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饮食文化

时间:2024-07-13 14:00:33 文化 我要投稿

中华的饮食文化7篇[优]

中华的饮食文化1

  第一次参加优质课,心里很忐忑,再加上第一次执教品社课的公开课,这忐忑就唱的更惊天动地了。选课题的时候,我着实犯了难,到底哪个课题更适合我呢?平日里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还是选择《中华饮食文化》这课吧。自己就是喜欢的吃的,孩子们也不会拒绝美食吧?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中国的饮食文化用博大精深都不足以表达,我们每天虽然都离不开“吃”。但食物的来源、食器的发展、饮食的习俗、八大菜系的特点等等是我们从来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自此也开启了个人品社教学生涯的第一篇。

  一、关注学习内容生活化

  品社课本就是与生活联系及其密切的学科,要想上好品社课就必须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是每个品社老师都知道的最基本常识,然而真正要实践起来却很难。在这节课中,为了能够真正的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美食,我设计了“畅聊家乡味”、“美食争霸赛”等环节,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留心观察和细心搜集资料中感受到美食的魅力和美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品社课本就是从生活中来,它最后的落脚点也依旧是生活。所以个人认为,品社课就是要将生活中悟出的道理重新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去,不要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二、关注课堂探究性学习

  这也是与语文学科最不同的一点吧。学生根据个人生活体验和生活常识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反思,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我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为“八大菜系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这八大菜系打交道,但却不了解其根源,因此我设计了本环节。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有劲头、有生活体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既锻炼了小组合作的能力,有对教材内容有了深度挖掘,实为一举两得。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要放手给学生,又要适时点拨。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马观花。

  三、关注学生主体性

  很多时候,品社课上都是我们老师的独角戏,很容易成为自己的战场。学生只是木讷的听,实在是枯燥无味。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产生,我设计了互动小游戏“是真的吗?”激发孩子对枯燥的食器的兴趣,设计了“为家人点菜”这个环节,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课堂检测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中,兴趣这个老师的确让人精神焕发。

  由美食爱上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由美食文化爱上了品社课,在这条与生活结缘的路上,我愿做个有心人,一路观赏,一路收获。

中华的饮食文化2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够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

  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国的影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作了一些改进,并发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

  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影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影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

  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

  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因此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很多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

  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实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大为改观。同时,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影响也很大,其中以缅甸较为突出。公元14世纪初,元朝军队深入缅甸,驻防达20年之久。同时,许多中国商人也旅居缅甸,给当地人的饮食生活带来很大的变革。由于这些中国商人多来自福建,所以缅语中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名词,不少是用福建方言来拼写的,像筷子、豆腐、荔枝、油炸桧囉吞酰埖鹊取

  距离中国稍远的几个东南亚岛国,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不小。

  菲律宾人从中国引进了白菜、菠菜、芹菜、莴苣、大辣椒、花生、大豆、梨、柿、柑桔、石榴、水蜜桃、香蕉、柠檬等蔬菜和水果,菲律宾人还爱吃中国的饭菜,如馄饨、米线、春饼、叉烧包、杂碎、烤乳猪等,日常饮食则离不开米粉、面干、豆干、豆豉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国式的尖底锅和小煎平锅。菲律宾人特别爱吃粽子,他们不但端午节吃,圣诞节也吃,平时还把粽子当成风味小吃。菲律宾的粽子,造型依照中国古制,呈长条形,而味道则很像浙江嘉兴的粽子。

  马来西亚在饮食文化上也受到中国的影响。据考证,马来人的祖先主要是来自我国云南一带种植水稻的民族,马来人的某些食俗同这些先民大有关系。例如,马来人的大米从种植到收获,都有类似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和礼仪。马来菜的烹制方法和中国菜相似。马来语中称作“塔夫”的中国豆腐,在当地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地方还把豆腐的色、香、味揉和在本土传统的咖喱菜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历史悠久。历代来到印度尼西亚的中国移民,向当地人提供了酿酒、制茶、制糖、榨油、水田养鱼等技术,并把中国的大豆、扁豆、绿豆、花生、豆腐、豆芽、酱油、粉丝、米粉、面条等引入印度尼西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生活。

  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最大。各国语言中的“茶”和“茶叶”这两个词的发音,都是从汉语演变而来的。中国的茶改变了许多外国人的饮食习俗,例如,英国人由于中国的茶而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而日本人则由于中国的茶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

