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精华15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论文1
【摘要】
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幼儿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幼儿的钢琴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钢琴是一件长期的、枯燥的、辛苦的工作,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点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老师的精心培养。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定位幼儿钢琴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成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音乐教学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学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蓉辉.论钢琴教育活动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xx(06).
[2]赵阿光.钢琴教学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4).
心理学论文2
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并不会是单独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產生一定的制约,一般来说,生理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的改变是先后进行的,生理的变化必然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而由于心理作用的影响,生理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反应。从客观上来说,色彩是对人的一种刺激和象征,从主观上来讲,色彩又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反应和行为。色彩心理学即是对这种客观和主观上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明白当人们受到什么样的色彩刺激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比如,通过研究发现,红色能够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心理上拥有温暖的感觉。而将色彩心理学应用到家居上,一定能够更好的、更合理的搭配出家居的色彩,从而使居住者从生理和心理上更加舒适。
一、家装设计中对色彩心理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家装设计时,家居本身的室内环境和居住者自身的性格都被考虑在内,居住者对不同色彩的不同受激反应也会被考虑在内。在不同的方位上,不同的时间上,室内的色彩会因着自然光线的改变而不同,色调冷暖也不同,自然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经验的家装设计师会将空间和时间的影响相结合,极尽所能的去调整室内的色彩,以期创造最好的居住环境。例如,使用空间的对象不同,他们对色彩的要求就会不同;根据居住者在室内活动时间的长短不同,就会对视线条件的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再者,色彩和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色彩的反射会影响其他颜色,从而对居住环境和居住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由色彩的变化引起的情感的变化,对于家居装饰的设计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目前家装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思索
1.色彩的搭配问题。正如梵高所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家装亦是如此。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色彩的效果,而同一颜色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呈现处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家装色彩的搭配中,色彩之间要有主次关系,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房间布局,色彩的主色调也应有所不同。色彩搭配时要考虑背景色、主题色以及强调色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背景色决定主体色,而主体色又决定了强调色。为了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可以更好的利用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色彩的统一和变化,得到更适合居住者的家装风格与环境。
2.不同的场合应该具有不同的色彩心理。对于居住者来说,不同的空间,例如客厅、餐厅、卧室及书房场合的不同,具备着不同的功能,在家居设计时,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充分利用色彩对于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例如,客厅一般使会客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在设计时,最好采用暖色,带给客人和主人以亲切感。客厅色彩的色调应该是以明亮而又舒适为主,并且具有较大的色彩跳跃度,将突出的重点放在装饰部位,显示主人高贵典雅的气派。
3.色彩明暗度的对比要适中。在如今的家居装饰设计中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明度和暗度之间的.调和不合理,及色彩的明暗对比度没有达到一个舒适的状态,要么过强,要么过弱。设计师应该明白,所有的色彩都可以归纳为不同的系列色,同一种系列色也会有不同的色彩上的深浅差异,而不同的系列色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明暗上的差异,因此在室内的色彩应用上,应该更加注重色彩明暗度的不同所带来的视觉以及心理的变化,从而合理的利用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空间关系更好的调和。
4.忽视了色彩的色性在家装中的作用。色彩的冷暖属性即为色彩的色性。不同的颜色都有自己不同的色性,色性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黄色色系和红色色系能够带给人温暖的感觉,这种能够带给人温暖感受的色系属于暖色系。而蓝色色系属于冷色系,一般带给人冰冷的感觉。现如今的家装设计中,往往忽视了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受,而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对色彩进行随意的搭配,却忽视了彩色色性的重要作用,居住者通过家装,期望得到的效果是自己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适合居住,更加令人心情舒畅,而不仅仅是色彩的渲染,仅仅追求视觉上的震撼,却忽略了家装原本的目的是“宜居”。
物质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对室内环境的质量和个性的要求也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而增高。色彩心理学在家装设计之中的应用便应运而生。在将色彩心理学应用在家装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居住者的年龄层次、个性爱好、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不同的性格不同年龄的人对于色彩的审美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家装设计时,我们还应该考虑所服务对象的生理以及心理特性,以便搭配出更好的,更令人满意的家居色彩。
参考文献:
[1]程丽颖,袁恩培.色彩心理学在家装设计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xx(12).
[2]葛燕萍.色彩在家装设计中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xx(11).
[3]曾文可.关于家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问题的研究[J].智富时代,20xx(01).
心理学论文3
一、教师要创设非常良好课堂气氛
1.首先教师要对于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引导,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价值,特别是对于学习不自觉的孩子,更加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关心爱护,所以教师要非常关注学生和尊重学生,不能只是口头上,要施行在实际行动中,教师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语、态度和表情,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上学习。教师要拥有互换心理,任何时候都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真诚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进行积极交流,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健康地进行语言和思维交流互动,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是朋友对待,发挥学生自身优势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创建非常良好交际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语言本身就一种文化和艺术,学生要有目的`地进行英语语境学习,生动具体进行和谐场景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辩论,把学生带到自己理想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冬动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得学生能够非常积极态度对于教学,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加快思维进程。3.教师要能够创造性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学习,积极情感体验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把课堂知识可以很好转化给学生进行学习i,让学生能够独特个性和良好习惯对于课堂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表现欲,努力把课堂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
二、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措施
1.教师要及时发挥主动性,激励学生学习,增加积极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于问题做到非常合理了解和判断,对于思维习惯方式进行合理管理,让学生对于问题能做到非常合理认识。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客观评价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天赋差异问题,教师要对于学生评价进行合理分析,对比问题不断激励学生进步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努力实现成功。
2.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评价,加强集体意识,适应学生好胜心理,对于学生个体进行合理体验活动,提出问题要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小组竞赛中,努力实现个人成功体验活动,获得自我价值体现,增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更多体验到被关注,及时沟通分享团结和合作。
3.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英语需要不断提高记忆力,学习的实质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自己方法,教师要不断采取真实语言进行合理教学活动,使用有声和有动感的模式进行直观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引用兴趣教学方式,学生一般都具有非常强烈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进行比赛活动,比赛优胜者要表扬,落后者进行鼓励方法。
4.要使用直观教学方法,上课要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手段进行语言教学活动,创造非常良好英语学习气氛,让学生沉浸在其中进行学习,培养自己英语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用英语歌曲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方法,使用音乐旋律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歌声中进行知识掌握和学习。还要充分使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固定课堂活动实现教育途径,不断延伸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广播模式,提高学生自己学习兴趣,反复巩固学习英语知识,增加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
5.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充分学习,针对学生能力不同和态度不同进行一定学习认识,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学习,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措施,教学活动中要提高一定认识,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强化记忆力模式,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学阶段要充分提高获取知识能力,让学生能够保持非常良好记忆能力,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三、教师要规范自己言行对学生影响
1.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客体,还随时都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非常良好自我形象意识,维护自己品格,从而很好教育学生,对于学生进行无声影响,提高学生自身精神面貌,塑造学生具有非常良好人格魅力,教师要使用非常幽默语言,不能有一丝影响到学生情绪的举动存在,教师要积极备课处理,对于教材要进行深刻认识,及时处理课堂上存在问题。
2.教师要对于学生教育影响具体到每一个细小细节,教师要把高尚道德意识做到学习榜样,及时端正自己态度和品行,举手投足都体现了教师人格魅力,教师需要仪表端庄和举止大方得体,为学生树立非常良好的个人形象。
四、结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提高专业知识认识,丰富教学活动,确立非常良好教学模式,创新性提高教学方法,自觉发挥自己观察力,提高学生自己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努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能力,应用多种活动提高教学活跃性和生动性,科学理论指导教学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摸索总结自己教学经验,提高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于知识求知欲。参考文献:[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26.
