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4-07-12 17:50:12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论文常用【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发展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发展论文常用【15篇】

农业发展论文1

  1研究方法

  SWOT分析模型的最大长处是应用广泛。它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单元,并迅速对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序。SWOT分析模型并不要求大量的计算资源,只需要一些必需的数据,就可以迅速而部分有效地完成SWOT分析。AHP分析法的特点包括系统性、综合性、简便性和准确性,将SWOT分析方法和AHP法结合起来可系统评估决策过程中各元素的优先权,从而增强SWOT分析法在战略决策中的能力。

  2基于SWOT+AHP分析模型的建立

  2.1建立SWOT

  战略因素矩阵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浙江省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和筛选,最终确定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要素个数的增多会导致两两比较的次数迅速增多,因此在每一个SWOT组内选取分值最高的4个因素(如表1)。

  2.2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

  确定了AHP分析模型和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后,下一步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我们利用AHP分析法中的1~9的标度(9个标度的具体含义是:标度1、3、5、7、9分别代表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标度2、4、6、8分别代表对应的中间值),邀请相关专家对SWOT组中的4个要素(S、W、O、T)进行两两比较,再对4个SWOT组内的4个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个判断矩阵。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出各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最后,将SWOT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可以通过其单个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qS、qW、qO、qT)与A矩阵的正规化特征向量qA相应分量的乘积得到,

  3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设施与农艺相配套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a.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设施和农业品种结构,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公共部分和关键环节给予必要支持。避免出现弃市场不顾,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项目的情况。

  b.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潜力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与粮争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c.坚持经济实用、效益优先原则。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设施,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面。坚持实用、适用和易用的原则,从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d.坚持农艺设施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对新农艺和新设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能用、会用和用好先进的设施装备及农艺。

  e.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f.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原则。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4发展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4.1实施适度倾斜扶持政策,增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投入

  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将中央下拨浙江省的购置补贴资金增量部分,继续向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倾斜;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财政投入。因此,在保持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局稳定增长并适当调整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大田生产和设施生产的机械装备间投入差距。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且注重实效的要求。

  4.2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补贴力度,调整和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标准与项目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设施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措施,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大宗设施农业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苗木、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等关键环节所需的生产作业、环境调控、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机械装备与设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鉴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水稻规模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和油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来增强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以及促进全省粮油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应对设施种植中的蔬菜、水果生产,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部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

  4.3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适合设施环境作业的装备技术

  根据目前浙江省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应重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域为:

  ①支持建立农业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②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参与,以区域化为特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并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加快设施种植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所需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进而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装备技术多样化的需求。

  4.4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提升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水平

  目前,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低,已成为制约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为此,根据浙江省农机农艺融合现状,一方面,通过建立统筹协调农机、农作、经作、种子、土肥、植保等部门之间的定期联系、沟通和会商制度等内容的长期稳定工作机制,以此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加强农机农艺推广部门与科研部门之间联系与沟通及支持配合,构建“产、学、研、推”的工作沟通和合力推进机制,并对影响农机农艺融合的一些具体关键问题进行会商,提出指导性强的工作意见和措施。另一方面,重点解决好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生产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的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同时制定和完善适合各地气候环境和作物品种的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同时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技术配套水平。

农业发展论文2

  伴随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带领企业走入低碳环保时代,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发展方向,在为企业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同时,也可高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农业经济也顺应新时代发展浪潮,思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为满足农业发展需求,而不断颁发惠农政策,为农业经济发展,营建良好氛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经济若想得到稳健持久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低碳经济发展价值,引领我国农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此,为了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优化与发展,分析其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经济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我国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加之缺乏科学高效的农业管理理念,使农业经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象。例如,在防治虫害时期,农户为了可以降低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消极影响,会盲目提高农药配比量,虽然保障了农产经济收益,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农业经济长久稳健发展。基于此,农业经济应积极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自主融入低碳环保经济时代中,以绿色环保为指导原则,做好农业经济转型工作,加之科学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提升经济转型落实效力,使我国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向科学技术型方向转变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先进生产技术涌入市场经济浪潮中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是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后盾,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实现经济良好转型,为此我国农业经济若想融进低碳经济时代,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予支持,加大科技投入,使农业经济生产在先进科学技术支持下,可以合理控制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使用量,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在有效资源下,创造更高产值,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我国农业经济可以朝着科学技术方向,实现高效转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一是政府支持。政府行为对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为此国家应看到农业经济低碳环保发展目标,在农业生产与科研领域追加投入,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创建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先进生产设备,使环境保护目标得以顺利落实,在此基础上达到追加农业经营产值目的;二是农户支持。农户作为践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最小单位,应确保其拥有低碳环保经营意识,具有高效科技设备应用实力,才可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向科学技术方向转型;三是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应结合科学技术发展浪潮,定期为农户提供培训,让农户看到先进设备,在农业经济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农户科学技术应用意识。同时,地方政府应给农户给予科学技术应用指导与优惠,为科学技术应用推廣提供条件。

  三、农业经济向产业化发展方向转变

  在产业化经济体系下,通过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可以在有效生产资料基础上,获取更高经济产值,使经济活动更具践行价值。对于农业经济来讲,施行产业化转型,可以将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整合,以相同产业为向心力,吸引农业经济进行合作,实现批量生产,降低农业加工次数,使农业经济行为更具环境保护优势,为低碳经营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经济,经济实力得以提升,可以获取更高信贷融资额度,为添置具有低碳环保属性的生产加工设备,夯实经济基石,使农业经济在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支持下,实现低碳经营目标。此外,产业化农业经济对人才引力更高,低碳环保型人才看到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进而投身其中献出宝贵经验与创新办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化配置,为农业经济朝着低碳经济转型指明方向,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四、农业经济向生产有机划方向转变

