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在名人传的事迹

时间:2024-07-20 12:40:20 新材料 我要投稿

贝多芬在名人传的事迹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事迹吧,事迹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在名人传的事迹,欢迎阅读与收藏。

贝多芬在名人传的事迹

  贝多芬在名人传的事迹 篇1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贝多芬在名人传的事迹 篇2

  今天(12月16日),是贝多芬250周年诞辰。1927年3月,在贝多芬百年忌辰之际,罗曼·罗兰给他1903年写的这本《贝多芬传》重新作序。他说,当年他开始写这本短小的贝多芬传的时候,其实并未想从事音乐评论方面的事。

  那是1902年,他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正是这十天,在潮湿的四月灰暗的日子里,他向童年伙伴倾诉心声,他被童年伙伴的痛苦、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伤所感染,并在他的祝福下,罗曼·罗兰重新踏上回巴黎的路。

  贝多芬和罗曼·罗兰整整差了96岁。然而贝多芬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使他成为罗曼·罗兰最亲近的童年伙伴,成为了影响他的最重要的人。

  本文节选自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由傅雷翻译。在他的笔下,贝多芬的“一生都像是个雷雨天”。而他的一生浓缩成一句豪言壮语———“用苦痛换来欢乐”。

  罗曼·罗兰说,“我既缅怀他,同时也颂扬这位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纪念这位教会我们如何生与死的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01、艰难的成长

  德国西部有一条莱茵河,莱茵河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波恩城,那儿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乡。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波恩一间破旧的阁楼上。

  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希,可谓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他是当地一位公爵乐团的男高音歌手,后来,凭着音乐上的名望,一步步被提拔为宫廷乐团的乐长——乐团中的最高职务。正当他沉浸在荣升的喜悦中时,小贝多芬降生了,无疑又给老人带来了无比的欢愉。

  祖父常常抱着贝多芬坐在一架古钢琴前,教他学唱儿歌、学敲琴键。兴奋时,祖父会用自己优美的歌喉,唱上一曲又一曲。虽然,当时的贝多芬连话也说不清楚,但是他却十分专注地模仿祖父的声音。日积月累,小贝多芬对音乐具有极强的敏感力,在祖父唱过两遍之后,他就可以牢记曲调,顺利地重唱一遍。

  然而,遗憾的是,贝多芬三岁时,祖父不幸病逝了。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没多少音乐才华的歌手,母亲是一个女佣。

  贝多芬四岁时,母亲又相继生了两个弟弟,卡尔和约翰。家里多了两张嘴,父亲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于是,家境一天不如一天。父亲的脾气也一天比一天坏,常常借酒浇愁,后来竟嗜酒如命,喝起酒来什么事也不管,甚至连家也忘得一干二净。

  最后,那个酗酒的父亲,竟将赌注下在了儿子贝多芬身上。他要开发儿子的天赋,把他当作神童来炫耀,利用他的音乐天赋来挣钱。年仅四岁的贝多芬,还没有尝到多少爱抚和温情,就已早早地承担起了养家的重担。就这样,艰涩的童年开始了。

  从四岁开始,贝多芬就整天和一架钢琴一起关在家里,弹得手指酸疼了,就拉小提琴。这一无休止的枯燥乏味的练习,每一天都在继续,满身稚气的贝多芬根本承受不了。他一听到窗外小朋友的嬉闹声,键盘上的小手指就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这时,父亲就会粗暴地冲向他,指着他大吼“手指不要停下”,甚至会用木鞭抽打他。

  尽管小贝多芬十分喜爱音乐,但也经受不住父亲这般暴力的训练。练琴成了一件残忍的事,差点让他放弃了对艺术的热忱。

  繁重的日子几乎令人感到窒息,但小贝多芬还是坚强地长大了。

  1787年,贝多芬十七岁那年,他亲爱的母亲患了肺结核,永远地离开了他。他成了一家之主,负担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费用。另外,他不得不要求酗酒的父亲提前退休,每月替父亲掌管那点儿养老薪水。

