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1
翻译/译文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四起,我们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都该伤心落泪,一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时节随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规模较大,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自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在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望月》有感2
《望月有感》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望月》有感3
未眠,望半轮圆月,想起了未来的那个她,梦中出现了好几回,可每次你都蒙着面纱,有意不然我知道你是谁?虽然我还不知道你是谁,?但我想坦诚地对你说几句心里话,人们总认为我行为乖张、我行我素,可是谁又可曾知晓人后我又是多么慌乱不安、落寞与无助。岁月辗转留下来的多少零零碎碎的留念,造就了一个深情的人,也是一个固执的人,深情固执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就像是某种紧紧想要抓住,却抓不住,还舍不得放开的梦幻空花,可惜她现在如存留在我的梦里,未曾绽放。
我所喜爱的?秋日来临了,不知不觉间又是一个冬夏,我不经感慨,为何它来得如此悄无声息,这般让我毫无察觉,无所适从。
当意识还处于朦胧清新状态之时,身心却早已进入了深秋之际,看着眼前的大树正悬挂着金黄金黄的叶子,此时不知哪片叶子?在风吹下沙沙作响,引得了我些许注意,猛地抬头一看,你的出现就像是秋日对我的关照,泛黄了整片森林,也泛黄了整片大地。
我多么希望,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够找寻着我的脚步,一路跟随着我而来,在下一个路口轻轻地的问候了我一句,近来可好?而后与我一同坐在大树底下,看着眼前的'风景,谈一谈秋天的美好。
可惜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是匆忙的,这让我不敢扰她们。
《望月》有感4
预习语文课《望月》这篇课文时,我被作者赵丽宏勤奋读书的事迹深深感动了。赵丽宏从小就是个“书
虫”,读书不管时间场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书,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走路读,吃饭读,睡觉读,上厕所也读,常常读得入迷了,大人叫喊才会把他从痴梦中惊醒。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他把一些中外文学名著,都读了一遍。他说,当时“我读得多而杂,读得囫囵吞枣,读得没有章法,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1982年赵丽宏大学毕业后到《萌芽》杂志社工作。那时,他住在浦东,每天坐公共汽车经过黄浦江隧道,要花很长的时间到市区杂志社上班。由于“在车上的时间是特别难熬”,他每天手握一本好书,在公共汽车上聚精会神地读书,任何噪声都不能干扰他的情绪,即使有人挤他,推他,他都木然无知,因为他正“躲进书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
读书成就了赵丽宏的'事业,他成了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出版的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有70多部。作品曾30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望月》,让我望到了从小勤奋读书的榜样。
《望月》有感5
今夜难眠,临窗望月。
月是缺月,缺的可惜,像碎了的小半块盘子,盛不下满月的光明。夜是凉夜,光是冷光,缺月好似黑夜的眼睛,冷峻逼人。
这样的夜,漫长又单调,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丝毫不招人喜欢。不过这也无妨,反正我也睡不着,索性就来陪陪今夜的缺月。
望月,思月。
月缺,却不暗淡。弯弯月子,如弯弯的镰刀,经历过漫漫岁月的打磨,光亮无比。浮云遮眼,世事不扰心。月君子在黑暗的世界里依然坚守着光明。世界可以黑暗,君子可以不得志,世界却不能缺少光明。月君子就是黑暗里守护光明的落魄君子。清风拂明月,寒光照万物,冷峻的月君子却有一颗滚烫的热心肠。
月子弯弯,游子思乡。今夜的月宫,是否早已充满了思乡的愁情?美丽的广寒仙子,是否在此时也无心睡去,思念她人间的家乡?肯定是。夜幕暗淡不了明月,人间的烟火熏不脏明月,流逝的岁月也侵蚀不掉明月。月是仙月,月宫是仙宫,月宫的主人是仙人。服丹成仙,长生不老,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可是,又有谁想过成仙后的.生活?一朝成仙,长生不老,伴随在心中的哀怨愁恨,也会永远牵绊在心上,成为挥之不掉的噩梦。仙人注定是命最苦的人,广寒仙子,你后悔么?
月照古人,亦照今人。今夜的缺月亦是秦汉时的明月。缺月啊,你见证了多少故事?快点告诉我吧。古战场上数万将士的厮杀,为的是民族大义,还是功名利禄?闺楼里倚窗女子的心事,是“悔叫夫婿觅封侯”的哀怨吗?庙堂外长跪不起的儒士,是为民请命的义士,还是触犯纲纪的佞臣?……缺月啊,你到底要告诉我什么故事?
