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后感

时间:2024-07-21 17:29: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终身成长》读后感常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终身成长》读后感常用15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1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讲的终身成长的书,满满的正能量,生活还是需要一些心灵鸡汤的。

  书中说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才能是不变的,不断急于证明自己给别人看,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者自卑,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有大局观,不断向前看,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要不断地去修炼,向成长型思维靠近,我以前会时常拒绝沟通,觉得别人没有按照我的处事方式,会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有时没有意识到,总是会抵触批评,有逆反情绪,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导致的,我明白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迈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老师,始终要思考怎样去教学,尊重并很好地去引导孩子,就像犹太人告诉孩子,你在教室里有任何不同意见,一定要赶紧说出来,因为你不说出来,老师就没法纠正你,这就是灌输孩子成长型思维,不要怕丢脸,珍惜每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才能得以实现最终的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2

  五月,跟随读书团队一起共读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每个人都是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无论任何时候你遇到任何困难都要记得想想“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它指引你未来的路!未来就会无限可能!

  《终身成长》让我感受最深刻一段话是:改变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与年龄无关,其实每个人都在成长,只是成长的速度不同,我感觉在改变中的成长是最迅速的。无论何时,一个人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记得多年之前,在一次家长会上,给家长们分享了《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也一天天的老去,我们在孩子的眼里也会变成一只蜗牛,难道我们就停滞不前了吗?我们仍需要追赶孩子们的脚步,还是需要拖着沉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正如这本书《终身成长》,每个人都需要终身成长。

  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每一届的学生都是崭新的个体,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我们渐渐地在落后,这个特别漫长的寒假,网课的学习都是第一次经历,我们老师们学会了开直播课、网络测试等一系列的教学技能,孩子们呢?自我约束力差,很多沉迷在游戏、聊天、刷剧的.娱乐之中,这周的作文课上,很多同学在作文中提及了游戏,各种道具、技能,写得头头是道,战斗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可见假期的都耗费在游戏中了,前两天在办公室还和部分同学交流,“你们班还有不玩游戏的同学吗?”“有,赵xx,她从来不玩”“赵同学的成绩和她的努力是相连的,你们呢?网络游戏你一辈子不碰它,也不会后悔!“这番对话还被其中的一位同学写进了作文《从此我不再玩游戏》,面对自己不满意的成绩,他在尝试在改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正是成长型思维的表现吗?

  在教学中,何尝不是改变中不断成长的?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我们备课组群策群力,在课程的设计上力求多样化,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打破了以往的上课模式,除了课文学习外,每周作文训练,不是单纯地写文章,还让学生们自主设计版面,孩子们交上的作文图文并茂、异彩纷呈。字词辨析课,丰富了词语的积累,夯实字词基础;阅读专题训练,打开做题的思路,交给他们做题的方法;语法指导课,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律,感受汉语的魅力;书法指导课,体会汉字之美,指导书写技法;名著阅读课,我们不仅阅读名著,而且还增加了名人记录片的播放,不仅是打开了阅读之门,更是深入地了解作家的经历,真正把握文学作品……网络学习不仅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了能力,也让我们老师在改变中成长。

  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会让你远离自我,而会让你更接近真实的自我。改变也许艰难,但却从未有人说过它不值得。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拥抱变化,学会快速成长吧!

《终身成长》读后感3

  20xx年第一周,我读了心理学畅销书《终身成长》。该书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她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

  她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文章。在该书中,德韦克博士讲述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

  她说,我们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他们害怕冒险,害怕被评价,遇到挑战就会退缩。担心自己出丑,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思想固步自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他们不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和挫折,愿意接受挑战,而且会越战越勇。

  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有多厉害。

  书中有一段话描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大脑的发展变化: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生来要么聪明,要么平庸,要么愚蠢,而且一生都不会改变。但是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大脑更像肌肉——它会发生改变,而且你越使用它,它就变得越强壮。而且科学家已经证实,当你学习的时候,大脑会成长,会变得更强壮。

  现实生活中,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我刚学习写作的时候,身边朋友经常对我说,“在单位,无论你文章写得有多好,没人关系,没人赏识,也是混不上管理层。

