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

时间:2024-07-16 13:15:50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1

  我听了李xx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并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本节课通过“阅读之星”入手,这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如何知道哪组更好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但是没有让学生领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

  2、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平均成绩,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

  3、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应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该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动手操作,既可以体验平均数的含义,也可以得到一种“移多补少”的思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求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2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第八册教学简单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平均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求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第八册中教学的平均数就是这一类,第二种就是求加权平均数(我们简单称之为较复杂求平均数问题),本单元中例2、例3的教学内容就是这种类型的中最简单的例子。今天的教学内容例2为:根据每组数据的合计,把它们相加得到整个数据的总和,再进一步求出平均数。例3为:把原始数据经过分组整理后,得到每组的平均值,在求全体整体数据的平均数时,就需要先求出每组数据的和,再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然后再按照全部数据的个数求平均数。

  本课教学对象为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孩子在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孩子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求平均数就是要把总数除以总份数得到平均值。另外,孩子刚学习了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知识结构已经做好准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根据给出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会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推理,分析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2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3,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探底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让孩子温习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找出解题思路,即: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

  3、巩固内化: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拓展延伸: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其中新授课部分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教学例2,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2对比,找出异同点;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第二部分:教学例3,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2的异同点;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第三部分:对比例2、例3,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整节课教学安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不断进行比较。例2和复习题的比较是第一处比较重点,让孩子自然地联想到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先要求出全班植树的总棵数和全班总人数,再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出平均数。3则进一步和例2进行比较,进一步改变条件成为求加权平均数问题,题材中每个组植树多少棵没给出,只知道每组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联想例2的解法,进一步提高解题要求,最后将例2和例3再进行类比,刚已经比较出不同,现在再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即:都需要先求出总数和总份数,再相除,最后得到平均值。

  3、上面两题都可以看成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它们解答的共同点是:第一步求(),第二步求(),第三步求()。

  4、请你调查本组成员的年龄,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本组中()岁的人数最多。

  (2)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3)请你预测本班同学的年龄结构是什么情况?

  5、一辆车从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50千米,再由b地返回a地,每小时行3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形成性评价测试题安排说明:练习1、2以例2、3题型为主,进行巩固练习。练习3进行小结方法。练习4安排结合刚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及以前的实践统计进行,从平均数计算中做出预测。练习5作为一个提高练习,结合假设让学生体会出只有分别求出往返时间可以求出往返平均速度。

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3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总的来说是节很成功的课。

  一、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潜意识中有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

  三、新知学习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节省了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示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

  四、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

  五、练习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每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用意。正对性很强。

  六、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

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4

  “数学课堂一定有教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更会有学生的品、做、悟。”张老师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

  首先出示的第一组男生与第一组女生的套圈个数是一组特殊数据,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是一样的,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组数据让孩子们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总数和每组人数上纠缠,巧妙的设计让人叫绝。

  张老师出示的第二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情境统计图,数据更为符合生活实际情况,探究“数据的代表”也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过程中,张老师突显“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学具让学生动手“移多补少”,学生操作的意识是在上个环节“唤醒”的,而对于老师们平常的“先合并再平分”这一计算方法教师用电脑加以演示“合并”与“平分”的过程,这一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后,张老师出示了第三组男女生比赛的统计图,男生分别是8 10 9,这一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而女生成绩是9 7 (),如果平均数是7,你认为第三位女生应该套几个,这样就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张老师在临时更换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能上出这么精彩、大气的课,她的数学教学功底着实让人佩服。

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5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总的来说是节很成功的课。

  一、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潜意识中有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

  三、新知学习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节省了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示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

  四、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

  五、练习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每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用意。正对性很强。

  六、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

  建议:

  这里平均数和我们学过的平均分不一样,是个虚拟的.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都一样,这点可以利用例题及多媒体的统计图早些渗透,更直观。例题的统计图移多补少后图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虚线表示这样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虚拟的意思。

【最新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相关文章:

《平均数》评课稿08-11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03-08

求平均数评课稿11-15

《平均数》评课稿(必备)07-19

《平均数》评课稿精选15篇04-14

《平均数》评课稿15篇03-08

《平均数》评课稿(15篇)03-08

《平均数》评课稿(精选17篇)05-26

《平均数》评课稿(集锦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