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论文15篇(热门)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保险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保险论文1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产生的,为了帮助劳动者过渡各种风险,保障劳动者的最低生活。社会保障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它对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粗放”专项“精深”,使的各级社会保险机构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认识日益提高。在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日益完善健全。然而,诸如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环境复杂、改革前遗留的历史问题较多等原因,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从基金信息系统管理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建设;系统管理;信息;保险
1南陵县社保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保险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为了工作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手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组织指导。目前各地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在网络互连、系统整合时难度很大,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现象比较普遍,系统整体投资利用率很低。
2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规划要点
为了满足逐渐深化改革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赋予系统建设的新要求,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在确保信息系统发展能够满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九五”规划要点,其中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如下: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管理系统》,建设数据库,提高分析预测和决策水平;统一基层数据采集指标分类体系、标准和规范,完成统一版本软件开发工作;规范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做好需求分析,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开展主题模式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
3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的对策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针对南陵县目前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营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3.1人才保障
根据对全国社保行业的调查,目前全国社保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恰恰是计算机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又有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极其匮乏。这也是社保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落后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当把发现、培养和关心、用好复合型人才放在系统建设和管理的第一位。特别是现在,他能根据社保政策变化和业务发展,对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能自己动手开发应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显示了复合型人才在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事实上,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磨炼而成的。系统开发建设的过程是人才最好的锻炼过程,也是发现人才、培训队伍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心和爱护、用好这些人才,给他们以充分信任和理解,给他们压担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其放开手脚,充分施展才能。在系统建设和管理中,如果我们不为优秀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去主动关心、信任他们,使他们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引进的、自己发现的和培养的人才就会有流失之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3.2信息“一体化“建设
开发“一体化”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我国社会保险种类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个方面,在系统开发方面要实现“五险合一”的功能,形成积极管理、业务经办、宏观决策、公共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3创建优质资源信息库
首先,针对普遍存在的信息库不准确的现象,应该开展全面的彻底的数据库整治工作,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清理和校对,对缺失信息进行补充。其次,加强信息库的数据标准化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前提,只有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才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最后,系统安全应是系统管理的重中之重。第一,应当在全行业人员中树立“数据是社保信息系统的生命,是社保行业的生命”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有效的措施、得力的手段确保社保各项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完整性。第二,定期备份和将备份的数据保存在绝对可靠的地方,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制度。制定相关的数据安全应急保障方案,以便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第三,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坚决杜绝人为破坏的因素。
3.4基金管理安全
自从各行业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业务以来,计算机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像银行等管钱的行业,手段之高,数额之大,是过去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社保行业在管理基金上与银行的性质类似,因此防患于未然,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在系统开发和管理中强化对基金管理的安全措施。应当创造条件,在系统建设中实现技术与业务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为基金安全创造“硬件”条件;其次要特别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基金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配备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的人员到这些岗位。第三,要在系统中设立好管理权限,严格规范系统的分级管理。第四,要经常和定期检查系统基金管理各个岗位和环节的工作。
3.5对客户机的配备,应当逐步进行,共享为主
在配机中,一定要按业务需求进行共享设置,应当把档次较高、性能较好的机器配备给关键业务部门,如征缴、财务等部门。实际上在系统建设中,有些人由于对信息共享的认识不够,还是按照过去思维模式,认为配机是一种待遇,似乎系统没有给他配机就是降低了他的身份,给人人配机的结果必然造成机器资源的浪费。所以,社保系统建设一定要坚持按业务环节需求配机,而不应该按职务去配机,包括系统需要的'打印机等设备都应当坚持这个原则。为了更好地发挥机器的功能和效率,还应当在系统建设时考虑办公场所与社保业务适应问题。应当采取大厅式布局,这样既方便参保者办理业务,又能为各种设备共享创造条件。
4充分发挥内部网络作用,实现网上信息交流
社保部门目前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大都采用服务器/客户机和以太网,加上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功能非常强,因此,在开发征缴、拨付和财务管理业务处理程序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发无纸化办公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流。我县社保信息系统在运行后,我们根据自身网络功能强大的情况,边学边干,从1998年起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了“业务助理”网站,主要是将社会保险业务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各险种的一些理论知识等构成网站,提供给大家使用Windows浏览器学习和参考。有一段时间还将每月的工作安排、单位内部文件的传阅也在网上发布。同时我们还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网站下载纳入其中,并根据时事政治和当前中心工作,及时将网上的新闻提供到网上大家浏览,网站内容非常丰富,局机关和县经办中心的业务人员可以随时在联网机器上阅读。我们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政府上网工程”的要求,从内部网站的内容中精选出一些内容建设了我县社保部门的政府网页。建设社保内部网站,可以为今后社保部门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为广大参保者服务的网站积累经验。
5加强培训,着力提高社保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社保行业建设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参保者服务,信息系统只是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而要实现社保行业的功能,还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的社保工作人员。因此,在系统建设中绝对不应当忽视对全体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但实际上这方面往往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正如美国作家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对人员和组织的投入微小,那在技术上投入的财力再大也毫无意义。但我们恰恰正在这么做。”我们要懂得:“而正是人赋予组织以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所以加强对社保工作人员现代科学技术观念的教育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是系统效能发挥的关键所在。
1)要教育广大社保工作者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意义,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不会计算机操作就有可能被淘汰的道理,奋起直追,在社保行业内部掀起学习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热潮,摆脱社保行业计算机应用落后的局面。
2)要创造条件,分层次积极培训人员。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要舍得投入,送到外地的大专院校脱产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学到更新的知识;对业务骨干要强化培训,能送出去脱产培训的就尽量送出去培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培训和手把手地帮助业务人员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系统应用技能;要鼓励全体人员积极主动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领导要带头学,起到榜样和表率作用。
3)要采取组织的措施,在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等方面,把计算机操作水平纳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并与奖金收入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张怡.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J].科技咨询,20xx(1).
