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岁月如歌有感

时间:2024-07-20 13:23: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岁月如歌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岁月如歌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1

  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我感觉要向于漪老师学习的真的很多很多。

  首先要学习于漪老师的“真诚”,“教书教必教心,教心必先知心 ”。“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教师,只有学生信任了教师,才会向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因为只有在真诚的基础上,师生情谊才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学习于老师对事业的真诚,尽管她教了很多遍的语文教材,一些经典的课文早已滚瓜烂熟,但是她上课前总是要把课本重新仔仔细细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习她把学生看得很重,“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理解怎么可能一样呢?”正是有了这个心态,所以每堂课都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有所得。我如今作为一名区骨干教师,更加要认真地备课。要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其次,要学习于漪老师在教学上的刻苦钻研。于漪老师在备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这是很多前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什么叫“吃透”,怎样才能“吃透”,于漪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独立思考,反复推敲,从时代背景到字句点滴,为了备好一堂课,常常需要花费10小时,20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在这样慢慢的积累中,她慢慢的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开始思考语文教学的模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学科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但就一颗出为人师的心,却是一样的。在数学教学中,知识本身的脉络以及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但是怎样的呈现方式一样是大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同样要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自然也需要,也应该投入大量精力。

  再次学习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永不满足,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要付出不简单的努力,于漪老师上了20xx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像于漪老师那样拥有永不满足的精神,对于在工作上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不满足,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量不满足,“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一个起点,认真的积累,谦虚的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相信这样能够使我在教学上更有所增进。

  最后,我愿以于漪老师的话与大家共勉“我无怨无悔,因为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我就一辈子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一辈子的生命,是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2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认为,任何一门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就设计好的,而是在师生、学生、学生的互动中,从心与心的间隙,从思维与思考的.节拍,从情感与感觉的触感中,把几个细节结合起来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在教师的课堂上,他们不是在学习,而是在享受汉语,享受各种趣味、魅力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语文教学内容就像一个港湾。教师要熟悉它,学悉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和功能,认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口向大海开放。在易义看来,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母语的学习和使用无处不在。加强课堂内外和校内校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现任教师探索的必由之路。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3

  近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平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习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习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习。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4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听过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的老师探索之路。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5

  读《岁月如歌》,于漪老师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深深拨动着我的心弦。在教育界,她足为楷模,但却始终保持一种不断攀登的学习状态。她在书中写道:奋斗是我们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在于老师漫长而坎坷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中,奋斗的轨迹清晰可见。身处乱世年代,饱受疾病煎熬,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她没有一刻停止追求。反复推敲,寻觅语文教学的大门,真正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培养教育学生,以满腔的爱感化学生;她因材施教,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激励和保护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和于老师那种废寝忘食,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拼命向前的精神相比照,自己对待工作的`钻研和思考实在太少了。

  “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 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

  轻轻合上书本,体味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的坚定信念;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面对荣誉时谦逊……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6

  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该书写了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具备建设四化的才干,追求真理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持久的习惯和先人后己的情操。于漪老师认为,这种塑造学生灵魂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目中有学生”,看似容易,做则困难,教师在处理手中的书和台下的人——与学生的关系时常常错位,不是将人放在首位,而是将书放在第一。于漪老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曾说:自己初作教师时,眼睛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写好了教案,把课文讲出点名堂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后来,她逐步认识到: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像,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体会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体会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体会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体会四:活到老、学到老。“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我阅读了《岁月如歌》最拨动我心弦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 ,“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 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的坚定信念;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面对荣誉时谦逊……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7

  暑假,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被于老师的精神感动着,被于老师的行为震撼着。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大下功夫。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用她的话说就是“用语言粘住学生”。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用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自己不学习,哪来源头活水?尤其在信息、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工作之前的在校学习期间,就完全掌握了他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教师如果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没有威信。

  于漪老师说的.“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但一辈子在学做老师!”这是何等谦虚的胸怀!这也是她对事业的真诚,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这是我读完《岁月如歌》后最大的感想。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也许在每个班级都有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比如纪律不好,比如学习成绩差等等,但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不能因为一方面的情况就否定他的所有。

