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15篇(热门)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论文1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只有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才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故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教师不应简单地去“给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施加压力使学生“被动地”为教师工作,而应努力使学生感到相应的学习活动是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从而主动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不應以师长自居、居高临下,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从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成绩并帮助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能作出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在获得初步的结果后,教师又应督促学生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并总结得与失;在存在不同意见时,教师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
(二)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
在我们平常的备课中,提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前者大多数教师做得好,而后者往往停留在理论上。备学生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这才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我们不仅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如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也可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后者即是指教师应当”接受”和“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尽管这些思想可能是错误的或幼稚的。但因为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内在的”合理性,故教师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认真的理解它们的性质、产生等等,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帮助学生作出必要的改进。
(三)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前,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培养一个平等、开放、团结的集体,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和压制。每个人都应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包括不同思想、见解进行充分交流,乐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各种合理的新思想等等。教师要在尊重学生、服从理性、保持思想的开放性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培养一个平等、开放、团结的集体。
(四)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应注意如何提供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如适当的提问和举出反例正是两个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各个学生的特殊性,因此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思维活动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应提倡思想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完善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技巧的研究,使各位教师更加熟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加强了教师理论的提高及教学思想的转变,总结自己过去教学的成败,找到根源,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经过学习和研究,教师不仅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重视数学中的思想、方法、情绪、态度、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通过研究,使教师大胆创新,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堂负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学习和研究,通过心理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一套在数学教学中正确的数学学习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2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心理学也针对实验教育学展开了研究。或者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学慢慢演变来的。实验教育学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时揣摩学生的心理根据心理变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萌芽阶段大约是在20年代前后,各种心理学发展起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格式塔学派引入到中国后,教育开始更多受到关注,“顿悟”顺势在心理学研究中火热起来,不再局限于试验和错误的反应。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三大定律,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30年代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老师学生的行为,根据行为揣摩心理,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此时,一位名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情况下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把它当做很重要的成果来研究,费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实践出真知,只有把理论搬到实践中,才能获取实际的效果。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根据不用的心理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使学生不光懂得知识还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学生们的心理,从而更好的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老师们研究心理学,了解学生们的心理为了解决相关学科的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在不断地探索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更能获得进步,把教育心理学发展壮大。
心理学论文3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地位不高、体系参差不齐、任课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教材建设力度不强等。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观念不当、学科归属局限、经费缺乏、研究成果失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要取得成效,就应明晰其课程地位,规范内容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材开发,加强特殊儿童心理研究,保障建设经费。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该课程建设的现状可谓成绩与不足并存,为了明晰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紧迫性,有必要分析制约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加快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步伐。
1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很多师范院校不但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如在网上查找到的资料显示,某校针对应用心理、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专业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总课时36课时)。综观目前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状况,其课程开设体现了如下几个思路:一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作为课程的名称,将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融入到特殊教育学的内容框架之中;二是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的名称,涉及特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例如上述提到的高校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就是如此;三是以特殊儿童心理的某个方面作为课程的名称,如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课程计划中增加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认知心理学》,其中就是强调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在课程计划中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以及重庆师范大学在课程计划中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其中就是强调对特殊儿童心理的测量、诊断、咨询等。
与课程设置最密切的是教材建设,自从朴永馨先生1983年翻译出版鲁宾什坦的《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一书以来,特殊儿童的心理在随后出版的《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以及各类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教材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曾于1999年至20xx年组编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课教科书(试用书)三本:《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盲童心理学》。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设置也促进了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近年来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现以特殊儿童认知研究从1994年至20xx年的成果统计可以看出这一趋势,根据我们对《中国特殊教育》、《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等5种核心期刊的统计(见表1)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殊儿童认知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来说呈上升趋势;特殊儿童人格研究的文献数量则相对较少。综合特殊儿童认知研究与人格研究的成果来看,特殊儿童心理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实的内容材料。这些研究成果不但有对特殊儿童的某个方面的心理的研究,而且有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的探讨,如杜晓新撰写的《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等。
尽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地位不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直接独立安排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以系统讲述特殊儿童心理的特点,而是要么将“各类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融合到特殊教育学中,要么将“某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安排到某类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课程中。这说明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依附于特殊教育学或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即使有些高校意识到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并设立了相关的课程,但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而非必修课程。另外,作为选修课程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也难以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一般设置的是每周2课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地位不高,即要么不开设,要么不必修,要么课时不足。
其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体系不全。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很多高校课程计划中只是顾及了特殊儿童心理的某一个层面,例如有的学校顾及到了特殊儿童认知心理,有的学校考虑到了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有的学校考虑到了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高校的专业特点与教师的教学专长。从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角度来看,其学科体系尚不完整,最明显的体现是目前没有一本系统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或著作问世,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是借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来渗透特殊儿童心理的内容。在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体系尚且不完善的情况下,试图寻找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群体系则有些奢望。
再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任课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之所以建设进程缓慢,极大程度上与任课教师的缺乏以及任课教师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有关。有的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没有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正是基于缺乏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任课教师,而已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比较了解,但对心理部分的`知识了解不深,在讲解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时存在着“重特殊儿童教育轻心理”的倾向;二是心理学专业教师,他们对心理学比较了解,但是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不多,反过来出现“重心理轻特殊儿童教育”的倾向。上述两种情况皆反映出了教师的知识现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师必须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跨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培养,方能更好地胜任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学任务。
最后,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力度不强。一门课程的设立必须有系统的教材作为支撑,这在经过多年发展后较成熟的学科课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学科课程一般都会有多种版本教材问鼎市场以供教学选择,而新兴的学科课程则往往会出现教材建设落后于课程建设的局面,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建设明显表现出了这一点。目前就笔者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委托所进行的市场调查分析所了解到的情况是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命名的教材在市场上难以觅见,这说明了教师在讲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时缺乏必要的教材参考。据笔者所调查到的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用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替代,在每个部分讲解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二是用特殊教育学的教材,抽取其中有关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部分进行讲解;三是自己编写教材,利用期刊中有代表性的综述或论文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讲解。
