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4-07-18 10:13:07 职业/专业/职能 我要投稿

(精选)职业教育论文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职业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职业教育论文15篇

职业教育论文1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职业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职业教育自然成为我国人才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就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作为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更应当适应时代要求,不仅注重技能学习,而且要建立自己的班级文化,并将班级文化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结合起来。

  关键词:职业教育;班级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发展迅速。同时,职业教育也正在由数量向质量发展。市场上缺少的不是职业人,而是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其道德、情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元是班级,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在这个基本平台上完成。班级就像一个微型的社会,对学生的人格有着深层次的影响,甚至影响一生。班级良好的文化建设,营造了正向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从属,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文化和班主任的影响,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独特的团体生活方式。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学校需要完成的不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个体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造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作为正蓬勃发展但又处于新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其班级文化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很多人简单地把班级文化建设理解成对教室和宿舍的装扮,认为贴几句简单的标语、挂几幅常见的字画就是班级文化建设。对教室、宿舍的布置、装饰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对班级文化的展示,而非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部。班级文化建设应当是更深层次、针对思想的一种建设和渗透。要想加强中职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将流于表面的班级文化进行细化,结合有形的班级、教室布置以及班级制度等无形的精神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建立完善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缺少明确的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围绕目标完成任务。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困扰很多职业教育人的一个问题。许多职业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不清晰,重点不明确,做了许多无用功,班级文化建设不见成效。究其原因,一是职业学校与社会对接,没有具体的升学率的压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放松。二是学校将教育目标简单地定位为提高就业率,学校对教育目标理解的偏差,造成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缺少明确的目标。

  三、班级文化建设没有明显的职业特色

  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应当体现职业特色。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历史,即我国的职业教育是由普通文化教育发展而来的,带着深深的普通文化教育的烙印,所以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常体现出规范学生行为的共性,而没有体现职业文化特色。很多职业学校不善于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引入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使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班级文化建设缺少职业特色。

  四、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往往过于单一,不是由教师全权管理,学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甚至叛逆;就是美其名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放任自流,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管理而使班级文化建设走了弯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者都是参与主体,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要想建立完善的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就要具体从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应当准确了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及要求,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职业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规划,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和制度保障。其次,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教师和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直接主体,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发挥的作用要由大到小、由直接到间接、由低级到高级过渡;学生的作用则是由小到大、由主体到个体过渡。最终实现让学生自己主导自己,逐渐具备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能力,为走向社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做好准备。最后,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自豪感。要根据职业的差异性,引进企业文化,以社会基本道德伦理、职业道德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做到育才先育人。富有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形成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者不断地共同努力。

职业教育论文2

  从事职业教育几年以来,随着对职业教育的逐渐深入了解,发现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问题一:职业教育的方向不明确;问题二: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三:专业设置分散,互相分离;问题四: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内容大于实践性教学。造成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就业不对口,以至于在中职教育的三年中,每年都会流失大量的学生,形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紧缺、生源质量不高、中职院校发展不景气的现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变革。

  一、职业教育是要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中职学校教育从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从文化课很重要这样的论调中转变过来,从课程设置上可见一斑,专业课的量有的都达不到总课程量的四分之一,造成学生学习还是延续中学时的方式,在认知中形成职业高中的学习只是在文化课基础上又加了一门专业课,就像每星期要有一节音乐或体育课一样。所以,我们首先要认清职业教育,领导要认清,要搞纯职业教育,不要与普通高中教育混淆;教师要认清,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技术性的知识,教师要逐渐向技师转变;家长要认清,既然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走职业教育这条路,就要认清职业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单纯是为了升学而选择,从认识上肯定职业教育,认清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要认清,开学第一课我们不仅要讲纪律,讲做人,讲新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讲什么是中职教育,什么是中职生的学习、中职生的前途,让学生一入学就从观念上形成中职生与其他学生的不同。

  二、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合作型的人才

  应试教育的体制造就了教育的现状。孩子该玩儿的时候在学习,该学习的时候在玩儿。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人才市场招聘会周周开,人才济济,可用人单位就是招不上需要的人才。究其原因:大学生眼高手低没有真能力,用人单位要求不高只要真技能。这就给中等职业学校创造了出路,我们应正视职业教育,不是学习不好才上职业学校,术业有专攻,学生及家长要慎重地选择学习的道路;职业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入学考量也要择优,当然这个“优”就不只是成绩优秀了,需要从多方面考查,比如兴趣、性格、学习经历等;其次,紧密联系社会,时刻关注人才需求导向。根据对实习单位及其他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适当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做到为实习生合理安排实习,为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就业渠道。“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往来的宗旨,所以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制作也是需要合作的,这就需要我们既学会一项技能,又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样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办好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学校需慎重地考虑专业设置

  专业的设置,不应该把各专业孤立起来而独立存在,应该由一个专业引申出与其相关的专业,形成一种近似于企业的运行模式。一可以最大限度地在校内实习实训,二可以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三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我们有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大专业里又分了很多小的方向,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小方向系统连接起来,并与其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加以实训。这其中有搞管理的',有营销的,有小软件开发的,有设计的,有制作的,有评价评估的,有财务核算的等等,整个一个企业运作的缩小版。甚至于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去接一些有偿的工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转变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进而就会转变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使中职教育与技能大学达到完美的契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四、专业设置合理性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设置

  就像德国的包豪斯,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模式都要转变过来,教育思想方面要遵循、强调基础训练、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造就一个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环境,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更合理的规划。

  教学模式上,理论教师与技师充分合作,抛弃纯理论知识和单纯书本的教学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包豪斯教学体制的基本精神,是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一贯的信条,使得包豪斯从1919年4月1日诞生到1933年的14年中,培养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人才,也引领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现代建筑和设计风格,无愧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即使在1933年8月米斯?凡?德洛宣布包豪斯彻底解散,学校中的教员和学生大部分流散在欧洲各地,1937年后,他们大多数移居美国,并在新的国家开始发展,将包豪斯精神和教育传播到世界各地。

  以这样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来办我们的职业教育,相信我们职业教育的前景会越来越宽广。

  参考文献:

  席跃良.设计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7.