  在当今经营销售场所随处可见有机农业产品,它们包装精美,品类繁多,质量较高,可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使农业产品更具经济价值,为农业经济发展转型提供有效出路。所谓有机农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绝少农药、还肥、催熟剂等化学制剂的产品,它们在农民精心培育下,颗粒饱满、营养价值高、加工精细,符合人们不断攀升的消费需求,使其具有极为广阔的销售市场,可以提升农耕用地单位面积内综合产值,使农民收益得以提升,实现农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经济发展较为重视,陆续颁布精准扶贫等惠农政策,为农业经济发展营建良好氛围,同时结合实际需求,探寻农业经济转型方向,实现引领农业经济迈入低碳经济时代的目的,使我国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3

  摘要:我国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近年来,国家着重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保护环境的工作正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我国农业环境问题频发,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了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挑战。基于这个问题,笔者对农业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构建生态农业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想法,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自然水源被污染。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是与农作物有关的,但是农业不仅仅单纯为人们提供食品,还要保证食品安全的问题,而且农业与环境相互协调,在维护国家的资源环境方面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自然物质的循环功能,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不但可以保证食品安全而且种出的作物也达到了高效率、高产量、高营养的要求。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不但有利于净化环境,而且可以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

  (2)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需要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3)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应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

  (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

  (1)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

  (2)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

  (3)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4)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现如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应该从本文提到的上述方面着重考虑,加大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xx,(09).

  [2]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xx,(2):28-32.

农业发展论文4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xx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xx(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xx.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xx(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xx(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xx(16).

  [6]王德怀.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J].中国市场,20xx(51)

农业发展论文5

  摘要: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着缺乏发展资金、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完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弱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xx)—08—0004—1

  1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农业产业化已经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但仍有部分地区和部分干部群众对其作用及意义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地位、作用等了解较少,或比较片面,弱化了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和支持,导致部分地区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热情不高、措施不实、落实不好,或者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部分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能积极地去解决,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创新滞后;部分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认识片面,导致片面追求个别企业的单独发展,而弱化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无法发挥农业产业化集群整体发展的作用。

  1。2 缺乏发展资金

  目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普遍障碍,是发展资金不足。表现为农业企业流动资金和后备资金严重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金融机构信用贷款额度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性需求、新型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滞后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包括一部分“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不足,还属于中小企业,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农业作为高风险产业,融资所需要的抵押和担保成本较高,导致农业产业化企业所能获得的贷款额度较低,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户及农业企业的授信额度较低,单户贷款授信一般在5~10万元,大户信用贷款一般不超过50万,且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单一,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大户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1。3 运行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职能分散,条块分割,业务部门强调垂直领导,地方则要求横向联合,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机构,管理上相互掣肘,调控力量相互抵消,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政策法规不配套。目前,国家、省、市尚没有制定和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不完善。

  1。4 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不完善

  目前,由于部分农村市场化程度低,流通服务组织薄弱,配套设施少,农产品销路难以打开。就服务体系而言,服务内容比较狭窄,手段落后,尤其是对产后服务显得更为薄弱。同时,地方财政的扶持资金难以足额到位,集体经济薄弱,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领导,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细化措施落实,把责任切实落实到各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员,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力争扩大对农业产业化的宣传范围,确保对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农民的全覆盖,提高各界人士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

  2。2 提升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涉农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农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三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探索金融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二是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支持建立农村金融互助专业合作组织等方式,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支持。三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农户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户致富同时也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与农户相比,龙头企业或农业经营大户因为更容易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品而获得金融支持。因此,龙头企业在获得贷款后要不遗余力地对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加工设备、技术、营销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只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才能共同协调发展。

  2。3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贷款政策、投资政策、招商引资、科技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农业企业缺乏资金、无项目、规模小等问题,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落实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原有基地进一步上规模、创特色,积极鼓励市场前景较好的新兴产业加强基地建设。着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构建高水平发展平台、实行多元化投入、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使龙头企业真正起到牵动产业、带动农户、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把握机遇 加快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的突破。农村经营管理,20xx,10。

  [2] 张启中。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分析。农业经济,20xx,03。

  [3] 黎先红。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由快速发展向创新提高转变。北方经贸,20xx,01。

农业发展论文6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率的转化较低,在新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收程度较低,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局限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多的阻力。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财政的支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不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由于高学历的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造成了推广的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到实际的成效。

  二、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对策措施

  1。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技术推广新思路

  我国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从单纯的“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转变,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农产品为农业技术推广支撑,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生产技术等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以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应建设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农村合作经济为辅,农业科技、涉农企业、教育单位广泛参与的改革创新,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财政上保证县乡的农业推广队伍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转化成果率

  在当前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低下的状况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绩效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技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切实的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提高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4。创新推广方法,让农业技术广泛深入户

  要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设模式,确保基层农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确保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积极创新培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满足农民需要,让农业技术推广真正深入农户。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7

  生物农业产业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生产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功能食品和生物质能源等所形成的产业。生物产业是我国“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解决人类食物、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1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1.1 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迅速提高 天津市生物农业自主创新与研发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食用菌、生物修复与环保和生物保鲜等优势学科,其中,农作物、动物生物育种技术领先全国。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从事生物农业科技人员约 1 945人,其中,博士 122 人,硕士 457 人;建成生物农业科研实验平台约 16.13 亿 m2,配备相关科研设备总价值为 3.07 亿元,年科研投入约 2.37亿元;20xx~20xx年累计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81项,申请相关专利1611项,自主研发产品431个。

  1.2 产业整体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xx 年年底,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总产值约为 107.72 亿元,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其中,生物种业、生物饲料和生物疫苗产业是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产值分别为 37.31 亿元、34.89亿 元 和 27.24 亿 元 ,三 者 产 值 之 和 占 总 产 值 的92.31%;食用菌产业是生物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为 8.21 亿元,占总产值的 7.43%。

  1.3 部分领域优势明显

  1)生物种业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生物种业是生物农业产业贡献最大和实力最强的产业,据统计,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现有农业种业企业 215家,种业总产值 37.31 亿元,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粳稻、生猪、奶牛、肉羊和淡水鱼等种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其中,农作物及蔬菜种业持证企业 73 家,资产总额约 10 亿元,产值 10 亿元,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企业 13 家;畜禽种业产值 22.81 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 21.12%,现有畜禽良种繁育场 52个;现有水产苗种繁育企业 90 家,产值 6 563 万元,其中,淡水苗种 3 412 万元,海水苗种 3 151 万元。

