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4-07-13 13:26:07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论文【精选】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发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发展论文【精选】

农业发展论文1

  1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

  我国关于农业科技以及农业科技企业的信息大多被农业部、科技部和工商行政部门掌握着,而这些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公开的,缺乏有效科技信息平台,风险投资机构较难获得,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了解也有限,可能由于这些信息的不对称引发“柠檬市场”现象,使得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效率低,成功率低下,甚至还会影响风险投资于农业的信心,减缓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缺乏专门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难以实现风险投资和农业项目的对接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的成功对接是农业风险投资的实质,农业整体利润水平低、风险大、企业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其难以获得风险投资,虽然社会上已经存在一些中介机构和科技中介,但是专门以实现农业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的规模性机构极少,在我国,一些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科技与风险投资的结合,但是成效较弱。20xx年由国内26家知名创投机构组成的现代农业创业投资联盟在“农业硅谷”杨凌成立。该联盟依托杨凌示范区体制和政策优势,引入创业投资资源,开展项目交流、推介、投资活动,搭建创投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平台,但是其覆盖范围较窄,其作用的发挥存在区域局限性。20xx年由科技部主办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从全国入围的1700多家农业科技企业中最后选出120家企业进入决赛,但是最终真正实现成功对接的寥寥无几。对接平台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是带领农民开拓市场的主要力量,据了解,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8万个,带动农户1。1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多元;以杨凌示范区为例,截止到20xx年底,杨凌示范区一共有8家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但是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优质原料基地缺乏,一些企业主要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比重小,附加值低,利润少,辐射范围有限。未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反而成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软肋,影响了龙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无法延伸产业链,企业物耗高,产出效益却很低。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与推广方式僵化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政府为主导,多是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对《档案法》相关规定缺乏良好的执行力,未能对档案实现统一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档案保存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提高档案保存效果和质量;未能很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在技术推广上,主要采用传统的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公司+农户”的推广模式,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科技示范区模式、专家大院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等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5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充实风险投资的资金数额

  充分发挥以政府为背景设立的引导基金、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适当扩大规模,引导投资,但不参与管理,放权于风险投资企业,让利于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商业银行、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大型企业以及富裕的家庭和个人进行风险投资。放宽政策限制,加强政策引导力度。至20xx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结余1万亿余元。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部分资金已有387亿元,这部分资金亦具备入市可能。放宽政策限制允许这部分资金进入风险较低的风险投资项目将极大的扩充资金。

  5。2健全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退出渠道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完善创业板块和中小企业板块,使中小企业板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创业板块成为“三板市场”,为我国农业科技企业上市提供途径;支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与财务结构,鼓励中介机构加强对其辅导力度,以促进其直接债务融资;探索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为小微农业科技型企业股权流转和融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利用信托工具支持自主创新和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推动公益信托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并购、管理层收购、股权转让的方式,完善并购、收购、转让、清算机制,探索新的退出方式,如抵押担保退出,就是风险投资公司寻找到了新的`投资者,并且在转让后,仍负有保证并购方实现最低约定收益率的责任。

  5。3完善农业风险投资的支持体系

  5。3。1法律、政策、法规建设

  法律层面上,为了推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快以下几方面的法律支持:一是关于企业制度;二是关于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三是鼓励在农业科技领域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定这类法律的目的主要是保障投资者利益和吸引投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资金投向,规范政策的执行;四是规范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运作的法律法规,这是风险资本的操作依据和指南。税收层面上,通过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增值税转型、对风险投资公司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减免从事农业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进出口的关税优惠以及对入驻农业园区或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的风险投资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监管层面上,专门设立的政府监管部门是强有力的监管力量。政府监管可以发挥政府的中心地位优势,有利于集中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动向,使政府制定具有统一性和广泛性。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市场的监管职能。政策层面上,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发展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要想更好更快的推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关键还在于政府角色的转变,从微观管理层面脱离出来,充分发挥其在宏观管理方面其它组织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体系运作过程中,政府应从直接投资角色转向间接扶持或引导角色,着力从完善相关的扶持配套政策、提供更大更合理的风险投资活动平台、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制度、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入手,为农业科技领域创造良好的企业生产和发展环境。

  5。3。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机构在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连接和协调作用,其专业性、全面性、中立性等支持使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在各个层面拓展业务成为可能。在原有一般中介机构和专业化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标准认证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的基础上,一方面实现各中介机构的一体化,成立专门的协会组织;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的专门中介机构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风险投资。

  5。3。3建立多层次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

  借鉴境外经验,设立投资者权益保障机构,成立风险赔偿基金。在我国,可以考虑成立风险赔偿基金,由券商按交易额一定比例缴纳,证券交易所负责管理,用于补偿投资者因券商经营不规范、破产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及早建立赔偿基金将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社会安定。建立政府引导的农业科技保险体系,由于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科技保险也具有公共性,这一性质要求农业科技保险必须由政府出面与保险公司合作,并监督其运行,在科研阶段、成果转化阶段以及产业化阶段分别提供不同的保险项目,一旦风险发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也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5。4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一定程度上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风险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不完全耦合性,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对风险资本的吸引能力受到约束。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设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来吸引风险资本投资于农业科技企业,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

  5。5建立产品标准体系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隐患,类似有机农业等领域的农产品诚信体系受到质疑,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

  5。6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目前我国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700多家,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作用,联合农户,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可以龙头企业为首联合农户建立和完善合作社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并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5。7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在技术推广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改变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模式,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积极发展科技特派员模式,努力探索科技示范区模式、专家大院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等模式。

  6结语

  我国农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农业科技产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其发展所必需资金的最有效和持久的源泉。尽管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随着学术界的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以及社会实践对理论的丰富,我国农业风险投资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农业发展论文2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重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形成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前提,科学发展生态农业,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推进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基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标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农业个体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策

  0引言

  生态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必须从加强生态观念培养和促进新型农业科技研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保障生态农业经营者利益、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开拓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以及加强政策引导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形成。

  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标

  1)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可确定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阶级与富有阶级之间的矛盾,全面维护区域森林植被及整体生态系统。在整体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严格依据农户实际需求进行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整体生产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有效的驱动。在这个基础上,应从农作物产量增长、农作物质量提升两个方面提高区域农业产品及农副产品的生长效率。同时在保证生态农业发展资源充足供给的基础上,可协同推进生态农业与区域环境的同步建设,将区域生态环境作为整体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在提高区域农户经济收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的品种多样性、结构合理性及生产规模适应性提供有效的依据。2)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也开始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那么,如何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统一起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这就要求农业发展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优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合理配置,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增强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

  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1农产品基地集约与废弃物资源利用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重点是区域资源的充分应用,而为了保证整体生产农业发展与区域环境同步进行,一方面可采取农产品基地集约性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区域技术、市场、设施、病虫害管理等技术,开展精耕细作与科学机械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采取常规化农田环境维护的基础上,可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肥施用等措施,逐步强化区域生产农产品的基础建筑。逐步拓展区域生态农业规模,实现集约化生产管理,实现生态农业产品的优质化生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农业废弃物对整体环节的负担,在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可综合利用微生物、农艺、生物等先进科学技术对整体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将无害化处理后的产物在农作物耕种、果园管理中进行二次应用,在降低废弃物产生量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区域环境土壤得到有效的`改良。如在规模化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可利用沼气发酵的形式将农作物秸秆、生物粪便等进行沼气发酵,并将产生的沼气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生态农田中,达到增产降污的目标。通过养殖——沼气——果蔬种植、牧草栽植——畜牧——沼气——农业种植等模式的有效开展,可达到以养殖促沼气、以沼气促农业、以农业促养殖的良性生态循环。在区域集约化养殖场地通过沼气对废弃物的处理,可促使区域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有效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环境效益。