职业教育论文3

  摘要:机器人竞赛早已走入大中小学,正悄悄走入课堂变成一种课程教育。本文阐述了机器人教育与竞赛的关系,机器人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核心和主体。

  关键词:机器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对青少年而言,机器人早已失去昔日神秘的色彩。机器人竞赛在国内举办了10多年,从最早只有十几组参加,发展到现在每次比赛都是数千支队伍;从中小学竞赛发展到职业学校和本科院校。机器人教育也从原来的科技站、少年宫,演变到学校逐渐走入课堂。很多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机器人实验室。

  一、机器人竞赛和机器人教育

  起初,机器人以竞赛的形式闯入青少年的视野,很多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开发和设计,以展现自己的创新与设计能力。随着机器人竞赛的推广,在中小学机器人还是以竞赛为主,但是在职业院校,各类层次的竞赛推动机器人逐步走入课堂,甚至进入课程设置。机器人比赛主要面向青少年,分不同年龄组而设,由生产机器人的企业提供主板、硬件组件和软件操作系统,参赛者可以依据比赛规则自行组装,但更多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设计千姿百态的机器人,包括硬件主板和外形。这不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更需要创新能力、编程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二、教学工作者的呼吁-不要让机器人教育误入歧途

  一旦机器人神秘面纱被撩开,就迅速得到青少年的喜欢,大踏步进入基础教育,很多大中小学校都有自己的机器人社团,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实验室成为各校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但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教育不要被竞赛的商业化氛围所左右。各种层面的机器人竞赛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是由机器人制造商独立举办或联合承办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如果不够,就会将机器人竞赛演化为商业活动。同时,有些层次的比赛带有“表演”性质,更多比的是学生在赛前准备的充分程度,比的是机器人本身的软、硬件配置,这些过度商业运作的结果,既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也使比赛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更不利机器人知识的广泛普及。

  第二,竞赛不要演变成校方经济实力的比拼。机器人的价格相差较大,有的价格较为低廉,但有的动辄万元左右,更不要说配套的主板模块、光敏传感器,越精密的价格越昂贵,机器人电池也开始用锂电池代替传统的镍铬充电电池,这使得机器人竞赛从贫民化活动转为贵族竞赛,很多团队受资金限制不得不退出比赛,更别说校内的机器人知识普及了。归根结底,就是竞赛变成了炒作,致使机器人自身的优势被淡化,机器人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其实对教学机器人来说,单片机的核心结构,功能的简化,让青少年寓教于乐的理念,其成本原本应是不高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机器人竞赛是商家实现盈利还是学校实现普及?针对设计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是比拼学校资金实力还是展现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是采购华丽的套装竞赛机器人还是让学生开发朴实无华的应用模块?有多少用资金积累起来的机器人实验室,比赛之后束之高阁,实验室的作用大打折扣。

  第三、竞赛不要成为老师间法力搏杀。有些机器人竞赛,除了拼厂家品牌、拼校方经济实力,还要拼指导教师的`法力和“能力”。为了赛出好成绩,个别参赛指导教师不指导学生在机器人功能应用开发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研究规则漏洞、探听比赛场地布置、改变机器人规定尺寸和重量、增大电池限定容量等,还有的教师混进比赛场地参与比赛。有人在比赛现场看到选手在调试时轻松的玩手机、打游戏,而老师却忙得不亦乐乎时就感到莫名的担心与忧虑!机器人本应是青少年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新力,用自己的努力、毅力来拼搏的一片纯洁、积极的赛场,本是青少年的活动却变成“教师竞赛”或者“学校竞赛”。这些或许不是现在机器人竞赛的主旋律,但却时有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如何将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让机器人真正走入青少年身边,让机器人教育发挥光大。

  三、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机器人教育的主体

  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孩子们的心理等各方面素质,但是如果引入机器人教育仅仅是为了恶性竞争参赛就有失偏颇了。下面是我校的一些做法以飨读者。我院自20xx年开始开展机器人教育,最初采用社团和协会的形式,教师仅仅起到“指”和“导”的作用。学生以自愿的形式组成兴趣小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特点选择某个模块作为主攻方向,从资料研究到市场调研,从产品性能比较到采购,从组装成机到程序调试,都是学生按照自己想法和思路去完成。连续四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机器人竞赛,每年都有项目获得冠军,如机器人相扑、机器人篮球等。现在我校的机器人教育采用第二课堂融入第一课堂的方式,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均已将机器人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当你看到孩子们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消耗在机器人的开发与调试上,你还会埋怨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生源复杂、素质低下吗?当你看到孩子们为了讨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转而取得共识后又携手解决下个难题时,你还会觉得竞赛场上的胜与负更重要吗?

