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心得

时间:2024-07-22 09:56:54 文化 我要投稿

茶文化的心得(优选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茶文化的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文化的心得(优选15篇)

茶文化的心得1

  大概是受所学专业的影响吧,日本茶道成为了我的喜好,每周一次,不论天气如何,我都会准时出现在茶室中,茶室特有的幽静而略带紧张感的氛围深深吸引着我。不知不觉中,学习日本茶道已经快两年了。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看到了网友们对于日本茶道的种种看法,我倒是坦然了,果然,两国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

  曾经跟导师商量毕业论文,我说想做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方面的论文,没想到当场就被枪毙了,老师只说了一句话,性质不同的东西没有可比性。说实话,当时我并不是很服气,可是现在想来,老师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和茶友聚会的时候,我很少主动向别人提及有关日本茶道的东西,这是因为,没有练习过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其中三昧的.。朋友之中反而是对于禅有些研究的人更能体会日本茶道的意味。

  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大家的真诚的评价也说明了对日本茶道的关注,最怕的就是没人理会了。

茶文化的心得2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马德《低调》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药用的,神农才在民间普及。陆羽闭门十余载著述《茶经》,影响天下声名海外,世尊为茶圣。陆羽是弃儿,被竟陵笼盖寺住持僧智积收养,成年后与皎然结忘年之交。皎然是中唐著名学僧,传世文集10卷,诗文中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情,以及共同采茶、制茶和品茶。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许多佛家思想。

  品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里青藤讲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我以为陈继儒强调的“一人得神”和张源讲的“独啜日神”更近茶道之道。

  论茶道,近代日本似乎更有心得。茶自唐代传入东瀛,至十五世纪僧人珠光奠定了一套简单朴素的茶道仪式,十六世纪经千利休进一步完善,坚定确立了闲寂、枯淡的茶道美学观点,并使之升华到民族艺术的高度。日本是岛国,偏安一隅,民族单一精致,善于吸收、总结、沉淀、堆积和挖掘。而且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像中国茶道受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而最终归于“中庸”平和。日本茶道由僧侣引进,始终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自宋代禅宗东布,更使茶、禅融会贯通,达到 “茶禅一味”的三昧之境。

  多情而善感的文人对茶情有独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卢仝在《走笔谢孟谏仪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犹如习习清风拂面而来,让人精神顿爽。

  闲来约三五知己,远离城市的喧嚣,携一把古琴,弹一首妙曲,泡一壶好茶,在“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中享受美好时光,暂且抛开一切世俗烦恼,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闲情逸致。望远处漫山清凉的`翠绿,任思绪挣脱世俗的束缚,在无尽的天际飞扬。

  品茶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的确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很多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好好的喝一杯茶。

  又逢选课,在室友们热烈的讨论着选修课的心得体会时,我沏了一杯浓茶,凝视着茶叶的浮浮沉沉,却无什感触,平淡的生活,恬静的心情,无所谓快乐和忧伤,欣喜与悲恸。一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体味人生。在浮躁的大学期间,静下心来,喝一杯茶,思考人生,让我可以很好的放松,也就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我们总感叹生活太单调,学习太糟糕,做人太窝囊。其实我们的生活可以很丰富,学习可以很顺利,做人可以很潇洒。因为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可惜繁重的学业,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无暇去顾及精彩的瞬间罢了。而饮茶能使人净化心灵,净化的心灵才能欣赏到心情的那道风景线。

  品茶就像品人生。品味生活,把握生活节奏。人不能总是斤斤计较于生活中的琐事,把心胸放开点,那么生活也会流光溢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会发现,平凡后面的乐趣也让人留恋。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阳光与快乐。快乐于我们乃至善且自然之追求。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并不去追求每一种快乐,而是偶尔放弃快乐,因为在忍受了短暂的痛苦之后,更大的快乐便随之而来。 一盏茶后,细细品味着那些平凡、痛苦和简单,如茶,亦如人生。 品茶,品的是一种平实、无华、静如止水的人生心态,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将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善意的举措升华为意境。生活并非平平庸庸的过完期日,而是追求一种心态,一种自我的信仰。 饮中国之茶文化,品淡雅之闲情,悟生活之真谛;一片宁静,一份悠然,一丝感悟,尽在一杯清茶之中。

  茶有很多品种,我唯独对铁观音和龙井茶情有独钟,喜欢它低调的清,不张扬的淡,它特有的清香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体味平淡的生活。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所有的烦恼与挫折都成为生命中的礼物,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挫折能使我们更坚强,烦恼让我们更珍惜片刻的宁静。

  虽然说起来,我还是不懂茶的,但是我认为茶品五花八门,不需全懂,找到自己喜欢的就好;茶艺丰富多彩,无需样样精通,会泡便好;茶道高深玄妙,无需参透,有感便可;茶文化博大精深,懂或不懂都不打紧,喝一杯轻松茶就好。

  就像周作人曾说的,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茶文化的心得3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姜醋茶”“阅遍人间笑浮华,莫若细品一杯茶”。茶道对于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相当浮躁的社会,品品茶,论论道,会对我们的身心大有裨益。由于我老是心浮气躁,容易冲动,对茶也颇感兴趣,就在寒假读了一本《中国茶文化》,虽然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也是颇有感触,对中国茶的历史有了认识,对茶道的讲究也有了一点点了解。