  2.2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是结合区域地质特点及区域资源利用情况,将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在这一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逐步开展植物种植、治坡治沟、工程防治等综合管理措施,降低旱涝灾害对整体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实际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可在封山育林措施实施的基础上,在山沟位置进行蓄水筑坝,山低开设农田,山边种植牧草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促进区域畜牧业与农业同步发展,从而便于多元化复合型生态农业的有效开展。在多元化农业开展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将农产品效益作为区域生态农业管理的中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各种农业要素的管理应用,依据经济性、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根据区域发展特点进行各种生态技术的合理配置,为养殖、经济作物、粮食种植等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

  2.3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生产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农户+企业或者农户+农业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全面开展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企业化经营管理及市场化操作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保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良性经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劳动力资源,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开展全过程生态农产品服务。通过生产前准备、生产环节过程、生产后期反馈等一系列操作可有效提升生产农业市场竞争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相关区域生产农业基底可选择不同的农产品加工类型,如水果、豆类、茶叶、大米等,结合生态农产品运送结构的合理配置,可为整体区域生态农业经营格局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3生态农业优化发展措施

  为了保证生态农业发展效力充分发挥,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推广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采取适当的生态农业优化发展措施。1)对区域农业就业结构进行适当优化分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通过区域绿色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管理,循序渐进,结合小型乡镇建设,将区域内农户融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和范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区域绿色加工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还可以与农业多功能性相结合,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武装生态农业。降低农业人口过剩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2)适应我国农村基层基本经营制度,根据我国平均土地经营面积较小的基本国情,制定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农业技术标准体系。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在适应农户经营的同时,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针对区域地形情况,进行土地性质适应性评估,确定区域地质情况,采取健全机构、转变机制、完善体系、优化队伍、增加投入等多种途径,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为后期生态农业种植产品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3)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加大生态农业建设优化政策,为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转化资源优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向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4)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价值,采用现代化生态农业关键技术手段,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保障粮食作物有效供给,稳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整体农业生产体系中是一个相互联系、关系紧密的体系。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生产与效益并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制约了整体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则在以往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先进区域发展技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体发展目标,对于整体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驱动。因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极其优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火根,翟宏毅.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59-66.

  [2]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生态学报,20xx,35(9):2894-2901.

  [3]何李花,李明贤.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研究[J].武陵学刊,20xx,(6):19-23.

农业发展论文3

  摘要:在过去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时期,农业经济学科体系逐渐发展完善,并为以农业经济为中心的一系列社会发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学科的危机产生,西方国家审时度势,在30年前便开始着手在困境中摸索农业经济学科的新出路,从学科转型入手逐步将传统农业经济学科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实现了学科的成功转型。在中国也即将面临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困境的情况下,如何着眼于未来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成功转型是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并就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科危机;未来发展

  农业经济学科以研究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主要内容,在农业发展的起初就已存在并在农业长期以来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的体系。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规模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严重地冲击着农业经济学科的稳步发展,多数发达国家早已前瞻性地对农业经济学科进行转型并且初见成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一直都将农业问题看作是重点问题放在众多问题的前列,因而农业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局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完成、农业精细化的不断加强以及其他学科的快速扩张,我国必须尽快对农业经济学科做出相关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步伐,否则将会在农业经济学科问题上步入西方国家的后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

  研究农业的科学众多,而农业经济学科单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农业的研究,其以为研究对象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宗旨,同时重在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美国的盖尔克拉默认为,农业经济学科注重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以及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因此可以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纵观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大致概括为农场经营、政策导向、政策与市场并重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变化主要表象出三点特征。其一,农业经济学科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并且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不断加强,由此产生的综合化也不断增强;其二,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注重加强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进而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其三,农业经济学科同时不断突破本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从而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二、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

  虽然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学科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但西方国家近年来在农业经济学科中产生的问题也映射了我国农业经济学科往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再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中已经显露出一些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农业经济学科危机。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短期危机

  从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考量,则存在颠覆性的隐患。具体分三点来说:第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研究导向作用降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针对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农业、农村经济、农民经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当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国目前对于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仍有很大的需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的决策权由政府全权掌握,通过所属政府的权威专业性的智囊团进行政策的最终决策,而农业经济学者只拥有政策的解释权,这一情况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导向作用的降低,从而使农业经济学科在学科整体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二,其他学科的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农业经济学科属于应用社会科学,是集合了经济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然而,近些年上述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张开始逐渐覆盖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致使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范畴开始出现萎缩趋势,从客观角度来分析,原因在于上述诸如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现阶段研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农业经济学科基于同一对象或是领域研究的影响力。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论文发表还是课题申请,较其他学科来看,农业经济学科总是处于劣势地位。第三,农业经济学科难以招收优质的生源。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以大量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然而就目前农业经济学科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招生困难以及优质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具体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导向作用的降低以及其他学科迅速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日益萎缩,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较其他基础学科毕业生来说存在竞争劣势;另一方面,在当下农业经济结构已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学科仍坚持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政策导向,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出于对上述客观情况的考虑,大多优秀的人才不再考虑将农业经济学科作为选择专业,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学科优质生源招收困难以及招生规模不断缩小的现象。

  (二)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长期危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减小,这使得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具体表现有二:第一,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力度仍然较大。但从长远来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以及城市化建设最终落成,国家会随之将研究的对象和重点转移到城市,由此造成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逐渐萎缩,甚至会使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西方国家遇到的困难与所做的努力是最好的说明。第二,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力度减弱。从近30年西方国家在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态度来看,虽然我国于近些年由于财政预算的富余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较大,但在随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会使财政预算紧缩,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也将随之减弱,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三、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

  从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仍处于以政策导向为重心的时期。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业经济学科必须由以政策研究为重心向以市场研究为重心进行转化。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策略有如下两点:

  (一)研究重心转移

  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其研究范畴拓展至整个食物供应链系统,转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以及生物经济管理。1、食物经济与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产生了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这为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学科可以顺势延伸为食品经济与管理,将研究内容扩展为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经济及其行为的研究。2、生物经济管理。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不包括对食物以及生物资源深加工领域的研究,若使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一领域进行扩展,延伸为生物经济管理,则能开拓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的新空间。

  (二)教育重点调整

  基于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就业及实习的现状,农业经济学科必须就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进行调整,从只单纯培养学生政策分析的能力转变为兼顾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及岗位上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危机的局势下,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转型是大势所趋,要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哲.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12)

  [2]赵栋强.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问题及发展之路研究[J].智富时代.20xx(S2)

  [3]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xx(08).

农业发展论文4

  摘要:研究了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即加强财政支持、建立风险基金、加快立法进程等。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状;困境;对策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对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民政部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 721.4万hm2,绝收面积491.8万hm2;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 523.7亿元,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保险在补偿损失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非常重要。

  关于农业保险困境成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分析了农业保险的双重正外部性和一些具体的原因。费友海[1]对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进行分析以后,认为在农业保险需求方面,农民只获得了由投保而创造的利益的一部分(如稳定了生产、生活和收入),而由投保而创生的利益的另一部分则由农民以外的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如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在农业保险的供给方面也存在这样的外部性问题。在具体原因分析方面,农民人均收入低下[2]、农民风险意识淡薄[3]以及政府推动力度不够[4]等也是导致农业保险现实困境的原因。常亮[5]等认为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经营规模和负债水平是制约农业保险的因素,解决的突破口是要从供给驱动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关于模式及其选择的研究,就国外模式的总结介绍而言,梁敏[6]的归纳比较而言具有代表性,他把国外的模式归纳为以下5个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相互社模式、民办公助模式、政府垄断模式、国家重点扶持模式,高护毕业论文答辩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

  1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1.1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及其增速分析

  保费收入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论文书写格式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又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则是反映保险业发展的另一指标,它主要反映的是“动态”与“趋势”。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及其增速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增长情况大幅振荡。自2006年后,保费增长迅速,由2006的8.48亿元提升到了2009年的133.90亿元,4年净增长了15倍。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情况见表2。表2表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Y1/Y2)从2000年的0.66%下降至2004年的0.36%,如此低的比例与我国同期经济发展情况极不吻合,不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自2004年后,随着政府的扶持和保险意识的提高,我国农业保险迅速发展,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也迅速加大,从2004年的0.36%提升到了2009年的4.65%。我国农业保险的各种指标较国际水平还有很多的差距,但这样的增长说明我国农业保险自2004年后逐渐摆脱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1.2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