职业教育论文4

  【摘要】在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旅游服务专业,更是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旅游服务专业的迅速发展,其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日益的凸显出来。在众多的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只重视旅游服务专业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高效的完成,毕业生的就业率等问题,往往忽略了对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缺失,更是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一种遗憾。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充分的认识到对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进而制定出行使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计划,为国家的旅游事业输送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基本策略

  前言

  旅游,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服务,它是现代化产品服务的综合体。,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性产物。它的起步与发展,完全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生产与活动来进行的。因此,对于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旅游服务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当下是最为基本且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该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时刻关注旅游服务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由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都是家长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对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与素质都所欠缺。基于这些情况,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而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为其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一、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缘由

  (一)缺少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由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日益盛行,那些对学生有负面作用的风气逐渐被传入到了职业校园中。由于众多的职业学校学生,具有较低的心理素质和较浅的社会阅历。导致他们会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一些负面的思想或情绪。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的旅游服务专业教师,严重的忽视了这一不良现象。致使这种不利的影响日益在学生的心理滋生,并扩大化发展,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加之,众多的旅游服务专业教师单纯的认为想要扭转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只是政治教师的职责所在,与他并无关系。而政治教师主要教授的都是较为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并没有实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因此,基于这些情况导致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缺少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缺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能够起到拓展的作用,还能够优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于现实社会能够拥有更为理性的认知。但是,职业教育受传统思想禁锢,只重视技能的培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旅游服务专业,几乎都没有开设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在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受家庭与社会环境所影响,缺少长远的职业规划,在三观的树立上呈现着意识缺失状态。基于这些现状,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变得越来越紧迫。

  二、培养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职业模拟情境

  在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实际的教学中,采用创设职业模拟情境的手段,把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有效的融合到模拟情境中。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能够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中的酒店管理班级,教师可以创设实际的职业模拟情境,按照酒店所规定的服装定制班服。在全程的职业模拟情境中,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语音语调都要严格按照酒店的规范进行具体的规定。再让学生扮演着酒店内部的职业角色,如总监、部门经理、主管、领班、服务人员等。通过职业模拟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未来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都有着哪些职业要求,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在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改革

  职业教育,要想对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的改革。要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加入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并开设对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课程,让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素养就有了重新的正确认识,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实际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中。那么,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要注重学生情绪控制、集体意识与社交能力的培养,要实行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性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综合素养保障。

  结语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最受社会关注的就是旅游服务专业。基于旅游服务专业的特殊性,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培训中,该专业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致使他们在从事实际的工作时,常常会因为缺乏高尚的职业素养而四处碰壁。基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我国的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专业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校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全面的培养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让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

职业教育论文5

  1现阶段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管理主体过多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分为四个类型,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与企业办学。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管理呈现逐一种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问题,不仅导致教育资源利用率差,也无法提升办学效益。

  1.2业务部门的管理不协调

  政府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管理协调性较差,从财政归属进行分析,教育事业费用是由财政部门管理的,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则由教育部门进行制定;从管理模块来看,技工院校与职业培训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监管,职业高中与高职院校则由教育部门来管理,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成效。

  1.3内部管理存在脱节问题

  在我国教育部门之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的,在现代社会,强调中高职院校衔接的背景下,两个教育部门的脱离脱节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这也给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体制性的障碍。

  1.4政府权责不对称

  国家法律法规有着明确的规定,县政府需要肩负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职责,但是,目前很多地区都存在县财政为职业教育支出经费的问题,而部分职业院校也未制定好完善的管理制度,权责不对称问题严重。

  1.5社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与一般的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并没有特殊性,这就难以吸引专家、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其管理过程中,失去了这些社会力量的支持,企业教育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针对现阶段下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不足,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了改革尝试,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需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形成统筹管理的局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利用信息技术成立好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

  为了实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我国可以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与专家担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政府与社会的责任深刻地落实到实处,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好教育部门、计划部门、劳动部门、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2.2做好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工作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统筹协调与管理的职能,为了保障职业教育事业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办学主体在招生规模、招生方式、经费使用上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利,控制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比例,对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将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应用在其中,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并开展全面的监督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此外,还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来完善现阶段的政策法规,让职业教育可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好专门的职业教育处

  为了便于统筹管理,教育部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好专门的职业教育处,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统筹纳入到这一部门中进行管理,合理安排培训工作,帮助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突破体制性障碍,凡是涉及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处进行解决。如果办学条件成熟,可以由当地政府来成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全社会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工作,对整个职业技术教育活动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

  2.4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

  在未来阶段下,还需要做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教育部门不仅要主管学历证书的发放,还需要协助劳动部门来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对各级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建立起一种协作紧密、分工明确的局面,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之间的融合奠定好基础。其他的部门则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的工作,开辟融资渠道、制订好完善的收费政策、对各项经费进行核实、对发展项目进行评估等,只有采取这种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一线人才。

  2.5完善与修订职业教育法

  虽然国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了部分法规,但是这些法规只简单地规定了大局上的问题,没有对局部关系进行统筹规划,远远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脚步。因此,必须要出台一些清晰、明确的法律条款,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此外,还要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补充与完善,只有在法律跟上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脚步的时候,才能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未来阶段下,需要打破现行的管理体制,利用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与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制订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创新管理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作用,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采取这种综合性的措施,才能够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职业教育论文6

  1教学目标的改革

  可操作性课程改革的内容是,在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过程的任何一环都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要充分体现出这种教学目标所带来的效果。可操作性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保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和变迁,财会制度为满足这种发展也随之进行了改革,因此财会制度的完善程度是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种变革的影响下,财会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不得不紧紧跟随着制度的变化,要把握住财会制度变化的动向,真正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时性。

