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7-24 12:51:55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生物知识点总结(推荐)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知识点总结(推荐)

生物知识点总结1

  一、苔藓植物

  1、常见种类:葫芦藓、地钱、泥炭藓、黑藓

  2、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固定作用)。所以苔藓植物植株矮小。

  3、意义: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蕨类植物

  1、常见种类:真蕨、卷柏、贯众、满江红、肾蕨、中华水韭

  2、主要特征: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注意:整个地上部分都是蕨类植物的`叶)。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①有些可食用(如蕨菜);

  ②有些可供药(如卷柏、贯众);

  ③有些可供观赏;

  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生物知识点总结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

  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 )。

  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

  (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

  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二节、细胞增殖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 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 )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 -4a,前期4a,中期4a,后期 4a,末期 2a;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 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4、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生物知识点总结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

  有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

  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生物知识点总结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性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具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也就是只能从(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W)中枢(能听、说、读,不能写)

  谈话(S)中枢(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H)性语言中枢(能说、写、读,不能听懂)

  视觉(V)性语言中枢(能听、说、写,不能读懂)

生物知识点总结5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生产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2、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受精场所是母体的输卵管上段。

  (2)卵裂期:特点:细胞有丝XX,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

  (3)桑椹胚:特点: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全能细胞。

  (4)囊胚:特点: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

  (5)原肠胚:特点: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

生物知识点总结6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能繁殖8、遗传变异

  二、观察法P2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xx考点)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四、对照实验P15

  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0xx考点)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生物知识点总结7

  植物激素调节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9.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XX素可促进细胞XX;脱落酸可抑制细胞XX,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

  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物知识点总结8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浆(主要成分是水),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和营养物质及废物,红细胞运输氧气。

  2,白细胞的作用:吞噬病菌 白细胞过多:患炎症 红细胞过少:贫血症(多吃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

  2,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3,血管的连接:(心室发出的血管)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心房的.血管)

  4,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器官是:心脏

  5,心脏中的瓣膜:房室瓣(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瓣(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 静脉瓣(只存在于四肢静脉中)

  6,体循环的起点:左心室 肺循环的起点:右心室

  7,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同时进行;体循环、肺循环的区分:肺循环一定经过肺部,体循环不经过肺部。

  8,背诵口诀:我左图右,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左室主动,右室肺动;

  右房上下,左房肺静;心肌最厚左心室。

生物知识点总结9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

  ③甲壳动物,如虾、蟹;

  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1、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2、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3、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海龟是爬行动物。

生物知识点总结10

  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大多数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4)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T细胞。

  (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抗原不一定是异物。

  (6)抗体是抗原刺激下产生,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生物知识点总结11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基因的本质

  1.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3.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5.DNA的复制: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6.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ⅹ2n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7.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①由合子发育来的个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②而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不管含有几个染色组,都只能叫单倍体。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①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据细胞的基因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人类遗传病

  1.判断顺序及方法

  ①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②先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染色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2.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

  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

  3.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4.染色体异常病:21三体(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

  5.优生措施:①禁止近亲结婚。(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②进行遗传咨询,体检、对将来患病分析;③提倡“适龄生育”;④产前诊断。

  怎么充分利用生物课本教材学习

  第一、详略得当、粗中有细

  有的同学只图快,走马观花一遍,结果一点印象都留不下,有的同学图细,结果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阅读课本要详略得当、粗中有细,对于重点知识要“细”,对于需要了解的知识要“快”,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率,又能保证学习效果。

  第二、查漏补缺、形成体系

  很多学生觉得这个有可能考就读,不考的就不读。要知道学习生物的目的并非完全为了考试,学生物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因此,但凡是知识,我们就要了解,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成的生物知识体系,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第三、归纳总结、寻找规律

  生物知识本身就比较难以记忆,其中一些名称、术词更是难懂,所以,就要善于总结,从中发现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水生→陆生的进化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找准这些规律,生物就简单了许多。