  农业保险深度是指农业保费收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论文格式Word模板制作反映了该地农业保险在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地位,还反映了该地农业保险对整个农业经济的保障程度。农业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额度,它反映了该地农业人口参加保险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农业保险对农业人口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农业保险深度和农业保险密度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正相关(表3)。表3中,Y1/Y3表示农业保险深度,Y1/P表示农业保险密度。表3表明,2000~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平均值为0.092 3%,这个数值是非常小的。自2004年起,我国农业保险迅速发展,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也得到大幅提升,2009年深度为0.233%,密度为18.780元,但与国际水平仍然差距巨大,与国内保险深度和密度相比较,差距也是显著的。

  2008年世界保险深度的平均水平为8.000%左右,我国国内保险深度为2.850%。可见农业保险深度0.326%与8.000%的差距巨大。在农业保险密度方面,2000~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密度平均值为0.482元,这数值极为低下,虽然2009年迅速提升至18.780元,但在2008年世界平均保险密度就为512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 498元),我国保险密度也为533元。这个指标说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虽然走出了困境,但水平仍是非常低下的,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不理想。

  1.3我国农业保险赔付额和赔付率分析

  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可以从农业保险赔付率方面来了解(表4)。从表4可以得知:2000~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是极高的,这10年的平均赔付率为75.25%,超过了保险界公认的70.00%临界点。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障碍

  2.1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

  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物品,而且是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农民缴纳保费购买农业保险后,不仅能保障自身收入稳定,还能保证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稳定国民经济基础。

  福利经济学认为,正外部性是指产品的边际社会收益(Marginal Social Revenue,MSR;或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大于边际私人收益(Marginal Private Revenue,MPR;或Marginal Private Benefit,MPB)。由于农户预购买的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政府没有给予投保补贴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图1)。

  到的边际社会收益为MSB,根据分析MPB﹤MSB,若政府对农民的投保不予以财政补贴,则农民将承担购买农业保险的全部购买成本,即就购买保险而言,农民的边际私人成本MPC(Marginal Private Cost)与整个社会的边际社会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相等。农民和社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各自的最佳“消费”量QPE和QSE,从图中我们可看到QPE﹤QSE,即农民的最佳“消费”量小于社会最佳“消费”量。这样,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农业保险也同样存在正外部性,由于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的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而政府没有给予税收优惠(或经营费用补贴)而导致有效供给的不足,我们仍可以用上述分析方法来分析。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农业保险经营服务,其经营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整个社会从其提供的服务中所得到的边际社会收益为MSR。根据之前的分析可知,MPR﹤MSR,如果政府没有给予经营者税收优惠或者经营费用补贴等,则该经营者将承担该保险的供给成本,即MPC=MSC。农业保险经营者和社会分别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决定各自的最优供给量QPe和QSe,从图中可以看出QPe﹤QSe。

  这样,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就产生了。

  2.2有效需求不足

  2.2.1传统型农民对“投保能规避风险”的经济学常识缺乏认识。改革开放后保险业务在城市发展较快,但在农村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我国农民受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影响,对新事物很难主动去了解并吸收使用,这就使得传统型农民对“投保能规避风险”的缺乏认识。

  2.2.2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客观上影响到了农业保险规模。

  从2000~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率12.

  87%(同期GDP增长率超过9.00%),剔除价格上涨的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太大的增长。2009年占全社会人口80.00%的农民,总收入只占全国总收入的23.08%。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3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1/3,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0.

  97%,较低的收入,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2.3农业保险制度供给问题

  2.3.1正式约束缺失。在制度经济学中,经济师论文提纲怎么写 正式约束是指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一系列法则。农业保险而言,是指国家针对农业保险而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一系列法则。农业保险是一项国家发展农业和稳定农民收入的制度,对法律、法规的依赖性很强,而我国从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以来,至今尚无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有关农业保险的法条只是零星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1995年颁布,2002年修订)和《中人华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订),但这些法条并不能规范、保障和积极促进我国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与有效运行。

  2.3.2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国农业保险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而是多个部门在“齐抓共管”,在产生问题的时候很难协调一致的进行有效地管理。

  2.3.3财政补贴力度不够。政府应该建立农业保险的初始资本和准备基金,给予保险公司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并给予农民适当的保费补贴。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政府应该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但我国目前用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规模较小。

  2.3.4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信息来源渠道的狭窄,我国农民对“投保能规避风险”的经济学常识还普遍缺乏认识,加上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几乎没有财政补贴,使得保险费率过高。一旦发生灾害,农民获得补偿的手续比较麻烦或不能获得应有补偿,导致农民们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还不是很强。

  3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途径

  3.1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

  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范畴,其经营目标、风险、成本、险种等与一般商业保险有很大的区别,既然商业运作的模式不适用,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准则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都有专门的立法,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农作物保险改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农协法》、《农业协同组合法》,西班牙的《农业保险法》等。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尚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2006年10月,中国保监会会同有关部委共同起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草案)》也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出台。而现行的《保险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其中《保险法》第186条规定“农业保险由法律和行政法规另行规定”,法制的缺失给农业保险的运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也已成了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保险的目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作用、费率厘定、赔付标准、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的分摊原则、税收规定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3.2加强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

  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体现在3个方面:①政府应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弥补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可能导致的亏损,从保险的供给方面提供财政的支持。②加强对农业保险投保人的保费补贴,增强农业保险的购买力,增加农业保险的需求。常亮[5]对陕西省苹果农户的投保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是,政府对保费的补贴增加10%,投保率增加25.4%,而补贴减少10%,投保率减少23.9%,可见补贴农业保险对需求方面有很大的促进。③政府应该完善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体给于免税,并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免税的范围,免税范围应该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到多种方式的农业经营方式。

  3.3建立国家巨灾风险基金与农业再保险体系

  我国已针对保险公司经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保费补贴的种植业险种按不超过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年度扣除的巨灾风险准备金=本年度保费收入×25%-上年度已在税前扣除的巨灾风险准备金结存余额。

  但年度准备金制度很难应付巨灾造成的损失,建立保险基金及有效的再保险是减少巨灾的影响有效措施。由于农业风险具有高度关联性,致使农业风险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易分散,很容易形成农业巨灾损失。面对地震、洪水等巨灾,中国习惯运用救济手段进行灾害补助,政府承担了较重的责任。而国外很多国家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特别是设立巨灾保险基金,如美国的洪水保险基金、土耳其的国家地震保险机制、新西兰巨灾风险基金和挪威巨灾风险基金等。他们均采取了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的运作模式,即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国家财政以基金的方式提供适当的财政资助,保险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参与,形成全国性的巨灾保险制度。我国应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基金,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巨灾保险基金,对巨灾保费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由专业再保险公司代为管理,统一安排国际再保险等方式分散风险。

  3.4完善保险组织构架和监管机制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管理组织体系都较为健全,美国由风险管理局统一管理,负责对承办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进行检查和监督,同时对申请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再保险。日本的“三级”村民共济制度也明确了其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机构,涉及农业保险的管理工作一直由多部委在各自管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业务,因而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统筹和协调。我国农业保险的监管是多头监管的方式,主要有财政部管理保险资金的运用、保监会监管商业保险公司的运营、农业部门协助理赔等工作,多头的监管会导致问题的产生,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阻碍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目前应该明确农业保险主管部门,建立全国性专门的管理机构,从而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的政策效力。

农业发展论文5

  农村人力资本的显性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极为活跃,流动方向多为从西部、中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一些发达省市,特别是京、津、沪、浙、粵等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按居住半年以上人口统计,1995年广东流入人口为340万人,上海为120万人,北京为118万人。迁出地区中,安徽净迁出人口137万,迁出率为2.29%;江西净迁出80万人,迁出率为1.88%河南净迁出人口122万,迁出率为1.35%四川净迁出人口264万人,迁出率为2.34%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占了相当大部分。

