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15篇(合集)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设计1
一、版本: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二章细胞的能量的来源与转变第2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从之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在这样理念的促进下,“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应运而生。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引导──探究”式学习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1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的知识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理解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PPT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理解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生活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我们熟悉的化学无机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但是需要高温、高压等条件。而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解决方法] ①利用PPT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五、设计思路
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然后通过过氧化氢酶的实验来让学生理解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一般思路,得出的结果。教师利用PPT的方法直接给出更加形象生动,容易理解。要求学生记住探究实验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以及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等概念,再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改变训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
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利用PPT中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曲线”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显著)。
六、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实验材料
七、教学过程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对酶的概念掌握的不是很好,注意教学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活细胞产生(交代来源)、具有催化功能(只有一个作用)、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或RNA)。
2.酶的催化特点: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学生学习时,容易将第三个特点忘记,需要强调。
3.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学生接触这个概念时,化学中活化能的概念还未给出,所以接受起来很困难。注意讲授过程结合PPT上形象的漫画图及动态图说明酶的作用机理。
4.过氧化氢酶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很好地证明酶的高效性,在讲述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入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和一般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探究实验的实际应用案例。注意可以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证明酶的专一性及作用条件的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生物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说明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栖的事情。
本课教学目的及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界这一有趣的现象及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且内容浅显,因此设计教学时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自学,有困难的同学可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抓住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谁与谁共栖,有那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从文中找到答案。当所有的问题解决以后,“什么是共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鼓励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其它生物共栖的现象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通过学文后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引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这一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思想以及激发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一. 激趣导入
1. 导入新课
2. 板书质疑
3. 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什么是共栖,谁与谁共栖,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 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二. 自主学习.
1. 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 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 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
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生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三.知识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继续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积累 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锻炼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人文教育
1. 学习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说给大家听。
2. 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生物教学设计3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常较为年轻,他们在生活经验方面还比较欠缺,但是却对生活表现出极高的好奇心,喜欢积极地探索。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已经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积累了一些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对于"神经系统是如何进行调节的"这个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他们通常更喜欢与他人合作。因此,适当安排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非常必要。在我们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与父母的交流较少。设计课前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简单的活动促进学生与家人的交流,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知识点解读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中介绍的内容。该节课主要讲解了反射、反射弧、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等基础知识。教材没有明确提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而是用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这两个概念来进行阐述。这样的表述符合教育部颁布的课标要求,即对知识的“概述了解”进行说明。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神经系统的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知道神经系统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扮演了一个连接上一节课和下一节课的重要角色。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提前录制“膝跳反射”微课推送给学生,微课中说明该实验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家中和父母一起体会膝跳反射这一生理现象。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
课前作业的设计意图:
在家中完成这一实验,可增强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共同探索这一生理现象的缘由。而且实验简单,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了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课中作业:
实践性作业进行“指东往西,不听指挥”游戏,白板展示随机动作指令,学生执行相反指令,并在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是由什么系统完成的,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组成等有关知识点。
课中作业的设计意图:
1、实践性作业通过游戏,避免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课堂中。