  印象中,在家里爸爸是最爱喝茶的,因此家里有了大大小小、瓶瓶罐罐的不同茶叶。看得茶叶虽多,可我是很少喝茶的,既不懂茶叶的制作、品质、更不懂的茶叶的产地来源。碰上这次机会拿到了《中国茶文化》这本书,书里全面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史的过程、而且从哲学、儒学、佛学的角度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让我对“茶道”“茶文化”“茶艺”有了一些了解。曾几何时,经过大街小巷,偶尔会看到一家古香古色的茶叶店,觉得十分好奇,这些店开起来就是为了卖茶叶吗又或者是吸引客人来吃茶?或者只是因为店家个人对茶的爱好罢了。在翻阅《中国茶文化》之后,似乎知道了那么一些。换做我也渴望有那么一家古朴的茶叶店,可以约上三五好友,聊聊天,谈谈人生,品茗吃茶,那是何等的`有趣呢。

  说起茶的历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也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古代上至文人墨客、儒、道、释各家。下至挑夫贩夫,平头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叶最早在汉代已被人饮用。人们常说,不吃梨子,不知梨子味道。饮茶更是如此。研究茶文化就要有茶文化的实践,各种茶展、茶节、茶会和茶楼、茶坊的兴起,是茶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国的文人喜欢坐在茶斋里做学问。书斋固然必要,但仅从书中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中国茶道的真实意境。陆羽一生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才写出了名垂千史的《茶经》。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婚俗中的茶。少数民族的婚姻向来比汉族要自由得多,茶礼在少数民族的婚礼中除了表示爱情的坚贞和美好的祝愿等积极思想外,还烙印上了所谓三媒六证、三从四德等封建观念。边疆民族中的“茶”则更多了些纯贞、美好、活泼的内容与精神。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生活在茶的故乡,婚姻又相当自由,“茶”主要不是“媒证”,而是“媒介”。在云、贵、川、湘的少数民资,把茶引入婚俗是相当普遍的。尤其是在云南、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总是离不开茶。相比而言,在西北少数民族,除了表示坚贞、敬礼之外,则更多的是表示财富。在我国,婚俗中的茶礼原来运用得如此普遍。

  在我们江浙沪一带,女方接受男家聘礼叫“吃茶”或“受茶”;结婚仪式中,见长辈要“献茶”,以表示女儿的敬意。长辈送些见面礼,称为“茶包”。北方女子出嫁三天要回娘家,叫做回门。浙江一些地方却是第三天由父母去看女儿,称为“望招”。至时,父母要带上半斤左右的烘豆、橙皮芝麻和谷雨前茶。可见,无论是在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我们的茶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深入民间。

  第一次读《中国茶文化》,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关于茶的历史和茶礼的习俗。以及对茶道的深深喜爱。如果有机会要好好学习茶道,泡制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茶。

茶文化的心得4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艺术类的文化选修课《茶文化》,在卢老师的讲授下,通过这几周的学习,让我从一个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为了对茶文化有了一些了解的人,并感染了我,使我对“茶”产生了兴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几次课的收获。

  以前自己一直以为茶就是单纯的作为一种饮品,根本不知道还有茶文化这一门学问。第一次课,卢老师给我们总体的介绍了一下中国茶文化以及具体的讲了第一讲的内容源远流长四海名扬;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讲,老师通过:一、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二、中国茶的起源;三、饮茶方式的演变;四、茶与文化;五、中国中国宗教中的茶文化;六、中国各地茶俗;七、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诗歌;八、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九、漂洋过海的中国茶;这九个方面的引导让我们初步领略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次课,老师介绍了第二讲的内容茶分六色绿红青黑,中国茶的分类,绿、白、黄、青、红、黑茶中典型的代表的茶品的介绍。并且老师还拿了样品过来,现场泡茶让我们品尝各种茶。第三讲若纸如馨似玉非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精美的茶具赏析。这次课老师主要给我们介绍了茶具,了解到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印象最深的就是第四次课了。第四讲雄奇壮秀泾渭分明;主要内容是茶艺:冲泡前的准备工作;冲泡一壶好茶的要点;青茶(铁观音)茶艺和黑茶(湖南黑茶/云南普洱茶)茶艺的现场演示及讲解。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示范的视频后,就叫我们现场演练,我有幸尝试了一下,从洗小杯子到最后将自己泡好的茶端给其他的.同学喝,整个过程记忆犹新,觉得自己很开心,既能学到茶文化知识,也是自己得到了锻炼,比如胆量以及动手能力等。第五讲型色香韵品位人生;主要讲了品茶,品茶的生理基础;品茶的感官分析:型、色、香、韵;感受中国茶艺的美学:茶之美、器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总之这几次课老师从茶的起源、分类、茶具、冲泡、品鉴五个角度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茶文化有了兴趣,上完这个选修课,我脑海里出现过一个画面,那就是我想像着有一天,自己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个环境优雅,静谧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确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后我们一起品茗、畅谈人生。希望自己这个想法有一天能实现!