心理学论文4
心理学在营销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研究和利用消费者心理对于营销决策非常重要,营销人员只有掌握一定心理学才能了解客户的态度,最终促成产品的销售。文章拟针对心理学在营销活动中的一系列的表现提出了一些具体针对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措施和建议。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一定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由于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相同之处,因此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学的应用贯穿了整个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心理营销已经成为继定制营销、网络营销、知识营销、绿色营销之后日益崛起的市场手段。
一、心理营销的目标与作用
心理营销,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心理学原理,研究客户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从而相机抉择的市场营销理念。心理营销不仅把客户看作有一定经济地位的人,也看作有一定心理特征的人。客户个体是人的个体,具有普通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同时,作为客户,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观念、态度、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和心理品质,常常融于购买欲望、动机和行为之中。
1、心理营销的目标: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一是要适应客户的心理要求、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不仅要适应客户当前的心理需求,还要适应客户的超前心理需求。二是要影响和激发客户的心理需求、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二者都要应用某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有心理针对性的营销方式,使企业形象、产品或劳务服务更好地让客户接受和满意,同时让企业得到更好的收益。
2、心理营销的作用:在以竞争和客户统治为根本特征的买方市场,在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日益细分、客户越来越难以伺候的今天,心理营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客户往往对值得他们忠诚的公司保持忠诚。海尔成功经营的经验证明,建立客户忠诚体验的方法并不复杂。商家卖出商品后打个电话给客户,看客户有什么问题,提醒他们随时可与公司销售人员取得联系。一方面打消了客户的顾虑,坚定了客户的购买决定,另一方面通过祝贺或支持信息的情感影响,加强了客户的忠诚度。所有人都会受到诸如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类心理需求的吸引,引发购买动机。中国市场最独特的地方是,中国客户正在经历的演化速度惊人,让人感觉瞬息万变。因此,积极研究客户的心理变化规律顺应这种变化规律和趋势,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不断满足,甚至诱导和创造客户的各种类型、层次的需求,将自己的产品永久地根植在客户的心灵之中。
要更好地组织市场商品流通,提供人们的生活需要,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特别是了解客户市场,掌握支配客户行为活动的各种心理现象,了解客户的消费特点、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生产。做到按需生产、按需经营和销售,即只有按客户的需要制定生产计划,调整生产结构,改进产品设计,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产出更多更好的、受客户欢迎的产品。现代市场竞争,既是市场、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竞争,也是商品销售手段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掌握渠道的心理规律与特点,在交易、服务及与渠道的交往中,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心理策略和技巧、融通与渠道的关系,使渠道获得满足感和享受感。这样渠道就会对经营者产生非常好的印象,并通过口头传播广为宣传,从而在广大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信誉是最为宝贵的软资产,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长期发展的生命线。
二、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心理方面的需要较之生理方面的需要对购买动机及其购买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作为营销人员应更加注重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应用,以下主要介绍心理学在营销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1、抓住消费者的求新心理促成销售成功。通常人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感和新鲜感,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新奇的商品交易可使客户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兴趣和欲望,新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在人的心目中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而对已有的事物往往觉得习以为常而不会给予很多注意,然而正是这种需求心理,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具有这种心理的客户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作为经营者来说,只有去满足客户这种心理需求而不是去违背它。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有一种市场领先的勇气和追求第一的精神,而不是在领先者后面进行模仿,即要求经营者要有创新精神。
2、抓住消费者的求名牌心理促成销售成功。随着客户收的提高,很多高收入者和赶时髦者,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而对其他非名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不屑一顾。同时,他们对商品的品牌往往非常敏感,名牌形象一旦受损,他们就可能放弃购买此类商品,而转向购买另外的名牌。新一代的客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求名心理一般来说最多表现在人们对轿车、服饰、烟酒等品牌的追求上。客户一旦形成了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就能从品牌中满足自我形象、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同时通过移情作用,获得情感上的寄托和心理上的共鸣,对品牌产生情感。
3、按照客户需求导向定价促成销售成功。以客户的需求强度及对价格的随能力为依据,通过研究客户对商品价值的感受与理解程度来定价的方法。在策略上可应用心理定价策略;如声望定价、尾数定价、习惯定价等策略。另外,在特定市场环境中对价格的调整必须考虑客户的心理反应,在调价时附以必要的说明解释,以便消除客户的误解与不满。
结论:有人将客户心理形象地喻为暗箱,谁能通过客户外在的表象洞察客户内在的心理秘密,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应用于的具体营销活动之中,谁就能真正掌握市场的主动,真正做到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最终的存续与发展,这者是现代营销者应有的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张小青,武志嫘,陈红兵.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趋势的企业营销策略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xx.3:113-115
梁琳.奢侈品的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2下):118
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xx.27:8716-8717
心理学论文5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以往我们过分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了教育的功效,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形成对立关系,这既起不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也达不成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本文将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分析与研究,力求寻找一条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道路。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关注的前提下,积极心理学得到了很多教育者的认同。积极心理学诞生于美国,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像其他心理学那样关注大学生的负面心理,而是注重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模式,重视研究人性中的正面心理,以人的积极力量、善良、美德和精神等为重点研究对象,来帮助人们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又被称为(PositivePsychology),是一种新型模式的心理学研究,它诞生于上个世纪末的美国。主要是针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总结,反思和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心理学不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更是关于幸福、发展和快乐的科学[1]。积极心理学主要涵盖三个层面。其一是主观层面,以主观的积极体验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人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强调人要乐观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积极地应对未来;其二是个人层面,通过对个人性格特质的研究,发现积极的性格,并对个体所缺乏的积极性格加以培养,从而实现积极的情绪体验;其三是群体和组织系统层面上的,致力于研究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培养公民的美德和责任心,以及礼仪和道德规范,从而得到积极的社会体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者的主观教育问题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的负面心理,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对病患进行治疗。然而,这种方式对于心理正常的人或许有用,而对于心理并不健康的人,则可能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也大多如此,往往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不说,反而又导致问题的进一步加深,也使得人们对于心理学产生了一些误解。
(二)过分关注消极层面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是以往消极心理学思想的延续。一方面,强调关注疾病,从疾病本身入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过分关注大学生的负面消极心理,从问题本身入手从而解决问题[2]。然而,这种方式并不容易被接受,而且容易使得原本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消极心理层面,久而久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在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常是先找问题,指出学生的问题,加以阐述、探讨,并将问题严重化、扩大化,最后再给出如何克服和改正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排斥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甚至长期困惑或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形成对立关系
虽然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体系中,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强调平等和信任关系的,也追求双方在平等和互信的原则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3],但是消极心理学的核心在于过分强调问题本身和否定。这使得一些脆弱,敏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结果就使教育者和学生站在了对立面上。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支撑
很多学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有的学校只是简单走走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课,开设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窗口。有的学校甚至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各学科教育完全割裂,与其他学科教育无关,这样做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同时也导致教育者本身对本职工作的热情不高。
三、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提供不同视角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视角问题,积极心理学在强调积极层面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和培养,讲究循序渐进和实践,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互信与沟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二)注重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指心理疾病,也指是否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具备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向上的潜意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和指引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人格塑造,习惯养成、意志品质和群体意识上,充分肯定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自信,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预防为首要任务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专注于深处困境的人自身力量就可以有效起到预防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层面心理,使大学生自身产生强烈的自我完善意识,能够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四)改善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由于积极心理学注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养和实践的理念,使教师和学生同处于成长过程中,一起实践、互相鼓励,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这样使得大学生更能够感同身受,也更容易积极面对,从被动帮助变为主动相互帮助,从而改善了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也是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未来成长是否健康,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体现在学校,它是融入到生活当中的,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自我心理的调试者。所以,心理学教育不应该被割裂,而应该形成多方合作、积极面对、成体系的教育学科,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同时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和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还仅仅是出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教育者有高瞻远瞩的广泛视角,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探讨,形成切实可行并且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汪燕春.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及运用[J].老区建设,20xx(2):53-54.
[2]李思晴.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J].求知导刊,20xx(7):64-65.
[3]康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xx(2):124-127.