2、合作性作业检查课前自主完成的.实验效果,投屏展示学生成功和失败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
3、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合作性作业中的现象,并找出失败的原因,来引入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预先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可以节省后续学习的时间。
4、探索性作业的要求是两人一组完成,其中一人尝试了沙棘果后,需要向同桌描述其味道,并体会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概念。修改后的内容:探索性作业要求我们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在这个任务中,我尝试了沙棘果,并将其味道描述给我的同桌,同时也体验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感受。
5、探索性作业由吃沙棘果、讲沙棘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别。
课后作业:
必做作业:四人一组合作设计并完成课后探究:“测定反应速度”,思考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
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图:
1、必做作业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和组织能力,因小组中各层次学生均包含,完成实验没有难度,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帮助较弱学生设计及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选做作业:
A类,有探究欲,并主动学习的学生:选择易得材料制作反射弧结构模型,并根据模型讲述反射弧、简单反射、复杂反射等概念。
B类,学习被动、不喜欢思考的学生:绘制反射弧示意图,并列举五个简单反射和五个复杂反射的实例。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边界时改变方向的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说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绘制一个反射弧示意图。在这个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画出从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及它们在与物体边界相交后的反射路径。通过观察这个图像,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反射的特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例子。下面列举了五个简单反射和五个复杂反射的实例:简单反射:
1、镜子:当光线照射到镜子表面时,它会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倒影。
2、池塘的水面:当阳光照射到池塘的水面时,光线会被反射,形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区域。
3、玻璃窗:当外部光线照射到玻璃窗上时,部分光线会被反射,使窗户的外观显得反射和闪耀。
4、银质餐具:当光线照射到银质餐具上时,它们会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光的倒影。
5、反光衣:在黑暗环境中,光线照射到反光衣上时,它会发生反射,使人们更容易被注意到。
复杂反射:
1、棱镜:当光线经过棱镜时,由于折射和反射的作用,光线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2、多面体水晶:当光线照射到多面体水晶上时,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光线会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射,产生美丽的折射效果。
3、公路上的水洼:当阳光照射到公路上的水洼时,由于水洼表面的弯曲形状,光线会发生复杂的反射,形成一幅令人惊叹的景象。
4、太平洋的海面:当太阳光照射到太平洋的海面上时,由于波浪的起伏和海面的平整程度不同,光线会呈现出复杂的反射,营造出美丽的海洋光影效果。
5、钻石的闪耀:当光线照射到钻石的表面时,由于钻石的折射率高和切割工艺的精细,光线会发生多次反射和折射,使钻石显示出其独特的闪耀效果。以上是生活中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五个实例,它们展示了光线在不同物体表面上反射的特性和变化。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射现象的奥秘。
3、选做任务:
帮助培养A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B类学生通过绘图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反射例证,深刻体悟知识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以下是修改后的内容:选取任务:促进A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B类学生通过绘图和寻找生活中的反射实例,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原因。
反思
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我们设计了实验和小游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强他们的多种能力培养。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他们愿意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还利用课前实验作业来节约课堂时间,并通过课堂作业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交流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我们也要承认本节课涉及到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任务,因此需要精确掌握课堂时间。另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的结合点,并更突出微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理解并掌握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h动画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难点
理解转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相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思考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该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示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比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h动画。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过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过程:
①DNA双螺旋揭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知识概念图。
(四)巩固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转录成功的mRNA的碱基序列与DNA单链模板的碱基序列和模板互补的碱基序列有什么异同?
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五)课外拓展
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十册教材中的第课,概括地讲述了近代和现代仿生科技产品,在生物的启示下,人类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些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并自己尝试运用生物的某些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
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小发明的构思。
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故事导入,阐述课题 对比观察,启迪智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奇思异想,交流汇报
一. 故事导入,阐述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么?(出示视频)在这里我用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引入,以此创设情景。目的是告诉学生大自然中形态万千的生物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科学的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鲁班发明锯的故事,渗透了人类进行仿生发明创造活动起源于实际需要,得启示于生物特征,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
二.对比观察,启迪智慧 明确探究内容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在设计本环节时,首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人们在这些生物的什么特点的启示下发明创造出了什么产品?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给以引导提示。通过对比观察进一步说明人们仿照植物的叶发明了锯;仿造鱼的外形造出了船;根据青蛙的游动创造了蛙泳;根据老鹰的飞行造出了滑翔机。 设计意图:通过对近代仿生科技产品的探讨,使学生理解人类进行仿生发明创造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生物的构造和功能方面仔细观察和认真研究。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会学。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将本环节分为两个步骤:
1、提出 问题,自主探究:这些科技产品有什么优点用 处?分别在哪种生物的什么特点的启示下发明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自主探究。
2、实验操作,解决问题: A 鸡蛋壳的启示(实验说明)。 B 筒形叶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目的: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讨,从而得出结论:蛋壳凸面朝上时,承受力较大;筒形叶桥不但漂亮而且坚固,省料。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 奇思异想,交流汇报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止境的,请把你的发明构想说出来吧!在此环节中,我倡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生物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从网上搜集资料。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就可以在讨论区中畅所欲言,奇思异想了。 1、出示图片,提出构想(壁虎与变色龙)
