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传统文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音乐播放:小松(唐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3
一、本周教学内容:
人口与环境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3、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
分析、判读各种图表资料,说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复习要点:
(一)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高低
过渡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高
完成现代型的转变应是出生率的下降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4
一、班会主题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背景
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虚幻的感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以及很多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的传统文化,再怎样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我的民族精神,再怎样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3、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
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情境对话、才艺表演、通读传统经典。
五、活动资料
1、观看《百家讲坛》中于丹教师讲《论语》的片段
2、传统文化知识竞答
3、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六、活动过程
(一)、情境短片:三个学生正在为艺术节开幕式紧张排练:练习拳法,剑术,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学生乙,比比画画,来回捣蛋,拽着别人教他武功,别人不理他,他继续窜来跳去,无奈之下,决定教他几招,可是有个条件,要问问他为什么练武术学生乙不屑地说,这样就能够在别人欺负我时对付他了,还能混个大哥大当当,看谁敢跟我打。这时三个学生很生气,决定让他转变错误思想,重新认识武术精神。其中一学生讲: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以“尚武崇德”为基本原则,崇尚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宽厚处事,豁达胸怀,经过武术训练,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诚实守诺,团结互助的团体主义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到达修身养性的作用,你没看见“武”字拆开是“止戈”,就是停止干戈……学生
乙蹲马步,只叫苦,嘴里不停地说,什么文化,还传统,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那么多的传统传统文化,OUT了,三个学生一气之下,决定带他见识一下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走进班会现场。
(二)、你好,传统文化
1、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我是传统文化的代言:出示图片,过新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结、剪纸等,请形象代言人展示。
3、小品:《如此节日》认识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受到冷落的现状,引发思考,经过小组讨论,寻找传承、拯救传统文化的途径。
(三)你好,魅力华夏。
1、学生传统文化才艺展示: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衬托下,几名学生吟诵诗词经典,同时有学生在剪纸;有学生在书法,有学生自创中秋诗,有学生背诵弟子规,还有的学生在编中国结。曲终,学生展示作品,并做简洁说明。
2、观看班会的那几名场外同学对话交流,刚才学生乙大吃一惊,表达感悟,重新练习武术,那三名学生,让他看看,星光中学课间操练习武术操的阵容和气势,让他真正懂得了练武的意义。
3、配乐武术表演
(四)、你好!心灵盛宴拍手齐诵:弟子规曹红莹: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我的形式日益多样,春联,婚联、寿联、挽联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今日我还带来了一幅对联作为礼物送给大家。上联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显民族特色下联是:笔墨纸砚诗词曲赋谱华夏春秋。
黄硕:“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吟诵一首经典,品尝一杯香茗,这是何等的惬意呀。各位同学,我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的诗词经典,我的家族可谓庞大,唐诗、宋词、元曲、歌赋,源远流长。
乔吉昊: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一年365天,喜庆不断,有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怎样样,丰富多彩吧。
主题班会流程
一、情境短片《我来学武术》
二、开场白《您好,传统文化》
三、说说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曹红莹、黄硕、乔吉昊)
过渡词:感激三位同学的精彩介绍,原先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可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戏剧、曲艺、书法、灯谜等等不胜枚举。我听说我们班同学中还有特别热爱传统艺术的,他们想为传统文化作代言人,就让大家做评委,看看谁是最佳形象代言人。有请:翟悦:奥运会徽代言人张琪:中国结代言人徐静宜:世博会中国馆代言人
过渡词:不愧是形象代言人,各出奇着,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大力宣传,
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你们的团队中,可是,在如今的生活中,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统节日正一点一点在人们的心中淡化,应对洋节日的犀利进攻,传统节日不得不向洋节退让,不信,你看,这个小品《如此过节》必须会给你些警示。演小品:《如此过节》
过渡词:讨论应对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受到冷落的现状,你有哪些好的
提议。(学生讨论的时间2分钟后各抒己见)
四、您好,魅力文化
过渡词: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职责,我们不仅仅要宣传,更要拿起传统文化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请同学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展现华夏文化的魅力。我明白咱班的剪纸小组,书法小组,诗歌创作组,诵读小组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正等着大显身手呢。我们快去看看。(播放轻音乐,各小组进行准备3——5分钟,展示)剪纸作品中、书法作品、诗歌作品,诵读《春江花月夜》
五、场外对话:学生乙:今日我可是大开眼界了,文化,文化的确有
味道,另一个学生说:你今日可是品尝了一顿精神大餐,此刻练武为了什么学生乙:看来练武除了强身健体外,更是传承祖先的留下的文化,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个学生说,你总算是开窍了,此刻中小学校都在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我们校的课间操不正练习武术操吗,那阵容那气势,我们看看去。(播一段学生表演)学生乙说:你们不也在为艺术节紧张排练吗,今日就演给我们大家看看。欣赏:配乐武术表演《中国龙》
过渡词:正像歌中唱得那样:上山是虎,下海是龙,在人间我是堂堂的大英雄。习武是武德呀,立德才能行走天下,寡德之人必定寸步难行。同学们让我们在古训的金玉良言中,做讲诚信,崇尚道德的真君子。拍手齐诵:弟子规。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5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宋词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6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成语及成语故事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吸取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学懂成语的来源。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艺海拾贝”部分,师生共同学习“指鹿为马”及其意思,领略对联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赵高、阿、阴中、诸、法、杞人忧天、高山流水”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对联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关成语及故事取处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成语探源四面楚歌洛阳纸贵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杯弓蛇影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7