  听着于漪老师的话,看着于漪老师的书,学着于漪老师的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倾倒。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岁月如歌,往事历历在目,我为她坚定的教学信念而折服,为她生动的教学语言而惊叹,为她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将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学做教师,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歌。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8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xx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

  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于漪老师上了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

  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

  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

  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

  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

  ……

  读到这儿,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有的人学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怎么做老师;有的人学不会做老师,就挤破了头往上爬,这样就不会有人说他不懂教育,不会做老师了。

  于漪一生甘愿当个名副其实的普通教师,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9

  《岁月如歌》是一本自传体散文,作者于漪。在参加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于漪老师讲过课。于漪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两个小时的时间,她用温润流畅的语言,智慧而坦诚地解读了为师者的真谛,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她五十余载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条改革和创新之路,硕果累累,被冠以“教师的楷模”,甚至成了当代教育的坐标。

  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于老师用她最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辈子学做教师”……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

  读完于老师的《门在哪儿》这篇文章时,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入门了吗?没工作以前以为当教师,只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识讲清楚,把题目讲明白,学生有问题问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来,仅仅如此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动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学里学的知识,远远还不能胜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既包括学科知识的`补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育形势,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才是教学的符合教育实际的。于老师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通知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此于老师的教学还形成“老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间互学”的立体化有序教学结构,使得于老师的课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为教师不单单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但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对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真爱”。“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学生信任了你,才会对你袒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10

  那天,作文班的李敏老师送给了我一本书,叫《岁月如歌》。这是李老师自己写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我把这本书拿回家后,一口气读完了它。说真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李老师在这本书里,写了他自己的一生,从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了他的现在。其中有两个章节特别感人,一个章节是“童年和母亲”,另外一个章节是“坎坷少年路”。里面特别讲到了祖母对他的百般虐待。使我感到十分的愤怒。我真的很难相信,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狠心的祖母呢?

  李老师在这两个章节里写到了他复杂的家庭关系,写到了由此而造成的坎坷的少年之路,叫人读过之后,十分地同情和辛酸。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李老师当年的苦难生活的情景。有好多镜头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反复迭现。也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读过李老师的这本书,我觉得李老师身上至少有三点值得我敬佩。第一,他很勤劳。小小年纪就能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做饭,还能照看两个幼小的弟弟。

  这是我完全不能做到的。第二,我佩服李老师在逆境中顽强坚持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三,我佩服李老师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努力奋斗、不断攀登的精神。

  和李老师相比,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实在是太幸福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是多么的好啊!家里的人个个都那么疼爱我,在平时,都会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吃,为我买最好的玩具,买最好的衣服,总会尽量满足我所有的'愿望。

  李老师的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人生教科书,让我了解了过去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教会了我很多人生的经验,它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也很想对李老师说一句话:“尊敬的李老师,忘掉不愉快的过去吧,您一定要快乐健康地生活下去!”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11

  一、源于好奇与迷茫

  第一次听说于漪老师,是来自课堂中老师对她的描述,总是说人民教育家于漪,那时候就在想于漪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后来在怒江州新教师公益阅读活动中看到这本书是推荐书目之一,导师希望这本书能激励新教师,鼓励新教师朝着更好的发展成长,在群里同学分享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当时也只把它存在手机里。最后真正读这本书是源于最近对学业和生活的迷茫与犹豫。如果未来我选择从事教育事业,这些教育家的经历与经验都应该值得我这种小白学习。俗话说“不想当将军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为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像人民教育家学习。

  二、读后的收获与思考

  (一)家庭教育

  于漪老师开篇讲述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家人的成就,父母亲给予的教育,兄弟姊妹间的互相勉励,整个家族一直处于奋斗的状态,追求各自的价值,最后,家中成员都在各个领域都有颇大成就。家庭的教育和氛围对成长也极为重要,特别是学了教育后,能感受到教育对孩子的性格、习惯等的影响之大。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常常在网上被人用来形容原生家庭的影响。现实确实如此,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有底气、有自信,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家校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尽可能在学校教育中多弥补一些。