2原因分析
2.1观念不当制约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步伐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计划的一部分,必然与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边缘学科地位不但影响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而且影响了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学科课程必然会受到影响。尽管有的高校领导意识到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重要,但有的课程设置者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混同起来,混淆了前者从对象上来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后者主要从心理变态的角度来讲解异常心理,两者有交叉,但绝不等同。更有甚者,他们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普通心理学”,没有必要再专门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这明显存在“重一般性轻特殊性”的倾向。上述这些不当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步伐。
2.2学科归属限制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方向
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受到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限制,而且受到目前教育学与心理学分科的限制。从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来看,熟悉特殊教育学的研究者在建设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时自然会体现出课程的“教育”属性,这样特殊儿童心理学受到了一定的忽视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分科来看,有人认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应该作为心理学的二级学科而存在,应该在心理学院系或专业来建设,这样就造成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森严,限制了特殊儿童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有时“特殊儿童心理学”像没有“爹”、“娘”的“孩子”,在学科上缺乏应有的归属,或像是单亲家庭一样在归属“父亲”还是“母亲”上游离不定。例如有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心理学学科下,有的高校则将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教育学学科下。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归属不但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方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必修与选修之的抉择。
2.3经费缺乏影响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进程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经费支持的不足影响着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进程,在我国大多数设置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笔者曾在会议讨论与私下交流中得知,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感慨特殊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着经费支持力度有限的困境。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经费的缺乏明显影响了教材的开发、教师的专业培训、课程教学研究等。因此,如何建立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
2.4研究成果失衡困扰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材开发
特殊儿童心理学目前不乏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如下的失衡:一是传统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三类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新出现的自闭症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二是有关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横向比较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纵向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三是有关特殊儿童的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较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四是有关特殊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较多,人格特点的研究较少,等等。在研究成果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要开发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极可能出现“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等弊端,而这些弊端可能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出现“有资料的多讲,无资料的不讲”的局面,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对策思考
根据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特提出如下对策以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
3.1明晰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地位
加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首先必须明晰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来看,尽管特殊儿童心理学可归属于心理学的二级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需要设置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道理非常简单,就如同教育学专业必须学习普通心理学一样,因为特殊教育学要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将特殊教育学建立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否则特殊教育学就极有可能违背自己原来的初衷,背离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言说特殊教育工作的特点,这可能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是由于特殊教育所遵循的规律所决定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应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体现在课程计划中,甚至其应该在特殊教育学课程之前开设,并尽量保证学生在学习了普通心理学的前提下开设。此外,还需考虑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目前特殊儿童心理学正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兴起。实际上,心理学发展初期(特别是对脑的各个部位功能定位的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是特殊儿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只作为普通心理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强调的是特殊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忽略了特殊的心理特征,或者说研究特殊儿童不具备什么心理特征是为了证明正常儿童具备某种心理特征,通过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比较是为了证明正常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以认知能力异常者为研究对象、以认知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患者特异性受损和保留的认知环节来进一步推知人类正常的认知结构和加工方式。”特殊儿童心理学弥补了普通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特殊性的忽视,因此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考虑设置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3.2规范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尽管在有些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是其各有所侧重的状况说明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急需规范。首先需要规范的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目前在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借鉴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或特殊教育学的内容体系来分别构建出不同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体系,前者即通过某章来阐述不同特殊儿童某个方面的心理特点,例如在“特殊儿童注意”一章来讲解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等,后者即通过每章分别讲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例如在“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一章来讲解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在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与研究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开创性地建立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独特体系;其次是需要规范作为一个学科群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框架体系,即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二级学科应如何构建其下属的分支学科(或课程),或许在特殊儿童心理学学科体系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参照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来进行。
3.3加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离不开具体的课程执行者与研究者——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但决定了该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决定了课程教材开发与研究的质量,因此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高层次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来看,在很多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来教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即根据现有教师对某类儿童研究的专长来讲述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部分;或分别聘请心理学专业研究心理过程某一方面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来兼职,以讲座的形式讲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当然在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也不必追求讲授所有类型特殊儿童的所有心理特点,如果要做到全面讲述,建议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要求专业学生将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某个方面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后整理或进行实验研究,将整理的研究成果利用教学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断积累资料,充实教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3.4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材开发
特殊儿童心理学教材的开发,不但可以规范特殊儿童心理学授课的内容体系,而且可以为特殊教育专业或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因此,目前极有必要考虑尽快出版一本能解决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用书,尽管教材可能会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但可暂时解决课程教学盲目摸索的现状,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大家通过边教边研边修的方式不断完善教材。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局限性,采用有关学术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并不断将学术期刊上新近出现的新成果来充实已有的教材,并不但修订教材的结构和完善教材的内容体系,最终出版新的教材取代旧的教材。
3.5加强特殊儿童心理研究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学内容材料的支撑,而其中的内容材料更多来自于对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在目前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呈现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更多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研究中薄弱环节的研究,例如多重障碍儿童的心理研究,重度障碍儿童的心理研究,特殊儿童人格的研究,特殊儿童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比较研究,特别是对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干预研究,等等。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与充实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加强特殊教育研究人员与心理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以便相互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3.6保障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经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教材开发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查找与复印资料的费用,甚至在教师将教材整理成册后还需要支持教材出版的费用;教师专业培训与交流所需的差旅费与培训费;课程教学研究所需的研究经费等。这些经费能否落实,直接决定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质量。国家或高校可考虑对特殊教育专业这样更多注重社会效益的专业采取专项经费扶持的政策,以加强对该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保证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心理学论文4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任务,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我校应用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三年的学科建设,对于如何在中医院校更好地建设应用心理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突出学科建设的重点、凸显专业的特色。
一、前言
心理学作为探索心理活动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和建设的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21世纪,社会各界更是迫切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中医院校设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产生的并随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占据心理学界统治地位的却是实证心理学。不仅如此,西方心理学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它解释的对象更适用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背景中的人类心理和文化现象[1]。所以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要以中医院校为依托,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探索、归纳和总结中医药所承载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心理学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挖掘并建立具有东方文化的心理思想,积极主动地为心理学专土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学科建设有利于促进专业的发展