[复习目标]
①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以及生育率的含义
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③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表现
④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表现
⑤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知识要点]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
1、人口增长方式:
(1)人口的自然增长——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变动。
(2)人口的机械增长——指人口的迁移引起的变动。
2、数量变化原因: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机械增长。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人口迁移仅影响局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动。
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环境的含义: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属于自然环境;政策、经济、交通、科技、教育等属于社会环境。
2、影响途径: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决定出生率的大小;出生率是指出生人数与全体人口之间的比率。)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8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亚里士多德的成长历程,“柏拉图学院的头脑”,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生物、物理、逻辑、伦理学等方面的成就。(三段论和中庸之道)。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吕克昂学院。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理解唯物论和唯心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及世界文化的同一性,中庸思想。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求知精神和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较西方古希腊文化与东方中国文化,掌握文化的多样性。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与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文字材料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形成,认识古代思想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态度及全新的人才观。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学术成就。
[教学难点]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柏拉图的思想,那么在柏拉图之后希腊有出现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并且是和柏拉图有着师徒关系的,并且一些名人评价说:
“古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素:“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这位人物是谁呢?
这节课,我们主要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经历:
归纳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
出生御医家庭——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重返雅典,创立学园——再次离开雅典——逝世
这样,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北方小驹——学院灵魂——博学家的转变
1、家庭出身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小城斯塔吉拉的马其顿御医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颇受人尊重的御医,这使他经常有机会出入马其顿王宫,接触到了广泛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这时的希腊哲学、文艺以及一般文化都已发展到可以作总结的时代,这种背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岁,为了寻求智慧,他来到雅典的阿卡德米园学习。
2、前367年,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探索真知的精神
柏拉图61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来到了学园。在柏拉图学园进修的二十年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和超凡的才华,他的许多观点代表着他那个时代有教养、有阅历的人的流行见解。他并不盲从,正如柏拉图所说:“亚里士多德士学园的头脑”。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时,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亚氏的一生:“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这句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是他的一生。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就是思考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亚氏之后近两千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了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这样一句简短的话给思想家作了一个注脚:思考,是一个思想家的名片、通行证和墓志铭,也是思想家存在的唯一方式。
他有一句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尊师而不盲从
这句话给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这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学生来说,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敢于独立思考,突破老师观念的局限,勇于创新。这一点尤其值得同学们学习。
回归课文:学生举例子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继承与突破
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不放弃现实幸福
②指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
③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举例“母鸡”柏拉图认为先有理念“母鸡”,而后才有母鸡。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种批评在柏拉图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以至于柏拉图经常善意地称他为“小驹”,这个称呼的来源是因为小驹吃足了奶就会乱踢它的母亲。正是这种不迷信、不盲从、敢创新、善开拓的精神,使亚里士多德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3、前347年,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博学家)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他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①、哲学: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④、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⑤、教育: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⑥、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所谓“中道”,意即中庸,他认为宇宙间万物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好,在太过与不及之间就是最好。比如他说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勇敢并不是什么都不怕,有些该怕的东西就应该怕,不怕就是鲁莽,太怕就是怯懦,都不好,它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应该以“理性”为行为准则,这一点和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4、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