月,阕也。细细一弯月,阕的极有品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阕”是一种智慧,有阕才能时时鞭策自己进步。“阕”是一种做人的境界,生活有阕,人生有阕,才能体味到生活的幸福和人生的美好,苦藤结甜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春风得意,兼济天下”固然是人生美事,可是谁又有能保证不遭遇“朝奏夕贬,刺配江州”的倒霉事?谁又能想到当年的“书生意气”会招来日后“赐金放还”的大祸?谁又能想到当年“骑竹马弄青梅”的恋情会变成后来“沈园相见”时的尴尬与感慨?……天下没有万全的事情!坎坷的人生路上,似乎没有比一颗平常心更加珍贵,惯看秋月春风,抛开是非成败,虔诚地去生活,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
望月,思月。
夜凉如水,月似吴钩。
《望月》有感6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对历史的继承和反思,代表着这个民族对自身的认识和期待。文中刘忠文书记主政保德的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那个时代物质条件艰苦,生产力水平不高,和我们现在比,很多方面都比较落后。
然而,恰恰是在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以刘忠文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们,在一个个普通的岗位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做出了平凡而不平庸的成绩,用奋斗绽放出了代表时代的精神之花;他们身上那种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品格,更是释放出超越时代的人性之光。
所以,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我们总是会被这样的共产党员、这样的人物所感动、所振奋、所激励,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砥砺前行的灵魂和力量。这也是我今天读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心潮起伏、激动不已的原因。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作者视野开阔高远,思想纬度清晰,情感质朴真诚,运用笔墨堪称精当,遣词造语和叙述语言都非常老到,独具风格。说实话,在人们追逐名利、物欲横流的当下,要对那个特殊的时代做出一个客观、冷静、准确的描述是极其不易的。但是,在这一系列文章里,作者用他特有的角度和语言为我们最大可能的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面貌,在带领读者走近刘忠文、走近一个县委书记的同时,更如同引领读者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很多遥远而亲切、陌生又熟悉的记忆和感情。
作者在行文中特别可贵的一点,是不讲大道理,不堆砌词语空谈,而是用细致入微的一个个细节、真切朴实的一个个人物语言来描摹、刻画、再现历史的场景。这是一种成熟的写作技巧,也是一种诚恳的写作态度,更是一种深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是用主观武断的结论和口号来绑架读者,而是让读者通过真实清晰的细节、历史参与者的口述去切实感受人物的经历和情感,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去判断和感知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这样的文风,这种冷静从容的头脑,在我的同龄人中,窃以为也不多见。
所以,感谢作者,感谢同学,感谢又一次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温故而知新!
《望月》有感7
古人总是举头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流芳百世的诗词,回头思念远在天边的恋人。
若是有月亮的晚上,我总喜欢站在阳台上,痴痴地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月初的时候,它像一小牙西瓜,慢慢的,待到十五的时候,它就成了一轮圆月。看着它是那么的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可当你仔细看它时,又觉得它是那么的柔和,慢慢地自己的心也被它融化了,平静了下来,心如止水。
想那月圆月缺,本是一种自然规律,可有多少文人都吟诵它,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连现代人也说:“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月亮代表我的心”。每个夜晚的月亮都仿佛有一个故事,一些变幻的脸,一些被人遗忘的名字……什么是悲,什么是喜呢?人生只不过是像一轮月亮,有圆有缺,有失有得。
一年四季的月亮,在我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春天的夜晚,坐在老家的.院子里下,望着圆盘一样的月亮,好像看到嫦娥正在月宫里边舞边唱,玉兔在旁边伴舞,吴刚在不远处砍桂花树,那是多么美的场景啊!自己的心也随之静下来,便能听到各种植物生长的声音,让你感到生命旺盛的精力,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美妙。
夏天的夜晚,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赏月,听着不知名的虫儿的叫声,闻着成熟的庄稼的香味,你也会陶醉的。夏天是繁忙的,是农人收获的季节,望着那沉甸甸的麦穗,农人的眉眼里都是笑。秋天的夜晚,更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又是另外一种意境。冬天的夜晚,特别是有雪的晚上,月亮出来了,如同白昼,你走在雪地上,身后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让你不由得思索该如何走好这漫长的人生之路?