心理学论文6
我国教育心理学科的萌芽始于20世纪初期,一直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我国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一味模仿西方到立足于我国文化背景来建立我国自身教育心理学科的理论体系的道路,但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面临不小困境,因此笔者试图对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予以浅陋分析,以启示来者。[1]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学科体系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课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发展困境,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出现“退化”
教育心理学理论是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一般模式、规律等的学问,当前,在教育实践的围剿之下,我国教育心理学理论陷入了“退化”的境地,尤其是在当前教育学的实践导向日益突出和明显的今天,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逐渐让位于实践立场,逐渐趋于边缘化,在与教育心理学实践研究的对话中丧失了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陷入了相对停滞的态势,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最为突出和明显的问题之一。[2]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固化陈旧,忽视教育场域中的“人”的特性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本质上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在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心理学主要在于研究教育场域中的教与学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其课题主要来自于现实教育场域中鲜活的教育实例,同时还要返回到教育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因而其研究方法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突出体现在过于模仿和遵循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使用得较多,对教育场域中的“人”的特性关注不够,尽管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等教育实践的推动下,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正在对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并逐步尝试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设计型研究”等新的能够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的教育实际问题所联系的研究方法,但总的来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仍存在着对“人”的关注度不够的问题,未来仍需要加强在研究方法整体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推进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多元化、多样化和科学化。[3]
3.教育心理學本土研究的表浅化
所谓本土研究,既指外来新事物积极适应本土实际并融入到本土事物中的过程,也指本土事物主动迎合外来事物并改善自身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的本土研究,其实就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借鉴、学习国外教育心理学并不断调整和强化自身的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中国化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本土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但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直到今天,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依然呈现出独立研究薄弱、模仿借鉴主导的现象,教育心理学的本土研究面临着先天畸形、后天不足的境遇,尚未能完全构建起立足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心理学主要产生于国外,国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一直走在我国前列,另一方面则由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且受到文革等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事实上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才开始真正起步,这些都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本土研究和西方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借鉴有余而创新不足。[4]
二、应对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路径分析
应该说,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上述笔者提到的这三种,与此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和产生并非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具有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在寻求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切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界应积极遵循整体思维和联系的观点,协同着手妥善应对。
1.加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引,没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则很难有成功的实践研究。面对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理论出现“退化”的生存危机,学界应积极认识到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在推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自教育心理学产生以来,有关教育心理学到底应该属于“理论性学科”还是“应用性学科”的争论到今天依然没有停止,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界基本上都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兼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并偏重于应用性,但应该认识到,所有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基础都必须借助于理论研究,尤其是考虑到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发展仍然较为滞后的现实状况,未来学界还需要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广大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重拾理论自信,在与教育心理学实践的对话中实现坚守,处理好与教育心理学实践的关系,推动二之间的良性互动,扭转和摆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地位,切实推动我国教育心理学本土发展。
2.注重“人”的特性,创新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紧密联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向的变化,不断调整、适应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生本教育”等一系列新的教育转型时期的标志性理念的出现和发展,要求教育要更为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自觉,强调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一切为学而教、而设计,这些都对当下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期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闭门造车”,而是应该积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勇于突破“书斋式”的研究范式,走入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去,研究真实教育情境中发生的真实问题,积极尝试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真实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这不仅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要切实转变研究思维,切实创新研究方法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服务,也要求他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以关注教育中的“人”为研究的起点和落脚点,完善和创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正确处理本土研究和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本土化问题一直是诸多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绕不开又十分头疼的现实性问题,对这个问题把握不好就不能真正实现学科的长远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笔者以为学界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定要科学把握本土研究和外来借鉴之间的“度”,保持好本土与西方之间的张力,要理性、清晰地认识到中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的各自的合理性、特点以及二者之间进行相互借鉴的必要性,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保持好各自的文化特性,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相对于国外来讲还处于落后态势,因此借鉴、学习国外教育心理学的一些成功经验无可厚非,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坚持我国本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在品质和教学特色,明确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立足和根植于我国的文化特性中;另一方面,在对国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研究话语及范式等方面进行借鉴时,还必须保持必要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这些都是我国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的现实问题。
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和我国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实困境有关,因此着力推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还需要学界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形成合力,尤其需要学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切实推进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學学科的整体创新与原创新探索,推进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整体性建构等等,从而真正推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心理学论文7
摘要:对于新型人才,高校教育在保证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要加强其身心健康教育。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开展适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文从高校教育的地位、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措施等方面对心理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古我国就有“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思想。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学生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是否受到良好教育决定了国家的发展程度。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下的大学生。本文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分析了心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了近年来大学生的犯罪率及犯罪原因,从而阐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高校教育的地位和任务
高等教育是基于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式,大学生肩负着发展祖国未来的重任,方方面面的进步都需要优质的大学生在将来为之做出贡献。因此,大学生是全社会都投以关注的人群,是需要确保能够在各方面都在正确的路上行走的人群。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与专业素养上的,还包括素质、道德、心理健康等,旨在培养出品德优良的拔尖人才。因此对于大学生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针,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以人为本,制定出最适合当下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不能再以知识教育为重心而忽略了心理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摆在教育的第一位,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无论专业知识是否完全掌握,都应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用善良的心面对世界,对社会尽全力做出贡献。新型教育方式应该首先明确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去教导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成为一个三观健全,专业过硬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正处在形成自我人格,确定三观的`重要时期,高校的指导方式和方向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应认真对待。
2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大学生发生恶性犯罪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首先,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教师人数却不能及时跟上,这之中的空白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出现了部分停滞,不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每个方面,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上一种不良风气。其次,在大学生曾经的学习生涯中,通常都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很少接触到法律方面,导致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薄弱,冲动时未能用法律约束自己,走了一条错误的道理,事后才后悔不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或者由于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建立了错误的三观,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或心理缺陷。这样的大学生在面对逆境时往往不能妥善处理,无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难以找到平衡自身心理和现实环境之间矛盾的方法,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慌乱的心态使他们选择了错误的处理方式,造成犯罪事实,更有甚者几乎完全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对于这种大学生,拥有再多知识也无法好好约束自己,无法对家庭、对社会做出应做的贡献。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高校要做的就是要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学生复杂的成长环境中找到最能影响他们的一种或几种,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心理教育方案。
2.2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是一个十分自由、放松的环境,在紧张的高考战争中高度约束自己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感受到了不同于过去所有教育经历中的高自由度,这时候的他们离开了父母,开始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但是此时的大学生还是尚未从父母羽翼中完全走出来的孩子,并且还没有与社会有太多接触,不具有成熟的判断能力和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没有了父母的保护,他们在遇到自己没有想象过的挫折时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产生较强的心理波动并无处发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绝大多数高校都不具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学生的心理情绪无法得到正确的疏导与缓解,往往意识到了自己有心理问题也无处解决,后果要么是任其发展变得更严重,要么是找到了一个不正确的发泄方式,害人害己。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不仅是针对于心理教育方面的,但是心理教育是最应该也最亟待加强的一项内容。只有一个身心健全的大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所学全数奉献给社会,才能保证在一生中不犯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大错。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已经和老一辈有了较大的不同,但同样的是他们也需要得到认可,而不是用陈旧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批评他们,改变他们。我们的高校教育应该随着他们的变化随之变化,社会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不再是过去贫穷、受欺负的中国了,在温暖富足的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人会有与老一辈不同的价值观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给予他们肯定和支持,让他们也充分肯定自己。心理教育就是顺应大学生的改变,帮助他们肯定自己,排解不良情绪和不良心理,保证心理健康,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
3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措施
3.1高校心理学教育的相关机构设置模式
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高校还应开设心理课堂,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教育,防止有些学生因为内向,不好意思,而不敢去心理咨询室。同时设立课后心理追踪系统,通过不定期的问卷调查、老师上门答疑等方式来监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于心理咨询室,除了当面咨询,还可开展在线咨询的模式,建立相关网站,让学生在寝室就能找到心理老师,及时排解心理问题。对于以上三个部门的老师,都应聘请相关专业人员,任职老师要保证专业素养过硬,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敷衍学生。不采用同时担任任课任务的兼职教师,要保证该项工作畅通无阻的进行。
3.2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模式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心理教育几乎全都是采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能修习这门课的人数有限,课时有限,教师也不一定专业,并且还有其他例如电影鉴赏等在学生看来更有意思的课程的存在,让学生对心理教育相关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初衷完全没有达到。因此,我们应该转换观点,首先,要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并且将课时适度延长,加强心理教育的强度。其次,将心理教育与公共必修课,即诸如思修等全校每个人都会上的课结合在一起,在上课时将心理教育的观点融入课程专业知识中,无时不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心理教育不知不觉渗入学生的脑海,将心理教育彻底落实,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教育,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从此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3.3高校心理学教学内容模式
在各种高校学生犯罪事件发生之后,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就这种现象,从原因分析到解决方法的讨论已经发表的一定数量的论文,但仅仅是纸上谈兵是无法改变这种现象的,唯有将之落实到实际中。这些论文是很好的理论依据,可以将其中涉及到的方法有选择性的实施,再根据学生的反应,筛选出有效的方式后大范围应用。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因此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通过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来通过边玩耍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愿的接受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不像知识教育那样教育内容固定,没有变化,对于心理教育,只要结果是好的,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可以是各种各样,不拘束的,所有方式都可以不受到学生反感的情况下采用。
3.4高校心理学教学形式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心理教育,由于心理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能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因为我们要寻找更适合心理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地点不应局限于教室内,草坪、操场、走廊甚至网络,都可以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地方,教学方式也要采用游戏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方式。总而言之,就是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产生反感情绪,真正接受心理教育并且从中获取相关的心理知识。
3.5高校心理学教学考核与心理档案建设模式
心理档案对所有高校来说都是一个空白的领域,然而心理档案在心理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对每个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的记录,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考核,掌握各个时期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异常者要及时联系该学生并用适当的方法温和的进行处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档案资料,不遗漏任何一个人。并且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严格保密,不以任何方式泄露给任何人,增强学生对心理档案的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承担起帮助建立心理档案的任务,减轻档案室老师的重担,同时也能拉近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方便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
4结语
心理教育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保证其顺利开展,在发展初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有坚持并将其普及,才能保证心理教育起到它该有的作用,保证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栋梁,成为三观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肖冬梅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
参考文献:
[1]任呈强.论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xx,(4):77-79.
