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4-07-18 08:28:51 职业/专业/职能 我要投稿

职业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1

  [摘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社会发展背景下,伴随着技术转型升级对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价值观的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及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契合关系以及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作用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教育的功能,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的外部规律。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就业、转业或提高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更是立足于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具有面向区域经济服务的特点和功能,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恰恰是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作用。那么,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作用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

  1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必要性

  1.1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和社会脱节的现象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和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持续强劲,对高技能型人才数量的需求,和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如不能有效解决,将成为制约滨海新区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快培养适应滨海新区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推动滨海新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企业需求人员的研究发现,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相当多的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历。在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46.3%的学生没有从事过社会实践活动,32.8%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缺乏社会实践的素质。另外,学生强调所学知识过于理论化,缺乏对职业学校的具体了解。总体上,学生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对职业教育了解不深,对专业技能掌握不全。

  1.2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根据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针对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需要,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是新时期天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从教育过程的各环节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课程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对接,教学方法落后,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才能有效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充分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

  2.1树立契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主要聚焦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当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国家发展的要求、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体成长的要求统一到教育的实践中。我国大学生每年未能完成一次性就业的占一百多万人,这不但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学生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学生是否学有所成,是否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所学专业的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实际上也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效果是否得到彰显,是否把以人为本落到了实处。因此,要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树立契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2.2制定基于就业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定位,制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它将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教育内容与方法条件、制度实施与保障等有机地衔接起来,成为指导人才培养的活动方案和行动指针,也奠定了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在调查学生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现象,38.8%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容易适应,55.2%的学生认为这给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可以克服;我们发现有43.3%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没有帮助,与此同时,77.6%的学生认为改革学校教育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对改善学生就业状况比较有帮助。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希望学院通过课程调整,使学生得到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总之,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要求对接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成长需要,根据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以就业为目标要求,制定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3深入实施导师制,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基于就业导向的发展目标,以及更加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实施导师制。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有助于发挥师者的全部功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导师制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密切接触和言传身教,通过个别指导和小组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定位,增强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及自我修养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给予及时指教和引导,更有效落实和实现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

  [2]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xx.

职业教育论文2

  [摘要]高职教育目前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规模扩张过快与内涵发展不足、就业压力增大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等矛盾也凸显出来。高职院校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十分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要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所谓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当前最受认可的解释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1]。这个解释至少涉及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两个层面。将此概念引入教育,我们则可把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解释为“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2]。

  二、 高职院校当前发展的现状要求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统计,截止20xx年12月,我国共有高校1 792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 091所。从布局上看,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从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的一些问题也凸现了出来。

  1被础设施不完备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成人高校转型或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大多都面临着办学场地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不足。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对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场地等有相当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仪器设备与社会发展相比,是比较落后的。学院花巨资引进的设备,很可能过了两年就落后于市场,还有一些仪器设备耗损很大,更新速度快,仅依靠学校的购置,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必须借助企业的力量。但在办学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都较弱,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也相对较少。

  2鄙源质量不高

  由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可度不高。许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因而报考高职院校的不多,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一般集中在本科录取分数线的低端,缺乏群体性的优秀生源。生源质量不高,也导致了育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3本费渠道不畅

  高职院校的收入渠道狭窄,学费收入是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对公办高职只投入教师人头经费,而高职院校要将学费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维持运转。再加上实训基地、教学仪器需要大量投入,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就成了一个难题。

  以下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xx年由湖南工程职工大学和长沙工程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短短的4年时间,在校生由原来的不足2 000人达到现在的7 000余人,校园面积拓展了150余亩,建筑面积增加了4万余平方米,学院固定资产总值以年均25.6%的速度增长,在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发展速度引来省内外各界专家、学者和兄弟院校的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学院办学理念的先进、办学定位的准确;得益于学院坚持“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走内涵型发展道路;得益于积极引入经营理念,向管理中“要”效益,适时扩大招生规模、广开融资渠道的办学理念。但学院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一是质量危机。组建初期,学院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规模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对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生源危机。往后的几年,高等教育对生源的需求将超过生源的有效供给,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为明显,教学质量不过硬、缺乏办学特色的院校很可能面临“生源相对不足”的困难。三是生存危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特色乃至学校品牌的竞争加剧,缺乏竞争能力的高职院校,必将在竞争中落败。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它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子系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使学院做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它的教育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高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我们应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强化责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外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实践部分少,发展到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零距离”上岗,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性技能性要求,实现了一个飞跃。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这种实践性教学走向了极端化,如有的院校仅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走上岗位后顶多是熟练的操作工,而不是一个有发展潜能的职工,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育人,使学生自身具有发展的后劲,才能达到我们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2奔岢忠允谐∥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就是办学要紧密联系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一是有学生愿意来你办的学校;二是有用人单位愿意选用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市场的前沿,洞察生源市场和用人市场的特点,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按照专业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课程,保证培养出的学生能用、适用、好用。例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地质行业单位主管、以地勘工程类专业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目前全国的地质类人才紧缺,就应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文件精神,努力挖掘地质行业类专业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时调整专业和方向,保持高职教育旺盛的生命活力。

  3奔岢痔厣教育,建立特色办学模式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学校的竞争资本就是特色。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努力创出特色。一是要创办特色专业。高职院校与基于学科教育的本科院校不同,专业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只有创办特色专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基于所处区域及行业的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对强势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创办特色专业。例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面向国土资源、地矿行业的学校,国土资源调查(地质找矿方向)、工程测量专业、岩土工程技术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等,就应该是学院的拳头专业,这些专业不仅在湖南,就是在全国也是深具潜力的,行业用人量大,市场就业形势看好。二是要创办特色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必须突破传统守旧、脱离现代社会需要的教学方式,创办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快速、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要创办特色教学模式,必须做到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与论证,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邀请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同时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创新。近年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办特色教学模式上作了些探索。当前学院24个专业的设置,既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又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适应性与针对性的结合。例如,我院为湖南省地矿局定向培养的“岩土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一种典型形式订单培养,即根据湖南省地矿局的要求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培养符合野外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入校时就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三是要开展特色实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花大力气建设能满足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同时,要和厂矿企业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基地,重点选择一些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满足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文汝,罗玉平.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xx,(25).

