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4 15:03:45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生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质疑问难,学会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屏显水葫芦图片,问:图片上的这种植物叫什么?(生答。)几十年前,我国为了净化水质引进了水葫芦,没想到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惊人,现在已给我国造成严重的危害。请看今年11月27日《大江晚报》的一则新闻:(屏显新闻链接)

  “绿魔”侵入上海外滩

  本报上海11月26日电绿!到处是绵延的绿!从11月23日开始,上海黄浦江景观水域满目都是随波漂荡的绿色水葫芦,或呈带状,或堆积成毯,绵延黄浦江中下游水域约20公里,看得游客触目惊心。

  对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水上环境管理处表示,目前,水葫芦爆发的速度已经超过作业部门的`打捞能力,因此黄浦江上游已告“失守”,漏网的水葫芦顺流而下,漂至外滩。这也是“绿魔”今年首次侵入上海景观水域。

  记者昨天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看到,黄浦江景观水域四处漂着绿油油的水葫芦,尤其是江中心更是形成了两三条绵延数公里的带状水葫芦,如同一条条绿色丝带,在靠岸的滩涂上,被潮水带来的水葫芦更是堆积成片,如同一块块绿毯,而在一些死角处,水葫芦更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挤得“水泄不通”。江中,一条打捞船正奋力地捞着水面上的水葫芦,而船上的水葫芦已堆得如同小山一样。

  请学生朗读新闻。

  去年,黄浦江、苏州河打捞水葫芦总量达10万吨,今年估计将达100万吨。因此,水葫芦在记者的眼里成了“绿魔”。那么,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是怎么称呼它的呢?(生答:生物入侵者。)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梅涛的文章《生物入侵者》,了解有关生物入侵的知识。

  二、质疑探究

  1、读题目,说说学习本文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生提出问题,师生相互交流答疑。

  教师准备问题:

  屏显想一想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怎样的?

  3、本文还介绍了那些生物入侵的知识?

  4、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屏显本文写作思路,明确本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这是逻辑顺序。)

  速读课文比赛,圈点勾画出相关知识点,回答问题。

  三、重点探究

  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为了把事物说明得清楚明白,还要运用说明方法。

  屏显品一品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例句,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屏显: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列数字:

  ① “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

  ①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说明:

  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

  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四、拓展延伸

  屏显说一说

  1、从文章中你知道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作介绍、相互交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克式鳌虾、一枝黄花等,屏显图片)。

  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畅所欲言。

  五、教学小结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设计

  屏显做一做

  在搜集生物入侵者材料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是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知识点和难点较多,也是本册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节内容是对前一章知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及如何被细胞利用作进一步的说明,并为后两章“人体的能量供应”和“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都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非常的重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心脏有好处;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通过图片观察心脏的结构,心肌壁的厚薄与功能相适应。2、心脏瓣膜的开闭与血流方向的关系。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课堂反思

  (一)成功之处是

  1、巧用谜语导入课题--心脏.出示幻灯片心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体验和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心脏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及感受心脏的跳动。此时教师设疑:“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的跳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心脏的结构。

  2、齐读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有个简单的了解,并标记。再自主学习观看心脏解剖图,独立完成讨论题。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师生互动完成讨论,并且进行总结规律,交给学生巧记的口诀。

  3、交流与合作,小组交流合作,观察血液循环的图片,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并且复习就知识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及吸入的氧气最终被送到哪里,了解血液里气体成分的变化,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动脉血和静脉血。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总结血液循环的口诀。

  4、借助与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化解本节学习难点

  用图片观察以及录像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脏的四腔,连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瓣膜作用控制血液的流向化解难点,达成教学目的。

  5、讲练结合,巩固本节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

  (二)不足之处

  1、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实际上是两课时的内容,内容量大,也是本册书的难点,特别是血液循环途径极其复杂,时间安排上有点不足,学生很难理解。

  2、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学生发言覆盖面还不够全面,应该让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能举例说出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①教师:地球仪②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出示地球仪,在无数颗星球中,地球作为一颗”蓝色水球“悬挂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

  生:观看发言

  师: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讨论回答)

  师: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的范围的。现在,我们就给地球上生物能够生存的这个范围起个名字,你们认为应该起什么名字好呢?引出课题--生物圈

  二、师生互动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师引导阅读课文,归纳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范围

  A、生对照提纲阅读课文理解:

  1.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

  4.各圈层生活哪些生物?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个部分的生物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是截然分开的吗?7、人类的“立足点”。

