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4-07-22 17:35:56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

  一、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组织,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能够有力地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影响,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新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南,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学生党员能够继承和发扬大学精神,把握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同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大学生党员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多元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能够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了解广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联系高校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和服务广大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大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能将服务理念内化于心,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服务氛围,塑造服务品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热情,使服务精神成为大学生党员的一种价值选择,并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建校园文化。在校园服务文化的熏陶下,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凝聚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才能促进校园其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项工作协调配合,高校服务学生党支部具有先锋堡垒作用,能有效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者,是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引领广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也能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减少利益冲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因此,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二、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其自身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导向,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信念。其次,要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第一,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党员义务服务日”等制度,争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第二,建立学生党员服务责任制和承诺制,确保大学生党员主动联系广大学生,为广大学生服务,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第三,应建立以广大学生满意为标准的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党员奖惩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质量和学生党员的服务素质。

  (二)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发挥其桥梁作用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也能使广大学生乐于接受,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时事政策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党员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考察调研、爱心奉献等,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服务活动加强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联系,树立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的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注重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校园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有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大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骨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优势,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感染、帮带身边的普通学生,激发广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2

  一、啦啦操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促进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啦啦操运动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校园体育的升温,在学校的多个场合、如体育场、运动馆等,随处能够看到啦啦操的锻炼群体,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生机勃勃,有效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1.2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体育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啦啦操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内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力、健康的心理等,还可以娱乐学生生活,激励学生凝聚力,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啦啦操虽然属于体育运动,但也是一种文化和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啦啦操活动的锻炼,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和文明意识,还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3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啦啦操属于集体运动项目,学生通过长期参加啦啦操比赛及表演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整个团队的协作和凝聚力。学生一旦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训练和学习中来,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学生能够自觉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睦相处,一旦整个演出获得成功或者比赛取得好成绩,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成就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获得好成绩。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啦啦操是一项集体体育运动项目,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生柔韧性差、动作不协调、不到位等,学生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必须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去完成。学生只有不怕苦、不怕累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长期锻炼过程中,使学生的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宝贵品质得到了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啦啦操也属于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特征,在啦啦操训练或竞技过程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学生要完美完成高难度动作存在较大困难,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借此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4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啦啦操活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其丰富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多年传统的运动模式发生了本质改变。由于啦啦操自身的特点,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可以自由选用不同的风格充实锻炼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热情,还能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通过各种类型的啦啦操比赛和表演,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1.5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1)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文化素养属于综合性的体育素质,具体包括体育知识、技能、意识、兴趣和习惯等。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对于啦啦操运动也具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啦啦操锻炼,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运动素质,从而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生还可以通过开展啦啦操俱乐部等形式开展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品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升,对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本质来说,啦啦操属于艺术体育的范畴,既具有体育锻炼的功能,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学生在啦啦操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展示自我,还能从中感受到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同时,比赛或表演啦啦操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高超技术、流畅的编排及强烈的节奏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啦啦操的艺术性,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1.6促进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啦啦操运动属于集体项目,要确保比赛或表演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集体努力共同协调完成,在训练过程中大家必须团结、配合,通过啦啦操的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学生在相处过程中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和同学相处,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除此之外,通过啦啦操集体活动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养成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团结友爱等行为习惯,这些都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7促进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角色

  啦啦操运动属于集体项目,通过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训练过程中的每个动作、造型等,都需要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自我,理解他人,所有学生都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通过团队协作一起享受快乐和心酸,使学生能够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促进学生树立个人服从集体、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在参与啦啦操比赛活动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协调配合,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忍受失败的心酸,对于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毅力、恒心、团队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促进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结

  啦啦操作为新兴起的体育项目,由于具有强身健体、心理调节、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啦啦操项目,为构建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保驾护航。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

  摘 要:话剧发展史与校园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从话剧素养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基点,概括了话剧回归校园的可行性和需缺性,重点提出了话剧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消解“审美距离”的必要性。

  【关键词】话剧 校园文化 趋势 意义

  话剧,作为20世纪发展而来的中国的新文学体裁,其艺术精神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和地方戏剧,也有别当下流行的电影和电视等大众艺术。比起很多传媒艺术而言,话剧是间于快餐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一种的一种“文艺营养餐”。

  因为,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在“现实——梦想,躁动——深情”间建立一种情感载体,“话剧”很好地将命运起落与历史浩荡沧桑的感受浓缩到一个直观且诗意的舞台上。从世界文化史来看,表演和观看“剧”对于人类来说,早已经成为一种理解力生成和一种精神向往的依托方式。当代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对生活、对人类的情感和历史审视的教育不可或缺,这对大学生理解生活,培养社会精神有着重要的感染作用。

  一、具有百年历史的话剧艺术诞生于校园,发展于校园,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心理转化途径

  追溯文化历史,校园话剧在中国新文化发展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从1907年留日学生创办的春柳剧社开始,当时青年学生们利用最初的话剧萌芽姿态,伫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土的一角上气血长啸,向侵略者发出不屈的声音。他们用话剧的方式呼唤民众奋起反抗,这段文艺历史赋予了中国青年学生民族脊梁和话剧的战斗品格。这种品格蔓延于整个20世纪的前半叶的社会发展进程。建国以后,大概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新时期,话剧的复苏之路仿佛在又一次在历史的原点上得以起步。原因在于:第一、情感释放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十分的复杂,他们面临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交与择友,恋爱的压力,经济贫困的压力等等,有压力就需要排解。

  作为一个群体,或者一代人心中的郁闷排解,需要依靠恰切的艺术形式排解。第二,个性表现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充满丰富的个性色彩,其本质是寻求自我的展示,追求自我的欣赏和陶醉,从而获取自我满足。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舞台都是人们展示自我、达到自我欣赏的目的的最好形式。改革开放带来的个性和思想的解放,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舞台共同抒发内心的情感成为必然。第三,对现代主义的青睐。

  追求时尚和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求,求新求变的心理是对现实最好的反思态度,决定了话剧复兴的可能性。既然以往的`现实主义表达传统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需求,那么后现代的无目的叙述,朦胧的意愿表达,就会成为青年人反理性的一种钟爱。第四,对经典的热爱。不管是创新还是旧戏重排,都反映了大学生的人文血脉追求,多接触经典的思想和艺术,多接受人文滋养,可以净化心灵和品格。盘点当时我国历届大学生排演节目单前几名可见一斑,它们是:《雷雨》《日出》《茶花女》《倾城之恋》《悭吝人》等等,经典给他们思想和艺术滋养的同时,也反映排演者对人文理想的追求。从中国话剧所经历的两个兴盛的时期来看,话剧曾负载了深重的时代背景的和心理诉求,话剧校园之路走得可谓“百年沧桑,归去来兮“。

  民主革命时期的话剧注重外部的张扬,当下校园话剧注重走入心灵深处,从呼喊到静思,戏剧承载着隽永绵长的哲学韵味,承载着高迈的人生理想,话剧作为一个城市高端文化的象征,秉持民族复兴、启迪民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审美需求。可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上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气质,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怎样的讨论和估价都不为过。

  二、让话剧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当代大学生话剧修养培养的趋势和意义

  (一)大学戏剧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趋势

  第一,大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潜在的观众。目前,我们的社会里懂戏爱戏的年轻人甚少。但是,大学校园里真实的状态是:话剧创作处于有待开发的本色状态。这种状态的本质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因为你们中的大部分其实从来没有主动接近过戏剧,需要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给予重视和培养。

  话剧确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目前还不能完全走入普通大众。那么,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将来在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导时,怎样才能真正地代表一代人去拉近和话剧的距离?所幸的是,21世纪以来,首都北京各大校园戏剧方兴未艾,大学生们将身边事迹编演,话剧氛围很浓厚。据统计,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市举办过大学生戏剧节,充分证明了大学生作为话剧的知音和市场的可行性。戏剧走进校园,可以解决话剧的市场问题,也提升了学生素质,最终达成弘扬和继承文化的正面发展,使之成为是中国当下戏剧发展的原动力。第二,话剧艺术再次回归到大学生文化的围墙。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戏剧活动从来都是青年知识求索者的生活情状的体现,表现出明显的业余的,民间的、青春的形态。

  生命的形态需有一种能够承载的载体,这样来讲,大学生话剧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表达。其实在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根本不会用艺术的成熟和深厚度去苛刻学生戏剧,它的意义恰恰可能就在于成熟和深厚之外,也才真正地靠近戏剧精神的本色。近年来发展趋势明显回归校园:一方面不少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成就了戏剧校园化发展。现在不仅有专业的戏剧院校培养话剧人才,而且很多知名大学都设置了影视专业课程,师生们在一起搞创作,演小品,排话剧,他们的身份处在专业与业余之间,但却是一支不断壮大的大学生演出队伍。

  戏剧在这样的土壤上在向自由支配的态势发展,学生们的组织形式液从自发到团体,不断地寻求着演出和创造的新形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结社中得到做成功者管理者的尝试,肯定自我价值。校园剧社的组织和排演是很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校内有效实践方式。很多接触过戏剧的学校的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都肯定话剧排演的锻炼人多种能力的功效,既要上下打理、协调沟通、全盘操作,组织制作和排演,又要招募演员、服装、道具等事务工作。他们看重的不是演得好和坏,而是过程和体验。当然经费和条件制约下戏剧发展还有待探索的空间,但是繁荣的步伐也在铮铮有声。

  (二)大学校园开展戏剧文化的意义

  (1)从戏剧艺术的形式、功能看戏剧教育的意义。话剧囊括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等艺术样式,使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一是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戏剧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门类,可以使之从多种艺术中接受美的积累和启迪,使原有的审美体系得到多层面、多方向的冲击,从而不断修正、整合与重塑。二是开发智能潜力,提升创新能力。在戏剧教育中,剧目鉴赏和创造均涉及多种艺术感知,从而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够达到很大程度的融合贯通和协调发展,从而提高智慧开发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大学生的感性互动,培养协调合作精神。戏剧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感知和控制,不断发现人际情感的多样性,平衡交流方式,达成对人际情感的发现和沟通,进而理解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戏剧鉴赏和创作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了解人、发现人、创造人的过程。从艺术教育的智识功能,看大学生戏剧教育的意义。除了戏剧的形式上以外,戏剧的内容也对大学生的综合修养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历史性。这个特点决定戏剧能够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

  戏剧题材能够包含丰富的历史故事,民族英雄,对树立大学生牢固的民族认同感奠定形象化的基础。其次是复杂性。“小舞台,大人生”,意思是戏剧能够阐述大千社会,是社会事件的高度浓缩,曲折的故事情节,复杂的戏剧冲突,出其不意超越日常,那才有戏可看,就此,可以训练大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再次就是矛盾性。戏剧中的矛盾展现的不只是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矛盾,还有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矛盾,矛盾的发展、化解或者彰显,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所以戏本身,是可以促使创作者和观众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现实中大部分人很难有如此丰富的、浓缩的生命体验。

  三、“延伸到心灵中,融入到生命之中”——消解大学生与话剧“距离”的策略

  大学生与话剧之间,目前是存在距离的。对于戏剧艺术在年轻人中一度失去吸引力这一现象,业界习惯归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认为是审美心理的问题。此观点认为戏剧在文化贫乏的年代得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而如今的年轻人的成长是从影视文化中开始的,势必会形成记忆和怀旧的审美差距。

  但是,这是一种建立在狭窄的思维经验上的推论,是期待效果上的失望和绝望,这是有悖科学的接受心理学的。另一方面认为是时代造就的。此观点认为戏剧之所以沉寂50多年,主要是来自新中国教育体制、专业戏剧院团的兴起、直抒胸臆的思想需求在弱化、政治压力、青年学生单纯而热情的品质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认为在时代思潮的规整下,那些年的学生没有那么多个性要发扬,没有那么多心理要疏通,也没有那么多的千奇百怪的情感要释放。

  当然,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研究那个时期的人性,这也是个伪判定。所以,距离不是一个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而是教育和引导力量的问题。话剧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经典,不应该单纯地去迎合文化意识薄弱的青年人审美心理,而是应该设法去引导去沟通,设法将之引向高尚的审美情趣。话剧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不算远,只是尚处于一种相互守望的姿态,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尽快地去发掘话剧的魅力和智性,使大学文化与之牵手。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一是填补造成审美距离的理论基础。通过大学教育开设戏剧课程,使大学生逐渐了解话剧,培养对话剧的兴趣,明确话剧艺术对于人类文化的功能,达成二者的沟通与融合。因为如果观众不懂欣赏,很多时候是缺乏艺术修养所造成隔阂的原因,而不是诉求和感情缺失的原因。

  二是开设符合戏剧特点的课程。充分挖掘戏剧的教育功能,必要时结合地方戏剧课的开设,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别、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其民族文化价值观。

  三是重视戏剧社团的教育载体作用。学校应给与政策支持。还可以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四是推动戏剧欣赏是开展大学生戏剧教育的重要形式。戏剧艺术美不仅包含创造的美,也包含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开展戏剧欣赏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审美思维起到导向的作用。五是促进戏剧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戏剧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戏剧实践,是促进戏剧艺术发展的肥沃土地,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是相通的。大学戏剧实践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既要注重传播价值,又要注重艺术价值。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成就其文化价值。综上所述,消解戏剧与大学生的之间的距离,培养其戏剧文化的精神情结,重在认识戏剧与我们割舍不掉的精神链接。

  从人类自身来讲,看戏,就是从娱乐到欣赏再到审美的精神享受过程,审美意象的引发性是提高鉴赏体验的必由之路;参与创作的主动性就是完成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心灵陶冶。所以,如果说,将戏剧审美融入现代生活是应该复兴的文化方式,那么,将话剧审美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便是戏剧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认识身边的戏剧资源以及走近戏剧的可能性,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体现。正如于丹教授的所说:我们希望戏剧成为大学生心中的一种理念,将之延伸到心灵中,融入到生命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秀梅,张福海.戏剧奖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董健.戏剧与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

  [3]吴宇.曾怡园.大学生戏剧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四川戏剧,20xx(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4

  一、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首先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必须立足于现实,依托人、物、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开展,而校园文化客观地创造了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互为指导和促进作用。我国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的价值导向,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此为核心,与地区和学校特色相结合,积极开展以此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要传承和创造文化,而且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因此就教育内容及导向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期间主要侵染在学校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因此积极健康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促使学生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二、当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呈现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态势,社会思想也趋于多元化,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了冲击,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民主观方面的渗透,其利用留学、电影、媒体、商品等生活化的渠道,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向青年学生推广,极大的动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大于内容

  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应该相得益彰、互为依托。但近年来各大高校一味的建高楼修大厦,校园规划和楼宇建设渐趋世俗和庸俗化,以追求在全国“高大全最”为目标,却忽略了校园文化的人文素养的建设,这不但影响了高校的形象,也对师生的思想风貌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师生中形成了一切以利益为衡量标准,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加剧。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也一味逢迎学生的娱乐心态,思考性、艺术性的活动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且校园活动往往与商业活动相结合,已失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作用。

  (三)网络科技时代的负面影响

  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科技产品应运而生。现代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但在大学校园里,手机除了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之外,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教室里、宿舍里时时处处看到大学生“低头一族”,学生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手机上,用手机除了看电影、玩游戏、聊天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用途。同时,由于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的改善,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资料和信息服务。但是职业院校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游戏娱乐,而且网络和手机散布不良信息非常迅速,学生很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等。

  三、加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校园文化是新时期职业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新疆地方特色,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始终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指导思想

  青少年聚集的高校历来都是我国思想动态的风向标,青年崇尚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都将对我国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职业院校总体面对的学生在整体素养和客观理性看待事物上有所欠缺,因此职业院校更应该时刻秉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阐述和诠释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让学生在校熏染主流意识形态,在外实践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实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从而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看待事物,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学生团体活动和主题教育中,可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表达主题,寓教于乐,让学生自发的去思考和践行,认识到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自觉地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和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

  (二)始终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内涵建设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要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也要坚持文化内涵建设,避免空洞浮华、形式主义的校园环境。当今高校不良风气盛行,也影响到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物质建设和精神内涵同时兼顾,也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贯穿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也要注重新疆地方特色和学校自身的追求,切忌盲目跟风、铺张浪费。同时,物质文化建设具有延续性和适应性,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刻结合社会变化和学生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但是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一脉相承,时刻体现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三)始终不断创新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形式

  精神文化建设不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它不是可以直观体验到,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得以实现,因此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表现给学生就显得尤其重要。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始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较固定,但是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和触动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就必须跟随教育对象的特点有效开展。首先,要认真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选择有效的形式将教育内容进行传达;其次,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老调重弹,学生没有新鲜感,自然也不会有感知上的刺激,认可的程度会相对降低;另外,精神活动的组织者也可以多元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进行,让与学生更接近更熟悉的教师或学生工作和去策划实施,学生的参与度会比较高,接受程度也会提升。最后,要积极发现好的典型,树立典范,让学生去模仿和学习,以榜样和偶像的力量感召学生传承优秀的精神文化。

  (四)始终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和载体

  手机、电脑是学生普遍拥有并且喜欢依赖的科技产品,微信、QQ、微博、论坛等是学生交流沟通、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的媒介,这已经是趋势,我们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现象,也应该毫不避讳的利用好这些媒介。传统的教育载体应该继续巩固和加强,但是新兴的媒介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高校应该率先占领这个领域,让大量积极向健康的教育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通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形成网上信息传播的良好风气,要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在今天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而此时在职业院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在教授职业技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切实加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使之更具活力和效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5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呈现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兴起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全球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呈现在网络环境里,人们所获得的往往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这点在网络上显然非常的局限,只通过网页上的文字和视频,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是脆弱,甚至会脱离实际,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不牢固的。大学生一旦陷入某些不良事物的漩涡,将很难自拔。比如个别学生上了大学远离家乡,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往往沉迷网络,乐不思蜀,严重的还会荒废学业。网络上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长期的网上活动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视力和心脑血管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对网络生活沉迷的可诱发“网络强迫症”,其表现为上网高度集中、反应敏捷,不上网时魂不守舍、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有时会使人丧失正常的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因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古怪。