2、网上查询,交流汇报(提供相关网址)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的奇思异想,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生物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乃至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安排2课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备一定的显微镜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过程,这为本节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步入初中,刚刚涉及探究和实验,在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有限,因此,本节课如何在实现训练学生的实验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二者之间达成统一,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3、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
1、通过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2、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以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锻炼创新思维,初步具有勇于质疑和尝试改革的精神;
3、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设计思路]
本节的实验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突显实验的“探究”功能,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流程如下:
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创设情境引入实验教学→自学了解常用的玻片标本种类→教师示范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动手练习制作临时装片→显微投影展示→交流得失,体会总结制作技巧→评价→再制作→讨论总结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整理仪器
第1课时:探究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植物细胞。
第2课时:观察多种植物细胞,绘制细胞简图,探究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i、复习巩固
ii、教学引入
iii、实验教学
1、介绍玻片标本
2、实验目的要求
3、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4、制作临时装片标本
5、实验反馈,
表达交流
6、观察植物细胞
7、认识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iv、课堂总结
vi、布置作业
vii、仪器整理
引导学生动手
创设情境: 树叶,头发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吗?大家不妨试试。
简介:装片、切片、涂片。
说明本节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鼓励探究和合作。
启发学生观察,要求学生思考每个步骤的作用,并用一个字加以归纳。
老师巡视,引导、帮助,重点发现同学中的创新点,给予鼓励,并提供指导性意见。
同学们的临时装片;引导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并作辩证评价。
启发学生用一个字归纳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中的每个步骤。
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
倾听学生自我总结。
布置课后和下节课的课前任务。
学生操作,复习
得出结论: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要先制成玻片标本。
自学、观察了解不同玻片标本的差异。
学生倾听,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思考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针对老师演示展开讨论,对各个步骤的作用及操作方法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进行制作临时装片标本
表达交流实验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用一个字归纳每一步骤:
擦→滴→取→展→盖→染→吸
反馈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观察结果,描述细胞形态;
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对照所观察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
明确玻片标本制作的基本步骤。总结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明确课后和下节课的课前任务。
整理实验仪器,组长检查。
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引导质疑。
体验探究过程。鼓励创新思维。
展示并达成正确认识。
培养归纳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进一步巩固知识。
激发继续探究的热情,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步骤: 擦 滴 取 盖 染 吸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步骤: 擦 滴 取 盖 染 吸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缓缓流动,可以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液 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培训保证了各组成员能在小组内互帮互促,较好地完成实验要求,通过合作小组的评价,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小组的学习效率,部分学生显微镜的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训练、提高,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效率。但是内容较多,有的同学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这些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以训练。
生物教学设计7
1教材分析
“神奇的微生物”一节内容涉及了2个重要概念,即“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的生物分类内容的延续,对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本节课中,笔者主要给学生介绍了神奇的微生物中细菌的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应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细菌的结构及特征阐述清楚,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微生物相关的产品、视频等,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对微生物的种类、名称、结构等所知不多。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逐步传递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2能力目标
能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细菌的信息资料,能进行生物学观察和探究。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学习中,具备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关爱健康的情感;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4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重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教学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展示“手”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手干净吗?”利用“舒肤佳肥皂”广告视频小结:人们的手不干净,上面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这样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奇的微生物(第1课时)”。同时,给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特征:结构简单、体积很小及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并告诉学生将主要学习细菌的相关内容,学习形式是游戏闯关。
5.2模型建构,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结构
首先,教师让学生看图说话,使学生了解细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菌的主要结构及功能。并请学生将黑板上的细菌挂图各部分结构“贴一贴”,将各部分结构名称在挂图上通过贴纸的形式标示出来。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请学生回顾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并要求学生利用红贴纸将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相似结构标示出来,用黄贴纸将植物细胞、细菌细胞不同之处标示出来。通过让学生上台贴细菌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区别,使学生了解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细胞核和细菌核质区别: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像细菌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然后,告诉学生,有些细菌还有荚膜和鞭毛。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建构模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学生建构模型之前,教师先展示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制作的模型照片,指导、开拓学生思路。选取几个学习小组展示他们的细菌模型,并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3阅读资料,获取正确信息