茶文化的心得5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学习茶文化不仅要学习茶知识,更要学习其中的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关键词:茶文化道德定力人生之道

  一、茶文化知识归纳

  1、茶的起源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何时开始饮茶,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个说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茶经》的权威性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

  2、茶叶的功能

  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等等。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喝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

  另外,古代的文人骚客都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

  3、茶叶的审评

  茶叶的审评中要数红、绿茶的品质审评最严格和最有难度了。红绿茶的审评主要包括:外形、嫩度、净度、匀度、色泽这五点,其中,在审评的过程中,要步步严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而其它的茶叶审评则依照香气、滋味、水色和叶底等来一一审评,过程也是要严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

  4、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二、个人的`心得体会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非常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这标准来做。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发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也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了。

  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孙悦悦”事件,无一不在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延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然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较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小时候,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爷爷经常去义务修路、搭桥等,那时我真的觉得他们很傻,但慢慢地我就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了。其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就是创造快乐,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德行不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德,还有定和静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静虽然有着字面上的差别,但大体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静,静中必有定,两者是不可割离的,必须连在一起。

  我十分赞同老师的“定能生慧”,这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领悟到的。定,我自己是把它理解为心定,内心平静并坚定。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切问题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中,能定下来更显得可贵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浮躁的人,定下来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学习了茶文化后,特别是看到我们上课时那种淡定,真的让我感悟良多,特别是在上课时,我觉得我无法不定下来,因为上课时的那种气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够定下来,即使有时不是很认真去听课,但老师常说的:能两节课安静地坐下来,就是一种定了,一种不小的成功了。

  在其他的课堂上,每当我想起老师说的话,也能很快地静下来,在定下来的那一刻,听课效果已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已经做到了,还有什么比静下来更难呢?“定能生慧”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也许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最大境界!

  茶文化的精髓还有孝、恭敬心、谦卑等很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东西,只有慢慢地深入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

  今学期选择了茶文化,真的没有选错。这节课不仅是学习茶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现在的学习中,都是以专业课为主,而专业课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让人浮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识的,很多人力最基本的礼仪都没有,更不要说自身的内涵了。而茶文化这门课,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平时的学习中,选修这样一门课,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让我们干枯的内心得到一丝滋润。

  虽然在课堂上我没有学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只会一点很简单的知识,但我却学会了比茶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茶文化真是让我获益良多,我尽量地让自己可以独善自身,让自己的觉悟和智慧更上一层。一门让人感悟良多,收获甚丰的课,一门真正有意义的课。

茶文化的心得6

  我觉得茶文化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下了课之后我们也可以学习,因为我觉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那么地广泛存在。茶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茶种,也有着不同的加工工艺,虽然我们可能看不到茶的制作,但是,我们喝茶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茶的甘甜,所以,在喝茶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体会一下茶的韵味。茶文化与其他的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茶的精神渗透到了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医学等,这些都与我们所学的都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的。在平时的学习要把茶文化融入当中,延伸茶文化的学习范围。

  在生活中,茶也是很广泛的应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上面也说了很多关于茶的益处了,茶是天然的保健饮料,喝茶对人体有着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劳、助消化、能消炎杀菌、防暑降温、解渴生津。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喝茶,如当我们在困的`时候可以喝茶解困,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的效率。还有,客来敬茶是一种礼节,在交际中是一种融洽亲密、热烈真诚的礼仪,以茶代酒也是一种勤俭节约的时尚行为,而且茶也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加值得发扬,它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所以,我们要把茶的用处发挥到生活中去。

  现代的人喜欢茶的香、茶水的清,人们因此会在茶中停留,会有意无意地感受茶的意境,寻找并获得感悟,就是茶带来多的精神欢愉。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是人的品质,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的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一点迷惘,通过喝茶激励我们,站起来面对未来的一切。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如自己的意,我们也总是会有那股烦躁的情绪在心底。虽然现在我们还在学校学习,还没出社会,但是,我们在学校面对紧张的学习时,我们也会心烦急躁的,特别是当我们遇到什么问题时,不能够及时解决,我们那个时候不妨坐下来,慢慢地喝口茶,品味茶的意境,平伏我们烦躁的心情。也许那样还可以让我们更有精神,更有心情地去解决问题,这岂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吗?

茶文化的心得7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受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闪耀着耀人的光线。在熊教师的带着下,我们具体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的进展史,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感悟。

  中国是茶的家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觉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的名称许多,“茶”字的演化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知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家乡。中国同样也是茶叶的原产地。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拟有感受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殊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特别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根据这标准来做。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进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连续的重要缘由。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或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逝在历史的潮流中了。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什么“大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固然,这些大事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召唤,重新提倡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连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非常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根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旧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特别幸运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拟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小时候,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爷爷常常去义务修路、搭桥等,那时我真的觉得他们很傻,但渐渐地我就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了。其实在帮忙别人的过程中就是制造欢乐,别人欢乐自己也欢乐。德行不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应当是我们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条胜利之路。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德,还有定和静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静虽然有着字面上的差异,但大体上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定中有静,静中必有定,两者是不行割离的,必需连在一起。

  非常赞同到的。我自己是把它理解为心定,内心安静并坚决。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切问题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特殊是在现在这个布满急躁的社会中,能定下来更显得珍贵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急躁的人,定下来始终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学习了茶文化后,特殊是看到我们上课时那种淡定,真的让我感悟良多,特殊是在上课时,我觉得我无法不定下来,由于上课时的那种气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够定下来,即使有时不是很仔细去听课,但教师常说的,能两节课宁静地坐下来,一种不小的胜利了。

  一种境地,一种人生的最大境地。

  茶文化的精华还有孝、尊敬心、谦卑等许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东西,只有渐渐地深入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神秘。

  今学期选择了茶文化,真的没有选错。这节课不仅是学习茶文化学问,更多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胜利的方法。在现在的学习中,都是以专业课为主,而专业课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简单让人急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学问的,许多人力最根本的礼仪都没有,更不要说自身的内涵了。而茶文化这门课,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平常的学习中,选修这样一门课,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让我们枯槁的内心得到一丝滋润。

  虽然在课堂上我没有学到许多关于茶的学问,只会一点很简洁的

  学问,但我却学会了比茶学问更重要的东西。茶文化真是让我获益良多,我尽量地让自己可以独善自身,让自己的觉悟和才智更上一层。一门让人感悟良多,收获甚丰的课,一门真正有意义的课.

