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精品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主题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加上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生能理解泌尿系统的有关知识,但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自学、引导、议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运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益。
六、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的考虑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了多媒体动画课件,尽量将抽象、微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创造条件吸引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活动,主动探究。学习内容的`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易理解和掌握。
首先以一则新闻报道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视频思考“肾脏为何重要”,引出肾脏的功能,而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可以与呼吸系统相联系,引出排泄的概念。在介绍肾脏结构时,展示课件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肾脏的外形;肾脏内部有哪些结构?由学生讨论、回答。肾单位的结构较抽象,无法用实物来表示,所以用课件显示肾脏局部放大之后的结构,由学生对照书本,同座之间相互提问,认识肾单位结构。让学生阅读书本,自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血液流过肾单位时,通过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这个过程属于微观的现象,学生看不到,摸不到,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安排了一个动画,将微观的尿液形成过程直观地展示在了学生面前,并根据教材提供的模式图和文字说明,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自主归纳出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各成分的变化。同时,本节课中还提出了一些和日常生活、身体健康有关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优秀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七、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视频导入:新闻报道中的主人公身患尿毒症,生命岌岌可危。
提问:为什么肾脏功能的丧失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肾脏有何作用? 观看视频
前后四人作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作答。 以新闻报道导入课题,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提问:肾脏如何排出毒素?引出排泄概念。
提问:人体可通过哪些途径排泄废物?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学生回顾有关呼吸系统的知识,并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联系。
泌尿系统
的组成 展示课件泌尿系统的组成,并提问:
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 最重要的器官是
哪一个?
展示课件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肾脏的外形。
2、肾脏内部有哪些结构?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同桌互问互答,了解肾脏结构 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肾单位 展示课件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对照书本,同座之间相互提问,认识肾单位结构。
学生阅读书本,自学 培养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尿液形成过程 展示课件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动画) ,动画中可看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其中物质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比较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中主要成分的差别。
思考:健康人的尿液中是否会有葡萄糖或蛋白质、血细胞?如果有,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血液经过肾单位时,成分的变化情况。
学生上黑板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动画直观地将尿液形成过程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尿液形成过程。
小结 提问:
1、 人体一昼夜产生
的原尿和尿液量一样吗?
2、 人体尿液的形成
是持续不断的,还是有间歇的?排尿呢?为什么呢?
将此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下节课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 激发学生思考尿液形成与排出之间的关系,为下节课打下铺垫。
生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与家人的照片、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
(交流展示,情景导入)
1、教师通过谚语俗语引入新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学生知道的也可以发言。学生思考这些谚语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是通过什么来总结出这些谚语俗语的呢?——引出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做游戏,找出三对家长的孩子或根据孩子找家长。(利用ppt打出来)
通过观察三个孩子和家长的外貌寻找相似点,从而确定三个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可以不给孩子以标准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点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
(目标驱动,互动探究)
3、让学生根据刚刚找家长的规律来找自己同学的家长。
把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位同学都从家里带来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后每组的照片装在一个信封里,教师把小组的信封打乱再发下去,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找家长。
汇报: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并说出自己的依据。(这里可能会有很多同学找错,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充分让学生去互动,最终确定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的课堂。)
二、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同学们根据孩子和家长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找出他们是一家人,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再研究一对父子。
1、研究陈强、马季父子的照片。
(这是我国著名的喜剧演员陈佩斯和他的.父亲陈强的照片,大家仔细找找,他们哪些地方相似。)
眼睛
眉毛
耳朵
脸型
嘴巴
头发
其他
像
不像
2、关于头发,同学们讨论和争执的非常剧烈,陈强我们看的出来他患有脱发,这里要补充的,陈佩斯原来头发也是一样的,也患有脱发,头上的头发不多,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他的头发也剃了,所以你们再想想他们的头发是否是相似的。
3、除了长相和疾病以外,孩子与父母还有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一对父子。
4、(课件出示马季父子的全身照)
(图1马季)(图2马东)
5、让学生找出他们的身材很像,都有微微发福的体型。(教师点拨,提炼建模)
6、孩子和父母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你们都知道这种显现叫什么吗?(遗传)
7、让孩子用一句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遗传?