职业教育论文3

  中等教育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针对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加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从德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德育实践活动作了详尽的阐述。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进一步加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以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就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谈谈个人的几点见解。

  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限于工作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观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德育课的教学还是切实有效的,而且总体情况相对良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如对德育课程定位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校本课程匮乏、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德育课教学存在僵化呆板、实用模块少;理论教学普遍偏重、实践教学普遍较轻;理实分离,德育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适应我省中职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合中职学生的新特点,迫切需要落实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改任务,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对于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育课堂教学要坚持课程改革,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主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各种才能,因材施教。

  (一)加强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

  1.重新整合德育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2+1”教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进行。为进一步提升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本校尝试重新整合德育教材,编写校本教材,总体框架以教育部大纲为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分模块,实现分学期、分模块的教学。将目前德育课程重新打散、重新组合,重构一个德育课程实施结构,四个学期四层推进,每个学期都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与政治社会和哲学与人生,使得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校本教材编写具有结构灵活、内容丰富、重视学生操作、案例接地气等特色,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变化积极探讨,整合教材,改革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分小队教学并尝试推行四层推进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小队,每小队4~8个学生,分小队时兼顾到学习层次和男女学生的比例,每个小队自定队名和队服,并作一个队形展示,大大增强了小队的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队设问、分队讨论、分队做答、分队表演等形式,对小队和个人实行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队活动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不良习惯,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分小队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尝试进行知识引入—知识探究—实操项目—拓展实践的四层推进的教学模式。比如,哲学与人生四层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问题为基本单元,按照逻辑严密、简约高效的要求,把每一课的教学进程设定为四个依次推进的基本环节,即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运用哲学原理,解决人生问题—应用人生哲理,从而改变人生行动。这种四层推进的教学模式,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理论讲解精要,结合实际具体,既符合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又注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既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达成了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探索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加大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实践的程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以项目教学法为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主要以行为引导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施中应由明确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落实项目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和应用等要素组成。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课为例,首先确定本课项目主题就是自己应该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道路;然后确定项目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即要实现自己人生正确的选择,必须有哪些条件作为支撑,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出实现人生选择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即客观实际。完成项目等环节的分析,对比传统的教学法,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取得更加积极的教学效果。

  4.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探索适合课程特点的多样化考核评价办法,将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考核与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课程考核评价重视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我校对学生德育课的评价从过程性考核(60%)和终结性考核(40%)进行综合评定,过程性考核(60%)可分为五个方面: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10%)、上课出勤率(10%)、作业完成(15%)、实训活动(10%)、形成性考核(10%);总结性考核(40%)可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自主评(10%)、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10%)、教师的导向性评价(20%),最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及格。这种考核评价模式能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达到德育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

  德育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扩展,也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主题活动与德育课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形式主要有三种:

  1.开展对应德育课程的技能比赛活动

  设置基于课程涵盖德育内容的技能比赛,结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举行相关项目的选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项目,加强德育的实效性。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德育课第二课堂技能比赛项目有: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全国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我是职场之星模拟应聘比赛、放飞梦想演讲比赛;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大赛;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开展模拟公司企业沙盘比赛,创意LOGO设计大赛;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课程举办人生哲理情景剧大赛、智慧人生手抄报大赛。技能大赛的开展,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充分发挥,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2.定期开展团日活动,主题德育系列化

  主题德育活动做到“三贴近”原则,让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结合本校实际,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力求围绕主题、体现特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育人的科学性。如中职第一学期修身树德、遵纪守法为主线,开展认识自我、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中职第二学期以人际交往和谐相处为主线,加强职业素养、职业伦理教育;中职第三学期职业理想、学业进取、心怀感恩为主线,热爱所学专业主题活动,加强职业特征、职业技能教育;中职第四学期开展社会责任、企业的用人原则主线,加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教育;中职第五、六学期以社会实践、重在体验为主线,开展职业困惑、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突出爱岗、敬业的主题活动,加强敬业意识、公民意识的教育。

  3.举办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校本化、课程化

  针对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展示的欲望,引导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课程化,可以提高社团的活力和知识体系的学习,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良好载体,拓展了社团的教育功能。

  除此以外,加强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还要建设、运用教材资源库,开发教学资源,深化教学研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听课评课,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等;还要从上到下,加强领导,方能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建设涉及面广,以上只是对课程建设的粗浅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和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中职生德育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论文4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层面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多个方面综合入手,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强调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相应的专业内涵及管理机制建设。只改革课程,不改革教师,不改革管理,课程改革不能成功。改革是进步,不改革则职业教育缺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但改革的步子不能太大或太小,稳中求成效才是根本。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既涉及老师和学生,也涉及改革中的情境状态及相关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某些课程改革项目或许有所成效,或许会成为某种“需求合理性”,得到领导的认可,为决策者所接受。但是否为社会所接受或师生所接受,依然值得探讨和长期观察。例如为了取得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好成绩,职业学校普遍组织部分学生技能集训,有些学校技能集训的学生占据学校大量实习设备资源,导致其他学生实习不能正常进行,直接导致课程改革不能正常实施。所以由于学校内部独特的组织结构形式、习惯性工作流程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等的存在,直接导致课程改革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被重新设计和包装。

  从宏观的制度层面上,国家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支持各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层面上看,学生在职业课程改革中既可能是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成功的课程改革无疑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空间,失败的课程改革则可能让他们对专业更为迷惘,但他们只有顺应学校的课程改革,不能选择,也无法左右课程的方式方法。职业学校在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改革学校内部的机制建设,以配合课程改革的环境需求。当课程变革的设想进入学校之后,会遭遇到学校之既有组织架构、工作任务、内部关系、活动规则、评判标准等构成的学校组织的核心事项的“过滤”或“整合”,也就是重新设计包装,课程变革的某些设想会被舍弃或曲解,也自然而然地增添其他元素。在整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层面才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改革创新的态度,及个人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成败。教师的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质量,学校应关注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的提升及课程改革平台的'创建,教师们则应关注教学的细节之处,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宏观到微观,系统到个别的全面改革。“教师”也并非个体,教研组的成功实施有助于课程改革质量的提升。

  二、结语

  课堂层面则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关键。教师将进行理想化的课堂设计情境,又会在实施面临新的困惑,实现新的选择。这个时候,即使是先前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较为完整的对变革的“理解”,也有可能因为流动而多变的现实因素发生解体。例如当原先设想的学生兴趣大增,面临学生不愿意学习时怎么办?原有设想的教学效果显著面临教学效率依旧低下时怎么办?

职业教育论文5

  摘要:针对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 师资结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行政化管理等问题进行,提出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对策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

  (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1999年以来,云南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等职业院校数、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20xx年1月,全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5所,其中公办院校27所、民办院校各8所,高职院校数占全省高校数61所的57.4%。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23 835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数347 732人的35.6%。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招生人数,云南省高职院校数已占云南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在政府办学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云南省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型企业和社会参与合作办学,现已组建了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参与、跨地区的省级行业性高等职教集团8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4个,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短缺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二是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为加快云南省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了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建设、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三)办学特色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普通高校,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需的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开辟了校企联合共建的联合办学模式,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云南省高职院校多为近年升格举办或完全新建而来的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教学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承载能力,出现了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招生规模发展的需要,师资、仪器设备、实训场所、教室、宿舍等办学条件明显滞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多高职院校难于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难于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在教学中出现了以“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

  (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省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但目前,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现象越来越突出。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现象非常突出,致使培养目标偏移、模糊不清。

  (三)教育专业内涵界定不清、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盲目性比较突出。不少高等职业院校不考虑师资、教学硬件和教学设施,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只注重学校的经济收入,专业设置只以近期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们的职业取向作为根据。二是专业内涵职业针对性不强,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完全照抄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做法。三是专业设置功利化、商业化、趋同化现象突出。为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专业设置交叉重复现象相当严重。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看,传统专业设置过多,热门专业一拥而上,而真正能培养云南经济建设急需的,面向农村和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专业较少,缺乏培养开放型、国际型人才的专业。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养的要求。目前高等职业的师资结构:一方面是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操作型教师少。另一方面是理论课和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尤其缺乏职业教育专家型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

  (五)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模式,“产学研”脱节,缺乏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实训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制约。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使云南省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

  要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当前应将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建立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探索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要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在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上取得新突破。高等职业院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趋势,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协调、持续发展。

  (二)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职能的科学定位,关键是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突出技术实施型教育,突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性质。因此,定位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技能性。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应突出地方性、区域性,把区域性和地方性作为办学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既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可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教学质量提高难的问题。二是可推动现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上就必须消除“学科中心”,突出“能力中心”,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目的。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开发,要考虑学生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要考虑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开放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分类教学、顶岗实习、仿真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可通过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和形成有利于改进教育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术研究,20xx,(7):66-67.