  2)生物饲料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在生物饲料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目前,天津市已形成数家上规模饲料企业,产值达 34.89 亿元,成为天津市生物农业第二大产业。其中,专门从事水产生物饲料生产的大型的饲料企业已有数家,产值 23 亿元;引进专门从事生物酶制剂、益生素和植物提取物类畜禽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的上规模企业 3 家,20xx 年,销售收入总额为11.89 亿元;以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为主的自主创新创业饲料产业体系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收集保藏微生物 30 多株,研发了母猪和育肥猪专用合生素及饲料产品,已具备年产生物饲料 10 000 t 的能力。

  3)生物疫苗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生物疫苗产业产值达 27.24 亿元,现有生物疫苗企业 7 家(在建 3 家),主要生产畜禽用生物制品,其中,瑞普已于 20xx 年上市,生机、中农威特和中升集团属全国百强企业。20xx 年,禽用疫苗销售收入 20 622.13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10%;畜用疫苗销售收入 12 255.53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6%;微生态制剂销售收入 1 042.17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8.1%;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销售收入 1 400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11%。此外,包含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和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等相关水产科研单位的鱼用生物疫苗产业科研联盟正在形成,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物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的许多地方政府纷纷争先加大生物产业财政支持力度。例如,江苏省从 20xx 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生物种业发展,每年投资额为 8 000万元,连续支持 5 年;南京市 20xx 年生物农业专项资金为 3 000 万元。但目前天津市尚未设立生物农业产业专项基金,加之投融资渠道偏少,同其他省市相比,生物农业产业投入力度和广度严重不足,制约了生物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

  2.2 生物农业产业规模偏小,缺乏“拳头”产品 生物农业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大型企业不多,产品市场份额不大。除生物种业、生物疫苗产业和生物饲料产业以外,其他生物农业产业的影响力较弱,没有亿元以上企业和全国百强企业,多数产品尚未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3 科研条件相对落后,技术研发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同业界科研基础条件的快速更新和改善、国际大型集团的涌入和根植本土化,天津市与之相比严重缺乏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在现有相关的技术、团队和设施设备等科研基础条件方面,生物种业、生物疫苗产业和生物饲料产业等优势产业已不具备优势,其他产业更为落后。生物农业产业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力度不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后劲不足,在与常规技术结合应用中,生物技术在常规应用中的作用不大,没有起到应有的成倍增长的作用。在新基因克隆、新方法发明和新系统创造等方面研究太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少,特别是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方面。

  2.4 成果孵化、生产的条件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产业化需求 缺乏高标准、上规模和配套完善的区域性示范推广平台,先进的'中试技术与设备严重不足,特别是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中试示范条件相对落后,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示范应用。生物农业产品生产、检测和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已成为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以生物种业为例,由于制种基地设施与装备相对落后,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快速检测装备不足,优质良种精细加工分级成套设备亟待更新,造成优良新品种良种质量与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2.5 市场秩序混乱、商业型产品参差不齐,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 随着生物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但由于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发展、产品质量标准确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相对滞后,市场的监管难度加大,知识产权难以有效保护,侵权严重、维权困难以及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商品等都影响了科技创新并挫伤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基本原则和目标

  3.1 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坚持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创新引领,开放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借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契机,加强技术、产品和人才的国际与国内交流合作,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生物企业,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3.2 发展目标经过3~5 年的发展,天津市生物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倍增,生物农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较为完备的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体系和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生物种业、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食用菌、生物修复与环保和生物保鲜等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使天津市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均走在全国前列,部分优势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农业发展论文8

  保定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自然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3 种地貌。由于辖区范围广泛、地理环境复杂, 保定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从保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 主要存在气象、干旱、洪水3 类灾害。灾害给农民生活到来严重困扰, 影响农业收人。政策性保险的出现,将财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相对接, 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市场化经营的保险公司, 对农民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直接物化成本保险, 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

  1 保定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2 00 7 年, 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以来, 河北省农业保险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升至财产保险第3 大险种, 仅次于车险和财险。保定作为河北省最大的农业产区, 保险发展处于全省前列。近几年, 保定地区连续发生了几起风灾、雹灾事故,农民受到的损失均在保险金额范围内得到补偿。其中, 保定阜平县政府与县人保财险公司签订“ 联办共保” 协议, 政府和保险公司按照5 : 5 的比例进行保费分摊及赔款分摊。数据显示, 从201 4 年8 月项目开展到2 01 5 年10 月末, 阜平县综合保险项目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犯亿元, 其中专为阜平县开发的6 款特色农险覆盖县域5.9 万农户。

  2 保定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2.1 保险品种单一

  现行农业保险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涉及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水稻、马铃薯及油菜,没有覆盖到多数蔬菜和水果等作物。保险责任是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 包括风灾、暴雨、洪水、雹灾、冻灾、内涝及地震灾害对投保农作物种植成本造成的损失。由于险种少,研发能力弱, 造成农业保险品种结构不合理, 加上产品数量少,现行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2 保障水平低现

  行农业保险种植业保险补贴险种的保障金额, 是保险标的生长期内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 包括种子、农药、化肥、机耕、灌溉和地膜等成本。具体保额为小麦30 0元/ 6 67 耐、玉米2 60 元/ 6 67 耐、棉花4 0 元/ 6 67 耐、花生3刃元/ 6 67 耐、大豆3 0 元/ 6 67 耐、水稻3 0 元/ 6 7 耐、油菜3 0 元/ 667 耐及马铃薯3 刃元/ 6 67 耐。当灾害发生后, 赔付金额仅能弥补农民生产的投人成本, 劳作收人得不到补偿, 无法改善农民的生活境遇。而且, 即使农户遭到损失往往也得不到足额补偿, 严重挫伤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2.3 定损存在偏差

  公平理赔的前提是对风险损失进行公正的评估。保险公司缺乏农业方面的人才, 当灾害发生后, 损失难以得到及时专业的认定, 导致赔付金额低于农民应得的`金额。而且, 农业保险定损时涉及道德风险, 定损结果存在偏差。保定市目前还没有独立于保险合同双方的专业定损机构, 想要达到公平理赔, 还有一定差距。.