(可以多请几个孩子回答,老师做总结)
8、教师总结:子女和父母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校正反馈,内化提升)
9、陈强父子有遗传,马季父子有遗传,你们和父母之间有遗传吗?
10、看样子我们中国人都有遗传现象,那外国人呢?(出示布什父子的照片)
(图片1:老布什)(图片2:小布什)
11、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国人有遗传现象,外国人也有遗传现象,看来遗传是人类的普遍现象。
三、引导学生得出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1、出示动物一家让学生寻找遗传特征。
(分别出示动物小狗、企鹅、豹子、马、长颈鹿五家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寻找遗传的现象,主要通过观察他们的毛皮的颜色、花纹、形态等寻找遗传的现象)
2、教师总结:生物都有遗传,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
3、假如给同学们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
4、教师用电脑出示一块豌豆地和几幅豌豆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要是让自己去寻找遗传的现象,那么自己会从哪几个方面下手。
5、老师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的研究项目
(种子的形状、种子的颜色、种皮的颜色、豆英形状、豆英颜色、花的位置、茎的高度)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小猫与猫妈妈的图片)这里有两只小猫,请你仔细观察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推测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观看小猫找爸爸动画。
板书设计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植物
动物子女与父母或多或少相似的特征遗传
人类
生物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乃至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安排2课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备一定的显微镜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过程,这为本节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步入初中,刚刚涉及探究和实验,在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有限,因此,本节课如何在实现训练学生的实验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二者之间达成统一,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3、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
1、通过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2、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以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锻炼创新思维,初步具有勇于质疑和尝试改革的精神;
3、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设计思路]
本节的实验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突显实验的“探究”功能,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流程如下:
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创设情境引入实验教学→自学了解常用的玻片标本种类→教师示范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动手练习制作临时装片→显微投影展示→交流得失,体会总结制作技巧→评价→再制作→讨论总结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整理仪器
第1课时:探究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植物细胞。
第2课时:观察多种植物细胞,绘制细胞简图,探究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i、复习巩固
ii、教学引入
iii、实验教学
1、介绍玻片标本
2、实验目的要求
3、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4、制作临时装片标本
5、实验反馈,
表达交流
6、观察植物细胞
7、认识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iv、课堂总结
vi、布置作业
vii、仪器整理
引导学生动手
创设情境: 树叶,头发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吗?大家不妨试试。
简介:装片、切片、涂片。
说明本节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鼓励探究和合作。
启发学生观察,要求学生思考每个步骤的作用,并用一个字加以归纳。
老师巡视,引导、帮助,重点发现同学中的创新点,给予鼓励,并提供指导性意见。
同学们的临时装片;引导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并作辩证评价。
启发学生用一个字归纳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中的每个步骤。
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
倾听学生自我总结。
布置课后和下节课的课前任务。
学生操作,复习
得出结论: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要先制成玻片标本。
自学、观察了解不同玻片标本的差异。
学生倾听,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思考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针对老师演示展开讨论,对各个步骤的作用及操作方法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进行制作临时装片标本
表达交流实验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用一个字归纳每一步骤:
擦→滴→取→展→盖→染→吸
反馈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观察结果,描述细胞形态;
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对照所观察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
明确玻片标本制作的基本步骤。总结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明确课后和下节课的课前任务。
整理实验仪器,组长检查。
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引导质疑。
体验探究过程。鼓励创新思维。
展示并达成正确认识。
培养归纳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进一步巩固知识。
激发继续探究的热情,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步骤: 擦 滴 取 盖 染 吸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步骤: 擦 滴 取 盖 染 吸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缓缓流动,可以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液 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培训保证了各组成员能在小组内互帮互促,较好地完成实验要求,通过合作小组的评价,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小组的学习效率,部分学生显微镜的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训练、提高,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效率。但是内容较多,有的同学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这些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以训练。
生物教学设计4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以学生玩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做葱叶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么进行仿生 ,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和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2、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仿生学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你知道飞机和雷达是如何被发明的吗?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和查阅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准备。
2、让每个同学准备10条新鲜葱叶和部分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观察一下新鲜葱叶和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有什么不同。
3、教师为每个实验桌准备适量的木板、胶水、白纸(16开)2张、砝码1盒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玩葱叶、找发现。
1、导入课题: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植物,你知道葱叶有什么性能吗?拿出你准备好的`葱叶,利用桌上给出的材料,参考课本插图,玩一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玩葱叶,教师巡视指导,必要时可做一下点拔:我们试试一条葱叶可承受多大的压力?剪成条形再试试,看能承受多大压力,看哪种情况承受压力大。
3、学生讨论、交流玩中的发现。(学生的发现不一定相同,交流的内容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结果认真分析、细致比较。
4、小结:筒形葱叶比剪开的条形葱叶承压能力强。
过渡:其它物体是不是也具有这种特性呢?