[2]李必发.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多元化分析[J].科教文汇,20xx,(36):180-181.
[3]李必发.“人性化”“民主化”“专业化”的高校心理学教育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296-297.
心理学论文8
【摘 要】積极心理学核心在于研究人积极品质的构建,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学生人群中,由于进入青春期叛逆期,生理、思维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同时也会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可能产生不确定性,甚至产生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情绪,运用积极心理学,唤起学生的积极心理,去制约消极、不良的心理,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与挑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可能会对今后一生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各学校纷纷成立心理咨询室,并且,根据近年来教育部的要求,从以往的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赋予学生们以积极的心态,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现代心理学起源于二战后,为治愈战争创伤而出现的消极心理学,几乎主导了20世纪全程,一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兴起积极心理学的新思潮。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相对,又是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坚持用科学的原则来研究幸福,主张挖掘人们积极的品质,用这些积极品质中所蕴含的力量,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寻找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从而使心理学部分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实证、人本主义现象学、文化解释学等方法,主要研究积极情绪、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等,并能坚固个体与社会层面,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强调对人性优点与价值的研究。
二、传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校、家庭不重视,教育重点有失偏颇
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心理、感情会比其他时期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偏偏这个时期的课业压力较大,学校、家庭的关注点基本都放在学习上,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可能老师只会一味的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家长只会一味的责骂孩子,却不会去帮助孩子一起找原因,查找是否是心理、情绪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往往等到问题确切暴露了以后,却已来不及补救了。而且,因为尚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仍将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的重点放在问题学生身上,只知道治疗,而不知道预防,没有将预防性的心理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导致教育重点过于片面,效果不佳。
(二)教育方法不当,过于理论化
老师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有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门课程,传道、授业、解惑而已,只要自己把课上好,让学生清楚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及解决办法,学生学会了这些理论知识,肯定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了。但是老师忽略了一点,即使是社会上的各类专职心理医生尚因为承受各种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也需要人定期帮助疏导,何况是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学生。而且,有些老师在于学生进行沟通疏导时,并没有注意自己的态度,缺乏耐心、细心,不能让学生建立起信任感,而达不到疏导的效果。
三、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
中学生们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别是在难以做出决断时,还需要老师、长辈们的正确引导。因此,老师需要同时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变化,要关注学生潜在的能力、积极品格,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沟通,多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情况出现,比如情绪变化,学习开小差,发呆,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不能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要加强与孩子课下的沟通,查找原因,并需及时与家长沟通,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预防”、“治疗”并重
相对于传统心理学的“治疗”心理问题作用,积极心理学更注重“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通过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帮助学生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建立幸福感,促进学生们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去战胜随时可能出现的消极心态,遇到挫折可以有一定时间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但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积极心态帮助自己从挫折中走出来,避免因过度消极而走向极端。
(三)因人而异的施教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性格特征,以及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以,健康教育或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老师应该给学生们创造宽松的环境,耐心的倾听,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愿意倾吐自己的心理、情绪上的问题,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而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则需要针对其潜在的积极品质加以引导,使其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以防患于未然。
(四)理论与实践同步
教育,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更重视实践,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老师在对心理知识进行必要的教授之后,需要同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手段,去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担负起心理辅导、治疗的责任。
四、小结
老师应该运用好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将其落到实处,切实帮助中学生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压力及挫折,锻炼良好的心理品格,让中学生们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丁俊霞,师彦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xx,(2).
[2]梁涛.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改聚焦,20xx,(2).
[3]王莉,于巧锡,朱苏榕,方翰青.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网络体系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xx(3):56-60.
[4]于红春.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一以青岛市城阳一中为例[D].聊城:聊城大学,20xx.
心理学论文9
大学生情绪管理
[摘要]: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探究大学生情绪对其个人及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以及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提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对策,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心理疾病的免疫与调试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调适
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简单来讲,情绪就是个体受到刺激所产生的激动状况。这种激动状况个体可以自我觉察,且对生理、心理具有干扰作用。人类的情绪表现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我国的心理学家则把情绪分为18类。即: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忿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事实上,人类情绪的种类是很难穷尽的,但从其对人产生的影响效果来看,基本上可以将情绪划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大类。其中,正面情绪指爱、感激、希望等;负面情绪指恐惧、仇恨、抑郁和脾气暴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均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正面情绪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克服人际冲突、克制人生贪欲,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坦然地面对人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之中。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纵观当代大学生,他们对情绪的管理尤其不当,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才有可能升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大学生不良情绪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认真探究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心理疾病的免疫与调试能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情绪对其个人及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对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将直接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其影响作用表现如下:
(一)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现代生理医学、心理医学研究成果均表明。情绪及情绪调节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情绪会使人自我感觉良好、精神振奋、心态平静舒畅、身体机能协调。整个身心处于良好状态;消极的情绪则容易引起心身疾患,尤其是长期的紧张焦虑会导致心脏病、消化系 统溃疡、结肠炎、偏头痛等严重的生理疾病,以及焦虑症、情感症之类的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有效地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略、促进身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二)情绪对大学生具有激励调控作用。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一般地说,积极的情绪对心理活动起协调和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心理活动起破坏和瓦解的作用。在同样的学习任务中,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对学习饱有满腔热情,就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完成好学习任务,从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消极的情绪则起干扰作用,当大学生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中,有时会不冷静的思考,容易敷衍学习任务,甚至拖欠不完成。很多资料证明,大学生情绪不同,完成作业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三)情绪对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情绪在人际关系中起着信号、表达和感染作用,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情绪的高低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亲疏与稳定。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控,对他人情绪的觉察和把握,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表现如下:
1、交流沟通作用。情绪的人际交流功能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包括手势表情)和语调表情来实现的,这些表情动作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互了解、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目的。
2、感染传递作用,大学生的情绪会对同学及老师的情绪产生影响,感染传递给同学与老师,引起他们情绪的相应反应。
二、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偏差是导致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的认知系统对情绪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有三种错误的认知最易导致个体消极的不良情绪的产生,即对自我的消极看法、对世界的消极看法和对未来的消极看法。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自身也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例如对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适应、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以及客观现实与人生理想之间的落差等等。如果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方式,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消极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由于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稳定,缺乏整体的把握,易走极端,当遭遇挫折时, 对事情容易做出消极否定的认知评价,这是大学生焦虑、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 挫折和压力是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诱因挫折普遍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涉世之初的大学生既缺乏社会历练又充满理想和追求,挫折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以避免。大学生对学业和人生都有自己设定的目标,对于爱情以及未来生活更抱有美好希望,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目标和希望不一定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而会产生种种挫折,个体对此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同时,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要承受来自人际交往、学习和情感及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缓解和释放,也会产生不良情绪。
(三) 校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也是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亚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进入大学后,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会使一些学生不适应,同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单调的业余生活都容易让人感到压抑和焦虑。另外,学校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不利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情绪的成熟。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负面心理情绪问题,需要大学生个体和学校双重努力,在当前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认知理念个体的认知活动对人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认知结构。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从全面客观的角度观察分析事物,遇到事情能够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大学生减压的关键还在于自我的心理调适。而且,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个人对外在环境的信息判断和主观评价,因而大学生更应该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重视个人心理资本的管理及心理休闲,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进行自我减压。要正确认识现实与自我关系,保持开放心态,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增强自我效能感、心理免疫力,掌握自我减压和心理调节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是面对困难和逆境,要着眼未来,关注全局,以积极的情绪体验生活乐趣和化解矛盾冲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求助心理专家调适。及时有效地求助心理专家,有助于及时摆脱某种负面情绪的“网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
(三) 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调适情绪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讲,学校是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适宜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疏导学生情绪,转变其行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了解情绪变化特点,掌握情绪调节方法, 提高学生调适情绪的能力,使其能够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心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江雪著.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辅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郭晓飞著. 心理调节的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3)叶素贞,曾振华编著。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4)张殿发著.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xx.