  2 4 经营成本高

  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来看, 保定地区的抗灾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现有的抗灾服务还只是停留在事后救灾, 通过保险等方式减轻直接经济损失, 这就造成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农业保险费率高、保障低, 农业保险业务进展缓。而且, 农业保险本身经营风险大, 保险标的具有同时受损的可能性, 不符合保险的大数法则, 商业保险公司往往不承保农业风险, 农业保险只有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才得以运行。

  3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

  3.1 增设保险品种

  每个地区作物种类, 承受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程度不同, 应针对不同地区农户的购买能力和风险特点,开发满足不同农户需求的特色保险产品, 使保险在该地区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相平衡。政府、财政保费补贴重点放在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上, 应鼓励地方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开办有本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产品的险种。保定阜平县首试为农民种养兜风险, 根据本县农业特色, 在全国率先推出成本价格损失保险, 专门保护肉羊、肉牛、大枣及核桃因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损失。

  3.2 开设分档保险

  根据保定地区所受灾害统计数据来看,风暴灾最为严重, 成灾面积达到邓.0%, 其次是旱灾, 成灾面积达到34.5 01/ 5〕。由于这几类灾害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就灾害而言, 应分档开设农业保险, 满足不同农民对于保险的需求。承担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将超过自己偿付能力的风险分出去, 保障参保农户的经济利益, 同时扩大公司承保能力。由于农业保险复杂多样且存在系统风险,再保险公司很难获取利润, 这种情况下只能由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承担再保险业务, 保障公司持续运营。

  3.3 成立专业定损机构

  勘赔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成立独立于保险合同双方的专业定损机构, 对于实现公平理赔有着重大意义。机构成员由农业专项研究人员组成, 可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准确, 有效避免合同双方互不信任造成的理赔金额偏差, 提高农民加人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保险公司将定损工作外包给专业定损机构, 一方面减轻公司工作量, 另一方面促进公司工作效率。

  3 .4 健全抗灾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环境, 提高农业抵抗风险能力。保定徐水区农民,2 0 14 年前经常受到限电困扰, 耽误农业生产进程。2 01 4 年,徐水区建设了l h 耐高标田, 区国土局新架了变压器及线路,供电能力和供电设施迎合当地生产发展需要, 农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保险公司要利用现代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 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新模式。与高校和农业园区合作, 掌握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在降低保险公司赔付成本的同时, 积极保障参保主体利益。

农业发展论文9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着眼于不断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广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大力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大成效。

  农业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xx年粮、油、棉、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增产和持续增长,比“十五”末的20xx年增长幅度为13.88%~27.90%,粮食、油料、肉蛋奶总产位居安徽省的第三、第四、第五位,棉花和水产品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排序比20xx年前进了3~1位。农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例达7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类和产地认证达111家279个,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平均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2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万千瓦,比20xx年增加39.6%;推广一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水稻插秧机从20xx年12台发展到967台,直播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88台,推广了油菜机开沟免耕机播、农作物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茶叶采摘制作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技术、畜牧水产机械化技术等,农业机械已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20xx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比20xx年提高6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家,其中市级以上383家,是20xx年的3.83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68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是20xx年的5.23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6.5亿元,为20xx年的4.02倍;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户年均增收20xx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42%,为20xx年的3.03倍,比例提高15.3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中加速发展,20xx年正式登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1228家,入会农户9.9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7.36万户。

  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0.9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79.5%和75.0%,年均增长4.3%。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xx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

  “十一五”以来,全市农委系统从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是加强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市农委重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xx年市农委系统的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贴和省贴专家及市级中青年专家达20人,比20xx年增加33.3%;其中一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人为省劳模,四人为市劳模。

  同时加强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20xx年全市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141人,比20xx年增长40.6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增长47.30%,推广研究员(正高)增加6倍。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72个课时,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增强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本领。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和推广成果。这次全市农业上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由市农技推广中心等6个单位完成的“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产轻简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市种植业管理局等3个单位完成的“早籼饲料稻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是加强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达19.21万人(次),投入资金5833.7万元,分别是“十五”的4.25倍和5.30倍。由于强化了科技示范户建设,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初步形成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技队伍,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农村人口每万人有农技人员5.15人,占比比20xx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并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技站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建设一批万亩、千亩及百亩以上的示范片,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充分发挥了示范片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干部职工投身科研和开展创新。市农委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机关为抓手,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农业科研和工作创新,20xx年专门制定了奖励政策,对干部职工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报刊发表研究文章的,分别给予400-100元的奖励。近几年来,市农委机关干部职工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研究及通讯类文章70~80篇,每年兑现奖金额2600元左右。市农委系统各单位也参照此政策执行,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学习、调研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大力支持农口各专业技术学会开展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农口10个专业学术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仅市农学会在“十一五”期间就有55篇论文参加省市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44篇被推荐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市情特色,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推动产学研联合,推进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业发展论文10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全球范围食物生产和食物消费也不断提高,出现了地区性的供求不平衡。这种情况一般通过扩大世界农产品贸易而得到调整。对近三十年来农业市场的详细考察表明,世界农业市场又有地区性和临时性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它们至少要保持到下一个十年。基于上述,本文将从全球食物生产和需求及地区性食物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阐述,重点分析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以揭示世界食物供求及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食物供求地区性不平衡

  尖锐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世界食物生产总平均增长2.7%。其中1952一1961年,世界食物增长率为2.9%;1961一1970年为2.7%;1970一979年为2.4%。而在这三个十年中,世界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9%。可见,虽然这三个十年中食物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总的看来还是高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率。除上述世界食物的总发展趋势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地区性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国家里食物的生产和需求趋于恶化。在最贫穷的国家里,人口迅速增加并超过食物生产,使人均食物生产绝对下降。与发展中国家相反,经济发达国家的食物供应良好,平均每人增长相当于全部发展中国家的2一3倍。这样,世界食物供求中地区性不平衡性就更趋尖锐了。