茶文化的心得8

  现在,有许多对中国茶文化不了解的人,都以为中国的茶艺是向日本学的。事实恰恰相反,今天的日本茶道,在点茶的方法上,正是学的我国宋代的点茶方法。日本在古代,不仅没有茶,更谈不上茶道。茶,是在我国的唐代,日本派了许多的.“遣唐史”,也就是到大唐来学习的代表团,其中,有一个僧人叫荣西的将中国的茶带到日本进行繁殖,后来又从宋代东渡到日本的禅僧那里学会了我国宋代僧人的点茶法,再从我国唐代的茶文中看的真正含义,只有丹丘(一个仙道)才知道。前面提到的《封氏闻见录》也有“茶道大行”之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茶文中提到“茶道”,只是,在唐代,集中国茶文化之大全者陆羽的《茶经》没有提“茶道”一词,中国文人用词,喜好引经据典,之后的茶文就不常用“茶道”了。

  日本茶道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基本都是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另外,茶叶的生产工期也大大地加快。有了充足的时间,也促进了茶叶的品种的增加,于是,花茶、乌龙茶和红茶等品种的生产,也得到迅速地发展。看来,这朱元璋皇帝,倒还蛮注意发展生产力的。

  茶叶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到了清代,茶叶的国际贸易也进一步扩大。茶叶远销欧美,青花茶具整船整船地运往世界各地,使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的茶,喜爱中国的茶,迷恋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心得9

  周六从暄桐教室上完课的下午就要出差,顺手拿起这本《中国茶文化》。三个多小时的飞行,手不释卷,一口气看完了大半本,还兴奋地划下好多有感触的精彩语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不少阅读心得和感悟,内心久久充盈着一种难言的感动。

  在看这本小书之前的一段日子,由于开始在暄桐学习,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忙于写字画画,从一横一竖一转弯起笔,从写生线描开始,加上此前就在学习的太极拳和古琴亦是在基本功训练阶段,生活变得异常充实而不觉辛苦,重复而不觉乏味。正是在这样通过不断重复一些简单动作和细节来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突然觉得自己悟到了一些人生中无比重要的东西,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和感受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原本愚钝的心慢慢变得敏锐起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看到这本关于茶道的书,茶道虽然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却与其他我所正在接触和了解的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契合。难以形容阅读过程中的喜悦和快乐,甚至像书中所说是那种“因兴奋而颤抖”的奇妙感受。

  在这里,我也记录下这本小书带给我的若干种幸福。

  一、关于学习的种种

  1、学习的阶段——从无法立即理解到豁然开朗

  作者森下典子小姐从20岁开始学习茶道,书中详细记录下她25年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和体会。学习任何学问大抵所经过的阶段都差不多,也都需要有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对于我这样久已离开学校没有系统学习过什么的“新同学”,看到书里的种种,收获良多。

  关于学习的不同阶段,典子小姐认为世上的事物可归纳为“能立即理解”和“无法立即理解”两大类。无法立即理解的,往往须经过多次的交会,才能点点滴滴领会,进而蜕变成崭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体悟后,才会发觉自己所见的,不过是整体中的片段而已。学习过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能理解,不妨将之分阶段视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顺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满溢,便可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

  尤其喜欢这句“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醍醐”,指的是酥酪上凝聚的油,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真正的好东西,大抵都要经过一番周折才能得到的。就像看一本好书,也许不能立即理解,但如果能坚持看完,甚至看第二遍第三遍,一定能有更深刻的体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典子小姐说,真正的体悟需要时间,可是就在“啊,原来如此”的那一瞬间,完全化为身上的血与肉。

  这给我们以重要提示,学习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能不断有所领悟和成长。某种意义上,“不求甚解”的状态很正常,无需苛求从最开始就完全理解,坚持下去时候到了自然了然于胸。

  2、学习的心态——归零和用心

  书中关于学习的心态,我总结一为归零,一为用心。归零的心态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有难度。拿书法来说,由于小时候曾经跟老师学过一点皮毛,自己本身也喜欢,近几年没事就自己练习、摹贴抄经,对笔墨纸砚可能比一般人更熟悉些。因此,可以说,一开始进入暄桐课堂的心态并不是“归零”的,觉得凭自己的书法基础,写字并没有那么难,落下几个月的作业并没有那么难补,相信自己很快就可以写得和别的同学一样好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练习,我为这种自视过高的想法深感羞愧,因为我看到自己和同学的巨大差距,除了在书画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严重缺失外,书写水平也与大家相距甚远;看到同学们做的古代书画家对比PPT简直具有书画专业研究水准;看到已经非常棒的学习委员每天坚持大量的线描临摹,精益求精地追求每一个细节;看到老师在各方面的学识涵养以及对教学的用心。

