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3篇(优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语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学会文章段与段自然过渡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进入第七组课文有学习,请一名同学导读,其它同学思考:从导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在成长中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故事。
3、齐读课题,初次看到课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谁?这个人的志向真伟大……)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了解他吗?资料汇报。
二、 阅读课文
(一)
1、和你同桌一齐读一遍课文,并且交流一下你预习中的收获。
2、交流预习收获,词、字两方面相机提示字形、字音、理解个别词意。
3、指名朗读,思考:围绕着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写了几件事?
4、反馈
5、这三件事的连接,作者过渡得很巧妙,你发现了吗?(过渡句,过渡段)在哪里?
(二)
1、为什么而读书?其它同学与周恩来的回答迥然不同,找出相关的段落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1)读。
(2)体会。
预设(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为祖国、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2、少年周恩来就已经立下了如此远大的志向,请同学们想一想,使周恩来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1)(中华不振)。
(2)(耳闻目睹租界里中国人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3、根据预设
提问:文中几次提到“中华不振”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周恩来又是在哪一次提到后沉思,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呢?
4、在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这样有志青年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大志,那么在21世纪初,中国在世界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的今天,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我们,思考过“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吗?
5、学生发言(预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6、联系今天的学习,坚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吧!
三、 阅读链接
感受周恩来的临别赠言和诗篇的含意,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四、 综合性学习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选读课文《真实的高度》。
3、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汇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同学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
培养同学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同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
理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协助同学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
让同学朗读课文,激发同学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同学自主识字。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考虑: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小朋友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小朋友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2)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4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生词。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解生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1、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
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揭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题目的意思可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3.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文,思考在周恩来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②小组交流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
(三)聚焦“中华不振”,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过渡语: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祖先还教育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周恩来看到洋人欺凌中国人,而中国人却无处申冤或者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到租界去玩,教师都加以肯定。同时总结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写上自己的批注。
3.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①指导朗读。(如果学生感情不到位,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情境和标点来领悟朗读。)
②体会中华不振。
③词语积累:周恩来不解地问。横线上的词语还可以换成什么?(预设:疑惑地;睁大眼睛;仰起头)
(2)出示句子: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①引导学生体会“闯”字所蕴含的意义。(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到租界里去的。)
②理解“租界”的意思。结合描写租界特点的句子体会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插入资料: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④读了这些资料,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中国?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体会。
②插入资料: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袭清政府派往朝鲜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同年日军占领辽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方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赔偿日本军费,向日本开放杭州、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许日本企业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且免收日本商品的关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开始由商品输出和大规模武装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1900年,西方列强为扩大侵略利益,组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虽然遇到义和团的顽强抵抗,但义和团运动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侵略者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她一面加紧镇压反帝运动,一面派人与侵略者议和。于是李鸿章代表清朝与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①中方赔偿各国约9。8亿两白银;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外国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守,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③情景复现:
结合当时的情况:这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洋人又会说些什么?中国的巡警会怎样做?请几位学生演一演。
④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如果你是周恩来,你想对中国人说些什么?
⑤交流写话,释疑解难。请几名学生到台前展示,师生合作评价。此处评价有3个标准:一是情感体会是否到位;二是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三是书写是否工整。
⑥指导书写“巡”,注意笔画“撇点”。
指导书写“嚷”,注意嚷的笔画较多,横笔、竖笔不要少写,各部件摆放要合理。
(四)课堂小结、设疑
看着贫穷、落后的祖国,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为中国人却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12岁的周恩来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7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xx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
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
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三、精读78自然段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
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
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
四、拓展升华
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 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 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 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 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 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 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 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 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
一、简介周恩来
1、出示图片。
2、简介周恩来:
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共产党;
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揭题、解题
1、读正确题目。
2、解词:
之、崛起。
3、说课题的意思。
4、师点明:
这题目是引用周恩来说的话。
5、问:
谁能用上题目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小结:
读好课题,用好课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梳理文意,整体感知
1、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周恩来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出示初读专题:
认真读课文,划一划,周恩来来到什么地方,听到(想到、看到、说了)什么?