  二、世界粮食产量提高的两种因案

  整个世界食物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增长率与农业的有效利用面积和应用的科技成果有关。两种因素的相对意义特别在主食(粮食)上表现出来。如果把六十年代初以来增产的粮食分配到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上,那么可以看出,其中1/4归于种植面积的扩大,3/4归于单产的提高。但是,这种土地因素在不同地区其意义是不同的。在经济发达国家,增产的粮食只有1/6一1/5靠面积的扩大,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为1/3一1/2。在各主要粮食品种之间,这两种因素的比例也不相同:小麦,面积扩大占26%,单产提高占74%,大米分别占42%和58%;玉米分别占35%和65%。一般来说,面积扩大在土地资源丰富而价廉的地区才有意义(像美国、澳大利亚、发展中国家);相反,单产提高在土地缺乏而昂贵的地区才更有意义(如西欧、日本等)。

  三、世界食物需求的决定因素

  世界食物形势的发展,不只是决定于供给的因素,而且也取决于需求因素的影响,即:人口的增长、收入的提高、价格的变化。先谈人口增长。近三十年来,按世界平均,整个食物需求膨胀的大约70%是由于人口增长的结果。这个因素的重要性在国与国之间是不平衡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严重。同时,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即人口大量城市化)的结果,所需求的主要食物—粮食的储备量必然大量增加。再谈收入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对食物需求影响很大。从低收入和低食物标准出发,首先是满足食物的数量。从一定的收入水平起,食物数量自然逐渐被食物结构的改善所代替。即随着收入增加,对植物性产品的直接需求相对减少,而对动物性产品以及为此而对饲料的需求则相对增加。例如,在七十年代初,经济发达国家耗用的饲料粮占粮食总消费量的72写,而发展中国家则只占13%。最后谈一下价格问题。价格在世界食物供求中发挥的作用是:自五十年代以来,食物价格下降,有利于解决世界食物问题。食物价格下降,对需求方有利,但对生产者一方增加了困难。与此相反,价格的提高对生产者一方产生积极影响,但对消费者一方却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总之,世界食物供求形势的发展,除决定于食物生产状况之外,还取决于人口、收入及价格诸因素的共同作用。

  四、世界农业贸易

  增长率不断降低由于地区性食物供求不平衡的发展,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迅速扩大了。但是,农产品贸易增长率还明显停留在工业品增长率的后边,‘致使农业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二十年代占50%现已降到17%。国际农业贸易发生变化,即在世界贸易中不断降低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不同地区之间农产品过分同一化,产品大同小异;?在收入增长条件下,需求增长率下降,自给率提高;不同国家的农业政策与世界农业贸易相对立而存在等。值得注意的是,大约60%的世界农业出口是由发达国家以市场经济所支付,大约只有45%是在国家间展开。此外,引人注目的是,工业国家之间的农业出口值比农业进口值增长更快。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出口值比进口值增长要慢得多。属于工业发达类型的国家,主要是在热带产品和农业原料上依赖进口,这些产品对基本食物关系不大。但相反,发展中国家却依赖大量不断增加进口基本食物,特别是由工业发达国家进口食用粮。这里有一个演变过程:还在三十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净出口l,200万吨粮食到发达国家(西欧)。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和收入提高,发展中国家对食物的`需求量增长,以前的净出口变为持续的净进口,其进口量趋向增长。到七十年代末,发展中国家每年净进口粮食5,300万吨以上,而且几乎全部是食用粮。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饲料粮和油料以超过平均增长率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发达国家,由对植物性食品的需求结构转向动物性食品的需求结构,因此,所需要的饲料粮不断增加。在西欧、日本、苏联等地区,这种对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必须赖以进口大量饲料。

  五、世界食物供求形势的展望以上简述

  了世界食物供求形势的历史发展。如果全面考察当今世界的食物供求形势,可以看出,过去三十年来的发展趋势将会继续下去。这就是说,地区性不平衡将加强,即:经济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收入高的发展中国家和收入低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性将日益增长。此外,临时性的生产波动将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并因此使世界农业市场增加了不稳定性。近十年内,导致世界食物需求膨胀的诸因素仍将继续存在。但是,就总体而言,整个世界对食物需求的增长率与过去相比将减弱。这是因为人口增长率可能逐步下降。据预测,从1980年到1985年,世界人口将由43.74亿增加到48.17亿,增长率为1.9%;从1985年一1990年,世界人口将由48.17亿增加到52。80亿,增长率为1.8%;从1990年到20xx年,世界人口将由52。80亿增加到62.54亿,增长率为1.7%。但是,地区性食物需求增长率不平衡,对粮食需求有特别影响。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粮食需求将超比例地增长。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因石油输出而收入高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对动物性食物需求量高,因此需要增补大量饲料。在非石油输出国和一些食物需求膨胀的国家,按人口平均的实际收入很难提高,将使基本食物(食用粮食)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而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量将相对减少。总之,世界食物的发展趋势是:对动物性食物需求增长率将减弱,而对食用粮的需求将严重膨胀。据预测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每年粮食需求增长率为3%。与此相适应,粮食加工将有所发展。为了满足世界上继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必须继续努力提高粮食生产。

  世界粮食生产增加的潜力是巨大的。估计世界耕地面积还可以增加一倍,再加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世界粮食总产将会大幅度提高—曾有人计算有可能增长几十倍。经济发达国家将迅速吸收农业技术的进步,继续保持高生产、高需求的状况(如美国、加拿大等国),而苏联和东欧的情况则难以估计。从总的情况看,这里资金短缺、能源和技术力量不足,在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因此,苏联和东欧,对粮食、特别是对饲料粮的需求将比以前提高。至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无疑对于评价最近十年内的世界粮食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世界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其潜力大部集中在这里。因此,发展中国家未来粮食生产的增长要比发达国家来得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新近的调查表明了这一趋势。