  B、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引入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观察书中12页)向日葵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师:现在,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只小白兔,你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生:(分组扮演角色)

  三、小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圈的成员之一,但是人类掌握着高度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人类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圈层起到破坏作用。这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可多处运用角色扮演的教

  学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中,可两次应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环境: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让学生扮演两种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证地球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从环境和生物两方面进行前后呼应,紧扣主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1.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2.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愿意表演,在集体中展露自己的才华。

  3.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了解。

  4.由于现代科学教育,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5.教育作为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学生对社会或自然事物的扮演过程,有利于对社会、自然的关心,在扮演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巧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生物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视频学习,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模型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2)通过情景模拟和资料查阅,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通过实验视频和Flash课件、课本图片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学源自于生活,科学的实验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探求真理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多媒体幻灯片。

  学生搜集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初中教材上神经调节知识等);阅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

  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二组:搜集神经系统的组成的资料并按照要求构建知识网络。

  第三、四组:搜集神经系统通过反射交接生命活动的例子,并加以解释。

  举例:排尿反射

  第五、六组:模型制作和模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教学环节1

  播放NBA某一场比赛的部分细节,教师发文“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队员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是如何处理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的?”“队员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探讨的问题,并且过渡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教学环节2

  第一小组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分类。

  第二小组展示所设计的知识网络图并加以解释。

  播放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Flash。

  讨论1:当皮锤轻轻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时,小腿突然抬起,整个过程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哪些部分参与?

  讨论2: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讨论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教师板书神经系统的组成的网络框架,学生以填图形式完成知识构建。

4、教学环节3

  第三小组分析反射的分类和判断方式;第四小组展示他们对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理解过程。

  教师点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人体有很多先天就有的非条件反射,也有很多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整个过程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参与。在神经元上兴奋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呢?(过渡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教学环节4

  播放蛙的坐骨神经制作和实验过程。

  讨论4:d奋在坐骨神经(传出神经)上是以什么信号传导的?

  讨论5:坐骨神经是怎样产生这种信号并传导下去呢?

  学生阅读教材18页并热烈讨论,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第五、六组利用制作的模型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模拟。模拟过程难免会出错,其他小组可以适当纠正。

  教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和连续性,呈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动画的播放。

6、小结

  梳理板书后设问:完成一个简答的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当传导到下个神经元接壤的区域时怎样传递下去呢?下节课将探讨这些问题。

附:板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7

  一、设计项目的缘起

  1、学习中的局限性,需要项目学习来拓展

  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涉及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保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仅仅通过教材无法真正理解课本内容,必须通过大量的操作来体验和推广,必须亲近自然,才能进行具体调查,达到目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新的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来处理这个问题。

  2、根据实践,落实生物核心素养

  如何落实学生分子生物学的核心素养,运用项目学习的理念,可以带来非常明显的实践效果。苏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内容,运用项目学习的理念,可以有效拓展教材外的内容,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塑造学院学生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责任感,生物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落实四个层次的素质:生命意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根据设计方案项目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非常有帮助。

  二、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项目的驱动问题及成果

  如何将项目主题和新课程标准浓缩成一个重大的、更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度,帮助他们专注于项目过程中锁定的总体目标。但是,驱动问题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直接获取某个主题的具体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要与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保持一致。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为例,可以做出如下设计方案。

  首先,必须走进大自然去调查和实践活动,调查结束后,必须进行分类表、调查问卷及其叶画。一个既定的目标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去思考如何处理问题。学习目标确立,且构成了对结果的期待与探索,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2、项目实施任务分配

  提前准备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具体问题是多元化的,所以指导一定要实事求是,明确指令。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单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因此,反复编写改变了项目学习的任务分配。

  初中生物项目学习:探索生态中的绿色植物

  项目介绍:打开报纸或看电视,你会发现“物种多样性”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词汇。身边的各种生物都是人类的小伙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各种生物,那么整个世界就没有生机。从冰冷多风的北极雪原到闷热的赤道森林,从阿尔卑斯山顶到北大西洋深海,从一望无际的戈壁到广阔的草原……地球上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展示了全球生物的多样性。在这个项目中,将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是什么,以及如何维护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一起探索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

  任务1:实地考察

  想办法在周边环境中掌握这些领域的相应研究和实践,掌握生物物种在各个地区的传播,掌握这些区域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任务2:方案设计