  莱茵河畔,鲜花遍地,贝多芬在此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

  莱茵河畔,大雾笼罩着村落、教堂和墓园,河流冲刷着沿岸,无数的思想和力量匆匆而过,贝多芬离开了他的故乡。他的心一直维系在那儿,忠诚、温暖而凄凉,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波恩的贝多芬广场

  02、初露头角

  1795年3月30日,贝多芬第一次在维也纳举行了个人钢琴演奏会。

  宽阔的圆顶大厅里,贝多芬坐在一架钢琴前,手指飞舞、神采飞扬。他高傲、他粗狂、他抑郁着一腔的热情,他奔放的音乐震撼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弦。台下,听众们渐渐激动了起来,有的人甚至站起身来,因为他们从没听过那样桀骜不驯、铿锵有力、充满活力的乐曲。

  贝多芬获得了成功,他的名字迅速传扬开了,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维也纳。

  维也纳人民记下了他的名字,世界音乐史记下了他的名字。他把戏剧性的、民族性的、炽热的激情种植在了音符的土壤里,开出了一朵卓越不凡的花。以后,每隔两三年,他便举行一次演奏会,不断地让新的乐曲飘进大众的耳朵。同时,不仅在奥地利,他还在欧洲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几年间誉满整个欧洲。

  刚刚咽下成功的甜蜜,又一口咬上了成功的苦楚,与此同时,另一串痛苦已叩响了他的大门。

  1796年至1800年,整整四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那正是耳聋的`前兆。

  他的听觉日渐衰退,病痛像一种酷刑,不仅摧残着音乐家的耳朵,而且摧残着音乐家的心灵。

  这一可怕的消息,贝多芬一直埋藏在心里,没敢告诉任何人,包括他最亲爱的家人和朋友。他怕别人笑他,瞧不起他,一个听力残疾的人,将很难胜任一个音乐家。所以,为了不被人察觉,他总是躲着人,避免与人见面。

  可是,耳聋越来越严重了。贝多芬对周围经常碰面的人,无论怎样隐瞒,大家还是逐渐发现,和他谈话得站得很近,稍微远一点儿,他就只会干巴巴地瞪着眼睛,不回答任何问题。然而过一会儿,这个音乐家就会漫不经心地发问,问别人说了些什么。起初,人们以为这是贝多芬的怪癖,后来大家才公认是他耳朵不好的缘故。

  1801年,贝多芬再也不能缄默了。他绝望地将事实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在给韦格勒医生的信中,他说:“三年来,我的听觉一天比一天弱。……近两年来,我不得不避免一切交际,因为我无法对人说‘我是聋/子’。假若我干的是别的行当,也许耳疾没那么可怕。可是,我这一行不行,这简直是一种绝境。我的仇敌们会怎么讥嘲呀?他们可是为数不少的一支队伍啊!……隐忍!多么可悲的逃避啊!但却是横在我面前的唯一的出路了!”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作品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和作品第十号的《第三奏鸣曲》钢琴曲(1798年)。

  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一贯地愁苦,还有许多作品,如欢快的《七重奏》(1800年)、清澈的《第一交响曲》(1800年)等,都反映着年轻人的一种轻松和欢愉。

  的确,要使心灵习惯于浸泡在痛苦之中,这需要一段时间。一个年轻的心尤其需要欢乐,当事实上没有欢乐时,心就得自己创造欢乐。当“现在”苍白残酷时,它就躲在“过去”。过去的幸福不会一下子消失,尽管它们不复存在,但它们的光芒将长久地闪烁。

  可以说,这段时间很艰涩,也很卓越不凡,贝多芬的多数作品都是在他耳朵失聪后谱写的。他的听力一天天在丧失,但没有全聋,他始终拒绝妥协,哪怕永远抗争……

  贝多芬在名人传的事迹 篇3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在名人传的事迹】相关文章:

名人传中贝多芬的事迹06-22

名人传中的感人事迹06-16

名人传生平事迹材料03-15

名人传生平事迹材料04-16

走近贝多芬 《音乐匠人贝多芬》说课稿02-19

贝多芬作文03-13

贝多芬的作文01-29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04-06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