活动二、我们来做葱叶模型
2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葱叶模型?为什么?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桌上预先准备的材料。
3 学生动手制作葱叶模型,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你做的模型具有葱叶的特性吗?比一比,看谁制作的最接近。
7 检测模型性能。让学生参照课本上的两幅图分组检测,看纸筒和纸片分别承受多大压力。
8 你的检测结果是什么呢?
9 我们如果把葱叶的这种性能应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你打算设计件什么产品来为人类服务?
10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们进行两项探究,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板书)发现生物(葱叶)性能->根据生物结构特点(葱叶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纸筒)->检测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研制开发新产品。
教师明确:人们模仿生物的特性,研制产品,这就是仿生。(板书“仿生” )
课外拓展:
1、 你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吗?请你在课下做调查看谁搜集到的资料多?提示学生可参考课本上列举的几种仿生产品。了解他们是根据生物的那些特性研制的。
2、 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比一比,看哪些同学的发现多、设计的合理。下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展示(可以把生物带进课堂,但要注意保护生物)。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好搜集到的关于仿生知识的资料、信息。
3、 上节课拓展活动2的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探索其中的奥秘。
3 让学生汇总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作好记录。
4 提问: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你知道它是受哪种生物的启示吗?你有什么感受?
5 让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可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谈感受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
6 对于“自我复制的机器人会不会失去控制?”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的课题,没有定论,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活动二:观察不同的树叶,我们会得到哪些启示?
4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观察他们的特点和性能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记录下来。
5 同学之间交流,这些形状、大小各异的树叶有哪些共同点?(都有叶脉,大都是绿色的等)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呢?(支撑、保护等)
6 根据树叶的这些性能 ,开动你的脑筋大胆设想,进行仿生设计。
自由活动:
一、说发现、谈设想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那就请你们谈谈各自的发现和设想吧。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交流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加以评价。
3、刚才大家谈得都挺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制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和设计制作,填写表格。
生物教学设计5
在提高生物课堂效益的众多途径中,生物教学设计的优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可从课题导人、课堂提问、实验教学这几个方面来体现优化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1 、精心设计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教学课题的导入,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在密封一层玻璃纸的长颈漏斗里注入蔗糖溶液,将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了。然后用纱布代替玻璃纸,让学生仔细观察,液面是否上升了,再将蔗糖溶液换成清水,液面将会怎样变化呢?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导人生物教学课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生物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细胞确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这样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就会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设计好生物课堂提问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点。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处于不断的积极思维状态。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以主动启发,步步引入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被提问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回答不出难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时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
3、认真设计生物学实验的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师按照生物教科书上给定的操作程序和药品种类进行实验。在高一开设的生物实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试行改变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实验技能,自主地设计生物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操作程序,预见实验的操作结果。如学生在自制泡菜的实验中,很多学生过去很少知晓或没有接触,在进行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程序,使他们感受到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无法体验到的生活乐趣。在生物实验选修课中,实验专题的选择多数也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生物实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生物学。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物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内心萌发出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比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生活中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以及工业化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生物学的角度用最、科学、经济的方法加以探讨。让学生提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切实感到学好生物学对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现实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将来研究更高层次的生物学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从课题的精心导入,提问方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实验教学的创新这几个方面人手,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这样才能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高地提高课堂效益。
生物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思路:
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来设计这节课。一方面是从我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我所任教的高06级3个班为年级的中差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掌握不牢,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这节内容概念性知识多,难度较大,所以整个课的复习内容以书本知识为线索,用网络式的表、图等对比,归纳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梳理知识,知识点内容罗列得较详细,配合相关高考题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高考考纲对这节课内容的要求及近几年高考题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和层次的体现来设计了此课。
考点分析:
06年高考大纲《免疫》的考试范围是:(略)。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可发现免疫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每年都有出现。如03年的理综新课程卷、全国卷、江苏卷、上海卷有考查;04年的全国卷Ⅰ全国卷Ⅲ、全国卷Ⅳ、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广西卷都有考查;05年的全国卷Ⅱ、全国卷Ⅲ、上海卷、广东卷、江苏卷也有考查。
从历年高考试题及各类复习题中,常见的有关免疫的问题,从试题的形式上,多以选择题、图解形式出现,或与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相结合,从多种角度命题,考查学生的审题、识图、分析、综合、文字及图形的表达能力。此外,有关免疫的问题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与世隔绝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这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
本部分复习的重点要点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体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仔细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有关知识理解抗体的产生和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知识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知道免疫失调引起的疫病。
2、能力目标:利用免疫特别是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原理来解释与免疫有关疾病的特病机制、症状及防治方法等问题。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归纳、综合、总结。
教学反思:
我通过本堂课复习课的教学,收获还是颇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体教学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复习内容能及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通过课件中动画及不同颜色字体的设计来突出相关重点知识。
其次,对这堂课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学习并熟悉了大纲和考纲对这一内容的要求,认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关高考题,有争对性地选择了几个高考题用于课堂上的巩固练习。并且在设计的.课件中将考纲对这节内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复习目标更明确。
第三,复习中能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通过图形展示、图解归纳,再配合高考题的分析,练习强化,基本上突出并突破了重难点知识。通过练题及时反馈知识。
第四,复习中对前后知识有一定联系,
如通过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练习,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生物膜等知识联系起来。
第五,整堂课课堂气氛较活跃,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课内容可不必设计这样多,像“免疫类调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节课来复习。虽然复习内容设计细,但像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内容可不必打在幻灯片上,直接让学生回答,再配以实例练习能区别即可。由于将作息时间搞错,使复习中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速度太快,使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不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肯定不足。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整个复习中,由于时间把握不准,练习多采用了集体回答的形式来检查反馈知识,使学生的过手练习不足。如果能单独让学生回答问题,而且能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关问题,就能更好地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精选出来的练习题最好注明是哪一年的高考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重视,又能让学生清楚高考题的题型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对抗原、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还可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由于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而且与人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所以在复习中最好设计出与此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如单克隆抗体、禽流感等。这样使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思想】
在阅读课教学中,争取弱化应试色彩较浓的文体特征为主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引入注重文本阅读,尤其是引导抓关键性语句筛选信息,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思想等方面,让学生从枯燥的文体特征识记中解脱出来,在真正的阅读中产生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以引导不断向课外阅读延伸。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
3、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激趣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效果: 检查《导学提纲》中的课前完成部分:
即:
1、生字词注音及词意解释;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前者进行正音、词意解释;后者结合下面课文研讨学习进行。
(二)、导入
水葫芦、小龙虾等“生物入侵者”侵入我国的情况及其危害,初步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及其特征。
(三)、 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
(四)、学生先学:堂上再深入阅读,复查已完成的“初步理解文章内容”,自我完成课堂上合作研讨问题,之后与同学交流意见。
(五) 、教师引导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解决学生上述“先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的重点内容。 (结合配套课件)
第一方面“理清文章内容”:
1段: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引导在文段中筛选信息找答案:课文第一段。
3—4段:生物入侵者危害:
举 、天牛、红蚂蚁为例,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
举 为例,说明生物入侵者也对 构成极大威胁。
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原因:
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一种态度认为:
另一种态度认为:
你支持哪一种?说说自己的`理由:
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举了美国的例子,用一句话简要概述美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第二方面“合作研讨问题”: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特征?