中华的饮食文化3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鲁教版)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一课《吃穿住话古今》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中华饮食文化》主要从学生的日常饮食出发,探究生活中的一些与饮食文化相关的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中西餐的对比,来发现中餐的优点及就餐时的礼仪,学习西方的饮食长处,取长补短,让我们吃得更健康。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民族在食品制作上的技巧,餐具筷子体现的智慧,中餐就餐时的礼仪,注意营养搭配,了解饮食文化中蕴涵的故事和传说,从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刻和魅力。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传说、故事、比较表演等方法学习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比较中学会取长补短,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二、说设计理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对祖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大多数是从媒体上获得的。这些知识比较零散,并不深入。现年龄段的学生对食品的由来很感兴趣,但是上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准确定位,让教学与学生生活贴近,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三、说方法

  本课主要运用比较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表演法等方法。老师就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问题交流,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由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起来。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吃”的民族,连平时见面的第一句问候都是您“吃”了吗?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可别光顾着吃,吃也要吃出品味,吃出文化来。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为后面的讨论交流打好基础。

  第二个环节:课堂活动

  1、确立研究问题。中华饮食文化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我先简单介绍了中国的满汉全席和八大菜系及威海的特色饮食,便让学生讨论交流中西餐的区别,从对比中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让学生收集了一些中西餐的区别和饮食礼仪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并填写作业单,再在班上进行交流。

  餐具不同:筷子的使用是中西餐最大的不同。由此让学生交流筷子的来历,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再让孩子交流如何使用筷子,并在课堂上练习使用筷子,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使用筷子的方法,学习用筷子的礼仪,体会中国礼仪之邦的魅力。进而感受餐具文化中的美丽神奇与祖先的聪明才智,提升对饮食文化的认知。

  特色食品: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还有特定的节日食品,这是外国所没有的。让学生交流粽子的来历,感受屈原的爱国热情,了解民间故事,提高孩子学习的中华饮食文化的兴趣,在老师总结时,也点出,每种食物背后都有传奇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多收集资料,做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课后也能进行有效学习,体现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制作精美:通过学生交流饺子的包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特别是出示制作工序繁杂的菜品——孔雀开屏,让孩子大开眼界,体会美食制作中有功夫、有技巧、有趣味也有智慧。

  圆桌礼仪:与西餐的分餐制相比,中国饮食热闹和谐,圆桌造成了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互相敬酒,互相让菜劝菜,体现了互相尊重礼让的美德。中餐借助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西餐分餐制卫生,但缺少融洽的氛围。在中国的传统饮食礼仪——祝酒的环节,我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让孩子学会祝酒,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在课堂上学会祝酒的技巧,让学生学有所获。

  5、欣赏食品雕刻的`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我讲去年的中华厨艺表演,一个山东厨师在豆腐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他们高超的技术和炉火纯青的技艺水平,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让学生领略雕刻大师的风采。

  第三个环节:活动拓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现在讲究吃饭时的营养搭配。在食物制作时也注意保持营养不流失,我告诉孩子一天要摄取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特别是提倡孩子吃早饭,保障孩子上午高效率学习。我及时出现了营养食谱,让孩子更清楚早餐的搭配。出示小调查,通过吃早餐与不吃早餐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吃早餐的重要。这样把大的饮食文化缩小到孩子吃早餐的习惯上,孩子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出示老师的礼物——对联,让学生读出来,并让学生填上横批,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精华,并告诉学生:中华民族五千年孕育出的文化,今天我们探讨交流的内容,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还有很多饮食文化像酒文化、茶文化需要我们大家在今后后的学习、生活中去认识。本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探索研究中华饮食文化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相信他们课后会自发地去了解更多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

  品德课标指出: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在本节课上,我力求做到,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华的饮食文化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为我们所骄傲与称赞。中华民族是一个对食物具有狂热爱好的民族,中国的饮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人对于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从不曾因时光的变迁而动摇。古之祖先对于美食的热爱,也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他们怀着这样一份源自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甚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美好,在数千年格物运化中,逐渐孕育出了属于中国的雅俗共赏的中华饮食文化。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一生清贫,然而他对美食之追求却未曾厄于穷困之中。当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茶。《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饮”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于“情”,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咏茶赋诗,也为中华文化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远古时代传说起,就融于华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自陆羽始,中国有了茶学,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陆羽寻出了茶的真谛,并在寻觅“至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羡荣华,专心研究于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一句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大雅之写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饮食离不开凡尘俗世,柴米油盐,而在大俗之气里有大雅之气度。