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科建设始终被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众所周知,学科建设的高度决定乃至代表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可以说,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的好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的标志,与此同时,在高校二级学院里加强学科建设也是提升办学实力的.系统工程、重点工程、创新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工程[2]。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20xx年开始积极申报医学心理学专业,于20xx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20xx年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在专业的不断调整和发展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紧密相关,专业建设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长足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应用心理学专业在高等学校日益普遍化,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是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3]。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想在与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的竞争中获胜,不仅要加强专业的培养质量,而且要重视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教学。学科的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材质量工程发挥促进作用。
2. 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力量
要想建立一支职称比例合理、学历水平高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不能仅靠给予高待遇引进人才,更主要的是依靠教师的工作环境去留住人才。然而,在学科的建设中,不仅使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水平迅速成长,而且在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也提高了学历结构和职称比例。学科建设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3. 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学科建设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提高和改善科学研究环境,主要表现在提高实验研究的条件和加强研究基地的建设。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科研团队创造出高水平的论文和论著;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也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优化科研团队的结构,提高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改善实验基地条件和科学研究环境[4]。
4. 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学科建设是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中密切关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通过学科建设,努力办出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
三、加强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策略
在学院院领导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应用心理学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和实力,但和国内一流的应用心理学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学科的建设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关于如何在中医院校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应用心理学学科,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
加强学科硬件建设。积极争取学校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重视心理学科研实验室的筹划和建设,注重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的基础条件建设,努力改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购买心理学前沿的图书资料,购置用于心理测评的心理量表。
加强学科软件建设。以科学研究的思路来推动学科建设的创新,注重实证研究,加大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科研力度;以科学研究者的姿态和视角去思考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制定和健全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工作效率。积极努力建设校级和省级心理学专业网络视频公开课,打造优秀课程,按照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中学科团队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优化科研团队的结构,提高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去校外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知识结构;鼓励学科老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激烈老师们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注重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弘扬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2. 突出学科建设的重点
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要认清学科基础建设与重点建设的关系。尽管20xx年医学心理学专业开设招生,但是,20xx年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才建立起来,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起步较晚,在这三年的建设里,其学科发展既要全面稳步地向前推进,又要兼顾到对学科建设的重点实现突破。
学科方向的凝炼。稳定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学科的建设方向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整合。在学科方向的建设上既要凝练整合又要开拓创新。在凝练学科方向上,要汲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建设思路,不能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
学科基地的建立。校外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要积极主动构筑与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建成5—8个相对稳定、联系紧密的应用心理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基地。要秉承“开门办学科”的理念,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各界的合力来共同建设应用心理学学科,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学科建设的生命力。
科研项目的提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衡量学科建设的标准,不但是研究项目的数量,还有研究项目的质量水平和服务社会的功效。因此,要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心理学科研项目,积极主动地开展社会性、应用性的心理学研究。
3. 凸显专业的特色
综合院校、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对于应用心理的学科建设有着不同的建设思路。以中医院校为依托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突出特点就是要有中医特色。主要表现在:
交叉学科的创新融合。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当前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应用心理学学科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将心理学原理和技能应用于其他领域,其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学学可以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中医院校中,可以与中医学交叉融合形成中医心理学、中医情志病学等具有医学特色的专业优势。
学科方向的与时俱进。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与时俱进,注意把握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学科方向的凝练更要有前瞻性,在建设优势专业的同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市场需求。
学科特色的协同创新。特色就是各高校学科建设的竞争力,学科建设的特色决定了学科建设发展空间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学科特色就是市场的占有力,特色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应用心理学作为我校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学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学科建设特色,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总之,学科建设是高校里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三年期满的时期,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学科发展做好规划,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找准学科建设的基本定位,整合学科方向,夯实学科基础,优化学科队伍,凸显学科特色,把应用心理学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学科。
心理学论文5
摘要:就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机构的心理学教学现状而言,依旧存在诸多无法良好适应时代发展的情况,使得学生无法良好地明晰心理学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无法提起学习心理学的热情,致使有关院校所实施的心理学教育工作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进展。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高职心理学教学加以探析。
关键词:兴趣培养;高职;心理学教学
1存在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简而言之,学生无法对所学习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将使其学习效率逐渐下降,对其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具有不利意义。同时,也将使其无法更为深入的分析以及探究学习中的疑难点等。就各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学而言,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学模式单一,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良影响[1]。其中,在实施具体的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依旧沿用以往陈旧的教学手段以及模式,并坚信自身的方式具有良好的实效性,且过于重视自身主体地位,使得处于课堂中的学生由于无法良好的融入进实际的课堂中,对教师所讲述内容一知半解,无法进行有质量的学习。
2重视激发学生兴趣
2.1教学方式形象化
我国各高职院校中以往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普遍具有单一性,且教师往往占据了心理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突出,对提高其课堂学习质量具有不良影响。因此,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学教学,教师想要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被有效激发出来,就需要使得自身的教学方式趋于形象化,并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实际进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于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以此来提升其课堂参与性[2]。第一,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学课堂规划过程中,应重视合理安排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留出参与课堂的时间。第二,教师也应重视利用各类心理学教辅工具,搜索以及收集各种形象化资源,例如视频影像、音乐图文等,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认知以及明晰心理学中的各类知识理论。第三,应注重随机应变的进行教学,例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基础,展开具体的心理学教学。具体而言,即在学生进行实际学习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其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使其通过自主探究,相互探讨的方式,自主找寻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2.2合理应用案例教学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因此,其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造力始终无法得到具有实质性的提升。在此模式下,进行心理学学习的学生,因为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致使其无法将自身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合理融合,通常只会利用传统、单一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注重于使学生在具体进行心理学学习时,可以自由、大胆的对知识进研究以及质疑,有助于学生实时表达内心想法,可以让其感受到教师对自身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其提起对心理学课堂的兴趣,对促进其心理素质提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3合理应用实践教学法
以具体的实践理论为基础,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各高职院校更好地明晰其实际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其促进其人才培养工作更高效率的实施。因此,在具体实施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将实际理论合理融入进实践活动中。其中,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帮助其更高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在实施具体的理论教学时,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或者要求其进行实践操作的方式,在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的同时,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基本心理状况进行明晰。且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学生的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合理、科学的学习方式,例如:五步法。同时,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应鼓励其大胆将心中的疑问讲出来。
3结论
综上所述,各高职院校想要进行高质量、高质量的心理学教学,首先,就要求相应的心理学教师着重于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正确明晰现存于实际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寻以及研究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应着重于引发学生兴趣,以及提升其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娟.“人本的积极心理学”与“实证的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方法论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xx,35(3):202-206.
[2]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中德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比较研究——基于20xx-2010年发表论文的分析[J].教育研究,20xx,36(4):115-123.