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收到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与其我感谢神灵赐予我此子,还不如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不负于他未来的王国。”这样,亚里士多德荣幸地当上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继承马其顿王位并建立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为师期间,他一方面耐心教育亚历山大王子,终于造就了这位雄才伟略的旷世君主;另一方面,他利用优越的条件,继续研究哲学和各类科学,使他在学术与思想上进一步发展。
5、前335年,重返雅典,创立学园
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希腊。而此时这位国王的老师并没有留在国王身边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回到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并在那里讲学。吕克昂学园虽然不像现在的学校那样正规,没有考试,不制定教学大纲,但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倾囊相授,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他口才很好,讲课时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机智锋利、妙趣横生。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在吕克昂学园里,老师和学生经常漫步于花园亭台,一边散步,一边交流,师生相得,其乐融融,令人羡慕。喜欢一边讲学一边散步,非常随便,有一种潇洒飘逸、逍遥自在之感,因此被人称为“逍遥学派”。
6、前323年,再次离开雅典
公元前323年,远征国外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暴死。消息传到雅典,雅典反马其顿情绪立刻高涨。作为马其顿人和亚历山大老师双重身份的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被推到民族冲突的风口浪尖。雅典人以不敬神的罪名指控亚里士多德,亚氏的处境,比七十六年前的苏格拉底更加危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无所畏惧,从容赴死是潇洒的;有所珍惜,吝爱生命,有时弥足珍贵。
亚里士多德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选择死亡,他挥泪离开了雅典,离开了他精心经营的吕克昂学园。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巨子,只要有逃生的机会,绝对不会甘心死于一帮异族的蠢货之手。
但这次政治事件,毕竟给了亚里士多德以致命的打击,从此陷入孤寂落寞之中。第二年,亚氏病逝,终年62岁。有人说他死于胃病,也有人说他饮鸩自杀。
7、前322年,逝世
二、亚氏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我们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呢?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
(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国,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五、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一生非常坎坷,但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思考。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尊师而不盲从,他为了真理而用于争辩,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他对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令人惊叹,有人称他为“学者中的大师”,有人称他为“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他的深邃的思想,他的探索真理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课后反思]
对比、比较是历史学习很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孔子与亚里斯多德,让学生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伟人的成长之路有些地方是相通的,使得学生能有所借鉴。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9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崂山的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材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山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鳌山》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渊、倚、孤高”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青岛崂山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阶段
(1)生自我,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鳌山
群峰峭拔下临渊,绝顶孤高上一天。
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家、作品简介: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1
一、本周教学内容:
文化景观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难点
文化扩散
三、复习要点:
(一)文化景观的构成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精神的东西)
2.文化的类型及结构
(1)精神文化:
认知型文化要素: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
艺术型文化要素:文学、美学、音乐戏剧
社会型文化要素:制度、机构、风俗习惯
规范型文化要素:道德、法律、信仰
(2)物质文化:
器用型文化要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2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
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评
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
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
⑴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
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贮的禅趣。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欣赏古、今泥塑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审美情趣、关注民族的文化遗产,感受泥材的土趣味的独特的艺术美感,并从中学习泥塑知识。在泥塑创作中,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重点难点:
感受泥材的土趣味的独特的艺术美感,并从中学习泥塑知识。在泥塑创作中,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三、课前准备:
课件、版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播放一段录像,哪个同学知道这段录像的地点是哪里,是什么内容?(学工基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回学工的场景,激发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学工时的泥塑作品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导,探讨解疑
1、欣赏从古至今的泥塑作品,品味泥塑的艺术美感。
[设计意图]感受泥塑的艺术美,理解其独特趣味,通过学生资料与课件的资料相融合,更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即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跟我学
通过看书及课件学习泥塑罐的制作方法及装饰方法(切挖、粘贴、雕刻等)
注:泥条要保持湿度,相互间要紧密,注意保留自然的凹凸纹理
[设计意图]探究学习,重点掌握泥塑的泥条成型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自学,动手能力,并激发学生发现其它的泥塑方法。
(三)、创作体验,形成技能;
(1)、学生创作,体验创作过程。
动起来吧!设计一件即实用又美观的器具。怎样使它更有特点,与众不同?