农业发展论文11

  摘要:秦安县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各类农业发展补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但由于秦安县地处干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机械装备的利用率依然不高,农机使用率低,农业机械的种类少,制约了秦安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秦安县农机行业发展现状的介绍,分析了农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机机械化;问题;对策;秦安县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在转型升级,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迈进。秦安县是农业发展大县,为全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发展向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发展,近年来,全县狠抓农业发展,尤其对农机化工作予以重点扶持,推广新型农机应用,加大农机补贴,农机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1秦安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惠农政策的实施,近年来秦安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农业品牌,尤其是加大了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农机装备总量不断提高,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此外,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惠及,农机项目、农机化服务领域也在大力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和技术保障。如今,秦安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标准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全县农机装备水平、机械化操作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均实现了稳步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经营收入也实现了连年增长。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形成了相对健全的管理运营体系,农机推广、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和生产销售也随之完善,为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秦安县不断加大农机推广和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安全生产、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做实做细,着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县域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20xx年,秦安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范围为秦安县17个乡(镇),补贴资金为200万元;20xx年,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范围为陇城、云山等15个镇,补贴资金为40.19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5个大类、40多个小类、近百个品目,涉及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其中,对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玉米收获机、马铃薯种植机、免耕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给予重点补贴。

  2秦安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薄弱

  秦安县地处干旱地区,山多川少,土地相对比较贫瘠,尤其是山区由于山大沟山,传统农耕依然是主要形式,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近年来,为加快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国家和省上不断加大农机补贴力度。20xx年天水市被甘肃省列为开展“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借着发展机遇,秦安县大力推广机械耕整地、覆膜、播种等重点农机作业,积极推广和普及农机实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安县的农业发展水平。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受限,农机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此外,随着农业成本的提高,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队伍规模日益扩大,他们接受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运用的能力相对不足,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2.3农机使用率不高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增加了经济效益。但由于农民家庭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为主,家庭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和微薄。但机械化的使用费用较高,购买农机到日常维护修理,费用相对较高,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件不小的投资,负担较重,从而影响了农村机械化的推广使用。

  3发展对策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是生产力的提高,也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把农民从传统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机技术的培训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必须以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用科学文化武装农民的头脑,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现代农民。因此,要紧抓农村人才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农业技术型人才的培育,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3.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近年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增加,省上也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农机补贴种类也是不断扩大。因此,补贴政策必须落实到位,政策的扶持极大的带动了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3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

  秦安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马铃薯。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雏形。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技术,在合作社等经营团体重点推广,加强技术支持,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林木果业、畜牧养殖业等,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推广,逐步实现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发展论文12

  摘要:为了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机械在达州地区更好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对丘陵山地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同时结合当前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的研究进展和达州市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进而为探索适宜达州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达州市;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进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趋于成熟,适合多种复杂地形操作的农业机械呈现多样化,而且发展迅速,同时国家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也向农业倾斜,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丘陵山地农业机械装备种类和技术操作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为丘陵山地区域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很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丘陵山地地区的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但目前丘陵山地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农业机械品种类型单一,机械化效率水平不高,操作欠灵活,农业作业安全保障不足等方面的因素限制了丘陵山地农业机械的使用与推广。达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耕地面积30.70万hm2,森林覆盖率42%,地形以中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月山、铜锣山、华釜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全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其中山地面积11722.4hm2,丘陵4658.9hm2,平坝198.6hm2,山地占辖区面积的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山地丘陵面积共占辖区面积的98.8%。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差异悬殊大,耕地面积狭小且分散片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为研究适合丘陵山地操作的农机具机械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2发展现状

  2.1农业机械设备拥有量不断增加,但发展不平衡

  20xx年,达州市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各类型农机具37653台。其中收获机械210台、动力机械33台、耕整地机械21049台、排灌机械968台、田间管理机械74台、种植施肥机械8台、收获后处理机械13432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860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1019台。新增农机装备价值8700余万元,拉动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投资6300余万元购买各类型农业机具。在“十二五”期间,达州市共计新增农业机械装备22.6万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240万千瓦,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农业机械设备拥有量在不断增加,但农业机械设备在品种类型、推广应用上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机设备中,小型农业机械类型多、数量多,大中型农业机械类型少,数量少;农机设备拥有量增加,但推广应用不足;平坝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低。

  2.2农业机械普及率不断提高,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提质增效,达州市不断加强农机使用范围,加大机械在丘陵山地地区的使用频率,扩大农机耕种、灌溉和收获面积,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普及率。通过多次反复试验,推广应用适合丘陵山区的实用型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设施农业装备机械等中小型农业机械。但是,与之相配套的'道路硬化基础建设,水渠灌溉基础建设、农机维修服务机构建设等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2.3农机化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服务功能依然不足

  20xx年,达州市累计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05.1万元,受益农户33664户。通过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联合收割机械、拖拉机、插秧机和秸秆还田机等大中型机具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农机设备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全市农机装备水平,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了达州市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但农机化服务体系功能依然欠缺,特别是乡镇级别的农机服务组织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单一,农技岗位人才缺乏,技术装备差,不能充分有效的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户需求。

  2.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科技创新力不强

  达州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机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0.1%,增强了农机作业能力,其中水稻、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0.3%,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及其效率不断提高。然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科技创新力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丘陵山地地区农机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当前,达州市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到农业产值的0.1%,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设备研发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农民耕作观念、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丘陵山地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设计研发制造等都还很落后,农业科技一味地依靠引进和复制,缺乏自主创新,科研人才缺乏,企业周转资金不足,进一步限制了达州市企业的发展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3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3.1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点关注,市委、市政府对丘陵山地农业发展的重视,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将会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将会得到更大提升。未来农业的发展,必将是以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规模化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丘陵山地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将会发生重大变革,适宜丘陵山地推广应用的农业机械类型将会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操作越来越简便灵活,安全作业水平将会更加得到更大提高,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会更加应用于农业机械化生产。