[2]孙微.市级医疗保险微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xx(4).
[3]项云泉.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xx(1).
[4]盘意文.构建农村社会保险机制刍议[J].改革与战略,20xx(1).
[5]张念.社会保险分析与政府职能定位[D].西南财经大学,20xx(5).
[6]杨文俊.美德日社会保险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xx(6).
社会保险论文2
一、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实施
(一)确定课程定位,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医疗保险实务人才需求的增多,社会保险实务课程功能从传统的知识定位拓展为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更加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以此定位为导向,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和社会保险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将该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历史由来,资金的筹集与运营等,使学生对国内外社会保险有基本的认识;第二部分对社会保险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等进行深刻而详尽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中涉及较多,也是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社会保险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教材中的部分法律条款相对滞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变化,将最新、最完整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企业社会保险的缴纳,新旧工伤保险条例的对比,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并轨,我国目前的就业和失业保障政策等。对于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这一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了医疗保险实务课程,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删减,不作为重点。
(二)改革单一讲授式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方式仍主要采取“讲授—接受”的模式。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及学生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育保险这一章节内容,在授课时首先展示女性从怀孕到产后42天检查的5分钟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接着导入生育保险宣传片,给予学生启发。在授课过程中以案例的形式对比分析国内外生育保险条款,并设立相关讨论题,如“奶爸带薪休假,立法让男性休产假,你支持吗”。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保险实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将项目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多个教学项目,达到练习或强化本阶段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期初根据抽签结果,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组成学习团队,每组6—7名学生,并且推选1名学生负责各项活动的联络和开展。教师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及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多个项目,涵盖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社会保险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由学习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做出幻灯片,并上台演示。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学生由原先被动的学习和接受,变成了教学环节的主体。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室化的格局,从课堂、校园及社会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对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发现,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高职医学院校目前还没有社会保险实训室。社会保险课程实践学时较少,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结合。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到社会保险实训室的建立需要一定时期的论证和调研,我校先依赖于校内机房安装社会保险业务操作软件,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社保中心进行模拟。在每一个社会保险项目理论讲授结束后,安排2个学时的上机操作和工作流程模拟,让学生在机房中完成企业或个人参保登记、缴费、变更等主要流程,从而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上机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社保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课后,教师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以图片、板报或小讲座的形式,宣讲社会保险知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打破课堂教学教室化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培养。此外,根据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授课计划,我校在授课过程中安排8个学时专门组织学生到社保中心参观见习,熟悉社会保险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将计算机系统机械的操作转变为现实中与参保对象及工作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在大三实习阶段,学生在医院进行内外妇儿等科室轮转后,根据就业需求,安排到当地社保中心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获取胜任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端正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四)改革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考核,侧重考核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优化考试制度对改进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我校在试点班级改变原有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教学考核方式,尝试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即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等全程性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其中学生自评占总成绩的10%,要求学生根据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给自己作出评价,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小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团队开展评价,占总成绩的30%。因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小组教学几乎贯穿始终,进行评价相对客观。小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讲课、见习、实践操作、宣讲等,由团队成员互评、教师对团队成员的表现及项目完成情况作出具体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教师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60%,包括学生出勤(5%)、课堂个人表现(10%)、2次理论及1次实践操作作业(45%),突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等。
(五)改革校内教师单一授课的传统模式,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至关重要,在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指导学生较快掌握社会保险业务操作技能,把最新、最全的行业发展和需求信息带给学生。为此,我校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聘请两个途径力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如鼓励资深教师帮带青年教师,并且从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奖励和支持;为提高校内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安排教师寒暑假到相关保险机构培训进修;从保险企业及社保中心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等。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校内教师教学水平,并且将行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校内教师理论能力较强的优势有机结合,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优秀社会保险人才服务。