  [2]杨敏恒.“产学研”教育模式下的高职科研体制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xx,(4):96.

  [3]王广峰.德国“双元制”模式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90.

  [4]安博.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20xx,(1):133-134.

  [5]郭素红.强化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消费导刊,20xx,(8):168

职业教育论文6

  论文关键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探讨;对策

  论文摘要:教材建设是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对教材的遴选、组织编写以及出版发行等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致影响到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更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现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重塑教材观及构建和完善教材体系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专业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质问题是教材的组建,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教材在内容、质量上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将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多和课程建设中教材选用困难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临床第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客观上必须高度完善教材改革和建设体系。

  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孕育出了许多新生的职业岗位群,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各高校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了许多新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建立了新的办学模式,但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却出现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1.1缺少符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大致有4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多数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曲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调研分析,编写的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少教材不符合临床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名,但其内容仍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

  1.3与专业赦材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1/2以上。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中虽然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已,缺乏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而且实践性教学操作指标体系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技能操作规范性不强,各种衡量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不能与临床实际乃至国际同行业接轨,这制约了其毕业后的择业去向。

  1.4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等知识点在《妇产科学》、《科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5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教材的内容与国家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衔接。

  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2.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材的编写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的产生,对教材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看,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补充的主要来源还是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化下的从课堂到课堂的“灌输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特别是贴近目前临床实践的知识点。

  2.2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编好一本教材需要编写人员经过数年的素材积累,同时吸纳国内外同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劳动非常多,过程也很艰辛。一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编写的教材因种种原因只能作为校内自编教材使用,因为想正式出版要经过繁杂的程序,与出版商签约需承担一系列的风险。另外,教师编写教材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出版社给的稿酬往往和个人销书量挂钩,如果没有推销业绩就等于无私奉献。上述原因极大挫伤了年资高的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年轻教师编写教材也是迫于校方的一些政策而为。这样一来编写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人数减少,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3赦材出版发行中的利量驱动导致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

  近年来一些出版商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在20xx~20xx年,笔者参与编写了6本教材,可见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教师编写任务重、时间仓促(多为2~3个月)、组织不规范(如个别出版社没有规范的编写大纲、模式)、任务体系不明等问题,个别出版商为了“抢时间”不召开审稿会。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术语不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多、观点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规范等。 2.4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闭。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学改革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这种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缺乏宏观引导与推动,这就很难推出一大批能够反映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教材。

  3构建和完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措施

  职业教育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使教师逐步转变为一个能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其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潜能、增加课堂信息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3.1医学高等职业赦育教材建设应莲循的原则

  3.1.1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在设置教材内容时应做到:基础课程教材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改革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精选基础核心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矛盾,以形成合理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当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前就能顺利通过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使其毕业后能持证上岗。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教材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现在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训练才能上岗。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的适应性教材内容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使学习能力强者在短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者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职业技术特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1.5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基础类课程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专业对学生理论、技能及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以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裁剪性和组合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1.6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教材内容的组织多采用图表、示例、案例、知识卡片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能,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3.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编程序

  3.2.1广泛调研调研现行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征集使用者的建议;比较同类教材的优缺点;调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教材编写或修订的建议报告。

  3.2.2制订教材编写大纲组织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材编写人员队伍,并对照调研报告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制订教材的编写大纲。编写人员来自3个领域:一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二为相关学科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三为医学科研、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既能保证对本学科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际需要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2.3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由医学教育行政机关邀请行业的杰出人士、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资深的教师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对教材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教材编审工作要实行主编、主审责任制,教材编写完毕后由主审审读并由其主持审稿会议,对教材的编写质量提出书面报告,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供编写人员修改定稿时参考。教材书稿“齐、清、定”后要交由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专家审定和评议,对教材质量进行最后把关。

  3.2.4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医学高等职业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鲜明的行业特征、时代性、应用性和先进性。教材的选用权应当逐步下放给各院校和任课教师,根据专业需要整体研究并制订教材的选用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用户对各类教材进行全面评估与分析,指出所评教材的优缺点,提出推荐选用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并将评价结果公布,以供广大用户参考。

职业教育论文7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渐趋一体化,外语学习已形成一种浪潮。翻译人才的需求将十分迫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新形势下,作为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必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为了提高翻译的地位以及翻译学科的建设,对翻译教学的理念及实践应该有所突破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翻译特色

  翻译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众所周知,翻译教学仍然是各高校英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翻译的重要性井未得到应有的认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译即翻译能力,“译”被列在最后。“翻译”似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辅助地位,仅在高年级开设笔译课,课时量少,一周仅两节,且一般仅开设一年。

  在多数院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讲解太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评讲课,也基本上以教师为住,学生争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与时间不多。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言必称“信、达、雅”,认为翻译教学只是教给学生翻译的知识和技巧,教会学生某一词语或某一句式的翻译,重点是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及语言结构差异。学生对翻译的理解似乎就是借助字典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形式上的转换而已。教师在课堂里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反复讲评学生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练习,容易使翻译课枯燥无味。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那就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切实重视用文翻译的联系,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型翻译人才提出几点建议与想法。

  高等职业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及师资队伍建设抓起,而且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期望的翻译人才。

  1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详实可行

  首先要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必须要以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指针;同时制定教学计划又必须符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确定教学计划时,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制与学分要求、主要课程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

  英语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能够在外事、旅游、法律、商务等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翻译人才,较好地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为文化交流与经济建设服务。

  培养要求

  翻译专业学生必须接受基础语言技能训练、翻译基本技能训练,掌握翻译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学习口译与笔译的技巧,具有较高的翻译实践能力,胜任一般的口、笔译工作。同时,学生须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译员的基本知识与文化素养。

  培养模式

  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实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的实践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围绕翻译教学建设了一系列相匹配的多媒体助教型课件和录像片,提高了教学效果。创建出新型的“4+2”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在研究方面的实践与创新技能。

  2、课程设置注重系统性完整性

  课程的设置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只有开展需求分析,制定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课程设计时我们考虑:(1)了解事实阶段,包括对社会上语言使用情况,社会社对外语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外语的态度;(2)课程设计者在对外语的社会和个人需求进行分析之后,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3)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4)精选或编写教材。

