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07-22 18:28:01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精华)初中生物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总结得出反射的概念;

  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能力目标】

  小组独立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得出反射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的完成,学生能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难点】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什么是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例导入。老师:同学们,大家先来回想一下,当我们的手指碰到一个铁钉时,你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同学:我会快速的缩手,然后手指会感到疼痛。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大家再来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时,总是东倒西歪,身体总是和大脑闹别扭,最终大家又是怎么样学会的呢?

  同学:练习了很多次。

  老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够坚持。大家来看下我们上面提出的这两个例子,启发大家得出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提出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二)新课讲授

  1、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反射呢?组织学生完成膝跳反射实验。

  (1)分组实验,同桌两人为一组。老师讲述试验规则:两人轮换进行实验,其中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凳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很自然的搭在这条腿上。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测的边缘,迅速叩击一下受试同学上面那条腿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这条腿有什么反应。(如果同学不是很清楚的话,请班长配合老师完成实验,给同学们做示范)

  (2)接下来组织同学开始实验。在同学实验的过程中下台进行具体的指导,观察同学们基本完成实验后,请第二小组汇报观察的实验结果,别的小组进行补充。得出实验现象小腿会突然抬起,接着提出问题,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预设有的同学回答不受大脑的控制,受脊髓的控制。对于同学的这种回答,首先肯定小腿的抬起受脊髓的控制,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而感觉受到叩击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接着引导同学思考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膝跳反射的例子,预设同学回答,物体突然出现在眼前会眨眼,在冷的环境中会打哆嗦等等。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上面提到的例子得出反射的概念呢?同学回答及老师总结得出反射的概念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提出反射的一种分类方式,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提问学生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吗?预设有学生尝试得出简单反射受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控制;复杂反射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控制。老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总结。

  接着引导同学分别举出一些在生活中见到的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例子。同学们纷纷说出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属于简单反射,自行车的学习、望梅止渴、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后就会躲避等属于复杂反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们说出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邀请某些同学向大家分享。之后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概念;膝跳反射的实验操作;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四)作业布置

  第95页练习题1、2、3。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

  教师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

  (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

  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提问:各时期特点?小组讨论。

  (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巩固提高

  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级。)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初中生物教案5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

  二、新课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B狼捕鹿,鹿奔跑

  C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自学P61-62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每种动物行为的含义、完成的课本讨论活动并举例填表格如下:

  行为类型举例一举例二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小组组长()

  评定等级优良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2、欣赏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新课的学习。

  【教学感悟】

  本节采用课后自主探究和课上交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收集有关的内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获得了较多的动物行为方面的知识。课堂上他们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获展示给大家。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中,在交流与倾听中,每个人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信息和启示。他们从同学的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初中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能力目标:

  ⑴熟练使用显微镜。

  ⑵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作出假设

  教学重点:

  ⑴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单细胞生物体。

  ⑵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的探究实验,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作出假设、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实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

  1、显微镜、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池塘水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中

  1、课件展示一些单细胞生物体的图片,提问:这些生物体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单细胞生物体是否也能像多细胞生物体那样进行生命活动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草履虫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

  ( 1)、观察并说出一些单细胞生物体的名称。并明晰这些生物体的共同点是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2)、思考并产生兴趣,进行探究草履虫知识的学习情境中。

  二、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展示草履虫的模型及结构的动画,组织学生进行认真地观察。

  2、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名称。

  (1)、观察、思考、自学草履虫的结构名称。

  (2)、分组比赛说出草履虫的各部分名称。

  三、思考并分析、说明草履虫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提问:草履虫是动物,它是如何进行运动、取食、消化、呼吸及生殖的呢?