  (二)商业文化的进驻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大多举办校园活动的单位都会寻找资助单位,借以宣传商品来获得赞助费,在此同时,虽然会锻炼相关寻找赞助商的学生的外联能力,但是,与之俱来的商业化信息和功利思想也会充斥着校园。在大学校园中,学校一面强调着无私奉献、普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还要适当调节着商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商业化往往要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那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在感染着高校学生,使得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与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只讲利润和收益,不讲奉献和原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托关系办理停薪留职或者长期请病假去外地兼职工作,部分教师为了科研成果,不惜违背事实,背叛应有的道德和科研精神,窃取成果、抄袭等。这种功利思想还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或面临择业时过分追求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己适合的方面和自身所长。这种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校园文化理解的误区

  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呈现,其真正内涵是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特点、个性和面貌。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楼、图书馆、绿化环境等,而精神文化则是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比如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通过校园风气和校园活动、人文环境共同作用,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种文化是超越口头的知识传授的一种高层次的教授方法,校园文化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其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过于狭隘,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认为是单纯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而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当中,校园则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客体不明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应该是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个人应该乐在其中并且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参与接收和改造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学生的求知过程和人际活动都折射到校园文化当中,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着,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学校批准的正式社团,也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于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乐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老师都有自己的风貌,教师的教风影响着学风。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担任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还有一类默默奉献的后勤服务人员,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后勤服务人员一直担负着沉重、繁杂、琐碎的膳食、校园清洁、维修等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真正的客体是环境清幽的校园环境、政治、经济、风气蓬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员结构不健全,大多数教师可能没有这种意识,单纯地把学生当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和其他人员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大多忙于科研或教学等活动,并且迫于成绩压力,还会压制学生过多的举办校园活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实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教师和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明显,使校园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学生文娱活动。

  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对校园文化的投入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更多生源,其规模效益就能凸现,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注意软、硬件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国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在硬件方面的建设,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软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对它的营造也能反映出校园文化主体在营造校园文化是所拥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品格。现在大量的扩招,致使老校区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学校不得不采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新校区建立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城区。大量的学生涌入,给基础设施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础设施方面一般能够一步到位,但崭新的校区缺乏大学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个性化校园文化

  传统的艺术节或文艺演出,提前一两个月就通知开始准备,精心的排练,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如愿表演,这就会损失很多人力和时间,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许是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没有实施,其实学生内心深处会向往自己动手、贴近生活的活动,比如将学生带到野外,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演唱或表演各种风格的节目,所有的食宿安排除了由学校提供的基础的帐篷和炊具以外,其余由学生自己安排。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真正的体味过,才知道父母给予的衣来伸手的生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现在一些高校存在着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学校目标、职能、办学规模上刻意追求与国内一流的高校看齐,忽略甚至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许多高校为了变身综合性大学,千篇一律地设置了很多与其他高校相同的专业,忽视了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本校特色的有机衔接。

  (三)建设高水准的大学生社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把生命个体的需求分为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生活需求、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较高层次需求,社团的发展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社团不仅是会员发展兴趣爱好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也受到教育和熏陶,也只有这样,社团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赢得一席之地。从更高的角度看,学生社团的使命也在于使更多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社团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心理氛围,将极大地激发所有的成员为着目标齐心协力,积极拓展活动阵地,办出精品活动,参与者还能够间接感受到社团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社团作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在共性的基本原则上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提高,而社团则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进行活动。社团的日常活动从不同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锻炼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生活学会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社团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人文素质的提升,既需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更需要校园整体氛围的熏陶。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其拥有普及面大、自我特色较浓的特点,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继而感染引导甚至塑造一个整体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群体。社团有助于学生自我规划人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社团成员较易于完成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大学德育的教材中不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许多大学生都不以为然,对于入学的心理健康测试也是草草了事,甚至有些问题学生不愿意面对心理工作室的老师,不愿意敞开心扉,也怕被同学知道自己的秘密。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学生。道德不只是外在的遵守,而要从心而发的自觉参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度过青春期困境的有力保障。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师资建设,利用课堂内外的力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铸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压力,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小结

  校园文化必须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管理是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军,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校教育责任,充分发挥文化传递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指导校园文化实践,培养新一代高科技人才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

  一、组织记忆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

  1.从形式上看,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在内涵上有共通点 组织记忆有三种形式:

  (1)精神层面的记忆,比如组织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物质层面的记忆,即组织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包括荣誉、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层面的记忆,即组织存在的行为规则、规章条例、办事程序和惯例。同样,大学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和一切环境设施,包括课程和专业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种规章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和传统风气等行为方式,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因此,校园文化在形式上的分类与组织记忆的存在形式在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2.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和组织记忆都具有历史性

  组织记忆是组织内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时间所记录下来的人与事的活动和信息积累,是学校事件和实践活动等历史事实的体验性记忆。而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这些文化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所以,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3.从内涵上看,组织记忆是建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学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对学校过往事件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可以说,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构件和主要通道。

  (1)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园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回味历史记忆、寻求教育价值和社会需要,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构校园文化,不是毫无价值地选择坚守史实,而是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对其进行重构,根据师生的身体实践、心理体验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师生实践活动中隐藏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2)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校园故事、典故、建筑遗址和关于壮大、变故和发展的学校记忆的创造,是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通过讲述历史、展望未来,把过去带回现实,建立自己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老一辈积存的文化内容加以价值审视和评判,经过“文化再造”后选择性地传播给后人。这个文化的审视和评判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遗忘的过程,也是学校的历史记忆被取舍、认同和接纳的过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记忆的改造,通过师生员工个体与集体的创新、批判和吸收等过程,实现成功的变迁,真正成为学校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记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记忆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

  历史记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历史记忆来参与建构。

  (1)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历史记忆是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的事件、活动及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记录在师生员工大脑中且已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其中蕴涵的价值,是学校发展的原养料。学校的发展必须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新的观念的和谐,并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下,根据外部变革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转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

  (2)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文化的记忆》一书分析了文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记忆。这个不断变化的认同过程是记忆选择和更新的过程,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准过程。由此,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员工在记录校园事件中不断认同和更新记忆的过程。

  (3)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记录历史是用来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因此,组织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拷贝,不只忠于“过去”,还要忠于“未来”,要通过学校记忆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通过历史记忆的各种养料滋养新的发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

  2.组织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集体记忆是组织个体记忆中雷同的部分,个人记忆需要来自共同存在的集体记忆的引领。

  (1)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由教师个体一代代地传递,教师记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完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会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师对学校记忆的个体认同、感知和加工过程也即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2)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智慧或教训等有关。这部分记忆由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和心理,如作为培训教师的基础材料,将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

  (3)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集体意象。这种意象体现了诸多关于做事方式和价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态。记忆形成的过程并不止于建立记忆,还在于在教师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校园是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发生在校园里的记忆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

  (1)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中找到教育对话的起点、共鸣点,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校园时空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记忆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校园生活的元素非常丰富:有校园环境的变迁,有记忆场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励志故事,有探究成长、解决情感问题的案例,也有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的教训和典故等,处处包含为人处事的典范和学习实践的生动事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3)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的框架内,学生只要还在校内,他们的话语体系、行为举止和言行习惯就十分契合。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画面,构成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组织记忆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思路

  1.以组织记忆方式架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建有多种思路。常见的一种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架构,通过提炼校园文化的总体状况,然后区分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从中细化出多种文化类型。这种方式虽然全面,但却有可能忽视一所学校生动的活动事实与人物。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组织记忆的方式,也即校园事件讲述、交流、回顾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在每个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记忆。从组织记忆方式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叙述。召集历经学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学校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中讲述、讨论交流,分享发生在校园的代表性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学校故事。

  (2)提炼学校精神,将学校故事和师生员工的体会、感受与叙事整合在一起,从中梳理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对频繁出现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整理加工,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的基本词汇。

  (3)展开学校精神,即从中引申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价值体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种文化形式都用一个或几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虽然这种方式应用得不多,但却不乏成功运用的例子,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的《北仑冲击波》一书,就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讲述了一系列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历程中,充满智慧的能够代表宁职院文化特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回忆、有反思,也有构建,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宁职院这所特色名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更新与成长。

  2.以组织记忆助推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记忆纷繁复杂。引导学校记忆是学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梳理、定格和丰富学校记忆的方式,来重构、优化校园文化,推动师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学校组织记忆。可以通过集体梳理、提炼提升,形成完整的集体记忆,让零散的记忆接上“记忆链”。具体的做法: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可以将学校师生中的核心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通过举办恳谈会、节日茶话会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等,共叙学校重大事件,联结个人记忆,延续集体故事。每学期回顾一些专题活动,建立梳理集体记忆的良好机制,定期评选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两年编辑汇集学校记忆文本,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积淀良好的学校记忆。

  (2)定格学校组织记忆。将学校记忆存储为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可以建立三种记忆定格:

  ①物质载体符号定格。将学校记忆符号化,借助校园物质载体来保存,如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开辟师生作品纪念馆,搭建学校记忆墙,编辑学校老照片,为优秀学子和教师塑像等。用这些载体记录历史,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给予学校环境和活动丰富的文化符号,提升校园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让学校记忆更鲜明、厚重。

  ②网络信息虚拟定格。建立校园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的资讯、图片、纪要等,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终端实时传达,供大家浏览和欣赏交流。

  ③活动仪式定格。构建特色记忆场所,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比如在一些特定场所,坚持举办某个纪念庆典,开展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演练来唤醒、保持和传达学校的活动记忆,维持记忆场所中积累的集体记忆。

  (3)丰富组织记忆。通过对记忆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和充实,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来建构内容丰厚的学校记忆。

  ①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条件。根据师生需要,强化参与式活动。每次活动组织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增强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让集体活动留下的记忆更广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会事件,推动实践探索。学校要顺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拓宽师生视野,开设时政讲座和论坛,组织师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探究和亲身实践,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历史节点的解读和建构,丰富其内涵,让学校记忆具有历史空间感。

  ③创新组织记忆。封闭和保守的学校记忆必然导致学校停滞不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学校记忆。在学校重大转型和提升时期,对学校记忆产物,诸如文化符号、制度规章、教育活动和传统仪式等,进行系统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显、时代感不强、过时了的内容,搭建顺应时代发展的记忆框架。通过重组和创构,建立学校新的记忆体系,推出新的文化产物,引发新的思考,满足新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大多建校时间短,缺少历史文化的积累。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时期,如何实现学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员工可以托付身心与灵魂的精神家园。组织记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价值。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记忆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学校记忆的叙事和重构方式,让更多的师生员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主体。通过个体到集体的学校记忆的更新与重构,积淀良好的组织记忆,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品位,将校园文化建设从纯理论的概念、框架中解放出来,并让校园文化建设在现实生动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叙事回顾与感性认识中得以创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

  (一)

  一、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

  首先,校园文化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指导思想与课程资源。任何学校都存在着自身特定的校园文化,并有意或无意的渗透到了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之中。特殊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学校的校风、氛围和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价值倾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校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校本课程开发者本人也是在这种校园文化下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开发者只有在校本课程中渗透校园文化,使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学校的基本信念相一致,才能与本学校相兼容,从而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本身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者应该具备文化敏感性,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学校中外显的或者内隐的文化,并能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其通过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具备教育的意义,从而将文化发扬光大。

  其次,特殊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促进了特殊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本课程发展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是校本课程发展的方向和价值所在。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基于自己的实际而开发的特色课程,它渗透了文化要素,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它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要把所承载的文化元素传递给学生,成为促进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同时,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使得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的“陶艺教育”校本课程,结合了本地的文化特色,在使学生了解了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改革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教学不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与给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平等参与、共同经历、自主探索、思想碰撞的知识生成与发现的过程。建立平等、合作、接纳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所有教职员参与并共同承担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责任已经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当今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环境重建与情景创设的重要性,认为儿童行为塑造、改变以及知识学习有赖于环境改造与重建。教学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部分,不同的教学环境暗示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改变教学应当从改变环境开始。教学环境单一必然导致教学过程单一,环境多样意味着教学的多样性;环境的结构化往往意味着教学的结构化。

  首先,特殊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的意识。特殊教师应该要认识到残疾儿童的学业发展与康复不仅仅是依靠密集的知识教学与大量机械的康复训练,课堂中教师创设的友善环境至关重要。残疾儿童很容易对单一的环境与教学方式产生厌烦感与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将教学和康复训练与班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个充满接纳、包容的亲切环境中对残疾儿童进行施教。

  其次,在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环境安排时,特殊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与任务对教学空间进行功能分区与配置,精心创设结构化的、生活化的、儿童友好型的教学情景,将家庭、学校、社区范围内真实的生活情景与片断纳入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具备文化环境的气息,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重要的是,这种渗透校园文化环境的教学很容易使得残疾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利于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的泛化。

  三、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残疾人文化

  残疾人文化是指残疾人群体在其特殊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文化心态、互动关系和活动方式,是残疾人在其长期的共同生活经历中所形成的。残疾人文化并不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而是残疾人自己的文化根基,反映残疾人的特殊性,与主流文化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是社会多元文化的一种。残疾人文化尤以聋人文化为代表,已经表现出相当可观的凝聚力。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疾儿童共同聚集和学习的场所,必然存在着包括聋人文化在内的多种残疾人文化。残疾人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它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应有的文化地位。因此,特殊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应包括残疾人文化的发展,将残疾人文化纳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从而保证残疾人文化存在于发展的合理性。此外,残疾人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例如,聋学生的手语文化,本身就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残疾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对社会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在特殊学校这个相对隔离的'环境下对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更加关注和理解残疾人文化,将残疾文化作为校园主流文化之下的一种亚文化,引导这种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同时我们也要教育残疾文化圈内部的残疾学生不要排斥其他文化,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不同文化圈的残疾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全纳教育

  在国际领域,全纳教育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我国由于现实情况,目前仍然是采取以特殊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虽然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是并行发展的并且看似是相对立的,然而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随班就读中残疾学生更好的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特殊学校中特别强调责任感、关心和爱护学生,即“一切为了残疾学生,为了一切残疾学生,为了残疾学生的一切”的文化氛围。在随班就读环境下,每个班级的班额都比较大,并且普通教师往往更加追求的是升学率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残疾学生作为班级的少数“特例”,经常处于被忽视状态。因此,普通教师尤其需要学习特殊教师的这种精神,关心和照顾残疾学生,尽最大努力满足残疾学生的身心需要。其次,在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的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不同,因此非常注重残疾学生在学习能力和风格上的差异性,强调分层次、分类别的个性化的教学。在随班就读环境中,残疾学生往往由于残疾跟不上普通学生的学习速度,普通教师就需要借鉴特殊教师的差异教学的思维,对残疾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尽量使残疾学生不要落后。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差异教学的思维不仅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学业发展,对于班级上其他有特殊学习需要的正常学生儿童也是很有帮助的。第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舍和公共设施等硬件方面所体现的无障碍设计理念,对于残疾学生融入到普通教育环境也有启发意义。普通学校在建筑设计上也应尽可能的采取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以便于为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这种无障碍的理念浸入到普通学校中,经过正确引导,可以形成一种接纳、包容差异的文化,对普通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

  一、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现状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现状

  我国关于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并不是很多,从20世纪末开始,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重视精神文化建设领域,侧重于文化、活动的建设。然而21世纪以来,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始从单纯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逐渐扩散到物质文化建设领域,重视职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职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途径和载体。从政策来看,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实现德育的途径之一。在20xx年5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首次将“校园文化建设”写在文件名称中,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明对于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

  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从首次提出时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到“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秀企业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可以发现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广泛性,其内容被极大地丰富起来。

  3.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从1994年最初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到20xx年《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和保障”,同时针对领导、管理和保障,又从这三方面分别提出了实施途径,包括制度建设和内容规划及评价的措施等方面,体现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多样化、多层次性,也体现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化趋势。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我国职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开展起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逐步增多,方法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不明显,未能充分体现职校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区别。校园文化未能凸显“职业性”,很多的职校都是由原来的初中、高中演变而来,受原有学校环境的影响,很多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沿袭普通中学的模式,很难找到职业学校的特征。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职业性和专业性,是培养某一领域专校园文化业人才的教育,是培养直接从事第一线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的专门人才。然而,目前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少了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职业文化进行建设,这是突出职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重要方面。

  其次,职校校园文化脱离企业,脱离市场。职校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力的结合是相当密切的,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是要直接进入企业或者行业从事生产工作,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的。目前我国在职校的发展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顶岗实习等方面,企业参与多数限制在了学校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师资、学生、教学环境的建设等方面,企业、市场的内在因素比如文化等并未能深入到职校的内部。

  再次,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建设相对于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较少。精神文化主要指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校人际关系建设,虽然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活动提出较晚,但是相对于制度文化建设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对于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少有涉及。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则基本没有出现在政策文件中。

  二、对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

  针对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以此来推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职业文化的内容,突出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区别。适当地增加职业文化,例如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礼仪、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让职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相应的教育,更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职校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适应能力。

  第二,提高企业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企业的参与不仅仅是师资、学生、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参与,也可以是企业文化的参与。企业文化的参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参加,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企业的参与同时也可以为职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职校环境建设,并在其中传播一定的文化思想。

  第三,职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增加开放性,增加职校和外界的联系,包括职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职校与社会的交流等。思想道德教育是长期的教育,其成效并不是短时间内能显现出来的,而且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在学校中可以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其他场所进行。因此,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其他场所、其他众多的活动来进行。当然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项事业,不仅只是职校的责任,家庭、学生、教师、政府等有关部门都可以参与其中。

  第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了制度文化建设内容,但是制度文化建设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香港新亚书院把孔子的诞辰日定为校庆日,香港中文大学以儒家理念“博文约礼”为校训,香港的公民教育委员会和政府部门为公民教育活动提供资助,借鉴这一经验,在我国内地职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也可以规定“校园文化建设日”,成立相应的部门来协调、组织这一活动,并对优秀者进行奖励。

  三、小结

  我国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努力,共同为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

  一、科技文化成为理工科校园文化主流的重要建设方法

  1.发挥科技成果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建设校园文化,学生才是主体,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一定要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性的实现仍然需要一种推动力,那就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收益感和成就感。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务实和趋利的特征。当学生撰写的论文得到发表、做的设计产品得到认可,这无疑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并且让学生从中获益,得到收获,这都有助于鞭策和激励学生更加积极投身到科研活动中去。

