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18 17:25:44 心理学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集锦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集锦15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的都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

  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却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后感觉像是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凭直觉判断,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藏着许多盲点。比如学生犯错违反了学校纪律,我们的做法就是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行为主义的“联结”和“强化”的观念。有些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给予不痛不痒的惩罚刚好满足了学生的意图,那么倒强化了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还比如,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可以,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诱发了学生撒谎。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这本书提到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通过读这本书,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2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10个√换一颗☆,10颗☆换一个印章,10个印章换一样小礼物。读到米斯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后,方才明白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意义: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就有,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人,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来成功的希望。因此,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学习、用心实践。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3

  许久不写读后感了,估计有十年了。因为总觉得文字传递的是自己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为了应付任务。最近几年看的书不少,最多写批注。这次作为作业,估计是不合格的,但至少我还坚持了自己的初衷,即写自己想写的。不管字数多少,别人如何评论。

  这个暑假,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专心致志、别无旁骛地只读了两本书,即《教育学》、《心理学》。读来感触不多,却极深。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真的有必要定时重读教育专业教材。

  首先,教材提供了教育专业的系统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是必读的,但是也都是在职前学习的。工作以后,便亟不可待而有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了。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10年前学《教育学》与《心理学》时,似懂非懂,死记硬背,其实并没学到多少。从内心来说,也没多大兴趣。因为在实习时,发现学到的东西能真正运用到的少之又少。工作后,学习的时间被日常的琐事很快就吞噬了。最初,还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和对自身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发现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总是找不到贴切的理论依据;就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甚至发现自己写论文时的语言都和教学论文不在一个话语系统。如今重读《教育学》、《心理学》,似乎一下思想轻盈起来,突破沉重的大量事实线索的身庞,有了质的飞跃。书中的教学理论和原理帮助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和现象,从而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学习了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才把家里尘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翻出来阅读,才理解我负责了两年的探究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渊源出自于哪里,才明白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大师的智慧使我深深震撼,早在近100年前,他的思想就初见端倪。其对于教育的阐述“教育应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作业”直至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实践经验的积累具有片段性和不稳定性,重读《教育学》、《心理学》却使我把平日里有意识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片段分别击破,成为解读教材的生动案例。而规范严谨的语言使我迅速把握教学研究类的文章的语言,为下一步做教学研究的反馈奠定作最基本的准备。

  其次,教材提供了教育专业最权威、最经典的知识。暑期胡慧闵教授的一个建议我很受用。她建议我们只看最经典的教育知识读物。确实,如今的教育书市真是热闹非凡:什么《跟孔子学做教师》、什么《不跪着教书》、什么《xx兵法》……名字就很夺人眼球,于是很多老师就把已经很有限的业余时间中的读书时间贡献给这些书了。因为很多老师认为这类书都是同行优秀的经验,具有更大的可供实践借鉴的意义,操作性强、见效快。事实上,这些书都只属于同一种类,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述,或者表达的方法各有不同罢了,读一本和读三本没多大区别。读此类书,老师们仍始终在实践的圈子里打转,无非是圈子大小和漂亮与否的问题。《教育学》、《心理学》等教材发挥的功能不同,因为它们经过太久历史的积淀,经过太多教育者的检验,亦如经历过炼火的真经,字字玑珠。也举一例:以往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总不削一顾。总认为他对智能的划分并不是那样无懈可击。相对于赛斯顿的能力群因素说和层次结构理论,确实有突破。但除了这七种智能外,没有第八种、第九种……了吗?此次读《心理学》,才理解多元智能的重要思想,其实在于对人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我命运的重要性的强调。原先对于该理论的偏见,完全是源于自己对该理论的不完整、不正确的理解。

  今天的我,捧起《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时代的心情已完全不同了。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读这些文字一点不显枯燥。就像与智者求学,又像与老友交流,甚至像与知己邂逅,那样兴奋那样激动。只可惜,身边想到捧起这两本书的老师并不多。我到图书馆查阅过资料,我们学院藏书中权威的《心理学》不足10本,最新的版本是20xx年,距今已有9年;《教育学》共5本,最近的版本是1996年。这里并不是说版本越新越好,只是当初在图书馆借阅北师大出版的《新编教育学》,拿到手里是一本泛黄的书本时的场景始终无法忘记。