  (二)工作中的苦与乐

  在于漪老师的求学和工作生涯中,经历过病痛,也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

  最初于漪老师并不是学中文的,学校安排教授语文后,常常花十几个小时进行备课,对教材独立钻研,向高明的教师请教,用志向和毅力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于漪老师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手里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实际:一是教材的实际,而是学生的实际。因此于漪老师和学生交朋友,做家庭访问、个别谈心等了解学生,做到真正理解所教学生的心。

  于漪老师认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决改变多目标导致无目标的情况,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做教材的主人,教材为我所用,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是制定教学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一个钻研教材的过程,研究学生的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常用的有:第一,抓准文章的基调;第二,抓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第三,通过比较,把握特色。

  三是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时间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

  其实,对现在的教师来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教学工作的安排不合适等都是对教师的挑战。在学校中,有些教师同时需要担任好几门学科的教学,甚至是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对教学的投入、付出与经验的总结。多花时间学习,备课,请教老师,在多次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创造更好的课堂而努力。

  (三)工作中的机遇与实践

  于漪老师是特级教师、人大代表、人大常委等,在职期间多次参与教研,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自己在一线的所见所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如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等。于漪老师还参与了很多语文方面的会议与活动,与专家、名师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在80年代出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时,曾邀请于漪老师参加。于漪老师还编撰了教师备课手册、《古今中外佳作精选》等著作。

  总的来说,于漪老师不仅仅只在课堂教学一方天地发展,参与多种活动,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这对教师的发展也是有指导性的。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当下的学校教学情境,有机会可以多外出参加活动或实践,从多个方面提升自己,促进自身的成长。

  (四)青年教师培养

  于漪老师认为,青年教师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工作,对他们要真心实意地百倍爱护,感情上沟通交流,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也真诚地之处他们的不足,严格要求要求。组成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学校组成教育教学评优委员会。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骨干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切实增强责任感,切实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这种培养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中老年骨干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也有所促进,自觉提升。

  在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也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学习新时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吸收中老年骨干教师的经验,结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五)关于读书

  读书犹如登高山看世界,上层楼阅人生,叩心扉性灵,读书之乐乐无穷。在每个阶段,切切实实学号每个阶段要学好的东西,认真多读点书,于漪老师给予了如上建议。读书这件事,一方面是职业或学业所迫必须要通过读书来掌握,一方面是自己愿意拥有读书的兴趣。但对于教师而言,工作繁忙、身心疲惫,也不愿意去读书。

  都说成长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感到痛苦时,表示你正在向前进,我也这样认为。读书是件痛苦的事,写读书报告或读后感更是一件痛苦的事。这不仅要组织阅读的内容,还要有自己的收获,看书是输入的过程,写读后感是输出的过程,而且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重新组合再输出。尽管这各过程很痛苦,但对思考和写作会有一些作用吧。读书后写作是记录阅读的一种方式,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探讨和分享,所以要好好坚持下去哦。

  三、总结

  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是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教学生涯的经验与收获的记录。于漪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她的信念、教学和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我们应以像于漪老师这样的教育家们多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与内涵,锻炼自己的能力,在教育事业中持之以恒地发展自我,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读岁月如歌有感 篇12

  自地理时空局团队成立以来,团队坚持以地理教师专业成长激活地理课堂教学的理念,多方位指导地理教师参与、承担、分享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逐步形成良好教研生态,值此世界读书日,以余楠老师在孝南地理教研第一片区教研会上领读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教育专著《岁月如歌》,致敬每一位追求卓越的地理教师。

  阅读可以让我们教师知识的结构更加完善、专业素养更加成熟、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透彻,教师只有使自己更加强大了,才能更丰富、更精准、更完善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每一个名师名家的背后都有一个摆满各类教育书籍的书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这本书记录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求学、教书、做校长、回报社会的心路历程,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这本书里既描述了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记录了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卓越教育家的教育思考,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