  2.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

  校园科研氛围以及学风建设的营造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专业教师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对学生科研氛围的形成和良好学风的养成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学生最初涉入科研领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带领和引导。学生科研的起步阶段,往往是帮助教师查抄一些资料、做一些辅助实验,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技能,可以称之为科研启蒙阶段。而后逐步参与教师的课题、从事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过渡性阶段。在这些过程中,教师都居于主导地位。当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科研技能,并对某一领域开始形成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后,专业教师应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教师从主导到指导的角色转变,才是学生科研的真正开始。学生科研的最终意义,并不在于能否出科研成果,而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学术能力上,是跟一本院校的学生存在不小差距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启蒙阶段和过渡阶段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良好学风,笔者所在的系已经开始了班级专业导师制度的试点工作,让新生和专业教师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导师们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引导、解惑,让新生对自己专业有初步认识,帮助新生更快的融入到大学的学习中去,还兼带发挥对大学新生生活、工作的指导作用。这个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也大大提高了新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能力。

  3.多途径、多层面的科普、科技文化活动是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主要内容

  前文已经提到,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科技文化的建设要依靠相应的科技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把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作为载体,首先要突出主题,要和学生的专业、兴趣紧密结合,学生不仅仅是参与竞赛、活动,更能把所学知识、技能加以应用;其次,一定要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数量。笔者所在的系部已经开展实施了科技文化节活动,这是一个由系列调研、竞赛等组成的大型学生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此类活动的数量不能少,少了就不能形成规模,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影响力也小,学生就不够重视;活动的质量也必须保证,低质量的活动通常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必然打击学生从事或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建设校园科技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既要组织一些影响大、参与面广、宣传力度强的大型活动,也要组织一些有专业分类、专题倾向、针对特定族群的中小型活动。一个高校的文化氛围中,讲座、论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这类活动尽管是面向社会,但立足点依然是在校园。当然,要营造整个活动的氛围,相关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让学生感受到正在进行的科技文化活动,从而在校园内引来更多的关注。

  笔者所在的机电系,相继组织开展了科技文化节的多个学生活动,比较突出的是组织学生开展了“垃圾分选与处理调研”活动,并由学生组成了若干兴趣小组。在此次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知识,针对校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做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并提出各种垃圾处理的解决方案。该活动的宗旨是“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学生也通过兴趣小组的调研工作,切实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同时,我系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特别是三维设计大赛,我系充分将比赛内容与学生的课程结合,将先进的三维打印技术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技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在去年的全国和江苏省三维竞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获得了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江苏赛区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5项。学院2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并被评选为“20xx年度三维数字化推进工作优秀教育培训基地”。我系学生考取三维软件设计工程师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加,这帮助学生积累了就业资本、增加了就业机会,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在校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繁荣了校园文化,营造了比较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良好学风的养成。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在多次的科技文化活动中,也都有参与。笔者发现,虽然目前学院的科技文化与学生活动能够很好地结合,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组织方面,不能够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院、老师搭建了平台,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去利用,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负责人基本都是学生干部,他们在组织、领导能力上还有欠缺,不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多数情况下都还比较依赖老师去解决各种问题;其次,学生的参与程度依然偏低,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科技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不像运动会等文娱活动一样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又由于各种原因,使活动的宣传停留在表面,笔者曾专门对此做过调查,本系学生大多反映知道有某项竞赛、活动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但是对于如何参加并不真正了解,因此,今后在宣传力度、宣传方法上还要加强和改进,并且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参与热情偏低,往往是活动开始时很踊跃,但不能够很好的坚持下去,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工和教学两方面应加强引导。另外,笔者对本系已经毕业的,并且在校期间积极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进行了回访和调查,很多学生提出建议,比如在硬件方面希望学院多多支持,特别是希望能够有专门的活动空间,比如专门的教室,以便相关的兴趣小组能够独立开展活动。

  三、结语

  让科技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有助于培养理工科独立学院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努力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8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我们面对中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我们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校来说是重要之务、经常之务、长期之务。所以,我们尝试走出课堂,让课本的理论活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展现“特色”

  成功、自信、民主、人文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发展精髓。一个人需要有“精气神”,一个组织同样需要“精气神”,这就是校园文化。师生创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也促进师生发展。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特色,我们主要是从两个个方面著手:一方面,我们从优化环境著手,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达到资源的最大共生。正如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言:“教育中没有尊重和信赖,就没有激情和启示,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和净化,也就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学习的`热忱。”另一方面,我们从细节处着手,力求使学校走廊、墙壁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独特的品牌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精心设计“校风”、“班风”及“各处各室”教育格言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全体教师的智慧,引导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参与设计,再一次次反复推敲、提炼中,让“真”“善”“美”内涵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

  二、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寓教于乐,把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由学生组织各类迎新晚会、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对知识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实现了文化实践活动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用卓有成效的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学生需要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中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如:关心身边的小树,让它茁壮成长;关心同学,体谅他人;我为老人送欢笑;我为环保、我为法律做宣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日归属感,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感情信念和行为方式与整个学校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固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加强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当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建构积淀成学校精神时,校园文化便进入了成熟期,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就变为了学生的自觉行动。优秀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包容性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他们持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9

  【摘要】学校管理是保证一个学校良好运行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校园管理不应只注重对学校各种外部硬件设施的管理,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体现,校园文化会对学校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彰显学校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校园管理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且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够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将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让教学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为学校的不断进步作出贡献。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预先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密切联系学校的具体情况,同时又能具有前瞻性。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要有一个总体的原则,不能随意更改,也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以更好的促进师生的学习和成长,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增强校园活力。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要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作出长远的打算,确保校园文化可以长期的健康发展下去,更好的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有良好的秩序。

  二、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引领作用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校园管理效果,需要校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推动学校发展和进步。当然仅有校长一个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作为总务主任,我主管着学校后勤各项事物,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转变、更新自身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为学校管理服务。配合好校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长的得力助手,更好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展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校园文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越来越规范化、多样化,越来越注重艺术性的培养和创造。在新形势下,作为学校管理者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吸取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及理念,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能力,努力建设先进优秀的校园文化。

  三、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走向目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整体性价值,就是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即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系统化的去进行规划,不能割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要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与其他方面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脱离它们而独立进行,否则很容易陷入错误的误区,只有使各方面建设和谐统一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其次育人性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给学生知识只是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育人就显得更为重要。学会做人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根本,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接下来是校本性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考虑本校自身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精神,不能一味地吸收借鉴外来学校文化,将其原封不动的移植到自身的文化建设中,这样,会使校园文化丧失了自身的独特性,不能让师生感悟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和魅力所在,不容易让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本性原则。最后是创新性价值取向。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具备创新的理念,同时要采取创新的发法和措施,要不断更新理念,转变管理方式,以更好的适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这样才能让师生更好的融入其中,创建其乐融融的校园环境。

  四、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合力创建校园文化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任何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不可能离开教师或者学生而独立存在,那样的文化建设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榜样和典范作用,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很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作出贡献,是校园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更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乐观的去接受新的理念和事物,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主的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这样不仅能使师生双方共同进步,还能促使学校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五、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各方的努力和密切配合,缺一不可。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展开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大力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校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xx(3).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

  摘要: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平台,校园坏境如何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校园的建设,还可以注重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对以后的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指导性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还能保证学生拥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具备更好的社会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断上进,还能起到启迪学生、帮助学生追寻自身价值的作用,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正确理解,还能借机保证学生可以把自身潜能和特长发挥出来,通过在学校锻炼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能力,激发自身的成功欲望。例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模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水平,了解自身欠缺的内容,努力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具备更多的社会能力,是大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当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性不高。

  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多开展群众性的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能展现出校园文化活动的魅力所在。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学校园中,虽然也有非常多的活动,但是参加人员比较局限,只能占到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并且,这部分还是具有特长的学生或者本身就是学生干部,在各大活动经常能看到这些人的身影。以某校的实际情况为例,在与其他学校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时候,某校就推选了小A与其他学校进行沟通,原因在于小A的学习成绩优异,并且身上还具有非常多的特长,能够更好地代表学校争得荣誉。这样的情况就表明了学校只是注重对学生本身具备的特长的进一步施展而已,没有注重对学生后天特长的养成,这样就没有办法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涉及面比较广,在活动设计时还需要具备亮点和特色,最好是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呈现出学校的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实现共同的提升。虽然我国的大学已经开始注重对校园文化方面的革新,不断找寻新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活动,但是,这个过程中还是能找到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时,总是参考以往的活动经验和方式,或者是在网上照搬照抄其他的活动内容,一切以完成任务为出发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就没办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化相脱离。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应该是学生时代迈向社会的最后阶段,而学校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以后在社会中的一些必要技能。但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很多是孤立的,阻碍了学生的社会化成长。首先,大学总是把学生禁锢在自己的围墙之中,强加保护,不论是学习还是活动都是在学校中进行,让学生无法感受到真实的社会形态,学生一旦走出校园,就会有特别迷茫的感觉,这是对学生成长的浪费,让其找不到正确的角色。其次,教学过于形式化,尤其是政治教育内容,照本宣科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国家政治不敏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漠不关心,缺少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对社会现象体现的比较偏激和激进,什么都会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甚至直接全盘否定,不能用理智和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再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只是被安排在某一角色上,而不能找到归属感,整个过程也是草草了事。并且,很多过程过于理想化,与学生创业中能遇到的现象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在社会上遇到什么问题,就会有强烈的落差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这也将成为学生以后创业路上的绊脚石。

  3.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偏颇。

  首先,学生对校园活动的理解有些狭隘,把校园文化定义为除了正常文化课程以外的课外活动内容,认识比较片面。其实,校园文化是有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两方面的:隐性文化是学校具有的传统习惯以及已经延续的学风、校园风气等等,以情感的观念为主,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显性文化则是涵盖了校园的建筑风格、绿化环境、景观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能够表现出来的内容,还有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等等。其次,教师自身定位不正确。教师大多把学校看成自己工作的地方,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即可,没有置身于校园的文化建设之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都推在管理者的身上,自己只要参与就好,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不能分出来主次,每个人都需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并且,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不断与时俱进的,需要每一个成员的投入和努力。再次,学校过于重视表面功课,以功绩衡量文化建设的优劣情况,这样是过于片面的。因为,建设不能单单看重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有没有提高,活动与之前相比有没有创新等等,这才是应该被注意的,也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内容。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创业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自己创办企业自己做老板,这是一个过程,创业者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可以独树一帜有所作为,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找到机会,然后把握住每一个能够提升自己的机遇,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就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养成与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经验、技能、品德等方方面面的素质是相互关联的,这样才能把自身的优势转化成以后创业的资本,培养成终身的能力。

  创业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方面力量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检验个人的素质,这也是我国创业型企业有较强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只有创业型企业可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首先,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校园文化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为学生创造出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形成“文化育人”的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也是学生具备道德意识的关键所在。

  在大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让以后学生在创业中适应团队协作,不断与其他人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个人创业精神的巩固,不会被创业中带来的困难所吓倒,为自己的创业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还能帮助学生具备创业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特有的文化内容和物质环境以及创新的教育形式都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只有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精神更加活跃,这也是创业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实践提供平台。大学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活动的参与以及一些社会实践和就业创业课程等等的学习和参与,提高学生的思想以及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为其成长搭建平台,并且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让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养成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获得更多信息内容,是能帮助学生进行提升的,而学生在不断提升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对学校的各项事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意见,更加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例如,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科的改建、专业课程的设计以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等,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景观设计和学风建设上,让学生关注到校园的文化建设内容,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投身到校园建设中来。

  另外,还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一些启发,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别出心裁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这样学生的素质能力有所提升,而学校的文化也会随之变化。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提高实践技能。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支持。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形成。学生的创业意识也是需要有被灵感激发出来的,所以,只有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创业的意识,增强自信。例如,有些学校开展了“创业意识讲座”,主要面向学生,通过创业人士的采访视频和案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浓烈的创业氛围,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从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创业的优势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遇到困难应该如何克服等等,让学生具备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看自己在创业能力上还有哪些欠缺。

  第二,校园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能力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例如,很多学校每年都会开设“创业培训班”,除了正常的创业能力讲解之外,还有具体的“沙盘对抗”等内容。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发生案例的实际分析,让学生亲身参与商场的演绎之中,对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模拟企业”也是通过真实的企业场景的模拟,演练出企业真实的运作流程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实战经营”就是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创业环境之中,然后进行实战培训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艰辛。

  学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新颖别致的校园文化内容,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然后脚踏实地地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不会再迷茫下去。

  四、如何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并且还需要锻炼学生达到创业需要的能力要求,达到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让学生以标准为导向积极进取,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帮助学生找到以后奋斗的方向。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的思想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做出了非常多的政策调整以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还有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前所未有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利用网络、广播等宣传手段,为学生解读国家的政策和文件,并且有专门的教师对现在的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劳动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积极解答学生产生的困惑,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投身到实践环境中锻炼自己。同时,学校还可以给学生分析一些比较典型的创业人物,营造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增强创业信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需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性,培养多方面的创业能力。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本身的教育内容相结合,以自身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观念,找到适合我国创业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制定出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互动方案,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使创业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性,并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可以专门成立活动基金,鼓励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特长和需要进行文化建设,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

  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科技竞赛、市场调研、社会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平时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内容。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创业平台,为学生找到一些创业故事,在平台上学生可以交流创业心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当然,创业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多的内容,学校的力量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高校可以加强与其他院校之间的联系,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与社会、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创业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社会环境,更加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心的,为自己能力的开发以及创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学校还应该为学生选择良好的校企合作对象,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建设实践基地等,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开展项目调研活动,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再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创新价值观念,让学生具备文化精神和创业文化氛围,形成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确保自主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学校应该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通过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建设,培养多个领域的技能。

  另外,还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的开展和策划之中,这样能够与更多具有不同特征、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现在的创业形式越来越多,已经不单单只依靠寻求政府的支持和灵感获得机会,而是利用创新的手段自己建设成长型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要求创业者需要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并不断提升。

  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知识以及技能。大学生作为社会新鲜血液的主要组成,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群体。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打破传统化、规模化的束缚,在创业的道路上产生更多的创新理念,才能培养创造机会;另一方面,校园的文化建设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保证思维的活跃性,有较强的接受能力,通过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的培养,加入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做到创新项目的投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走属于自己的创业道路。

  最后,要整合整个社会的资源情况,努力创造“政府行为、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更好的展示机会。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应该与社会上的环境相结合,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渐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发展趋势,不能固步自封自顾自发展,这样就会对校园的创业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学校还应该多与社会上的企业家进行联系,通过各种媒体技术让成功企业家在学校的平台上为学生开设一些对创业文化建设有用的课程。因此,在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还是应该找到更多的渠道共同发展,然后整合社会资源,为校园创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我国高校应该从发达国家中获得启示,为了推进创业教育,形成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的教育联盟,让学生有更多的各种形式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在学校内部就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基地。

  总之,高校应该依托整个社会、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给学生更多更加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参与到项目的实践操作之中来,锻炼自己的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流程,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创业成果。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不断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通过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还能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1

  【摘要】中华孝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传承弘扬孝文化,需要将孝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校园文化中,使孝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根植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其基本路径有: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中华孝文化因素,以学校课堂教学研究传承中华孝文化,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孝文化校内传播,结合中国节日开展学校孝文化宣传。

  【关键词】孝文化;大学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路径

  众所周知,孝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孝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为大学生成人成才奠定软实力的基础。独立学院大学生不仅要用知识武装头脑,还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生理想,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要靠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以孝文化为基础,可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校园建设中融入孝文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和谐自然、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培养与时俱进的家国观念,开展知孝感恩、回报社会的实践,为大学生进一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于孝文化的理解,最核心的含义是关爱长辈、尊老敬老。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孝”被广为传颂,甚至其影响到异域远邦。即使到了今天,“孝”依旧是我们所遵从的道德准则。当前,独立学院应该将中华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孝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根植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其基本路径如下。

  一、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中华孝文化因素

  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中添加孝文化的元素,从而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如何敬爱师长、体谅父母、关爱他人。首先,对文化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在构思独立学院校园活动过程的同时,应当潜意识的包含中华孝文化的思想,包含感恩意识、奉献意识等。这样一来,展示的'不仅仅是活动的内容,还能够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校园生活得以丰富。其次,活动开展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大多数教育都是以老师课堂教育为主,以单调的说教及千篇一律的方法展开,此法不足以让学生们用心去听,学生们难以明白什么是文化内涵。新时代,在大力开展孝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如以团体辅导、专题讲座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等。以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孝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孝文化景点。围绕“孝”字做文章,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弘扬中华美德,实现以德育人[1]。“孝文化”作为孝感市的特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如组织学生参观董永公园、孝文化博物馆、二十四孝雕塑群等具有孝文化特性的景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孝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大幅提升学生们的求知欲。

  二、以学校课堂教学研究传承中华孝文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文化素质教育的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文化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要解决好“做人的问题”[2]。首先,可以将孝文化核心内容添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儒家思想和孝文化等内容。以思想政治课、人文素质课等课为基础,做好孝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通过董永卖身葬父、孟宗哭竹生笋、黄香扇枕温衾等故事,可以给学生心灵的洗涤。老师们可以将古代有关孝文化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当初社会中的孝文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儒学孝文化经典内容进行阅读和鉴赏,在阅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此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学校在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孝文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开设孝文化课程,促使大学生进行对孝文化课程的修读,聘请孝文化研究专家定期为学生进行孝文化讲座,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有关“孝”的人和事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和道德教育。朱小蔓、朱永新认为在学习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主动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多读有关孝文化的经典书籍,以经典扎根,熏习心灵,陶冶情操,只有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从而纠正对孝道的误解和误行[3]。学校通过孝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孝文化教育的效果,也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孝文化的重要性,产生孝的意识与行动。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孝文化校内传播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聊天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媒介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在网上学习就更不在话下了。在这种环境下,独立学院在大力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大学生这一生活方式特点,充分用好互联网,广泛传播中华孝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传统孝文化知识。张兰认为要顺应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孝道美德的宣传。以“办道德讲堂、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将道德大讲堂开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站进行线上线下的同时传播[4]。搭建在线教育平台,通过这一新颖的方式,减少大学生对书本上“死板”理论的排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制约,可以自由的选择老师,让孝文化更加自由地传播。学生们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自由的把握学习进度,遇到不懂的可以反复回放、在线咨询。同时在网上记录每个学习者的详细个人信息,将每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网上学习的时间、章节练习以及期末考试等自动记录在案。现代人注重的是个性发展,学校培养人才也不能照搬传统教学标准,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反而会加大大学生心理的排斥感。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相对于传统教育资源,它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更能够吸引大学生。

