  1、分析旋律

  (1)教师引导学生边聆听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歌曲的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以及配乐散文朗诵《荷塘月色》。

  2、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让学生感受欢快、活泼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作品在描绘夏日景像上异曲同工之妙笔,感受其审美意境。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用自然、流畅、舒展的声音演唱《夏口泛舟海上》,并能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2、掌握三拍子的特征及歌曲中音乐表情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1、播放歌曲《宁夏》;

  2、用语言导人。

  第二环节:学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1、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大海上泛舟,请同学们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过程当中,也感受一下音乐的情绪。

  2、引导学生边听边感受歌曲的旋律、情绪有什么特点,播放录音范唱。

  3、请同学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4、老师小结歌曲的风格特点。

  5、复听。

  6、发声练习。

  (1)用“U”练唱《茉莉花》。

  (2)用轻声高位演唱《茉莉花》。

  7、老师范唱新歌,学生用“啦”轻声哼唱旋律。

  8、学生边轻声演唱歌词边用右手划三拍子,强调三拍子的节奏律动感。

  9、齐唱歌词。

  10、结合打击乐器,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11、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第三环节:欣赏配乐散文《荷塘月色》 1、播放《荷塘月色》范读。

  2、请同学们从音乐和文学配合的特点,谈谈自己的听后感。 3、老师分析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特点。

  4、全体同学配合音乐,有感情的朗诵《荷塘月色》。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理念:

  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学目标:

  1、学习用轻声唱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合奏中培养认真的学习品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并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3、在综合表演中分享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合奏的协调性和音乐的美感。

  教学准备:

  VCD光盘、竖笛、电子琴、各类打击乐器等。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演唱《青春舞曲》,用两种节奏做律动,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一、组织教学

  多媒体播放网上音乐《哆来咪》,教师检查学生学具准备及座次、分组情况。

  二、导入新课

  刚才听的这首歌,你能说出它的名字么?(生答)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这部电影里还有一首比《哆来咪》更受瞩目的歌曲,那就是《雪绒花》,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

  三、欣赏歌曲

  1、多媒体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断――《雪绒花》的演唱。

  生初听,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师提示: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观看的听众非常激动,因为他们现在的祖国已经失去了往日幸福、安宁的生活。听众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雪绒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动人心。

  生复听,感受音乐的意境美。

  2、讨论:《雪绒花》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我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应该怎样来唱?

  四、演唱歌曲

  1、师弹电子琴,生划拍用“啊”音哼唱旋律。

  2、跟琴用轻声唱歌词。

  3、师提示:怎样唱这首歌刚才同学们已经讨论了,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跟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播放VCD光盘《雪绒花》伴奏音乐,生全体起立,有感情地演唱)

  五、演奏乐曲

  1、师导入:同学们有感情地演唱了这首歌,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了这首歌曲的魅力。《雪绒花》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意境赢得了众人的喜爱,于是也有音乐创作人为它编配了器乐合奏曲,翻开书第14面。

  2、看谱,分析配器,主旋律竖笛练习。

  a、师范奏,生指法练习。

  b、生自由练习,师指导。

  c、齐奏,师用铃鼓伴奏。

  3、分析配器的各种节奏,并结合旋律进行试奏。

  看第10面五线谱和简谱的时值对照表,弄清配器的节奏。

  a、碰铃节奏

  ×―― ×-× ×-0

  叮叮叮叮

  b 、沙锤节奏

  0 × × × ×× × ×”-0

  沙沙沙沙沙沙沙

  C、大鼓节奏

  × 0 0 × ×-×-×

  咚咚咚咚咚

  3、合奏练习

  a、分组,在A 、B、 C三组中,各抽一部分人演奏竖笛,其他人分别演奏一种乐器。

  b、指出合奏中的不足,再度合奏,分组轮流进行。

  六、综合表演

  1、导入:今天,我们在演唱《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时候体会到了歌曲感人的艺术魅力,在乐曲合奏中享受到了合奏成功的愉悦。对于这首音乐作品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呢?(生谈想法)