生物入侵者;第4段第1句。
2、文章按照“危害——————途径、原因———————态度、措施”的思路来写,即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说明顺序是:使用了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写出文中两种主要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4、课文主旨归纳: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以及研讨相应的措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说明语言准确、形象,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第三方面:注重创造性思维方面
“学完课文后,以你的理解,在如何防范生物入侵者方面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第四方面:每课专项突破方面:“课内重难点测试与突破”
说明方法的辩认;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指引:1、说明方法类别;
2、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竟般答题思路:示例:打比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每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各有区别,此略,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增删。
(六)、 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七)、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1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第2-4段 逻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 辑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6—7段 顺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 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学习感悟: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八)、 布置作业
1、 我来献策 :对生物入侵提一些防范措施。
2、完成课外延伸训练二。
3、 (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一下)搜集一些资料,就你最关心的问题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生物教学设计8
一、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级主题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很强,但也很抽象。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阐述光合作用中重要的物質变化和能量转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借助视频和课件,将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通过对光反应课件的观看,由学生描述光反应的过程,并掌握其物质和能量变化。随后利用暗反应研究资料的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和进行思维探究,由学生推导出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归纳物质能量变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生命观念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论证光合作用过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生命观念
3、说明光合作用的阶段、场所和产物。概述光反应发生的变化和碳反应的过程。
(二)科学思维
1、分析C3、C5等物质变化和光合作用的相关曲线,培养识图建模及逻辑分析能力
2、阐明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领悟提出问题、搜集事实、捕获信息和立论解释的科学思维过程。
(三)科学探究
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四)社会责任
分析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
五、教学方法
探究与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通过对几个经典实验的讨论分析,采取“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动画、录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课前设计表格、角色扮演、代表介绍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实验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并同步板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中的各个部分;通过课堂实验设计,及时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与发展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的,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500多次、300多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探索者的辛勤劳动,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生物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生物教学设计9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
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3
)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生物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4.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2.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
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2.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
揭示什么是变异。
3.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
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5.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
学生阅读并讨论三叶草发生了什么变异。
6.巩固
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发生差异。 什么是生物体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生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观察课件上的植物,注意一下它们的形态生活环境。
2、列举周围见到的植物
3、拓展反思:观看碟片:恐龙生活的年代。恐龙时代的森林中的树木与现在森林中的树木基本一样吗?它们现在还存在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藻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78-79,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79的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指的是哪类植物?
学习任务二:掌握苔藓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80-81,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81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为何根据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和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学习任务三:掌握蕨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81-82,归纳蕨类植物基本特征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复述蕨类植物基本特征
3、拓展反思:肾蕨为何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长势越来越差?
三、系统总结
四、诊断评价
1、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事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原因是()
A、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B、有茎、叶分化,能密集生长
C、根、茎、叶具有疏输导组织D、叶片下面能产生大量孢子
2、紫菜是一种含有碘的藻类植物,生活环境是()
A、陆地B、森林C、江河D、海洋
3、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种植以下四种植物的密集环境中,那种植物最先死亡()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4、在树林中迷失了方向,看到树干的一面长满了苔藓,而对面没有。据此可判断生长苔藓的一面是()
A、南B、北C、东D、西
5、在潮湿的树林里发现一株植物,有根、有茎、有叶,叶背面有小隆起,这一植物属于()
A、蕨类植物B、藻类植物C、种子植物D、苔藓植物
6、燃烧用煤主要由古代哪一类植物遗体埋在地下形成()
A、蕨类植物B、苔藓植物C、藻类植物D、松柏类植物
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生长在水田、池塘中的满江红属于植物,是一种优良的
8、肾蕨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结果肾蕨长势越来越差,分析这种情况的原因?