  翻开《岁月如歌》,扉页上赫然写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看到这句话,心里充满了疑惑,于是带着这种疑惑开始了这本书的读书之旅。

  当我囫囵吞枣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迷茫、彷徨,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于漪老师在教育行业奋斗终身?除此我心中还有点小惭愧,一个自认为还算兢兢业业的老师,跟她对自己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于是我选择再读《岁月如歌》,努力追寻于漪老师身上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学习的精神。

  学习于漪老师的追求卓越

  为了备好一堂课,我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经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我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为了教好学生,我如饥似渴地读、想、实践,用志向和毅力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

  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她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令人动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习于老师,追求学科教学之门,更要学习她的敬业、踏实精神。

  书中《门在哪儿》—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ao还是zhe,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她不断的查找资料,最后吃准读zha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踏实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学习于漪老师的关注学生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作为教师,她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教育,目中有学生;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能付出满腔热情满腔爱。在带“各种班”的过程中,她和家长做朋友,和学生交心,拨动他们的心弦,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坚持正面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一位年轻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听课跟踪听了她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老师从来不是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动人的人文景观。于漪老师之所以可以做到极致,是因为每节课都在备学生,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五彩斑斓的教材,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尊重他们的想法,情感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学习于漪老师的永不停滞

  教师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育责任大于天,追求永无止境。于漪老师说她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漪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

  于漪老师听了一次学校请的专家做的报告,认为讲的内容特别好,结果被一名调皮的男孩说,“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次‘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说着就把练习簿打开给她看,上面画了计数的一个个“正”字。她意识到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于是她在行动上苦下功夫,她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掉,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再记下来,口语化,就这样坚持了两年,每学期两大本教案,满满的红笔迹,使得她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名言在于漪同志的头脑中一定是扎根很深的,因而她经常勉励自己,要更加奋发图强,不断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的;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于漪老师好学不倦的精神,也是值得所有教师认真学习的。

  学习于漪老师的仁爱之心

  学生对老师一根根肠肚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账,效果适得其反。学生心中有秆秤,秤你教师德才分量。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于漪老师说:“师爱超过亲子之爱,亲子之爱是有血缘关系的,而师爱是大爱,仁爱,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从书中可以读到于漪老师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于漪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不禁沉思:当教学焦虑肆无忌惮地侵袭着我们的时候,当班级管理难度升级、张牙舞爪地考验着我们的时候,当问题堆积成山、难以消除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初心,保留那份爱与期许呢?

  合上《岁月如歌》,品味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她的追求卓越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细心、永不停滞的脚步、仁爱之心……点点滴滴,往事依依,交织出如歌岁月。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对自己教学生涯的注解,更是对我们教学后辈的激励。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用心学做教师,用情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读书能启人心智,撼动心灵,丰富人生;读书能积淀学养,激动思考,指点迷津。阅读着,我们更富有内涵;思考着,我们更有灵气;实践着,我们渐渐成熟;成长着,我们拥有了更高的目标。在以后教育时光中,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与好书相伴,让它们成为我们教育航程中的指路灯

  教育,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于漪老师终其一生都在进行不懈探索,这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者是莫大的鼓舞。未来,就让我们一路成长,一路修行,去书写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如歌岁月!

  后记

  地理时空局

  读书,对职场人来说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也是一件极其重要且有意义、有必要的事情。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世界读书日主题宣传语。

  值此世界读书日,以余楠老师领读人民教育家于漪《岁月如歌》致敬每一位追求卓越的地理教师。

【读岁月如歌有感】相关文章:

岁月如歌03-17

岁月如歌作文01-04

岁月如歌作文[精选]08-30

如歌的岁月作文03-08

岁月如歌的作文03-17

[精选]岁月如歌作文09-05

岁月如歌作文01-08

岁月如歌作文范文精选12-17

岁月如歌作文【推荐】03-08

关于岁月如歌的作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