注意:
1、你身边有许多辅助工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备用的工具来解决。
2、可几个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每组的负责人安排好每个人的任务。
3、注意室内及自身的卫生。
(2)、教师辅导,学生形成技能。
教师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好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创造。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对美术作业的要求出现的三部分“基本要求”、“具体化”、“可选部分”来设置本课的创作体验过程,加深对泥塑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泥塑的审美能力。
(四)、激发潜能,表现;
评出最佳造型奖、最佳技巧奖、
谈创作体会,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遇到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设计意图]采用自评与他评的方法,标准体现多维性,以鼓励为主,成功展示自我,愉快学习,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自信心和能力。同时配合课题要求评出各种奖项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达到课标提出的作业要求与作业相统一的原则。
(五)、布置展览,成果展示。
在美术专业教室展台上,为期一周。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4
一、活动设想:
学校周计划中要求以诗歌朗诵为主题,但不拘泥于此,形式多样可自行组织。所以,此次活动加入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竞赛、音乐欣赏、图片欣赏、视频等,资料较丰富,能够拓展学生视野。
二、活动目标:
1、中秋即将来临,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经过朗诵,是同学们能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朗诵本事。
3、查阅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传说、习俗等,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本事,提高审美本事和创新本事,培养民族精神。
三、活动准备
1.精美课件
2.学生报名(朗诵的诗歌名、配乐等)
3.查资料明白有关中秋的风俗或故事
4.确定主持人(我)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配乐(琵琶语))
时光的车轮年过一道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皎洁的月光传达的是一种真切的思念,向往中秋的团聚。
今日,就让我们带着对团圆幸福的渴望,感受古圣先贤的中秋情怀,体验诗歌中月的美丽,情的.芬芳。让我们真心祈祷,祈祷大家明天会更好,真心祝福,预祝大家中秋欢乐。八一班“中秋诗歌朗诵会”正式开始。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已经成为表达美满、和谐、团圆和安康的完美愿望,也成为团结、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资料。此时此刻,就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旋律走进诗的海洋。
(二)、诗歌朗诵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月亮》
诗歌总是那么优美,或忧伤,或活泼,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评价,并选出优胜者。
(三)、说一说(多媒体展示)
1.本地的中秋风俗有哪些(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2.你明白那些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在皎洁的月光下流传着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让我们交流收集的典故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
3.有关中秋的起源(①中秋月饼到底出现于什么时侯②有关月的成语和典故)(竞赛,优胜者可获中性笔)
4.欣赏视频《中国民俗大观——中秋节》
(四)朗诵
教师以饱含活力的语调朗诵: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教师小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礼貌的特点。经过今日的学习,现新同学们对此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传统文化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只要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义务,有职责弘扬我们的传统。
最终,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共祝福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学业提高。
五、活动结束
在王菲主唱(水调歌头)的歌声中宣布活动结束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
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xx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
2说说自强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强者,你准备从哪做起?
3、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总结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六、教学后感: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学习着,从古代就有了许多自强自立的说法,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美德逐渐被我们遗落了,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秉承上一辈的传统,反而还有许多人忘了本,这次的班会正好提醒了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也正式的宣告了我们新学习态度的良好开端。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山的有关资料。
2、过程与方法:背诵有关黄山的诗歌,了解黄山的文化底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出示黄山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黄山的美,导入新课。
二、自学生疑。
1、学生阅读李白的《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和郑震的《晓看黄山》,划出疑难语句。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疑难
3、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提出疑问。
4、讨论探究:
哪些诗句写了黄山的自然风光?你能描绘一下吗?
三、合作探究,探究明理
(一)介绍黄山的情况
1、地理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2、名称由来: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3、特色介绍: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
黄山有“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个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黄山确实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二)品味体会:
阅读课本中有关黄山的诗歌,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及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
1、你是否去过黄山?谈谈你对黄山的感受。
2、简述黄山四绝。
3、写一篇游记。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鉴赏中秋节诗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能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这首词,你知道词里提到的是哪个节日吗?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写了中国哪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
2.从词中可以看出中秋节的哪些风俗?
①赏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②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秋节的探索之旅。(板书课题)
二、探究明理:
(一)中秋节有关知识
1、中秋节的来历
①中秋节起源于远古拜月敬月之风。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
②《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此时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了浪漫色彩,玩月之风大兴,中秋节得以形成。
③北宋时,中秋节成了春节之后的第二大节日。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④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臵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2、中秋节的别称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3、中秋传说
①嫦娥奔月
版本一:早期的记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
版本二: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②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
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③吃月饼与朱元璋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④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⑤唐玄宗游月宫
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在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4、中秋习俗知多少?