心理学论文6
摘 要:从心理学出发,本文覆盖了心理学基本科学原理及概念。心理学在表演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上,从心理生活形成的原因,找到思维方法上的逻辑,推断出突发事件中的行为表现。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献与书籍,我了解大量关于心理学应用的大量知识及心理学对于表演的作用。文中诠释了心理学帮助演员在舞台上心理状态,并试图运用逻辑推理、心理分析、心理暗示等表演中常用到的心理学方法,解决怎样调整演员的心理状态。以心理学在创造人物方面进行了解析。并结合事例印证了学习心理学对演员创造人物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演出过的实习剧目、毕业大戏作为素材,根据斯坦尼体系及心理学的指导,浅谈了心理学在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心理学的学习对于演员表演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学;注意力集中;心理暗示
谈到演员表演的心理学,就必先表演天性的根源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来做一探究,格林威而逊谈到“表演的天性来源于最初人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以考验自身的体力和脑力的极限。”往往最初人们就是抱着这种心理,通过初级的游戏,挑战自己的能力,享受游戏的乐趣。心理达到愉悦,这就是表演心理的基本欲望。比如孩提时代的过家家或是扮演老师与学生,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中模仿的游戏使人类熟悉了周围的环境,逐渐获得了对心理控制的能力,戏剧作品之称作戏剧,实际也就是与游戏有关,并非处于偶然,因为戏剧的任务是向人们提供生活的不断经历和经历的不断排练。
心理学在表演中的应用,表现在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上,从心理生活形成的原因,找到思维方法上的逻辑,推断出突发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对于戏剧的创作与欣赏,如果没有心理分析作为基础,就失去衡量和诠释的`标尺。心理学是行为和体验的科学,而戏剧是生活的返照,心理学与表演则有着相辅相成互相借助之处。在我们刚接触到剧本的时候,演员对剧本的理解,对角色在剧本中的最高任务的理解尤其重要。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剧本有很好的理解能力,还要求演员有很好的心理逻辑推理能力。我们通过心理分析与逻辑推理,设想在剧人本之外的信息。能否符合生活真实、构成艺术真实,关键在于人物心理活动是否符合逻辑。只要心理活动符合逻辑,一切不合理行为、意料之外行为,都符合生活真实,也都构成艺术真实。演员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的 “逻辑性” ,才能构成“艺术真实性” ,才能达到“戏剧性” 。
这些行为,都有性格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把心理学引入表演艺术是必要的。演员对于角色的分析,实际上是在初读剧本时就已经开始了。演员在初读剧本时,总会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出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印象来,这些感性的印象,已经是演员对于角色的认识与分析的开始了。然而,这种分析不是理性的分析,但是,在初读剧本时,演员对于角色的印象往往又总是最为真切,最鲜明生动,同时还会引起演员对于生活的许多真切的感受与许许多多的联想。这些感受与联想往往可能会成为演员以后进行人物形象创造的非常重要的契机和宝贵的财富。所以,它对于演员以后的角色创作来说,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心理学中心理暗示行为,能够帮助演员成功的塑造好一个角色,有很多必备的因素,但其中可以肯定,心理准备是最重要的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更好的进行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就是角色,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每次在上台前,我总会按照顺序依次在心理思考这几个问题进行心理暗示,首先我把做过的人物分析拿在手中在阅读一遍,思考一遍规定情景、上场目的,然后用大部分的时间进行心理暗示,我告诉自己就是角色,继而拥有的就是人物的性格、形体、语言等。当让我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这时上场演出总是信心满满。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佛洛依德对表演学的贡献是对人类潜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在多种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方面,在在演员对角色的体验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发展阶段,揭示出这些层面就能使演员对角色的体验更加具备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表演的方方面面,心理学的渗透都伴随左右,两者有着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关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心里技术视为表演创作的一种动力,他形象的运用“统帅“来比喻智慧、意志、情感等要素对于表演创作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而智慧、意志和情感都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智慧是心理学中思维品质的总和,斯坦尼把他们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衍生出表演学意义上的智慧、意志和情感,可见心理学和表演之间存在很大的交集。那么学习心理学对于演员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创作人物及演出都是有极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齐士龙.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2][苏]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1955年.
[3]李锦云.表演心理学.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xx年.
心理学论文7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阶段,婴儿时期、青少年时期、老年时期等等,不同的时期人的心理状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点,而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各个时期心里特征的一门科学。讲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能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一、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儿童早期和小学阶段为例,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注意力在稳定的增长,记忆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将学龄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好的学习方法。此外近年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时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有,多动症、学校恐惧症、以及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等等。教师掌握了学生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特点和问题才能对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二、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龄前教育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开始接触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也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密切相关。但是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幼儿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是向儿童灌输了大量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导致在上小学的时候无法快速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的智力进行更好的培养和发掘,规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和小学一年级相关联的知识,例如简单的拼音字母和日常常用的生字,让学生认识数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锻炼学生注意里的集中等等。让学生在学龄前就能够尽可能形成规范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2、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开始逐渐形成,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是非的判断能力还很薄弱,一旦没有接受好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且很多学生在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小学和幼儿园的差距非常大,对于环境的忽然改变很容易感觉到不适应,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重视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出现上学恐惧,害怕老师,对学习产生厌倦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根据发展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制造宽松的课堂环境,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课堂形式,例如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展示一些动画和图片,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包容,让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尽早的将小学与幼儿园衔接起来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也使得他们经常会觉得有一些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用发展心理学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的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减少对教育改革的误解和抵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发展心理W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现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德育科目,但是德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发展心理学,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很多学科中去,根据学生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心里特点,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德育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此外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推动,让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和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更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发展心理学解释了人在各个时期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的调整相关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的学生很多方面发展都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心,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和引导。总之,发展心理学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心理学论文8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创业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创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拓宽就业渠道,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目的是在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的条件下,解决我国教育体系中所面临的困难。而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心理进行分析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分析;培养方法
由于时代经济发展的影响,高校已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培养创业者的起源地。而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担负着国家的发展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之泉。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是各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的前提下,应该让大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创业做好准备。让学生全面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一、创业心理的概念