  活动一:亲近自然,寻找自然之美

  (1)研究和选择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类

  观察:池塘中的藻类

  目的:举例说明藻类植物的状态和结构类型

  设备:光学显微镜、盖玻片、盖玻片、滴定管、变色池水、饮用水等。

  具体指导:①4名学生组成的任务组。关于池水变色,探讨池水变色的原因。

  ②用光学显微镜分别观察饮用水和变色池水,找出池水变色的原因。

  探索:藻类的相同特征

  (2)观察:自然界中的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

  目的:讲述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设备:高倍放大镜、树枝剪等。

  具体指导:

  ①8人一组,观察学校的绿色植物,看看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

  ②参考表,设计方案校园绿化植物记录表,记录植物名称、所属种群、关键形态特征及生存环境。

  ③遇到常见问题时,根据互联网和公共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讨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课后研究:调查分析动物与人们当前生活的关系。

  建议:(1)根据研究目的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2)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确定不同的研究地点。例如,有的学生可以调查家禽养殖场,有的学生可以调查商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有的学生可以调查食品工厂。

  (3)根据调查内容,当场记录相关调查数据和。

  (4)分析调查数据和信息,寻求求真务实的结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活动二:开展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1)选择一两个生物种进行分类(科、属、种)

  (2)叶画制作(如使用叶或花构图法)

  (3)保持物种多样性的手写报告内容

  3、项目学习实施过程

  每个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都不一样,每个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求他们首先要仔细阅读上述任务分配,了解活动目标,然后在任务组内与同学进行沟通。在实际活动之前,必须首先讨论并获得一个活动计划,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分工。在这种职责分工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被抛在了脑后,他们更注重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和交流。作为教师,帮助他们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完成后,任务组成员在活动记录表上相互配合,共同交流,共同改进。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环节中学习知识,理解其中的联系,学会与学生合作,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收获。

  在此过程中,配套任务清单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填写实践记录卡。

  4、项目学习的验收

  小组报告标准

  (1)生物物种调查统计分析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资料、调查报告统计分析10分;缺一个8分;只有调查报告得6分。

  (2)成绩展示:3个成绩10分;执行两个结果8分;执行一种效果得6分。

  (3)任务组成员职责分工:职责分工内容全面有效,工作职责描述详细有效得10分;明确职责分工的主要内容得8点;任务组成员职责明确得6点。

  根据上述规范,对各任务组返回的活动过程记录卡和结果进行点评,并在课堂上展示,包括:对活动计划的'解读和活动的过程。同时规定,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取任务组的内容,然后由活动任务组的同学进行讲解。最后,我们将一起讨论和体验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

  三、项目学习的思考

  项目学习的特点是“以始为终”。学生实践活动的每一步都由一定的评价标准决定,正确引导学生走向更好的方向。这次的活动很详细。从制定到执行,每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乏,尽可能帮助学生独立进行,让他们详细体验做事的阶段和过程。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真正地参与、实践、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在生物方面的逻辑思维。根据本次项目的活动,学生将培养创新理念,学习健康生活方式,具备责任担当的素质和在实践中拓展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必要素质和重要能力,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个项目不仅体现了生物的特色,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生物的认识,让学生们感受到生物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历史人文价值和科研理念,让生物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体验生物逻辑思维的快乐音符。

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昆虫标本

  情感目标:

  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制作昆虫的标本

  难点:昆虫展翅板的使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采集筒、铁铲、枝剪、绳子、标本夹、捕虫网、毒瓶等。

  组织教学:

  (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的标本,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帮助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那么什么是标本,标本是如何制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板书)所谓标本是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一、植物标本

  1.植物标本的定义:将植物的全株或者一部分,经过采集、压制或者浸泡,制成供观察、解剖、学习和研究用的实物标本。(板书)

  (引)既然标本是由实物做成的,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制作标本,首先要有实物。那么采集植物时需要哪些工具呢?我们来认识一下。(拿出工具实物,让学生说起用途)

  2.认识采集工具:

  采集筒:临时存放标本。

  铁锹:挖掘植物的地下部分。

  枝剪:剪断树枝或其他难以折断的植物器官。

  绳子:捆扎标本夹

  标本夹:压制标本,应有吸水性较强的纸,如旧报纸等。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铅笔、号牌等。

  (引)有了采集工具我们就可以采集植株了。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植株呢?

  3.采集植株:

  ①野外采集的注意事项:不要过量采集植株;不要在危岩和滑坡处采集;不要乱吃乱尝野果,以免中毒;不要采集珍稀植物。

  ②选择株形端正,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尽可能齐全的植株或者带有茎、叶、花或果实的枝条。

  讨论:为什么要采集有花和果实的枝条?