  作为老员工,你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得过且过,就可以了。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要知足常乐。”开始,我还会反驳几句。后来,次数多了,我发现,之所以有分歧,其实是我们之间的思维模式不同。我总是希望自己,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希望通过学习,能让自己变得学识渊博,更具有竞争力。

  尽管写作不能使我职位得到晋升,但是我发现,写作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因为写作,我需要多看书。这样,使得我无暇顾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减少了家庭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比以前平心静气,思维敏捷,观察事物,也细致了许多。前几天,我收拾儿子掉在地上的几页故事书,忽然看到,上面有几句富含哲理的话语。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看过之后,随手一放就算了。但是,这次,我却毫不犹豫地把纸收起来,并把那几句话认真地抄在了笔记本。心想,没准儿,读后感下次写文章,这些文字,或许会派上用场。自从学习写作,我开始了持续不断的输入和输出。每当我写不出文章时,我就知道自己输入不够。这时候,我会更加疯狂地读书,读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书,从中汲取知识。

  人一辈子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过早放弃学习,那么,大脑反应会越来越迟钝,改变人生的机会,更不可能出现。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和思维模式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德韦克博士认为,固定性思维模式,只是提供仅有专业技能或动力。或许,它能让我们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无法帮助我们尽可能维持成功。

  而这成功,也包括大脑的成长。成长型的思维模式鼓励我们,要持续不断的奋勇前进,要不畏挫折,不惧困难,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别人刻苦,才有可能保持成功。

  因为越努力,大脑成长机会越多,思考越快速。越是爱学习的人,越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大脑越聪明发达,思维越清晰活跃,人越年轻有活力。

  不知谁说过,人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就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活到老,学到老。

  “算了,就这样吧,能力有限,自己真的做不了这件事”,所以呢?放弃、逃避、应付……这是某段时间的我,消极、极度缺乏自信,哪怕是现阶段,有时候也会有这些情绪,特别是做事情失败而受到打击时,“把发生的事情作为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习惯性地给自己贴标签,觉得自己是个没什么能力的“菜鸟”。同时,我也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当听到别人对我的肯定时,内心可以喜悦几天;当听到被人否定时,心情特别糟糕,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我怎么会有这些情绪?真的是自己很“菜”吗?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习得了理论知识,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书中阐述,想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接受-观察-命名-教育”四步。按照这四步,深入剖析自己,发现这一理论的确符合自己,更使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步,接受:理性认清自己,必须要承认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固定型和成长型的结合。故而,必须要接受固定型思维的存在。遇到稍微有点难一点的事情,我的内心是排斥、畏惧、逃避的.,我怕做的不好,会遭到别人的嘲笑或否定。这是我的固定型思维在作祟。但同时我确实也有成长型思维存在。在遇事想要逃避时,我的内心也会有另一种声音——“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能做的好呀?”两种思维模式均存在,固定型思维模式所占比重更大。最近发生的评职称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学校名额少,要评的人多,我总觉得自己这能力,和他们没得拼,自己肯定评不上,要不以后再评吧,这次就算了。可有时候也会想,自己在学校成绩也是不错的,应该要试一试,说不定就能评得上了。第二步,观察:明确是什么激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找到阻止自己通过学习和努力变得更好的那个“小人”。是自我怀疑或否定?外界的压力?外界的反对?他人的批评?任务的紧急性?时间的不足?跳出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旁观者的眼光结合主客观因素去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产生的原因,即那个“小人”,为之后采取的对策提供依据。是什么导致我有放弃评职称的想法?主要是自我怀疑、否定的内在思维模式。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妄自菲薄,自信心缺失,致使自己退缩。第三部,命名:给遇事时展现出的固定型思维——那个“小人”取名字,而后将它与自己分离出来,分析它如何让自己思考事情、感受事情和采取行动的,这样的连锁反应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评职称这件事上,因为自己的自我否定的悲观执念,让自己在思考事情时,一味给自己找到自己很“菜”、没做出太大的成绩、不懂人情世故、情商太低等等肯定会评不上的理由,使得自己当时差点放弃这一次机会。第四步,教育:教育与自己分开的这个“小人”,帮助它由固定型变成成长型的“人”。其实这也是在自我教育,自我批判,告诫自己应该要接受挑战,不放弃,即便受挫,亦可以卷土再来。挽救自己,每日自省,告诉自己,再难的事,踏步去做,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失败,失败了还可以从中得到经验,为下次的胜利增添筹码。那么,自己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反复实践这四个步骤,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终身成长》读后感4