  四、结合中国节日开展学校孝文化宣传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传统节日印象的淡化、情感的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外的一些节日慢慢在大学生中流行,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大学生更乐意去庆贺这些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理解却很肤浅,所以反应比较冷淡。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极其宝贵的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各自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独立学院应当抓住每个特殊节日时机,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为载体,开展孝文化宣传教育,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三八妇女节等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对老师、父母以及长辈进行节日问候,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小礼物;结合“老人节”和节日假期为敬老院的老人送温暖、送祝福等。通过类似的活动让大学生们感恩长辈的教育,体验家庭和社会的温暖、真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践水平。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孝文化的厚重,唤醒学生们心中的那颗孝心,在独立学院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打上孝文化的烙印。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2

  一、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全面传承校园文化

  首先,要做好前端控制。高校各部门是档案立卷归档第一线,需要各部门协助配合,自觉积累档案,主动报送收藏,保证其完整性、连续性、多样性;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监督指导,督促立卷部门切实做好各个门类和载体形态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从源头上确保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同时,还要做好后续管理,防止出现有资源无管理局面,导致档案资源闲置,甚至流失。

  其次,加强调查和研究。向师生、社会广泛开展档案征集活动,扩大收集范围,特别是要收集与学校发展历史关系比较密切的档案,如老照片、老文件、老信笺等灵活开展档案征集工作,将流散于社会和个人的珍贵档案收集入馆,维护档案资源的安全与完整。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地方合作,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古迹、名人手迹等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收藏,不断丰富馆藏内容。

  第三,加强档案资源信息化工作。着重开展对数字档案资源尤其是网络档案资源的采集、整理与保存,实现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尤其需要对破损严重、面临失传的珍贵资料进行数据化整理和备份,延长资料生命,还原校史原貌,丰富校园文化。第四,主动做好重大活动资料留存。档案管理部门要围绕学校开展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等,积极参与现场采访、拍照、摄像等,主动记录档案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发挥档案存史、贯通未来的重要职责,从被动存史过渡到主动录史,以档案特有方式和角度,来主动记录和见证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底蕴,真正实现档案今世赖以知古、后世赖以知今的作用和价值。

  二、加强档案编研开发,深入凝练校园文化

  一是加强校史研究工作。通过编写校史、年鉴、大事记等,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总结、凝练学校独有的育人文化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例如,安徽医科大学在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从馆藏档案中发掘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学校前身东南医学院师生的题词“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讨论研究,最终确立为校训。通过对校史的梳理和回顾,学校大力弘扬“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光荣传统,秉承“兴国、奉献、仁爱”的育人理念,倡导践行“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学风。

  二是加强爱国爱校教育。以重大纪念日、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开展实物展、图片展、特色讲座、专题影片等富有档案特色的爱国爱校宣传教育活动,把寂静无声的档案资料开发成灵活多样、贴近实际、富有影响力的育人资源。

  三是做好专门档案的编研。如编辑知名校友录、教授录、学子创业录等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爱校创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编辑科研论文、成果集、优秀教案集,使师生了解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和理论,激发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锻炼科研能力。四是开发个性化档案资料。档案部门需要紧贴学校发展脉络,深度提炼学校特色文化档案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加工,形成二次、三次信息,然后精心组织编排,利用平面和立体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形成校园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馆舍基础设施建设,形象展示校园文化

  高校档案馆不应简单理解为堆书存档的地方,而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状况,激发校园文化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档案建筑设计是校园文化最物化最直观的展现渠道,高校的档案馆不仅仅是档案保管的基地,更是爱国爱校教育的基地,是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档案馆舍建设既要考虑档案保管的特殊需求,更要从文化建设的高度谋划馆舍功能,体现出开放性、公众性、安全性、发展性的特点,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校园文化资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档案馆舍建设要体现以下学校特色:一是与校园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馆舍的规划选址力求整体协调,建筑装修体现古朴厚重,将高校档案馆建筑的形象与校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成为整个校园建筑文化的有机组织部分。二是突出档案馆传承校园文化的功能承载体。高校档案馆的建筑设备包括现代化设施配置完善程度,不仅体现着校园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档案馆建筑设计、内部装修等各方面都要能传递校园文化。三是推进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三位一体建设。“三馆”建设力求和谐地融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档案资源互为共享,能更好地以图片、影像、实物等各种展品,展现学校的办学历程、办学传统和师生员工勤奋创业的足迹和精神,传递正能量,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荣誉感、使命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和员工爱国爱校、不断开拓创新。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效共享校园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QQ、微博、微信等通讯方式随处可见、触手可及。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由手工操作方式向自动化管理转变,使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化和智能化,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精确便捷的服务,更好地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国内许多高校和地方政府在档案信息化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为我们档案工作创新提供很好范例。北京大学档案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3D技术,建设基于因特网的虚拟数字化档案馆,通过在网站上设立“名人档案”、“燕园师林”和“院士长廊”等专栏,建立“京师大学堂”、“西南联合大学”等历史图集展览版块,让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自由浏览,更大范围传播北大光荣传统和精神文化。南京大学充分利用自己研发的“南大之星”对档案进行编排归档,通过宣传展览、网络共享等方式向社会宣传南大,提升南大人的`自豪感。武汉市档案馆已经推出“武汉(手机)档案信息及文化推送系统”,市民通过手机即可查阅档案资料,成为全国首个“指尖上的档案馆”。面对微时代,高校档案馆亟需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技术手段来加快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和共享,使利用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利用档案文化资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档案数据的查询、浏览与借阅,让档案活起来,让历史穿越到新时代。提高档案信息建设水平,应该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硬件投入,为档案馆配备必要的信息化办公设备和通讯网络,引进并开发档案管理软件,推进新技术应用进程,提高档案的服务效率,使档案成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各种信息库建设,对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经过加工筛选,建成有特色的教学档案信息库、科研成果信息库、学生就业档案信息库、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库、名人档案信息库、荣誉档案信息库等,在激励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学生发奋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三是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一些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引进现代化查阅手段,适应数字阅读时代的要求。

  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主动传播校园文化

  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行为的具体实施者,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创新思维等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传播的连接。如果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能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分类、合理编研、娴熟讲解,本身就是一种厚重校园文化,而且会极大促进校园文化广泛传播。但不少高校认为档案管理只是一项机械呆板工作,不需要过高技术水平,所以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年龄结构老化、学龄层次较低、专业知识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档案传播校园文化功能。因此,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紧迫,不仅是高水平档案工作的需要,更是高水平大学的标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度。通过人才引进、交流学习、继续教育等方式,确保他们在学习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积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经验及技术,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编研开发、科学分类、宣传策划等专业素养,让档案成为“有形”的校园文化。二是注重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热爱度。由于社会认识偏颇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激情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社会形象和参与热情。这就要求高校把一部分热爱档案、富有激情、肯于钻研的人员选配在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为高校档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让档案成为“有为”的校园文化。三是注重提高档案讲解员娴熟度。档案管理大多是资料整理和保存借阅,但学校重大活动需要展览展示,必须要有一批业务熟练、仪表端庄的档案讲解人员,对其进行富有感染力地解说,使“存在”档案馆的资料“活在”广大师生心目中,使档案成为“有声”的校园文化。四是注重培养档案工作人员守纪度。档案资料中有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有的甚至涉及国家机密。这就必须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底线思维,不能因为个人原因造成档案资料重大损失或泄露国家机密,让档案资料成为“有节”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3

  摘要:寻找文化的精髓,这是当前高校教学活动成熟发展的生动展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前正面临产业结构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掌握扎实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诉求。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多层次内涵认知入手,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问题欠缺认知,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价值,进而根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种诉求,从而分析茶文化视阈下做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视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主导;精神启迪

  在职业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变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已经不再是一种文化素材的引导与诠释,更是精神理念的集中诠释。因此,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素材进行丰富,同时也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引导学生的全面参与,从而构建学生参与、学生主导、学生启迪的校园文化。

  1物质与精神的融合:茶文化的多层次内涵认知

  首先,茶文化是一种物质元素,完善的物质基础是茶文化发展的前提与关键,从最初的祭祀药用,到今天的大众性文化,真正推进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茶叶产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优化。客观的看,茶叶之所以能够从一种贵族生活元素,发展成为大众生活元素,关键就是茶叶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茶的物质属性是茶文化发展的基础,更是整个茶文化机制稳定发挥的关键。茶通过不断传播之后,其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机制,都是在物质元素的影响下,突破融入大众自身的饮茶生活习惯,进而真正构建了独立的茶文化机制。此外,茶文化也是一种丰富生动的文化内容,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也是整个茶文化价值呈现的基础,更是我们对茶文化形成直观了解的关键。从静态化的茶画艺术、茶诗歌,再到动态化的茶艺表演活动等等,茶文化都在这些生动内容中,得以生动表达。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也让我们对茶文化形成了直观有效的理解。即使在今天,茶文化,也在茶的多种应用过程中,得以生动诠释。

  2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问题欠缺认知

  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日益深入背景下,校园文化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也为高职教育的全面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当前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日益深化,并且逐渐发展成为高职教育活动全面改革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其理论应用体系化不足,且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事实上,在高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更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之中,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既违背了高职教学的专业特征要求,也影响了高职教学实用人才的培养诉求。当然,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其中除了文化元素的筛选与应用外,更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这才是整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但是,如果对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状况看,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对学生文化认同习惯的理解与参与不足,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效果。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更多将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基础表面,缺乏对校园文化实质问题的综合考虑,比如,其校园文化在建设时,多数关注的是校园文化的条幅设置或者学生群体的誓言、口号,校园文化机制未能发挥其理想效果,所以,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合理科学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进程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生动诠释,完善而体系化的校园文化,更是隶属于学校自身特色的一种天然“基因”。实际上,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与传承者,应该是学生,也只有是学生,才能实现理想的文化建设效果。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未能有效采集学生的意见,也未能构建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匹配的文化环境,这就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效果。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价值

  实际上,在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影响下,审美艺术与精神理念日益多元化,整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渐呈现出文化形式的现代化与文化元素的多样化。当然,在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成熟的今天,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全新的文化形态,这不仅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形成了极佳的精神引导,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氛围营造,搭建了理想的平台。结合校园文化氛围的价值影响与内涵特征看,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不仅符合高职教育创新改革的实施诉求,也是高职学生全面素养培养的目标所在。所以,通过强化高职院校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环境,在积极研判高职学生文化需求和关注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完善的文化建设,从而真正推动高职教学,实现全面发展与本质创新。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内容,更是提升高职院校实力与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动力,也是高职基础性教学,战略性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要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的今天,高职院校为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如何才能让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教学,实现最佳效果,就需要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所承载的影响力是深厚的,除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之外,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理念与实践精神等等,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个人行为,形成了重要启迪。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种诉求

  对于当前高职校园来说,其文化积累、教学目标与精神共识等等,都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启迪。校园文化作为凝聚师生意识,提升学生认同的重要动力来源,选择能够反映和诠释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特色的文化素材,至关重要。当然,校园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通过文化素材的堆砌与累积,而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融入学生诉求,在广大师生积极践行与不断传承之后,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与思维理念。校园文化,不仅是影响高职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在互联网文化下,各种文化内容与传播方式也日益多样。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能盲目开展,要注重立足学生的文化接受方式,乃至学习文化的习惯,通过合理融入,综合利用,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理想效果。在多元文化创新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活动,也在面临一系列诉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在客观认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所存在客观问题的前提下,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维度,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沟通载体,在选择合适文化素材的基础上,构建极具内涵、充满竞争力的高职校园文化,从而满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项诉求。

  5茶文化视阈下做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结合当前茶文化的价值与影响看,其中所诠释的精神理念与人文思维,都是当前我们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意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化,也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而层次化的内容。特别是茶文化的动态实践性,乃至体验性,都将在丰富高职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人文素养。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而言,要站在当前社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所提出的全新教学诉求出发,通过找准文化建设的定位与侧重点,从而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诉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所诠释的便捷性,使得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下,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将自身所想传递的精神内容以更直观文化方式,来进行展示与表达,使得学生能够有效体会到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为学生交流与师生沟通,搭建了极具文化内涵的教学平台,从而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素质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在参与高职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也需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时代环境来说,高职教育面临一系列改革,做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结合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与文化特色看,其中所诠释的理念是多样化、生动化的,因此,我们对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改造,并且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文化环境之中,从而实现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合理引导。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往往会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想要实现理想的学生培养效果,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机制,寻求调节学生心理诉求的文化方案。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在当前多元文化交流的今天,可以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因素,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文化外,现代文化等等理念,都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点所在。该文化的内涵,不仅适用于学生成长,同时也与高职院校教学创新风格相匹配。

  6结语

  校园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与创新活动的核心所在。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时,其中依旧存在一系列不足,尤其是文化元素的缺失,学生参与性的不足,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茶文化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看,其中所诠释的多种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能够为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丁蕾.论强调文化素质培养而引发的思维训练法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广告策划”课程为例[J].祖国,20xx(8):113-114.

  [2]赵俊浩,余时平,童锦峰.基于新媒体条件下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8):121-122.

  [3]贾韡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与重构———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西部学刊,20xx(8):199-200.

  [4]闫晶,周光大,高虹,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J],职业技术,20xx(10):114-115.

  [5]龙柳婧.基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服装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文艺家,20xx(10):155-15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4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大致相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文化,是组织精神层面的管理。在各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导向性、团队凝聚力、约束力、精神激励及推动等。基于两者的共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两者实现高度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在高职高专校园内营造企业运营环境,与高职高专大学的特色学科实现对接,这样才有利于体现高职高专大学独有的办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缺乏文化底蕴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高专大学成立历史晚,不管在办学规模、硬软件设施、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造成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历史底蕴,显得品味不够、层次不高。

  2、盲目跟风

  社会中很多高职高专大学通常采用“拿来主义”,存在盲目“跟风”,模仿其他高等大学,尤其是本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造校园口号、第二课堂组织、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伦不类”的局面,无法触及校园文化的灵魂。

  3、缺乏特色

  高职高专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体现“职业性”,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大学往往忽略了此点。企业在录用高职高专大学学生时,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员工做到“零培训”上岗。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企业也希望新员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及企业文化,做到无缝衔接。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1、有利于学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拟、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高专”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角色感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同于企业中的员工,尽管现在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们初出茅庐。理论功底也许很扎实但是缺少实战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掌握相关企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自己在企业中职业角色的认知。

  3、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意识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为典型的“90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自学能力等普遍较差,在就业中往往出现“不适应”症状。事实上,这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己职业意识薄弱等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将企业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怀、生产氛围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未雨绸缪,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新鲜血液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四、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价值革命,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拒绝浮躁,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感性中实现质的突破,用绚丽的表象点燃整个校园的激情。

  1、建立校园MI(理念识别)

  第一,建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系着高职高专大学的生死存亡。高职高专大学不同于企业,它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学远景及大学精神。高职高专大学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历史及办学目标来体现高职高专大学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校园精神及理念,培育个性鲜明和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及远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及学生的内在潜力。

  2、建立校园VI(视觉识别)

  在高职高专大学发展过程中,要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园识别各个要素,包括统一的标识、校园服装、旗帜、宣传语、印刷品等以此来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树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强学校责任感和办学信誉。

  3、建立校园BI(行为识别)

  第一,教师、企业、学生实现联动。学校将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例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徐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开发实用的课程,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室,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全新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第二课堂方面体现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二,校园外部服务社会。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确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规范师生在校园外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学校风采。

  4、塑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

  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具有校园特色的环境对教师成长、学生培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认真分析校园特色发育的物质文化,使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有力因素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例如根据自己办学历史,校园内部体现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风采;将校园建筑物以企业冠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根据学校办学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处处体现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

  从现有的校园文化实践教学运行情况来看,由于领导及专任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性认识不到位,经验不足,校园文化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还处于分散的、自发的状态。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欠规范。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无教学体系,往往是由任课教师随意安排。一些高校教师从观念上并没有明确什么是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认识模糊,更多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参加实践,忽视发挥参与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实践内容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教师在将诸多内容有机融合时,跨度和难度很大,易出现实践内容与大学生内在需求相互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割裂的倾向。实践教学过程随意性突出。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管理中缺乏统筹和规划,与校园文化活动安排计划没有做到紧密衔接,也未能形成党、政、团、系等各方面的力量组合起来的“大思政”互通立交桥,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在组织形式、实践规则、经费支持等方面受到制约,各种力量之间配合协调存在问题,各行其是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的德育资源不能做到高效组合,阶段性主题教育格局难以形成,实践教学就会因学时、经费、场所和教师等客观因素影响会断断续续,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上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单一考评方式,以书面作业为依据给定成绩。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他评轻自评、重量化考核轻定性研究,使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因此,如何做到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综合性、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程序合理性就成为完善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设立的,及时回应、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问题,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是学科建设的需要。全球化时代、媒体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社会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处于多元和无序的状态,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实践教学的主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同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化环境中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同时凸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关怀[3]。这就要求我们在事前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预期,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心声,及时掌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社会也十分关注的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针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

  高校教师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实践主题,创设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的.情景体验中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实践证明,“运用校园文化创设实践教学情景,往往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武装大学生”[4]。为此,我们既要充实和更新校园文化传统载体,又要不断拓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新型载体的渗透力和引导力,达到“渗透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将校训、校歌、校徽以及绿化和书画等融于校园景观之中,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以动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这些活动和管理中,提升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现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有效互动。要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利用管理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艺术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活动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多种活动,通过采取讲座、交流、专题演讲、互动辩论、知识竞赛、情节模拟、问卷调查、汇报展演等形式,将一些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理论、政治规范、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以活动载体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类社团的优势,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社团立足校园、服务同学,面向社会,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充分利用高校的BBS论坛、QQ群、MSN和博客等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虚拟、网上调研、实例分析、影像体验等网络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此外,还必须优化新媒体信息环境,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的信息监管机制,加大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创设教学情境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讲求一个“精”字。打造“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做到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主题和校园文化载体的紧密衔接。当前校园文化载体各具特色,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有的载体突出个性化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的载体突出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塑造。高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载体创设实践教学情境,切忌开展走马观花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二是讲求一个“特”字。即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开展要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不拘一格,注重创新。如一些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热点问题半月谈、大学生宣讲团、个人成长导师制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有益的价值观念。三是讲求一个“广”字。校园文化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做到辐射面广泛,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学习参与和实践体验中内化践行,把社会主流价值诉求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内化为行为选择。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建设论文12-13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12-13