教师给出痢疾杆菌和枯草杆菌图片及它们的相关资料,请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得出:痢疾杆菌是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枯草杆菌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5.4学生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细菌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分组调查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共同合作调查。每组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上课时,每组组长对本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地球上动、植物的遗体主要被腐生细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而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科学的调查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5.5收集资料,表演汇报
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细菌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并整理这些资料,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汇报。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6知识冲浪,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说说细菌和前面所学的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这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
②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突然都不存在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可从细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方面作答)
5.7课外拓展,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科学幻想报告,以“细菌对未来环境产生的影响”为主题,题目自拟。
6教学反思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人类肉眼无法观察,导致这节课的内容会比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此,本节课,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贴图教学、模型教学等手段,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轻松地获得知识。但是,在这节课的模型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合理控制好时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生物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太阳能是怎么转变成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 (光合作用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又依靠什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叶绿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强调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的不同,其中纸层析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着重讲解,通过f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继续和学生分析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两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研磨时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过滤时,用尼龙布而不用滤纸的原因是什么?
(3)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
(4)层析时烧杯要加盖,为什么?
(5)为什么要重复画滤液细线?如果只画一次会怎么样呢?
(6)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如果接触了又会怎么样呢?
(7)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其排列顺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
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到滤纸条在小烧杯中进行层析时,组织学生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交流实验前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师生交流。交流到第七个问题时,正好实验结果也就出现了,这时找学生展示自己滤纸条上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交流观察自己滤纸条上的结果,教师展示结果比较好的色素带,总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及颜色等知识。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含量1/4)叶黄素(黄色)
叶绿体中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含量3/4)叶绿素b(黄绿色)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实验原理,有利于掌握操作要领;通过提出探究思考题,注重了试验的探索性;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过程,解决了课本中提出的“不能”、“注意”等的原因,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分离出了绿叶中的色素,那么这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吗?
探究二:绿叶中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吗?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白光通过三棱镜和白光先通过色素滤液再通过三棱镜的光谱情况,对比思考色素对光的吸收情况,从连续光谱中可以看到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情况,并给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学生很容易得出色素的功能:吸收光能,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然后给出探究二的思考题:
(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许多植物到了秋天叶子就变黄了?红叶是怎么回事呢?
(3)温室的顶棚用红色玻璃还是绿色玻璃好?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对比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看图,提高了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通过联系生产实践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探究三:捕捉光能的色素存在于细胞中什么部位呢?
简单介绍前面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然后多媒体展示叶绿体的结构。这时提出问题:色素具体分布在叶绿体的什么部位呢? (类囊体)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很简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细胞器来掌握。
探究四:叶绿体的作用仅仅是吸收光能吗?
多媒体flash动画展示资料分析中恩吉尔曼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叶绿体的功能,并讨论恩吉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提高生物学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那么,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合作用探索的历史。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色素的种类
2.作用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是课本上重要的学生必做的实验,四种色素与后面要学的光合作用过程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在实验室上这节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虽然准备实验很麻烦,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不用再另找时间做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并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领会了实验原理纸层析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生物学的科学素养。整堂课学生求知旺盛,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学生做的实验必须做,时间长了不做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下降,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分析拓展能力。在小组的合作实验中,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好,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就差一些。所以教师要着重强调实验的规范性,特别是实验仪器的使用。
生物教学设计9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声音洪亮,充满激情)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你发现生活中的美了吗?
[投影图2-7] 同学们!图片中孔雀的羽毛漂亮吗?
生:漂亮!
师:在你发现美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孔雀的羽毛为什么会如此漂亮?你发现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了吗?