2、交流:
⑴下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⑵进学校时想“中华不振”,结合理解“疑惑不解”。
⑶帮助学生理解:
闯租界时,看到的情景,随机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说事情的经过:
洋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轧死不惩处、妇女、中国巡警、训斥。
⑷修身课上说“抱负”。
3、形成板书:
下车时听
进学校想
闯租界看
上修身课说
4、对照板书,简单地说说周恩来经历的事情。
四、学习字词
1、过渡:
我们在理清了课文的大意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读懂了好多词语,这是学习的收获。
再读课文,用小问号标出不懂的.词语,呆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2、指名上台书写不理解的词语。
3、预设:
⑴读词语,结合正音、正形。
⑵在学生书写的基础上圈出: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⑶师引领学生分别用“讲解、联系上下文、、读词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落实词语教学。
⑷ 小结解词方法,出示解词方法。
⑸自学、讨论:
学生尝试用这些方法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⑹汇报交流。
五、积累词语
把文中四字的词语抄下来。
六、课堂小结
下节课,将由徐老师引领我们继续去感受周恩来伟大的人格魅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人物思想品格的方法;
2、从周恩来的言行变化中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小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理想。
学情分析:本班共33名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7人,学习比较认真的有15人,中等生10人,学困生8人。从整体来讲,本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觉学习的能力不够强。
教材解读:
这一课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读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画人物的'语言、行为变化、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小组内讨论。
教学媒体:电子白板、课件、投影仪
预习问题:
1、课文讲了几件事?
2、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流程:
一、解释课题:【1分钟】
崛起:
中华:
二、开门见山,语言导入。【2分钟】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少年周恩来曾经亲眼目睹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从而立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你想知道他立下了一个什么目标吗?
二、听课文范读,播放音频文件,熟悉课文内容。【5分钟】
三、整体理解课文结构,划分层次。
四、解决生词,出示课件。
五、新授
1、学习第一部分
2、第一部分: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不解什么?周恩来追问什么?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出示课件【第一次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承接上文:周恩来听到伯父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
开启下文:好奇心促使周恩来想去租借看个究竟。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周恩来闯入租界的原因。(7、8自然段)
4、在租界里,周恩来又看到了什么?
①、租界是什么样子的?
②中国的百姓在租界里的遭遇怎样?
学生展示:
1、写一写,划一划;
2、小组代表回答(说清楚第几页,第几段,那一句?)
学习第二部分:(6——8自然段)讲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教法:
①、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请举手回答。
②、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又是怎样一种感受?请举手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理念:
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为学生学好课文做好准备;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理活起来。
教学目标:
1、了解 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抓住重点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展开想象,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 导入课文(出示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读,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读课题。
二、感受“中华不振”
(一) 请同学们这篇课文里有一个词语与课题中的中华之崛起意思正好相反的这个词语?(中华不振)
(二)仔细地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然后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边读边划)自由的`、放声地读。
(三) 反馈
(以下板块的教学顺序由学生的发言而定)
1、嘿,这一带果真有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战立在一旁。
3、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教师即兴引导理解。
4、 研读这一部分:同学们在读书声中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下来了,我记得刚才是这位同学读到这句话。
A:交流:请你再读读(出示):谁又敢怎么样?谁再想读一读。想象说话。在同学们的脑海里面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还看到了什么?(教师即兴引导理解)
B:再次想象说话: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同学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教师即兴引导理解)
C: 情感深华: 谁又敢怎么样呢?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这样的事,你脑海里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D:情感进一步深华:中国的巡警有没有给他撑腰?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他最终被惩处吗?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呢?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即兴引导理解。
三、参读“中华不振”。
1、过度: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呢?怎么不愤怒呢?但是,在当时的中国里发生这样的事,太平常了。(出示资料)
1868年,上海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让中国人入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的入内”
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立志振兴中华
1、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交流
3、小结:是的,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欺凌。他明白了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指名让他回答时。
他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铿锵有力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4-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4-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2-0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必备)04-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通用】05-3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5篇06-0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1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华15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