  2、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分析,总结草履虫是如何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

  (1)、思考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2)、分组观察、自学并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草履虫是如何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

  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1、课件展示一只动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问题:草履虫是动物,它是否也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呢?它会对外界刺激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3、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作出恰当的假设。

  4、视频播放实验过程,组织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

  5、同学间相互交流实验结论。

  6、帮助学生再次明晰单细胞生物体可独立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1)、感受动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新 课 标第 一网

  (2)、思考并产生探究草履虫知识的兴趣。

  五、单细胞生物体与人类的关系

  课件播放有关视频,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更深刻地理解单细胞生物体 了解单细胞生物体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感受生命的奇妙,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六、课后小结

  1、 认识了草履虫是如何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

  2、 培养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3节 单细胞的生物体

  一、 单细胞生物体的名称

  二、 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初中生物教案7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

  (一)生物的俗名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朋友”来,不知你们是否认识它,能否说出它的名字。(出示土豆)

  生:土豆、洋山芋、马铃薯、potato……

  师:那这位朋友呢?(出示甘薯)

  生:山芋、甘薯、番薯……

  师:原来它有这么多不同的名字,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同物异名(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还有哪些生物也有同物异名的现象呢?你能举例吗?

  生:积极发言。

  师:说得很好。那为什么同种生物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叫法呢?

  生:因为地区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习惯的叫法,……

  师:对。这些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通常叫做俗名。(板书)

  我们已经发现同种生物往往会有不同的俗名,那请大家想一想,不同种的生物会不会有相同的俗名呢?

  生:会。刚才说的马铃薯和红薯都有俗名地瓜。

  师:对。这位同学反应很快哦。有没有了?

  生:略。

  师:请看视频,有谁知道这是什么鸟?

  生:杜鹃

  师:对。但是这种花又有谁知道?

  生:杜鹃。

  师:不同种生物却有着相同的'俗名即异物同名,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吗?(板书)

  生:略。

  师:俗名除了有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现象,是否还会造成其他的现象呢?下面,请你来猜一猜,这些俗名都带鱼字的动物是不是都是鱼呢?

  生:不是。……

  师:对。它们俗名都带鱼字,但都不是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俗名不能告诉我们生物的类别,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板书)

  请你来讨论一下,生物俗名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读音误解等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有没有影响?影响大不大?

  生:略。

  师:但是,在生物学术界这却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

  生:……

  师:会造成生物名称的混乱,科学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事,而且还会造成学术研究交流的困难。其实,千百年前的生物学家已经感受到了这样的困扰了。请你来试一试,如果你是生物学家,面对这样的生物命名混乱和交流的困难,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略

  师:对。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这是生物学家在千百年前就有的愿望。请你再像生物学家一样思考一下,怎样的名称才能世界通用呢?

  生:统一 唯一 科学的

  师:对,这样的名称我们就叫生物的学名。(板书)

  (二)生物的学名

  千百年来许多科学家都为此不懈努力,也曾提出了很多命名法,但都是因为不太科学,而没有被广泛采用。直到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了一种科学的生物命名法,被广泛使用。想不想了解这种命名法?

  生:想。

  师: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学者林奈。请你读一读林奈的故事,并思考林奈为什么被称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林奈能成功跟他自身的哪些品质有关?

  生:热爱科学、好学、勤奋、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其实,他最杰出的成就是对生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命名。他在1768年撰写的《自然系统》是植物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书中林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动植物分类系统,并制定了统一的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2个生物的学名。

  生:观察

  师:你看出来了吗?双名法是怎样来规定生物的学名的?

  生1:由两个部分组成:属名 + 种名

  生2:用拉丁文命名

  师:还有发现吗?

  生:在书写上,学名都是斜体,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小写。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下面来考考大家,请说出以下哪个是土豆的学名?为什么?

  生:略

  师:请你说出下列哪个是玉米的学名?

  生:略

  师:很不错。虽然我们不懂拉丁文,但是从书写的规则上我们就能很快分辨生物的学名和俗名,那是否我们也能知道这个学名的含义呢?请你来比较这2种生物的学名

  生:仔细观察

  师:有何发现?

  生:它们的属名一样

  师:对它们属于同一类别的,都是猫属,它们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此,通过属名我们可以知道生物的类别。在词性上,属名是名词。那种名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能将同一属中的不同种动物区分开来吗?