  估计从来没有人写教材的读后感,但是读后感,很清楚地表明文章的性质。以上,确实是我研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后的感受。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4

  通过学习《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晓得了作为教师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才能更好地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辅导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塑造完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做好自本身的心理调适和辅导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呢?我觉得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教师做好本身的心理调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本身难免构成一些压力。因此,我们要先处理好本身的心理问题,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者要对本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教师要从各方面寻觅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从而寻觅解决的办法。这些办法也可间接地迁移到学生身上,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学生才会有良好的.思想。

  做学生心理咨询师:教师平时不但要处理好教学上的问题,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拿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教师要给学生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同时说话要算数,要讲信誉,不能把学生的私事说出来。学生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给学生重视他的感觉。

  教师要学好心理学:当我们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懊丧,学生会很失望。我们怎样才能够减少这类失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而且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提高对心理辅导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缘由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教育

  部门制定了心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方针政策,要请教师本身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5

  我仔细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收获很多。

  作为一位教师,必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方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毕业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境时,你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

  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得透彻,深刻。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尽管,这是一个高中的例子,但是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一现象在小学更需要老师去引导。因为小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需要我们将他们引导到好的一面。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班风有着很大的联系了。

  再比方,书中所说的“单纯曝光效应”在我们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似乎又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这让我想起复习阶段,曾有个学生在订正的上写了三个字“我恨你”。这个学生平常写作业很慢很慢,总是要有人看着,或者在旁边一直鼓励他,他才能将作业完成,而到了初一下学期他就干脆作业不写了。看到他上的三个字,我找他谈心了,他最终告诉我:他恨他的爸爸,因为他总是催我作业快点写,所以我就在作业上写了这三个字。这样的答复,让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师也这样催他写作业,也许他恨的就是老师,也许时间久了,他恨的就是这门学科,时间再久一点,或许他恨的就是到学校读书……这就变成了教育中所说的“厌学”了。看了“单纯曝光效应”,我开始反思,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动作很慢,能不能让他每天只要完成别人的一半呢,让他每天对这门学科知识有些接触,持续的接触一定会让他对这门知识有兴趣的。有时我们老师对所有学生都希望他们成才,也许这样的好心,并不是学生所认为的好,也许我们认为既然有中考,就要让我们的学生会考试,都能考出好成绩,或许这样的想法对有些学生就不太适合。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表达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6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由曹某某、章建跃主编的,这本书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入手,论述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等的学习和教学,并对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迁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观点,并最后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一直以来,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面。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我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量。

  教学二字包含了教师的地位,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落实启发式教学要把握好针对学生的四个关键问题:提供良好结构功能的数学知识结构;全面准确地把握现有数学认知结构;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主动性;提供思维策略的指导。从而指引学生自主的实施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并应用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真正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数学教材的编写采用螺旋式上升,因此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现象。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授人以鱼以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策略的教授,提高迁移意识,同时合理恰当的编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让我对数学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7

  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取得心理体验,构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合适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常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渐会在孩子中构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惧怕,怕撞到课桌上”。第2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末惧怕了,由于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入,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这样即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到达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晓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晓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构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换的方法与技能;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经验告知我们:对学生来讲,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8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至少从量上来讲是非常不足的,是跟当前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相符的。所以他们一再建议,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补这一课,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理学修养。

  过去的教师是以学科类型为主的教师,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而现在大背景变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要求教师要从“经师”变为“人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我们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他的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所以,在今天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学习心理学非常必要。

  为此,我特意选读了英国戴。冯塔纳所著的《教师心理学》,感触颇深

  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协同教学实验提出的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标,也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首先我进一步了解了教师心理学修养欠缺的原因。一是主观原因,过去我们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过去我们是关注学科多关注人少,关注结果多关注过程少。