  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跟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密切相关,所以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我们的思维模式是由父母决定。因此亲子中使用暴力会影响孩子一生。

  第一,打孩子会使孩子肾上腺素积累,慢慢地会导致孩子长大后脾气爆燥,容易与人起冲突,在日后与人相处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恐吓威胁孩子,如不学习就没钱,不学习就会沦为乞丐等说法。这样孩子也许会因为恐惧而去学习,会成为一个乖孩子,可是会失去安全感而这种感觉会伴随他的一生有可能一生也无法跳出舒适区,习惯于安稳的工作,安定的收入,人生无法有长足的发展!

  第三,冷暴力,让人最恐惧的莫过于冷暴力了。冷暴力常常的表现行为是,父母突然之间不理孩子了,孩子会求妈妈:“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结果是妈妈丝毫没有反应!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如果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都能体会到孩子的无助和愧疚,而为之落泪。对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用冷暴力的方式欺负他,控制他,让他内疚。

  书中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女士,她小时候很爱漂亮,奶奶送给她一条漂亮的牛仔裤,她特别兴奋,想马上穿上,而她爸爸说:“上学不能穿这条裤子。”她就跟爸爸讲:“我想穿”(女孩特别可怜地在表达自己的渴望。)她爸爸的做法是什么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裤彻底剪坏了。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条牛仔裤,她都会难受得想哭。她工作后,第一个月挣的钱全部买了牛仔裤。牛仔裤都被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她一次也没有穿过。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报复方式。而这位女士在工作中也遇到了问题,只要工作谈判遇到讨论钱的问题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充满了负面情绪,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知识,所以很容易就谈崩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成长所带来的伤啊!

  其实有很多大人认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很残忍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妈妈把孩子心爱的物品丢掉而不留任何余地。小孩子没有能力反抗自己的父母,可是那一郂的伤就在心里定格,而这一种伤都会到潜意识当中去。长大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激起内心的伤。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会沿用上一代父母的处理方式,因此也成为代际遗传了。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父母,也不要等自己的孩子来改,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自己。如果你能改变,恶性循环可能从你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所以大人要用对待生命体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用对待机械体的方法来解决单个问题。陪伴孩子长大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真正的爱是不需要交换的,不要用爱来做成绩的交换,守规矩的交换,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找到归属感。培养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价值感,没有人会自带价值感。价值感要在后天的陪伴中建立,在家庭生活中你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做家务或在其他家庭活动中当一个帮手,在这些过程给予肯定,对他们的动机、过程和贡献表示赞扬。这会让孩子渐渐形成价值感。

  一个人的终身成长心态很重要,固定型心态的人做起事会很困难,原因在于他做事的目的不单纯,他只为了证明自己,而不单纯的做事,这就给自己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和包袱。父母要与孩子有积极的语言互动,培养积极的`心态,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评判,不断地对孩子提出结果上的要求,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要看到他努力的过程,这样他就不会成为一个极度依赖名声、声望排行榜、收入水平、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人。要教会孩子面对挫折,允许失误和失败,学会从挫折和失败中学习经验。让孩子明白在失败中学到的经验会成为成功的基础。在培养和帮助孩子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学习和拥有终身成长心态。

  关于如何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问题,书中给了我们三条实用的方法: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保护孩子的安全。

  第二条、和孩子建立情感的沟通。

  第三条、分享父母的成长经历。讲一讲你当年有没有犯过错,有没有走过弯路,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怎么战胜困难的。

  在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干预的事情其实不多了,父母只能耐心地等待孩子找到他的人生使命。

《终身成长》读后感5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作者认为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会使得他们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会在生活中看到有些人,他们做事情总是喜欢去评估自己。他们时刻都会想着我做这件事情会成功还是失败呢?我会被拒绝还是接受呢?总之,他们会想很多,最后,也许因为脑中的各种想法,最后让他们停止去行动。