  2、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这首音乐作品,生排练时教师做指导。

  3、全班交流,组对组进行评价。

  七、总结下课

  师:今天我们通过赏、唱、奏、演四个环节对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进行了学习,《音乐之声》的插曲除了课前同学们欣赏的《哆来咪》,我们今天学习的《雪绒花》之外,还有很多,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孤独的牧羊人》)这是一首很好听、很有生活情趣的歌曲,以后我们会学到,今天的课到这里,下课。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会演唱《七子之歌》学会相关的乐理知识。理解《七子之歌》中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节课

  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

  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2、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着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5、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

  1、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

  2、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3、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1)旋律线的进行。如:上行中的大跳5 3,下行中的3 21 65 。(2)节奏中的休止符。(3)速度、力度变化。(4)演唱状态。

  4、如歌的朗诵歌词。

  5、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三、听赏《1997天地人》序曲

  1、教师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如今,爱的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

  2、听赏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不出示标题,为下节课做铺垫)。

  第2节课

  一、欣赏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

  1、音画同步:在音乐声中出示作品的标题和香港的夜景图像,提示同学去想象音乐的意境。

  2、简介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作品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

  二、复听作品

  1、将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当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示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普天同庆的场面。

  2、乐曲的高潮处由弱渐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XX,请同学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这一节奏型。

  三、播放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出示课件歌单,请同学随录音一起演唱。

  四、分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曲目相同不同

  东方之珠音乐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风格音乐与高潮处理法歌词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都采用切分节奏及三拍长音。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了大跳音程和弱起拍的表现手法。抒情、细腻而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结构。 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的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含蓄、富有诗意表达炎黄子孙对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鼓浪屿之波A:由高到底,连续四组“递音”下行。B:音程大跳,加强歌曲的动力,形成歌曲的新鲜感。倾诉、直白思念台湾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五、教师演唱

  一首自己谱曲的歌曲《消失的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台湾,孤独、病残、年逾古稀的台湾老人,歌词表现了老人对年轻时代在大陆的一位姑娘的思念之情:台湾和大陆千古一脉,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

  感受:

  这节课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课时,作者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两首,另外五首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在了解“七子”含义时,我展示了几组母子情深的图片,用来调动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情。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她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她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到乐曲主题的情绪与速度以及描绘的画面,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了民间歌曲的魅力,逐步建立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花儿与少年》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花儿”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花儿”相关知识,了解作品结构,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并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到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

  【难点】

  了解乐曲结构,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龙船调》,并提问:这都是什么地区的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新疆、江苏、湖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曲库”储备非常丰富。今天我们将一起去到一个青海,学习一首根据青海民歌改编的管弦乐作品,顺势揭示课题《花儿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乐曲,并提问乐曲的整体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整体的情绪是欢快地,速度为小快板。

  2.教师复播乐曲,并提问:同学们听到了哪些演奏乐器?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有的同学听到了双簧管、长笛,有的听到了钢琴,有的听到了提琴,还有的听到了手风琴。这首乐曲是一首管弦乐合奏,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不仅展现了青海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还充分发挥了器乐的丰富表现力。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分别聆听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深入感受这首乐曲的迷人之处。

  (三)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主题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第一主题音频并哼唱旋律,提问学生:第一主题情绪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欢快,活泼;速度较快。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作品《牧歌》,加深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增强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演唱,并配以讨论、欣赏、分析探究等活动/方法,学生能够了解长调的音乐特点,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调的音乐特点,掌握其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的演唱特点。并能够用悠扬抒情的情绪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蒙古族民歌风格,掌握《牧歌》演唱特点。