  相比较,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更为活跃。据浙江省农村经济调查资料显示,从1990~2⑴0年,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逐年增加。1990年转移出的劳动力占被调查劳动力的比重为4.r7%1995年为4.24%1998年为5.36%1999年为4.16%2⑴0年为5.85%其中1990~1995年5年间转移比例增加了1.74%1995~1998年3年间转移比例增加了26.25%2⑴0年比1999年转移比例增加了40.56%。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而且,在转出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所占比重均大于女性,超过50%与此同时,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42.22%增加到20xx年的46.88%另外,农村转出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往往相对较高。据统计,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分别比农村总劳动力中平均比重高2个百分点和12.4个百分点;其中有技术特长的占33.7%比农村总劳动力中平均所占比重高16.8个百分点。20xx年浙江省转移劳动力中,高素质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大,初中文化程度占57.99%高中以上占19.24%,而低素质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文盲半文盲只占2.7%,小学文化程度占20.05%。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人力资本的隐性流失农村人力资本的隐性流失突出表现在农民健康状况日趋下降,劳动力部分丧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滑坡,约90%的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无法跟上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近年来,相当数量农民的健康状况甚至出现了恶化的趋势。大量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据统计,1980~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同期卫生部门统计的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和473.3元,增加到79和2891元,增长了6.2和5.1倍。农民医疗费用的增幅大大超过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幅度,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性增强、劳动保护不足、部分地区生活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改善不大,有些指标甚至出现恶化趋势。与1985年相比,1993年农民的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休工天数、因病卧床天数等指标都有明显增加,分别从69.0%。提高到128.2%从86.0%。提高到130.7%从5.4d提高到6.8d从2.4d提高到3.2d农村居民需要住院而未住院率提高了42%,比城市高35%。因经济困难,农民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未住院率提高了60%以上。农民健康状况出现了相对恶化和绝对恶化。

  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十分薄弱。目前,计划免疫控制以外的某些传染病(如肝炎等)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的传染病(如性病、艾滋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农村地区19岁以下死亡者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为5.87%城市为2.17%。地方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如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血吸虫病等在很多县市还没有得到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回升,对农民健康状况也构成了威胁。

  此外,由于参军、考上大学也使得不少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40多万虽然留在农业,但真正在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只有一般农业大学毕业生约26.7%毕业后去乡镇工作,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仅有13.7%,70%~80%的农业院校毕业生都留在了城市。河北省某县每年考取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生有几十名,但毕业后没有1个回家乡工作。一位农大毕业生承认,农业产业确实是一个朝阳产业,蕴藏着较大的机会,但是机会还远没有变成现实。北京农学院的王教授也认为,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没有建立之前,毕业生就算有心献身农业,面对很多制约因素,往往也会半途而废。在转出的农村劳动力中,也有一部分带着技术和资金返回农村,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返回农村,但比例相当低。而且,由于目前城乡差别的扩大,农村转出劳动力的回流前景并不好,回流比例逐年下降。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2.1削弱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流失,造成农村科技推广人员偏少,加剧了农业现代化所需的科技人才短缺的矛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全国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1万hm2土地仅有12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6个技术人员。在美国,1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1.5年,在我国平均是6年。由此导致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商品化率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全国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己经转化成果的普及率只有30%~40%;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三率”己经从20世纪初的20%提高到70%~80%;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5%左右,而有些发达国家己经达到了60%~70%。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经营,农产品的储藏、保鲜、深加工以及集约经营等问题还没有解决。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有不少人从小农经济观点出发,对于“农民”的概念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虽不正确,但却习惯了的偏见,即:农民=锄头十体力”。认为农村能人都是在外会挣钱的人,这些人把知识和能力排除在构成农民的基本因素之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将根本改变农民的劳动性质。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的81%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5%是靠科学技术取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安排生产,并采取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将产品顺利销售出去,才能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农民素质低,就很难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市场实现产品的价值,很难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民精神文化状况堪忧由于高素质农民的流失,一些乡村支书多是一些老党员、组织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面对新世纪的发展,农村党员的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迫切需要提高。在一些地方,农村党员、干部出现年龄偏大,甚至老化现象。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普遍存在。以贵州省为例,全省农村党员约占全省党员总数的44.6%,他们的文化层次结构比例如下:大专以上约占0.31%;中专约占1.14%;高中约占5.73%;初中约占33.8%;小学约占46%;文盲半文盲约占13.2%。贵州农村党员文化层次尽管处于全国农村党员平均水平之下,但由此全国农村党员文化层次可见一斑。根据1999年抽样调查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30.37%。此外,当前一些地方农民精神文明活动相对贫乏,封建迷信、文化糟粕、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参与市场竞争,接受教育的负面影响由于高素质农民的转移,现有农民素质低,经济观念淡薄,不懂市场经济规律,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变化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生产周期长、转产难,受气候、季节、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大,市场价格波动大,因而经营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因缺乏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应变承受能力,常常会变得困惑、畏怯和无所适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及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许多旧观念依然存在,就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在僵化、守旧、落后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农民对学习自然持可有可无的心态。此外,农民投继续教育的观念淡薄,学习要花钱、会误工等思想也影响其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周围一些高素质农民成功的范例也曾刺激过部分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坚持不下去,怕下真功夫,半途而废、退学停学现象严重。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教育者汗流浃背,听课者却稀稀拉拉;教育者大声疾呼,受教育者却昏昏欲睡等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策研究知识经济不同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要求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有现代化的农业和农村,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农村人力资本流失。

  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明确的共识,而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却鲜有论及。表面看,两者似乎有很大矛盾,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这种转移本身就是有效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一种方式,同时,要有效地实现这种说,必须大力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种转移才可能有效实现。大致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行业,三是进入城市各个行业。要使农村经济有大的发展,必须吸引一大批拥有技术和资金的劳动力返回农村。所以,一方面要向非农行业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要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镇、村办企业,提高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待遇。

  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是农村科技人员来源的主要途径。目前,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渠道不畅。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林科技人才明显短缺,在基层尤为突出。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农业科技人才就业大户——附属于各级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4级推广网络,正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困难局面。即使勉强维持的地方,县乡财政往往也非常窘迫,发工资都很困难。这些单位当然无力接收大量的农科大学毕业生。所以,首先财政要确保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的工资,档案关系放在县市一级,解决其后顾之忧。其次,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创办更多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服务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农业企业,改变农业的基本就业形式是种地、基本就业单位是家庭的状况,使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真正有用武之地。再次,高校要为自愿到基层服务的学生减免学费和提供助学金,积极引导、保护好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好应用技术和理论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三农”的感情,提高他们服务“三农”的本领,将他们培养成适应国际竞争的创业型人才。

  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增强农民体质首先要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体系。要改善乡镇医院的医疗设施,充实医务人员。可以采取城市医院对口援助的形式,如武汉同济医院1次派10位专家,携带价值3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在湖北秭归县茅坪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对口医疗帮扶活动。同济医院表示,力争在3~5年内,将该院打造成鄂西北山区的名牌卫生院。在村一级要设立医疗站,使农民的一些常见病能及时就近得到治疗。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解决偏僻地区的饮水问题,对一些脏、乱、差的农村街道进行治理。其次,要大力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取缔、封建迷信等损害农民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再次,要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农民的营养状况。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民,就不可能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使农民受到更高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想。我国对农民教育的投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平均对每个农业劳动力在教育上投资近1万美元,比20世纪初增加3倍多,农民至少要接受12年的基础教育。而1980年,我国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2.7美元。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许多贫困地区还缺少中小学校舍,相当多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的中小学,其办学条件还远远没有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最低要求。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农村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发展论文6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建设的力度,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传统的农业思想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结合其中的有效因素,使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人与自然的稳定、人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稳定,深刻的影响着我国人们的三观,并且融人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对中华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1.1高度重视开发农业经济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农业生产是相依赖的关系,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是衣食的源头,只有保证衣食无忧,人们在农业社会中生存才能有所保障。我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积极指导,引导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在初步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未来还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前景,从而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结合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2提倡勤俭节约