  苏轼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荡自由,享受生活,对美食的钻研可谓精妙,所制的东坡肉流传至今。而他的《猪肉颂》看似一篇娱乐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一首小诗虽不求押韵,诗人可自摇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浓,更让人垂涎欲滴,难怪诗人又“每天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显露出诗人的闲情与雅致,这不仅是中华美食的一种性格,更是中华文化美食之旅。然而,这东坡肉不正是东坡身处逆境之间,乐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吗?也正是因为东坡豪迈旷达,热爱着繁华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难中寻求自己所爱的食物。我们无从知道东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尝东坡肉入口即化,吃了还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味之际,我们似乎能体会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难道不是大俗之气中亦有大雅吗?

  中国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年轮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至今仍寄居在我们的味蕾之上。中华文化美食包罗万象,但中国人的“好吃”更是举世闻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却对此颇有微词,把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看作“贪吃”与“浪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而已吧!文化价值的不同,自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差异,但终究都会殊途同归,都能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爱与追求。

  美食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东坡肉也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它蕴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气度的中华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体现呢?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也许早已超出其本身,它与中华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雅俗共赏,关于情怀的人文精神的意义!饮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气质,传承中华饮食文化也是传承中华文化,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传而努力奋斗吧!

中华的饮食文化5

  今天真是个好天气,阳光明媚,心情也美美的,我们小组准时来到学堂。今天学习中华饮食文化,我可开心了,我最喜欢吃美食。俗话说: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说到美食让我想到《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告诉我们不要浪费粮食,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中国美食风味多样,有煮的,有烹饪的,有清蒸的,有烤的。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我们中国是用筷子吃饭的.,而外国是用刀叉。我们是以大米为食,还有小麦做的面,包子。我们中国还讲究四季有别的吃法,意思是说的当季的季节吃当季的饮食为佳。

  我原以为吃美食是一件很平常的,没想到背后隐藏着饮食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民顺应时令的大智慧。

  最后我们还学剪纸,于奶奶教我们如何剪窗花。大家聚精会神的听于奶奶讲课,虽然我们有时被困难给难倒,但还是克服了。

  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啊!

中华的饮食文化6

  关键词:八大菜系;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菜肴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一、鲁菜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在周朝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源远流长。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鲁菜正是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地风味之特点而又加以发展升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来,国家和政府将鲁菜烹饪艺术视作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了继承和发扬的方针,从厨的一代新秀在茁壮成长,他们正在为鲁菜的继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川菜

  川菜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

  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

  川菜烹调讲究品种丰富、味多味美,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是和讲究烹饪技术、制作工艺精细、操作要求严格分不开的。川菜烹调的特点是时间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鲜嫩,合乎营养卫生要求。菜肴烹饪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着高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能力。

  川菜主要分为蓉派和渝派两大类。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渝派川菜以用料大胆,不拘泥于食材,手法更新为主。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川菜是新式川菜。

  蓉派川菜精致细腻,多为流传久远的传统川菜。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通常颇具典故。著名菜品:“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等。

  渝派川菜则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水煮肉片”和“水煮鱼”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

  粤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已游刃有余。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炸子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和“干煎大虾碌”等。

  四、闽菜

  闽菜又称福建菜,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最早起源于福建闽侯县,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其中福州菜包括泉州、厦门菜,菜肴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闽南菜包括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酸辣;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因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

  闽菜的烹调特点是:色调美观,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擅长于蒸煎、炒、熘、焖、炸、炖,尤以“糟”最具为特色。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闽菜的烹饪技艺,既继承了我国烹饪技艺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浓厚的南国地方特色。尽管各路菜肴各有特色,但仍为完整而统一的体系,不同的存在,使人感到它变换有方,损前边得法,常吃常新,百尝不厌。

  五、苏菜

  江苏菜,简称苏菜。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六、浙菜

  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佳肴美,故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浙菜富有江南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的地方菜种。浙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越国先民的开拓积累,汉唐时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时期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浙江菜的基本风格已经形成。