  我们来看看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的时候他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面对成功的时候,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成功,所以他们会去评估自己做的事情,他们会评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这些事情,如果不能,他们会选择放弃不去做。因为他们要确保自己看上去是聪明的,他们要确保自己每一次都能成功。

  而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会变得很沮丧,他们又会开始评估自己。他们会觉得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就是因为自己很笨所以才不能取得好的.结果。

  在面对自己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聪明才能够得到好成绩,他们不屑于努力,认为通过努力才能获得好成绩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当他们成绩不佳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很失败,然后重复着他们对失败的态度。

  面对挑战,他们同样会去评估,他们宁愿错失挑战的机会,也不希望因为自己因为挑战而暴露自己的不足,他们希望自己时刻可以在别人心目中保持一个好的形象。

《终身成长》读后感6

  说来惭愧,从5月12日去宁德参加研修活动,分回书,陆续就在看《终身成长》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才看了五分之四。

  我感觉自己很笨,书都快读完了,整本书写的是什么,感觉概括有些难。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美国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着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这本书阐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边阅读边对照自己,发现自己可能更多时候是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有时也会呈现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拿写日记这件事来说吧。写作是我的弱项,甚至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但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我相信每天写作,会提高写作能力,对文字也会更敏感,只要我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最终会取得成绩的。特别是每次在要放弃的时候,每次无话可说的时候,我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我感觉自己因两种模式交织出现,制约了我的成长。读了这本书,现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思考,我这样的处理方法,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陷入了固定思维模式中。这是阅读这本书自己最大的改变吧。

  德韦克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昨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要熟练掌握德韦克教授的成功法则,并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对,这样一想,我又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我应该这样想: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是会有所收获的。我应该努力,再努力,我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正如艾斯奎斯的格言:世上无捷径。柯林斯也说过:在这里没有奇迹,我也不是什么奇迹的创造者,我不能在水上行走,也不能将大海从中间分开。我只要爱你们这些学生,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他们告诉我,想要把学生教育成功,我唯有爱这些学生,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刚好与我的教育初心不谋而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教育做贡献。

  许多教育者认为,可能通过降低标准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成就。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我倒是觉得要从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高标准,再教育学生向高标准靠拢。我觉得管理也是如此的。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提出高标准,也许团队成员没办法一下子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时,多给他们鼓励,多一份宽容,但要相信随着努力,情况会越变越好的。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松懈,等问题出现了,发现问题了,再想改正,为时已晚。

  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很有用处,读完这本书后,我还会再读第二遍,也许第二遍阅读,我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终身成长》读后感7

  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获益匪浅,忍不住想分享给大家。这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著。书中最主要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即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并在教育、婚姻、体育、工作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两种思维的差异,论证了成长性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长性思维。

  两种思维有什么特点呢?固定性思维模式觉得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容易定式,失败是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关注事情的结果,在意他人的评价。固定思维模式让人固步自封,只选择自己擅长的,逃避自己不擅长的。成长性思维模式认为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培养,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各种不同,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改变和成长。在固定思维模式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结果,如果失败了,那一切都是白费力气,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源于自我学习和提高,并不在意结果。结果输或赢不重要,重要是自我有没有获得提升,因此成长性思维让人们乐于挑战困难,并从战胜困难中获得乐趣。当一件事失败了,固定思维模式的人陷入痛苦中,他们会消极的埋怨自己,为事情失败儿泄气,或为事情仍需努力而感到泄气。当他们切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后,他们会继续乐此不疲从失败中学习,并更加努力。成长型思维告诉人们,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创造力是可以发展的,才能是可以后天开发拓展。成长性思维模式会让人们爱上自己做的事——即使面对困难也会继续热爱。

  固定式思维妨碍人们发展和改变,成长型思维是改变的起点。每个人天生对学习拥有热情,但固定思维会让热情消失。比如学习某项新技能,一开始很有兴趣,后来越来越难,就开始想放弃,这是固定思维在作怪,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中,想想你的大脑在遇到挑战时正在行成新的神经元连接,然后就会继续学习,会努力坚持下去,不断挑战自己,并获取成功,从而找到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快乐,你的能力生长的快乐。当你感到情绪低迷时,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模式,考虑一下如何学习、挑战以及勇敢面对障碍。你就会对要做的事充满信心,对挑战充满乐趣。把努力想象成一种积极、有建设性的力量,有没有什么你一直想做,但是因为自己不够擅长而不敢去做的事?设置一件喜欢的事,去努力实现它。