  生:思考

  师:请看家猫的种名的意思是住家的,黑足猫的种名的意思是脚底黑的,是不是叫两种不同的生物区分开来了。

  生:是的。

  师:所以种名往往表示该种生物区别于同属中的其他生物的某一特征或产地等。下面我们再来看个学名。你能说说这个学名的含义吗?

  生:略

  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命名不仅告诉我们生物的类别,而且也使人们对这种生物的特征有了一致的认可。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像科学家一样来给生物命名,你觉得老师应该提供给你什么呢?

  生:生物图片

  师:对。还有生物的属名和种名的拉丁文。谁愿意来挑战呢?

  生:积极兴奋。

  师:(依次出示红狼、东方香蒲、白头海雕、橡胶树、白腹海雕。)

  生:略

  师:同学们学的很好啊。那生物的学名是否让你想起你的姓名呢?你的姓名是怎样表示的?生物学名的哪一部分相当于你的姓?哪一部分相当于你的名?两者有没有区别呢?

  生:略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名更统一、唯一、更科学,由此,我们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解决了生物的名称混乱和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困难,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师:那既然有了这样统一的生物学名,人们平时还是喜欢用俗名呢?

  生:俗名形象、生动、简洁,使用方便;学名是拉丁文,懂得人不多。

  师:对。那生活中我们在哪能看到学名的踪影呢?

  生:动物园、植物园

  师:对。甚至在我们的校园里,请看……

  生:发现问题

  师:请你们课后用双名法为校园里未命名的植物命名;对已命名的植物中有错误的地方纠错。

初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

  2.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猿同祖,并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2.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什么动物小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老了用三条腿走路?“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对自身的产生一直是十分好奇的。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进化的?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这个孩提时代的困惑,一起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吧!

  二、新课教学

  (一)人猿同祖

  自主阅读课本第69页,完成下列填空题:

  1.瑞典著名科学家首先把人类归入纲

  目,认为人是目中最高等的动物。

  2.英国科学家通过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的观点。

  【讨论】人与猿的关系

  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表格16-1。

  2、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收集的资料回答:

  (1)人与类人猿有哪些异同点?

  (2)人类与类人猿的相似说明了什么?

  (3)人猿同祖,共同的祖先是谁?

  (4)有没有人猿同祖的其他证据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结合图16-14,分析比较现代猿与现代人以及古猿的牙齿,进一步得出人猿同祖,来自森林古猿。

  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

  师: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部分逐渐进化成为人类的呢?

  生: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呢?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二)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讨论,用表格形式完成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表。

  进化阶段生活年代脑容量/mL工具

  南方古猿500万~400万年间500使用天然工具

  能人300万~100万年间550~750能制造使用工具

  直立人200万~30万年间1000能用火和工具

  智人30万~4万年间1300~1500能进行农业和艺术活动

  2、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什么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三)联系社会

  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因此,我们应……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学生猜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思考人类起源的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填空:

  1.林奈哺乳灵长灵长

  2.赫胥黎比较解剖人猿同祖

  学生积极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1.共同点是无尾,牙齿都是32枚,有共患的疾病。不同点是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不同。

  2.说明了人猿同祖。

  3.共同的祖先是古猿

  4.埃及古猿头骨化石

  学生观察图片等相关资料,小组之间积极讨论。

  学生认真阅读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这部分内容,然后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

  小组自主学习并讨论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10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束后能将鼠妇放到自然环境中。

  二、学习难点和重点

  1、学习重点: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学习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组织好“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准备相关的图片

  大熊猫、鱼、麦田、蚂蚁群、蜜蜂群、打斗的狮子、争斗的秃鹫等图片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仙人掌、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人类排放废水等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

  湿土,干土,解剖盘,纸板(教师准备),鼠妇20只,计时表(学生准备)。

  3、课前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20只,并记录捕捉地点的环境该地点鼠妇的数量,注意不要破坏学校、社区草坪或花坛,不伤害鼠妇。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要想了解生物圈,首先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环境的概念

  教师提问:

  ①野外生活的大熊猫组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即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鱼一定能正常生长吗?还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③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什么是环境?