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发现知识的眼睛。
(展示课件)正如我们平时吃的食物(肉、蛋、奶)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样,头发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或许同学们会问,头发中的蛋白质与光滑柔亮的发质之间有什么关系?蛋白质起什么重要作用呢?(设下悬念)
师:下面我们就围绕蛋白质展开讨论,首先我们来一起探讨蛋白质的结构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洗发水的说明书。(展示课件)找出这种洗发水中添加的物质是什么?
生:维他命、氨基酸等。
师:说明书中提及了添加活性氨基酸能渗入头发内层,重组内部结构。氨基酸与头发的主要成分──蛋白质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我们应该怎样描述?
生:氨基酸能形成蛋白质。
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让我们先对氨基酸的结构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去探讨这一过程!
请同学们观察甘氨酸的结构简式,(展示课件)甘氨酸由几种原子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
生:由四种原子组成,它们分别是C、H、O、N。
师:(表扬,进一步发问)这四种原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生:小的横线
师:(趁机进一步表述,使其更准确)这些小的横线实际上是连接两个原子的共价键。
(发问)与碳原子相连的是哪些结构呢?
生:-NH2,-COOH,-H (预测,只能说出各原子组合,而不能正确说出基团的名称)
师:(加以补充,同时展示课件标明名称)
氨基(-NH2),羧基(-COOH),氢基(-H) (展示丙氨酸结构简式)
谁来告诉我此结构式中哪个是氨基?那个是羧基?它与甘氨酸的不同之处在哪?
生:(踊跃回答)C原子左边的结构为氨基,右边的结构为羧基,不同在于C原子下侧连接的基团不同。
师:(连续再出示缬氨酸、亮氨酸的结构式)
根据对以上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的观察,你能用同一个结构简式来表示出这四种氨基酸么?
请写在练习本上。(学生书写过程中,教师到讲台下巡视书写内容,找出有代表性的写法。如右图。1分钟后,拿学生写的表达式用投影仪展示)
这位同学写的式子能表示这四种氨基酸吗?
生:可以。
师:(展示天冬氨酸)能表示吗?
生:可以。
师:(展示赖氨酸)能表示吗?
生:可以。
师:我们把这个能表示所有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表达式称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继续讲述)依据这位同学写的结构通式与课本上的结构通式作对比,你能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吗?
(以小组为单位派一代表发言)
生:①氨基、羧基写法不同;②与碳原子相连的基团用A表示;③A与H原子位置互换。
师:(进一步总结强调)(展示教材中的结构通式)
同学们能否尝试用语言准确描述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①与碳原子相连的有氨基和羧基,并有一个氢原子与其相连。
师:(补充)R基上能否有-NH2、-COOH?如果有,应该如何描述?
生: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这个碳原子还连有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
师:(展示) 是否符合通式?有没有同学对这一描述加以补充。
生:(进一步总结)并且都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师:下面我们动一动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氨基酸结构通式模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2分钟)
(介绍小球代表的原子,至于铁棍、弹簧棍不必提)
生:(举手)最快一组
师:(等待其他小组)。请最快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最快的原因?
为什么用弹簧棍代表 —C=O 的两个共价键?
生: ①小组合作:1个做氨基、1个做羧基、一人做R基、一人做-H与第5个人的C相连。
②已介绍过 —C=O 的共价键与其他的共价键不同。
师:评价学生 ①团队合作精神(像F1赛车的服务队);②听课认真,能把握住问题的中心。
我们进一步观察:所有的原子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生:不是
师:强调这一特点
(二)师:我们已经讲过氨基酸的R基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种类的不同,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20种,但是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却多种多样的,那么,氨基酸如何形成多种多样且分子量如此巨大的蛋白质呢?(启发语气)
,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实录
生:蛋白质是由一个一个的氨基酸连接而成的。
师:我们先来学习两个氨基酸分子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吧?出示课件,提醒学生仔细的观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2分钟后,任选8个小组中的2个代表到讲台前演示这一过程。
生:(两人演示)1号小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羧基上的-OH,2号小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氨基上的一个H,将两个模型连接在一起。
师:(趁机提问)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是怎样的?