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12-14

校园文化建设心得03-24

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方案11-22

校园文化建设标语01-26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10-11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经典04-19

校园文化建设心得05-17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12-16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

  一、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组织,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能够有力地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影响,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新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南,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学生党员能够继承和发扬大学精神,把握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同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大学生党员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多元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能够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了解广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联系高校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和服务广大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大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能将服务理念内化于心,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服务氛围,塑造服务品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热情,使服务精神成为大学生党员的一种价值选择,并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建校园文化。在校园服务文化的熏陶下,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凝聚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才能促进校园其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项工作协调配合,高校服务学生党支部具有先锋堡垒作用,能有效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者,是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引领广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也能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减少利益冲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因此,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二、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其自身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导向,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信念。其次,要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第一,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党员义务服务日”等制度,争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第二,建立学生党员服务责任制和承诺制,确保大学生党员主动联系广大学生,为广大学生服务,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第三,应建立以广大学生满意为标准的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党员奖惩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质量和学生党员的服务素质。

  (二)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发挥其桥梁作用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也能使广大学生乐于接受,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时事政策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党员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考察调研、爱心奉献等,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服务活动加强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联系,树立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的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注重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校园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有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大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骨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优势,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感染、帮带身边的普通学生,激发广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2

  一、啦啦操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促进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啦啦操运动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校园体育的升温,在学校的多个场合、如体育场、运动馆等,随处能够看到啦啦操的锻炼群体,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生机勃勃,有效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1.2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体育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啦啦操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内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力、健康的心理等,还可以娱乐学生生活,激励学生凝聚力,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啦啦操虽然属于体育运动,但也是一种文化和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啦啦操活动的锻炼,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和文明意识,还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3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啦啦操属于集体运动项目,学生通过长期参加啦啦操比赛及表演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整个团队的协作和凝聚力。学生一旦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训练和学习中来,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学生能够自觉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睦相处,一旦整个演出获得成功或者比赛取得好成绩,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成就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获得好成绩。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啦啦操是一项集体体育运动项目,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生柔韧性差、动作不协调、不到位等,学生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必须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去完成。学生只有不怕苦、不怕累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长期锻炼过程中,使学生的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宝贵品质得到了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啦啦操也属于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特征,在啦啦操训练或竞技过程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学生要完美完成高难度动作存在较大困难,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借此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4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啦啦操活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其丰富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多年传统的运动模式发生了本质改变。由于啦啦操自身的特点,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可以自由选用不同的风格充实锻炼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热情,还能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通过各种类型的啦啦操比赛和表演,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1.5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1)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文化素养属于综合性的体育素质,具体包括体育知识、技能、意识、兴趣和习惯等。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对于啦啦操运动也具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啦啦操锻炼,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运动素质,从而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生还可以通过开展啦啦操俱乐部等形式开展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品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升,对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本质来说,啦啦操属于艺术体育的范畴,既具有体育锻炼的功能,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学生在啦啦操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展示自我,还能从中感受到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同时,比赛或表演啦啦操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高超技术、流畅的编排及强烈的节奏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啦啦操的艺术性,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1.6促进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啦啦操运动属于集体项目,要确保比赛或表演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集体努力共同协调完成,在训练过程中大家必须团结、配合,通过啦啦操的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学生在相处过程中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和同学相处,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除此之外,通过啦啦操集体活动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养成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团结友爱等行为习惯,这些都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7促进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角色

  啦啦操运动属于集体项目,通过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训练过程中的每个动作、造型等,都需要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自我,理解他人,所有学生都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通过团队协作一起享受快乐和心酸,使学生能够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促进学生树立个人服从集体、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在参与啦啦操比赛活动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协调配合,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忍受失败的心酸,对于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毅力、恒心、团队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促进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结

  啦啦操作为新兴起的体育项目,由于具有强身健体、心理调节、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啦啦操项目,为构建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保驾护航。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

  摘 要:话剧发展史与校园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从话剧素养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基点,概括了话剧回归校园的可行性和需缺性,重点提出了话剧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消解“审美距离”的必要性。

  【关键词】话剧 校园文化 趋势 意义

  话剧,作为20世纪发展而来的中国的新文学体裁,其艺术精神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和地方戏剧,也有别当下流行的电影和电视等大众艺术。比起很多传媒艺术而言,话剧是间于快餐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一种的一种“文艺营养餐”。

  因为,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在“现实——梦想,躁动——深情”间建立一种情感载体,“话剧”很好地将命运起落与历史浩荡沧桑的感受浓缩到一个直观且诗意的舞台上。从世界文化史来看,表演和观看“剧”对于人类来说,早已经成为一种理解力生成和一种精神向往的依托方式。当代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对生活、对人类的情感和历史审视的教育不可或缺,这对大学生理解生活,培养社会精神有着重要的感染作用。

  一、具有百年历史的话剧艺术诞生于校园,发展于校园,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心理转化途径

  追溯文化历史,校园话剧在中国新文化发展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从1907年留日学生创办的春柳剧社开始,当时青年学生们利用最初的话剧萌芽姿态,伫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土的一角上气血长啸,向侵略者发出不屈的声音。他们用话剧的方式呼唤民众奋起反抗,这段文艺历史赋予了中国青年学生民族脊梁和话剧的战斗品格。这种品格蔓延于整个20世纪的前半叶的社会发展进程。建国以后,大概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新时期,话剧的复苏之路仿佛在又一次在历史的原点上得以起步。原因在于:第一、情感释放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十分的复杂,他们面临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交与择友,恋爱的压力,经济贫困的压力等等,有压力就需要排解。

  作为一个群体,或者一代人心中的郁闷排解,需要依靠恰切的艺术形式排解。第二,个性表现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充满丰富的个性色彩,其本质是寻求自我的展示,追求自我的欣赏和陶醉,从而获取自我满足。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舞台都是人们展示自我、达到自我欣赏的目的的最好形式。改革开放带来的个性和思想的解放,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舞台共同抒发内心的情感成为必然。第三,对现代主义的青睐。

  追求时尚和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求,求新求变的心理是对现实最好的反思态度,决定了话剧复兴的可能性。既然以往的`现实主义表达传统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需求,那么后现代的无目的叙述,朦胧的意愿表达,就会成为青年人反理性的一种钟爱。第四,对经典的热爱。不管是创新还是旧戏重排,都反映了大学生的人文血脉追求,多接触经典的思想和艺术,多接受人文滋养,可以净化心灵和品格。盘点当时我国历届大学生排演节目单前几名可见一斑,它们是:《雷雨》《日出》《茶花女》《倾城之恋》《悭吝人》等等,经典给他们思想和艺术滋养的同时,也反映排演者对人文理想的追求。从中国话剧所经历的两个兴盛的时期来看,话剧曾负载了深重的时代背景的和心理诉求,话剧校园之路走得可谓“百年沧桑,归去来兮“。

  民主革命时期的话剧注重外部的张扬,当下校园话剧注重走入心灵深处,从呼喊到静思,戏剧承载着隽永绵长的哲学韵味,承载着高迈的人生理想,话剧作为一个城市高端文化的象征,秉持民族复兴、启迪民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审美需求。可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上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气质,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怎样的讨论和估价都不为过。

  二、让话剧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当代大学生话剧修养培养的趋势和意义

  (一)大学戏剧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趋势

  第一,大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潜在的观众。目前,我们的社会里懂戏爱戏的年轻人甚少。但是,大学校园里真实的状态是:话剧创作处于有待开发的本色状态。这种状态的本质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因为你们中的大部分其实从来没有主动接近过戏剧,需要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给予重视和培养。

  话剧确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目前还不能完全走入普通大众。那么,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将来在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导时,怎样才能真正地代表一代人去拉近和话剧的距离?所幸的是,21世纪以来,首都北京各大校园戏剧方兴未艾,大学生们将身边事迹编演,话剧氛围很浓厚。据统计,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市举办过大学生戏剧节,充分证明了大学生作为话剧的知音和市场的可行性。戏剧走进校园,可以解决话剧的市场问题,也提升了学生素质,最终达成弘扬和继承文化的正面发展,使之成为是中国当下戏剧发展的原动力。第二,话剧艺术再次回归到大学生文化的围墙。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戏剧活动从来都是青年知识求索者的生活情状的体现,表现出明显的业余的,民间的、青春的形态。

  生命的形态需有一种能够承载的载体,这样来讲,大学生话剧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表达。其实在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根本不会用艺术的成熟和深厚度去苛刻学生戏剧,它的意义恰恰可能就在于成熟和深厚之外,也才真正地靠近戏剧精神的本色。近年来发展趋势明显回归校园:一方面不少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成就了戏剧校园化发展。现在不仅有专业的戏剧院校培养话剧人才,而且很多知名大学都设置了影视专业课程,师生们在一起搞创作,演小品,排话剧,他们的身份处在专业与业余之间,但却是一支不断壮大的大学生演出队伍。

  戏剧在这样的土壤上在向自由支配的态势发展,学生们的组织形式液从自发到团体,不断地寻求着演出和创造的新形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结社中得到做成功者管理者的尝试,肯定自我价值。校园剧社的组织和排演是很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校内有效实践方式。很多接触过戏剧的学校的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都肯定话剧排演的锻炼人多种能力的功效,既要上下打理、协调沟通、全盘操作,组织制作和排演,又要招募演员、服装、道具等事务工作。他们看重的不是演得好和坏,而是过程和体验。当然经费和条件制约下戏剧发展还有待探索的空间,但是繁荣的步伐也在铮铮有声。

  (二)大学校园开展戏剧文化的意义

  (1)从戏剧艺术的形式、功能看戏剧教育的意义。话剧囊括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等艺术样式,使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一是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戏剧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门类,可以使之从多种艺术中接受美的积累和启迪,使原有的审美体系得到多层面、多方向的冲击,从而不断修正、整合与重塑。二是开发智能潜力,提升创新能力。在戏剧教育中,剧目鉴赏和创造均涉及多种艺术感知,从而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够达到很大程度的融合贯通和协调发展,从而提高智慧开发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大学生的感性互动,培养协调合作精神。戏剧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感知和控制,不断发现人际情感的多样性,平衡交流方式,达成对人际情感的发现和沟通,进而理解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戏剧鉴赏和创作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了解人、发现人、创造人的过程。从艺术教育的智识功能,看大学生戏剧教育的意义。除了戏剧的形式上以外,戏剧的内容也对大学生的综合修养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历史性。这个特点决定戏剧能够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

  戏剧题材能够包含丰富的历史故事,民族英雄,对树立大学生牢固的民族认同感奠定形象化的基础。其次是复杂性。“小舞台,大人生”,意思是戏剧能够阐述大千社会,是社会事件的高度浓缩,曲折的故事情节,复杂的戏剧冲突,出其不意超越日常,那才有戏可看,就此,可以训练大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再次就是矛盾性。戏剧中的矛盾展现的不只是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矛盾,还有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矛盾,矛盾的发展、化解或者彰显,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所以戏本身,是可以促使创作者和观众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现实中大部分人很难有如此丰富的、浓缩的生命体验。

  三、“延伸到心灵中,融入到生命之中”——消解大学生与话剧“距离”的策略

  大学生与话剧之间,目前是存在距离的。对于戏剧艺术在年轻人中一度失去吸引力这一现象,业界习惯归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认为是审美心理的问题。此观点认为戏剧在文化贫乏的年代得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而如今的年轻人的成长是从影视文化中开始的,势必会形成记忆和怀旧的审美差距。

  但是,这是一种建立在狭窄的思维经验上的推论,是期待效果上的失望和绝望,这是有悖科学的接受心理学的。另一方面认为是时代造就的。此观点认为戏剧之所以沉寂50多年,主要是来自新中国教育体制、专业戏剧院团的兴起、直抒胸臆的思想需求在弱化、政治压力、青年学生单纯而热情的品质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认为在时代思潮的规整下,那些年的学生没有那么多个性要发扬,没有那么多心理要疏通,也没有那么多的千奇百怪的情感要释放。

  当然,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研究那个时期的人性,这也是个伪判定。所以,距离不是一个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而是教育和引导力量的问题。话剧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经典,不应该单纯地去迎合文化意识薄弱的青年人审美心理,而是应该设法去引导去沟通,设法将之引向高尚的审美情趣。话剧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不算远,只是尚处于一种相互守望的姿态,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尽快地去发掘话剧的魅力和智性,使大学文化与之牵手。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一是填补造成审美距离的理论基础。通过大学教育开设戏剧课程,使大学生逐渐了解话剧,培养对话剧的兴趣,明确话剧艺术对于人类文化的功能,达成二者的沟通与融合。因为如果观众不懂欣赏,很多时候是缺乏艺术修养所造成隔阂的原因,而不是诉求和感情缺失的原因。

  二是开设符合戏剧特点的课程。充分挖掘戏剧的教育功能,必要时结合地方戏剧课的开设,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别、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其民族文化价值观。

  三是重视戏剧社团的教育载体作用。学校应给与政策支持。还可以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四是推动戏剧欣赏是开展大学生戏剧教育的重要形式。戏剧艺术美不仅包含创造的美,也包含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开展戏剧欣赏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审美思维起到导向的作用。五是促进戏剧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戏剧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戏剧实践,是促进戏剧艺术发展的肥沃土地,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是相通的。大学戏剧实践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既要注重传播价值,又要注重艺术价值。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成就其文化价值。综上所述,消解戏剧与大学生的之间的距离,培养其戏剧文化的精神情结,重在认识戏剧与我们割舍不掉的精神链接。

  从人类自身来讲,看戏,就是从娱乐到欣赏再到审美的精神享受过程,审美意象的引发性是提高鉴赏体验的必由之路;参与创作的主动性就是完成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心灵陶冶。所以,如果说,将戏剧审美融入现代生活是应该复兴的文化方式,那么,将话剧审美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便是戏剧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认识身边的戏剧资源以及走近戏剧的可能性,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体现。正如于丹教授的所说:我们希望戏剧成为大学生心中的一种理念,将之延伸到心灵中,融入到生命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秀梅,张福海.戏剧奖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董健.戏剧与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

  [3]吴宇.曾怡园.大学生戏剧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四川戏剧,20xx(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4

  一、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首先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必须立足于现实,依托人、物、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开展,而校园文化客观地创造了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互为指导和促进作用。我国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的价值导向,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此为核心,与地区和学校特色相结合,积极开展以此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要传承和创造文化,而且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因此就教育内容及导向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期间主要侵染在学校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因此积极健康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促使学生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二、当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呈现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态势,社会思想也趋于多元化,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了冲击,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民主观方面的渗透,其利用留学、电影、媒体、商品等生活化的渠道,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向青年学生推广,极大的动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大于内容

  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应该相得益彰、互为依托。但近年来各大高校一味的建高楼修大厦,校园规划和楼宇建设渐趋世俗和庸俗化,以追求在全国“高大全最”为目标,却忽略了校园文化的人文素养的建设,这不但影响了高校的形象,也对师生的思想风貌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师生中形成了一切以利益为衡量标准,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加剧。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也一味逢迎学生的娱乐心态,思考性、艺术性的活动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且校园活动往往与商业活动相结合,已失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作用。

  (三)网络科技时代的负面影响

  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科技产品应运而生。现代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但在大学校园里,手机除了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之外,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教室里、宿舍里时时处处看到大学生“低头一族”,学生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手机上,用手机除了看电影、玩游戏、聊天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用途。同时,由于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的改善,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资料和信息服务。但是职业院校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游戏娱乐,而且网络和手机散布不良信息非常迅速,学生很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等。

  三、加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校园文化是新时期职业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新疆地方特色,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始终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指导思想

  青少年聚集的高校历来都是我国思想动态的风向标,青年崇尚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都将对我国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职业院校总体面对的学生在整体素养和客观理性看待事物上有所欠缺,因此职业院校更应该时刻秉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阐述和诠释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让学生在校熏染主流意识形态,在外实践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实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从而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看待事物,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学生团体活动和主题教育中,可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表达主题,寓教于乐,让学生自发的去思考和践行,认识到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自觉地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和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

  (二)始终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内涵建设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要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也要坚持文化内涵建设,避免空洞浮华、形式主义的校园环境。当今高校不良风气盛行,也影响到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物质建设和精神内涵同时兼顾,也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贯穿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也要注重新疆地方特色和学校自身的追求,切忌盲目跟风、铺张浪费。同时,物质文化建设具有延续性和适应性,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刻结合社会变化和学生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但是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一脉相承,时刻体现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三)始终不断创新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形式

  精神文化建设不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它不是可以直观体验到,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得以实现,因此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表现给学生就显得尤其重要。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始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较固定,但是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和触动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就必须跟随教育对象的特点有效开展。首先,要认真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选择有效的形式将教育内容进行传达;其次,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老调重弹,学生没有新鲜感,自然也不会有感知上的刺激,认可的程度会相对降低;另外,精神活动的组织者也可以多元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进行,让与学生更接近更熟悉的教师或学生工作和去策划实施,学生的参与度会比较高,接受程度也会提升。最后,要积极发现好的典型,树立典范,让学生去模仿和学习,以榜样和偶像的力量感召学生传承优秀的精神文化。

  (四)始终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和载体

  手机、电脑是学生普遍拥有并且喜欢依赖的科技产品,微信、QQ、微博、论坛等是学生交流沟通、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的媒介,这已经是趋势,我们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现象,也应该毫不避讳的利用好这些媒介。传统的教育载体应该继续巩固和加强,但是新兴的媒介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高校应该率先占领这个领域,让大量积极向健康的教育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通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形成网上信息传播的良好风气,要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在今天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而此时在职业院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在教授职业技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切实加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使之更具活力和效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5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呈现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兴起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全球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呈现在网络环境里,人们所获得的往往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这点在网络上显然非常的局限,只通过网页上的文字和视频,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是脆弱,甚至会脱离实际,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不牢固的。大学生一旦陷入某些不良事物的漩涡,将很难自拔。比如个别学生上了大学远离家乡,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往往沉迷网络,乐不思蜀,严重的还会荒废学业。网络上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长期的网上活动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视力和心脑血管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对网络生活沉迷的可诱发“网络强迫症”,其表现为上网高度集中、反应敏捷,不上网时魂不守舍、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有时会使人丧失正常的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因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古怪。