  答:对于一般高等植物来说,花和果实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采集的植物与周围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③处理植株:

  A整形:多数叶片正面朝上,少数叶片背面朝上。

  B压平:将整形好的叶片放在几层容易吸水的纸上,盖平。把标本层层摞起来,用标本夹夹好捆紧,放在阴凉通风处。

  C干燥:为防止标本霉变,需勤换纸,直到标本干燥为止。

  D装贴处理:用透明胶带把干燥的标本固定在台纸上,贴好标签,上面再粘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护纸。

  (引)我们了解了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采集来的植物标本不等干燥就直接上台纸可以吗?(不行,会导致标本枯萎变形,不能反映出植物体原来的特征,还有的标本因为水分过多而腐烂)

  小结:以上我们介绍的是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植物标本除腊叶标本外还有浸制标本,也就是说植物标本分为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两类。植物标本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植物标本不仅可作为研究植物分类的一句,还可为植物资源的考察、认证提供实物资料。植物标本还作为科普宣传材料出现在展览馆、科技馆的橱窗里。植物标本叶可作为工艺品美化人们的生活。

  二、昆虫标本

  (引)菜园里飞舞着漂亮的蝴蝶。同学们为了观察和研究蝴蝶,左扑右打终于捕到一只,慢慢松开手看,蝴蝶的翅已经折损的不成样子。怎么样才能捕到一直完整的蝴蝶?捕到的蝴蝶如果想长期保存做成标本,应怎样处理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昆虫标本的.制作(板书)

  1.采集工具:

  ①捕虫网:由网袋、网圈、网柄构成。

  ②毒瓶:保持虫体完整。制作方法:取几枚桃仁,先加水浸湿、压碎,再放入罐头瓶或果酱瓶中,上面铺一张吸水纸。

  ③三角纸包:标本放在纸包里必须把翅膀背面反叠,以免擦坏背面鳞片,在三角纸包外面要注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和采集人。

  在采集过程中,昆虫与周围环境是相适应的。

  2.制作工具:展翅般

  3.制作步骤:

  用捕虫网捕捉昆虫,用镊子将昆虫移入毒瓶内杀死。对于翅上有鳞片的昆虫先放入三角纸包中,然后连同三角纸包放入毒瓶中。

  针插:用镊子取出毒瓶中的昆虫,用昆虫针插起来。

  A、不同的昆虫选择不同的昆虫针。标本在昆虫针上的位置应是针上部留出全针长度的四分之一。

  B、不同的昆虫针插部位不同。

  蝶蛾:中胸正中央

  蜂蚁:中胸中央偏右一些

  瓢虫、天牛、金龟子等:插在右面鞘翅的左上角,针正好穿过胸部腹面中足与后足之间

  蝗虫、蟋蟀:插在前翅基部上方的右侧

  ②展翅:把插着昆虫针的昆虫固定在展翅板中央的木条上,把翅展平。不是所有的昆虫都展翅。

  如果展翅板中部不挖一条与重提大小相当的勾缝,展翅时昆虫会怎样?

  展翅时翅无法展平,而且容易使虫体变形。

  ③干燥:

  ④保存:把制作好的昆虫标本按不同类别放入昆虫盒内保存,贴上标签,注明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和采集者。昆虫盒内放入樟脑,以防虫蛀。

  想一想:采集到的昆虫如只是为了观察外部形态,观察完后,应该怎样做?

  将其放回大大自然中去,尽量不要使它不受伤害。

  小结:昆虫标本除具美学价值外,主要用于科研、教学、资源调查、科普宣传等。在科研上,一方面作为鉴定分类的依据,另一方面叶可作为研究其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材料。在教学上,不仅能让我们学到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技能,还可丰富学校的标本室,作为以后学习昆虫知识的重要资料。

  板书:

  一、植物标本

  1.定义:将植物的全株或者一部分,经过采集、压制或者浸泡,制成供观察、解剖、学习和研究用的实物标本。

  2.采集工具:

  3.采集

  4.制作过程:

  ①整形:多数叶片正面朝上,少数叶片背面朝上。

  ②压平:

  ③干燥:

  ④装贴处理:

  5.植物标本的分类:

  6.植物标本的作用

  二、昆虫标本

  1.采集工具

  2.制作过程

  ①针插:

  ②展翅:

  ③干燥:

  ④保存:

  3.昆虫标本的作用:

  作业:能力测评。

生物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法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五、教学程序

  六、教学反思

  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管理调控课堂,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发现,试剂用量的差异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实验中要掌握统一恰当的标准。另外,开展探究性实验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也需要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并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和预设,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域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碘液→蓝色

  2.实验材料

  未知组织样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蛋清组织样液、花生种子匀浆)

  3.实验程序

  (1)分组实验,对未知样液进行鉴定

  (2)填写实验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

  (4)评价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饮料与木糖醇饮料所含还原糖有差别吗?