看着这月光和这晶莹洁白的雪,你也会想到白雪公主出来了,和七个小矮人正在跳舞,唱歌。何况还有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每每望月,我都会想七“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描写月亮的句子数不胜数,耐人寻味。
《望月》有感8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言:“欲上青天揽明月”,”床前明月光”,“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千古名句,自古以来,月亮仿佛就是身在异乡的人挂念家人和家乡的象征,也是因美而从古至今赞扬的对象,近几月望月,有感有想。
月亮皎洁而美丽,自古就令无数诗人着迷,尤其是中秋十五、十六的月亮,不但巨大无比,端庄圣洁,金黄的像一块巨大的黄油,仿佛一热就会融掉。月光照在水面上时,天上一月亮,水面一月亮,互相对应,令游人探手如水中,像抚摸这美丽的月光,往往是徘徊于此,一夜不宿,只为能多看看这令人魂牵梦绕,陌生却亲近的景色。
传说射日的后羿的妻子,美丽的嫦娥因渴求长生而进入冷清的.月宫,从此夫妻不得相见,后羿还有人间的热闹供他快乐,而嫦娥有的只有后悔,痛苦罢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让二人重聚一回,令嫦娥回心转意,令后羿喜笑颜开。
“月是故乡明”,在外留学、奋斗的人们每到中秋便怀念亲人,这天本是该团圆的日子,可因为特殊情况而回不了那心心念念的家,只有月饼和赏月能稍安定思亲,思乡之情。
月亮是多么的大啊!圆啊!亮啊!我穷尽词也无法想出能与之配上的话,这朴素平凡的话是我能写得最好的了。但这无法阻止我对月亮的喜爱。
《望月》有感9
今天是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晚饭后,我们一大家人去滨河公圆赏月。
来到公园,凉风“飕飕”地刮着,寂静的四周一片漆黑,抬头看到那一轮明月嵌在清冷的夜空中,不觉感到一丝感伤。
我仿佛看到杜甫独自坐在清冷的小院里,回顾自己的一生,悲伤过,快乐过,想到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一草一朩,便吟出那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仿佛也看到了苏轼被贬,想到朝廷当职的艰难,徘徊着说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悲凉。
又想到当今诸多的海外游子,他们在中秋佳节也不便回家,只能在异地他乡赏月、吃着月饼,想着远方的故乡,想着年迈的父母,或许正如唐朝张九龄所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远方的亲人也只能望着月亮寄托对自己的相思……想着想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但是,悲极成喜,细想,不也有刘禹锡喊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千古佳句吗?一生孤高浪漫的李白不也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悠闲情趣吗?
看来,不同的人对身边的悲欢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境遇里,我们的心情、心境也是不同的。难的便是,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境遇,都能宠辱不惊,闲庭信步啊!
《望月》有感10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叫做《四星望月》的书籍。
作为赣州出生的孩子,我知道“四星望月”是我们赣州地区的一道名菜,菜名是由敬爱的毛主席所取。
这本书虽然以菜名作为书名,但是,书中讲述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红军在赣南地区进行革命活动,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老百姓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洪月月、雷子、二月通为代表的劳苦子弟纷纷加入到红军队伍中。
《四星望月》通过一个客家菜的故事,描绘了赣南人民在革命时期的`奋斗和牺牲,展现了他们不畏强权、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红军的爱戴和拥护。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强健体魄。
少年强则中国强,强国复兴有我,我爱我的祖国。
《望月》有感11
不得不感叹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就度过了16个年华,回想去来真有一种刹那芳华,弹指红颜老的感觉。很奇怪,中秋应该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圆月象征着合家团圆,应该是个喜庆的日子才对,可我总觉得有一股伤感之情。那怕是古人的文章也是充斥着一种伤感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不就是古人的感叹么。就连李白如此豪迈潇洒的人也对月发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望那一轮明月,淡淡的.清辉,如水银泻地般普洒在大地上,那淡淡的银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那迎面而来的风,则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触,让人觉得月光是如此冷漠,给人一种月亮难以接近的感觉。而那天空中明月高悬,在月光的照耀下可以依稀看见窗外那棵梧桐,那干枯的叶子随风飘落, 一切的迹象在预演着荒凉,无由的让我生出阵阵不能说出来感觉 。因为不能,所以就隐忍着独自面对黑暗,默默望着地上树影婆娑,摇曳生姿。没有开灯的屋子显得格外空旷,不由生出一种茫然的感觉。听着窗外那阵阵虫鸣,一种寂寞油然而生。