  浙江菜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同时也受资源特产的影响。浙江濒临东海,气候温和,水陆交通方便,其境内北半部地处我国“东南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汉密布,盛产稻、麦、粟、豆、果蔬,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四季时鲜源源上市;西南部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农舍鸡鸭成群,牛羊肥壮,无不为烹饪提供了殷实富足的原料。

  浙菜主要有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个流派所组成,各自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杭州菜其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清鲜爽脆。宁波菜的特点是“咸鲜合一”,口味“咸、鲜、臭”,以蒸、红烧、炖制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滑,注重大汤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赛蟹羹”、“家乡南肉”、“干炸响铃”、“荷叶粉蒸肉”、“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杭州煨鸡”、“虎跑素火煺”等数百种。

  七、湘菜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湖南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煨、炖讲究微火烹调,煨则味透汁浓,炖则汤清如镜;腊味制法包括烟熏、卤制、叉烧,著名的湖南腊肉系烟熏制品,既作冷盘,又可热炒,或用优质原汤蒸;炒则突出鲜、嫩、香、辣,市井皆知。著名代表菜有“海参盆蒸”、“腊味合蒸”、“走油豆鼓扣肉”、“麻辣子鸡”等。

  八、徽菜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上百种。

  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把八大菜系分析的淋漓尽致,从中也显现出中共人民勇于创造历史、开创辉煌文化的精神!

中华的饮食文化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在饮食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里,各地的饮食文化自然是不尽相同的。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中,我对广东地区的饮食文化是比较熟悉的。

  饮食,顾名思义,就是饮和食。说起广东的“饮”,就不能不说茶。广东人素来爱喝茶,有些地区的广东人甚至将茶和米看得同等重要。茶是个好东西,对人体的益处是一言难尽的。广东人爱喝茶,在享受茶给身体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更享受“功夫茶”。功夫茶并非某种茶的品名,而是一种喝茶的形式。经过一定程序的精心泡制,才有了一小壶香气四溢的香茗。将茶慢慢倒入陶瓷的茶杯中,端起茶杯,仔细看着杯中这清透的茶色,闻着杯中散发出来的清香袅袅,轻品一口,让这甘甜慢慢浸润你的喉咙。一杯下肚,神清气爽。或许,这就是广东人饮茶的精髓所在。

  广东人爱饮茶,特别爱饮早茶。在广东,你会发现,大清早的,大大小小的`酒楼、茶馆早已座无虚席了。广东人饮早茶这一习俗的起源,最早还得追溯到民国时期甚至清朝。到现在,广东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这足以看出广东人对于饮早茶这一习俗的重视。清早起来,到茶馆找好位置,泡一壶好茶,点上几份粤式点心,在邀上几位老友,一边品茶,一边叙叙旧,消磨闲暇时光,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吗?

  “民以食为天。”广东人也是如此。在“食”方面,就有广东菜了。广东菜,即鼎鼎有名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粤菜的选料范围非常广大,品种花样繁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乎都能上席,令人眼花缭乱。粤菜的做法十分讲究,主料选择要求严格,配料用量力求精细,而且配料味道不宜过重,要注意保留食物原味。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清而不失鲜,淡而不失美。像麒麟鲈鱼、蚝皇凤爪、东江盐焗鸡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粤菜。它们追求色、香、味、型,没有徽菜般咸得出奇,没有鲁菜般的大葱大蒜做工粗糙,没有川菜的重口味,没有浙菜的甜腻,更没有湘菜般刺激味蕾。粤菜在味道和食物造型上都很出色,因此粤菜才能够在如此优秀的八大菜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代表菜系,享誉全球。

  广东地区的饮食追求自然清爽,口味清淡。有人将广东的饮食习惯比作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公子。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在这个调味料横行的年代,广东饮食依然能够坚持保留自我,回归自然本色。我们不能否认,广东地区的饮食文化是相当优秀的。我认为,广东优秀的饮食文化应当是每个广东人都引以为傲的!

【中华的饮食文化】相关文章:

中华的饮食文化07-13

先秦饮食文化02-20

中国饮食文化10-18

商丘的饮食文化12-22

中国饮食文化07-20

英国的饮食文化02-06

[精选]英国的饮食文化07-05

中国饮食文化07-29

域外饮食文化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