  对国内外高校的本科翻译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后,我们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在原来翻译方向的基础上,重构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方阵。在设计课程时,以核心必修课程为重点,以专业技能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层次一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重视了科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的前期着重做好语言技能的训练、翻译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翻译基本技能的培养,后期侧重培养综合翻译能力。基本原则是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口、笔译的专才品质。 翻译专业教学计划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和翻译实践四个模块。“学习翻译的一条主要途径是翻译实践”,我们加大了翻译实践训练的时间比重,将建立模拟翻译工作室,把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洽谈会、国际赛事、招商引资等活动,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需要。

  课程设计时我们还考虑到了“强调目前的学习与未来使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一要靠课堂教学,二要走出“象牙塔”,加强真实环境下的实践锻炼。通过把课堂向课外、向社会延伸,与边防、海关、外事、外贸、厂矿企业联合,办成翻译“大课堂”,弥补翻译实践不足。

  3、教材建设要科学体现特色

  翻译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特性:

  (1)翻译专业教材首先应充分体现层级性、系统性,将技能培养的初、中、高过程以及翻译知识的综合性要素包含在教材的设计中,以“层次化、系统化、对象化、实用化、立体化”的方式开发和选择系列翻译教材。

  (2)克服教材中的知识老化现象,在题材、体裁上尽可能多样化。本套教材整体内容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事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等多学科内容;在体裁设计上包含散文、诗歌、以及书信、演讲辞、公告等。编写教材时体现创新性,结合最新教学手段(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开发立体教材,呈现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特色。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敦学手段

  在翻译专业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加强翻译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包括专门的翻译教学教室,以适合口译和笔译教学的需要。我们还要根据课程特点建立课程网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尽快建立教育技术中心、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同声传译室、与校图书馆联网的中外文阅览室为教学改革提供保证。鼓励师生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涉及各种文体的问题、学科术语问题等。新的课程体系运行后,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相应的翻译教学课件,以使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出优势。

  5 优化师资队伍,形成梯队建设

  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多学科、知识结构合理的翻译教学的教师群体,特别突出法律翻译、经贸翻译、科技翻译、外事翻译等市场急需的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教学科研人员均应为专业出身,可以通过联合培养、进修等方式,使师资力量与学历层次得到改善,形成一个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开展学术交流,鼓励教师进修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终极目标应该符合社会期望、适应社会需求。翻译专业建设的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上做文章。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本科译者训练,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贴近翻译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职业教育论文8

  摘要:特殊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究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特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助力特殊职业教育集团大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依托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助理辽宁国民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特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麦肯锡环球研究院在2011年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对大数据概念、技术的系统阐述宣告了时代的转型,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变革我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探究大数据时代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的丰富内涵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助力特殊职业教育集团大发展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后起之秀,对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各类职业院校跨越式深化发展,走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这一课题,企求通过系统研究,克服现今特殊教育存在的弊端,提高特殊教育效益,凸显了特殊职业教育的研究价值。针对辽宁特殊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进行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整体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公平化、合理化、现代化。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进行的辽宁特殊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主要应该以以下形式进行。

  一、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现状研究

  通过调研、描述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客观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现状。研究是以“一个核心、三个要素”的思路推进。一个核心指围绕以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的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通过调研客观、准确地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现状,探究大数据时代新型教学模式所需要的信息化环境建设需求;三个要素分别指信息化设备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软环境建设和教与学新思维推广。职业院校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网络化及社会发展要求,从人才培养规格出发,营造信息应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以达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既具有“技术”的属性,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以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与协作性为基本特点。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三件”建设是基础,硬件建设是前提和基础,软件建设是核心和灵魂,潜件建设是关键和保障,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一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没有硬件建设,其他两个都是空谈;但只重视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只会空有外表,底蕴不足;潜件建设也不容忽视,否则信息化建设将不可能取得成功。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的四个关键域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建设的滞后都会影响到全局。它们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四个关键域不能线性地规划与实施,应保持同步与平衡。

  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

  通过信息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究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新模式的应用,以及新模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尤其在针对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形式,从而探寻出最适宜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三、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更好地利用信息化促进特殊职业教育教学

  根据调研,探究大数据时代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建设方案,研究旨在准确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现状,根据对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深挖、提炼宝贵经验并探究形成符合大数据时代背景更有利于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方案。针对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研究,关注信息化设备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软环境建设和教与学新思维推广,力求广泛全面又深入挖掘,进行了全新的维度创新。另外还针对目前罕有的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进行研究,客观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现状,探究大数据时代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对促进特殊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进行全新的领域创新。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是大数据时代教学模式的重要变革,信息化建设是其前提和保障,故而我们的研究思路是整合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实际和大数据时代新型教学模式,在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这个主阵地试推广。首先制定研究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调控和修正实践活动,保证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健康进行、保证研究措施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领域创新:目前罕有针对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客观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现状,探究大数据时代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对促进特殊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论文9

  【摘要】

  20xx年的课改经过实践、时间的证明,顺应了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优越感,自信心被唤起。20xx年的课改顺应了教师的需要,教师爱教。20xx年的课改顺应了社会、国家的需要,解决不同职业失衡状态。

  【关键词】

  新课改 学生 教师 社会 国家 又一个春天

  20xx年7月本人在福建福州进行了为期6天的培训,使我的身心为之震撼,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五年过去了,现在的职业类学生都在用20xx年新课改制定出来的语文教材。实践证明:新的教材好用、好学、实用性强,它顺应了学生的需要,顺应了教师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国家的需要。

  一、顺应了学生的需要

  近几年,各种职业类学校招的学生基本上是初中校“扫地出门”的学生。这一些学生在初中校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深受初中校老师的岐视,老师们怕他们对本班的升学率造成影响,总想方设法把他们在中考前送到各类中专学校,这些学生被称为“保送生”,这些学生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到了职业高中以后,一些不良习惯仍在沿袭,由于被遗弃的心理阴影太深太重,使一部分学生有些自暴自弃了,教学内容的过时使他们对学习兴趣不大,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社会舆论,使他们总觉得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高贵”.即使,许多学生考上了高职单招的高校,也总觉得自己是“二等公民”.而20xx年的课改,它在思想意识上给全体职专生一个完全的颠覆,使他们从有一个“低能儿”的意识倾向转为有一技之长专业性人才的觉醒。因为:新课改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方针,并且,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制度,使广大中职生都强烈地觉得:即使文化学科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但我们是有特长的,我们是有技术的。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每个人今后一般只能从事一种职业,这一次新课改对中专生是一次“洗脑运动”,使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我有一技之长,国家重视我,社会需要我。工学结合使学生能劳逸结合,促进学习成绩,促进就业,创业能力。

  从二00九年九月一日起,新课改全面执行新大纲。本人每年、每次只要诵读职业高中的高一语文新书,阵阵暖流就会涌上心田。新书明显比旧书更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活动能力,注重人文精神,符合八号文件的“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思想精神,新书给了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爱的呼唤。内容也比旧课本的内容新颖、活泼。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俘获了学生的干涸之心,打开他们久闭的心门,使他们能更加认真地学习,以达到新课改的目标:为人处世符合标准,心理健康符合标准,毕业学分符合标准。中专学校的学生将会是更有活力的学生,将会是更有前途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心将会被唤起,深入浅出的学习内容,使他们更有求知欲,使他们会尝到学习的喜悦,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用文化课来充实自己,用专业课来武装自己。我相信:在新课改浸泡中的中职生会是全新的中职生。他们敢对普通高中的同辈们说:“你们不行的东西,我们能行;你们行的东西,我们也不错。”新课改顺应了学生的需要。