创业心理指的是创业者在自己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为调节自己行为时的心理特征。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促使我国各高校逐年扩招,相应的毕业人数逐年增多,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由此应运而生的便是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了创业的大浪潮中。然而,在人生路上总会经历风雨挫折,所以创业的道路也是很难走的。创业的道路是否顺畅,不仅在于自身的素质高低,还包括是否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创业心理包括自信、自主、独立、理性等等,并且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心理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迅猛到来,我国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帮助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和资源等,同时各高校还会因地制宜地举办一些创业计划比赛,部分家庭也非常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极大鼓励。不过,总的来说大多数的大学生仍然不敢创业或者不善于自主创业。根据调查研究,这既有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原因,也包含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为此,对大学生关于创业的心理进行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对自己是否创业的意愿调查。是否有创业的意愿决定了创业行为能否实施,也是创业者是否参与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创业意愿的高低决定了创业行动的可能性,意愿高的话创业行为更加容易实施。所以,首先应该先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能更加准确无误地对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侧重程度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很感兴趣。而兴趣一般是指一个人常常侧重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某项相关活动,还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浓厚而专一的兴趣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过半的大学生对创业有热情和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探其原因是在于创业活动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政策上有很大支持,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电视媒体等对创业成功者的大力宣传也增强了大学生对创业成果的预期;还有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许多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虽然有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被问到是否愿意毕业后自主创业时,还有过半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创业,这一现象引人深思。为何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很高,但对毕业后创业的意愿却很一般。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得知,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第二,缺乏创业资金,社会人际关系不足;第三,自身性格特点或者志向不在创业上;第四,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反映出大学生对当前的创业前景没有积极的预期,自信心不足。综上所得,目前大学生应该先理性思考然后再参与创业活动,创业不仅仅需要个人的热情和兴趣,还要认真充分了解大学生创业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对于大学生在创业前景方面的信心不足问题,学校应该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遇到合适的机遇,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当代年轻人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
(二)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对创业动机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大学生想要创业的驱动力,还可以控制和猜测他们的创业行为,同时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得知:一是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性的,由于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变得越加复杂,包括理想、经济、个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是因为创业的最终目的是得到经济利益,所以经济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因为近些年我国的私有产权越来越受到法律的完善保护,社会上的有钱人的效应正在刺激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创业的道路,而且现在的网络、电视等媒体对财富的广泛传播和渲染也对年轻人自主创业有影响。虽然经济利益是首要的驱动力,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根据调查得知,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想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贡献。当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驱动力还包括自我实现和兴趣。大学生创业很大一部分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来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如果要自主创业就要掌握好控资源、风险取向、成就需求等,包括自主水平、精力水平、自主需要、成就前景、个人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和价值体现是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根本动力,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更加稳定、更加持久、更加成功。除此之外,只有少数的大学生是为了减少就业压力而选择自主创业,因为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单一的就业,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这样的创业也得不到持久性的保障,自然创业的成功机率就比较小。不可否认,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部分原因是想要缓解就业压力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却不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和宗旨,在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能清醒、客观地对创业有如此的认识值得赞赏,同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无奈之下选择创业,而是主动进行自主创业。
(三)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良好的创业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自信果断的心理、团队合作的心理、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的心理、乐观的心理。自信是一个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基础和根本,假如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就选择创业道路,那么实际上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信,且相信自己是能够成功创业的。因为自信和果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自信的基础上,必须果断。在创业的大学生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创业英雄,同时,他们心里也非常清楚所有的创业者在创业的初期都会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一起经历艰苦奋斗的日子。大学生创业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办自己的企业,做自己的事业。在当前这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创业新手,大学生自主创业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就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创业问题的认识上,大学生应该能够较为理性地去看待开拓进取在自主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创业是一个艰苦且道路漫长的过程,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状态,乐观开朗的态度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时,习惯了在温室中成长的大学生创业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许多负面情绪。此时,大学生创业者需要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冷静沉稳地应对各种各样的不利局面,并坚信风雨后终会有彩虹出现。二是不良的创业心理,不健康的创业心理对创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大学生松散自由的生活环境让一些大学生过于骄傲,对于从基层创业这件事看得太低,一直享受着被社会家庭宠爱的生活。然而,社会的发展导致招生就业制度有了很大改革,大学生被推向人才市场,导致他们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严重的会产生大量的失业现象。客观上说,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力供需严重失衡,并且就业机会不容易把握,从深层次说是由于大学生脆弱的心理不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甚至一些大学生创业过于高傲,没有基本功的同时还过于放纵自己,没有自制能力,稍有成功就不知所以,一遇挫折就悲观绝望;有些大学生胆小自卑、患得患失、没有作为;有的大学生自负、狂妄、嫉妒、庸俗。以上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破坏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时机。
三、大学生培养创业心理
创业的风险很高,压力很大。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不适合自主创业。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创业成功,就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呢?一是大学生要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创业的意义。二是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创业目标,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成就感。三是大学生应该有坚定创业的意志,不畏挫折困难,勇敢向前。四、结语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措施,大学生是创业大潮的主力军。而良好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根本。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心理的分析,同时提出合理的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的途径。
心理学论文9
医学心理学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我国,经过30年的发展,医学心理学课程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以探讨。
1.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庞杂,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新的研宄课题,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综上所述,按新的思路架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阶梯式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全程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通过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全新的现代医学理念,以及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处理医学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论文10
从深层内涵角度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其内在发展本质进行系统化探究,突破传统髙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思想的束缚作用,结合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性、价值性以及功能性发展内在本质要素,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对象形成具体深化,促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内在作用价值以及发展价值得到更为深刻的体现,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潜力,对人才科学性、可持续性培养思想的充分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当今时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以深层含义探索发展为切口,科学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对象
1.注重教育心理学社会层面认知,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进行本质含义的深化。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核心在于对其本质性进行全面探索,确立正确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研究领域及研究品质。社会性因素作为髙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切入点,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性质。通过社会性本质的全面探索,可以总结出其研究对象主要包含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两个方向。针对这两方面深入探索,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得到具体的颠覆,使教育心理学作用及引导方向与时代社会发展之间保持相互统一,并且对教育心理学人才内在发展方向形成有效转型,提升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专业品质。