  我国的儒家文化思想背景下,更加注重勤俭节约的思想,从而使国人形成勤快、奋斗和节约的性格品质。这对于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具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需要国人坚持发扬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遵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节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本,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

  2、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多高的时候,通常将农业的发展水平作为关键因素进行考量。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贡献率都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因素。

  由于我国在农业方面发展慢、起步晚,所以我国未来的发展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首先,我国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健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农业经济在深加工方面可以再深入挖掘,充分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农民的意识也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调整现代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和现代化农业的良好发展。

  3、传统文化视野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对现阶段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客观分析

  我国在农业发展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对当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作出客观性的分析,从而确定我国未来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的正确方向。由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占的比例最大,我国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政策方针,从而带领我国现代农业经济能够顺利发展。

  3.2针对现有的土地制度进行创新

  现有的土地制度已经无法适当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所以要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尽快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将市场经济作为土地改革的方向,可以有效地推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实施符合社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农村土地的应用情况。

  3.3帮助农民树立观念

  政府要大力宣传农业产业是第一产业,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发展,农民正确树立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广大农民群众要坚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信心,把握市场发展中的各种商机。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创业致富的理念,并且通过积极宣传以往的小农经济由于规模过小而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够经济的状况,得出小农经济并不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土地闲置户要积极动员其流转自身的土地,从而使土地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收益。

  3.4生态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资源与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视保护珍贵的资源是人们永恒的课题。首先,保护资源与环境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早在古代就有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国人就已经明白天人合一、与天地自然和土地和谐相处,对于土地要有所取,也要有所给予。其次,如今我国人口膨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现代农业的可持发展要注重土地的合理使用以及水等各类的自然资源,进而形成良好的再生循环机制。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慢,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要加大力度,推动农业经济的进步。同时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与政府相应的支持,以此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基础,并且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农业现代代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康佳琼.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xx(16).

  [2]耿志刚.传统文化视域下现代企业伦理探析[J].社科纵横,20xx(10).

  [3]王文刚,吕晓军.传统文化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途径探析——对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xx(26).

农业发展论文7

  一、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所存在的内在需求预测

  (一)“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发展内部需求的主体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也是人才内部需求的主体部分。从个人发展角度而言,农业科技人才能够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关键在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而自身对于能力提升平台的需求则是重中之重,以此才能够对其能力的形成得到正确的指导过程。“复合型”人才突破传统人才能力培养单一化的束缚,使得农业科技人才真正具备一专多能,提升自身社会发展价值,使得能力不断实现全面化发展。而针对这一方面对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则是体现农业人才培养科学性的根本所在。

  (二)能力提升则是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向所在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其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过程,从这一层面满足农业科技人才物质、精神的需要。而能力提升则是包括诸多方面,其中有专业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为其提供广阔的培养平台,而平台的构建与提供程度则是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能否满足的关键所在。以此能够有效衡量出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状况以及需求程度,将农业科技人才能力需求角度不断扩大,使其对发展需求进行更为有效的预测,达到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标准。

  二、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对满足需求的积极作用

  (一)“产业化”发展思想对满足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化发展思想对于农业科技人才内在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意义,从人才科学发展角度而言,产业化发展是提升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以此达到推动人才“专业性”不断提升的最终目的。然而从传统农业科技人才发展角度而言,注重的则是对某一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使得人才专业化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为其发展的“全面性”提升产生负面影响。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于农业人才专业化发展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使得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受到严重限制,而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产业化发展思想的构建与落实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预测的有效应用途径之一。

  (二)以质量为基础发展方针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需求的“真实性”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关键在于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的不断加强,从而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角度与时代发展方向相吻合。而对于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关键在于对农业科技人才内心进行有效的了解,为其提供发展动力。这样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才能够得到更为显著的表达,使得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较强的“吻合性”。对于农业科技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产生“决定性”作用,并且为人才发展需求“真实性”的不断加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人才结构体系转型提升科技人才切实需求的“广泛性”人才结构的科学转型作为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理念,以此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预测提供有效的前提条件。结构转型则是对于人才“专业性”以及“应用性”能力进行切实提升,

  结合人才能力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加强,从中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所具有的内在需求则会有效体现,使其需求范围得到更为广泛的认识,以此带动人才精神、物质需求程度达到有效满足。这样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动力则会不断增强,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立足需求预测“全面性”体现科技人才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从人才发展需求方向的层面来看,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主要在于自身专业能力培养“广泛性”需求较大,满足这一需求则会对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奠定基础。对此,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角度应具有较强的“全面性”,从而使其人才培养价值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这是当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所存在的“先进性”所在,同时也是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实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形成有效的思想统一。

  三、结论

  以上就是本文针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有效预测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与探索,在此之中主要讲人才发展内在需求的预测过程进行有效探索,并且针对人才结构调整所应进行的有效预测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希望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发展论文8

  再保险是保险大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大进行保险的行为。农业巨灾再保险是将承保的农业巨灾保险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分保给其他保险大。而关于农业巨灾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上将洪水、暴风、干旱和地震等具有系统性并造成严重损失的风险归于巨灾风险,依此我们可以将由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农业、种植业生产巨大损失的事件定义为农业巨灾风险、

  一、农业巨灾再保险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全国及安徽省农业巨灾再保险的现状

  我国的再保险事业起步较晚,199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并于200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再保险(集团)公司,作为“保险的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发挥再保险主要渠道作用。但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大,相比之下再保险市场规模较不,再保险主体缺乏,导致再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没有统一的制度,政府在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明确,面对农业灾害时政府承担的'赔偿责任没有统一的安排,大部分省市区承担无限责任,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则政压力、 2008年安徽省启动农业保险,中央保费补贴扩大了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区域,安徽省成为试点区域。 2008年6月安徽省建立了巨灾风险准备金,种植业保险品种按当年保费收入25%比例计提,保费结余亦全额转入风险准备金;养殖业保费盈余不作为利润进行分配,逐年滚存,以备大灾2年赔付。2011年全省保险承保面积超过一亿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其中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每年承担的风险责任达到300亿元、)2008年《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管理哲行办法》规定,当年种植业保险赔款在当年种植业保费收入100%以上的,保险超赔资金(扣除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历年结余)由市县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按协议规定承担。不仅范因较窄,而且对于具体承担比例及政府和保险机构的责仟额度分配不明确。

  (二)安徽省农业巨灾再保险必要性分析

  农业再保险是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是保险服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巨灾风险不符合大数定律,虽然发生概率较不但造成的损失很大,商业保险公司大多不愿意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再保险的发展完善了巨灾保险分散机制,对固有、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公司累积的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将原保险风险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因和时间跨度上分散,单个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再保险公司根据对原保险公司提供的信息分析确定合理的再保险费率价格,是保险产品科学定价的重要依据。

  二、国内外农业巨灾再保险成功经验

  (一)国外农业巨灾再保险成功经验

  农业再保险一般由政府及商业再保险公司提供,国际上有许多农业再保险成功案例,给我国及我省的巨灾再保险提供宝贵的经验、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比例再保险和超额损失再保险保障,保险公司既可以参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农作物保险和再保险并独立承担风险损失责任,也可以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代理大不承担风险。保险公司可以从政府获得各种费用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同时可向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进行分保。日本是由农业共济组合直接向本地区所有成员承保,然后再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分保,最后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形成两级再保险,降低非常损失造成的巨额赔偿责任。法国成立了政府控股、社会参股的股份公司—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下设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非农业财产保险公司、农民寿险公司和农业再保险公司,形成一个农业保险系统。