  【难点】

  分辨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同学演唱各地区民歌,并提问:各地歌曲风格都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地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风格,有的细腻婉转,有的活泼跳跃、有的高亢嘹亮。顺势揭示课题《牧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牧民放牧的情景。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情绪悠扬舒展,很是宽广抒情。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常规发声/依据歌曲元素进行发声),教师提醒学生采用“呜”和“啊”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教师提问:节奏变化和旋律起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节奏变化不大,旋律起伏较小。

  3.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节奏和旋律特点。

  教师提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先探索,之后总结并讲解: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

  4.教师范唱旋律,引导学生跟随,注意气息。

  教师提问:对于歌曲的呼吸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组织学生练习:歌曲整体旋律和节奏偏向舒缓,因而注意用缓吸缓呼的方式演唱歌曲。

  5.完整演唱谱例。

  6.教师引导学生有节奏和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请学生思考:唱词特点。

  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词组尾字多长音,表现悠长的感觉。

  7.教师引导学生加歌词完整演唱歌曲,纠正歌词及旋律的对应问题。

  请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的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8.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分辨长调和短调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并总结。

  1.请学生演唱《嘎达梅林》并回顾歌曲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民歌中的短调,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

  2.引导学生回顾《牧歌》的特点并进行对比。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长调也叫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景象。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长调和短调的知识,长调的演唱特点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呼吁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长调的相关歌曲,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塔塔尔族的民歌,增进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化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养成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总结等方法分析歌曲,能够从音乐的速度、节奏、音色等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塔塔尔民族的风俗习惯,掌握“三段体”音乐结构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

  【难点】

  “三段体”音乐结构的特点在音乐作品中起到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运用表演法导入:演唱新疆歌曲《玛依拉》《青春舞曲》。并设置问题:“这两首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出自哪个地方。”进而引入本节课内容学习一首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二)感受体验

  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轻快、活泼。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乐曲《饮酒歌》,感受乐曲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从而歌剧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地表现乐曲并能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歌剧《茶花女》,并能哼唱《饮酒歌》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听赏音乐的主题,哼唱歌曲,并感受乐曲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

  【难点】

  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分析、理解音乐,了解演唱形式。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茶花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介绍歌剧《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引出课题《饮酒歌》。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

  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是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所以在速度上是稍快的。

  2.复听乐曲

  并设问:歌曲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剧的第一幕表现了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在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所以《饮酒歌》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聆听时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独唱以及两位主人公的对唱,最后有合唱呼应;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

  2.教师播放视频音乐,引导学生随音乐体态律动,感受音乐的起伏,并结合乐谱找出发生起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首单三部曲式的分节歌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在装饰音——倚音的辅助下,表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充满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3.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4.教师播放《茶花女》片段,伴随音乐,引导学生已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歌剧的魅力所在。

  5.完整地播放音乐,深入体会歌曲的情感变化。

  (四)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播放威尔第的另一部歌剧《弄臣》片段,并提出问题:此作品与《茶花女》有和不同?请小组展开讨论后,教师顺势介绍作者威尔第的生平。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感受歌曲《饮酒歌》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了解歌剧。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关于此故事的内容品读,下节课分享。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0

  教案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案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案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案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_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2)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

  师: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娴熟、协调有序)

  师: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3)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

  (强弱次强弱)

  师: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5、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1)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师: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分析衬词特点。

  师: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哟衬词。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师:为什么要加上衬词?要是没有衬词,也可以唱啊。(师示范)

  师: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能使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

  师: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挥。

  6、随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原生态。

  师:歌曲的唱法有很多种:通俗唱法、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现在还有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方法,《黄河船夫曲》应该采用什么演唱方法?