  (二)商业文化的进驻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大多举办校园活动的单位都会寻找资助单位,借以宣传商品来获得赞助费,在此同时,虽然会锻炼相关寻找赞助商的学生的外联能力,但是,与之俱来的商业化信息和功利思想也会充斥着校园。在大学校园中,学校一面强调着无私奉献、普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还要适当调节着商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商业化往往要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那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在感染着高校学生,使得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与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只讲利润和收益,不讲奉献和原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托关系办理停薪留职或者长期请病假去外地兼职工作,部分教师为了科研成果,不惜违背事实,背叛应有的道德和科研精神,窃取成果、抄袭等。这种功利思想还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或面临择业时过分追求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己适合的方面和自身所长。这种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校园文化理解的误区

  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呈现,其真正内涵是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特点、个性和面貌。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楼、图书馆、绿化环境等,而精神文化则是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比如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通过校园风气和校园活动、人文环境共同作用,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种文化是超越口头的知识传授的一种高层次的教授方法,校园文化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其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过于狭隘,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认为是单纯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而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当中,校园则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客体不明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应该是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个人应该乐在其中并且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参与接收和改造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学生的求知过程和人际活动都折射到校园文化当中,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着,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学校批准的正式社团,也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于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乐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老师都有自己的风貌,教师的教风影响着学风。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担任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还有一类默默奉献的后勤服务人员,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后勤服务人员一直担负着沉重、繁杂、琐碎的膳食、校园清洁、维修等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真正的客体是环境清幽的校园环境、政治、经济、风气蓬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员结构不健全,大多数教师可能没有这种意识,单纯地把学生当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和其他人员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大多忙于科研或教学等活动,并且迫于成绩压力,还会压制学生过多的举办校园活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实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教师和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明显,使校园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学生文娱活动。

  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对校园文化的投入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更多生源,其规模效益就能凸现,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注意软、硬件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国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在硬件方面的建设,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软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对它的营造也能反映出校园文化主体在营造校园文化是所拥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品格。现在大量的扩招,致使老校区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学校不得不采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新校区建立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城区。大量的学生涌入,给基础设施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础设施方面一般能够一步到位,但崭新的校区缺乏大学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个性化校园文化

  传统的艺术节或文艺演出,提前一两个月就通知开始准备,精心的排练,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如愿表演,这就会损失很多人力和时间,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许是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没有实施,其实学生内心深处会向往自己动手、贴近生活的活动,比如将学生带到野外,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演唱或表演各种风格的节目,所有的食宿安排除了由学校提供的基础的帐篷和炊具以外,其余由学生自己安排。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真正的体味过,才知道父母给予的衣来伸手的生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现在一些高校存在着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学校目标、职能、办学规模上刻意追求与国内一流的高校看齐,忽略甚至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许多高校为了变身综合性大学,千篇一律地设置了很多与其他高校相同的专业,忽视了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本校特色的有机衔接。

  (三)建设高水准的大学生社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把生命个体的需求分为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生活需求、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较高层次需求,社团的发展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社团不仅是会员发展兴趣爱好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也受到教育和熏陶,也只有这样,社团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赢得一席之地。从更高的角度看,学生社团的使命也在于使更多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社团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心理氛围,将极大地激发所有的成员为着目标齐心协力,积极拓展活动阵地,办出精品活动,参与者还能够间接感受到社团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社团作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在共性的基本原则上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提高,而社团则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进行活动。社团的日常活动从不同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锻炼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生活学会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社团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人文素质的提升,既需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更需要校园整体氛围的熏陶。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其拥有普及面大、自我特色较浓的特点,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继而感染引导甚至塑造一个整体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群体。社团有助于学生自我规划人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社团成员较易于完成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大学德育的教材中不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许多大学生都不以为然,对于入学的心理健康测试也是草草了事,甚至有些问题学生不愿意面对心理工作室的老师,不愿意敞开心扉,也怕被同学知道自己的秘密。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学生。道德不只是外在的遵守,而要从心而发的自觉参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度过青春期困境的有力保障。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师资建设,利用课堂内外的力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铸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压力,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小结

  校园文化必须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管理是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军,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校教育责任,充分发挥文化传递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指导校园文化实践,培养新一代高科技人才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

  一、组织记忆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

  1.从形式上看,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在内涵上有共通点 组织记忆有三种形式:

  (1)精神层面的记忆,比如组织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物质层面的记忆,即组织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包括荣誉、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层面的记忆,即组织存在的行为规则、规章条例、办事程序和惯例。同样,大学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和一切环境设施,包括课程和专业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种规章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和传统风气等行为方式,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因此,校园文化在形式上的分类与组织记忆的存在形式在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2.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和组织记忆都具有历史性

  组织记忆是组织内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时间所记录下来的人与事的活动和信息积累,是学校事件和实践活动等历史事实的体验性记忆。而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这些文化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所以,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3.从内涵上看,组织记忆是建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学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对学校过往事件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可以说,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构件和主要通道。

  (1)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园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回味历史记忆、寻求教育价值和社会需要,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构校园文化,不是毫无价值地选择坚守史实,而是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对其进行重构,根据师生的身体实践、心理体验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师生实践活动中隐藏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2)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校园故事、典故、建筑遗址和关于壮大、变故和发展的学校记忆的创造,是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通过讲述历史、展望未来,把过去带回现实,建立自己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老一辈积存的文化内容加以价值审视和评判,经过“文化再造”后选择性地传播给后人。这个文化的审视和评判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遗忘的过程,也是学校的历史记忆被取舍、认同和接纳的过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记忆的改造,通过师生员工个体与集体的创新、批判和吸收等过程,实现成功的变迁,真正成为学校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记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记忆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

  历史记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历史记忆来参与建构。

  (1)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历史记忆是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的事件、活动及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记录在师生员工大脑中且已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其中蕴涵的价值,是学校发展的原养料。学校的发展必须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新的观念的和谐,并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下,根据外部变革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转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

  (2)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文化的记忆》一书分析了文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记忆。这个不断变化的认同过程是记忆选择和更新的过程,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准过程。由此,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员工在记录校园事件中不断认同和更新记忆的过程。

  (3)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记录历史是用来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因此,组织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拷贝,不只忠于“过去”,还要忠于“未来”,要通过学校记忆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通过历史记忆的各种养料滋养新的发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

  2.组织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集体记忆是组织个体记忆中雷同的部分,个人记忆需要来自共同存在的集体记忆的引领。

  (1)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由教师个体一代代地传递,教师记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完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会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师对学校记忆的个体认同、感知和加工过程也即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2)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智慧或教训等有关。这部分记忆由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和心理,如作为培训教师的基础材料,将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

  (3)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集体意象。这种意象体现了诸多关于做事方式和价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态。记忆形成的过程并不止于建立记忆,还在于在教师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校园是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发生在校园里的记忆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

  (1)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中找到教育对话的起点、共鸣点,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校园时空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记忆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校园生活的元素非常丰富:有校园环境的变迁,有记忆场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励志故事,有探究成长、解决情感问题的案例,也有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的教训和典故等,处处包含为人处事的典范和学习实践的生动事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3)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的框架内,学生只要还在校内,他们的话语体系、行为举止和言行习惯就十分契合。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画面,构成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组织记忆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思路

  1.以组织记忆方式架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建有多种思路。常见的一种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架构,通过提炼校园文化的总体状况,然后区分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从中细化出多种文化类型。这种方式虽然全面,但却有可能忽视一所学校生动的活动事实与人物。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组织记忆的方式,也即校园事件讲述、交流、回顾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在每个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记忆。从组织记忆方式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叙述。召集历经学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学校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中讲述、讨论交流,分享发生在校园的代表性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学校故事。

  (2)提炼学校精神,将学校故事和师生员工的体会、感受与叙事整合在一起,从中梳理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对频繁出现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整理加工,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的基本词汇。

  (3)展开学校精神,即从中引申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价值体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种文化形式都用一个或几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虽然这种方式应用得不多,但却不乏成功运用的例子,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的《北仑冲击波》一书,就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讲述了一系列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历程中,充满智慧的能够代表宁职院文化特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回忆、有反思,也有构建,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宁职院这所特色名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更新与成长。

  2.以组织记忆助推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记忆纷繁复杂。引导学校记忆是学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梳理、定格和丰富学校记忆的方式,来重构、优化校园文化,推动师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学校组织记忆。可以通过集体梳理、提炼提升,形成完整的集体记忆,让零散的记忆接上“记忆链”。具体的做法: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可以将学校师生中的核心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通过举办恳谈会、节日茶话会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等,共叙学校重大事件,联结个人记忆,延续集体故事。每学期回顾一些专题活动,建立梳理集体记忆的良好机制,定期评选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两年编辑汇集学校记忆文本,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积淀良好的学校记忆。

  (2)定格学校组织记忆。将学校记忆存储为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可以建立三种记忆定格:

  ①物质载体符号定格。将学校记忆符号化,借助校园物质载体来保存,如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开辟师生作品纪念馆,搭建学校记忆墙,编辑学校老照片,为优秀学子和教师塑像等。用这些载体记录历史,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给予学校环境和活动丰富的文化符号,提升校园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让学校记忆更鲜明、厚重。

  ②网络信息虚拟定格。建立校园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的资讯、图片、纪要等,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终端实时传达,供大家浏览和欣赏交流。

  ③活动仪式定格。构建特色记忆场所,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比如在一些特定场所,坚持举办某个纪念庆典,开展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演练来唤醒、保持和传达学校的活动记忆,维持记忆场所中积累的集体记忆。

  (3)丰富组织记忆。通过对记忆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和充实,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来建构内容丰厚的学校记忆。

  ①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条件。根据师生需要,强化参与式活动。每次活动组织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增强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让集体活动留下的记忆更广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会事件,推动实践探索。学校要顺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拓宽师生视野,开设时政讲座和论坛,组织师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探究和亲身实践,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历史节点的解读和建构,丰富其内涵,让学校记忆具有历史空间感。

  ③创新组织记忆。封闭和保守的学校记忆必然导致学校停滞不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学校记忆。在学校重大转型和提升时期,对学校记忆产物,诸如文化符号、制度规章、教育活动和传统仪式等,进行系统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显、时代感不强、过时了的内容,搭建顺应时代发展的记忆框架。通过重组和创构,建立学校新的记忆体系,推出新的文化产物,引发新的思考,满足新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大多建校时间短,缺少历史文化的积累。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时期,如何实现学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员工可以托付身心与灵魂的精神家园。组织记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价值。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记忆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学校记忆的叙事和重构方式,让更多的师生员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主体。通过个体到集体的学校记忆的更新与重构,积淀良好的组织记忆,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品位,将校园文化建设从纯理论的概念、框架中解放出来,并让校园文化建设在现实生动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叙事回顾与感性认识中得以创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

  (一)

  一、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

  首先,校园文化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指导思想与课程资源。任何学校都存在着自身特定的校园文化,并有意或无意的渗透到了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之中。特殊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学校的校风、氛围和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价值倾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校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校本课程开发者本人也是在这种校园文化下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开发者只有在校本课程中渗透校园文化,使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学校的基本信念相一致,才能与本学校相兼容,从而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本身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者应该具备文化敏感性,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学校中外显的或者内隐的文化,并能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其通过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具备教育的意义,从而将文化发扬光大。

  其次,特殊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促进了特殊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本课程发展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是校本课程发展的方向和价值所在。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基于自己的实际而开发的特色课程,它渗透了文化要素,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它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要把所承载的文化元素传递给学生,成为促进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同时,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使得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的“陶艺教育”校本课程,结合了本地的文化特色,在使学生了解了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改革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教学不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与给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平等参与、共同经历、自主探索、思想碰撞的知识生成与发现的过程。建立平等、合作、接纳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所有教职员参与并共同承担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责任已经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当今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环境重建与情景创设的重要性,认为儿童行为塑造、改变以及知识学习有赖于环境改造与重建。教学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部分,不同的教学环境暗示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改变教学应当从改变环境开始。教学环境单一必然导致教学过程单一,环境多样意味着教学的多样性;环境的结构化往往意味着教学的结构化。

  首先,特殊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的意识。特殊教师应该要认识到残疾儿童的学业发展与康复不仅仅是依靠密集的知识教学与大量机械的康复训练,课堂中教师创设的友善环境至关重要。残疾儿童很容易对单一的环境与教学方式产生厌烦感与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将教学和康复训练与班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个充满接纳、包容的亲切环境中对残疾儿童进行施教。

  其次,在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环境安排时,特殊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与任务对教学空间进行功能分区与配置,精心创设结构化的、生活化的、儿童友好型的教学情景,将家庭、学校、社区范围内真实的生活情景与片断纳入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具备文化环境的气息,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重要的是,这种渗透校园文化环境的教学很容易使得残疾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利于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的泛化。

  三、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残疾人文化

  残疾人文化是指残疾人群体在其特殊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文化心态、互动关系和活动方式,是残疾人在其长期的共同生活经历中所形成的。残疾人文化并不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而是残疾人自己的文化根基,反映残疾人的特殊性,与主流文化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是社会多元文化的一种。残疾人文化尤以聋人文化为代表,已经表现出相当可观的凝聚力。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疾儿童共同聚集和学习的场所,必然存在着包括聋人文化在内的多种残疾人文化。残疾人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它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应有的文化地位。因此,特殊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应包括残疾人文化的发展,将残疾人文化纳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从而保证残疾人文化存在于发展的合理性。此外,残疾人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例如,聋学生的手语文化,本身就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残疾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对社会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在特殊学校这个相对隔离的'环境下对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更加关注和理解残疾人文化,将残疾文化作为校园主流文化之下的一种亚文化,引导这种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同时我们也要教育残疾文化圈内部的残疾学生不要排斥其他文化,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不同文化圈的残疾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全纳教育

  在国际领域,全纳教育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我国由于现实情况,目前仍然是采取以特殊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虽然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是并行发展的并且看似是相对立的,然而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随班就读中残疾学生更好的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特殊学校中特别强调责任感、关心和爱护学生,即“一切为了残疾学生,为了一切残疾学生,为了残疾学生的一切”的文化氛围。在随班就读环境下,每个班级的班额都比较大,并且普通教师往往更加追求的是升学率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残疾学生作为班级的少数“特例”,经常处于被忽视状态。因此,普通教师尤其需要学习特殊教师的这种精神,关心和照顾残疾学生,尽最大努力满足残疾学生的身心需要。其次,在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的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不同,因此非常注重残疾学生在学习能力和风格上的差异性,强调分层次、分类别的个性化的教学。在随班就读环境中,残疾学生往往由于残疾跟不上普通学生的学习速度,普通教师就需要借鉴特殊教师的差异教学的思维,对残疾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尽量使残疾学生不要落后。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差异教学的思维不仅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学业发展,对于班级上其他有特殊学习需要的正常学生儿童也是很有帮助的。第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舍和公共设施等硬件方面所体现的无障碍设计理念,对于残疾学生融入到普通教育环境也有启发意义。普通学校在建筑设计上也应尽可能的采取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以便于为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这种无障碍的理念浸入到普通学校中,经过正确引导,可以形成一种接纳、包容差异的文化,对普通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

  一、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现状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现状

  我国关于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并不是很多,从20世纪末开始,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重视精神文化建设领域,侧重于文化、活动的建设。然而21世纪以来,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始从单纯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逐渐扩散到物质文化建设领域,重视职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职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途径和载体。从政策来看,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实现德育的途径之一。在20xx年5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首次将“校园文化建设”写在文件名称中,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明对于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

  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从首次提出时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到“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秀企业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可以发现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广泛性,其内容被极大地丰富起来。

  3.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从1994年最初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到20xx年《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和保障”,同时针对领导、管理和保障,又从这三方面分别提出了实施途径,包括制度建设和内容规划及评价的措施等方面,体现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多样化、多层次性,也体现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化趋势。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我国职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开展起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逐步增多,方法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不明显,未能充分体现职校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区别。校园文化未能凸显“职业性”,很多的职校都是由原来的初中、高中演变而来,受原有学校环境的影响,很多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沿袭普通中学的模式,很难找到职业学校的特征。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职业性和专业性,是培养某一领域专校园文化业人才的教育,是培养直接从事第一线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的专门人才。然而,目前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少了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职业文化进行建设,这是突出职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重要方面。

  其次,职校校园文化脱离企业,脱离市场。职校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力的结合是相当密切的,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是要直接进入企业或者行业从事生产工作,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的。目前我国在职校的发展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顶岗实习等方面,企业参与多数限制在了学校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师资、学生、教学环境的建设等方面,企业、市场的内在因素比如文化等并未能深入到职校的内部。

  再次,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建设相对于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较少。精神文化主要指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校人际关系建设,虽然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活动提出较晚,但是相对于制度文化建设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对于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少有涉及。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则基本没有出现在政策文件中。

  二、对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

  针对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以此来推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职业文化的内容,突出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区别。适当地增加职业文化,例如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礼仪、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让职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相应的教育,更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职校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适应能力。

  第二,提高企业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企业的参与不仅仅是师资、学生、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参与,也可以是企业文化的参与。企业文化的参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参加,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企业的参与同时也可以为职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职校环境建设,并在其中传播一定的文化思想。

  第三,职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增加开放性,增加职校和外界的联系,包括职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职校与社会的交流等。思想道德教育是长期的教育,其成效并不是短时间内能显现出来的,而且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在学校中可以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其他场所进行。因此,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其他场所、其他众多的活动来进行。当然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项事业,不仅只是职校的责任,家庭、学生、教师、政府等有关部门都可以参与其中。

  第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了制度文化建设内容,但是制度文化建设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香港新亚书院把孔子的诞辰日定为校庆日,香港中文大学以儒家理念“博文约礼”为校训,香港的公民教育委员会和政府部门为公民教育活动提供资助,借鉴这一经验,在我国内地职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也可以规定“校园文化建设日”,成立相应的部门来协调、组织这一活动,并对优秀者进行奖励。

  三、小结

  我国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努力,共同为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

  一、科技文化成为理工科校园文化主流的重要建设方法

  1.发挥科技成果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建设校园文化,学生才是主体,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一定要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性的实现仍然需要一种推动力,那就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收益感和成就感。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务实和趋利的特征。当学生撰写的论文得到发表、做的设计产品得到认可,这无疑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并且让学生从中获益,得到收获,这都有助于鞭策和激励学生更加积极投身到科研活动中去。