2.依托表层化含义认知片面性特征,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表层化探究,针对研究范围而言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往往只通过作用性价值对学科内在发展本质进行具体表述。从发展层面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因素中包含社会价值因素等诸多方面,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从本质层面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在于对各方面发展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对其所具有的功能性以及发展性进行具体探究。这是对高校教育性理学表层认知进行全面深化的具体表现,有效拓展了研究范围构成要素,形成了对内在发展本质的具体挖掘。
二、强调教育心理学目标化发展,积极深化教育心理学科内在发展要素
1.突破目标泛化发展局限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目标性发展要素形成全面挖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性因素中,目标要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针对目标要素的具体研究与分析应结合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视角进行有效分析,从而确立目标要素本质层面的基本构成。传统高校教育心理学对目标要素的研究过于泛化,研究的普遍性较强,不能体现目标要素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研究。针对目标要素的本质性分析,一是结合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心理角度,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全面探索。通过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责任目标进行具体深化,使目标性发展要素能够成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教育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及社会发展本质清晰化表征,强调目标性发展要素基本构成的研究角度。二是以宏观功能目标为重要组成,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引导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促使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能够形成不断的突破,对发展性目标构成要素形成积极完善。这是有效摆脱目标泛化发展局限性的具体实施路径,对发展性目标构成进行了本质层面的具体探究。
2.增强价值目标发展带动作用,强调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性发展要素系统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目标的构成要素中,主要针对发展价值、功能价值以及作用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探究。在传统价值目标的构成因素中,主要针对作用价值进行全面深化,突出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具体作用,这往往只是从表面层次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并不具有深层实质性研究意义。结合发展价值以及功能价值,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进行具体探究,总结出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对教育心理学内在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实践组织形式进行具体分析,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目标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从功能性价值角度而言,其主要强调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引导功能、心理引导功能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进行全面增强,促使价值引导能够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在这样的价值目标发展背景下,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能够形成深层次的探索,而教育心理学目标因素的构成因素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深层分析,对发展因素的认知层面也能够逐级深化,从而进一步澄清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本质性要求。
3.满足持久目标发展可持续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要素进行整理与综合。高校教育心理学遵循可持续发展宏观思想,对目标化发展要素进行潜在研究,形成了以价值目标为中心的目标要素集合。价值目标要素通过上述论述已经得以充分体现,而发展性目标要素集合所包含的要素较为广泛,以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及持久性发展目标为主体,对教育心理学社会性发展目标、功能性发展目标以及引导性发展目标进行深入探索。针对社会性发展目标,围绕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构建,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性发展意识及心理进行全面培养,功能性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心理引导以及社会引导两方面功能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意识形态的准确认知形成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作用性功能集中表现于对人才社会发展的推动及辅助作用方面,通过时间组织模式的积极优化,全面转型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社会作用更为明显。从这三方面目标性要素构建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内部发展目标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对其目标本质进行了具体深化,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本质性研究更为具体。
三、立足教育心理学发展新常态,对其内在发展要素本质进行清晰化表征
1.已知表层化研究要素特点,对教育心理学深层价值心理因素给予本质层面探究。从高校教育心理学传统表层化学科本质研究的基本特点中可以看出,表层化研究立足于对学科基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探索,体现的是模式化研究理念。但从深层次发展角度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本质研究则应立足各方面作用要素进行具体展开,由此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适应性。针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主观意识,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有效的引导过程,以价值观念来引导教育心理学人才深层次专业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结构的构建以及实践组织过程的积极参与都形成正面心理作用。从这一方面可以得出,社会价值因素作为深层研究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重要切入点,对功能性价值以及作用性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化,表达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本质研究过程,逐步由表面化研究朝着内在作用要素方向全面深入,以此体现出更为确切的本质性特征,使发展意义更为明显,为全面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深层认知观念角度,对教育心理学目标心理本质性因素进行发展层面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认知过程需要结合不断的研究,对其发展的社会性、价值性、目标性、引导性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深化,其形成过程并没有终点。针对深层次内在本质的分析与研究过程,以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社会作用为重点,对社会教育心理的宏观构成要素进行紧密研究。全面构建目标心理本质因素,具体深化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目标科学形成的要素,总结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性阻碍作用,进而形成对教育心理学功能性以及社会性的具体分析。针对目标心理本质因素,确立人才发展目标形成过程对目标取向准确性的全面研究,通过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进一步渗透,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要素对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能够准确认知,从而形成准确的社会发展心理,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目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这是从本质性要素角度深层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人才培养的实质性研究方向,建立了全新的、与人才社会发展目标心理相统一的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3.针对主观认知发展性因素,强化对教育心理学服务心理本质性要素的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宏观思想于对人才社会认知角度进行积极转变,以社会认知为主题,进一步深化教育学层面的心理学研究,使教育与心理之间能够相互作用,改变传统心理对社会教育的一般心理认知角度。从这一方面来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性发展集中体现在服务性的全面深化上,以服务为引导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本质性研究进行不断升华,通过主观意识层面全面加强心理服务功能,以此来促进教育心理学功能化发展新理念。结合主观认知发展性因素,对主观认知范围及层次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发展心理以及服务与引导心理等三个部分。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引导过程,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调动,并对主观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引导及服务过程。结合发展心理,强调对教育心理学人才专业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使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以此形成有效的服务引导作用。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层认知过程全面深化了服务心理的本质性要素,促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充分体现,有效满足了当今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具体需求,与时代社会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保持相互吻合。
4.通过客观意识作用因素,对教育心理学新常态化发展因素本质性进行充分探索。从客观意识的构成要素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本质性因素构成较为广泛,其中作用因素、价值因素、目标因素以及发展因素对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层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也是对学科内在品质进行全面提升的关键。针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作用对象,全面深化其内在发展价值以及功能价值,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目标能够与时代教育发展保持相互统一,并针对作用因素所具有的功能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客观认知角度形成积极指引,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宏观发展方向与微观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吻合,为推动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形成重要推动力。这是当今新常态发展下,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性形成全面研究与探索的具体方向及路径,对其发展本质进行了具体的要素分析,使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更为全面,对促进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化改革形成了直接推动力。
教育发展新背景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对其内在发展本质进行系统化深入探索,将逐步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立足内在发展本质要素的全面探究与分析,确立价值性、功能性以及发展性要素对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所具有的影响作用,有助于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新方向的形成,从而为实现教育心理学发展新常态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作用。
心理学论文11
1心理学与水利秉公执法