  反映出一个事实,即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比较少。正是这种不关注人的教育理念造成了教师心理学修养的欠缺。对心理学了解不够,对学生研究不透,必然导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但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讲,心理学修养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这次课程改革的推进。从小的方面来讲,如果教师观念没有转变,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学生的特点,那就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所以,心理学修养的欠缺会影响教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科学性。

  其次是教师的任务只有在他或她将儿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时才能明确,教师不能只看到儿童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在学校中所发生的事。儿童的人格、学习能力、动机、社会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因素间相互关联的复杂的系统,它从儿童一出生就开始产生并在其一生的发展中不断扩展。这本书主要针对从早期,经过青少年时期,直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儿童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要充分理解中学时期儿童的问题,他就必须对儿童生活早期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前期影响有所了解,而教师则要对儿童在学龄前的一些问题有所认识。这能帮助他们发展必要的技能和策略来应付这些问题。

  因此这本书既对教师有帮助,又有益于对学生的训练。并强调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书中避免了那些本身可能是有趣的,但对于教师实际对儿童的帮助则很少的心理学理论问题。书中也特别强调明确性,它可以使你能够在读完书后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也能理解所讨论的问题而没有困难。

  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

  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中心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重视心理学的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

  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知心姐姐小屋”等类似的心理咨询站。仅此还不够,应当在所有教师中加强心理学进修,使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

  一、培养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四化建设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对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们不但要有强健的身体、广博精深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而且要有远大的理想、很强的创造力、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只有这种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是按照生理—心理—社会的顺序发展的。三类素质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在整体素质中生理素质处于基层,心理素质居中,社会文化素质处于上层。它们的性质也不同,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社会文化素质是后天的。

  三者在素质结构中的作用也不同,生理素质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是素质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素质对其他两类素质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素质发展的方向,表现人的本质特征。心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起核心、中介、桥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它影响着生理潜能的发挥、影响生理健康;它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三类素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素质的结构越完善,整体功能就越强。整体素质的发展,要求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生理素质主要通过体育来完成,发展社会文化素质主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来完成,发展心理素质主要通过心理教育来完成,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教育,人们心理素质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就会损害人的素质结构。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9

  “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写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封面上的这句话,给了我迫不及待想把它读完的力量,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希望和进步。

  记得一首歌中这样写: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会哭了。纵然“积极”代表着乐观向上,我心向往之。然而成年以后独自面对生活、工作,诸多烦恼四面八方而来,才懂得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被这八九吓倒、压垮,便只能在绝望中掩埋自己,只有积极地透过剩下的一二,看到希望,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能够如是去做,必定要拥有积极的、强大的心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确应该学一点儿积极心理学,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能量,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有些许特殊性,因为教师的人生与学生的人生紧密相连。我们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快乐工作,更是要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愉悦体验,带动他们快乐学习。

  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拥有慧眼识人的能力,相信人人都可成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才能恰当的指导和培养他们成才,而不是只以“成绩”论英雄。这样你会发现,班里的学生虽然成绩高低不同,但十八般武艺各有精通,只要肯努力,都有可以成才的方向。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教学理想,然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同时现在的教师工作辛苦、事情繁杂,在这样的状态下,每天面对各种调皮捣蛋,和老师斗智斗勇,想方设法逃避学习的孩子,老师们很难做到耐心倾听、平等交流。所以大多时候,习惯于用简单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以至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被“制服”而不是心服口服。最终问题看似解决,其实仍然存在。所以真正实现人人成才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的心中要充满爱,要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以真诚为基础,但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同时要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相互信任,在心与心的碰撞中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就是个爱惹事生非的'淘气包,也许他是因为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的学生犯了错不肯承认,不要一味地反感他不知悔改,也许是因为每次犯错后被惩罚地过于严厉,他太害怕了;有的学生总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不要轻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合群的孩子,也许只是因为他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因此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不要急于指责,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弄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他们一点点去认识自己的问题,最终能够主动转变自己的问题。这样会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学习的消极体验中走出来,去获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就好像大禹治水,只有将学生心中的问题根源“疏导”出来,他们的问题才不会再次“泛滥”。