  2.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

  校园科研氛围以及学风建设的营造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专业教师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对学生科研氛围的形成和良好学风的养成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学生最初涉入科研领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带领和引导。学生科研的起步阶段,往往是帮助教师查抄一些资料、做一些辅助实验,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技能,可以称之为科研启蒙阶段。而后逐步参与教师的课题、从事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过渡性阶段。在这些过程中,教师都居于主导地位。当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科研技能,并对某一领域开始形成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后,专业教师应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教师从主导到指导的角色转变,才是学生科研的真正开始。学生科研的最终意义,并不在于能否出科研成果,而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学术能力上,是跟一本院校的学生存在不小差距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启蒙阶段和过渡阶段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良好学风,笔者所在的系已经开始了班级专业导师制度的试点工作,让新生和专业教师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导师们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引导、解惑,让新生对自己专业有初步认识,帮助新生更快的融入到大学的学习中去,还兼带发挥对大学新生生活、工作的指导作用。这个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也大大提高了新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能力。

  3.多途径、多层面的科普、科技文化活动是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主要内容

  前文已经提到,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科技文化的建设要依靠相应的科技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把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作为载体,首先要突出主题,要和学生的专业、兴趣紧密结合,学生不仅仅是参与竞赛、活动,更能把所学知识、技能加以应用;其次,一定要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数量。笔者所在的系部已经开展实施了科技文化节活动,这是一个由系列调研、竞赛等组成的大型学生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此类活动的数量不能少,少了就不能形成规模,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影响力也小,学生就不够重视;活动的质量也必须保证,低质量的活动通常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必然打击学生从事或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建设校园科技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既要组织一些影响大、参与面广、宣传力度强的大型活动,也要组织一些有专业分类、专题倾向、针对特定族群的中小型活动。一个高校的文化氛围中,讲座、论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这类活动尽管是面向社会,但立足点依然是在校园。当然,要营造整个活动的氛围,相关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让学生感受到正在进行的科技文化活动,从而在校园内引来更多的关注。

  笔者所在的机电系,相继组织开展了科技文化节的多个学生活动,比较突出的是组织学生开展了“垃圾分选与处理调研”活动,并由学生组成了若干兴趣小组。在此次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知识,针对校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做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并提出各种垃圾处理的解决方案。该活动的宗旨是“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学生也通过兴趣小组的调研工作,切实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同时,我系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特别是三维设计大赛,我系充分将比赛内容与学生的课程结合,将先进的三维打印技术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技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在去年的全国和江苏省三维竞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获得了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江苏赛区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5项。学院2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并被评选为“20xx年度三维数字化推进工作优秀教育培训基地”。我系学生考取三维软件设计工程师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加,这帮助学生积累了就业资本、增加了就业机会,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在校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繁荣了校园文化,营造了比较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良好学风的养成。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在多次的科技文化活动中,也都有参与。笔者发现,虽然目前学院的科技文化与学生活动能够很好地结合,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组织方面,不能够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院、老师搭建了平台,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去利用,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负责人基本都是学生干部,他们在组织、领导能力上还有欠缺,不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多数情况下都还比较依赖老师去解决各种问题;其次,学生的参与程度依然偏低,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科技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不像运动会等文娱活动一样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又由于各种原因,使活动的宣传停留在表面,笔者曾专门对此做过调查,本系学生大多反映知道有某项竞赛、活动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但是对于如何参加并不真正了解,因此,今后在宣传力度、宣传方法上还要加强和改进,并且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参与热情偏低,往往是活动开始时很踊跃,但不能够很好的坚持下去,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工和教学两方面应加强引导。另外,笔者对本系已经毕业的,并且在校期间积极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进行了回访和调查,很多学生提出建议,比如在硬件方面希望学院多多支持,特别是希望能够有专门的活动空间,比如专门的教室,以便相关的兴趣小组能够独立开展活动。

  三、结语

  让科技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有助于培养理工科独立学院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努力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8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我们面对中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我们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校来说是重要之务、经常之务、长期之务。所以,我们尝试走出课堂,让课本的理论活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展现“特色”

  成功、自信、民主、人文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发展精髓。一个人需要有“精气神”,一个组织同样需要“精气神”,这就是校园文化。师生创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也促进师生发展。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特色,我们主要是从两个个方面著手:一方面,我们从优化环境著手,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达到资源的最大共生。正如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言:“教育中没有尊重和信赖,就没有激情和启示,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和净化,也就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学习的`热忱。”另一方面,我们从细节处着手,力求使学校走廊、墙壁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独特的品牌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精心设计“校风”、“班风”及“各处各室”教育格言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全体教师的智慧,引导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参与设计,再一次次反复推敲、提炼中,让“真”“善”“美”内涵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

  二、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寓教于乐,把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由学生组织各类迎新晚会、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对知识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实现了文化实践活动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用卓有成效的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学生需要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中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如:关心身边的小树,让它茁壮成长;关心同学,体谅他人;我为老人送欢笑;我为环保、我为法律做宣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日归属感,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感情信念和行为方式与整个学校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固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加强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当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建构积淀成学校精神时,校园文化便进入了成熟期,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就变为了学生的自觉行动。优秀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包容性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他们持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9

  【摘要】学校管理是保证一个学校良好运行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校园管理不应只注重对学校各种外部硬件设施的管理,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体现,校园文化会对学校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彰显学校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校园管理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且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够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将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让教学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为学校的不断进步作出贡献。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预先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密切联系学校的具体情况,同时又能具有前瞻性。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要有一个总体的原则,不能随意更改,也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以更好的促进师生的学习和成长,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增强校园活力。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要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作出长远的打算,确保校园文化可以长期的健康发展下去,更好的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有良好的秩序。

  二、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引领作用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校园管理效果,需要校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推动学校发展和进步。当然仅有校长一个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作为总务主任,我主管着学校后勤各项事物,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转变、更新自身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为学校管理服务。配合好校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长的得力助手,更好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展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校园文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越来越规范化、多样化,越来越注重艺术性的培养和创造。在新形势下,作为学校管理者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吸取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及理念,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能力,努力建设先进优秀的校园文化。

  三、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走向目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整体性价值,就是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即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系统化的去进行规划,不能割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要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与其他方面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脱离它们而独立进行,否则很容易陷入错误的误区,只有使各方面建设和谐统一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其次育人性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给学生知识只是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育人就显得更为重要。学会做人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根本,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接下来是校本性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考虑本校自身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精神,不能一味地吸收借鉴外来学校文化,将其原封不动的移植到自身的文化建设中,这样,会使校园文化丧失了自身的独特性,不能让师生感悟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和魅力所在,不容易让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本性原则。最后是创新性价值取向。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具备创新的理念,同时要采取创新的发法和措施,要不断更新理念,转变管理方式,以更好的适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这样才能让师生更好的融入其中,创建其乐融融的校园环境。

  四、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合力创建校园文化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任何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不可能离开教师或者学生而独立存在,那样的文化建设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榜样和典范作用,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很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作出贡献,是校园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更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乐观的去接受新的理念和事物,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主的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这样不仅能使师生双方共同进步,还能促使学校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五、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各方的努力和密切配合,缺一不可。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展开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大力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校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xx(3).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

  摘要: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平台,校园坏境如何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校园的建设,还可以注重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对以后的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指导性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还能保证学生拥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具备更好的社会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断上进,还能起到启迪学生、帮助学生追寻自身价值的作用,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正确理解,还能借机保证学生可以把自身潜能和特长发挥出来,通过在学校锻炼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能力,激发自身的成功欲望。例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模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水平,了解自身欠缺的内容,努力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具备更多的社会能力,是大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当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性不高。

  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多开展群众性的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能展现出校园文化活动的魅力所在。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学校园中,虽然也有非常多的活动,但是参加人员比较局限,只能占到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并且,这部分还是具有特长的学生或者本身就是学生干部,在各大活动经常能看到这些人的身影。以某校的实际情况为例,在与其他学校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时候,某校就推选了小A与其他学校进行沟通,原因在于小A的学习成绩优异,并且身上还具有非常多的特长,能够更好地代表学校争得荣誉。这样的情况就表明了学校只是注重对学生本身具备的特长的进一步施展而已,没有注重对学生后天特长的养成,这样就没有办法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涉及面比较广,在活动设计时还需要具备亮点和特色,最好是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呈现出学校的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实现共同的提升。虽然我国的大学已经开始注重对校园文化方面的革新,不断找寻新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活动,但是,这个过程中还是能找到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时,总是参考以往的活动经验和方式,或者是在网上照搬照抄其他的活动内容,一切以完成任务为出发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就没办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化相脱离。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应该是学生时代迈向社会的最后阶段,而学校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以后在社会中的一些必要技能。但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很多是孤立的,阻碍了学生的社会化成长。首先,大学总是把学生禁锢在自己的围墙之中,强加保护,不论是学习还是活动都是在学校中进行,让学生无法感受到真实的社会形态,学生一旦走出校园,就会有特别迷茫的感觉,这是对学生成长的浪费,让其找不到正确的角色。其次,教学过于形式化,尤其是政治教育内容,照本宣科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国家政治不敏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漠不关心,缺少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对社会现象体现的比较偏激和激进,什么都会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甚至直接全盘否定,不能用理智和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再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只是被安排在某一角色上,而不能找到归属感,整个过程也是草草了事。并且,很多过程过于理想化,与学生创业中能遇到的现象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在社会上遇到什么问题,就会有强烈的落差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这也将成为学生以后创业路上的绊脚石。

  3.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偏颇。

  首先,学生对校园活动的理解有些狭隘,把校园文化定义为除了正常文化课程以外的课外活动内容,认识比较片面。其实,校园文化是有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两方面的:隐性文化是学校具有的传统习惯以及已经延续的学风、校园风气等等,以情感的观念为主,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显性文化则是涵盖了校园的建筑风格、绿化环境、景观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能够表现出来的内容,还有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等等。其次,教师自身定位不正确。教师大多把学校看成自己工作的地方,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即可,没有置身于校园的文化建设之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都推在管理者的身上,自己只要参与就好,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不能分出来主次,每个人都需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并且,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不断与时俱进的,需要每一个成员的投入和努力。再次,学校过于重视表面功课,以功绩衡量文化建设的优劣情况,这样是过于片面的。因为,建设不能单单看重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有没有提高,活动与之前相比有没有创新等等,这才是应该被注意的,也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内容。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创业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自己创办企业自己做老板,这是一个过程,创业者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可以独树一帜有所作为,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找到机会,然后把握住每一个能够提升自己的机遇,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就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养成与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经验、技能、品德等方方面面的素质是相互关联的,这样才能把自身的优势转化成以后创业的资本,培养成终身的能力。

  创业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方面力量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检验个人的素质,这也是我国创业型企业有较强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只有创业型企业可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首先,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校园文化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为学生创造出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形成“文化育人”的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也是学生具备道德意识的关键所在。

  在大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让以后学生在创业中适应团队协作,不断与其他人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个人创业精神的巩固,不会被创业中带来的困难所吓倒,为自己的创业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还能帮助学生具备创业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特有的文化内容和物质环境以及创新的教育形式都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只有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精神更加活跃,这也是创业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实践提供平台。大学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活动的参与以及一些社会实践和就业创业课程等等的学习和参与,提高学生的思想以及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为其成长搭建平台,并且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让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养成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获得更多信息内容,是能帮助学生进行提升的,而学生在不断提升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对学校的各项事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意见,更加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例如,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科的改建、专业课程的设计以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等,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景观设计和学风建设上,让学生关注到校园的文化建设内容,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投身到校园建设中来。

  另外,还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一些启发,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别出心裁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这样学生的素质能力有所提升,而学校的文化也会随之变化。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提高实践技能。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支持。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形成。学生的创业意识也是需要有被灵感激发出来的,所以,只有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创业的意识,增强自信。例如,有些学校开展了“创业意识讲座”,主要面向学生,通过创业人士的采访视频和案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浓烈的创业氛围,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从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创业的优势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遇到困难应该如何克服等等,让学生具备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看自己在创业能力上还有哪些欠缺。

  第二,校园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能力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例如,很多学校每年都会开设“创业培训班”,除了正常的创业能力讲解之外,还有具体的“沙盘对抗”等内容。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发生案例的实际分析,让学生亲身参与商场的演绎之中,对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模拟企业”也是通过真实的企业场景的模拟,演练出企业真实的运作流程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实战经营”就是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创业环境之中,然后进行实战培训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艰辛。

  学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新颖别致的校园文化内容,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然后脚踏实地地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不会再迷茫下去。

  四、如何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并且还需要锻炼学生达到创业需要的能力要求,达到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让学生以标准为导向积极进取,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帮助学生找到以后奋斗的方向。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的思想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做出了非常多的政策调整以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还有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前所未有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利用网络、广播等宣传手段,为学生解读国家的政策和文件,并且有专门的教师对现在的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劳动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积极解答学生产生的困惑,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投身到实践环境中锻炼自己。同时,学校还可以给学生分析一些比较典型的创业人物,营造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增强创业信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需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性,培养多方面的创业能力。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本身的教育内容相结合,以自身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观念,找到适合我国创业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制定出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互动方案,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使创业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性,并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可以专门成立活动基金,鼓励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特长和需要进行文化建设,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

  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科技竞赛、市场调研、社会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平时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内容。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创业平台,为学生找到一些创业故事,在平台上学生可以交流创业心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当然,创业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多的内容,学校的力量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高校可以加强与其他院校之间的联系,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与社会、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创业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社会环境,更加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心的,为自己能力的开发以及创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学校还应该为学生选择良好的校企合作对象,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建设实践基地等,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开展项目调研活动,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再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创新价值观念,让学生具备文化精神和创业文化氛围,形成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确保自主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学校应该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通过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建设,培养多个领域的技能。

  另外,还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的开展和策划之中,这样能够与更多具有不同特征、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现在的创业形式越来越多,已经不单单只依靠寻求政府的支持和灵感获得机会,而是利用创新的手段自己建设成长型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要求创业者需要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并不断提升。

  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知识以及技能。大学生作为社会新鲜血液的主要组成,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群体。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打破传统化、规模化的束缚,在创业的道路上产生更多的创新理念,才能培养创造机会;另一方面,校园的文化建设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保证思维的活跃性,有较强的接受能力,通过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的培养,加入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做到创新项目的投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走属于自己的创业道路。

  最后,要整合整个社会的资源情况,努力创造“政府行为、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更好的展示机会。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应该与社会上的环境相结合,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渐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发展趋势,不能固步自封自顾自发展,这样就会对校园的创业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学校还应该多与社会上的企业家进行联系,通过各种媒体技术让成功企业家在学校的平台上为学生开设一些对创业文化建设有用的课程。因此,在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还是应该找到更多的渠道共同发展,然后整合社会资源,为校园创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我国高校应该从发达国家中获得启示,为了推进创业教育,形成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的教育联盟,让学生有更多的各种形式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在学校内部就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基地。

  总之,高校应该依托整个社会、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给学生更多更加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参与到项目的实践操作之中来,锻炼自己的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流程,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创业成果。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不断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通过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还能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1

  【摘要】中华孝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传承弘扬孝文化,需要将孝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校园文化中,使孝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根植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其基本路径有: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中华孝文化因素,以学校课堂教学研究传承中华孝文化,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孝文化校内传播,结合中国节日开展学校孝文化宣传。

  【关键词】孝文化;大学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路径

  众所周知,孝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孝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为大学生成人成才奠定软实力的基础。独立学院大学生不仅要用知识武装头脑,还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生理想,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要靠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以孝文化为基础,可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校园建设中融入孝文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和谐自然、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培养与时俱进的家国观念,开展知孝感恩、回报社会的实践,为大学生进一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于孝文化的理解,最核心的含义是关爱长辈、尊老敬老。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孝”被广为传颂,甚至其影响到异域远邦。即使到了今天,“孝”依旧是我们所遵从的道德准则。当前,独立学院应该将中华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孝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根植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其基本路径如下。

  一、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中华孝文化因素

  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中添加孝文化的元素,从而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如何敬爱师长、体谅父母、关爱他人。首先,对文化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在构思独立学院校园活动过程的同时,应当潜意识的包含中华孝文化的思想,包含感恩意识、奉献意识等。这样一来,展示的'不仅仅是活动的内容,还能够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校园生活得以丰富。其次,活动开展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大多数教育都是以老师课堂教育为主,以单调的说教及千篇一律的方法展开,此法不足以让学生们用心去听,学生们难以明白什么是文化内涵。新时代,在大力开展孝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如以团体辅导、专题讲座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等。以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孝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孝文化景点。围绕“孝”字做文章,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弘扬中华美德,实现以德育人[1]。“孝文化”作为孝感市的特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如组织学生参观董永公园、孝文化博物馆、二十四孝雕塑群等具有孝文化特性的景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孝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大幅提升学生们的求知欲。

  二、以学校课堂教学研究传承中华孝文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文化素质教育的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文化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要解决好“做人的问题”[2]。首先,可以将孝文化核心内容添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儒家思想和孝文化等内容。以思想政治课、人文素质课等课为基础,做好孝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通过董永卖身葬父、孟宗哭竹生笋、黄香扇枕温衾等故事,可以给学生心灵的洗涤。老师们可以将古代有关孝文化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当初社会中的孝文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儒学孝文化经典内容进行阅读和鉴赏,在阅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此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学校在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孝文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开设孝文化课程,促使大学生进行对孝文化课程的修读,聘请孝文化研究专家定期为学生进行孝文化讲座,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有关“孝”的人和事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和道德教育。朱小蔓、朱永新认为在学习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主动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多读有关孝文化的经典书籍,以经典扎根,熏习心灵,陶冶情操,只有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从而纠正对孝道的误解和误行[3]。学校通过孝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孝文化教育的效果,也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孝文化的重要性,产生孝的意识与行动。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孝文化校内传播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聊天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媒介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在网上学习就更不在话下了。在这种环境下,独立学院在大力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大学生这一生活方式特点,充分用好互联网,广泛传播中华孝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传统孝文化知识。张兰认为要顺应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孝道美德的宣传。以“办道德讲堂、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将道德大讲堂开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站进行线上线下的同时传播[4]。搭建在线教育平台,通过这一新颖的方式,减少大学生对书本上“死板”理论的排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制约,可以自由的选择老师,让孝文化更加自由地传播。学生们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自由的把握学习进度,遇到不懂的可以反复回放、在线咨询。同时在网上记录每个学习者的详细个人信息,将每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网上学习的时间、章节练习以及期末考试等自动记录在案。现代人注重的是个性发展,学校培养人才也不能照搬传统教学标准,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反而会加大大学生心理的排斥感。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相对于传统教育资源,它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更能够吸引大学生。