生:(主动回答)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H2O(同时两小组代表演示出H2O分子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我们称之为脱水缩合(课件演示,让两代表回原位,老师将连接而成的模型拿在手中,举高)。
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建是什么呢?(提示学生思考)。
生:肽键
师:在模型上找出它的位置,并写在纸上。
生:学生积极回答,并展示书写内容( )
师:(手持模型)由这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我们称为什么?
生:二肽
师:课件标出,展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第一步,趁机进一步表述。如果再让5号小组的代表将其模型与我手中的二肽连接形成的化合物称它什么?
生:三肽(展示第二步)
师:以此类推,由许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我们称它为什么?
生:多肽(展示第三步)
师:多肽通常呈这样一条很长很长的链状结构,我们称它为什么?
生:肽链(课件标出)
师:(手势演示肽链的盘曲折叠)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展示第四步)
生:(加以认同)
师:有些蛋白质是由一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肌红蛋白(课件
展示)。有些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牛胰岛素(课件展示)。有些蛋白质是由四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血红蛋白(课件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肽链形成蛋白质时还需要一定的化学键互相连接。
总结:氨基酸分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历尽千辛万苦”形成了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
学习了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也来合成一种蛋白质,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对人类更有用呢?(启发语气)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但是胰岛素在牛、羊等动物体内含量很少,很难通过提取来大量制备,因此,人们梦想着有一天能用人工方法来合成胰岛素。可喜的是,1965年9月17日,我国的龚岳亭、邹承鲁、纽经义等经过艰苦的工作,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此还荣幸成为诺贝尔奖提名成果,遗憾的是因为提报的研究小组超过了3人而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同学们,我国在生命科学的若干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只要你们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潜心研究蛋白质的奥秘,也许会成为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
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关结晶牛胰岛素的知识。根据我们课前搜集的有关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材料,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谈谈你对牛胰岛素及其合成过程了解的情况。
师:展示课件讨论内容:体验科技之路。
1.如果你是科研小组的成员之一,在承接这一科研项目之前你需要具备有关牛胰岛素的那些知识?
2.确定你的合成方案?
3.合成之后,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4.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生:根据资料回答
师:展示课件,分析实验结果。
做任何一项科研项目,成功之后要总结经验,失败之后我们也应该及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假设我们在合成两条多肽链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课件展示)。
① 未严格按照组成牛胰岛素的17种氨基酸合成。
② 未严格按照组成牛胰岛素的51个氨基酸合成
③ 未严格正确的排列顺序进行合成 。
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不能合成牛胰岛素。
师:合成肽链之后如果没有按照严格的连接方式﹑折叠方式进行,同样也不能合成牛胰岛素。
根据以上讨论,请同学总结出决定蛋白质种类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
生:(举手回答)
师:好了,蛋白质的种类多种多样,就为蛋白质执行多种多样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蛋白质有哪些主要功能呢?请同学们交流后回答。
生:回答(依据课本知识)
师:(展示课件)总结出蛋白质的五大主要功能。除了这五大功能,蛋白质的功能还有许多许多,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搜集有关的资料。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羽毛、肌肉、头发、蛛丝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这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这也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这还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胰岛素起信息传递作用,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这又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抗原的侵害,这都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总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结课)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3.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教学时间:20xx。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⑴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⑵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⑶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⑷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5)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生物教学设计11
本讲的重点内容是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固氮微生物的种类,特别要理解如何联系生产实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加农作物的收成。光能的转换、C3植物和C4植物的区别、生物固氮的过程,是本章的难点,但后两点是选学内容,只要知道一下就可以了。