  二、顺应了教师的需要

  本人从事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早就期盼着有一套适合职业学生的教本。旧的教学课本几乎没有什么插图,趣味性和实用性都不够,已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需要。而20xx年出的教材即现在正在用的教材,能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经过五年的时间的考验,它满足了现今学生的口味,符合了教师的期盼。新书在教学内容上,许多是为了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服务的。教会学生“爱”,一个会爱自己,也会懂得爱别人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才是一个有前途的人。所以:新书在人文方面的'气息更浓了。另外,新书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都增设了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能进一步培养学生选择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听话、说话的能力,有的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总之:只要是学生肯学、爱学的课本,老师教起来才有激情,才有反馈、才有收获感、价值感。学生爱学、老师爱教的新教材才会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顺应社会、国家的需要

  职业中专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是社会、国家早期发掘、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摇篮。比如:我曾带过一个学生,学的是美术专业,他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来到职业中专后,经过美术专业老师的点拨,每次在市级的绘画比赛上都获得一等奖。这位学生在中职校专业强化培训了三年,考入高等职业学校以后,美术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施展。毕业后,很快成为一名知名画家。所以,如果没有中等职业学校,这位学生的美术天赋将可能会被埋没掉,社会将会少了一个艺术家。所以,新课改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强调“做中学,做中教”的原则等会吸引更多的特长人才来职业中专学习。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学校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才能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更多的专业型职业找到更合适的操纵者。这样,中国才会圆满地解决不同职业失衡的状态的问题。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富强,社会才能进步。

  本人呼唤着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春天,让新课改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的现状与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论职业教育视阂内的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论文10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

  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初见成效;专业数量猛增,专业更新步伐加快,各校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注意加强学生综和能力的培养与整体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初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在学校建设方面,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软硬件水平跟不上学校转型的要求;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还不够协调,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习场地和配套设施不够,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师资建设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规范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二、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对策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一要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即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专业设置等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求学和就业需求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即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是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

  2.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高职学校的特色发展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查分析,制定完整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生质量标准,突出地方办学特色;以体现就业为导向和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要以应用为主旨,专业课程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内容要与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有效接轨,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行业企业的评价和反馈,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规划调整和改善专业设置;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多方支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经费的投入。

  2.2加强职教师资培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教育的扩招同时带来了师资数量和结构的突出矛盾。一方面,职教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学历达标率低。另一方面,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也不尽合理,由高校毕业生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占教师比例的绝大多数,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应以掌握职业技术为目标,实践性课程占相当大比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有,要成为既懂理论﹑会教学,又熟悉生产一线,会应用的双师型教师。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合作企业和培训中心开展教师的再培训和在岗实训;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继续从社会聘请一部分兼职老师,实行专兼结合;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促使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

  2.3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核心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课程建设上应围绕拓宽公共素质课﹑改进专业基础课﹑革新专业核心课程几方面来深化教学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和更换频率大大增强,为了长期的'职业发展,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适应性,公共素质课应涵盖人文﹑自然﹑社会等全方位的基础知识,考核方式可以更加自由灵活。随着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速度的大大加快,专业基础课应不断补充前沿的发展成果,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借助多媒体﹑讲座等方式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专业核心课程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适应岗位需求,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积极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好地与工作岗位衔接。

  2.4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增加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资,大力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优化学生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法﹑新路子,构建优化﹑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二是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规范标准,严格考核和检查。对学生实行学历毕业证和专业技术等级证“双证制”,要求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技术等级考核。三是实行产教结合,建立校办企业,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委托培养。

  三、小结

  产学结合绝不仅仅是实践环节的内容,它应当贯穿于从业环节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不断推进学校与用人单位各种层次的合作,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并利用学校知识密集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协作。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学校﹑学生﹑企业和政府四方面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论文11

  摘要:由于美国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多国都在模仿,我国也不例外。本文分别介绍了美国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发展和特点。接着对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比较,发现中美人力资源教育内容大致相同,而教育模式、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跨文化和国际化方面不同。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教育应该涉及广泛的领域,能够通过多样的资源进行,并且存在于个人职业生涯等多个时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比较

  随着经济和政治全球化,企业对人力资源(HR)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是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人力资源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由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HRM)与职业教育的先进性,我们对HRM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美国思想的巨大影响。然而,HRM有着文化和经济的适应性,我国的HRM职业教育也拥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通过比较可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一、美国人力资源职业教育发展

  美国的人力资源教育起源于20世纪早期,首次出现了人事管理的教科书和课程。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人事管理学会(ASPA)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作为开端。

  20世纪7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代替传统的人事管理,HR作为一项职业最早在美国提出并得到认可。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如今高校的人力资源教育已是连续性和变化性的结合体。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教育的重心从独立的产业向商学院转移;几乎每所大学或学院的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人力资源教育保持着对人事管理职能的重视,比如人员招聘与筛选、薪资福利、培训等等;HR教育变革的前沿是从战略和系统的角度出发的。不同高校的HR教育计划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管理学会(SHRM)的主要工作是完善与统一人力资源课程指南和模板,其在HR教育领域具有领导者地位,因此本文把SHRM的人力资源课程指南作为主要的比较对象。

  美国的人力资源教育针对不同的学历水平的学生,课程内容设置也有所不同。表1-1分别指出了本科、研究生以及MBA学生的教育内容,也反映出高校对不同学历的学生,知识能力要求的差异。在HR实践中,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相匹配是必要的。学生进入HR领域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毕业时应该具备的技术和能力。美国对人力资源课程的评价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表现在美国的职业教育设有由工商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

  二、中国人力资源职业教育发展

  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逐步引入中国,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在相关的规章和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当时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缺乏完备知识体系。

  1992年,中国的人事管理专业被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替代。全球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的重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逐步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数目不断增加。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设立劳动人事专业的学校,南京大学是最早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

  近几年,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人力资源教育师资队伍更加专业化,教材建设也在逐步加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企业管理等专业下所设的人力资源方向(研究生居多)。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由于中国的人力资源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指南,因而本文选出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的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究。本科的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基础课程包括一些必要素质的培养,如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必修课主要是HR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理论,专业选修课是与专业相关的拓展课程。

  在中国,人力资源职业能力的证明有二个标准,一是毕业文凭,二是职业资格。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xx年修订)》,中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共设四个等级: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助理级职称以及人力资源专员。考核内容均以六个模块为基础,根据等级的不同,各板块的要求所占比重也相应有所不同。

  三、中美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比较

  1.教育内容大致相同

  人力资源(HR)作为一个职业,在不同的国家工作内容与范围几乎相同,因而两国涉及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内容比较一致。中美两国的人力资源教育都包含了六个基本的模块,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绩效考核与劳动关系,它们是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核心。SHRM指南中必修内容有十七个领域,其中包括研究生层次必修的四个领域。二级内容包含七项内容,分别是:组织规模缩减与规模适宜、HR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兼并与收购、外包、可持续发展与公司社会责任。美国的人力资源教育内容相较于中国更加多种多样,整理出了表3-1所示中美人力资源教育内容的异同。