  (二)国内其他省份农业巨灾再保险发展探索

  我国要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再保险形式,可以借助现有中国再保险市场,政府拨专项基金或者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也可以采用在中国再保险集团的基础之上与各地区保险公司或者政策性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我国各地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以农业巨灾风险准备基金为主,农业巨灾再保险方式使用较少,河北省提出政策农业保险经办机构要积极利用再保险等市场化方式分散经营风险”;陕西省提出“保险公司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后,应根据自身偿付能力和赔付能力,将超自留部分向再保险分保,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保险市场分散巨灾风险,保障有效赔付,确保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长期稳步推进、健康发展”;浙江省独创由政府推动、商业保险公司按股权认购方式共同组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以分摊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损失

  三、安徽省农业巨灾风险的再保险安排

  (一)安徽省农业再保险安排方式

  2008年安徽成立了专业型的农业保险公司—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保监会批准其从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并且规定公司农业保险及其他涉农保险保费收入总和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 2012年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再保险为纽带,在再保险安排、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以期再保险分保难、分保贵问题,健全农业巨灾再保险体制。针对安徽省的市场行情,可以增加政府的支持,依托国元农业保险公司,采用商业运作模式,向国内外再保险市场进行再保险。具体再保险分保比例可以借鉴北京市,但安徽省的农业生产面积及农业产出占GDP比重明显高于北京市,要根据安徽省的具体情况安排农业再保险。

  (二)赔付率超赔分保的费率测算

  本文采用度国柱等的方法对安徽省农业再保险中赔付率超额分保的费率进行测算。此方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赔款的统计分析,即对赔付率规模及等级、赔付发生年数和年平均赔付率和赔付额进行统计;其次,赔付率超赔的比率分析,主要计算赔付率在100%以上的各层损失总额赔款的比例,以及各级起点赔付率以上的超额赔款及其占总赔款额的百分比;最后,计算在不同层次接受分保的分保费率。

  四、安徽省建立农业巨灾再保险模式相关措施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巨灾再保险发展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公共品或者准公共品的性质,私大保险参与容易产生市场失灵,政府作为非市场化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巨灾保险管理。第一、安徽省财政应对农业巨灾再保险投入资金,建立巨灾再保险预备基金,对国元保险等经营巨灾再保险的单位给予减税免税政策,拓宽再保险参与渠道;第二、建立健全巨灾再保险的法律法规,将再保险纳入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各个省市区可根据再保险法律要求,结合地方农业及农业再保险发展状况制定政策;第三、加强全省农民的巨灾再保险意识,提高再保险覆盖率,政府部门加强对农业巨灾再保险监管。

  (二)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完善农业巨灾再保险市场参与主体 商业保险公司是我国保险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作为专业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安徽省的农业巨灾再保险中占主导地位,其它保险公司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巨灾风险:第一、完善保险公司的农业巨灾核灾和分散技术。对安徽省近年来的巨灾风险进行统计核算,确定再保险费率,建立农业的各种巨灾档案和数据,培养和引进专业大才,更好服务于再保险;第二、完善省内的再保险市场主体,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我国目前只有中再保险集团一家专业的再保险公司,起步较晚,可引进国外实力雄厚的再保险公司进行分保,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第三、开发多样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证券化手段分散风险,由中再保险集团设计、发行,或者由各省市区政府发行,安徽省可由安徽省财政发行,将债券发行募集基金设立再保险基金或者以国元保险根据中再保险集团设计和要求发行,并且结合安徽省的经济水平及农业发展状况,对保费给予补贴。

  (三)加强农业巨灾再保险市场监管

  建立健全再保险相关法律使再保险发展有规范的约束,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安徽省保监局应加强对再保险的监管,虽然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但仍需严格控制再保险市场进入与退出,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使市场在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下稳定运作。证券化分散再保险风险方法将再保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因此对保险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农业发展论文9

  一、现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在不断减少,在发展的过当中存在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的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资源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人口与水资源、耕地等之间的矛盾更加的紧张和突出;而且耕地资源的流失情况也是比较的严重,草地资源的质量不高、数量也比较的少,沙化、退化以及酸化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同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用水浪费的情况也是比较的严重,在农业灌溉的时候用水的利用效率只能够达到发达国家利用效率的一半,而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使得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进一步的增加。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比较的严重。在以前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是属于一种掠夺式的开发方式,从而导致了土壤的沙漠化、水土的流失、草原和森林的退化情况都比较的严重;天然林的面积也在逐步的减少,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生态的功能都在不断的下降,草地过度的进行放牧,使得草地的资源在不断的沙化、退化、碱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比较严重,这样就直接的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污染的情况比较的严重。在我国由于工业化发展的不断进步,使得水和土地等一些资源受到工业污染的情况很严重,很多的重金属的相关含量超标,将直接的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性。在我国被毁损和占用的农田面积因为固体的`废弃物堆放而大幅度的增加,而且还使得地下的水资源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农药、化肥、饲料的添加剂以及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很容易造成动植物的质量减低以及水、土的富营养化,所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是很容易受到那些发达国家的牵制。

  (四)我国的农业在综合的生产能力方面比较的低。在我国长期政策中都是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得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是不够的,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还比较的落后,土地的产出效率比较的低。在我国现有的一些农业水利设施方面,功能都比较的老化,破坏也比较严重,相关的一些配套设施也不全,导致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比较低,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比较的脆弱。

  (五)生产的方式比较落后,科技的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科学的创新能力比较低,科技的成果转化率也比较的低。在农业的增长当中,科技的进步贡献率是比较的低;虽然我国每年都有很大的科技成果诞生,但是能够被很好的使用利用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农业的设施化以及机械化的水平也不高,在农村当中每户所拥有的农业机械的原值是远远的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

  (六)现在我国的农村很多的人员都出门在外务工,使得农业的生产力出现女性化、老龄化以及兼业化的趋势,而且很多农村劳动力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都不是很高,使得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不能很有效的实施。

  二、在低碳的经济时代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一)要循环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土地的可利用率却是非常的低,要想用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去养活那么的人口并且保持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要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合理的循环利用土地资源。要按照资源化、减量化以及再利用的原则,号召相应的农业生产者节约水、地、材、能资源,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回收资源之后的再生产效率,对于生态环境也要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形成一种低投入低排放以及低消耗但是效率却很高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二)要有机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有机的农业经济发展,是要遵循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并且还应该要正确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协调好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的平衡,发展脱石油的农业,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通过积极的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很好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率,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率。

  (三)要综合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综合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话,就使得农业生产不只是简单的提供给人们质量比较高的农产品,同时它还能够很好的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以及观光的功能。通过一些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可以让那些城市的居民很好的体会到收获农产品的过程和享受到自然生态的一种乡村气息,满足城市人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四)要科技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科技化的发展农业经济就是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而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科学的加强一些其他的农业生产功能,使得农业的生产收入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提升。首先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使用的环境,学校和政府部门都应该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的教育。其次就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技术的服务和推广体系应该要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就是要根据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站。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农业发展一定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采取一些相关措施,来减少农业对于能源的依赖,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显军 单位:宁城县政府金融办公室

农业发展论文10

  1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实上,荆州市如桃花村般发展成熟的都市农业并不多见,与桃花村相比,很多发展中的都市农业由于前期经验不足、选址不合理等因素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不幸夭折,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跟随经济发展的脚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荆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应秉承“以农为本,贴近生活,发展楚都文化”的新型都市文化理念;以“战国”为魂魄,突出特色,发展有特色的都市农业旅游产业;以“融合”为途径,农、旅结合,发展产业化的都市农业项目;以“环保”为前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化的都市农业。同时,在湖北构建世界现代卫生城市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体现“自然生态、城乡一体”的概念,即实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促进农村发展、惠及农民生活、融通城乡一体、服务大众社会的核心理念。荆州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推动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未来荆州市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1.1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转型培养升级方案

  高素质人才是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升级的重要支撑,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转变观念,积极引进人才。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荆州市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升荆州郊区旅游农业服务业的整体行业素质。都市农业的经营者和企业也要摒弃传统家庭经营观念和守旧思想,加强自身学习和参观培训,从根本上提升都市农业整体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