  典子小姐在书中说,真正的学习之道,就是在教授者的面前将自己归零,敞开心胸从头学起。无聊的自傲,只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甩不掉的心理包袱。一定要舍弃这些包袱,让心净空无一物,才能无所窒碍的容纳任何事物。谨记谨记。

  学习除了要有归零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记得上课时,糊糊老师点评大家的《水浒叶子》线描作业,曾经说过质量比数量重要,不要赶作业,每一笔都要稳定、肯定。这说的其实就是每一笔都要用心。只有用心做每一个动作,茶道才能展现出应有的魅力,写字画画也是一样。

  3、学习的方法——不断重复

  典子小姐在一开始学习茶道时,觉得茶道的动作太复杂、细节太繁缛,完全不能记住,有一次带了笔记本想要记下来,结果却被老师制止,老师告诉她“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养成习惯!”不可以死记。上课时多练习几次,手脚自然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么。

  经过经年累月的重复练习,作者终于可以不经老师提示不经大脑思考,自然而然地将不断重复的一个一个的小动作,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不知不觉间串成一条线。

  这让我想起古琴老师曾经告诉我的,不要去记谱背谱,一首曲子当你弹奏足够多次后,自然而然你的手会弹完一个音接着弹下一个音。太极拳也是一样,那么多招式记不住怎么办,没关系,持续练习,直到有一天,身体自然知道下一个动作该怎么做,听身体的感觉行事。书画也是一样,糊糊老师要求每天都要摸摸笔,不断重复之后,不管写字还是画画,笔画线条才会有质量。

  二、关于茶道的种种

  典子小姐在书中详尽地描写了学习茶道中所见到和感受到的关于茶道的种种,在这里略写一二。

  1、形与心

  老师告诉典子:茶道,最讲究的是“形”。先做出“形”之后,再在其中放入“心”。

  书中讲述茶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有讲究,从帛纱折叠的形状,到用帛纱在装抹茶粉的“枣”盖子上写特定的平假名;从捧“水指”(装水的器具)时手肘和手指的动作,到榻榻米一叠走六步,第七步要跨过榻榻米的缝边;从“茶筅”转圈搅动三次,每次搅完要拿到鼻前看看,到用白色的茶巾擦拭茶碗口三圈,每擦完一圈要将茶巾放在碗底下转动,写另一个特定的平假名……等等,诸如此类。书里有一段关于老师茶道动作的描写非常精彩,摘录如下:

  老师的每个步骤都没有添加特殊动作,也没有任何故意引人注意的花招,更无省略或不正确慌乱之处,一切均依照平日对我们的.指导那样自然往下进行。或许就像是从未经污染的山间涌出而被称为“名水”的水吧!未经添加也不必过滤的好水,如玻璃般无色透明,也无味无臭,畅饮时绝对不会哽咽在喉咙,而是一路沁凉畅快到底、通透全身。我们眼睛追逐着老师手边的动作,头脑却意外觉得清新愉悦,就好像是用眼听音乐一样。

  “用眼听音乐”的比喻很有意思,的确,我看太极拳老师打太极拳或者古琴老师弹奏古琴时,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流动感、畅快感,动作的放松舒展,真是赏心悦目。茶道也是一样,书里说,顺畅、不出差错的过程中自有深意。即便是中规中矩的动作、单纯的敬礼,自然表达的动作展现出人体内的“气”,身体的语言是无可比拟的。

  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和国画,也是从“形”的训练开始,不管是摹贴还是线描,首先要摹得像、描得对,有了“形”,在其中放入“心”,最后才能有“神”,才能“气韵生动”。

  2、不一样的鞠躬

  书里让人印象颇深的有一段,是序章写典子的母亲描述武田老师的鞠躬,说“虽然是很普通的鞠躬,可是就是不一样”,“没见过那么漂亮的鞠躬方式”。读到这里,我猜大部分人会跟我一样,好奇这个武田老师的鞠躬到底是怎么样的“不一样”和“漂亮”。作者并没有马上揭晓谜底,而是在后面的章节中的一段顺其自然地描绘了这个不一样的漂亮的鞠躬:“光是这样一个动作,就让我感动不已。老师鞠躬的时候,就像是鸟儿瞬间展翅抖动身躯,再轻松回复原貌般优雅自然。她优雅表达敬意,富谨慎含意,却毫无卑躬屈膝之感。”

  我想到我的太极拳老师,李毅多老师,他的鞠躬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好几年前,我们还是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李老师那时忙于传播传统文化,已经很少来律所。正值律所调整分配办公室,我和李老师夫妇被分配到一个办公室,但还没有机会见到他。有一天临近中午,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门一开,李老师对着我近九十度鞠了一躬,说“吕律师,中午好!”我当时怔了一下,然后见他很自然地起身,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又对着我轻轻一鞠躬,“很抱歉!请问我在这里用餐您介意么?”这时我才注意到他进来的时候手里拎着一盒饭。征得我的同意后,李老师才坐下,开始用餐。而我,坐在电脑前,为李老师的举动感动不已。就像书里的武田老师,他“优雅表达敬意,富谨慎含意,却毫无卑躬屈膝之感。”