  2.教育模式不同

  20xx年,美国的人力资源教育内容分为四个阶段,随着等级的提高,层层推进,纵向深入。第一阶段是必修内容;第二阶段是补充知识,类似于选修内容;第三阶段是第二级管理,为高级内容;第四阶段是额外的技能清单。中国的人力资源教育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总共分为六大模块,横向加深。教学内容与这六个模块息息相关,根据学历层次的不同,内容要求的深度与广度也有所不同。

  3.能力要求不同

  HR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和从业人员对六大基本模块知识的应用能力。美国职业教育中还列出了额外的技能清单,包括360度全面反馈、事件预防、HR实践与组织顾客战略匹配、分析定量决策、评估方法、评估与HR决策有关的风险、态度构造、数学基础等。中国人力资源教育将有些内容(如360度全面反馈)也作为必备能力,但是总体来说,第二级管理和额外的技能清单对专业要求进行了分类,更加清晰和全面。

  4.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同

  美国的HRM教育有继续培训等方面的要求,而我国HRM继续教育相对不足,一些HR从业人员不能完全保证曾经所具有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也不能满足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同时,我国的HRM职业教育对大多数的HR从业人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教育标准和模板,因此造成了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差异明显。此外,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源职业没有建立适当的人员退出机制,还不能确保HR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满足从业的要求。

  5.跨文化和国际化的不同

  美国的HRM教育增加了全球化的内容,突出了对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重视。表现在SHRM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模版已经被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校采用,此外,其他国家的某些高校(如印度和意大利)也采纳了这一课程体系。尽管中国学者翻译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教科书有全球化的内容,但是纵览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很少或是没有涉及全球化的部分。随着全球对人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中,人力资本已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四、启示

  HRM教育与各国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等直接相关。由于中美两国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的不同,也由于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两国HRM教育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国内的人力资源教育从我国社会性质、劳动者职业技能特点出发,更符合我国国情。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人力资源先进的职业教育方式。

  1.涉及广泛领域

  人力资源教育应该涉及广泛的的领域,不仅只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还应该新增一些随着时代发展的内容。HRM教育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术,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传统的人力资源职能;其二,变革管理或领导艺术,如沟通、协商等;其三,商业技巧,即理解商业用语与工作伙伴有效合作的能力。借鉴美国多样的人力资源教育内容,我们需要进行新增与完善。针对目前人力资源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图谱设计(彭华涛等,20xx),设置与学科专业素质相关联的课程(王怀明,20xx)。

  2.注重能力教学

  HRM教育还需要考虑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技术的能力。组织中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正在从行政角色向必须承担组织目标的新战略角色转变。由于人力资源工作性质的变化,专业人士的知识和技能应该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改变。中国的HR职业教育需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相匹配。国内学者也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彭十一,20xx),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王全纲,20xx),进行理论与实践双向嵌入式教学(彭华涛等,20xx)。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大多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课程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促使人力资源的大纲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

  3.公司与专业协会教育

  HRM教育应该通过多样的资源进行,如大学、公司和专业协会等。无论中美,依然存在学生缺乏商业头脑、学生没有得到充分教育等问题。除了商学院以外,社会上还有其他类型的组织同样能够对人力资源人才进行职业教育。比如Barber提出,HR专业最好的维持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足够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类型组织的多样的需要。HRM教育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对需要学习的人传递知识,这些人可以是传统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也可以是扮演其他角色的人员。传递知识的机构可以是商学院,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组织。公司可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人力资源从业者一部分靠培养一部分靠引进,建立长期培训机制,鼓励员工继续学习。公司与专业协会可以发挥相关的人力资源教育的职能,对HRM的教学与实践有指导作用。

  4.终身学习

  HRM教育应该存在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多个时期,而不是只局限于特定的职业阶段。HRM教育应该包括知识体系、服务意识、道德守则和专业协会的支持,HR专业人员应该拥有教育背景,通过测试或获得能力认证,并持续的进行专业发展和学习。由于每个HR的知识水平差异、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他们在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素质也不同,因而HR专业人员需要进行后续培训和继续教育,以确保他们拥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人力资源从业者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职业技能,与工作相匹配。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从业者,或是不能继续胜任HR工作的人员建立适当的人员退出机制,以维持HR领域工作良好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彭华涛,张光磊,苏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xx(10)

  [2]彭十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xx(01)

  [3]王怀明,王君南.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xx

  [4]王全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xx(02)

  [5]赵曙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三十年的转变历程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xx(01)

  [6]Barber,A.E.Implicationsforthedesign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Education,trainingandcertification.HumanResourceManagement[J],20xx.38(2),177–182.

  [7]BruceE.Kaufman.EvolutionandcurrentstatusofuniversityHRprograms.HumanResourceManagement[J].Summer99,38(2),103.

  [8]Ferguson,L.H.,&Ramsay,J.D.Developmentofaprofession:Theroleofeducationandcertificationinoccupationalsafetybecomingaprofession[J].ProfessionalSafety,20xx.24–30.

  [9]SHRMHumanResourceCurriculum:AnIntegratedApproachtoHREducation[M].20xx

职业教育论文12

  摘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只能顶天不能立地的传统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越发显得不合时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顺势而出。20xx年6月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职业院校的新闻一经报道更是引起各方强烈反响。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更是直接决定未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成败。文章着力从职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视野出发,以昆明杨林职教园区为例,详细论述了传统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在评聘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高校职称评聘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称改革;评审;聘用

  一、现有职称评聘模式

  职称评聘包含两组不同的概念,评指的是教师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但在现行体系下,职称更多偏重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较少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行业从业资格水平,这是现有职称体系下需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聘指的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和任职资格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的工作。但现行职称体系下,评上职称就一定有聘,正所谓职称在手,房子车子全都有,职务考核形同虚设,后期的人才流动及考核激励措施乏力。理解评和聘这一对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理清职称和职务的区别于联系。职称是以人为中心而设置的,在现有的职称结构下职称可以随人走,一经评定,终身享有。而职务只有被聘任才能享用,有明确的岗位,并有任期限制。当然职称是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一定职称的人才能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一般而言职称评审模式可总结为两大类,即评聘合一模式与评聘分开的直接聘任模式。评聘合一模式在我国最为常见,其评审程序一般是用人单位将符合条件的教师情况及资质推荐到第三方的评审委员会进行专业技术水平的鉴定,评审委员会根据一定标准比如任职年限、资历、学历、科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一旦评审通过,用人单位就会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专业进行职务聘用,从而享有相应的待遇和权利。评聘分开的直接聘任模强调以聘代评,弱化第三方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高校可以根据特殊专业建设需要独立评聘,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点对职业教育的意义非同一般,文章稍后会有详细分析。

  二、评聘合一模式的局限性———以昆明杨林职教园区为例

  昆明杨林职教园区成立于20xx年,位于因杨林肥酒而驰名中外的滇东古镇———杨林镇,园区以“立足昆明,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全国一流职教基地的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秉持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结合的发展理念。职教园区总用地约为14.16平方公里,总人口容量规划为126700人,目前入驻职业院校九所及驾校培训一所,在校生达到6.5万人左右。