  2.1更新教学大纲

  财会专业的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更新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改革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学校在授课之前结合财会制度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更新,还需要各位财会专业的教师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地进行调整,以此建成一个健全的新型教学大纲。

  2.2重视基础教材的讲授

  财会专业的基础教材包含着财会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财会制度的变革会为基础材料带来一些新的内容和实例,但其理论知识结构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无论何时都不允许忽视基础教材的讲授环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规律性较强的内容作为讲授重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重点提出新知识

  财会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以结合财会制度的变化为基础,准确把握或预测财会制度变革的方向,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重视制度发生变化原因的讲授上,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制度变化的根本和作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理解、研究的能力。当然,提出新的教学内容知识点不管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要注重理解过程,这些对于学生日后走向社会都会有帮助。

  2.4强调科学的融会贯通

  财会专业中含有较多的专业课程,其中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具体的实践操作,因此如何将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同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进行相互交流,以此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更新,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强调新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信息化理念在教育机构中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虽然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但取得的成绩是非常令人满意的。财会专业本身虽然有着鲜明的特点,但相对来说,在基本理论知识上的内容会比较枯燥乏味,加之大量的统计计算和复杂的图表,但这些又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内容。因此,财会专业的部分教学方法正面临着需要迫切进行改革的局面,运用信息化的先进科技手段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3.1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受到广泛推崇,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新兴的教学方法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不仅将抽象的统计学计算和图表更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还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和课堂时间,能够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真正创建出一个生动多彩且学习氛围强的课堂。

  3.2运用网络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在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先进的专业技能学习的平台,比如: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另外,还可以创建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搭建局域网,为学生提供探索专业知识的渠道,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3.3创建虚拟财务分析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创建一个虚拟的财务实例分析室,且功能齐全,可以对财务业务往来进行模拟,还可以对财务报表的审核过程进行模拟。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专业和先进的实践平台,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性因素,而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环节。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关键。

  4.1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不能忽视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在职业教育学校中此环节应该落实到明文规定,学习的内容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但必须包括财会方面的最新信息,比如国内外的新型研究成果、先进财会管理团队的经验等。并且在学习之后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然后展开集中探讨,交流心得,便于将此内容在日后的教学中融会贯通,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2注重培养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关乎学生后天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培养教师综合素质工作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另外由于财会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会从事资金、经济方面的工作,因此对他们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严于律己,以此引发的错误往往是致命的。因此,财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渗透职业道德的教育,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来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仰慕。

  5优化教学硬件

  财会专业的课程改革需要硬、软两件的双动力支持,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应该紧紧跟随教学制度的脚步,真正做到为学生和教学服务。另外教学硬件的优化不仅可以充分配合财会专业课程的改革,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具有很强的实际作用。因此,在教学硬件的优化上,职业教育学校应注入足够的人力、财力。例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高水平的硬件支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完备的计算机,尽量做到每人一台计算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以此提高教学的质量。

  6总结

  总之,职业教育学校财会专业课程改革工作还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根本对会计专业进行改革,从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职业教育论文7

  一、教材体系改革

  深入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养老康复机构、社区康复中心以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热门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职业分析,了解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岗位,临床所需的、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其素质要求,然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标准。按照临床实际工作岗位职责要求以及必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修订专业教学和实训计划,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

  在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有侧重,以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以及康复评定技术为主,兼顾言语疗法(ST)、心理、认知治疗和传统康复疗法的知识结构,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重点改革有关临床技能方面的教材,本专业的临床课程主要含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康复和护理四个方面,一般都是三至四本教材,教材内容衔接性比较差,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内容重复,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相关性不强,治疗和护理脱节。针对这种不足,对教材结构体系进行全面的整合,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疾病单元为中心和纵线,以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为主线和横线。例如,对于脑卒中这个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可以分定义、诊断、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等七个部分进行讲述。

  二、教材内容改革

  基于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准确的专业定位,修订课程教学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坚持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确定康复治疗专业的核心能力,如功能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和临床应用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4 ~ 5 门核心课程,并在课程内容和标准修订中严格把握“三基五性”,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并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原则,强调教材的实用性。通识教育课注重以培养通用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坚持立德树人,适当减少和压缩理论课,在康复治疗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专业技能课教学内容围绕康复和养老需求。以及岗位能力的设定,加大实践和操作技能教学的比重,可请临床一线康复工作者和康复治疗专业课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研讨和标准的设计,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标准制订。根据临床康复治疗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调整主要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学时数,从而确保康复治疗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

  结合中国国情和老年社会到来的实际需求,突出中医康复和养老康复的特色,这是发展我国康复医学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康复治疗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教学力度,注重中医针灸、推拿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既能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同时,又能掌握中医的传统康复技术,体现一专多能人才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临床教学情况和毕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需要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临床实用的评定方法和先进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减少一些纯理论及落后的技术内容。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在学时分配上,临床实践或技能操作课程与理论课程之比,应接近或大于1 ∶ 1,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临床专业岗位能力需求。

  借鉴和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的原则组编校本教材。一是编写专业核心课实训指导教材,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学单位、行业(医院)共同编写,采用单元模块形式,根据专业大纲要求和实际需求,每一单元模块由学生实训手册、教师指导书、考核习题册、临床实践和学习任务指导书、教学媒体等部分组成。二是重新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以临床实用和贴近岗位工作为导向,注重吸收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力求体例新颖、结构编排合理,按照教学目标及说明、问题引入、内容陈述、实践操作、总结概括、作业练习等顺序展开;大量采用结构图、数据表等,以求可读性,增强直观性。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除了对学生进行康复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培养外,同时应当注重加强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在综合医院、高端康复机构的实践掌握最前沿的现代康复理念和方法技术,更应要求学生通过在基层社区康复中心、养老康复机构和残疾康复机构的实践树立关心基层老百姓、关心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人文情怀,解决这些群体身体上康复问题的同时解除其心理上的创伤,最终使其融入社会。