心理学论文10
学科学习与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旅游服务人员是旅游业的一个窗口,为更好地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我校不断摸索和探究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按照旅行社人员岗位设置及岗位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及专业特色,在教学及实训过程中成立了“模拟旅行社”,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
一、成立“模拟旅行社”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原因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习实训是旅服专业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成立“模拟旅行社”学生自主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优势,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实训的`实效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模拟旅行社”负责人定期对实训教学进行有效检查,对设施设备进行管理、维护,保障教学正常使用,同时在工作、管理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认识和实践基础。
二、“模拟旅行社”学生自主管理的主要内容及职责
(一)在专业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学生自主管理的主要内容及职责
学生一入校,根据班级人数多少,会成立四家或五家模拟旅行社。通过讨论,每家社选定自己的社名,制定本家社的经营理念,选出社长、导游部经理、计调部经理、外联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及社长助理、成员等,制定每人身兼一职,负责一方面的事务,责任到人。社长全权负责本旅行社的所有工作。
平时的实训课上,以“模拟旅行社”为教学实施及管理组织单位,改变以往的自然组别。不论是社长还是经理,都分别负责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专业课上老师实施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理念,教学方法多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任务布置、搜集信息、资料整合等环节,以“模拟旅行社”为教学实施及管理组织单位开展进行。实训中各社长负责领取本社实训任务,并与组员一起讨论,公平公正分配组员的实训任务。在这个环节中,社长负责任务的领取、分配、中期调整等等,导游部经理负责检查大家的讲解部分,其他经理肩负制作课件、校对等任务。
实训课“模拟旅行社”常规检查工作与职责:各社长在实训前检查本社成员的仪表、卫生及准备工作,是否达到老师的实训要求。实训课结束,社长负责检查本组的实训设备例如计算机是否按要求到位,桌椅是否整齐。各科班级总经理负责检查各社的工作、组织搞好卫生。并填写《实训室记录》,老师检查签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在完成实训项目中“模拟旅行社”学生自主管理的主要内容及职责
第一,“北京一日游”实训项目中各“模拟旅行社”承担全程陪同及景区景点导游岗位的工作。《讲解服务》《游览服务》课实训以“北京一日游”形式进行。涉及的旅游岗位主要是导游,根据具体工作又细分为全程陪同和地接导游、景区景点导游等。每家旅行社根据任务,安排每名同学承担全程陪同或景区景点导游任务。主要内容及职责如下。
全程陪同:实训准备工作:查找设计讲解线路,编制讲解名单。实训中:负责协助老师工作,管理学生,买票,处理各种问题。实施旅游接待工作;联络工作;组织协调工作;维护安全,处理问题;宣传,调研。每次外出实训,协助领队管理好游客,及时点人数,注意游客安全。活动前致欢迎词、介绍行程及讲解活动要求。结束后致欢送词。
景区景点导游:负责安排旅游活动、做好接待工作、负责导游讲解、维护游客安全、妥善处理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在实训中,负责讲解景点,保证游客安全。
第二,“北京周边游”“省际中线游”“国内长线游”实训项目中“模拟旅行社”学生自主管理各岗位的学生内容、职责。《组团业务》《突发实践处理》《游览服务》《地接业务》等课程的实训项目涉及的旅游岗位主要有总经理、计调、销售、导游等,在具体成团监督环节考虑到学生外出实训,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为了更全面锻炼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下放权力,由承办社全权负责实训项目。
承办社经理为总经理,下设几个部长,分别带领其他几家模拟旅行社共同完成此次的实训项目;总经理负责布置各部长任务、制定方案及时间表,督促检查各部长工作。导游部长负责检查导游词、全陪方案,带团游览及旅途才艺;后勤部长负责查找所游览城市的天气、提醒学生带齐物品及证件、生活、卫生、行李及摄像等事宜;每个部长带领1家社成员全权负责本社事宜。
这样全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也都有自己的职责,既要管理检查别人,又要服从别的部的管理。最终实训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实施模拟旅行社的学科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模拟旅行社的管理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
四、实施模拟旅行社问题反思
模拟旅行社安排的职位最初由本组的同学推荐、自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项一些具体问题。此外,担任不同的职务责任不同,锻炼的机会也是不一样的。
解决措施: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及让同学们在有限的2~3年中和更多的同学合作,我们一学期根据不同的角度重组模拟旅行社,使多数学生得到更多的岗位锻炼,承担不同的责任。
心理学论文11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辅导员,必须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务实创新,提高工作水平。在新的形势下,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运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学管理;教育心理学;有效运用
高职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诞生的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辅导员,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对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地务实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对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运用于教学管理中。
一、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职教学管理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的产物。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教学管理环节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此时,就需要我们对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以应对工作中的新问题。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给高职教学管理带来积极影响,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理性认知自身心理状况的需要。一般来讲,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职教学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总分普遍较低。其中,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有的偏科严重,尤其是在英语基础方面更是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在高中时就存在着明显的厌学情绪。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的缘故,他们更是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足。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有的学生通宵打游戏;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不认真听讲……导致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管理,我们就可以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厌学情绪,一方面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机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热爱学习,认真上好每一堂基础课和专业课,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计划。
(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没有考取本科院校的,普遍存在着较为懒散的作风,这导致了他们的集体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比如,一些学生把在校期间看作是“及时行乐”的过程,只忙着自己打游戏、谈恋爱、追剧,对于班级和学院举办的活动却漠不关心,不主动参加。甚至对于职业技能大赛这类同所学专业相关的比赛活动都缺乏兴趣,无论辅导员怎样费尽口舌都懒于报名。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管理,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提高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树立起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自觉地将自己看作是班集体的一份子,主动参与学院和班级举办的各项活动。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职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状况的了解
在学生入学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并记录下来。包括他们的文化基础,他们的家庭状况,他们对于大学学习的思想认识和具体规划等。只有对每一个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时才能够有的放矢,使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
(二)单独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有的学生因文化基础较差,对于大学的学习缺乏信心;有的学生因生活较拮据,常常为生存问题陷入烦恼;有的.学生因参加校内外集资活动而被骗,精神受到重大打击;还有的学生深陷于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单独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所在,并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投入学习。
(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大学是一个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教学管理中,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就缺乏正确的思想意识作为指引。所以,在进行教学管理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此,我们应当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班会,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播放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先进事迹,让他们从同龄人的闪光点上得到感召;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面向全班来畅谈自己的思想认识,并引导他们进行分组讨论,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
(四)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也应当对学生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起他们内心中最积极的那一部分,促进他们不断进步提高。作为一名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对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也应当注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到务实创新。同教育心理学所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符合教育改革精神的,具备可行性的新型模式,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大胆实践,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颖峰.探究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304.