9、某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长时间后,生长在该地的鳞叶藓和尖叶提灯藓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五)课后反思(略)
生物教学设计12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2.理解和区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3.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特点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人体的免疫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具体组成、免疫的具体过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等相关知识没有接触过,因此对于免疫过程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知识难点。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视屏《康熙因痘得福,继位成天花防治专家》
问题:
1.康熙是靠什么战胜天花的?
2.影片中提到的“种痘法”原理是什么?
3.康熙为什么终身再也不会得天花?
认真观看视屏,注意视频中的细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视屏中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欲望。
自主学习
知识初探
一、自主阅读教材35至36页内容,并思考完成如下任务:
1、说出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
2、依次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3、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二、学生代表发言,发表自己对知识点的初步理解 使学生对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小组探究
加深理解
一、给学生观看“艾滋病”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二、给学生分配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教材36页资料和曲线,思考相关问题,说出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三、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不同特点 观看视屏,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小组合作,对资料和曲线进行理解分析;仔细阅读教材,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找出两种免疫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选派小组代表,上讲台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锻炼学生的资料分析和知识处理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难点突破
一、结合各组的讨论情况,予以点评;
二、总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特点和二者的区别;
三、提出二次免疫的概念,结合疫苗注射的实例和相关二次免疫的曲线图,引导学生找出二次免疫的特点:更多、更快、更强。 听取教师讲解,认真做笔记,对不明住处提出疑问 使学生对当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握,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知识巩固
回顾课题导入时的视屏后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应用当堂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疑问。 思考课前导入时留下的疑问,应用当堂知识予以解答。 使对所需知识灵活运用。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三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为植物及其分类,植物界是学生学习生物分类知识后接
触到的第一个生物类群,也是学生感性认识最丰富的部分。因此在学习植物主要类群时,教师要创造条件把本节的活动开展好,并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主题思想:自然界的生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尤其表现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在植物类群的讲述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体现生物又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为以后学习进化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了植物主要类群后,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
切关系,如粮食植物、蔬菜植物、中药植物和珍稀植物等等,并形成一个观念:植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让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植物的情感,促使学生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教学目标: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说出植物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探究水生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教学理念:通过对植物世界客观的认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分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述:在初一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问:绿色开花植物又被称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较为高等的类群。包在果皮里的种子可以不受虫害和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花,所以又称为有花植物。也就是说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被子植物的生长形式多种多样,有木本(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有常绿的和落叶的,有自养的和寄生的,也有食虫的。被子植物分布十分广泛,已知有300余科、10000多属,25万余种,占植物界种数一半以上,一般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例如,玉米、水稻、小麦、白菜、茄子、葱、向日葵、草莓、板蓝根等。
大家还记得被子植物有哪六大器官吗?
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述:这是被子植物的第一个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种子外有
果皮包被。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所以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珠被。
问:在上学期我们讲植物有性生殖时曾经提到过,被子植物的受精方式很特殊,称为什么?