  (2)米粉和奶粉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主要区别?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能力目标(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实验,多媒体课件,培养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能够迅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并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通过学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明白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好奇心。适于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然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知识经验,再通过一些直观手段,使学生在鼓励、点拨、启发和建议下通过自己的亲自观察、探究掌握知识。所以本节课从八年级的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知识基础来看,已初步的知道一些性状、基因、变异等等,那么可以让学生来构建本节的知识,并适当的引导,设疑使学生自己归纳出性状、相对性状。

  教材内容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人们对遗传与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然后随着科学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学生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对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有所认识。它既是复习前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又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现象、实验进行思考与分析,以主动形成对遗传变异的认识,体现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近几年来,贴在崔永元身上的标签已经从“央视名嘴”变成了“反转基因斗士”。和方舟子在微博论战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度闹到对簿公堂;之后又自费百万前往美国拍摄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的纪录片,并公开叫板农业部“管不住转基因泛滥就下台”,还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卢大儒展开舌战,你来我往激烈过招好几天……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转基因食品和基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一个狗的家庭,狗妈妈和与她孩子的相貌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特征,而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

  (二)、遗传和变异小组合作讨论:别介绍自己与父母的异同点,结合课本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1、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分别属于什么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什么实现的?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小组合作探究,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三)、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你来表述我来猜——猜猜我是谁?”。一位同学描述班里其中一位同学的特征,大家根据描述猜出是谁。这里如何如何去辨认这么多同学的呢?其实我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血型、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我们可以根据性状来区分不同的生物体。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完成26页“观察与思考”中的问题。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

  (1)耳朵有没有耳垂?

  (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投影展示生物的相对性状。讨论: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四)、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阅读教材27页“资料分析”,观察有关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2、控制这个性状的是什么基因?

  3、说明基因和性状之间是什么关系?

  4、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5、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转基因超级鼠转基因超级鼠实验过程图解,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小组合作讨论:性状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吗?萝卜提出问题:萝卜根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为何不同?这说明生物性状的不同还受什么影响?性状除了受基因的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学生举例:

  (五)、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转基因鼠属于转基因生物,你能说出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吗?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一词的最初来源是英语“Transgenic Organisms”,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rDNA)刚开始应用于动植物育种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本课开始介绍了崔永元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上以及转基因生物的克隆上产生了较强的社会争议,请发表自己的看法。转基因技术给人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对翅膀,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转基因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毁灭人类。

  (六)、课堂小结本课通过观察图片,针对每种性状对比其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认识到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存在的差异,并且明确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通过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了解了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并明白了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基因是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板书设计:

  七、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

  八、资源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备课资源

  创新点: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发现教学方法和画遗传分析图谱方法的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饶有兴趣的开展教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通过创设各种情景,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构建生生和师生的多边关系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体验思、辩、解的过程,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我校提倡的“和悦课堂”的特色。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设计思路

  以“三大理念”为指导,“四大要素”为载体,“五大板块”为流程,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为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四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的第五节,是继学习了昆虫和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呈现的一节课,教材引导学生认识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同时,突出鸟类的生殖与发育和人类以及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2、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从个性来看,富有朝气,争强好胜。因此,教师需要迎合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组互动及独立自学、小组互学、合作探究等多种探究性方式贯穿始末,以此来完成学习任务。

  3、教学重点:描述鸟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观察鸡卵的发育过程;培养爱鸟护鸟意识;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描述鸟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②举例说出常见的早成鸟和晚成鸟。

  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探究、分析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自学、分组互动、小组竞赛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描述出鸟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举例说出常见的早成鸟和晚成鸟。

  (3)情感与价值观

  ①渗透STS教育,体会生活中的生物学;

  ②培养学生爱鸟护鸟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分组互动为载体,充分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参与式活动,整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展示:一人计分,其他学生分成四组竞赛,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2、导入第五节《鸟类的生殖与发育》内容:出示彩图,你认识这些鸟吗?你还认识哪些鸟?生:思考回答;师:板书课题;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发散思维、

  3、自主交流。

  四、板书设计第五节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1、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2、早成鸟和晚成鸟

生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2.理解和区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3.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特点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人体的免疫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具体组成、免疫的具体过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等相关知识没有接触过,因此对于免疫过程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知识难点。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视屏《康熙因痘得福,继位成天花防治专家》

  问题:

  1.康熙是靠什么战胜天花的?