生物知识点总结12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

  其中: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物:(水、无机盐)

  2、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3、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也叫纤维素)

  4、食物来源:①糖类(谷类、根茎类)

  ②脂肪(蛋黄、花生、豆类、硬果)

  ③蛋白质(瘦肉、蛋类、豆类)

  5、营养组成:①糖类:(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

  ②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③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

  6、作用:①糖类:①主要供能物质;②构成细胞组织

  ②脂肪:①主要为贮备能源;②也参与构成细胞组织

  ③蛋白质:①构成细胞组织的重要物质;②也可分解提供能量

  7、维生素和无机盐

  营养成分

  主要作用

  缺乏症

  含量较多的食物

  维生素A

  皮肤粗糙、夜盲症

  肝脏、胡萝卜、黄色玉米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

  动物内脏,种皮和胚芽

  维生素C

  (特性:能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新鲜水果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胳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肝脏、蛋黄 鱼肝油

  水

  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占体重60%—70%

  失水20%会有生命危险

  无机盐

  构成人体组织

  蔬菜、豆类、奶类

  钙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儿童佝偻病、老人骨质疏松症

  豆类、蛋、奶

  铁

  缺铁性贫血

  肝、蛋、奶

  碘

  地方性甲状腺肿

  加碘盐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①消化道;②消化腺课本8页图3.1——4

  2、消化道: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④胃;⑤小肠;⑥大肠;⑦肛门。

  3、消化腺两大类:①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

  ②小消化腺:胃腺、肠腺。

  4、口腔: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属于化学性消化。

  (2)舌:①作用:搅拌;属于物理性消化

  (3)牙齿:作用:咀嚼,属于物理性消化

  5、胃:呈囊状;具有较大的伸展性;容纳食物2升左右;

  (2)胃壁内有胃腺:(小腺体)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属于化学性消化。

  6、小肠:①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长度:6米

  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属于化学性消化;

  7、肝脏:

  ①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属于物理性消化。

  8、胰腺:分泌胰液;有多种消化酶;属于化学性消化。

  9、营养物质的消化

  10、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课本13页图3.1—10

  (1)口腔、咽、食道基本没有吸收作用;

  (2)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

  (3)小肠:吸收的主要场所;

  ①小肠内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吸收面积;②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③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小结:只有消化能力无吸收能力的是:口腔。只有吸收能力无消化能力的是:大肠

  既有消化能力又有吸收能力的是:胃和小肠。胆汁内不含消化酶,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生物知识点总结1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

  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2.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使用差速离心法。

  4.细胞器的比较:

  ①、线粒体:与能量转换有关,真核细胞的“动力车间”或“发动机”,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

  ②、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与光合作用有关,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③、内质网: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和精细加工,也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④、高尔基体:分拣和加工蛋白质,是蛋白质的“发送站”。

  ⑤、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分为游离型(存在于不受附着的细胞中)和附着型(存在于肌肉细胞,红血球等细胞中)。

  ⑥、中心体: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5.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

  6.原核生物:有唯一细胞器的单细胞生物(除病毒、类病毒),具有细胞壁,没有核膜,原核细胞器有:核糖体、质膜、细胞壁、丝网状结构。

  7.真核生物:有各种细胞器的多细胞生物,具有核膜,真核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液泡、染色体(质粒)、髓鞘、感觉器官的神经元结构等。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

生物知识点总结14

  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

  (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3)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

  ①良好的溶剂;

  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

  ③物质运输;

  ④维持细胞的形态;

  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4)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生物知识点总结15

  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6、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7、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8、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10、DNA的复制:

  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11、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ⅹ2n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

  12、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生物知识点总结12-02

生物知识点总结06-11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03-02

生物一知识点总结11-25

【精】生物知识点总结06-11

生物知识点总结[精]06-12

生物知识点12-30

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12-02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7-20

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结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