  能做出这样“不一样”的鞠躬的人,一定是心无杂念、恭敬谦卑、和敬清寂之人。

  3、礼法与自由

  作者一开始认为茶道的约束太多,几乎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有规矩,有礼法。然而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作者却意识到:茶道只有“礼法”,礼法本身又要求严格,几乎毫无自由可言。可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制约。在强调自我的学校教育中,人人为竞争而感到不自由;严格要求礼法、受约束的茶道,反而容许个人的样貌,享有莫大的自由……。

  的确,礼法与自由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却不然。有句话说,没有堤岸,哪来江河?自由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束缚当中,或者说要先经历一个约束阶段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自在。

  4、一期一会

  所谓“一期一会”,就是“一生一次机会”的意思。即使聚集相同的人进行多次茶事,任何一次都不会一样。所以,一定要抱持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的心情。

  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抱持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法的四法印之一就是“诸行无常”,即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无常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变化。认可无常,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在当下。

  5、细节体现尊重

  书里有一段讲作者参加茶会,看到一位茶道老师给弟子钱的细节,对于这个老师的举动真是非常叹服,当然,也很佩服作者的细微观察和生动描述。那位年约七十的老师要还弟子替她垫付的钱,她并不是直接把钱拿出来当众塞给弟子,而是“先从手提包中取出钱包,再从和服腰包中抽出怀纸(装盛果子的纸——注:是那种非常精美雅致的纸),像是不想让弟子直接看到似的,侧身将钱包入怀纸中。我被她手指灵巧的动作吸引。这位老师又从手提袋中拿出一根唇笔,以为她要涂嘴唇,没想到她拔去唇笔盖,很快在怀纸包上写了一些什么。然后,她将唇笔放回手提袋,两手捧着怀纸包,对弟子说非常感谢。”怀纸上写了两个字,根据译注,是表示附加在礼物上的礼箴。这一段细节,体现出对他人的体贴与尊重,反思自己的很多类似举动,真是倍感惭愧。

  三、品味季节,活在当下

  中国人自古是非常重视季节和节气的,除了春夏秋冬四季,一年还有24个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每个季节随着太阳位置变化,气温寒暑差异,从农耕生产、饮食劳作到作息养生都要对应季节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节气相应会有不同的农事和节气活动。然而现代的中国人却很少能熟知每一个节气,更别提知道不同节气应该注意什么做些什么了,甚至,随着空调暖气和农业大棚的使用,春夏秋冬四季都变得不再那么分明。

  而日本传承至今的茶道,却总是围绕着季节进行。不同的季节所使用的茶具不同,茶室的布置不同,茶道的动作流程和细节不同,就连墙上挂的字画、吃的和果子等等都全然不同。“立冬”时,要移去茶室中间的榻榻米,开启炉,也开始茶人的“正月”。“立夏”时,要在炉上盖上榻榻米,开始夏季的茶道。春夏秋冬,每年季节不停地循环。

  事实上,除了季节还有一个更大的循环不断重复,那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干支。在“初釜”(每年新年的第一个茶会),必定有符合该年干支的道具登场。也就意味着,某样在初釜用过的符合该年干支的茶具,这次用过之后,下一次拿出来使用就是12年以后了。茶道环绕着季节,也永远环绕着干支的循环演出。相较之下,人的一生再长寿也只有六七次的干支循环而已。

  因此,作者说,二十四年来,渐渐由茶道中体悟日本季节的况味。以前老是抱怨“为何不一直进行同样的御点前”,如今却认为享受其中的变化正是茶道的乐趣。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将身心都放在这里,好好运用五官,专心品味当下,这样便能有所领悟。自由之道,其实一直存于当下、这里。一味考虑过去与未来,当然无法安心过当下的日子。其实,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何不好好体验当下。唯有忽略过去与未来,专注当下这一刻,人才能无所罣碍、自由自在地活着……。

  书里还说,在真正入冬的“冬至”用柚子皮泡澡暖身,一年之中都不会感染风寒。我打算在今年冬至的那天(12月22日)试一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那一天开始画“九九消寒图”哦。

  四、茶禅一味

  书中最精彩、让我印象最深的的章节之一,是“雨天听雨”,讲作者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周六,经过到底去不去上课的纠结最终决定冒着大雨去上茶课,在茶事进行过程中倾听雨声的体验。无法概括描述出书中的内容,只能原句进行节录如下:

  从未如此专心听过雨声,觉得自己似乎正深入探索雨音密林的奥秘,心中怦然不已。心里虽然恐惧如此真切的感觉,却又想更深入探索。我的耳朵也因此变得更加敏锐。感觉听力忽然扩展,而且一口气想要突破什么……。

  莫大的空间里,突然只剩下我一个人。这里究竟是哪里?没有任何东西阻碍着我。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着温暖大雨的冲刷,一切的喜悦、快乐,皆有如孩童在雨中玩耍般欢欣鼓舞,即使视线因雨过大而看不清楚也毫不在意。生平初尝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觉。

  无论到多远的地方,皆可看见自我开阔的前景。可以一直在这儿,哪儿都不必去。没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也没有任何的不足够。完全满足于当下。

  当敏锐听力消失,发现自己依然坐着。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亲切自然,情感自然流露,这一章节极为准确而透彻地描述了“当下”的那种状态。当然,这样的精彩描述离不开译者夏淑怡同样精彩而准确的中文翻译。这样的文字读起来真的有一种兴奋和感动。