同学们,你知道各地的习俗吗?不妨讲给大家听听。
(二)中秋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8
一、学习目标:
(一)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三)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四)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五)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二、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三、讨论交流
(一)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二)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四、观摩评选
(一)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二)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三)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五、集体评议
(一)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二)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总结、颁奖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19
【活动设计】
春节贴春联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它更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好多幼儿春节有和爸爸、妈妈贴春联的经历,但他们只是盲目地帮忙,觉得好玩而已,并不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开展此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大胆交流中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民俗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对春联产生兴趣,乐于交流自己的发现。
2、大胆探索并发现春联的特征和种类,体验张贴春联的的乐趣。
3、初步了解春联的演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春节里幼儿与家长一起贴春联的照片。
2、红纸、毛笔、砚台等。
经验准备:
1、幼儿有贴春联的经验
2、了解春联的由来和传说。
3、联系会写春联的家长助教
【活动过程】
一、出示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照片,激发幼儿对春联的兴趣。
引导语:看看这些照片的门上都有什么?春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时候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春联?
二、多媒体展示春联演变的照片:桃梗—桃符—春联。引导幼儿一起了解春联的演变。
讨论:为什么春节或办喜事的时候门上要贴春联?春联到底是怎么来的?
请个别幼儿起来讲述春联的由来,教师小结。
三、出示各种各样的春联照片,探究春联的种类。
1、请小朋友观察这些春联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分别贴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春联有好几种,就好像小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座位,每个座位上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
2、介绍春联的种类和名称。
春联的种类很多,根据它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门心和框对就像我们班的两对双胞胎,他们大小、长短、字数是一样的,分别贴在门板和门框上,且要对称。
四、畅所欲言——我在春节贴春联。
展示小朋友贴春联的照片,请小朋友向其他幼儿介绍照片里的他正在贴的春联名称及所贴的`位置,巩固对春联名称和使用场所的认识。
五、感知、区分上联和下联。
站立在门外观看贴在门上的春联,右手边是上联,左手边是下联。
六、体验写春联。
1、家长现场表演写春联,并请小朋友说出其名称和贴的位置。
2、幼儿体验用毛笔画春联福娃。
七、组织小朋友给班级的活动室贴上春联,巩固对春联的认识。
【活动反思】
本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好多幼儿有亲身体验的经历,通过老师精心设计,整个活动流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幼儿兴趣浓厚,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形象比喻,认识门心、框对。我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中区分各种不同使用场所春联及其名称。再借助班级两对双胞胎进行巧妙的比喻,引导幼儿认识门心、框对,使幼儿形象地弄明白其对称关系,也初步了解了上联与下联的关系。
2、借助幼儿的春节活动相片加深对不同场合春联种类的认识。
3、设置情景,请家长写春联,幼儿贴春联,引导了解春节贴春联的整个过程,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此环节把活动推向高潮。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怎样注重修养自己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复习:集体朗读
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
(2)熟练朗读课文
(3)学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
(4)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
7、学生自由读。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读明道喻理:贤哉回也想一想颜回有哪些品德
(三)拓展延伸
知行合一思考:你会怎样做?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21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结的编结工具与制作材料,尝试学编最简单的十字结。
(2)体验编结活动的'快乐,发展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小铜钱、红丝线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制作材料和工具
1、小朋友都说中国结非常漂亮,那我们今天也来动手做一款中国结,好吗?
2、那你们想想制作中国结需要些什么材料呢?
师生共同讨论
3、幼儿先看看、摸摸、讲讲制作中国结的材料和工具
二、幼儿尝试操作
1、知道为什么叫中国结吗?结是什么呢?
2、观察并讨论老师制作的中国结(十字结)是什么样的?
3、老师示范讲解。
4、幼儿尝试编十字结,教师观察,进行个别指导
5、幼儿说说自己尝试编结的感受。
二、引导评价
1、彼此欣赏各自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2、把自己编织的中国结送给同伴或小班的弟弟妹妹并说说其中含的祝愿。
延伸活动:
陈列各色中国结及其他民间工艺品实物或资料。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01-30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03-06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精选)07-23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必备)07-23
[优选]小学传统文化教案09-26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精品】06-20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优选)06-21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集合】06-21
(精品)小学传统文化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