  固定性思维老师,他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或许不是这样极端,但潜意识里认为不同学生,能力潜力不同,现在不同,未来也不同容易给孩子贴标签;成长性思维模式的老师,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并坚信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得到提升和拓展,显然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成长性思维,克制固定性思维,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培养具有成长性思维能力的孩子。

  固定思维模式的老师通常会将自己看成一个完成品,他们角色就是传授他们已有的知识,而成长性思维的'老师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为什么不能是老师学习的地方?他说:“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思考什么是我喜欢是的东西,我还要深入学习哪些内容,我利用我的教育事业来拓展自己,这让我在这么多年依然是一个有新收获、有追求的老师,我永远都可以学习。真渴望了解孩子们、点燃他们的心灵火种。”

  我想到作为老师也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对的称赞方式,不是简单的夸结果,而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你上课听的专心”“你自觉完成任务”,而不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注重对结果的夸奖,这类夸赞会让人陷入固定思维模式,孩子只想得到荣誉,会对有挑战行的任务表示拒绝,害怕暴露自己缺点,而注重对孩子努力过程的夸奖,孩子才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

  当孩子遭遇挫折,老师也要教他们正视挫折,告诉他们挫折是好事,学会从挫折中学习和成长。拥有固定思维孩子不敢挑战自己,上课不愿积极发言、困难学会逃避;而成长型思维孩子愿意挑战自己、不怕丢脸、敢于尝试任何事情,勇于克服困难,他们在挑战中能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我会鼓励孩子拥有成长思维,告诉孩子:“你潜能无限,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到。不要害怕困难,不要紧张,回答错了没关系,答错了并不丢脸,重要是学到知识。勇于尝试,犯错或失败有什么关系,正好从失败中学习。”我班一个孩子就很好,考试考砸了,他会安慰自己说:“没关系,不会就去学习啊”教会孩子面对失败不气馁,勇于不断尝试。

  我班随堂测试三人不及格,从固定思维来看,我有点心生抱怨,怎么这么多问题孩子在我们班,真倒霉!连家长也觉得孩子不开窍,不想做任何努力。可当我使用成长思维来思考问题,我觉得我不能轻易放弃,他们数学都及格了,学习能力应该没问题。通过观察,我发现原来他们是没学过拼音,跟不上,后面彻底丧失兴趣,开始放飞自我。于是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们补缺补差,也充分动员家长力量,争取家校共育。有家长说搞不懂拼音的,我就指导他们从抖音搜索相关拼音课程,带着孩子一点点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慢慢跟上了,上课能听懂了,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慢慢地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孩子越学越开心,终于在下一次考试中消灭了不及格现象!教育的职责是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感谢《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去看问题、终将会豁然开朗,从而解决问题!

  如果我告诉你“明天的你会比今天更优秀”,你还会介怀今天的失败吗?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也许才是人生的分水岭。我们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学习书中提到的成长性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告诉自己我能行,勇于挑战自己,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不轻言放弃和失败。勇于尝试,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朋友们,让我们努力拥有成长思维,终身成长吧!让生命精彩绽放,让自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终身成长》读后感8

  又到了读书分享时刻,有拖延症的我终是在最后一刻把它读完了。其实也并不是非要拖延。而是到年底了,学习生活都变得异常繁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听说拖延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

  从这一点出发,正好印证了《终身成长》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而我这种通过“拖延结果”来判断自己能力的必定是固定思维了。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

  那么这样的思维有没有方法改变呢?卡罗尔·德韦克就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可以!作者在最后提出来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也就是去拥抱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第二步:观察。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什么时候回来?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第三步:命名。来给固定型思维人格起名字。会不会用生活中的,某个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人物?又或者你给了他一个你不喜欢的名字,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第四步:教育。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当你马上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好时机。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时,告诉他你是怎么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如何去帮助那些同样在旅途中的人。

  所以,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而偶然得来的成功也并不可靠。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从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终身成长》读后感9

  记得曾经读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二十岁的“朽木”。我想,这就是对终身成长的最好诠释吧。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能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得,原来思维品质的好坏同样可以由学习力来界定。那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从字面意思大可略知其意,固定型乃固执己见,认为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表现为:爱生气,易挫败,讲排场,相信能力恒定并永远不变,读后感.终其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存在感及归属感。与之相反的成长型就是不怕丢脸,有大局意识,向前看,相信自己通过的能力通过培养获得。多么深刻的见解!