  师:因为歌曲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写照,他在赶路就唱赶路的歌、分别是唱送别的歌、放羊时唱出自己的心情,划船时唱出心中歌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所以歌曲的唱法应该是随意的、直白的、非常原生态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带上对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这首歌。

  7、小组对唱,参与律动。

  师:整首歌曲有两段歌词?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现?(2段、一问一答)

  师:让我们扮演黄河上的船夫,按照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韵味。

  三、小结与延伸

  1、小结

  师: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2、欣赏民歌《黄河船夫曲》

  师:而今,陕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陕北民歌同样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应该有所改变。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不管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改变,陕北民歌的魂还在,它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经过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师: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如歌的行板》为新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金色乐章中的第三课时,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设计,特别考虑注意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在听的时候带着问题去听,这样就有针对性,也可检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思想的理解,并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如歌的行板》的素材来源于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本课时的安排意在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了解俄罗斯民歌,喜爱弦乐四重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欣赏、演唱、比较等形式感受乐曲凄凉、压抑的气氛。

  2、模唱《如歌的行板》的两个音乐主题。

  3、用身体感悟音乐,使心身同时进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乐曲,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产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聆听《如歌的行板》,并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忧伤的压抑的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弦乐四重奏、室内乐等音乐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跟随着弦乐曲《四季》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情景教学)

  二、导入

  1、[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两首不同乐队演奏的乐曲,并提问分别由什么乐队演奏,带来怎么样的音响感受。

  [学生活动]聆听乐曲、感受交响乐和弦乐重奏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并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通过聆听乐曲、展示图片和提问导出室内乐及弦乐四重奏的概念。

  [学生活动]聆听乐曲、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新授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弦乐四重奏,并让学生通过乐曲的风格、情绪为乐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来导出《如歌的'行板》。

  [学生活动]通过欣赏,学生根据乐曲的风格特点为乐曲取名。

  2、[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简介作者柴科夫斯基。

  3、分主题欣赏《如歌的行板》。

  (一)欣赏第一音乐主题: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第一音乐主题,并提问其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其音乐情绪回答问题。

  (2)[教师活动]运用学唱、手势引导学生感受第一音乐主题的忧伤、压抑的情绪。

  [学生活动]通过学唱第一主题音乐、跟随老师的手势边唱边做动作体会其忧伤、压抑的情绪。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变化拍子,2/4和3/4的交替运用,并体会作者的用意——扣题目“如歌的”。

  [学生活动]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变化拍子,回答问题并体会作者的用意。

  (4)师生合作完成二声部的学习演唱。

  (二)欣赏第二音乐主题: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第二音乐主题,并提问其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其音乐情绪回答问题。

  (2)[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运用哼唱、分析的方式比较带有附点节奏型和三连音节奏型的音乐特点,感受其音乐情绪更加忧伤、暗淡。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哼唱、分析,通过哼唱、分析和感受,从中体会带有附点和三连音的音乐具有流动性,再次回归到题目“如歌的”那种歌唱性的、随意行的;体会音乐情绪更加忧伤、暗淡。

  4、[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如歌的行板》创作背景。

  5、以柴科夫斯基为例,简单分析俄罗斯音乐的特点。

  (1)[教师活动]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带有本民族音乐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典型的俄罗斯民歌,并让学生体会其音乐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活动]欣赏俄罗斯民歌,体会并说出其最深的感受——暗淡、忧伤。

  (2)[教师活动]用钢琴分别弹出大调和和声小调,并让学生分别感受其音乐特点。

  [学生活动]聆听并感受大调和和声小调的音乐特点:大调——明朗、开阔

  和声小调——暗淡、蒙胧

  [教师活动]总结俄罗斯音乐的特点:旋律运用和声小调。与历史背景分不开:沙皇统治下,漫长的农奴制造就了俄罗斯人性格中略带忧郁的特质。

  6、分析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特点

  [教师活动]运用课件,以《场景音乐》和《如歌的行板》两大音乐主题为例,运用哼唱的方式引导、分析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特点。

  [学生活动]通过哼唱、思考说出这两大音乐主题又音阶的片断组成。

  [教师活动]总结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特点:大段落的旋律式音阶构成。

  四、总结下课

  [学生活动]学生伴随着《如歌的行板》走出音乐教室。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2

  一、课 题: 渴望春天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教材分析:

  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轻快、活泼;曲式结构单纯、紧凑,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学难点:

  歌曲的艺术处理和创作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产生对音乐剧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完整而充分聆听音乐,以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探究音乐剧体裁的特点,提升欣赏音乐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尝试音乐剧的表现艺术形式,能够积极参与创编和表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难点】

  听辨歌曲节拍,感受节拍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片段;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出自哪一步音乐剧?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播放的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剧《音乐之声》里面的插曲,并讨论交流美国其他著名的音乐剧如《猫》,引入课题,《回忆》。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并介绍音乐剧《猫》,作为歌舞剧凭着再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

  2.教师为学生介绍韦伯,英国音乐剧作曲家,他的音乐剧《猫》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诗改编的,韦伯充分注意到儿童的特点,其中的音乐《回忆》生动的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猫的形象特点,这个音乐剧是真正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大众戏剧。在伦敦首演后,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舞台剧,这首《回忆》就是其中的名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还创作声乐套曲,变奏曲等。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乐曲,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较为流畅、舒缓,旋律节奏比较平稳,有很多连续的长音,听起来非常悲伤。

  2.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并设问:歌曲是几几拍子,给大家怎样的感受,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12/8拍,给人连贯,起伏荡漾的`感觉。这样的节拍表现主人公留恋、悲伤、憧憬的心情。最悲伤的两个地方是音区低的地方。

  3.教师播放音乐剧《猫》的相关剧情并提问学生:这只猫是怎样的形象?

  提问其中几个小组代表,并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并给出答案:这只猫流浪后回归却被歧视和猫群的区别对待。

  4.教师为学生讲解角色并介绍剧情,“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5.教师再次播放音频,并邀请学生随钢琴跟唱《回忆》的旋律。

  (四)拓展延伸

  教师将学生分组,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音乐剧中的角色进行模仿扮演,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那一小组。表演结束,并带领学生总结音乐剧的特点:音乐剧是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

  (五)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韦伯的作品《回忆》,对音乐剧《猫》有了一些了解,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到音乐剧的魅力所在。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音乐剧作品,对比欣赏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 通过赏析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了解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了解波尔卡体裁的音乐。

  2. 通过对乐曲四个主题的分析,感受“渐强”、“装饰音”以及打击鼓和镲所表达的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尝试抓住主题特点,听辨主题。技能目标:从力度、速度、情绪、、图形谱等方面着手,感受音乐形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听赏兴趣,热爱大自然、喜爱波尔卡体裁音乐。

  【教学重点】

  1. 学会看图形谱,能根据图形谱进行律动和打击鼓、镲的演奏。

  2. 学习音乐要素来理解波尔卡音乐力度的变化,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生从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赏析音乐作品。

  2. 乐曲的曲式结构以及对音乐主题的听辨。

  【教具准备】

  打击(大鼓、大镲)

  1.启发 2.引导 3.体验 4.探究 5.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型】

  听赏课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拍手踏步走)

  二、导入

  1.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刚才我们踏着音乐节拍走进来,它是几拍子的?(1.2引导)对,是 2拍子。我们已经体验过 3拍子的舞曲,比如《青年友谊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咚哒哒···

  2. 师:那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一段速度比较快的 2拍子音乐也是一种舞曲体裁叫:波尔卡,什么是波尔卡,我们一起了解一下:19世纪 30年代,起源于捷克波西米亚的一种乡村舞曲,是一种速度较快的二拍子男女对舞用的舞曲,好我们来看一段,它的节奏欢快活泼,其典型节奏为:xxx xxx|xx xo|我们一起排出来好吗?

  三、分段欣赏主题 1

  1.这节课我们欣赏的乐曲叫《雷鸣电闪波尔卡》

  2.自然界中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音乐也是如此,那如果现在让同学们去模仿雷鸣,你们会怎么模仿?