  (一)调查问卷的解释及说明

  文章抽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职教园区九所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人事处负责职称评审工作的在岗人员及广大教师。通过各院校的工会、学生会共计发出调查报告4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83份,回收有效率达到81.5%。问卷主要围绕对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满意度、现有评审标准的评价、取消第三方评审委员会,采用直接聘任制职称改革的可行性,应用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称评审核心要素、改进措施五个环节展开。调查采用前期的问卷及后期的访谈相结合。问卷以封闭式的选择题为主,改进的措施采用开放性问题。职教园区九所高校均为民办独立院校,各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25-40岁年轻教师占50%以上的比重,副高以上教师非常少,教师队伍的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硕层次,近几年博士毕业生有明显上升,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不断下降,因此本次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基本符合整体数据特征。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现有评审满意度方面。

  在接受调查的383份调查问卷中关于“你是否满意现行的职称评审方式”选项,56.7%的人选择不满意,尤其是在45岁以上的从企业转型进入职业教育行业的教师高达91.6%选择不满意,其中科研能力较强的博硕研究生满意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也只达到32.6%。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表示不清楚现行相关评审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评上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现行评审制度满意度也不高,问题主要集中在评审花费大、耗时时间长,评审形式主义。

  2.对现有职称评审标准评价方面。

  41.5%的人认为现行评审标准模糊,尤其是关于业绩、爱岗敬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很难量化,从而为弄虚作假大行人情评审提供可趁之机。高达49.4%的人认为传统评审标准重学术科研、重学历、重资历,轻教学质量、轻人才培养、轻工作业绩的评审标准无法反映技能型人才的内在特征,其中评审唯论文论的硬性标准受到参与者的最多指责。只有9.1%的认为目前评审制度虽有缺陷但却是目前唯一可执行的评审制度。

  3.取消第三方评审委员会,采用直接聘任制职称改革的可行性方面。

  63.3%的认为可行且必要,认为此举可以大量吸引行业精英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同时有利于激励人才,稳定教师队伍。15.5%的人认为这样做不可行,主要担心下放评审权后,会出现大量的人情评审、暗箱操作,直接导致职称评审机会的不平等,同时担心这样评审的职称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影响职称的评审价值。21.2%的人认为应该采用第三方及用人单位的评审结合,但应弱化第三方关于学术评审权重,加强对专业技术技能及行业从业资格的评审,这样既保证了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同时有效避免用人单位的人情评审。

  4.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核心要素方面。

  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核心要素方面主要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师风师德六个方面进行设计。由于数据量过大,时间有限,在统计时抽样150份进行了抽样统计,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在核心要素评价体系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及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参与调查的教师在后期的访谈过程中指出,任课教师至少达到16课时/周以上,每学期至少完成5个班级共计250名学生以上的授课任务的硬性指标方可参与职称申报,从而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下“教授不教、讲师不讲”一心做科研的本末倒置的局面。专业建设成果方面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如就业统计、创业典型、毕业生平均薪资、专业的品牌影响以及专业团队建设等。在社会实践方面,部分教师指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量:首先,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验两年以上,或者在校任课期间必须企业回炉四次,获得回炉企业的认可,并建立资质档案。其次,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给予教师进行实践的平台,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合作开发或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形式、参与产学研活动,与企业进行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等,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5.其他改进措施方面。

  关于其他建议措施方面,有些教师观点鲜明的指出,应健全评审组织,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职称工作的投入力度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评审的先决条件。焦点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的`职称评审权的下放。部分教师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根院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制定灵活的职称评聘政策,同时各院校应根据重点专业建设需要、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职称评审标准。例如现有评审制度“唯论文化”,对科研项目、论文都有硬性要求,仅凭论文数量与刊物档次来判断科研水平,但论文不能反映科研真正实力,往往出现论文垃圾、学术泡沫。职称评审不能真实体现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学成果,不利于形成应用型大学以学生教学为核心的氛围。同时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合理的校企人才流动机制,来自企业的教师虽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但学术科研工作相对薄弱;在教师资质审查方面,有着严格的履职年限,如果按讲师履职5年可评副高,副教授履职5年可评教授的要求,则企业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大多50岁左右,如果按这一进度,恐怕到退休年龄也难以获评副高以上职称,直接影响到应用型大学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职业教育对直接聘任制职称评聘模式的诉求

  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市场敏感性,无论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还是技能培养必须做到与市场高度的融合,而这一点正是决定职业教育职称评审需要高度灵活性的原因。在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下,很多人对职称评审的观点还停留在职称即福利,职称就是金饭碗,因此才形成为了“为了职称搏一搏,搏到职称停一停”的局面,这一点在职业教育领域更为明显。仍以昆明杨林职教园区为例,随着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教园区的发展非常迅速。以职教园区A学院为例,20xx年建校之初,全校师生不过1100人,四年时间不到,全校师生发展到16000人,招生火爆的同时,师资力量一直供不应求,连一线热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副高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了。为了应付教学评估,只要是副高职称,无论专业如否均一律聘用,有些工科、商科竟然聘用很多诸如文学、历史、考古专业的副教授。这一局面也直接导致评上副高以上的教师一旦拥有副高职称就大肆在各大院校挂名赚钱,根本无需考虑后期的业务考核。职称评聘的只能上不能下的被动局面也导致众多教师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选择容易突破且研究成熟的传统专业,市场紧缺的前沿热门专业很少有人去申报。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只要是副高就可以获得聘用,为何还要花空心思的去钻研热门及市场紧缺专业呢?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现行体系下,僵化且要求严格的评审标准,比如严格的年限限制、核心论文限制、课题限制、学历限制以及严格的评审通过率,造成市场上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僧多粥少。解决这一被动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扩大副高以上职称的市场供给,从而改变用人单位尤其是职业院校一味讨好副高职称教师的被动局面,同时对副高职称教师队伍形成压力,鼓励副高以上教师进行跨专业研究,果断解聘市场即将淘汰的专业副高,形成能上能下的局面。因此职业教育职称评聘模式不仅在评审方面要进行改变,在聘用上也需要进行改革,这样直接聘用制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和传统模式相比直接聘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否聘任是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需要决定,不需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认可。第二,通过聘后考核管理,废除专业技术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消除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弊端。第三,对照岗位职责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及工作需要决定是否续聘或解聘,当岗位空缺时,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美国的非升即走做法非常具有启发性。美国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院校独立评审,不需进行第三方的学术水平测定,有些紧缺专业可以破格评审。在聘用上采用非升即走的做法,教师在受聘期间或聘期结束时未晋升就必须离开,短期合同制教师不合格则被辞退,而一旦离开工作岗位,职称和职务自行失效。表面看起来职称评审过于儿戏,但却可以极大的提高院校在培养重点专业时的主动权,从而激励教师进行热门专业和市场紧缺专业的研究和申报。

  四、几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难题

  首先,如何保证下放后的评审机制的公平性。高校独立评聘模式强调评审权的下放,这就直接带来一个问题,没有相对公平的第三方的评价,如何形成有效监督机制,从而避免在评审过程中的人情评审及暗箱操作。其次,新的评审标准从重科研、重资历、重学历向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实践方面转移时,如何建立明确可量化的二级支撑评价标准,从而避免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再次,社会的认可度问题。现行职称评审之所以受到教师的重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普遍认可职称。如果采用直接评聘制,各院校评审标准不一,导致职称评审的公信度及价值下降怎么办。最后,国家相应的配套政策比较滞后,缺乏必要的外部体制保障机制,会不会形成诸如民办职称和公办职称相排斥的二元体制,民办公办教师职称相同但待遇不同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明阳.关于深化高等院校职称改革工作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xx(3).