  书中的建议重塑了我家庭教育的观点。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多么幼稚的'想法。后来我明白了,父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同样作为一名老师,始终思考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就是尊重孩子的言论,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就像犹太人告诉孩子,不怕丢脸,珍惜每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才得以实现最终的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10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遇到同一件事情,人们做出的反应有时候会完全不同。

  比如假设你是个年轻人,你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你特别喜欢的一门课程在期中测验只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难过,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如果你遇到上述情况,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

  有一种人,他们会说:我没考好,我觉得我是个笨蛋,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天生就笨再努力也考不好。我太倒霉了,整个世界好像都跟我过不去。连我最好的朋友都不想理我。

  还有一种人,他们会说:我得加倍努力,现在只是期中考试,我还有半个学期努力提高成绩。下次停车的时候我会更加小心,现在我得先缴清我的.罚款。我朋友没有接电话,不知道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我得再打一个电话问候一下。

  看完第一种人的想法,是不是会有一种悲伤逆流成河的感觉席卷过来?他们会把发生的事情当做一个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

  而第二种人的想法,就会觉得他很乐观和积极,并且会做出实际行动改变现状。谁都会遇到很多糟心的事情,而且都不会喜欢这些事情,但是他们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也准备好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奋斗。

《终身成长》读后感11

  到了年底,生活就会变得很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自然,有的事情做得马马虎虎,但有一些却也完成的不错。拖延症很多人都有,听说这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但是,就是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我扪心自问,这种又痛又虐的感觉自己真的喜欢吗?我其实很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因为在我眼里,把事情做得好,不正是自己能力强的一种表现吗?可为什么我的这种表现,让我自己都觉得难以满意呢?这种心态困住了我。

  近段,我断断续续的看了一本书《终身成长》,才看到16%,没看完,就先说说自己的一些小感悟吧。里面介绍了两种不同的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比如:相信自己是个强者,然后做的一些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就是优秀的。成功时春风得意。失败时垂头丧气;或再战时心态是为了追求下一次的成功,继续春风得意或失意,心态周而复始。并且有的人成功后会害怕失败,会为了自己的自尊和骄傲,放弃了很多的学习和挑战。

  据说这种心态从孩提时代就有了,书中举例说了有好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被不断表扬说你是聪明的,你是能干的。所以他们在完成了一些中等难度的拼图后,很少有人愿意继续接受高级难度拼图的挑战,因为害怕拼不出来就说明了,他们不那么聪明,不那么能干。

  而有个别的小朋友不是这样的,他们被困在一定难度的拼图里,做不出来,他们搓搓手,抿抿嘴,满脸开心,抬起头说:我爱这个挑战,我就喜欢这种这么难的拼图。

  于是作者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同样的处境,不同的人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所以他发现了另一种思维的方式:学习型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里,你不会为成功或失败所困扰。你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是在学习的,是在成长的,你从这些学习和成长中得到了乐趣。成功固然欣喜,可以继续一路向前,失败更是经验的积累。所以这种思维的人不会太担心自己的失败,担心他人如何看低自己,他们心态自然也就宽广、豁达了许多。

  比如:对待批评的态度(我个人的想法)有时,我自己就很排斥他人的批评,好象他人的`批评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否定和贬底,所以,如果有人批评我,我要嘛反击,或是羞愧。而我发现,有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能在批评中淡然、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哦,原来,这些问题你是这样看待的;哦,原来我做的不够好,那你可以教教我该怎么做吗;哦,你的见解很好,让我更想把我的事做的更好了”