  四、结合中国节日开展学校孝文化宣传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传统节日印象的淡化、情感的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外的一些节日慢慢在大学生中流行,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大学生更乐意去庆贺这些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理解却很肤浅,所以反应比较冷淡。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极其宝贵的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各自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独立学院应当抓住每个特殊节日时机,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为载体,开展孝文化宣传教育,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三八妇女节等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对老师、父母以及长辈进行节日问候,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小礼物;结合“老人节”和节日假期为敬老院的老人送温暖、送祝福等。通过类似的活动让大学生们感恩长辈的教育,体验家庭和社会的温暖、真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践水平。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孝文化的厚重,唤醒学生们心中的那颗孝心,在独立学院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打上孝文化的烙印。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2

  一、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全面传承校园文化

  首先,要做好前端控制。高校各部门是档案立卷归档第一线,需要各部门协助配合,自觉积累档案,主动报送收藏,保证其完整性、连续性、多样性;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监督指导,督促立卷部门切实做好各个门类和载体形态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从源头上确保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同时,还要做好后续管理,防止出现有资源无管理局面,导致档案资源闲置,甚至流失。

  其次,加强调查和研究。向师生、社会广泛开展档案征集活动,扩大收集范围,特别是要收集与学校发展历史关系比较密切的档案,如老照片、老文件、老信笺等灵活开展档案征集工作,将流散于社会和个人的珍贵档案收集入馆,维护档案资源的安全与完整。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地方合作,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古迹、名人手迹等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收藏,不断丰富馆藏内容。

  第三,加强档案资源信息化工作。着重开展对数字档案资源尤其是网络档案资源的采集、整理与保存,实现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尤其需要对破损严重、面临失传的珍贵资料进行数据化整理和备份,延长资料生命,还原校史原貌,丰富校园文化。第四,主动做好重大活动资料留存。档案管理部门要围绕学校开展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等,积极参与现场采访、拍照、摄像等,主动记录档案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发挥档案存史、贯通未来的重要职责,从被动存史过渡到主动录史,以档案特有方式和角度,来主动记录和见证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底蕴,真正实现档案今世赖以知古、后世赖以知今的作用和价值。

  二、加强档案编研开发,深入凝练校园文化

  一是加强校史研究工作。通过编写校史、年鉴、大事记等,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总结、凝练学校独有的育人文化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例如,安徽医科大学在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从馆藏档案中发掘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学校前身东南医学院师生的题词“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讨论研究,最终确立为校训。通过对校史的梳理和回顾,学校大力弘扬“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光荣传统,秉承“兴国、奉献、仁爱”的育人理念,倡导践行“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学风。

  二是加强爱国爱校教育。以重大纪念日、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开展实物展、图片展、特色讲座、专题影片等富有档案特色的爱国爱校宣传教育活动,把寂静无声的档案资料开发成灵活多样、贴近实际、富有影响力的育人资源。

  三是做好专门档案的编研。如编辑知名校友录、教授录、学子创业录等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爱校创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编辑科研论文、成果集、优秀教案集,使师生了解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和理论,激发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锻炼科研能力。四是开发个性化档案资料。档案部门需要紧贴学校发展脉络,深度提炼学校特色文化档案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加工,形成二次、三次信息,然后精心组织编排,利用平面和立体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形成校园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馆舍基础设施建设,形象展示校园文化

  高校档案馆不应简单理解为堆书存档的地方,而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状况,激发校园文化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档案建筑设计是校园文化最物化最直观的展现渠道,高校的档案馆不仅仅是档案保管的基地,更是爱国爱校教育的基地,是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档案馆舍建设既要考虑档案保管的特殊需求,更要从文化建设的高度谋划馆舍功能,体现出开放性、公众性、安全性、发展性的特点,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校园文化资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档案馆舍建设要体现以下学校特色:一是与校园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馆舍的规划选址力求整体协调,建筑装修体现古朴厚重,将高校档案馆建筑的形象与校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成为整个校园建筑文化的有机组织部分。二是突出档案馆传承校园文化的功能承载体。高校档案馆的建筑设备包括现代化设施配置完善程度,不仅体现着校园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档案馆建筑设计、内部装修等各方面都要能传递校园文化。三是推进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三位一体建设。“三馆”建设力求和谐地融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档案资源互为共享,能更好地以图片、影像、实物等各种展品,展现学校的办学历程、办学传统和师生员工勤奋创业的足迹和精神,传递正能量,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荣誉感、使命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和员工爱国爱校、不断开拓创新。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效共享校园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QQ、微博、微信等通讯方式随处可见、触手可及。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由手工操作方式向自动化管理转变,使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化和智能化,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精确便捷的服务,更好地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国内许多高校和地方政府在档案信息化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为我们档案工作创新提供很好范例。北京大学档案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3D技术,建设基于因特网的虚拟数字化档案馆,通过在网站上设立“名人档案”、“燕园师林”和“院士长廊”等专栏,建立“京师大学堂”、“西南联合大学”等历史图集展览版块,让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自由浏览,更大范围传播北大光荣传统和精神文化。南京大学充分利用自己研发的“南大之星”对档案进行编排归档,通过宣传展览、网络共享等方式向社会宣传南大,提升南大人的`自豪感。武汉市档案馆已经推出“武汉(手机)档案信息及文化推送系统”,市民通过手机即可查阅档案资料,成为全国首个“指尖上的档案馆”。面对微时代,高校档案馆亟需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技术手段来加快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和共享,使利用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利用档案文化资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档案数据的查询、浏览与借阅,让档案活起来,让历史穿越到新时代。提高档案信息建设水平,应该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硬件投入,为档案馆配备必要的信息化办公设备和通讯网络,引进并开发档案管理软件,推进新技术应用进程,提高档案的服务效率,使档案成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各种信息库建设,对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经过加工筛选,建成有特色的教学档案信息库、科研成果信息库、学生就业档案信息库、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库、名人档案信息库、荣誉档案信息库等,在激励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学生发奋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三是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一些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引进现代化查阅手段,适应数字阅读时代的要求。

  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主动传播校园文化

  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行为的具体实施者,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创新思维等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传播的连接。如果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能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分类、合理编研、娴熟讲解,本身就是一种厚重校园文化,而且会极大促进校园文化广泛传播。但不少高校认为档案管理只是一项机械呆板工作,不需要过高技术水平,所以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年龄结构老化、学龄层次较低、专业知识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档案传播校园文化功能。因此,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紧迫,不仅是高水平档案工作的需要,更是高水平大学的标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度。通过人才引进、交流学习、继续教育等方式,确保他们在学习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积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经验及技术,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编研开发、科学分类、宣传策划等专业素养,让档案成为“有形”的校园文化。二是注重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热爱度。由于社会认识偏颇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激情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社会形象和参与热情。这就要求高校把一部分热爱档案、富有激情、肯于钻研的人员选配在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为高校档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让档案成为“有为”的校园文化。三是注重提高档案讲解员娴熟度。档案管理大多是资料整理和保存借阅,但学校重大活动需要展览展示,必须要有一批业务熟练、仪表端庄的档案讲解人员,对其进行富有感染力地解说,使“存在”档案馆的资料“活在”广大师生心目中,使档案成为“有声”的校园文化。四是注重培养档案工作人员守纪度。档案资料中有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有的甚至涉及国家机密。这就必须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底线思维,不能因为个人原因造成档案资料重大损失或泄露国家机密,让档案资料成为“有节”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3

  摘要:寻找文化的精髓,这是当前高校教学活动成熟发展的生动展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前正面临产业结构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掌握扎实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诉求。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多层次内涵认知入手,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问题欠缺认知,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价值,进而根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种诉求,从而分析茶文化视阈下做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视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主导;精神启迪

  在职业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变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已经不再是一种文化素材的引导与诠释,更是精神理念的集中诠释。因此,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素材进行丰富,同时也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引导学生的全面参与,从而构建学生参与、学生主导、学生启迪的校园文化。

  1物质与精神的融合:茶文化的多层次内涵认知

  首先,茶文化是一种物质元素,完善的物质基础是茶文化发展的前提与关键,从最初的祭祀药用,到今天的大众性文化,真正推进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茶叶产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优化。客观的看,茶叶之所以能够从一种贵族生活元素,发展成为大众生活元素,关键就是茶叶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茶的物质属性是茶文化发展的基础,更是整个茶文化机制稳定发挥的关键。茶通过不断传播之后,其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机制,都是在物质元素的影响下,突破融入大众自身的饮茶生活习惯,进而真正构建了独立的茶文化机制。此外,茶文化也是一种丰富生动的文化内容,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也是整个茶文化价值呈现的基础,更是我们对茶文化形成直观了解的关键。从静态化的茶画艺术、茶诗歌,再到动态化的茶艺表演活动等等,茶文化都在这些生动内容中,得以生动表达。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也让我们对茶文化形成了直观有效的理解。即使在今天,茶文化,也在茶的多种应用过程中,得以生动诠释。

  2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问题欠缺认知

  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日益深入背景下,校园文化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也为高职教育的全面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当前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日益深化,并且逐渐发展成为高职教育活动全面改革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其理论应用体系化不足,且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事实上,在高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更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之中,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既违背了高职教学的专业特征要求,也影响了高职教学实用人才的培养诉求。当然,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其中除了文化元素的筛选与应用外,更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这才是整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但是,如果对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状况看,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对学生文化认同习惯的理解与参与不足,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效果。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更多将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基础表面,缺乏对校园文化实质问题的综合考虑,比如,其校园文化在建设时,多数关注的是校园文化的条幅设置或者学生群体的誓言、口号,校园文化机制未能发挥其理想效果,所以,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合理科学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进程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生动诠释,完善而体系化的校园文化,更是隶属于学校自身特色的一种天然“基因”。实际上,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与传承者,应该是学生,也只有是学生,才能实现理想的文化建设效果。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未能有效采集学生的意见,也未能构建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匹配的文化环境,这就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效果。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价值

  实际上,在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影响下,审美艺术与精神理念日益多元化,整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渐呈现出文化形式的现代化与文化元素的多样化。当然,在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成熟的今天,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全新的文化形态,这不仅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形成了极佳的精神引导,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氛围营造,搭建了理想的平台。结合校园文化氛围的价值影响与内涵特征看,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不仅符合高职教育创新改革的实施诉求,也是高职学生全面素养培养的目标所在。所以,通过强化高职院校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环境,在积极研判高职学生文化需求和关注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完善的文化建设,从而真正推动高职教学,实现全面发展与本质创新。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内容,更是提升高职院校实力与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动力,也是高职基础性教学,战略性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要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的今天,高职院校为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如何才能让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教学,实现最佳效果,就需要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所承载的影响力是深厚的,除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之外,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理念与实践精神等等,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个人行为,形成了重要启迪。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种诉求

  对于当前高职校园来说,其文化积累、教学目标与精神共识等等,都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启迪。校园文化作为凝聚师生意识,提升学生认同的重要动力来源,选择能够反映和诠释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特色的文化素材,至关重要。当然,校园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通过文化素材的堆砌与累积,而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融入学生诉求,在广大师生积极践行与不断传承之后,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与思维理念。校园文化,不仅是影响高职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在互联网文化下,各种文化内容与传播方式也日益多样。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能盲目开展,要注重立足学生的文化接受方式,乃至学习文化的习惯,通过合理融入,综合利用,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理想效果。在多元文化创新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活动,也在面临一系列诉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在客观认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所存在客观问题的前提下,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维度,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沟通载体,在选择合适文化素材的基础上,构建极具内涵、充满竞争力的高职校园文化,从而满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项诉求。

  5茶文化视阈下做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结合当前茶文化的价值与影响看,其中所诠释的精神理念与人文思维,都是当前我们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意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化,也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而层次化的内容。特别是茶文化的动态实践性,乃至体验性,都将在丰富高职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人文素养。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而言,要站在当前社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所提出的全新教学诉求出发,通过找准文化建设的定位与侧重点,从而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诉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所诠释的便捷性,使得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下,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将自身所想传递的精神内容以更直观文化方式,来进行展示与表达,使得学生能够有效体会到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为学生交流与师生沟通,搭建了极具文化内涵的教学平台,从而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素质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在参与高职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也需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时代环境来说,高职教育面临一系列改革,做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结合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与文化特色看,其中所诠释的理念是多样化、生动化的,因此,我们对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改造,并且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文化环境之中,从而实现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合理引导。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往往会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想要实现理想的学生培养效果,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机制,寻求调节学生心理诉求的文化方案。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在当前多元文化交流的今天,可以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因素,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文化外,现代文化等等理念,都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点所在。该文化的内涵,不仅适用于学生成长,同时也与高职院校教学创新风格相匹配。

  6结语

  校园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与创新活动的核心所在。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时,其中依旧存在一系列不足,尤其是文化元素的缺失,学生参与性的不足,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茶文化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看,其中所诠释的多种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能够为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丁蕾.论强调文化素质培养而引发的思维训练法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广告策划”课程为例[J].祖国,20xx(8):113-114.

  [2]赵俊浩,余时平,童锦峰.基于新媒体条件下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8):121-122.

  [3]贾韡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与重构———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西部学刊,20xx(8):199-200.

  [4]闫晶,周光大,高虹,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J],职业技术,20xx(10):114-115.

  [5]龙柳婧.基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服装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文艺家,20xx(10):155-15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4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大致相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文化,是组织精神层面的管理。在各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导向性、团队凝聚力、约束力、精神激励及推动等。基于两者的共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两者实现高度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在高职高专校园内营造企业运营环境,与高职高专大学的特色学科实现对接,这样才有利于体现高职高专大学独有的办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缺乏文化底蕴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高专大学成立历史晚,不管在办学规模、硬软件设施、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造成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历史底蕴,显得品味不够、层次不高。

  2、盲目跟风

  社会中很多高职高专大学通常采用“拿来主义”,存在盲目“跟风”,模仿其他高等大学,尤其是本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造校园口号、第二课堂组织、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伦不类”的局面,无法触及校园文化的灵魂。

  3、缺乏特色

  高职高专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体现“职业性”,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大学往往忽略了此点。企业在录用高职高专大学学生时,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员工做到“零培训”上岗。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企业也希望新员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及企业文化,做到无缝衔接。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1、有利于学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拟、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高专”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角色感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同于企业中的员工,尽管现在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们初出茅庐。理论功底也许很扎实但是缺少实战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掌握相关企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自己在企业中职业角色的认知。

  3、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意识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为典型的“90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自学能力等普遍较差,在就业中往往出现“不适应”症状。事实上,这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己职业意识薄弱等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将企业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怀、生产氛围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未雨绸缪,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新鲜血液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四、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价值革命,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拒绝浮躁,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感性中实现质的突破,用绚丽的表象点燃整个校园的激情。

  1、建立校园MI(理念识别)

  第一,建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系着高职高专大学的生死存亡。高职高专大学不同于企业,它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学远景及大学精神。高职高专大学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历史及办学目标来体现高职高专大学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校园精神及理念,培育个性鲜明和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及远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及学生的内在潜力。

  2、建立校园VI(视觉识别)

  在高职高专大学发展过程中,要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园识别各个要素,包括统一的标识、校园服装、旗帜、宣传语、印刷品等以此来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树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强学校责任感和办学信誉。

  3、建立校园BI(行为识别)

  第一,教师、企业、学生实现联动。学校将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例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徐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开发实用的课程,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室,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全新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第二课堂方面体现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二,校园外部服务社会。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确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规范师生在校园外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学校风采。

  4、塑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

  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具有校园特色的环境对教师成长、学生培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认真分析校园特色发育的物质文化,使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有力因素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例如根据自己办学历史,校园内部体现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风采;将校园建筑物以企业冠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根据学校办学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处处体现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

  从现有的校园文化实践教学运行情况来看,由于领导及专任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性认识不到位,经验不足,校园文化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还处于分散的、自发的状态。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欠规范。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无教学体系,往往是由任课教师随意安排。一些高校教师从观念上并没有明确什么是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认识模糊,更多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参加实践,忽视发挥参与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实践内容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教师在将诸多内容有机融合时,跨度和难度很大,易出现实践内容与大学生内在需求相互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割裂的倾向。实践教学过程随意性突出。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管理中缺乏统筹和规划,与校园文化活动安排计划没有做到紧密衔接,也未能形成党、政、团、系等各方面的力量组合起来的“大思政”互通立交桥,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在组织形式、实践规则、经费支持等方面受到制约,各种力量之间配合协调存在问题,各行其是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的德育资源不能做到高效组合,阶段性主题教育格局难以形成,实践教学就会因学时、经费、场所和教师等客观因素影响会断断续续,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上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单一考评方式,以书面作业为依据给定成绩。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他评轻自评、重量化考核轻定性研究,使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因此,如何做到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综合性、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程序合理性就成为完善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设立的,及时回应、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问题,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是学科建设的需要。全球化时代、媒体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社会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处于多元和无序的状态,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实践教学的主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同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化环境中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同时凸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关怀[3]。这就要求我们在事前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预期,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心声,及时掌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社会也十分关注的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针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

  高校教师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实践主题,创设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的.情景体验中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实践证明,“运用校园文化创设实践教学情景,往往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武装大学生”[4]。为此,我们既要充实和更新校园文化传统载体,又要不断拓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新型载体的渗透力和引导力,达到“渗透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将校训、校歌、校徽以及绿化和书画等融于校园景观之中,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以动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这些活动和管理中,提升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现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有效互动。要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利用管理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艺术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活动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多种活动,通过采取讲座、交流、专题演讲、互动辩论、知识竞赛、情节模拟、问卷调查、汇报展演等形式,将一些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理论、政治规范、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以活动载体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类社团的优势,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社团立足校园、服务同学,面向社会,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充分利用高校的BBS论坛、QQ群、MSN和博客等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虚拟、网上调研、实例分析、影像体验等网络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此外,还必须优化新媒体信息环境,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的信息监管机制,加大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创设教学情境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讲求一个“精”字。打造“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做到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主题和校园文化载体的紧密衔接。当前校园文化载体各具特色,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有的载体突出个性化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的载体突出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塑造。高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载体创设实践教学情境,切忌开展走马观花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二是讲求一个“特”字。即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开展要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不拘一格,注重创新。如一些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热点问题半月谈、大学生宣讲团、个人成长导师制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有益的价值观念。三是讲求一个“广”字。校园文化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做到辐射面广泛,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学习参与和实践体验中内化践行,把社会主流价值诉求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内化为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