。它研究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其目的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并发扬人性中的优良品质,以期为人类社会创造福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理念,虽未能随时代的变迁演化为科学的心理学,但是蒋干盗书、空城计等古典案例为应用现代心理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心理学谋略。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事水秉公执法工作,更是需要学习和应用心理学。水秉公执法,是水秉公执法机关依法采取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以及对相对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进行监督检查保障的行政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与当事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这种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战术的运用,是与当事人的一个心理博弈的过程。从另外一个层面讲,社会对水秉公执法者的期望值提高,要求秉公执法者不仅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熟练掌握水法律法规,还需要熟悉行政许可程序和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技术标准,甚至了解法律的盲点、空白,在执法中注意的事项。作为执法者,都有着追求事业成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案件成功结案,当事人对处理结果能心服口服,因此执法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合格和胜任,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件起到有效的社会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案件实现执法者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全社会对水秉公执法的良好形象。水秉公执法人员即背负着水事管理的责任,又背负着自身执法责任的压力,同时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也有着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将心理学适当地运用在水秉公执法工作,对缓解执法人员自身压力、提高执法办案质量都有一定的改善和促进作用。而心理学越来越宽广的应用领域,也为更好地开展水秉公执法提供了更多的可鉴之处。
2执法人员自身要有过硬的心理调控能力
通过在前期的调查取证过程,及时、全面地掌握当事人的违法心理。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强调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格多样化特征。违法当事人的行为也往往因不同事件、不同场合下的多种因素产生多样化的违法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其性别、文化氛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接触环境、气候、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划分角度阐述了违法心理的不同驱动力、成因、机理、不同的结果,揭示了违法动机支配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违法动机的外在表现,其心理过程分析为秉公执法工作提供了指南。执法对象的违法心理动机类型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比较简单,概括包含:膨胀欲望刺激需求型、社会道德责任感缺失型、虚荣心理满足型、嫉妒或报复社会型等。当事人在执法人员询问前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可能存在畏惧、侥幸、抵触、戒备、观望、对立等对抗性心理,也有可能出现摇摆反复的交替心理。询问过程中当事人努力通过观察执法人员的言语、态度来揣度询问的真实目的与证据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以达到“两益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目的。谈话询问阶段结束后,当事人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性质有了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焦点从是否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转变为推卸违法责任、减轻违法处罚,千方百计找关系达到目的。而当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后,当事人则表现出不满、抱怨、悲观、急躁甚至避世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同时期、不同的当事人将演绎心理表现的一切可能行为。
3通过学习秉公执法工作的.心理学常识,真正做到“知己”
秉公执法工作从表象上分析是一个说谎与反说谎、掩盖与反掩盖的博弈与斗智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则是执法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心理学水平与应用能力的较量。那么执法办案该如何运用心理学谋略呢?古人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古籍更是提供了大量心理学谋略的案例教材。就秉公执法工作而言,秉公执法人员必须根据办案前期的调查工作与违法第一现场中所获得的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特殊的语言技巧和完备的询问能力,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结合当事人的个人历史资料,在询问过程中准确把握各阶段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动态,积极制定“因材施教”的心理学系统组合应对谋略,引导当事人按照预期目标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明确违法当事人的五个W与一个H,即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什么事、方式),同时在询问后根据其心理发展,制定策略,使违法案件圆满得以处理。执法人员应当善于在各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各种谋略制定有效措施,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办案生产力。
4认真分析双方优劣势力量对比,力求知己知彼
在办理每一个案件之前,执法人员都应该作双方或多方力量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案件的顺利办理十分有利。一般而言,当事人的优势是了解违法活动的内部详情,具备相当丰富的行业知识,掌握违法行为的行业规则,甚至比执法人员还清晰水法律法规中的盲点。正如美军将领布莱德雷在阿登战役初期遭受挫折后所说“:我们现在打败仗,是因为目前不知道德军在哪个方面会犯错”。既然办案是一个双方综合力量竞争对决的过程,实质上决定我方胜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在规定的时效时间内找出对手的软肋,利用它、打击它,使我方优势最大化。因此应该加强预期准备工作,弥补自身不足,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能的多面手,强化竞争优势。
5针对当事人的心理软肋,灵活运用心理战谋略
秉公执法的询问谈话是检验一个执法人员综合执法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心理战的试验场,作为办理案件的关键内容,其成败直接关系整个案件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刚开始执法人员可以假装不知,通过聊天、让当事人自己陈述等方式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企图,努力做到消除对方恐惧,达到谈话双方的心理互动。然后采取声东击西的谋略,向当事人提出某些似乎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掩护谈话的主攻方向,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使其对执法人员的主攻问题疏于防备,无法揣度我方的意图。在掌握一定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旁敲侧击,故意给当事人一点破绽,诱敌深入,步步进逼,使当事人不得不交代所有违法事实。
6适时减压,轻松快乐的面对秉公执法工作
当前的水事管理工作对水秉公执法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郑州市水政监察支队目前的执法工作而言,从省厅总队到市政府法制部门、及政府行风办、纠风办都已分别从规范化执法、规范秉公执法自由裁量权、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评议等不同方面,对作为水务窗口的水秉公执法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不仅仅是限于办结一个案件,或处罚一个当事人这么简单,而是从案件质量、案卷制作、文书规范、程序运用、处罚自由裁量的运用等诸多方面对执法工作进行更为严格而又规范的标准,如果处罚过当事人,但在运用法律依据或在自由裁量权使用等方面存在瑕疵,那么这个案件就会被整体否定,严重的甚至要追究执法过错责任。背负着以上诸多的执法责任,长此以往,一线执法人员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学会适当的自我减压,也是应对执法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在工作业余时间,用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听音乐、和朋友小聚、找朋友聊天、看书、看电影、甚至抽时间陪家人外出游玩,其实都是不错的减压方式。在一种自我娱乐的氛围中把自我压抑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以正面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与困难,在每次的心理历练后都让自已成长起来。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的心理战水平,强化心理学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就能培养更多心理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全面的水秉公执法员。就能建设好一支有发展思维、战略意识、理论素养、监管能力的执法队伍,为最终实现心理学社会效用最大化、更好地促进水秉公执法工作提供保障。
心理学论文12
摘 要:图形心理学通过让受测者自由绘画等方式来考查绘画者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置方案,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解放学生表达时空,开启学生在德育上的自我认知和教育模式,帮助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学;心理健康;认知
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我想在德育中也同样适用。作为班主任,如何把学生的一次次犯错成功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图形心理学通过让受测者绘画等方式来让受测者在无拘无束的r空中表达和暴露真实的自己,并以此考查绘画者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现在浅谈一下图形心理学在教育和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成长中的应用研究。
一、教育的艺术在于认识自我:一棵树的智慧
奥苏贝尔研究证明,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针对学生不做笔记,不交作业的情况,我请每人画了一棵树,并把作品展示出来。“这一幅画画了树根,我想这位学生很懂得尊重和感恩。”一个体育生激动地站起来说:“是的,我很感谢我的体育老师!”“这棵树上有一只小鸟,我想这位同学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女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做一名战地记者。”“这棵树画得非常小,中间写了一个字‘树’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棵小小的树代表你对自己不是很认同,其实你知道自己努力不够,却缺少尝试。”“这是一幅温馨的有太阳、有房子、有树的画,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安全感的并且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的人。”当同学们正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大声问:“你们有没有画果实?”学生都失望地说:“没有!”然后我大声说:“其实,这棵树就是你们过去学习的总结。我们就像一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却忘了结果。一节课上完了,我们却没有想过学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从那以后,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主动做笔记,认真写总结和反思。
二、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关于一瓶水的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包含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具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方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李×是我班一个体育生,喜欢打篮球,性格冲动,最近晚自习偷偷打网络游戏,上课也出现睡觉现象,最近考了班上最后一名。前几次谈话效果都不明显,这次找他谈话我决心改变策略,首先我在纸上画了(1)爱心(2)矿泉水(3)篮球。“哪一样在你心中最重要?”我递给他一支笔,“你来排序。”他排的是(2)(3)(1)。“你选水是最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我们每天都喝水,如果有一天,这瓶水被污染了呢?”“我们就像一瓶水,如果我们每天的努力就是往水中加营养素,颓废一点相当于加一点毒素,你是想让父母看到一瓶五味杂陈的水呢?还是甘甜清冽的水?”后来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调整了心理状态,开启了崭新的上升式学习模式。我想这次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借物喻人引发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育的前提在于尊重:一个不完美的苹果
教育的前提在于尊重,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方面的主动性。最近有个别同学上课捣乱并出现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我一上课就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画一个苹果。等大家都画好了,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不同的作品,大家看到不同的苹果都开心笑起来。“有没有一模一样的苹果呢?”我问。“没有!”“这说明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苹果?”“没有!”我启发道:“其实我们人和苹果一样大部分也是不完美的,那我们要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呢?我记得一个名人说过:只有真心去欣赏一个值得你嫉妒的人,你才会真正成长!我知道你也有缺点,但我依然认同你,这就是最高的荣誉――尊重!”“你有没有把这种最高荣誉送给身边的人呢?”同学们都沉默了,以后的课堂气氛变融洽了,师生关系更好了,教学效果自然也提升了!