  在书中,也列举了一些学习型思维的人的想法、做法。值得借鉴。

  这本书才开始看了一点点,所以也无法说太多。但这两种思维还是给了我很多触动。我觉得,大家的思维其实也不是那么的绝对化,比如我,大约有90%的固定型思维,有10%的学习型思维吧,所以我会拖延,我会偷懒,我会不想全力以赴,会逃避现实。但在我打下这些字以后,我发现写点东西是反思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改变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终身成长》读后感12

  我们的思维模式——固定模式还是成长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固定模式保持原样,自我否定,而成长型模式促进我们积极思考:怎么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有一句话说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这其实也是要打破固有的想法,寻找到新的突破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带来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是天壤之别。面对任何的困难,我们要积极想办法去做,去行动,在行动中一点一点地纠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向着目标奔进。有时候我们对未来没有设立目标,不知道想做什么,这可能是我们没有遇到好的老师、朋友,而父母在此方面也不懂,也不可能对我们提供大的帮助。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多读书,与书交朋友,从书中看到并学习别人是如何思考改变自己人生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设立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按计划去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你的专注力会引发你的大脑思考这个问题,冥冥之中,有力量会联通你的目标与行动之间的距离,而你所遇到的人和事都会促进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你要有这样的信念——你一定会达成自己的目标与愿望,只要你认真去做,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敌不过认真二字。

  《终身成长》——愿我们都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成长》读后感13

  “你的手机,每天都充电。而你,多久充一次电呢。”

  作者在书中,像我们展示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性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第一种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向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价值感和存在感。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有固定的水平,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结果是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

  第二种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遇到挫折和挑战,会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和进步。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可以规避错误,一直成长。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大多数时我是第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每日重复做同样的工作,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证明:我能!惧怕失败,恐惧批评,只愿意承担自己确定性的工作,而不愿意尝试任何有挑战性的任务,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可能就会说:我不行!长此以往,在一个固定岗位上干很多年可能也得不到晋升机会。

  固定思维模式者在生活中也时常会产生消极想法,比如上学时不敢上台举手发言,怕说错了被他人嘲笑、周一早起堵车迟到、开会与别人发生争执、自己的.意见被领导否掉、晚上回家跟老公大吵一架,会认为今天真是太倒霉了,我这个人就不会跟别人沟通,是不是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老公为什么不包容我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产生,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而成长型思维会怎么想呢?以后要管理自己的时间,闹钟定的早一点,开会时为什么领导否掉我的意见,是不是我表达的不够清楚,用不用我找个机会跟领导再表达一下,或者我从领导身上能够学到什么样的更重要或者更正确的想法,这才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两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会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你喜欢自己做一个消极的人,还是喜欢做一个有积极性,会带来正能量的人?

  以后如果再面对未知的挑战,我会把我不行换成: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14

  读这本书是改变思维方式的开始。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言, 改变不是外科手术,旧的信念会和新的信念共存、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享受付出努力的过程,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开始学习用虚心学习的思维考虑问题。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我发现我自己可能就是经常被固定型思维模式控制的那类人。毫无疑问,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阻碍人的进步,不利于实现长远的人生目标,所以有必要对此加以反思,然后逐步转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

  让我想想我的固定型人格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它会怂恿我说:你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啊,再多玩会儿也无妨。

  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它会安慰我说:可能你就是在这方面做不好吧,干脆别做了。

  就这样,我的年岁虚长了这么多,却始终没有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

  终身成长的本质是把自己从舒适中拉出来。要改变心态,更要付出努力。把自己作为一个白纸一张的婴儿来看待吧。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语、贴标签,我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还是有很多的可能,并不会被过去和现在的我所局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改变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要改变心态也许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永远永远不能松懈。

  相比之下,相信天赋论真的很省事,它让人觉得缺乏天赋的话努力也没有用,天才天生就是成功的。天赋论给平庸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相信它的人可以正大光明的躺平。

  但是,那不是真相!知乎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还有人说:我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比任何人都努力得多。

  贴一下书中教的如何转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第一步:接受。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二步:观察。观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三步:命名。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描述他的影响;

  第四步:教育。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告诉自己为什么要迈出这一步,并要求他和你一起踏上旅程,慢慢教他用不同的方法想问题。