  分析后学生自己归纳出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看图1-12小麦田示意图在这片麦田中,对小麦的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思考找出阳关、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因素。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些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利用第一章所学制定分类依据,即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两类,分别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师概括:阳关、温度、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回答问题:没有阳光,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低,小麦种子不能萌发、麦苗生长缓慢。水分过少,小麦易枯萎;水分过多,小麦易烂根。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

  教师提问:其他植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阳关、温度、水和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请举例。学生举例,达成共识。

  教师归纳:植物的生长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问:非生物因素是否影响植物的分布?教师展示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植物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分析图片,找到原因,得出结论:温度和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教师讲述: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刚才分析了图中非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那么图中老鼠、蛇等生物因素对小麦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回答:老鼠破坏麦田,蛇吃老鼠;麦蚜吃小麦茎叶,七星瓢虫捕食麦蚜;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关、养料和水分;蚯蚓松土肥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并归纳出生物之间存在捕食

  和竞争的关系。

  教师提问:与小麦一样,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竞争和寄生以外,还有其他关系吗?请举例。

  学生举例,并通过观看图片,了解生物因素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将它们分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中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能进一步将这些关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概括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助、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提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生物,那么生物怎样生存呢?

  学生认识到生物必须要适应环境。

  教师提问: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的环境的?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的生活的?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举例并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展示: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等图片。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6、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提问: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会不会影响环境呢?观察蚯蚓的图片,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学生说出蚯蚓一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底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蚓粪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教师提问:你还能说出那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教师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原”的故事。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两方面:有利影响和有害影响。

  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害影响和有利影响。

  (三)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五)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11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项城付集一中:

  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 分析来获得结论,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板书设计:、两栖动物的生殖

  1.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

  2.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

  3.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1.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外部结构 呼吸器官 生活环境

  蝌蚪 有尾,无四肢 用鳃呼吸 只能生活在水中

  成蛙 无尾,有四肢 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 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

  3.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5.代表 动物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6.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7.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水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青蛙和蟾蜍,两栖动物还有很多种类,还有大鲵、蝾螈,它们也都是两栖动物。教师着重介绍蟾蜍的蟾酥以及娃娃鱼名称的来历。这些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许多共同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初中生物教案的问题。

  二、新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电视或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过青蛙的生殖过程?

  2.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对学生描述的这个过程进行补充、订正,给学生介绍青蛙生殖的过程。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春季,在池塘边你会发现雄蛙的鸣囊一鼓一鼓的鸣叫,鸣囊其实就是蛙的共鸣器。如果你有耐性,你还会很幸运的看到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之后,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你仔细观察可能会看到水面漂浮着一片片胶状的东西,这就是雌蛙产生的卵块。课本中的卵细胞之外有一层角质膜,在水中起保护作用,接着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形成受精卵。我们看到的卵块内既有受精的卵也有未受精的卵。

  3.请同学们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是否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青蛙的发育过程?

  4.学生描述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发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状外鳃,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鳃逐渐消失,慢慢长出了后肢,接着又长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尾巴不断缩短,长成了青蛙的样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为了幼蛙,渐渐成为成蛙,这时它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1、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两栖动物的发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像青蛙一样其他两栖动物的发育也有变态发育的特点。

  2、同学们想一想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广吗?

  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围十分狭小,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现在你应该知道两栖动物为什么分布范围越来越狭小了。

  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环境的限制的动物,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经变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受精卵→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

  →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完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

  三、总结: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体外受精,变态发育。青蛙 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

  四、作业:

  1、什么是两栖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2、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3、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说说它们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

  4、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两栖动物?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初中生物教案12

  教学目的

  1.使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与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问题、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结果、牛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什么是营养配餐等。

  学生:

  1.分成小组,选出发言人。

  2.搜集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教学设计: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分小组讨论资料后的相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

  3.学生分别在组内和班内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4.各小组同学制定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食谱。