据说月亮是爱情的象征,我们会不会看夜空时眼花撩乱,看到流星也曾想过两者兼得呢?水中的月亮你捞不捞?呵呵!人生就像一场戏,有些人活得精彩,有些人活得平淡,但不管怎么样活着,月亮常常时隐时现,我们幸福或者忧伤着。
如果说人生难得几回醉,今晚不醉更待何时----举杯对月对饮成三人……看来今晚是月亮醉了,我们还独醒----在梦中嫦娥也会向我们微笑。
望那天空上的明月,我开始思念,只是我不知道我思念的人会不会想起我,是否能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不管怎样,祝天下所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月》有感12
《望月有感》
唐朝: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自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望月》有感13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两句大意是:共看天上的一轮明月,理应伤心落泪,分居五处的手足骨肉,此时都有同样的思乡之心。在兵慌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飘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挚的思亲名句。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落。
参考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
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时难年饥世业辛,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下一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望月》有感14
诗歌在首联叙述了自己一家经乱后,祖业荡然一空、兄弟天各一方的悲剧。接下来诗人又将视野由一己扩展到整个中唐社会,在颔联绘出了一幅动乱中的流民图:干戈之后,农村凋弊,田园荒芜,为避乱兵劫戮,无数人家流亡道中,骨肉分离。后两联转入抒情,颈联巧作比喻,抒写兄弟离散的凄凉与悲哀: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有序,而今自己却为离群千里的孤雁;古人常以“同根”喻兄弟关系,而今大家却如秋蓬般漂泊异乡。尾联借助天上的明月,把分离五处的'亲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月圆是团圆的象征,诗人以“共看明月”传达出彼此的思念之情,又寄寓了早日团圆的希冀,故杨逢春评道:“末二折到望月,语总摄,笔有余情。”(《唐诗绎》)
《望月》有感15
每当我仰望星空,总是会看见那明亮的月亮,被众星拱着,看上去是那么可爱,那么鲜明;还有它身边的流云,也被穿上了一层彩色的衣裳,翻着淡黄色的波痕,给人的感觉是不可替代的完美而随和。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在静止,又好像一切都在缓慢地运动。绵绵的流云也被这娇美的明月所折服,蒙眬在这月色中,围着它转着,迟迟不想离开它身旁,也不想脱掉身上这漂亮的衣裳。似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在无形地酝酿着,也给静谧的`夜空增添了几分神秘;就连风也悄悄的躲进了树丛,没有惊动一片树叶。一切都在深沉的睡着,仿佛时间也跟着停止了。
月亮啊,你为何总是在迷人的夜晚才露出那张秀美的脸?是什么让你又如此的魅力,让人每晚看着同样的你都不烦?人们用你来表达着世上最浪漫的东西,你曾使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都为你沉醉,并写了许多关于你的诗篇。这些你是否都还记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不知道你曾经是什么面貌,但我知道,你一直都很孤独,然而你始终都没有厌倦过这种重复了几十亿次的日子,你一直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你最完美的一面。尽管这完美并不是你与生俱来的。由一弯月牙变成一轮圆月,再由一轮圆月变成一弯月牙,就这样常年重复着,没有丝毫改变。
你不觉得疲惫吗?为什么总是要让人们知道你是最完美的?为什么总是要让人们把你迷恋?你把名利看得太重了,而且你总是喜欢用漂亮的一张脸来征服人们。谁不知道,这仅仅是你所带的一张面具,却始终隐藏着自己丑恶的一面呢?你可曾知道,正是因为你的过分虚荣,天神才使你在几年之后露出你真正的脸。虽然你想尽力的在那时反射出柔美的光,但“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在那圈光环的中心,却还是黑洞洞的一片,像是一个古老的山洞,又像是一口枯井。更让你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天,人们用尽各种方法去看你那张丑陋的脸,观察你脸上的每一条皱纹。而你,却仍不知悔改的,不知疲倦地向人们展示你那张虚假的脸。
【《望月》有感】相关文章:
望月有感04-30
《望月有感》赏析04-21
《望月有感 》白居易01-26
望月有感古诗12-29
望月有感范文03-26
望月有感鉴赏04-26
学习《望月》有感范文12-17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12-17
望月有感原文、翻译04-22
望月有感原文及赏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