一、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光能转换色素是处于特殊态的叶绿素a
最终电子供体是H2O
最终电子受体是NAPP+
发生在类囊体、光反应阶段NADP++2e+H+NADPH
ADP+Pi+能量ATP
发生在类囊体、光反应阶段ATP和NADPH将能量转换成糖类等的化学能
发生在基质、暗反应阶段
二、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
C3植物的叶肉细胞叶绿体
C3和C4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C4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
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
H2OO2
eH+NADPH2C3
光NADP+固定CO2C4C4CO2
还原C5
光ATPC3(PEP)
ADP+Pi(CH2O)C3
(丙酮酸)
光反就阶段暗反应阶段
C3植物的光合作用
C4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
光合作用的指标是光合速度。光合速度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一般测定光合速度的方法都没有把叶子的呼吸作用考虑在内,测到的是净的光合作用速度,而总的光合作用速度还要加上呼吸速度,关系式是:
总的光合作用速度=净的光合作用速度+呼吸速度
一般习题当中,通常告知净的光合量(如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同时也告知呼吸量(如在黑暗中测得的数据),而要求求的是总的光合量(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释放的氧气)。
1、光照
光合作用是一个光生物化学反应,所以光合速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度的增加转慢,直到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光照促进的是光反应过程,而暗反应的能力(CO2、酶的催化效率等)是有限的。光强与光合速度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注:a点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b点表示光合作用速度到达饱和点。
虚线曲线表示阴生植物,实线曲线表示阳生植物。
2、二氧化碳
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的浓度高低影响了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在一定范围内提CO2浓度能提高光合速,CO2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光反应的产物有限。CO2浓度与光合速度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注:实践为C3植物光合速度,虚线为C4植物光合速度。C4植物比C3植物对CO2的.利用率高。
3、温度
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是由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而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温度与光合作用速度的关系,实则上就像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最适温度。
4、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例如:
N:是构成叶绿素、酶、ATP、NADP+等的元素。
P:是构成ATP、NADP+等的元素。
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
5、水分
水分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缺乏时可使光合速度下降。
6、日变化
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一般是中午较高,但在炎热的夏季,中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出现“午休”现象。
4、固氮微生物
(1)共生固氮微生物:如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为异养需氧型。
(2)自生固氮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独立生活,能分泌生长素。
5、生物固氮过程与氮素循环
生物固氮能在生物体内温和的环境中进行,这是因为固氮生物具有固氮酶。
N2
ATPADP+PiC2H2
e+H+酶C2H4
NH3
氮素循环如下图:
例1、右图表示在充足光照条件下,温度对藓光合作用量(①②)和呼吸作用量(③)的影响曲线图。这三条曲线是通过测定量而获得的,纵轴与曲线为吸收量,对为发生量。
请回答:
(1)表示总的光合作用量和净的光合作用量分别是曲线[]和[]。
写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植物重量增加是在_______0C左右最大。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本题是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知识理解的综合测试。测定这两种强度大小方法常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内CO2或O2的吸收量与发生量获得的。
(1)小题是测试总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量之间的关系,○1为总光合作用量,○2为净光合作用量。两者的关系为:净的光合量=总的光合量-呼吸量。应该指出,一般实验中测得的光合量为净的光合量(也可称为表观或可见光合量),因为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呼吸作用。
(2)小题。只要观察曲线○2的峰在20℃左右,这时植物重量增加最多。
(3)不一致,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20℃—30℃,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5℃以上,这是因为这两个生理活动中不同的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上有差异。
例2、写出三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它们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元素: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元素: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元素: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较灵活,以高等教育中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依据,来测试学生对光合作用与矿质元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虽然教材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但是凭学生所学知识是可以回答出来,这是高考名题的思维方式。回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要求答出矿质元素,而不是必需元素,不可回答C、H、O;二是要考虑到光合作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所含的矿质元素,如叶绿素含有Mg,ATP含有P,叶绿素与各种酶含有N。