  3.2对策建议

  3.2.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丘陵山地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必须依靠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强政府组织领导能力,抓好新型农机的示范推广,结合地形实际,全面规划布局,加强田间机耕道路建设,加大农机购机优惠补贴力度,对山地农机具制造企业和山区农民应当有所倾斜,给予资金上补贴、技术上指导、信息上帮助,加强技术上的服务培训,同时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畅通开展,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机具的使用成本和折旧成本,解决农民购买能力低等方面的问题。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农民整修田间道路,疏通水渠河道,改善耕地条件,实施土地复垦及土地治理,提高地力和机械作业条件。切实加强基层农机化推广机构建设,解决农机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引导培育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强化农机使用的示范带动作用。

  3.2.2加强农机研发与制造实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丘陵山地地区,土地多为分散片碎化,地表倾斜度较大,土壤砂砾较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精细化农业耕作。因此,农机科研部门和企业研发机构要多了解山区农民需求,调研搜集当前市场农机设备的优缺点,明确山地农业机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符合山地农业作业要求、操作灵活轻便,运转效率高,安全系数高、使用维修方便,价格便宜且易推广的农业机械,种类上考虑作物播种、耕作、施肥、收获等生产过程,覆盖农林牧渔业,延伸至加工、存贮、运输、后期保养等多方面,丰富山地农机具品种类型。此外,要加大农业科研技术设备开发经费,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发轻巧、实用、易推广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管理方法,积极宣传技术推广效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研发成果早日投入市场,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骨干力量。

  3.2.3着力推进农机推广应用,推动特色机械化发展

  丘陵山区农村信息不畅,农民对农机具的相关信息了解太少,因此购买热情不高。地方农机服务推广部门应加大山地农机具的宣传推广力度,创新推广模式,通过召开农机示范点演示操作,网上宣传农业机械作业效果,建设农机作业示范基地,发展农机专业大户等形式,推广农业生产需要、农户耕作需求的先进农业机械,并加强农机具使用、维修、维护技术培训,让农民更多的了解山地农机具发展信息,掌握农机具的使用和维护方法。通过以新型农机为载体的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丘陵山区特色机械化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3.2.4重视农机农艺结合,拓展农机服务范围

  农业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农机维修站、农机营销部等定期到山区乡镇办理有关农机业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由政府牵头,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人才,与企业写作组织建立农机区域化业务中心站,指导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机推广应用。要鼓励农户重视农机农艺的结合,提高生产效率,逐步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经营水平和农机维修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实现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要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的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机科技扶贫,通过免费提供农机具、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困难问题,实现科技扶贫与农业效益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达州年鉴》编纂委员会.达州年鉴20xx[M].成都:四川科技技术出版社,20xx.12.

  [2]陈熙隆.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以四川达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xx,39(7):4235-4236.

  [3]刘登友.关于达州乡镇地区农机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旬刊,20xx(1).

  [4]王海峰.山地作业农机具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10):14-15.

  [5]熊安洲,吴翔鹭.山区丘陵农业机械化的思考[J].湖北农机化,20xx,20xx(1):22-23.

  [6]王升升,耿令新.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工程,20xx,6(5):1-4.

  [7]王洪明.湖南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机,20xx(2):25-25.

农业发展论文13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国家级科技园区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园区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确认,国家在对农业科技园区的人员投入、技术资金投入等方面也做得不够,直接导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同农业科技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扶持关系,对农业科技园缺乏明确、稳定和持续的政策支持等。

  1.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营管理不够灵活

  对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来说,政府是园区的投资主体。但是,这往往会造成农业科技园区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机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活力,一些生产经营活动死板,没有对园区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导致园区资源闲置和浪费的同时,也不能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形象工程”现象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中表现尤为突出。

  1.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科技园的建立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更需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区域性产品优势,进而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和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整体农业科技园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

  2.1转变发展模式

  国家农业科技园想要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对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具体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需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发展,多方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投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将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作为促进该地区农业以及农村发展的重要事情来抓。此外,政府还应该发挥投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投资,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创造一个多元化的`融资环境。最后,在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上,需要建立起园区地方领导小组等各种形式多样、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

  2.2体制创新

  目前,我们进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进行园区发展体制创新,并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和创新,为各地区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提供经验。此外,国家农业科技园还可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立一些科研基金,用来鼓励园区内的科研工作,促进科技研发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进而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水平,保持科技园区的技术实力,进而对各地区农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需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找准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国内外市场动态等各方面因素,兼顾经济效益,不断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等,协调和整合农业生产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方向发展,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14

  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装置大部分是单一输入、单一输出式的(如收割机的调节控制,渔业增氧泵的压力控制等)。随着高精度传感器和微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研制出高精度输入、多任务输出的自动控制装置,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近年来,一些国际科研机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其中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已达到产业化的要求,这些研究以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为主要目标,以达到资源节约、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安全生产的实现和人力资源的优化为目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超高集成电路及微电脑等电子产品性能、可靠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研究开发,加速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1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实际水平

  目前,世界各国正大力开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研究,许多成果已达到产业化的要求。中国的机械自动化程度较低,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较少,现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实际水平。

  1.1农业机械及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1)联合收割机。收割高度的自动控制;脱粒机喂入量自动调节;根据稻麦的生长情况改变行驶速度及方向,降低割台损失的自动控制调节装置;感应已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精细调节出草口气流方向的自动调节控制装置。

  (2)插秧机。插秧机插秧部件的水平控制装置,转弯时自动提取插秧部件及减速装置,自动供苗上苗装置等。

  (3)拖拉机。农用拖拉机上广泛使用的油压式机械三点连接的位力调节系统装置和采用性能更完备的油压式电子三点连接调节系统装置。

  (4)移栽机。蔬菜移栽的自动供苗塑料穴盘设备、洋葱苗的输送带式自动移栽设备以及甜菜苗的传动链式自动移栽设备等。

  (5)挖掘收获机。挖掘深度的自动调节装置和石块、土块自动感应筛除装置等。

  (6)施肥播种机。依据作业速度和利用计数器感应种、肥粒数,自动调节播种施肥器的撒播量,以及将土豆种子切割两瓣后播种的设备等。

  (7)喷雾机。依据风向、作业速度自动调节喷雾剂的喷雾量,依据作物高度自动控制喷雾高度的装置;根据作物的大小或形状自动控制喷雾压力以及喷雾量的装置设备。与此同时,自动感应作物行间的杂草、自动控制调节喷药开关和施药量的感应器正在研究开发中。