  5.各小组的发言人在全班宣布本小组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许多学校中午为同学们配送营养午餐,但是一些同学少吃或不吃学校配送的午餐,而吃方便面或是汉堡包,更有部分同学到校外的肯德基、麦当劳去吃洋快餐。这种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对同学们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几个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思考题。

  资料:

  1。汉堡包造就了美国严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国政府试图将国民脂肪摄入量从40%降至30%,却非常困难。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国青少年大举进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摄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极少。一旦形成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素质。

  2。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仅微量营养素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据介绍,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将1790年至1980年间经济的增长,归功于营养和状况的改善。而消除碘、维生素A和铁的缺乏,能提高人群平均10至15分。

  3。我国自1985年到1995年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了10年动态调查,结果显示7~18岁青少年中,男生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从2。75%升至8。65%,女生从3。38%升至7。18%;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水平下降。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趋势更加明显。那么,肥胖是营养过剩?不是。肥胖不仅不等于营养过剩,而且是营养缺乏的主要表现。

  4。对正在旺盛生长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身高是生长发育中最显而易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在通常情况下,身高顺利增长,说明孩子的营养良好,也没有受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干扰。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个民族在遗传营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男女7~18岁青少年身高和日本青少年全国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清晰显示,中国青少年整体上身高较日本处于劣势。大体上,7~9岁比日本矮1~3 cm,10~12岁矮3~4。5 cm。青春中期后男、女出现分化,男生的劣势更明显,13~15岁矮3。5~4。5 cm,16~18岁矮2~3 cm;女生13~15岁矮1~1。5 cm;15~18岁差距为0。5~0。6 cm。

  5。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钙的摄入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国儿童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可达40%左右。奶中维生素B2含量丰富,喝一杯可达到每天需要量的23。3%;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且奶是碱性食品,可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奶的营养价值及利用率高,因此,男女老幼都适宜喝牛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人均牛奶摄取量非常高。因消化牛奶的速度比肉、鱼、蛋快,欧美人把牛奶当水喝。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号召天天喝牛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身高比大战前平均增长了10 cm,国际上评价道“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

  6。营养配餐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什么是营养配餐呢?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既达到均衡膳食。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

  思考讨论题:

  1。中国和日本青少年身高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青少年普遍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和日本目前在饮食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你认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什么?

  5。青少年必需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小组意见。

  教师:

  1、请你对目前学生的不良饮食结构和习惯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相关资料告诉大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食品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请你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营养和饮食的知识,作为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制定一个适合你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食谱,全班交流。

  课后小结

  本节课以资料分析为引子,提出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影响、食品安全、青少年营养配餐等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认真而细致的分析了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做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运用所学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制定合适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解决了问题。既实现了知识目标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例题

  1.下列属于细菌性中毒的是:

  A。吃了有毒蘑菇 B。误食了亚硝酸钠 C。吃了腐烂的食物 D。吃了发芽的马铃薯

  【答案】C。

  【分析】细菌性中毒指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容易混淆的是A。吃有毒的蘑茹是真菌性食物中毒,细菌和真菌不是一类物质,亚硝酸是有毒的物质,马铃薯的芽是含有有毒成分,它们都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2.合理膳食是指

  A。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应该多吃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应多吃

  C。应以肉类、蔬菜、水果为主 D 初中生物。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

  【答案】D

  【分析】由于不同的食物中含有营养物质不同,所以一餐的食物,既要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又要注意营养的种类和比例。挑食、偏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发育。食物一般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些,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含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

  3.小明昨天刚参加完学校的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了庆祝,父母带他到一家饭店饱餐一顿,有虾、有蟹、有小明最爱吃的土豆丝,结果史上小明往厕所跑了7、8趟,父母身体也有不适。请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从食物方面找,可能是土豆丝发了芽而引起的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能是吃了被污染了的虾、蟹造成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也有可能是餐具有卫生问题造成的。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

  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

  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附板书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真果假果的区别,列举常见代表果实。