  三、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

  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最有效教学方式,这是一种既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双主体模式是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有利于把“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两者长处发挥出来,从而消除和避免两者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一体化实训室,结合项目化校本教材,以康复问题为任务驱动,深入推进教中学、学中做,基础技能操作课在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教学,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在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实训基地进行情景教学。

  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即围绕康复临床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以及知识技能来安排课程与教学。根据康复行业机构及医院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整体要求,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医学基础、专业基础、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技术、康复护理等七个课程模块。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既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的同时,又突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同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模块实行分段教学:通识教育及职业素养贯穿三学年;医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同时安排学生在第一学年寒、暑假共进行两个月的社会实践,寒假一般要求学生调查本县、市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及康复患者的需求,并写出完整的调查报告,暑假在社区康复机构进行教学见习;第二学年完成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第四学期的每隔一周安排学生到综合医院康复科或养老康复中心进行教学见习两天;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到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养老康复机构、康复保健机构进行毕业实习。

  改进成绩评定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以理论考试和项目设计考场方式为主,专业课和以技能为主的课程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同时进行,并且有康复一线工作者参与技能考核。毕业实习阶段,在每个实习机构和科室都必须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后方可以出科。在学生完成为期一年的临床毕业实习后,最终将学生的毕业考试设计为实践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实践操作考核一般以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每个毕业生都应参加,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内容为康复评定、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等,常用的康复技能操作考核,然后评出各类操作技术考核的优秀者,这样既让每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展示和考核,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职业教育的教材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需要为学生和老师而编写的教学资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键载体,也是学生汲取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源泉。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教材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教材的质量和使用载体,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质量。教材是学校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它与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共同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三大基石。此外,教材还是实施教学活动、推进教学改革、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基本依据,对学生适应未来的临床工作岗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和课程的设置作为职业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基本前提,一直以来都是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职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过程。建设一套符合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办法和关键途径。根据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发与之配套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相关专业教材的改革,以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论文8

  1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侧重于讲授。带来的是教师的声音与肢体的表达。虽然是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授手段,但是过于单一。长期以往不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总是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存在着相对静态的表述。缺乏创新,难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记忆知识采用记笔记的方式,浪费了一定时间,教学效率不高。

  2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概念

  不少教育名家给出了信息化教学的定义。从表现形式、技术支持角度、从教育的方法手段,到课堂效率高效组织,课程体系改革等角度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而是以便于理解的角度进行说明。信息化教学当然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的信息化技术为教育教学而服务。但是并不是应用了相关的技术就是实现了信息化的教学。二者并不等同。应用信息化是有其目的性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

  3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高职教学的具体应用

  3.1扩展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持续性

  信息化教学职业教育探究杨文徐翠娟李洪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150081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传递的信息也是不连续的,当课堂讲授的内容前后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时,由于黑板记录的内容已经擦掉,这时只能靠学生回忆来联想,其教学内容连贯性和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信息化辅助教学则会克服以上不足,通过信息技术循环演示教学内容,适时总结、强调、解释,强化学生的.往复记忆,加深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3.2增进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实践软件等教学资源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共享资源,自主学习,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布到网上教学系统,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时改进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做不到的。

  3.3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职业教育

  一方面,信息化教学要求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要基于实际工作环境和过程设计并实施教学,要以开放式的平台共享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教师和实践专家之间需要技术融通、互通有无;学生和实践专家要能够有效沟通;生产设备与实习实训设备有机结合;企业培训和学生培养相互联系。这些要求都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反之,只有当教学、技术、研究合作到一定深度时,才能发挥出合力作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优质资源建设上,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企业等机构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力量投入,通过适当的机制和政策引导,形成企业搭平台、政府和学校买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从而深层次推动校企合作。

  3.4学习模式灵活自由

  在信息化技术的配合下,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资源获得学习资源。学习不仅仅依靠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更加能够进行自学。不断的进行练习与实践。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建立校园网络,打造动态学习资源。将资源合理分类,上传到网站。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辅助资料进行深度学习。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作品。与教师留言。动态沟通。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课堂不敢表达或者没有时间解答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动态平台获得。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实践环境。学校的实践环境是有限的。不能安装多种系统,为学生提供任意的实践资源。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和虚拟技术。实现真实操作的效果模拟。这些能够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切实感受到不同的实验效果。

  3.5教学管理高效化科学化

  教学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教学效果的管理,还包含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教学成果的评估、教学过程额记录等多样化的环节。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系统快捷管理。使得管理有条不紊。同时便于保存和查询。教务平台、智慧校园等都是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具体应用。

职业教育论文9

  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多在这一层面上使用了这一概念;第四,观念是指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这种理解相对第三种认识在范围上显得更加狭窄一些,它将系统化、理论化作为了区分观念与其他认识的标准点。[1]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独立或分散的认识还是系统性的认识,我们都会对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暂且把观念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个体性的独立认识;而是个体性的系统性认识;三是群体性的分散性认识;四是群体性的系统性认识。