答案为:Mg叶绿素的成分;P形成ATP需要磷;N叶绿素和各种酶的成分(只答各种酶的成分,不扣分)
应该指出,这是一题开放性题目,因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很多,为了与高等教材不发生冲突,对本题的标准答案又作了补充,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还有:Mn、K、Fe、S、Cu、Cl,如果答上可参照考答案的分值赋分。
1、在叶绿体中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的色素是()
A、叶绿素aB、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C、叶绿素bD、全部的色素
2、下列有关叶绿素中光能转变成电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最终电子供体是水B、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C、大多数色素吸收和传递光能D、叶绿素a都是光能转换中心
3、下列有关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的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类囊体上发生了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的过程
B、ATP与NADP+中贮存了活跃的化学能
C、在光反应阶段发生了光能→电能的过程
D、在暗反应阶段发生了电能→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4、除了下列哪一项之外,其余的都是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
A、维管束鞘细胞具有结构完整的叶绿体
B、维管束鞘细胞较大,排列成“花环型”
C、叶肉细胞具有正常的叶绿体
D、叶片向阳面无栅栏组织
5、在低温度CO2的环境中,下列哪一组植物的生长状况要良好一些()
A、小麦、水稻B、大麦、大豆C、高梁、玉米D、芽豆、马铃薯
6、能够分泌生长素的细菌是()
A、根瘤菌B、圆褐固氮菌C、硝化菌D、乳酸菌
7、将大气中的氮素固定下来的主要是通过()
A、工业固氮B、电离固氮C、生物固氮D、以上都不对
8、下列哪一因素不会影响绿色植物的干物质的积累()
A、CO2B、温度C、光照D、水蒸气
9、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最低的光是()
A、红光B、绿光C、蓝光D、紫光
10、在高层建筑物周围生长着的植物,颜色稍稍发黄,不健康,其原因是这种植物一天中的()
A、呼吸量远远大于光合量B、呼吸量和光合量正好相等
C、光合量略低于呼吸量D、光合量高于呼吸量
11、写出形成NADPH的反应式。
12、在一定范围内,增强光照,提高温度,增加CO2浓度均可提高产量。试说明:
(1)增强光照,可使光反应的产物增多,促进CO2的固定。
(2)提高温度,可提高,使光合作用速度增快。
(3)增加CO2浓度可提高作物产量的原因是。
13、下图表示各种外界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Ⅰ)~(Ⅲ)分别表示光强度,CO2的浓度、温度对光合速度的影响(其余的条件都适合的),(Ⅳ)表示在弱光光下温度对光合速度的影响。请据图作答:
(1)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过程,光反应阶段必需的外部条件是,它可为暗反应提供,促进CO2的,暗反应是不需要光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必需在的参与下完成的。
(2)(Ⅰ)图中的曲线[]段表示光合作用的速度随光强度增加而增加,到了[]段则不是如此,原因是。
(3)(Ⅱ)图中的曲线○3段上升很快,但到了○4则几乎不再上升,其原因是。
(4)(Ⅲ)图的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5)(Ⅳ)图的曲线表示无论温度变化怎样,光合作用速度却没有变化,其原因是。
(6)除了上述三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影响光合作用速度的因素?请列举两点。
1.B2.A3.B4.A5.C6.B7C8.D9.B10.C
酶
11.NADP++2e+H+→NADPH
12.(1)NADPHATP
(2)暗反应酶的催化效率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材
13.(1)光能NADPH和ATP固定
(2)①②暗反应能力有限
(3)光反应的产物有限
(4)暗反应酶的催化与温度有关
(5)弱光照下,光反应的产物极少
(6)矿质元素水分
生物教学设计12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
(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
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生物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
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表
教 学 进 度 表
学科:七年生物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进化的知识过程中,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较法。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且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释疑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学生自渎课本资料分析思考:
1、什么是化石,不同地层化石的'规律是怎样的?
2、始祖鸟的形态特征说明了什么?细胞色素c的不同差异说明了什么?
3、什么是比较法,比较的意义是什么?
B、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进化的历程:
结合课本上的生物进化树并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学生通过植物的进化历程,推测出植物的进化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物进化的历程:
科学家适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四、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可算是七年级内容的一个小结,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会遗忘很多,所以课前最好让学生自己预习,搜集植物方面的内容,比如植物的形态结构等,这样的话整堂课的效果就会比较好。生物进化树是这节很重要的,讲解进化历程的时候多结合这个图。所以这节课可以说是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一个结合。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06-1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
生物教学设计【精】02-25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热】02-23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