  1.2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转型升级方案

  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的转型升级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基础性拓展。目前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市场覆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远未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市农业的产业规模。在市场的基础性拓展上,荆州市应该着重于营销合作模式,推动荆州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的都市农业市场由“区域化竞争”向“区化域合作”的转型,从而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提升的共赢局面;二是深入和细分市场的营销。荆州市需要深入研究湖北省都市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营销方案。针对湖北省荆州市的楚都文化、关公祠堂、三国争霸等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着重扩展湖北省周边的消费者,针对节假日休闲、旅游团等大型散客为主设置相应的与旅游风格结合的都市农业活动,积极发展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顺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进行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

  1.3荆州市都市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方案

  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置于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湖北省农业经济的统筹发展,在实现湖北省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实现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大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将旅游业、农业、饮食产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等产业融合贯通,形成共同良性发展的局面。在荆州市大力发展花园城市、黄花菜基地、鄂菜产业化基地、中部花乡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抓住荆州市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机遇,借助其他产业发展的“东风”,使荆州市的都市农业大力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重视产业链的强化发展,大力推广创新思维,以生态都市农业为优先,合理配置其他相关资源,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都市农业在产业链上的完善和创新;将引进旅游和农业项目作为实现手段。荆州市引进了鱼米之乡、关公祠堂、中国战国文化博览园、楚都文化探秘之旅等大型推广项目,应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整合产业内要素资源。

  2荆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重大意义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符合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同时能够满足社会人群对农业现状的需求。都市农业是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农村经济商业化社会化发展的独特产物,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就都市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形式本身而言,它涵盖了四大消费优势:价格、区位、消费群体和文化特色,有成为大众化消费首选的良好先天条件。对于都市农业经营者而言,经营城市郊区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并不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而是可以作为农业的附属产业来经营。而这也是都市农业产业得以迅速开展的原因。从城市郊区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的产业联动效应来看,它对于我国城乡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推动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都市农业利用郊区农村现有资源,自发承接城市消费“辐射”,促进了城乡经济互动,繁荣了郊区农村经济。随着它的发展,农民的陈旧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收入途径开始增加,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同时,都市农业产业的发力发展提升了农业的附属价值,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湖北省乃至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

农业发展论文11

  一、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原始资源短缺

  原始农业资源禀赋短缺及环境的破坏,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数量已经达到13亿以上,人口基数相当之大而土地的数量却一直处于18亿亩的边缘,经济的过速发展导致人们对粮食、能源、住宅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我国在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同时,没有做好原始农业环境的保护措施,致使土地荒漠及其严重。农业环境的污染日趋恶化,给我国发展自然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发展的道路上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一部分能给经济增长带来效益的成果也将被抵消。

  2、农业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下、人口素质较差

  国家财政部门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费用呈不断的增长趋势,占财政部门总支出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这使得农业发展形势上所需的投入还远远的不够。农业有效技术的储备不够,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较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技术的投入不足,科技研发的技术人才短缺,这些都是导致农业科技水平低下的主要问题。当代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都先对低下。目前,农村大部分以初中生为主学历高的较少,导致农民在接受新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技能力时难以消化。进而在经营管理和进行市场分析时能力有限。

  3、农业产业结构化不合理

  农业内部的产业产品结构和农民自身的产业结构都仍不尽合理。农业的区域结构化优势难以发挥,结构还存在雷同的现象。农业的发展综合效益难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较低,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4、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较难

  我国的农村现有大约3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建设发展滞后加上原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等状况,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形势尚未打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断下降、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安排的严重障碍。

  5、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的农民心中还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远远不够,没有摆正现有利益与长远利益;发展与持续之间生态平衡的关系,致使我国农业农产品种植时,滥用化肥、农药等不达标的产品等一些产品还严重污染了环境,食品的安全问题都将岌岌可危。

  6、市场的培育程度

  不仅工业,农业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进行规模化生产,一旦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产量即将大幅度的成增长趋势,如果没有建立好良好的市场培育机制,产品的流通性就会遇阻,这样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以及区域性就会过剩,农业特色的发展就会很难继续下去。目前,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个别地区的市场培育体系发展较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管理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水平,采用辐射带动突出效果的专业市场,而大部分地区对农产品市场的体系培育的不够完善,没有合理建设稳定的销售渠道,是产品销售市场的不到更好的发挥,导致农业产品市场不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对策

  1、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转向了城市的工业方面发展,土地的荒废现象也随之出现。我们要对其进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自身又有的土地进行承包,农民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个其他的农户进行种植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2、合理安排资源的配置

  努力改变土地原有的漫灌方式,加强灌溉技术的发展及推广,要大量使用生物技术对病虫害、杂草等进行有效控制。加强控制农村人口快速增加,尽量减轻人口过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3、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促进协调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大量发展养殖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支持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健全的市场体系是保证农产品正常交易的前提因素。

  4、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并壮大农业科研的人才数量,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整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利用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向农民进行正确的传授,进而达到普及知识的效果。

  5、组织农民合作创新

  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样才可以把农民来自市场的风险降到最低。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加强扶持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引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的趋势。

  6、建立农业保护体系

  农业属于较为弱质的产业体系,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是非常的必要,为了更好的防范市场风险以及自然灾害风险,必须建立风险保障体系其中包括(农产品最低价格保护制度、对农产品进行储备、农业风险基金等等。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合理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预测、发布,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工作。

农业发展论文12

  1、新舟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与成果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20xx年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3、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4)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一是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在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领导与指导积极主动开展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将农机技术推广与农业技术推广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研究布置农业产业要同时研究布置农机化技术如何配套的问题。二是建立镇政府—产业基地—行政村为网络的农机推广服务与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三是加强农机推广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和工作激情,同时要改善农机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四是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镇财政及争取上级财政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增设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特别是对农机化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行政村组及个人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励农机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活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13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需要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使劳动密集产业能够与资本有效的结合,并建立新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文中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并进一步对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率较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这也使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的水平。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想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确保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力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改变农业整体薄弱、落后的局面,这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都是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这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开始向集约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国,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深入认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传统的观点认为生产场所扩大是外延扩大,而生产效率提高为内涵扩大。认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从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增长,即从依靠要素投入量开始向依靠技术进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向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只重视数量和速度,对质量和效益较为忽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3.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与当前我国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有效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涉农制度,优化资源的配置。

  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投放力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城市资金,实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以此来有效保证农业资金的充足性,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合理利用各项农业经济发展资源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对现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借此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要合理规划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将其进行机械粉碎用作土壤肥料,这样不仅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还能提高农作物资源利用率,既落实了低碳经济时代下资源的重复利用,还减少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不有效打破市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将工作重心放在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同时还要努力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园,以此来抓好市场主体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其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促进农业科学的创新,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大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农民

  机械化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一个方面,农业科学和技术包含更加广阔的方面,比如种植方法、农用化肥的施用方法、适当的应用新品种的种子、肥料的作用必须与其成本相当等。现代的农业都是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的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确定后再做出生产的最优决策,才能改变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改变农业生产、贸易方式,进而改变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向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则有助于科技更广泛、正确的应用。

  三、结语

  农业不仅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对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这也使农业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因此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及外延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的增长转变,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探析[J].经济师,20xx(8).

  [2]宋桥生,娄光新,李宝喜,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xx(19).

  [3]杨雄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科技管理,20xx(1).