  职业教育涉及的范畴

  职业教育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从外延的定义,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二是从内涵的定义,职业教育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受教育者获得一定职业资格的教育;三是从功能的定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劳工素质和培养大批使用人才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桥梁[2]。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职业教育类的学校主要包括,中高职学校、各类专科学校、技术学校以及成人教育等。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本身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根据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姜大源教授的理解,这些类型特征至少包括: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对职业的研究是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研究职业,就要研究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其范畴应包括职业哲学、职业历史学、职业分类学、职业术语学、职业心理学、劳动医学与职业医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法律(包括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法律及职业从业的法律),以及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显然这些“与职业相关的.学科的总框架”,所蕴含的内容和涉及的学科领域是非常丰富与广博的,或者说它本身已具备了作为一个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的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简单地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教育途径来获取合适的职业从业资格的科学,其特殊性表明其不可替代性,在职业教育观和职业科学的所有层面,开展对职业教育的学习问题的研究。

  职业教育观的内涵

  我们所讨论的职业教育观,不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它是与上述对观念定义的第三、四条相同。在这两种含义(即社会存在反应的社会意识和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上,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观理解为,基于对职业教育的各种现象所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以及系统化、理论化的意识形态。[3]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群体性的职业教育观看作是一类意识形态。群体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概念,它可以理解为一个团体关于(社会)关于事物的一套信念。它是一个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和价值等[4]。或者我们也可以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所有人在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时所拥有的主观观念,无论在个人相互关系层面上,还是在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宏观层次上,它都提供了对过去的和现在的整体性的解释[5]。不论对意识形态定义如何,它都可以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意识可以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认知体系,是某一个群体对世界的认识;二是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密切关联,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个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由此,意识形态一方面为一个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也为这个团体中的成员提供了一套约束体系机制。基于以上对观念和职业教育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职业教育观作出以上的总结。它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大背景情况下,某个特定的主体对职业教育这一特定的教育类型,经过长期实践和认识分析,产生的对其的想法和观念的集合。以下通过主体和分类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对特定主体的分类,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观分为以下两个维度,即个体性的单独认识和群体性的分散认识。第一,个体性的单独认识是指,是指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某个特别人士(他可能是社会精英,也可能是普通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这种认识只限于这个人本身,并不因外界的知识、信息或价值而转移。它可以是天马行空的,也可以是经过理性分析的。因为这种特定的认知,是根据这个主体本身的知识经验水平有关的,所以它肯定也是因人而异。这种个体性的单独认识,必然会有其创新之处,同时也会有偏激之处。第二,群体性的分散认识,是指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一个群体(他们是至少人数大于一的集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被这个群体中的成员普遍承认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这个观念是毫无非议的。这样的认识类似于我们经常所听到的普世价值,但是它的范围没有那么宽广,它的范畴仅限于特定人群对职业教育观的认识。既然这种认识是普遍的,那么它至少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是合理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存在很多这样的团体,他们分别支持着自己团体的观点,于是形成了不同领域的不同学派,即所谓的社会大众和精英人士。这一点将会在分析职业教育观的形成机理时深入讨论。

  无论是何种维度下的职业教育观,我们至少可以把每一种关于职业教育观念的意识形态,展开并拓展为以下三类:一是对职业教育宏观环境认识,这一类型中包括对其社会地位、教育培养目标及国家重视度等的认识;二是对职业教育教学层面认识,其中包括职业学校的分类、教师师资水平、教学方法与其他教育的差异等的认识;三是对职业教育实践者学生的认识,这一类型中包括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认识。

职业教育论文10

  摘要:职业教育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想继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地进行改革。本文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任务,而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招生大幅度下滑,毕业生毕业困难,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较大的困境。职业教育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中发挥着长大作用,而要想继续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就必须加大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稳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的性很强,其旨在培养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新技术、新工种逐渐取代了那些传统的工作,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等,这些新工种的出现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难以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容易造成学生就业难问题。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既要对已有劳动力加强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工作性质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改革,结合时代背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劳动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1、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在发达国家中,针对职业教育有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业学校、企业的职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如针对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社会企业带着歧视眼光,企业比较倾向于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从而使得职业学生难以顺利就业,使得职业教育不被认可。故此,我国应当学习发达国家,针对职业教育,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学校、政府、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快办学标准化建设,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2、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在现代社会里,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得票变形能力方面。就当前职业教育来看,其依然偏向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校,没有结合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进行人才培养。在这样背景下,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小学应当最大限度的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要多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2]。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教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承担着,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故此,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职业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多安排教师进入先进的企业中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还必须强化职业教师素质的教育,为职业教育培养职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3]。

  4、做好就业指导

  就当前职业学校来看,其发展的重心依然是在专业知识及爱与和技能的培养,对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其最终结果是要走向社会,虽然决定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择业却成为职业学生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道门槛,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迟迟不能顺利就业,从而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故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就当积极的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学生顺利就业,职业学校对外树立好的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源。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学校要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一方面要引导做好就业规划,另一方面要教导学生择业技巧,使学生择业的过程中临危不乱,从容应对,从而顺利就业。例如,学校可以临摹招聘现场,通过模拟招聘现场,来观察学生的择业技巧是否科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4]。

  5、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职业学校作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地方,学生能力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职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知识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考核,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故此,在职业学校中,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能力考核工作,要督促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定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中找出学生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循序渐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让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认可,促进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5]。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能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同时还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要强化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1:28-33.

  [2]王凤君,张晓刚,张秀霞.新时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深度思考[J].职业技术,20xx,12:23-31.

  [3]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xx,Z3:58-60.

  [4]侯晓光.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119-124.

  [5]王凤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xx,05:15-20.