  当我们面对阳光时,生命中便充满光明,阳光地面对工作,阳光地对待学生,相信在积极态度的催化作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0

  一直以来,我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面。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我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怎样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型,语言的层次性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又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与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密切相关,这就充分说明了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是关键,即通过听、看、想等内在活动最终转化为说这一外部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探索学生的感知规律,构建我们想要的情感课堂,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

  在本书中,我重点研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书中将其列为数学基本素质的第五个要素,指出“数学语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对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则简略地提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建构……数学交流……组织学生讨论” 等等。要了解学生数学表达存在的困难具体有哪些情况,才能找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的路径。分析起来,情况有三:

  第一种:数学知识本来就没学懂,大脑里是空洞的或混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是一言不发或“胡说八道”,因为他无话可说,一说就错。

  第二种:对于一些极为抽象的数学语言无法转化为普通语言。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其中抽象性数学语言既高度抽象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比如概念的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有时学生就无法将其转化为他们所熟悉的、亲近的、容易理解的事物,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深刻,此时的数学语言就会显得更加抽象,在学生眼中就不再“通俗化”,反映到口中也就更难于表达。

  第三种,将“听、看、想”的内容和结果转化为“说”的困难,这一点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存在,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就要求老师要尽量的多宽容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一些自信,大胆的`,灵活的,创造性的去说。

  反思我自己的数学课堂,学生说的确实太少了。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过去的数学教育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的“英才教育”。今天,我们理应是“大众数学”“生活中数学”的倡导者,也完全应该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孩子们都喜欢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坚定的心声。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1

  本书是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论成果,后半部分则是心理个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作为老师和母亲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书中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她的童年,因为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不停的,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顾她的童年,她有一个优秀的姐姐,从童年到现在,她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她,当这些童年时未受到过关爱的孩子,她们在儿童时代都受到过恶劣的对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恨恶的性格。

  二,怀有过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判他们,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却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三,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个体的人格,包括儿童和成人是一个统一的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作出难以避免的反应,他不想上学,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坏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地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特征,逐渐陷入不可救药的地步。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2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獨立,甚至於成家立業,教育子女,都會面臨很多的變化。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是跟家長的關係。

  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態度,方法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是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開啟。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首先是一個人,需要尊重,愛護,平等的關係??需要受教育,需要跟社會和人群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對社會做貢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運氣和明白所有的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比對,調整,再螺旋式提升,進而成長。懂得自己,了解他人,哪怕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所以,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兒童,也針對兒童的家長,老師,親戚,同學,未來的伴侶和夥伴朋友。所有的現象也許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判,也沒有一個結論來終止。這裏有很多很多的例證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或許,方法就在其中!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教师这一门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应对新时代学生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九零后老师,更加要积极学习进修。其中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并加以实践,才能更好的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学也会事倍功半。所以空闲时间我积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完之后受益匪浅。我深感教师有的时候真的要回到教育的起点,接纳学生们的一切,好与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也才能够真正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就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功的关键不是消除各项弱点,而是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幸福生活的学生,让自己的职业人生也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班级小胖的故事。这个班我是在初二接的,在初一只是担任他们的地理老师,所以对小胖唯一的印象就是:他就是那个老是说“yellow”的地理课睡觉的“捣蛋鬼”。

  接班后,我对班级的同学做了大概的了解,尤其关注了小胖。我发现其实他不是一个没有上进心和目标的人,反而存在着很多的优点。比如他值日工作一直很负责,每天早中晚都可以看到小胖拿着扫帚,弯着腰,打扫着教室外的那条走廊。再如每次换位置时,他总是会去帮助旁边的同学一起来搬桌子椅子,可见也是个热心的小伙子呢。小胖在语数外课堂上也尤其认真,书本上的笔记也是工工整整,初一的成绩也处在上游水平。但是情绪却时常大起大落,时而疯癫,时而悲伤。在班级中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哗众取宠。还喜欢说一些不好的'话。我就问自己:难道他真的天生如此,背后有没有原因呢?