  (生:··)嗯,拍桌子,凳子,拍腿。我们来试一下:一声雷鸣···

  3.那闪电呢?闪电给我们的.感觉是快还是慢?(快)“刷”,如果用动作,你会怎么模仿?(拍手)好,我们试一下:一道闪电··

  4.如果把雷鸣,闪电这种自然现象放在乐曲中会是什么效果,大家

  想知道吗?来听(放音乐 1)什么效果?

  (生:很震撼···)

  5.大家能听出雷鸣闪电吗?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嗯,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6.那乐曲是用什么打击表现雷鸣、闪电形象的?再听(放音乐1)大镲:闪电 大鼓:雷鸣

  7.《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管弦乐曲一共分为 4个主题,咱们现在听的是第 1主题,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再听(放音乐 1)

  生:···

  8.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9. 这一主题的情绪是怎样的?热烈欢快 这是谁的情绪?雷电吗?嗯,是人们的情绪,好像表现了人们在干什么?欢乐的舞蹈,虽然天公不作美,雷鸣电闪交加,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跳舞的心情。

  10. 这一主题的力度呢?强是一直强吗?

  (生:不是)其实不是,它是随着旋律的变化,力度也在变化的,我们再来聆听,第一主题力度是怎样变化的?(放音乐 1) 谁来说?

  (生:从弱到强)在音乐当中的力度叫什么?渐强。大家请看大屏幕,它是在这些地方出现的渐强,而且休止符的使用,使音乐富有弹性。

  11. 下面我们用拍手来体验音乐力度是怎样渐强的。看老师(示范:手腕、手心、手掌,弱中强)来我们一起。好我们跟上音乐(放音乐 1)真棒!唉!你们发现了吗?这一段音乐结尾处,力度特别强,我们却不拍手了,为什么呢?我们要拍的是什么地方?渐强,而不是很强(刚才我拍的手还挺疼,我是真渐强了,你们都拍的很温柔,都很疼手,我觉得既然是渐强,我们拍的时候,力度就要逐渐增强,咱们再来一次,看谁最投入){根据现场情况调控}这一次表现的特别好,把第一主题力度渐强都拍出来了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感受到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描绘的画面,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感受到民间歌曲的魅力,逐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花儿与少年》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花儿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花儿”相关知识,了解作品结构,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并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

  【难点】了解乐曲结构,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龙船调》,并提问:这都是什么地区的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新疆、江苏、湖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曲库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去青海,学习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顺势揭示课题《花儿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乐曲,并提问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优美、欢快地,速度为小快板。

  2.教师复播歌曲,并提问乐曲的演奏乐器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是一首管弦乐合奏,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不仅展现了青海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还充分发挥了器乐的丰富表现力。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聆听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第一主题情绪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欢快,活泼,速度较快。

  2.再次感受第一主题,教师提问学生: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四个十六音符节奏,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刻画了青海女儿热情、豪迈的性格。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主题,并提出问题:第二主题音乐情绪、速度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优美、抒情地,速度变慢。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主题,说说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旋律特点上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第二主题节奏舒展,节拍变为3/4拍,运用延音线将旋律拉长,刻画了青海女儿向心爱的人互诉衷肠、娓娓道来的动人画面。

  5.完整聆听,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觉得乐曲的结构是下面哪一种?(并出示相应的图片,第一种结构:A;第二种结构:A、B;第三种结构:A、B、C;第四种结构:引子、A、B、A、尾声)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作品最后乐段再现第一乐段,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A、B、A。并且乐曲前配有引子,乐曲最后加有尾声。

  6.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介绍《花儿与少年》是上世纪中叶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创编的歌舞曲;引导学生聆听青海民歌《四季调》;感受两首作品的异同。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音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民族民歌。

  四、板书设计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05-09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05-19

(合集)初中音乐教学设计05-19

初中音乐《牧歌》教学设计05-15

[优秀]初中音乐教学设计03-24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范文04-23

初中音乐《春游》教学设计12-27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20篇06-16

初中音乐《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10-30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