  作者典子小姐在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描述:“为了避免再出错,我们只有专注眼前。这么一来,脑海里不再胡思乱想,甚至有数秒处于真空状态。那一瞬间才能完全抽离现况。”“就这样静默了数秒。我的脑海也呈现真空状态,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考虑,获得数秒比睡眠还深沉的静歇。我屏息感受这一刻,心情却很愉快。”“在数秒的空白中,只感到无限深邃的空间。”

  虽然一个是茶道中的体验,一个是佛法修行中关于心性的开示和领悟,但你会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内在本质。其实,日本的茶道一直以来都和佛教、和“禅”联系在一起。日本流传至今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宋代流行的禅院的点茶方式,在宋游学的僧人荣西禅师在浙江的天台山取种,带回日本栽种,京都附近的高山寺茶叶就此存活,并被宇治茶农移栽。宋代的点茶,由荣西禅师带回日本后,经过千利休时代,逐渐结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禅宗思维和审美创造了一套日本的茶道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茶事就像是一场净心清魂的佛事。茶道从其根源上可以说是禅的化身。佛法修行就是在食住行卧中修炼身心,了悟心性,茶道亦是如此。

茶文化的心得10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闪烁着耀人的光辉。在熊老师的带着下,我们详细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开展史,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土。中国同样也是茶叶的原产地。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拟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延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根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然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拟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小时候,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爷爷经常去义务修路。搭桥等,那时我真的觉得他们很傻,但慢慢地我就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了。其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就是创造快乐,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德行不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德,还有定和静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静虽然有着字面上的差异,但大体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静,静中必有定,两者是不可割离的,必须连在一起。那一切问题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充满急躁的社会中,能定下来更显得可贵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急躁的人,定下来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学习了茶文化后,特别是看到我们上课时那种淡定,真的让我感悟良多,特别是在上课时,我觉得我无法不定下来,因为上课时的那种气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够定下来,即使有时不是很认真去听课,但老师常说的,能两节课安静地坐下来,一种不小的成功了。

  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最大境界。

  茶文化的精髓还有孝。恭敬心、谦卑等很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东西,只有慢慢地深入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今学期选择了茶文化,真的没有选错。这节课不仅是学习茶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现在的学习中,都是以专业课为主,而专业课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让人急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识的,很多人力最根本的礼仪都没有,更不要说自身的内涵了。而茶文化这门课,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平时的学习中,选修这样一门课,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让我们枯槁的内心得到一丝滋润。

  虽然在课堂上我没有学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只会一点很简单的。但获益良多,我尽量地让自己可以独善自身,让自己的觉悟和智慧更上一层。一门让人感悟良多,收获甚丰的课,一门真正有意义的课。

茶文化的心得11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朱竹坨在《扫花游·试茶》词中说道:“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这里似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见茶之文化由来已久。品味茶趣,知晓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或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

  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文化的心得12

  茶,最初可不是像今天这样放在杯里来泡饮的。最初人们饮茶,是把茶叶放在锅里来煮饮的。而且,茶的功能与价值,最早也不是用作饮品,而是药用。那最早人们是怎样发现茶不仅能喝还能当药用呢?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故事。

  传说早在四千七百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皇帝神农氏。为了医治百姓的疾病,亲自到深山采药。他每天都要采很多很多的药革,并亲口去尝试。有一天,他采药时,遇到了七十多种有毒的药草,一时间,毒性发作,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便摇摇晃晃倒在了一棵大树下。就在这时,突然一阵风吹来,只见大树轻摇,被叶晃动,几片树叶恰好飘落到他的嘴边,他顺势一嚼,嚼着嚼着,就感到满嘴生香,舌底生津,不一会儿,神志便渐渐清醒过来。他赶忙捡拾一些树叶,带回去研究,发现这树叶果然能起到解毒、提神、镇痛、利尿、明日、去火、降脂、消食等多种疗效,并把它命名为“茶”,也就是今天的“茶”。

  但是这里有点小问题,平时我们看到的茶树,都是长成一棵棵低矮的灌木,这神农氏发现的却是一棵大树,这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的.茶树,都是古人后来插活繁殖而成的。为了采摘方便,就不让它们长高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样的树状。但神农氏那时的野生大茶树,现在我国的云南地区还保留有许多。从出土于贵州的茶籽化石表明:早在6000至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这里已有了茶树的生长。从这棵需要登着梯子才能采摘的野生大茶树来看,起码也已生长有2700百多年。事实证明,我国确实是茶的发源地。

茶文化的心得13

  因在单行道社团认识,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自然看到宗学所写的《茶屋随笔集》,处于喜欢茶文化的心理,读了他很多文章,很多时候想写评,但是看到他的文字,古典功底之深厚,现代访古寻迹条理清晰,叹服,我就有点不知道该怎么下笔了。

  散文一直是我的硬伤,我能把散文写成杂文(偷笑)。我很认真的读过散文几要素,可是等我下笔的时候,分不清写的神马,嘿嘿(再笑),于是,我觉得以后要多来看看他的茶屋散文,一来学习他是怎么写散文的,二来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的快节奏年代,能静心坐下来看一篇好文章,实乃幸事。三来品茗,红茶,绿茶,花茶,那是一杯看不到的却沁入心扉的心灵之茶。