  为了更好的去帮助小胖,我尝试着去了解他,发现他的优点,并在班级表扬他,告诉他,原来他可以做的很好。可能是我对他一开始表扬多于批评,他开始纵容自己。在一次跑操中违反纪律,在两个班级之间来回穿梭,经多次提醒却无效。我一怒之下,朝他吼道:“你要么在班级的队伍中好好跑,要么滚出去”。然后他就真的跑了。跑操结束后回到教室,我就在班级严厉的批评了他的这个行为,告诉他:“你既然身为班级的一份子,就必须为班级出力,维护班级的荣誉”。他愤愤的说:“我不是4班的,我转班”。我回答到:“不可能,在娄江你只能是4班的学生,要么让你爸转学”。生气的两个人,注定是没有什么好话的。小胖也没再讲话,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么严厉的对他。放学后我看到他一个人在走廊“游荡”,便把他喊了过来,问道:“为什么跑操的时候跑掉呢?”他赌气回答到:“不是你让我滚的吗?”我对他说:“跑操时提醒了你多少次,你却还在捣乱,老师也不想说这话,你想想看这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小胖沉默了。我接着说道:“老师知道你可以做好,你也有一颗为班级的心,我们把这表现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用那种不好的行为来掩饰呢。以后如果你有不好的行为,老师还会严厉的批评,但是只针对你做的事情,不是对你这个人,希望你能接受,然后让自己更优秀”。

  我不知道这个行为这番谈话有没有效果,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让人欣慰的是某天早上的一次跑操,在我们跑了一半之后我看到小胖跟上来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开心,为小胖开心。此后每次跑操,小胖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捣乱了。即使偶尔调皮,稍微提醒一下也可以做好了。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一年来,我和小胖,小胖和同学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摩擦小感动,但是信任也在慢慢建立,情感也在逐渐加深。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小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情绪起伏,看似倔强却又敏感脆弱,其实和他的家庭有关系,父母的离异是他不能接受的事情,找不到宣泄的口岸,所以他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可能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需要什么,他哪里不开心了。我却越来越心疼他,也更加明确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渴望家庭和睦,他需要关爱。虽然我们无法帮他改变家庭的状况,但是我愿意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接纳他所有的行为和情绪,到后来他也慢慢愿意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甚至是家庭的情况。庆幸的是他并没有成为班级的“另类”,同学们也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当然现在小胖行为上情绪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但是我愿意继续去努力。哪怕不能改变什么,我希望我们这个集体也能成为他心里的一束光,以后在遇到难过时有些许温暖。因为我相信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这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大的魅力,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书中所说,教师存在的价值是播种幸福,而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愿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在生活中充满活力,让我的学生也收获幸福感和创新的活力。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4

  这本书在手里已经有两三年了,每年都会拿出来翻翻,尤其近年来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出现的问题又千奇百怪、层出不穷,原有的理念已经不足以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了。

  有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理论性太强,读着比较枯燥。这本书不同,它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更贴近实际,更通俗易懂。它让我知道,其实,我们的工作中许多方法都可以与心理学挂起钩来。比如,奖与罚,就运用了行为矫正技术,运用了情感的激励机制;循循善诱的谈话,就是试图从改变学生的认知,来改变学生的`行为;班级集体舆论的调动,就有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的效应发生……

  我们说,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中,“解惑”不仅仅指知识之惑、社会生活之惑,更重要的是心理之惑、成长之惑。每个学生在成长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他们都会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的快乐,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和理解。教育心理学就教会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自从接触了心理学,我将它运用到在班级管理中。我开始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积极的心理辅导式的关注融入工作中。我在班级中尽可能让每个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相信并肯定每个学生的成长。我努力营造向上的班级氛围,尽可能提供积极的群体环境,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正能量。我还将继续摸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使自己的班级管理更走上一个台阶。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5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学生心理学读书教育心得12-23

心理学教育心得10-24

教育心理学心得06-04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01-23

教育心理学心得03-30

学生心理学读书教育心得2篇[优]05-15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3-14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3-07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1-12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