答:双受精
述:而且这个过程不需要水
特征二: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受精方式为双受精
述:第三个特征,被子植物体内多数具有导管
述:被子植物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根据生存环境不同,结构上也会有些差异
问:水生和陆生的被子植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回答:水生:气道,陆生:发达的根系,述: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常见的植物多为被子植物(举例,图片)
述:和被子植物相对应,还有一类植物也有种子,但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这类植物被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较为低等,裸子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少数是木质藤本,没有草本类型,并且多数是常绿树。根、茎、叶都很发达,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因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组成大面积的森林。裸子植物的全盛期是中生代,目前裸子植物约有850种,中国约有250种。裸子植物主要包括各种松、柏、以及银杏、苏铁等。
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约占全世界的一半。我国裸子植物的资源,占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我国的银杉、水杉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现已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
大多数裸子植物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用材树种,有些是纤维、单宁、树脂和药用的原料植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述:由于种子裸露,所以裸子植物的胚珠外没有珠破为第一特征。
述:裸子植物的第二个特征:根茎叶发达,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图片,举例)
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合称为种子植物
第二课时
复习:1、被子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2、裸子植物主要特征有哪些?代表植物有哪些?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一类比较高等的植物,在植物界还有三类其他的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上这三类植物,首先来看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地球上古老的植物类群,在15亿年前的地层中已发现与现代藻类相似的化石。现在地球上藻类植物约有30000多种。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按其所生活的水体中含有盐分的多少,可以分为淡水藻(主要是绿藻)和海藻(主要是褐藻和红藻)。有些水生藻类能够忍耐低温和高温,如冰雪藻能够生长在终年积雪的雪线以上以及南北两极零下数十度的冰雪中,使雪的颜色改观成为红雪、绿雪和黄雪。
问:提起藻类植物,大家最熟悉是什么?
答:海带、紫菜
述:海带和紫菜是常见的食用藻类,海带具有肉质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优点。富含粗蛋白、维生素B 、碘等,此外还含有钙、铁、脂肪等。海带又称做“特种蔬菜”,它既可以炖食、炒食、凉拌,也可以加工成海带丝、海带片等各种便于贮存和食用的方便食品。
远在1 500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开始食用海带,并且用海带来治疗和预防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等疾病。明代的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已经记载了海带的功用。
海带除食用外,综合利用的价值也很大。海带的碘化物是各种火箭燃料不可缺少的添加剂。甘露醇和褐藻胶也有广泛的用途
紫菜是一种常见的红藻。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南沿海一带都有出产。紫菜一般生长在潮间带的礁石上,从十一月到第二年五月是紫菜的生长季节。紫菜的颜色呈紫红色,它的形状有圆形的和心脏形的,也有带状的。小的紫菜只能生长到3~5 cm,大的最长可达8~9 m。紫菜的藻体呈膜状,是由一二层细胞组成的。藻体的底部有盘状的固着器。紫菜的体内富含蛋白质和碘、磷、钙等物质,可供食用,还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
述:还有一些藻类植物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称为单细胞藻类,比如衣藻、小球藻等,还有一些是多细胞藻类。水绵
问:藻类植物的'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
答:简单
问: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答:没有述:这是藻类植物的第一个特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较简单,没有根、
茎、叶的分化
述:因为是植物,所以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充合作用。
问: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第三个特征)
答:水中
述:所以有句诗:“春来江水绿如蓝”正是因为春天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可改为提问)
问:谁来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答:1、结构特点: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分布:大都生活在水中
3、种类:单细胞多细胞
问:藻类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答:1、为鱼类提供食物和氧
2、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3、有些可以食用
4、有些可供工业或医药上用
述:苔藓植物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类植物,苔藓植物分布很广,约有20000种,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个体都很矮小,一般不超过10 cm。有地钱、葫芦藓等。苔藓植物有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问:我们经常会在什么地方找到苔藓植物呢?
答:阴暗潮湿
述:这说明苔藓植物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因为苔藓植物的受精过程离不
开水(第一特征)
述:苔藓植物比藻类植物要高等一些,在结构上没有根,只有起固着作用的细小的假根,但是有茎和叶,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第二特征)
述:苔藓植物的用途也很广,生长在岩石上的苔藓植物能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面逐渐溶解,为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定居创造条件。因此,苔藓、地衣和蓝藻被人们称为“拓荒先锋”。苔藓植物的吸水和保水能力特别强,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园艺上用苔藓植物作为运送苗木的包装材料就是利用了苔藓植物的这一特点。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苔藓植物因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快速敏感性,已被国内外作为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第三课时
复习:1、藻类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2、苔癣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本节课我们学习蕨类植物。
述:蕨类植物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分布于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为多。蕨类植物已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有输导组织。根为须状根,茎多为根状茎,叶形变化很大,有单叶和复叶之分。蕨类植物通常生活在山的阴坡、溪旁沟边等阴湿环境,热带雨林中蕨类植物十分繁茂。
述:最常见的是花店的肾蕨,除此之外,石松、铁线蕨等都是蕨类植物。
述:蕨类植物又比苔藓植物更为高等,它有哪些特征?