[2]张黎.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福建质量管理,20xx(4).
心理学论文12
一、管理心理学与员工选拔的联系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功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管理心理学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群体、组织乃至整个工作的活动效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共同性,但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成长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经历等因素,导致个体在形成需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管理心理学将这类差异称作个性倾向性。相同的心理过程反应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上,得出的反应也是不完全相同。在能力方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个体在认知及活动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感知敏锐、思维深刻,而另一些则相反;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喜欢创新突破,有的喜欢循规蹈矩;有的对数字敏感,有的擅长归纳总结。在气质方面,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暴烈激动;有的情感外向反应迅速但不迟久,有的情感内敛反应缓慢但持续。个体经常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体现着个体性格上的差异,有的经常活泼愉快,有的经常多愁伤感;有的勇敢顽强,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有的机智果断,有的优柔寡断……。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点有机地、综合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朱吉玉,20xx年)。个性是个人能否施展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个性方面存在缺陷,肯定会使其拥有的才能大打折扣。对组织而言,一个干劲十足,心理和个性都很健康的员工,远比一个情绪不稳定、动力不足的员工更有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指个人的“显性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即:个体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各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知识技能测验来验证,亦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是指个人的“隐性素养”,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即:个体求职动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组织在员工选拔中按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预备性面试、知识技能测验、职业心理测试、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测试、身体检查、背景调查等步骤来完成员工选拔工作,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还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优化知识技能测验+结构化面试的简单选拔方式,从选拔方案的遴选开始到选拔过程中的系列测试工作,遵循心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因势利导,保证优势动力的充分发挥,深入了解应聘人员的“隐性素养”,从而实现提高人岗匹配的准确度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中的运用
1.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策略选择的运用员工选拔对员工来讲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激励工具,员工选拔策略选择得当将有效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员工选拔策略不当常常会成为组织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矛盾的根源。组织在制定员工选拔方案时应高度重视员工的群体心理,慎重选择员工选拔策略,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被选拔员工保持持久、稳定的高效率,还要有效激发未被选拔的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讲,员工选拔策略一般可分为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两大类,内部选拔包括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交流调配;外部选拔包括对外招聘和招收应届毕业生。内部选拔是一种承认和开发员工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本身还体现了组织对员工忠诚度、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的认可,更多时候还会伴随着职务等级或者薪酬待遇不同程度的提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讲内部选拔对员工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既能起到加强被选拔员工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能使得其他员工出现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对于组织稳定员工队伍和吸引有价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组织急需补充或即将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初级员工岗位时,或为获取现有员工不具备、不掌握的特定技术、技能时,或为获得具有不同背景、能够提供新思想、新理念和创新的员工时,可采取外部选拔方式。如果内部选拔人选的条件大致相当,竞争比较激烈,但却又都不太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亦可外部选拔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使未被提拔的员工获得心理平衡。开展合适的外部选拔可以在无形当中给组织现有员工施加心理压力,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从而产生“鲶鱼效应”,提高组织整体业绩。对于非空缺岗位的外部选拔需谨慎,避免给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致使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管理心理学在应聘材料审查上的运用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是员工选拔中的第一个环节,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填写的各种申请表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学历、工作经验等),从客观的角度对应聘人员进行判断,了解应聘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工作的稳定性,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去初步评估应聘人员对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动机,并据此预测其未来的工作绩效和可能的任职期,淘汰不符合绩效和稳定性预期要求的应聘人员,淘汰比例通常为6:1。关键岗位的选拔程序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背景调查对提高应聘人员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背景调查是指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原来的雇主、同事以及其他了解应聘人员的相关人员对应聘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和验证。组织在公布的选拔公告中明确提出选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应聘人员预先了解提供不符合真实材料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将会增加应聘人员使用真实材料和信息的可能性,降低组织核实材料的成本费用开支以及人员选拔上岗后的使用风险。
3.管理心理学在面试中的运用面试的关键是组织选派出的主考官的能力素质以及正确实施面试的方式。组织在选派主考官时要充分考虑选派人员的知识经验、人格品质和情绪现状,避免主考官用“有色眼镜”来审视应聘人员,主考官不应用第一印象给应聘人员定位,不应以应聘人员的长相和地域产生歧视,不应凭个人经验对应聘人员草率下结论,应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定势效应,客观看待应聘人员,既不能因为某个优点而给予高度评价,也不能因为某个缺点而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全面评估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招聘要求。主考官在面试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简单的提问来缓解面试的紧张气氛,消除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应聘人员能够轻松的进入角色,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多用诱导式提问让应聘人员更多的发挥余地,从而使得组织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人员的能力和潜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式提问或者举例提问的方式要求应聘人员对进行比较分析或举例说明,以增加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观察应聘人员的心理活动,辨别应聘者所谈问题的真假,了解应聘人员个人品格、工作动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管理心理学在职业心理测试的运用职业心理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格测试等等。职业兴趣测试主要检测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价值取向,评价工作价值观对人员选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职业或空缺岗位与应聘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并不符合,导致员工上岗后对职业或岗位可能并不满意,这不仅仅降低其工作绩效,甚至还会影响组织的效率。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通过测试个人的非生活经营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来预测其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发展潜能。能力不等同于知识、技能,能力更能表明个体在未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潜力”,在心理学中也称为“性向”,它是一种能力倾向(李蕾,20xx年)。职业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智力)测试和特殊能力(能力倾向)测试。职业人格测试即个性测试,它主要是对个体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测试,旨在测量个体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便了解个体人格(个性)差异,在促进员工和谐发展的同时为组织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参考。
5.管理心理学在评价中心测试的运用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测评方法,它主要通过公文筐测试、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或沙盘推演测评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通过书面沟通、一对一的单向或群体互动的环境,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对个体现有能力,更对其潜在能力提供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公文框测试的适用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它可以帮助组织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考核现有管理人员或甄选出新的管理人员(安鸿章等,20xx年)。它主要是通过赋予个体一个角色,并框定一个条件受限、时间受限的高压力高强度的虚构真实情景,观察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了解个体自信心、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风险倾向能力、信息敏感度,从而达到预测个体在拟任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胜任能力即发展的潜力与素质。在情景面试中,主要是一些情景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景,让个体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过程中对应聘人员施加心理压力甚至设计冲突,观察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反映出来的个体特点,它主要考查个体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能、处理冲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个体进行集体面试。所谓“无领导”,是指不指定主持讨论的组长,不安排座位、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但介绍一种管理情景,其中隐含待决策的问题,引导群体(5-7人)在一定时间内自由讨论,组织通过对个体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的作用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沟通能力、宣传鼓动与说服力、人际协调团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信程度、创新力、心理压力、耐受力等个性特点,由此来综合评价个体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沙盘推演因强调个体参与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赋予群体(6人/组,2-3组)相同的场景,它要求个体在短时间内高度投入到模拟情景中,具有竞争力、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战性等特点,在群体互动中个体掩饰或者伪装较为困难,从而能够让组织有效地观察到个体的实际能力。通过沙盘推演,可以考察个体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统筹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它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综上所述,每一个应聘人员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一个岗位之间亦存在着不同的岗位胜任特征,采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视野分析员工选拔中的各种现象,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既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识别应聘人员的心理及其特征,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帮助组织选择合适的员工选拔策略。有效地开展应聘材料的审查、面试和各类测试,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提高员工选拔工作水平和质量,打造团结高效的员工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论文13