职业教育论文11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专业人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培养目标与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侧重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理论课程相对简单,更加偏重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实习指导以及实训实操的开展;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加有针对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与本科高校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通常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往往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性质,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更多的是从职业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以社会需求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导向;三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更加突出,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加敏感,其教育教学中往往以培养生产型、服务型一线人才为核心目标。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形式单一;二是办学特色不突出;三是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一)教育形式单一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承接九年义务教育而展开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1.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2.小学—初中—中职—高职(大专)。从上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就为自己的学生生涯画上了句号,很难继续深造。高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给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办学特色不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当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办学特色不突出的情况,甚至直接照搬照套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偏离了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三)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的问题。不少高职院校将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办学混作一团,过度强调高职院校的“大学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过度强调高职院校的“学术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以及对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

  三、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脱节;二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三是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一)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造成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都是围绕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同时,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训课以及实习课的开展并未深入分析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技能,需要哪些设备,实践教学的开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结果学生走上社会后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根本没有用,企业生产技术早就更新了。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同样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是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部分高职院校追求所谓的“学术”发展,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脱节。

  (三)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仅仅局限于单一职业的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技术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技术不断更新。某一职业的相关技能与知识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多只接受了单一职业的岗位技术能力培养,不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进入社会以后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四、高等视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一)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开展应当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应当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与比重,实现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互补以及合理搭配。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薄弱的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配套条件,更新实训设备,提高院校实训基地综合实力,真正重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

  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是高职学院大力培养企业亟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促进学生良性就业和学院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学院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通过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合理开发和确定专业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侧重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同时理论课程相对简单,更加偏重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实习指导以及实训实操的开展。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部分就业问题的解决。这一条循环的合作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职业教育论文12

  一、实训的重要性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占到很大比例,测量实训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更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进行测量实训尤其重要。加强实训是满足职业教育市场化的必要手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的影响,一味的教本宣科,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导致职教毕业的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岗位。这便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竞争力,因此我们作为职教人要改变来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办学模式、教学目标、管理体制、运行体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满足市场的需求是衡量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训上下足工夫,充分认识到实训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

  二、实训需要满足的条件

  为了使实训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满足的条件主要由三个方面:

  1.要求担任实训的知道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际的工程测量施工经验,要达到“双师型”的标准要求。

  2.要有充足的实训仪器设备,常用的测量设备主要有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GPS等。保证在实训过程中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和实际工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同,不能使用一些已经落后淘汰的设备进行训练,测量实训设备还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3.要有一个专门的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的要求,要保证学生在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实训,要保证能够进行各种测量,如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地形图测量等。

  三、测量实训职业教育

  为了保证测量实训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必须做好管理工作,要按计划做好实训仪器的`准备工作,保证仪器的正常发放,保障学生的正常测量。工程测量仪器属于精密仪器,经常在室外使用,经常受到各种场地、各种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客观上增加维护难度。因此,在实训中加强仪器工具的管理工作特别重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管理工作:

  1、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实验设备使用规定”、“实验守则”等

  2、为了保护仪器设备必须对学生进行爱护仪器设备的教育工作

  3、加强维护维修工作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4、对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要进行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

  四、测量实训的意义

  通过测量实训,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1、实训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每门课程的重要环节。

  2、实训课---启迪学生智慧

  在实训课教学中运用假想法,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3、实训课---磨练学生意志

  实训课在进行时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准则,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实训课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更加注意教师对实训内容的演示,充分考虑实训程序及注意事项,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

  4、实训课---陶冶学生情操

  科学不仅是提示事物内部丰富多样的形式及其规律性,还揭示了科学领域蕴含的美。一方面,实训的手段可以展示事物的形态美;另一方面,实训装置稳定协调,操作的灵活、规范,以及现象的有趣,常常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赏心悦目,舒服的感觉。实训课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王建华 单位: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职业教育论文13

  一、职业教育包装与印刷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案例综述

  (1)跑市场市场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场所,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只会紧随着正常的经济规律产生波动,王小帅在03年毕业之后,加入了一家印刷企业成为基层员工。在职期间,他积极探索市场发展方向,为20xx年创办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办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初期,依靠引进的少量先进的印刷设备致力于商业印刷工作,短短两年时间,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就紧随市场发展趋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礼品包装领域并相应地引进大量先进设备。调整的结果很快见效,企业产品稳定,积累增加,实现良性运转。20xx年,还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博远又新上马了酒类包装,同样斩获颇丰,这两块业务现已成为博远的立足之本。

  (2)做品牌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但是一旦该类产品成了品牌,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其寿命。包装作为产品形成品牌的重要途径,得到了王小帅的充分重视。做品牌就要做精做实,名副其实。具体体现到包装环节,即要使包装物既精致又牢固,具有高质量。为达到此目的,博远在生产中进行质量教育、实施质量监管、坚持质量跟踪,使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处于优良和可控状态,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3)用骨干博远现有员工一百一十人,核心骨干20人。骨干们默默地各司其职、忠于职守、打理企业,日常运转有条不紊,王小帅外出非常放心。骨干靠的是王小帅的挖掘、培养,包括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单枪匹马的年代早已过去,精诚合作才是治企之道。王小帅按此认知身体力行,使用骨干放手不疑,关心骨干细微周到,最近又在考虑建立内部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创业是一个很难具象表达的词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看,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目前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能力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除此之外,由于创业教育属于新兴学科,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较空泛,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一般以案例分析结合课堂讨论为主体,辅之以简单的情景化教学。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校经过各方面努力,开展了“挑战杯”、“诚莲杯”创业大赛及“黄牛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场地紧缺等因素,这些活动仍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