  [2]陈福昌.深化高校职称改革工作的若干思考[J].渝西学院学报,20xx(11).

  [3]刘霞职.称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作研究,20xx(9).

  [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xx(19).

  [5]赵永乐.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的抉择[J].教育学研究,20xx(4).

  [6]沈尧源,李杰虎.美国职称制度管窥[J].行政人事管理,20xx(4).

  [7]左惠凯,李晓燕.完善高校职称评定中学术论文量化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5(2).

  [8]杜黎.我国普通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初步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20xx.

  [9]颜玄洲,胡春晓.关于高校职称评聘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xx(1).

  [10]陈永明.日本大学教师聘任制的特征及其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xx(2).

职业教育论文13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谈论了笔者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下对职业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类方面的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

  随着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谈论了笔者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下对职业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类方面的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下面谈谈终身教育思想下笔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终身教育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当中各个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1910~20xx,法国当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认为:终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在应对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各种新挑战中,终身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它包含着每个人对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的新态度、新观点和新方法。这意味着,终身教育不只限于个人的状况,而是国民、社会、整体的教育。随后,终身教育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加深,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终身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终身不断的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权利。

  3.广泛性。终身教育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形式、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现代终身教育可以随时随地为需要的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教育服务。

  5.实用性。终身教育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学有所用。

  可见,终身教育是人们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的教育。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职业教育

  1.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概念理解

  职业教育的概念历来受到争议和讨论,众说纷纭,未有统一定义。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职业教育是指对进入所有职业(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个体所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因此它包括全部的教育过程;如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这一术语仅指那些在许多学校中开设的具体课程,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们直接进入具体的技术性职业而进行准备。

  社会上的人们几乎都要参加工作,并且花费大半生的时间在工作上。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精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想通过职业实现自我价值,谋求自我发展的人们来说,职业教育必不可少,且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接受职业教育,力求在某一职业做到完善、满意或者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如此,在个体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中,大部分都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中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去适应职业的变化、谋求工作的晋升或者转行,并且实现个人价值。可见,职业教育并非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循环发展的,伴随着人们整个职业生涯。所以,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创新,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合格职业人和后备职业人的循环发展的教育活动。

  2.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使命

  终身教育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也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第一,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的职业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一致,与最新应用于生产的技术一致,确保培养的职业人是符合行业规范和要求的。第二,职业教育要提供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创新培养,促进行业发展。既要有一线工作人员的培养,也要有管理人员的培养,更要有行业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确保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后继力量。第三,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社会法制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让职业人懂法、敬业、诚信、知廉耻,甚至能将道德风气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确保社会有序生产和和谐发展。

  3.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分类

  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分类与其使命是紧密相关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专门化的以就业为目的职业教育,是指个体初次进入某个行业领域参加某种工作所需要参加的专门化的职业教育。这类职业教育让个体对即将参加工作的职业在方向上有明确的把握和理解,并对所需要的各种专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第二类,专门化的以职业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谋求发展的再造性职业教育。科技的更新替换、行业环境的变化、自身晋升的需求都让职业人必须不断接受新一轮的专门化职业教育,这些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职业人来说,必定是本职业更尖端、更高层级的。这类教育将伴随职业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第三类,非专门化的基础技术职业教育,是指没有确切职业领域的基础技术类的职业教育。这类教育让人们掌握因社会发展而必须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属于特定的职业领域,却是大部分职业领域的必备内容,甚至是现代社会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要掌握的,比如:网络技能、驾车技能等等。

职业教育论文14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20xx.4.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2.

职业教育论文15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中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受到很大影响。从当前发展来看,电子类专业在社会中的缺口比较大,这方面教育工作面临很大困境。单片机应用技术是电子类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促进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理实一体;单片机;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1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习必须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开展符合岗位能力、学习任务的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形成有效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职业教育单片机课程教学现象状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软件、硬件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逐渐成为机电教学中非常专业的一门课程。从目前来看,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观念陈旧,缺乏现代化课程理念与创新意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处于两个不同的部分,由于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所不同,教学形式偏离了理实一体的概念。其次,理实一体教材缺乏,当前职业教育单片机教材主要为学科教材的压缩版,对其中复杂、艰深的内容进行删减,但是并没有带来本质上的变化,教材主要有教师编写,仍旧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实例的融入,不适合理实一体教学的有效发展。另外,学校教学制度存在问题,采取理实一体化课程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用作,课堂实施经验不足,课堂秩序难以进行把控,阻碍了理实一体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长期处于被动教学状态,逐渐对单片机课程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有效性的下降。

  3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深入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一些专业能力强、实操能力要求高的专业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能够将虚拟仿真与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路资源具有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分为虚拟训练与实操两个部分,在虚拟训练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装置、设备、工艺流程等理论知识,而在实际操作中巩固自身的技术能力,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从而满足现代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虽然学生职业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操作要求,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慢、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而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理论结合实践逐渐向着理虚实一体化发展,这也预示着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的进步,通过这种虚拟与现实技术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效率,解决传统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的局限性,减少学生操作错误导致机器损坏和人身伤害的可能性,种种优势都预示着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的不断发展。

  4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4.1合理应用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采用特定的情景教学方法,通过演示进行教学。演示教学是理实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责任,进行示范性试验及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实验的流程、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爱好,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比如:创设小舞台情景教学,在按键控制彩灯显示的项目中,通过提前构建好的电路及简单操作,实现丰富多彩的显示效果,吸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懂得思考和实践操作。

  4.2创新课程设计

  理实一体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课本教材为基础划分为多个不同的任务模块,在逐个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理实一体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工作,其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打破传统知识点为主线的设计方法,以项目任务为主子其中融入理论知识点,通过形象的实例分析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4.3有的放矢设计实训项目,深化校企合作

  开展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现代化人才,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与实践操作中掌握、了解基础知识内容。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重点,通过课题、模块、任务体系的形式,在理论与指导的`相互进行下,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与此同时,职业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培养技术人才,为了促进理实一体的更好的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开展生产实践的项目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虚拟环境下的学习效果,还能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岗位责任与工作环境,进一步深化理实一体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先进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方面结果证明,理实一体单片机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单片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爱好,并形成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的课堂教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师应该重视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应变能力与就业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曾爱斌.基于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126-129.

【职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07-30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汇总15篇】06-1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集合]06-0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范例(15篇)06-07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探讨论文12-14

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论文12-16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论文12-17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通用5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