  转变思维模式也许不容易,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但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也许当你看过《终身成长》这本书以后,当你对自己面临的囧状就有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你至少多了一个理论武器,你脑袋里的小人会告诉你:所有的评价只是在描述现状,你不需要现在去证明什么,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15

  过去两周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读完。这本书早在20xx年就已购买,但一直安静地放在书柜,甚至连塑料膜都没有撕开。毕竟这类书不像文史类以及哲学类的书容易阅读,所以读这本书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挑战。

  说到读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读不下去”,在此,也分享一下自己近几年所总结的读书经验。很简单,只有两点:第一是读书要专一,不能东翻西阅,一本书没读完绝不看另外一本书(自己最多同时也只看两本非专业书,一本放在办公室,利用午睡前看十几分钟或者工作累了之后翻看一会儿,全当休息;一本放在包里或家里以便随时翻阅);第二是,看书要迅速突破全书的百分之三十,因为大多书籍都会有自己的内在结构,无论紧密与否,读书都不要太过拖沓,一本书的前百分之三十如果迟迟读不完,后面就很难推进,而且时间越久信心就越少。读《终身成长》也是一样,自己快速读完前一百页,剩下的两百页也就非常轻松地读完了。

  言归正传,本书名曰终身成长,而内容其实就是让人们认识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并教给读者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所谓固定型思维模式,是指相信一切都是固定不可改变的,具有这类型思维模式的人总喜欢给自己或他人贴上诸如“天才”“聪明”“愚蠢”“漂亮”“丑陋”等非黑即白的标签,并且很难改变,往往使用一些“我/你/他(她)/他(她)们总是这样或那样”;“为什么别人针对的总是我?”一切都是命运”……等等词汇。

  而所谓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更多的相信什么事都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变得更好,而前提是需要不断做出努力。哪怕是犯错也要从中学到经验,而不是抱怨他人或者过多的'责怪自己。

  说到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是个二者并存。好比老人们常讲“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很多“神童”最终因为不再努力而泯然众人,同样也有很多小时侯资质平平却因后天的不断学习努力而有所成就,由此可见“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并不可取。 对于孩子无论多大无论现在如何,父母的态度就应该像《士兵突击》中那句话:“不抛弃,不放弃”,相信孩子可以改变,并且会变得更好。当然前提是作为父母也要改变,最理想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至于成长型思维的例子可以参见《了凡四训》也可以从动画片《哪吒》中找到答案,其中无论是“命由己造,福自己求”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都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在此不再赘述。

  几天前,自己给女儿讲不要过于相信什么星座和血型,就给她讲任何星座都可能会诞生总统也可能会有杀人犯;有亿万富翁也会有乞丐;有文化渊博的学者也会有文盲……然后我问她:你说星座代表什么?其思考一下答:代表在哪个时间出生。这是小学五年级孩子经过启发后给出的答案,仔细想想不也正是如此吗?

  接下来再讲一讲,为什么要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为在宇宙中变化是唯一的不变,好花不常开,青春不常在,我们不能再用在学校时所获得的一张就业船票继续登上如今飞速向前的巨轮。即使我们有的人很聪明,但如果不继续学习而是不断透支自己的聪明,最终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总会有枯竭之日。所以只有不断学习,建立成长型思维,锻炼大脑肌肉,才不会像电影《土拨鼠之日》主人公一样日复一日地过着“today is tomorrow ”的生活。

  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一个企业依然需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正如樊登在推荐语中所说“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但是善意这个词显的太过笼统,究竟哪方面的善意,才是我们需要去激发的?最终我在《终身成长》中找到了一个接近答案的答案”。

  最后,希望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经营企业,都摒弃固定型思维,慢慢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不要动辄将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一碗水看到底”式的贴上各类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所以将《终身成长》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没有时间的或者一时还没有信心读完纸质书的也可以听一下音频,毕竟对于改变、学习与成长,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

【《终身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03-14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8篇04-17

终身成长读后感03-29

《终身成长》读后感05-06

《终身成长》读后感02-11

终身成长读后感06-10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选)01-07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选05-26

读《终身成长》有感10-19

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8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