  宗学笔下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每一种茶都带着它出处的自然传奇风光,人文浓厚的特点。他在简介上写的一句“诗情画意又何必在重峦叠翠中寻找,眼前一杯清香的茶,就是自然的浓缩。”读后余味无穷,这正是茶的精髓灵魂所在。宗学每去一个地方,都要把茶揉合一番,境界啊,呵呵,从文里不光看茶,也看到各地的名胜古迹,从描述安徽黄山牵出黄山毛峰,从泡茶用水引出西湖虎跑泉水,水美风景美,赏心悦目,从北京西山到龙泉庵饮茶神游蒲松龄的身前事,在天津与友对饮功夫茶,浅谈慢说人生,无一不显示作者高雅的情趣,可贵的.品德。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应是极为豁达的,是我们学习得榜样。

  我可不是恭维,我本身也喜欢茶文化,也看过这类书籍,只是脑子不灵光了,看过就忘(继续笑,年龄不算大,忘性大)。我总联想到茶,禅也,禅茶一味,那是一种平和的处世态度,从茶里品味人生酸甜苦辣,起起落落幻海沉浮,最后回头,一瞬间突然悟了,静了,心里不再感觉苦了,我们可以笑着面对自己的一切了,这便是喝茶的境界吧,也是悟禅之心吧。书中已多次提到,我就不班门弄斧的献丑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做个茶之出世者,有些人是为解渴饮茶,有些人为了追求高雅而饮茶,有些人是为了饮茶而饮茶,毫无目的,有些人是发自内心喜欢而饮茶,坐在窗前,外面或者艳阳静洒,或许是烟雨霏霏,又或者是车水马龙,作为一个观赏者,世间百态,我自饮茶,与人为善,以茶为伴,我心自在。

  生活里有茶便犹如一才子书房读书时,有红袖添香般,美上加美;茶伴左右也犹如一副流动的高山流水图,那袅袅的热气升起,犹如琴者画出的音符,那么美,那么飘渺出尘,有洗涤繁琐心事的功效,一杯茶,也是一本永远参不完的百书,饮者不同,所以犹如人看山,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管哪种,茶文化,深入生活里,我们喜欢着,并且感谢宗学把它的精髓用文字表达出来呈现给大家。

茶文化的心得14

  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都****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潮州工夫茶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是潮汕茶文化和潮汕茶道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在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作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相伴。

  很多人喜欢这种泡茶和喝茶的艺术,包括不是中国人的人。很多人热心于茶艺,他们不仅喜爱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过程中的乐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还能放松心灵。据说人们在泡茶和喝茶的时候能忘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很多人喜欢和别人一起喝茶,不光为分享美茶,还为了体验和别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形成与发展

  1、综述

  绿茶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花茶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2、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红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创新了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绿茶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也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5、明清茶文化

  乌龙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0xx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茶文化的心得15

  茶之为茶,已经是历史,是人文。

  如果茶仅仅是茶,没有千百年来的岁月沉淀,没有历代文人的风骨熏陶,没有寻常百姓的人情滋养,它是当不起茶的称谓的。茶之为茶,已经是历史,是人文,是我们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气节。

  不管你爱不爱喝茶,这就像你爱不爱中国古老的瓷器、衣饰、文化是一样的,它就在那里,是中国文人的心头所爱。早在晋朝,中国出现了第一首茶诗杜育的《荈赋》,从此茶不仅仅是一味饮品,也是文以载道的寄托,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

  历朝历代的文人饮茶,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从烹到沏,从茶饼到茶芽,政治、文化还有文人心境都能从一盏茶汤中窥探一二。茶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慰藉,是即便温饱不足以支撑,仍旧不忍割舍的良药。

  诗人闻一多在他的新诗《口供》里写道,记著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追求新文化的生机,长时间埋头在故纸堆里寻找突破,除了吃饭上课,最大的享受就是一壶苦茶。

  闻一多到美国留学期间,依然在宿舍里用火油灯煮水沏茶,称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在这个爱国诗人的骨子里,苦茶,成了他生命的写照,苦苦追寻,苦苦思索,苦苦斗争,直到把自己熬成一杯苦茶。

  相比闻一多烛火一样的燃烧,朱自清更像桨声灯影里的万点萤火。抗战前期,朱自清作为清华文学系的主任,生活无忧,喝茶怡情那是自然,经常与友人泛舟品茗,与俞伯平在秦淮河上荡舟沏茶,那荷塘月色里的`诗意便在一盏清茶里氤氲不散。

  到了战后通货膨胀,温饱难以维系,更不用谈喝茶了,朱自清最终竟因胃溃疡去世。当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朱自清本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如果朱自清能接受援助,或许也不至于早早离世,而他的拒绝却是斩钉截铁,宁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为得是民族的气节和尊严。

  在这些波谲云涌的历史潮流中,在这些文人的人生华章中,喝茶不过是他们人生微乎其微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微的注脚,让我们在当下的和平与温饱中,每呷一口清茶,都能了然它的分量。

【茶文化的心得】相关文章:

茶文化的心得07-21

(经典)茶文化的心得07-22

(精华)茶文化的心得07-21

茶文化心得推荐10-24

茶文化09-04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03-05

茶文化的心得汇编(15篇)07-22

茶文化心得体会03-24

茶文化的心得通用【15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