农业发展论文14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意义

  一、引言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在农业的发展上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将农业摆在主要的地位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各个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所以就要坚持从生态农业上入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

  1.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发挥出农业生产上的优势,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在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是要不断完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升农业技术手段。通过实现有效的发展,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2.满足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需求。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还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通过开展有效的生态保护,以此来避免生态农业受到污染。其次,还要引入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到做好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意义,这样才能对资源进行不断的增值与生产。在面对难以更新的`资源时,就要及时进行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的确保实现合理的开发,只有真正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护好自然资源,满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3.提升综合效益。进行农业生产与推广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生的劳动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提升经济效益。可以说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就要坚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对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在实现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就要从获取显著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出发,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1.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得到了发展的契机,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与资源短缺等问题。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一些地区来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战略部署,那么就会造成我国需要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坚持从根本上出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其次,是要建立出完善的、新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就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从市场的基本需求上出发,积极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与产业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优势。2.始终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做好生态农业建设,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一,就要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等为前提,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还要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满足生态环境合理发展与有效利用的目标。第二,要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创新,从优势上出发,综合好现代农业技术,以此来建立出更为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第三,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好节能环保措施。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也要确保农业生产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与观念上的不足。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就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且人的行动也受到了主观能动性上的影响。第一,对于有些农村地区来说,受到教育投入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文化程度并不高,这样也就难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面对现代农业技术时,也难以全面的掌握。但是生态农业所涉及到了较多的内容,如果文化程度不足,那么也就限制了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与认识。第二,技术推广上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在农业总产值上存在着相对较低的现象,加之农村中人口相对较多,所以在技术推广上也受到了影响。其次,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上相对较少,这样也就限制了生态农业理念与技术的传播效果。2.基础理论上的不足。在生态农业中,其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涉及到了相对较多的学科,同时也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与融合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注重生态农业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从整体的角度上出发,这样也就造成福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其次,在产、学与研上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相互促进来满足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脱节与分离等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发展的效果。

  五、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1.激发出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农民来说,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经济利益上。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农村改革工作,坚持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还要将保护与照顾农民利益作为处理农村问题的基础。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农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来说,其中包含了规模化、专业化以及商品化等方面。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就是要促进农村中非农产业上的发展,也就是说要确保农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可以实现专业化的发展,以此来为商品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就要坚持从农村中的劳动力上出发,并以此来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这样才能从种植业上向着非农产业方向不断发展。对种植与养殖行业来说,其规模上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提高商品率,提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与纯收入。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科技可以根植与服务于农业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中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创建出良好的生态环境。3.及时更新观念,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依然存在着简单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交换。可以说只有农民的生产行为融入到社会化生产中去,才能更好的进入到市场经济中,满足个人的生产需求,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建立出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好实际问题。4.创建出适合发展的新机制。想要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具备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在实际中就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出有效的农村发展机制,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在促进生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措施,建立出科学的管理与监督办法,从而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主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建立出完善的生态农业制度,以此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技术保障体系来说,关系到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就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同时还要及时更新思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坚持从生态农业的角度上出发,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从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上出发,发挥出生态农业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庆娟.浅谈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意义[J].农民致富之友,20xx,(20):68-69.

  [2]杨义敏.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策略[J].农家致富顾问,20xx,(08):184-185.

农业发展论文15

  生物农业产业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生产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功能食品和生物质能源等所形成的产业。生物产业是我国“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解决人类食物、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1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1.1 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迅速提高 天津市生物农业自主创新与研发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食用菌、生物修复与环保和生物保鲜等优势学科,其中,农作物、动物生物育种技术领先全国。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从事生物农业科技人员约 1 945人,其中,博士 122 人,硕士 457 人;建成生物农业科研实验平台约 16.13 亿 m2,配备相关科研设备总价值为 3.07 亿元,年科研投入约 2.37亿元;20xx~20xx年累计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81项,申请相关专利1611项,自主研发产品431个。

  1.2 产业整体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xx 年年底,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总产值约为 107.72 亿元,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其中,生物种业、生物饲料和生物疫苗产业是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产值分别为 37.31 亿元、34.89亿 元 和 27.24 亿 元 ,三 者 产 值 之 和 占 总 产 值 的92.31%;食用菌产业是生物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为 8.21 亿元,占总产值的 7.43%。

  1.3 部分领域优势明显

  1)生物种业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生物种业是生物农业产业贡献最大和实力最强的产业,据统计,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现有农业种业企业 215家,种业总产值 37.31 亿元,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粳稻、生猪、奶牛、肉羊和淡水鱼等种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其中,农作物及蔬菜种业持证企业 73 家,资产总额约 10 亿元,产值 10 亿元,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企业 13 家;畜禽种业产值 22.81 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 21.12%,现有畜禽良种繁育场 52个;现有水产苗种繁育企业 90 家,产值 6 563 万元,其中,淡水苗种 3 412 万元,海水苗种 3 151 万元。

  2)生物饲料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在生物饲料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目前,天津市已形成数家上规模饲料企业,产值达 34.89 亿元,成为天津市生物农业第二大产业。其中,专门从事水产生物饲料生产的大型的饲料企业已有数家,产值 23 亿元;引进专门从事生物酶制剂、益生素和植物提取物类畜禽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的上规模企业 3 家,20xx 年,销售收入总额为11.89 亿元;以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为主的自主创新创业饲料产业体系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收集保藏微生物 30 多株,研发了母猪和育肥猪专用合生素及饲料产品,已具备年产生物饲料 10 000 t 的能力。

  3)生物疫苗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生物疫苗产业产值达 27.24 亿元,现有生物疫苗企业 7 家(在建 3 家),主要生产畜禽用生物制品,其中,瑞普已于 20xx 年上市,生机、中农威特和中升集团属全国百强企业。20xx 年,禽用疫苗销售收入 20 622.13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10%;畜用疫苗销售收入 12 255.53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6%;微生态制剂销售收入 1 042.17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8.1%;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销售收入 1 400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11%。此外,包含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和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等相关水产科研单位的鱼用生物疫苗产业科研联盟正在形成,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物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的许多地方政府纷纷争先加大生物产业财政支持力度。例如,江苏省从 20xx 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生物种业发展,每年投资额为 8 000万元,连续支持 5 年;南京市 20xx 年生物农业专项资金为 3 000 万元。但目前天津市尚未设立生物农业产业专项基金,加之投融资渠道偏少,同其他省市相比,生物农业产业投入力度和广度严重不足,制约了生物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

  2.2 生物农业产业规模偏小,缺乏“拳头”产品 生物农业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大型企业不多,产品市场份额不大。除生物种业、生物疫苗产业和生物饲料产业以外,其他生物农业产业的影响力较弱,没有亿元以上企业和全国百强企业,多数产品尚未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3 科研条件相对落后,技术研发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同业界科研基础条件的快速更新和改善、国际大型集团的涌入和根植本土化,天津市与之相比严重缺乏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在现有相关的技术、团队和设施设备等科研基础条件方面,生物种业、生物疫苗产业和生物饲料产业等优势产业已不具备优势,其他产业更为落后。生物农业产业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力度不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后劲不足,在与常规技术结合应用中,生物技术在常规应用中的作用不大,没有起到应有的成倍增长的作用。在新基因克隆、新方法发明和新系统创造等方面研究太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少,特别是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方面。

  2.4 成果孵化、生产的条件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产业化需求 缺乏高标准、上规模和配套完善的区域性示范推广平台,先进的中试技术与设备严重不足,特别是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中试示范条件相对落后,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示范应用。生物农业产品生产、检测和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已成为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以生物种业为例,由于制种基地设施与装备相对落后,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快速检测装备不足,优质良种精细加工分级成套设备亟待更新,造成优良新品种良种质量与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2.5 市场秩序混乱、商业型产品参差不齐,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 随着生物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但由于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发展、产品质量标准确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相对滞后,市场的监管难度加大,知识产权难以有效保护,侵权严重、维权困难以及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商品等都影响了科技创新并挫伤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基本原则和目标

  3.1 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坚持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创新引领,开放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借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契机,加强技术、产品和人才的国际与国内交流合作,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生物企业,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3.2 发展目标经过3~5 年的发展,天津市生物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倍增,生物农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较为完备的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体系和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生物种业、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食用菌、生物修复与环保和生物保鲜等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使天津市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均走在全国前列,部分优势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农业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发展论文07-11

农业发展论文[常用15篇]07-11

农业发展论文常用【15篇】07-12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12-12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12-16

简析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12-14

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12-17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12-17

农业推广论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