答:1、具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体内具输导组织;
2、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多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叶生背后有褐色隆起——生殖细胞孢子的孢子囊,孢子成熟后由孢子囊释放出来,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发育成原叶体。原叶体生有♂生殖器官和♀生殖器官。原叶体被水浸湿,精子游入♀生殖器官与卵细胞结合)
述;蕨类植物中很多种类可供食用,如有“山珍之王”美誉的蕨菜。许多蕨的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用植物,如石松、狗脊、贯众等。有些蕨类植物还可作为土质指示植物,如卷柏、石苇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石松、芒萁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也是一类美丽的观赏植物。今天人类使用的煤炭其重要来源就是远古时代蕨类植物的遗体。
阅读讨论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阅读资料,归纳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课件、图片)讨论
述: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命活动需要的氧气。
植物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关注珍稀植物
我国珍稀植物有400多种(结合图片介绍)
问:什么是珍稀植物?
答:珍稀植物一般是指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而处于绝灭边缘的植物。
问:珍稀植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有多少珍稀植物?包括了哪些?
答:略
作业:自我评价题
课外探讨:让世界充满绿色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中图版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人类红绿色盲症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为第二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遗传图解的分析,总结出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出伴X显性遗传和伴Y遗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以XY型性别决定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
②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
③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④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图和人类性别决定图解,培养学生合理判断、图文转换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书写遗传图解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素养。
③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④通过引导学生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和伴行遗传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1、人类的性别比例及原因。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掌握了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规律,了解了遗传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新知识(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性别决定,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点评法和点拔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贯穿点评法和点拔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课时安排:2课时。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深刻的领会。
1、以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并用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性别决定”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书写性别决定方式的遗传图解,规范正确书写要求,再利用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找关键点,分析总结出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3、“伴性遗传”教学中,先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和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分工合作讨论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阐述出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再通过对课本探究活动中家庭遗传系谱图自主的分析,让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真实地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进一步揭示出伴X隐性遗传和伴X显性遗传,以及伴Y遗传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3、课堂习题检测和学案上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达到所学有所用的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述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
阅读,聆听。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由道尔顿发现色盲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出示图片,创设问题情景:
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
性别决定:
1、染色体的类型:
①多媒体展示两幅人类染色体组型图(男性和女性),让学生观察、分析,找出两幅组型图的差异。
②在上一环节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说出染色体的类型,及两种染色体的定义。
③引导学生笔记,划出关键词。
④创设问题情景:正常人体细胞有条染色体,其中为常染色体,为常性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条染色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性别决定方式: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7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新知自学】部分填写。
②提问:生物界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哪些?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什么?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
(1)设计问题串:
①人类的性别决有什么决定?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染色体组成是?女性的组成是?
②男性可以产生几种精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是?女性可以产生几种卵细胞?其染色体组成是?
③子代性别比例是多少?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属于什么类型?
书写遗传图解:
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②纠错、点拨。
解释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提示学生将遗传图解转换成文字,找关键点。纠正学生叙述错误。
了解其他性别决定方式:
引导学生自学XO型、ZW型性别决定方式。
伴性遗传:
辨色能力测试:
教师: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展示辨色图片,请学生辨别图像。
伴性遗传概念:教师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找关键词。
思考、回答。
观察、判断。
描述。
记笔记。
思考,填空,
回答。
阅读,思考,自主学习。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学案上完成。
学生讨论后准确描述。
自学相关链接,总结阐述,书写图解。
学生辨色,检查自己色觉。
学生总结概念,划出键词。
承上启下,引出性别决定。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
为学生书写遗传图解做铺垫。
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为下节课书写色盲症六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做铺垫。
培养学生图文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出伴性遗传概念。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06-1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
生物教学设计【精】02-25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热】02-23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