  2、通过课下搜集真果和假果的相关资料,提高搜集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真果和假果的概念。

  难点:真果和假果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之前我们学习了果实的结构,那么果实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子房发育而来)

  追问:所有的果实都是由子房发育而来吗?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出示苹果、梨、花生、水稻、小麦的.果实发育图片,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并简要说明分类理由。

  学生通过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总结出以下结果:

  苹果和梨为一组,他们的果实不全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和花的其他结构发育而成。

  花生、水稻、小麦为一组,他们的果实都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

  教师讲解真果和假果:

  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叫做真果。果皮明显地分为外、中、内三层:外果皮由一层表皮和数层厚角细胞形成,表皮外面有很多柔毛;中果皮由大型的薄壁细胞和维管束形成,是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内果皮坚硬,由许多木质化的石细胞形成,成为坚硬的核,里面含有种子。

  除子房以外,还由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筒等)参与形成的果实,叫做假果。苹果和梨的果实就是假果,因为它们的果肉是由花托,雌蕊以及花被的基部共同发育成的。

  2、教师提问,真果和假果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后回答:单纯由子房发育成的果实,称为真果。真果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结构。果皮由子房壁发育形成,包在种子的外面,一般又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三层。

  由子房和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等共同参与形成的果实,称为假果。苹果、梨就是假果,它们的主要食用部分是由花托等部分发育形成的,只有果实中心的一小部分是由子房发育而成。

  教师总结:根据果实的果皮是仅由心皮发育而成,还是除心皮外,其他花器如花被、花托、花序轴等也参与果皮的组成,可以区分真果和假果。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收集材料,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假果。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人体通过耳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措施。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的方式完成对各知识环节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养成爱眼爱耳的良好习惯。

  2、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听觉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听觉形成过程,咽鼓管功能。

  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进入课堂后不用语言和学生交流,采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一些道具向学生做自我介绍。课本中四个场景如果没有听觉,将会如何?

  二、讲授新课

  1、耳的结构

  师出示幻灯,生尝试描述他们能看到的耳的外部结构

  学生: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教师:那么我们就跟随医生爷爷的放大镜一起去探寻耳的内部结构

  生仔细观察书中84页的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并记忆各结构的形状和位置,之后以抢答的方式将师提供的耳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2、耳中结构的进一步分类

  教师:同学们看,我们的耳由这么多的结构组成,不好记忆,老师有一个办

  我们给这些结构再分分类,外中内。

  生讲述师板书

  教师:同学们看,我们耳的结构是由外中内逐级深入的,而声音也是经过外中内这样的途径到达耳内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声波。

  3、声波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声波概念并指出当他回答老师问题时:什么是发声体(学生),声音如何产生(声带—发声体振动,生自己感知),声波如何传播(借助介质空气想四周扩散,形如水波)播放声波视频

  4、耳中各部分的功能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那么老师现在对你们说话产生的声波,是由耳的那一部分收集的?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这一部分内容生能直接答出,之后引起鼓膜和听小骨振动联想之前学习的声波传递方式生也不难得到答案。

  讲授鼓室时引入咽鼓管功能及中耳炎防治。

  由听觉感受器所在位置引入耳蜗功能,前庭及半规管功能。

  5、听觉形成过程

  师出示听觉形成过程的动画,由生总结听觉形成过程,师板书。这里需强调听觉的感知部位(耳蜗),形成部位(大脑听觉中枢)。

  6、竞赛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完成听觉形成过程。

  7、我来当医生,医治小病患。

  学生分组会诊,得处诊断结果及导致耳聋原因。

  8、噪声及危害和听觉保护常识

  师播放噪声音频,生讲述感受。一起总结噪声危害,生理心理两个方面。

  9、全国爱耳日

  10、失聪及尊重关爱帮助聋哑人

  讲授失聪概念并播放千手观音视频。

  三、课堂小结

  生谈本节课所得收获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8-25

初中生物教案11-18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经典】03-15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09-16

《细菌》初中生物教案08-27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12-24

初中生物教案[集合]02-21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05-06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