摘 要:
很多初中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任其发展,必定对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提出预防初中数学学习畏难心理理由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
预防;数学学习;畏难情绪;心理理由
初中数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多初中学生对学习数学都会产生畏难情绪,一旦有了这种畏难情绪,必定对数学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多个方面对这个理由进行疏导,防止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一、针对主体因素的策略
中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初中数学与小学相比更具有抽象性,更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没有在成功中找到胜利的喜悦,再加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长此以往就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调适学习策略,通过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端正学习态度。
(一)自我暗示,增强信心
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而自我暗示可以提高这种自信心。有关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信心,认为数学太难,没有能力学好,长此以往就会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很难提高数学的学习成绩。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和打下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鉴于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暗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曾经,我班里有一个学生数学考的比较差,我与他进行过一次交谈,倡议他积极的自我暗示,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仅半年的时间,成绩明显提高。
(二)面对挫折,学会适应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不能在挫折前一蹶不振。中学生也不可能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好的成绩,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能灰心丧气,要找出理由,重拾信心,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提高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存在着一定心理理由,而这种心理理由正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会从找到理由所在,而成绩差的学生把挫折归因为自己能力差,脑子笨,智商低,总是伴随着无能为力的消极因素。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竖立榜样,讲科学家遇到困难是如何面对的,同时结学生重新归因,帮助学生找到没有考好的真正理由,总结一些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策略,并且督导和强化学生对这些归因的正确认识。
(三)端正态度,减轻压力
初中的数学学习只有在一定的宽松的没有太大压力的学习环境中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多让学生体会一下成功的体验,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方面下功夫。要让学生把学习数学,提高成绩看作是一种快乐,一种愿望,一种追求。而且笔者与学生交流中发现,优等生学习并不比差生用的时间多,主要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了学习效率,而那些喜欢开夜车,学习到深夜,效率低下的学生成绩是最不稳定的。这是因为打时间战的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所致。因此,要帮助学生减轻学习数学的压力,同一类的题型不需要做很,主要是要学习举一反三,把握精髓,提高效率。
(四)了解数学,认识价值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学,没有太多在实用价值,因此很难提高学习数学的紧迫性。而数学是其它学科的基础,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的应用数学时,才真正的走向了成熟。因此,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要灌输给学生一些知识,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告诉学生只有克服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才能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不落后,才能有更多的机会继续深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二、针对客观因素策略
(一)家庭因素策略
在与学生的家长交流中,笔者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基本上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苛刻,是一种粗暴的教养方式,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中学一般是设有家长会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交流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可以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给家长讲解,介绍家庭教育成功的经验,同时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个别家长进行谈心,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的重要因素。要让家长知道对孩子的教育不能采取粗暴的压制,要以鼓励为主,不能打骂孩子。父母的 可以推动孩子活跃思维,可以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可以提升孩子责任感和自信心。
(二)学校方面策略
学校要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引导,要抛弃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策略,要放弃仅追求升学率的那种管理思想。上体的做法就是不要增加数学课的补课时间,不要额外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要分快慢班,以免给一些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考试结果各班级不排名,转变对教师的考评方式,转变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重视学风建设。
(三)教师因素策略
很多研究发现,数学成绩不好的初中生往往难以找到解题的成就感,也就缺乏了学习的动力,时间长了就会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进一步恶化了数学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消除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恐惧心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情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虽然不好学,但教师是很可亲,学生因为喜欢数教师,可能就会爱屋及乌。其次,对学生比较害怕的数学理由,教师要开专题进行引导讲解,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理由的能力,通过一个专题,解决一类理由,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数学的两极分化基本上是从初中开始产生。因此,防止学生数学成绩在这个阶段被落下,也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只要我们能够用心研究,找准策略,就能有效的预防初中生数学学习畏难情绪的心理理由。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兴趣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20xx(12)
[2]王俊红.构建素质教育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做起[J].内江科技,20xx(06)
[3]颜亚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广东教育(教研版),20xx(04)
[4]饶茂.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科技信息,20xx(02)
心理学论文14
第一次听到心理咨询这个词,是在高一的第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上,当时在我的认识中心理咨询就是遇到问题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就找心理老师聊天,心理咨询和聊天是可以等同起来的。直到大学,学习了心理咨询这门课程,我才对它有一个较科学的认识。
咨询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以各种心理学理论观点为依据,有其系统的理论体系、特色和技法。但是,心理咨询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历史并不长。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仅次于临床心理学的心理学第二大分支学科。心理咨询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当然,存在的问题也较有多。
各个心理学派,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咨询的定义都没有统一的定论,我个人在综合各定义的基础上,总结为:心理咨询是指一个通过心理辅导背景的作用改变当事人意识倾向和行为倾向的、发生在辅导员和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操作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有专业技术的咨询人员进行诉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对心理咨询的理解,要明确的地方有几点:心理咨询解决的是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帮助来询者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心理咨询是来询者的自愿行为;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助人行为,而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咨询强调良好人际关系氛围;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心理咨询的总目标是发展当事人平衡各种价值观的能力。这种平衡能力表现在:各种价值观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各种价值观存在着冲突都有其现实性;荒诞的体验是人类共有的现象,并非是当事人所独有的;荒诞的体验并不能阻碍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当事人应该同他人一样;当事人的所有遭遇并不是其独特的,是共性中的个性表现。从这一目标上看,通俗来讲,当事人因认知出现偏差,导致情绪情感、思想行为出现问题,以致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不良,而此时,咨询员起着一个辅导作用,在倾听和观察当事人言行以及讨论过程中,协助当事人认识自我、纠正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体悟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能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是当事人能够成长,拥有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的技术有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映技术、简述语意技术、具体化技术、同理心技术、探问技术、复述技术、结构化技术、沉默技术、摘要技术、信息提供技术、自我表露技术、立即性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结束技术等。每一种技术都有其适当的使用时期和使用阶段,有些技术可以在咨询过程中多次重复使用,而有些则要慎重使用,否则会破坏咨询员与当事人的良好咨询关系,阻碍咨询的顺利进行。一个咨询的过程,需要用到多种心理咨询技术,具体依据不同阶段、当事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的咨询气氛以及当事人和咨询员建立的关系而定。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咨询开始时,首先要调整当事人的情绪进入状态,构建与当事人良好的咨询关系,与当事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和信任,鼓励当事人开放自己、坦白表白。其中结构化技术、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映技术、简述语意技术、初级同理心技术都可以在咨询开始的阶段使用。作为咨询员,对当事人真诚,有爱心和同理心,要耐心、认真地聆听,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当事人的主观想法,同时也要理性地跳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细心分析当事人的问题症结所在,但不要急于直接告诉当事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咨询员起到的是一个引导和协助的作用,所以要耐心和理智,不能为当事人做任何决定,也不要随便否定当事人的想法和观点,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当事人,因为这样只会让他产生厌烦和不信任情绪反应。