  就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具备专项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而是需要多项技能与较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候,必须保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关的改革工作仍然未能落到实处,部分教育工作者教学观念陈旧,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不足在创业教育课中得到充分体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件只是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教学改革滞后,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教学热情不高,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教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一般只是小组中部分人员合力完成,其余同学则仅仅在完成的作业后面署名,明显没有达到小组实践合作的根本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就在于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缺失,没有科学、系统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

  三、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输出某个领域的专项人才,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与当前专业、社会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构建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整个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包装与印刷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要充分重视自身技能的应用,更好地达到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相关标准。

  2.构建特色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不同专业都有其不同的职业素质特点,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需要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习摆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充分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完美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教学改革作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应付考试为生,缺乏对于人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学生进入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成小团体进行社会实践,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出真知。

职业教育论文14

  摘要:通过梗概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课程模式的发展之沿革,厘清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课程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适应不同时期不同需求的转变之解读,从课程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阐释新型课程模式的推演之赓续。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

  当前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科体系为基点、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由于我国的国情、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均和其他固家不一样,这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更具本土化、地方化。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发展之沿革

  1.三段式课程模式

  三段式课程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四类。该类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虽然在安排与设置时会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育,但未能实质性地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要求相距甚远。由于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理论性,还是按照原来概念、原理、定律为主,以间接经验为辅的学科割裂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各门学科间的分离,不利于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不适合作为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该种课程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初期存在的课程模式。

  2.平台式课程模式

  平台式课程模式即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或“四级平台”,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纵向排列的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是根据专业大类,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覆盖面宽,不同层次课程问的口径窄。在平台式课程结构中,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向相关学科拓宽,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成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群;专业或专业方向课平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平台式课程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现知识能力观,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职业更换。

  3.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

  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者的主动性,即集合一群相关职业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其开发过程呈封闭环形结构,包括课程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四个步骤:课程分析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双边活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目标检验课程设计的产生并予以反馈修正的过程。集群式模块课程以蒋乃平先生创建的“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结构特点的课程模式为代表,根据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借鉴CBE/DACUM方法,按“宽基础”、“活模块”两个阶段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实用性原则,对准具体工种的实际需要,设计出与MES内涵相同的模块,使学生可根据自己岗位定向、市场需求或兴趣爱好等来选择所需学习模块。“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结构特点的课程模式两个阶段的时间需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模块式课程模式是在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以能力为主线构建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模块式课程模式中,可以分别构建出学科知识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从而使二者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模块式课程模式中,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彼此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可以分别构建出学科知识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学科知识模块是面向一群相关职业甚至几个相关职业群构建的,既有思想素质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技术素质类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等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又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等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或专业技能模块主要由实验、设计、实训、岗位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成并设置若干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联系的培训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可灵活组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职业岗位,成为系统综合、整体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转变之解读

  通过对西方各国高职课程模式分析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以行动导向型为代表的MES和CBE课程模式、以阶梯训练型为代表的双元制在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特点、应用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和缺陷。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我们可以吸取西方各国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职发展实情,行业机构和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形,设计和开发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课程结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历了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几个阶段,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1.三段式课程模式解读

  三段式课程模式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课程结构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所组成,通常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这样比较利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三段式课程虽然看似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依托、依层递进。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的专业课和理论课分工教学,担任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对专业课教学内容知之甚少;担任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往往不精通理论课,对前述的教学过程抽检力度较小,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完成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互不联系,各自为阵,使学生这个受众面比较孤立和静止地看待并学习这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内容。

  2.平台式课程模式解读

  平台式课程模式是转型过渡期存在的一种课程模式,根据专业大类,构建统一的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群,这多用于通识类课程和人文社科课程,多见于专业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层面进行平台式课程的搭建,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平台式课程模式虽然从课程体系设置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但是平台式的课程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专业,在平台式模式上进行修改和发展是高职课程发展的必然方向。比如:近年出现的“平台+模块”课程模式、“平台+岗位”课程模式、“平台+资源”课程模式等都是对平台式课程模式的一种补充。

  3.集群式模块课程解读

  集群式模块课程如果仅仅停留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成果上还远远不够,后续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新时期课程模式的改革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注重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培养企业需要的高职人才。以往的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动性,致使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科与学科间相互独立,关联度较少。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高职课程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推演之赓续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逐渐由前期的理论模块和实际模块组成的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逐步向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过渡。

  1.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的设计遵循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通过筛选毕业生就业领域,将就业岗位所对应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根据职业教育岗位群工作任务的方式设计为项目,若对应的工种具有实体性产品,可进一步将典型产品对应的工作具体化,从而形成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2.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平台、课程模式、实施方案,分别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从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节六个要素和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及评价六个要素零距离融合,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主要涵盖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工作任务分析过程、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的行动领域归纳过程、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的学习领域转换过程和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设计过程。

  基于职业行动领域的课程项目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体系,是对国内已研究的集群式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在拓展过程中,适当地结合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组合,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特点,进一步探索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职业教育论文15

  【摘要】 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会计人才,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 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 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 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 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 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 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及道德教育的要求适当调整,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用品、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实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衔接,还有专业基础能力方面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现场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学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做大量具体的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 会计研究,1999,(9).

  [2] 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 中国高等教育, 20xx,(3).

  [3]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6).

  [4] 刘艳.《论高校会计专业改革》[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xx,(02).

  [5] 蔡其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 教育探索,20xx,(06).

【职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论文07-18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07-30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汇总15篇】06-1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集合]06-0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范例(15篇)06-07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探讨论文12-14

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论文12-16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论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