  2.影片中提到的“种痘法”原理是什么?

  3.康熙为什么终身再也不会得天花?

  认真观看视屏,注意视频中的细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视屏中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欲望。

  自主学习

  知识初探

  一、自主阅读教材35至36页内容,并思考完成如下任务:

  1、说出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

  2、依次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3、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二、学生代表发言,发表自己对知识点的初步理解 使学生对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小组探究

  加深理解

  一、给学生观看“艾滋病”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二、给学生分配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教材36页资料和曲线,思考相关问题,说出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三、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不同特点 观看视屏,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小组合作,对资料和曲线进行理解分析;仔细阅读教材,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找出两种免疫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选派小组代表,上讲台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锻炼学生的资料分析和知识处理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难点突破

  一、结合各组的讨论情况,予以点评;

  二、总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特点和二者的区别;

  三、提出二次免疫的概念,结合疫苗注射的实例和相关二次免疫的曲线图,引导学生找出二次免疫的特点:更多、更快、更强。 听取教师讲解,认真做笔记,对不明住处提出疑问 使学生对当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握,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知识巩固

  回顾课题导入时的视屏后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应用当堂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疑问。 思考课前导入时留下的疑问,应用当堂知识予以解答。 使对所需知识灵活运用。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

  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

  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A.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

  B.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气体交换原理

  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向教室内喷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

  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

  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

  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

  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1.4小结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

生物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了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知道了生物膜都是选择性膜透过。为什么生物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构建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2.设计细胞膜流动性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

  大屏幕演示:她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她为我日夜守边防,她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她,我一个小小的细胞的存在将是无法想象。

  问题:(1)她是指细胞的哪一部分结构?体现了她的哪些功能?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有什么?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使其能完成上述功能呢?让我们亲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2.生物膜结构的模型构建

  资料一:磷脂分子的有关化学知识。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问题①: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

  问题②: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种?原因是什么?

  问题③: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吗?如何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后,摆出磷脂在水表面的排布,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

  资料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在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问题②:这个实验证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种?

  让学生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正。引导学生继续提出问题“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让学生摆出自己认为的蛋白质在细胞膜的位置。

  最后提出物质跨膜的方式是怎样的?它与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qīfānjiù

  2、A、√B、√C、√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

  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业

  1、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2、阅读《灯光污染》,回答问题。

  灯光污染

  西方一位环境学家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论点:人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个世界。他的话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合乎事实。煤的发掘,石油的开发显著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城市被尘雾所笼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样,当爱迪生的电灯第一次闪现出那划时代的光芒后,几代人都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千万个不夜城诞生了。对着那灯火辉煌的景象,人们不禁赞颂:天上银河落人间。然而当学生开灯夜读的时候,当工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市民沉浸在节日之夜的灯海之中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这给人类以光明的灯光也会成为一种污染?

  1950年,英国一架运输机在夜间着陆时,误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灯认作机场跑道的指示灯,从而导致一场机毁人亡的惨剧。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阳整夜整夜地直射卧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导致精神失常,跳楼身亡。

  至于夜间行车,由于对面驶来的汽车的灯光使驾驶员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则不计其数了。

  由于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使用灯光,而使灯光成了一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种污染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亮度过大,超过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时人们所用的灯光亮度大约是80~120勒克司,当光亮度过高,超过180~200勒克司,就会对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视、失明等病症,甚至会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二、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飞机失事就是由此而导致的。

  为了消除灯光污染,人们针对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规定了日常生活用灯亮度最高指数,就是保护人体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产环境中,给作业者配以防眩镜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车上安置双焦防眩照明灯,大大降低了与此有关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当今,人们对以前较为忽视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认识。在西欧一些国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条例载入了环境保护法中。对医院、居民住所、旅馆等设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它们集合亮度的最大值。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光污染问题也在逐步得以解决。此外,军事专家还变废为宝,把光污染作为战略防御的一种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浊转清一样,光的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人类不但善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辉煌灿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它通过运输机坠毁、老人精神失常、因灯光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实例,阐明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说明材料。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举例子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06-1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

生物教学设计【精】02-25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热】02-23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