  (8)干燥机。能精确自动维持调节热风温度的装置;停电或高温引起火灾等事故时,自动切断物料供给的装置。

  1.2现有的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

  (1)田间管理机械。田间管理机械能依据作物和土壤的特性,利用传感器收集信息。如利用土壤硬度的差异感应已作业或未作业区域,利用传感器检测作物的收割与未收割部分等。再如无人值守的旋耕机、割草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自走式农药喷雾机等直接导向无人自动操作装置;利用无线遥控操向的割草机、插秧机、农药喷雾直升机等间接导向无人自动操作装置;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无人自动操纵的系统也正在研究中,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应用还相对较少。

  (2)固定式机械。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全自动分选机、自动温室等固定式农业机械的无人自动操作设备。

  1.3农业机器人

  当前许多农业机械科研机构正在进行农业机器人的开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正如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上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一样,在农业生产中机器人也有同样的作用。北美正在开发研究的采橙机器人和西欧的采苹果机器人,因效率提高和成本下降,即将实现产业化。我国农业自动化进程起步较晚,在此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开发能力都比较弱。

  2 农业机械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意义

  2.1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涌向城镇,成为打工族。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部分地区青壮年劳力严重不足,将在更大程度上产生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需求,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将是必然的趋势。

  2.2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观念正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消费者急需高品质的产品,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农产品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和对成本的控制越来越高。要完成这个目标,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3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目的是为达到效率精度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资源的节约和农产品品质的提升。要实现优质、高产和高效的农业生产,必须采用符合实际的先进自动化模式。

  3.1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模式

  应以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和水平为依据,以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为目标,以节约能源和提高安全性为准则,检测不同自动化模式的应用效果,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推进自动化进程。

  3.2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农业传感器的开发

  开发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装置,必须要有能够检测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传感器及数据处理技术与装置。所以开发出迅速、准确、非破坏性的评价作物或农产品的生物学性状和活动的传感器是开发自动化控制系统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及时准确地取得分析数据,建立合理的参数分析体系和有效的参数控制系统,才能顺利地完成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农业传感器的开发工作。

  3.3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农业机械的工作条件一般比较恶劣,所以对后期服务的要求也比较高。自动化装置由于使用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因此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提高更加重要。

  3.4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阶段性进程

  以前为了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的可操纵性能,通常的做法是增加装置或改善机械的部分结构。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成本上升,结构复杂,维修困难。为了适应我国广大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需要,开发经济实用的中小型、多功能自动化机械取代大型农业机械是很有必要的。

  4 结论

  农业机械化一直是农业现代化生产中的主角,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生产要求的上升,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农业机械自动化在未来的机械化生产系统中必将起到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农业资源、强化国际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电子产品自动化逐步发展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人操纵自动化和农业机器人发展也成为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在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生产需要,理清发展的先后顺序,选择合理的自动化模式,分阶段推进农业的自动化进程,以达到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农业发展论文15

  1 发挥政府职能,落实财政资金导入

  发展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从宏观来看呈现多元化:以集体和农民自身的投入为主要部分,其次就是国家财政提供的必要农业资助和民村劳动者补贴,另外社会资金和外资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政府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宏观调控和补给投入的重要角色,在农业科研体制的完善、农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以及农业领域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的引导作用。国家应提供更多的农业政策指导和财政资金使政府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国家应尽量减少农民的税负和收费,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监督和约束农业经济方面的过度缴税、乱收费等现象,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村劳动者作为个体的生产生活费用和不必要支出。

  2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高科技人才

  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包括精神脱贫和生产力脱贫两个方面。前者,要求提升农民思想认知水平,引导和培养农民潜意识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对农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科学的认识和基本的预计规划能力。在农村定期开展农业经济讲座、培训等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在劳动实践的同时多渠道、多方面地接触先进农业理念和行业信息,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农村的现有资源。农民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劳动中,丰富的劳作经验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因此通过培训学习来加强农民的生产力,增强农民的集体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途径。

  3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没有先进的科研技术注入到农业实践中,那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会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止步不前。一方面,鉴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呈现多层次性、多元化,那么农村就必须大力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利用良好的.农业资金储备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改进;另一方面,农业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也应该被足够地重视。农业科研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不但要结合农村经济现有的发展特点,而且应该针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和农产品本身的供应需求来科学定位农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力求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农业产出的优质化。

  4 打破单一产业结构,拓宽发展领域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农业生产在经济发达程度一般化的农村中所占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可谓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单一性的农业格局有很大的丰富空间,应该发展因地制宜的农业结构,广泛地开拓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其他链接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循环形式。根据调查,许多农村都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例如旅游景区的开发、农业采摘园、农家乐餐饮住宿等等,多样化的经营项目与农5快城镇化道路建设,和谐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实现是一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创新性的发展途径。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是指单纯性人口密度上向城镇聚拢,而是适合并能更好地助力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方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首先,加快城乡企业的发展,使其实现生产结构、生产模式以及生产水平的多元化和多程度化;其次,科学合理地利用小城镇可以提供给大型乡镇企业的集约优势以及地理区域等特点,赋予小城镇经济带动力的同时减轻大城镇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压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5 结语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障,对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就必须关注和重视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平衡落后农村与发达农村的发展状态。坚持不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总之,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稳定和迅速发展需要政府和人民携手努力。本文对如何在新形势下良好地发展农业经济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助力于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使我国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发展论文07-11

农业发展论文[常用15篇]07-11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12-12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12-16

简析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12-14

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12-17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12-17

农业推广论文05-22

[经典]农业推广论文05-24

农业推广论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