生活中人们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有病”,甚至是有精神病。所以,常常有些本来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却以“我没病”回避了心理咨询,而错过了得到及时的心理帮助的机会。接受心理咨询的人真的是病人吗?不是的,恰恰相反,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说,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不是病人,而是正常人。我们每个正常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学业呀,工作呀,婚恋呀,家庭呀,人际交往呀,都期望有理想的选择,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各个阶段,获得自身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作为心理咨询师,对这些都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提供相应的帮助。当然,正常人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前来咨询。但是,大多没到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的程度,他们都能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上这些情况,都属于我们说过的发展咨询。当心理问题影响到工作和生活,产生心理冲突难于自行排解,就比较严重甚至出现心理异常了。咨询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咨询,科学地分析和疏导,帮助求询者缓解情绪困扰和内心冲突,防止向病态发展。这种情况属于健康咨询。这样说来,把心理求询者笼统地说成“病人”,真是天大的冤枉了。如果真的有了心理疾病,最好是去看心理科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而不是来找心理咨询师了。总之,还是那句话: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我们生活中的正常人。
心理咨询能够使当事人学会正确了解、面对、接纳作为一个人的自己,并帮助当事人学会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困难正确地了解、分析、评估和应对;促进当事人自我的成长;帮助当事人实现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改变,特别是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的转变。同时,对学习心理咨询的我们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聆听是咨询的一个重要技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学会认真倾听和观察别人,多听身边的朋友讲,更好地了解内心感受,明白“你对我也没错”,尊重和体谅他们不合理的想法。我觉得心理咨询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可以发挥教育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知识原理的作用,而且这门学科能实实在在地应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学习了心理咨询,我也可以更好地帮助身边的人,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帮助和启发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学》 林崇德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咨询》 07心理班心理咨询课讲义
(3)《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 江光荣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论文15
摘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除一些传统外,又新兴了一些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营销似乎也成为商家“捞金”的一大契机。“淘宝”“京东”等电商以此类为契机,打出目不暇接的广告。消费行为受媒体发布渠道、营销力度、个人因素、所处氛围等多方因素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内的“剁手”现象进行探索,分析高校学生的日常消费心理。本文在既定的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进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来加以验证结论的准确性,追本溯源后落到实处,对高校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给以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营销消费心理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除了一些中国的传统和法定外,又新兴了一些数不胜数的,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例如:“女生节”“光棍节”等。通过刺激消费也逐渐成为商家“捞金”的一大手段。高校学生,对一些新鲜美好的事物都愿意追溯,作为一个密集型群体,高校学生之间的从众攀比心理对于消费行为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1.2研究意义
激活经济活动往往通过刺激群体消费,促销往往以刺激群体为导向,促销促进国民消费是市场的手更加有力的证明。而在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中,除市场的手之外还有更多的消费因素值得去探究,消费心理和行为与多重因素有关,将就此进行研究。
2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2.1消费欲望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满足生理需要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将消费欲望划分为五个层次,在消费领域,欲望不等同于可以购买,需求还取决于购买力,即需求=购买力+消费欲望,同时WTP(即意愿和支付能力)与偏好和行都有关,消费者偏好的形成其中一个方面即是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1]。
2.1.1信息资源[2]
信息资源可分为有机信息和诱导信息。其中有机信息资源——传统口碑和网络口碑,传统口碑较网络口碑来说传统口碑对第一印象好坏的影响更大。诱导信息会通过周遭的评价以及新媒体的传播来诱导消费。基此提出(1)前获取的活动信息的多少及渠道会对消费欲望产生影响。
2.1.2个人因素[2]
在消费者行为领域,与个人因素相关的作为内因,包括个体的社会特征(即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生命周期、社会阶层、居住地等),以及有关心理性质的动机(动机、价值观、个性、生活方式等)。在研究中发现,以下因素会对高校学生的消费欲望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第一,消费能力。社会阶层因素和收入因素以及它们的组合因素在评判消费能力上起着决定性因素,由于本文就高校学生进行探讨,社会阶层既定,对此仅谈收入这一因素,学生的金钱来源主要包括父母资助、奖助学金、兼职。消费欲望又是和消费能力密不可分的,由此提出(2)消费能力会对日常消费欲望会产生正向影响。
第二,网购经历。消费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的熟悉程度,从而影响消费欲望[3]。在调查问卷中发现,高校学生网上购物的感知信任会对消费欲望有正面影响,进而提出(3)消费者既有的网购经历与日常消费欲望存在正相关关系。
第三,对促销活动的态度。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中看出高校学生大多是受感觉和情感驱使的,其实他们对产品和服务了解程度不是很高[4]。极富有诱惑力的促销活动会驱使他们的情感和感觉发生变化,且消费者行为受情感因素影响,提出(4)消费者对待促销活动的态度会影响日常消费欲望。
2.2消费氛围营造
通过后台统计的消费时间段可看出刚过“双十一”零点时购买力最大,整个的“狂欢购物”氛围也最为浓厚。部分学生盲目地跟风,甚至调研数据显示有些同学会有倘若不进行日常消费就会觉得自己“不合群”的心理。买了很多对自己而言利用价值并不高的东西,进而想“剁手”。所以提出(5)消费空间氛围的营造对高校学生的购买力度产生正面影响。
3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借助后台搜集數据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大学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4%。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利用Excel进行分析统计,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3.1消费欲望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信息资源的影响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了解购买产品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身边朋友(占比达51%),以及网络视频(占比达29%),还有通过网页广告(占比达29%),户外广告及媒体传播(11%),报刊杂志(8%),其他途径(1%)。尽管在科技大幅进步的当今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用过此类产品周围人口中的传统口碑。从调研结果看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来源是身边朋友和网络媒介[5]。各大电商平台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此验证了(1)。
3.1.2个人因素的影响分析
第一,消费能力的影响分析。通过对“双十一”人均消费额调研显示:研究生为928,大四学生802,大三学生663,大二学生569,大一学生533。从结果来看,本科和研究生的购买力度都不小,其中随着年龄的增大,人均消费额逐渐递增,在研究生中达到最多,本科则较少,较研究生而言,由于本科学生的可支配金钱较少。研究生相当于半个社会人,获取金钱的途径更多更广,因此购买力也越强。正好符合研究假设(2)。
第二,网购经历的影响分析。通过对调研对象的网购经历和对应的日常消费行为进行比对,发现平时既有网购经历较多的人在这天的消费欲望更大,购买力度更强,进而验证了(3)。
第三,促销活动的影响分析。日常消费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制造打折从而吸引广大消费者,从问卷结果看来,面对打折力度的诱惑大部分人选择了加大购买力度(达62%)消费完全不受氛围影响的仅仅占9%,迎合了中国人打折即好的心态,同时也验证了(4)。
3.2消费氛围营造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双十一”这一日之内0:00~01:00时间段内购物人数最多,淘宝官方数据显示0点上线,8分钟突破一亿,21分钟突破两亿,1小时将近5个亿,可以说,这一时段对于高校学生乃至全中国人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狂欢,电商平台预先推出五折的料,做法就是狂欢,最终营造了全民剁手的氛围,也验证了(5)。
4指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从调查结果图1来看,大学生在选择商品服务中比较盲目和冲动。也有追求时尚,追赶新潮,一味跟风,以致买了不该买的东西,并存有后悔心理的现象。
4.1强化大学生科学的正确消费的观念
要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大学生作为消费者,自己本身创造的收入非常少,购买能力较低,因此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在购物的过程中,大学生常常因为购物的噱头而忽视商品本身的诸多要素,例如耐用性、实用性,也忽略了网上提前消费支出占月支出的比例,这样的消费是否会影响自身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生活。消灭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的首要条件是大学生本身需要树立一种科学的消费理念,并要求自己在实践中坚守原则,真正思考自己对物品本身的需求来决定是否进行消费。
4.2提高大学生辨识意识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大学生要有自己的主见,要保持头脑冷静,避免盲目跟风,避免只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
4.3优化高校消费文化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变化着。为了构建节约型的和谐社会,也不断地在提出各種新的、更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应该积极配合,提倡科学的消费意识,宣传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同时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大学生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唯美主义(即只注重商品外观而忽视商品的实用性、耐用性),主张实用消费;反对消极的吃闷亏心态,主张保卫消费者权益。大学生是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是资讯传播最快的群体,但是并不能做盲从的代表!
5结语
营销凭借其浩大的声势让无数大学生为之动容,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日常消费必将引起更大的关注,将大学生这类特殊群体的消费心理进行解剖,给以合理的建议。本文在既定的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进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来加以验证结论的准确性,追本溯源后落到实处,对高校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给以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战东阳.基于顾客价值的网络购物消费者满意度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xx.
[2] 何其帼,林梅华.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xx(10).
[3] 何云,周巧笑.消费者再购决策模型:环境及个人变量的双重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xx(4).
[4] 缪姝云.促销活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以服装行业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20xx.
[5] 胡纵宇,杨治华.网络信息渠道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xx(1).
【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学论文05-28
心理学的论文08-04
心理学论文08-08
心理学论文(精)05-29
幼儿心理学论文06-22
幼儿心理学论文(精选)06-23
教育心理学论文06-23
心理学论文(优)05-29
心理学论文[精华]05-29
关于成功心理学的论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