图形心理学在处理学生问题的实践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在精心准备、科学计划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理解、体验和感悟使他们自由内省的时空得到保护,使他们的知识、情感、人格、素养得到发展,达到提升学生自我认识和提高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心理学论文13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已经成为了社会对教师综合素养要求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坚持从公共心理学课程上出发,突出其作用与目标。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作为教师教育公共必修课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就要及时做好调整工作,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促进未来的发展。
一、公共心理改革内容
(一)教材体系与内容上的改革
对于公共心理学教材改革工作来说,已经成为了心理学教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公共心理学教育体系主要向着以下几种倾斜:普通心理学体系、教育心理学体系、发展心理学体系、综合体系等。所以说公共心理学就是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上出发,以教育心理学为主要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社会以及青少年心理学等课程。所以在对公共心理学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就要从实际需求上出发,建立出完善的体系,同时还要坚持从自身特色上入手,以此来解决公共心理学教材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发挥出公共心理学的作用与功能。
(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对于教学方法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与任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等。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就成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一,传统演讲。对于演讲方法来说,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解释相应的概念,产生出有效的理想与态度,确保教材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但是从缺点上来说,就是存在着单一教学的问题。教师并不能及时掌握好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同时也很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等问题。第二,研讨法。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探讨问题,以此来找出最终的答案。且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分析。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小组研讨可以为学生创建出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一些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的学生来说,借助小组研讨的方法可以锻炼其胆量,同时也可以产生出一定的自信心。但是对于这种方法来说,很容易出现浪费时间与难以掌握系统知识的现象。加之受到学生经验与知识不足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正式结束课堂以前,就可以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并主动纠正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1]。
(三)教学评价上的问题
在教学中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与评定,而这一环节也是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检验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开展教学评价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方法,以此来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正确的影响教学过程。在形成性评价中主要包含了教师所进行的非正式观察,同时也可以对教学进行调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习深入程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公共心理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改革与研究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以及客观形势的需要,就迫使我们要认真思考怎样提高公共心理学的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修养,借助科学有效的评价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要掌握好心理学的`方法与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的重要性[2]。
(二)丰富教学形式
就目前的公共心理学来说,存在着形式单一的现象,所开展的研究也往往以个人研究为主,合作研究严重不足。因此,在实际中就要从研究形式上出发,加强合作研究的效果,可以加强院校内部各相关人员的互相协作,同时还要做好各个院校之间的合作工作,借助研究力量强的地区来带动研究力量弱的地区,以此来保证心理学的研究效果,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做好主题上的拓展工作
现如今巩固心理学研究主题主要包含了教学改革、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上。尤其是对于教学改革来说,所投入的关注度也是相对较高的。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正确认识到开展公共心理学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不断影响下,相关院校也要及時对教材、内容、方法、效果以及模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拓展公共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如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上出发,加强对公共心理学教育研究的效果,结合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明确宏观的研究方向,关注心理学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工作,注重在新形势下的实验实践教学发展,满足教学的需求[3]。
(四)做好公共心理学改革研究工作,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教育中就要注重运用好计算机,以此来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一些心理学教师也开始对计算机多媒体进入到心理学教育领域进行了研究,通过多次实践证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如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好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教育也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所以就要凸显出公共心理学的地位,做好研究工作,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不但要培养出具有优秀知识的人才,更要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全莉娟.王道阳.姚本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xx,(03):133-135.
[2]彭淑娜.叶艳晖.论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xx,(08):220-221.
[3]刘革,张全梅.论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J].考试周刊,20xx,(44):8-9.4
心理学论文14
一、教育心理学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所必需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心理学论文1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积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探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策略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将心理学有效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增强思想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以及针对性。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特征、重要意义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积极探究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效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心理学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一门新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心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等诸多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1、心理学不断地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心理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才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心理学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目的性,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就要运用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这样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思想发展状况,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合理有效运用心理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
3、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现教师的有效管理
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是以人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为重要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依据人的思想活动与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心理学自身的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措施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明显的效果。因此,借助于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管理。
三、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的应用范围狭小,缺乏针对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许多高校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少高校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即使有些高校在积极探索心理学理论知识,只不过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并不真正懂得如何运用心理学。
2、缺乏心理学专业人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心理专业人员缺失现象。当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数量不足,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大都是没接受过系统训练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员,心理学水平较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心理学课程建设滞后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心理学教学与指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没有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难以熟练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规律。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仍处于初级水平,心理学课程建设滞后,实用性不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有效发挥。
4、缺乏关注学生的心理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和重思想教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缺乏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针对性及时进行解决,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已经趋于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心理学的优势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教育的对象大都是“80后”和“90后”,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心理因素,诸如不善交往,独立意识差,心理脆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作为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积极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有效落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2、心理学自身的优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仅仅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于心理学具有预测功能的优势,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科学合理地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前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针对性、科学性、预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遵循这些特点,就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思想、爱好,才能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制定措施,解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学生的性格、思想、爱好等特征往往表现在学生的情绪和言行举止上,因此,可以借助于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时掌控好学生的情绪、言语和行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性。
五、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有效结合的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向于科学化和合理化,更具有目的性。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
1、积极转变思想,对心理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传统教育观念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这种情况已引起了许多高校的重视,把心理学教育看成高校德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积极运用心理学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心理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对转变观念,对心理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2、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心理学专业教师的事情,而需要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力度,让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参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的进行。
3、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校学生常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长时间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对于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邀请一些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把心理健康辅导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育人工作。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多种有效心理策略,逐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学俊.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xx(3):25-27
[2]王齐.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xx(3):5-7
【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学论文05-28
心理学的论文08-04
心理学论文08-08
心理学论文(精)05-29
幼儿心理学论文06-22
幼儿心理学论文(精选)06-23
教育心理学论文06-23
心理学论文(优)05-29
心理学论文[精华]05-29
关于成功心理学的论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