二、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评价和反思
在本次教学改革结束阶段,我们对试点班级的4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本次教学改革实施的满意率(包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达到了86.36%。90.91%的学生认为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5.45%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模式很有必要,81.82%的学生认为实行过程考核更加透明和公平。通过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其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体现高职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如何协调课堂和课后、校内和校外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如何细化学习小组成员分工,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关注和改进。
社会保险论文3
一、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现状
在我国,保险制度实施多部门管理,其从审批到报销要经过多个程序。而医疗等治疗费用却在逐年增加,虽然近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但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漏洞,企业职工看不起病的现象依然存在。保险制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且执行效率相对低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对企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电力企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1.养老保险的改革与完善
为了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此,企业应遵守相关保险法律法规,提高社会保险的收缴率,并实现全额收缴和拨付。另外,根据员工的工作状况、家庭状况对其下岗基金做出调整,以确保其失业后的基本生活。企业应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以减少其后顾之忧。随着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
(1)实现保险制度的改革和现代化
使保险制度不断的趋于完善,为职工提供更多福利。
(2)保险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建立了新型的、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3)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保险缴纳和管理的认识更全面
保险缴纳更积极,保险管理更加合理。
2.建构覆盖电力企业的卫生医药制度
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是电力企业确保职工安全,为其提供医疗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通过全面的覆盖整个电力企业的卫生医疗制度的建立,能够使员工获得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深了职工对电力医疗制度的认识,使其体系逐步完善。
3.工伤与生育保险制度的落实和改革
企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员工福利之一,其落实过程涉及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主义企业保险制度完善的体现。企业应进一步明确企业女职工的生育津贴,为其提供足够的医疗服务和产假。总之,工伤与生育保险制度的落实和改革为企业员工带来了福利,但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如何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制度
1.创新企业保险管理观念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进行,其保险制度也应随着进行改革。这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保险制度的构建目标和构建原则重新进行定位,明确保险管理思路,深入了解企业员工需要,在保险体制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职工的需求。坚持电力企业保险管理创新,企业管理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能够合理有效的解决企业在保险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电力企业保险事业的完善,使其为员工提供福利。另外,管理理念的创新还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一致。
2.建立科学的管理观念
社会保险工作既是服务,又是管理,二者缺一不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队伍,利用科学的'管理观念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保险管理者应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树立全局观念,增强责任心。并且时刻把握科学的管理观念,实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管理机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保险制度具有普遍性、保障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因此其执行和管理需要综合运用多项专业知识和能力,这要求管理人员灵活运用,在坚持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实现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3.建立长效的社会保险管理机制保险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企业应致力于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确保社会保险的收缴和发放,真正为企业员工谋福利,确保企业员工的利益。并且时刻坚持以人为本为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确保管理机制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努力构建一批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实现电力企业保险机制的建立、管理和完善。
4.实现保险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
实现保险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有利于实现保险管理信息的透明化,提高员工对保险作用的认识,促进保险收缴的进行。同时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也确保了员工的实际权益,提高了管理者的专业性和管理效率。为企业社会保险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多的群众基础,同时加大企业保险机制的宣传力度,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四、总结
社会保险是职工权益的保障,是提高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关键。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来说,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以人为本是关键。电力企业要稳定健康的发展,职工权益必须得到保障,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社会保险论文4
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对参保单位的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进行的核查,根据其缴费基数、缴费人数和工资发放情况来核实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保费,发现并揭露参保单位偷漏社会保险费的违规行为,确保社保费应收尽收。它是社会保险的一项基础内容,也是规范社会保险各业务环节的重要手段。
一、社保稽核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一)漏报缴费基数和人数情况普遍,偷漏社保费行为时有发生。我国实行用人单位参保缴费申报制,社保缴费是以职工的应发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按月进行申报。按规定申报缴费人数和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义务。但是实际操作中很多参保企业不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社保费,而以基本工资来计算缴纳,或者将奖金福利津贴等不列人工资而列人其它会计科目,恶意漏报缴费基数。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当下经济运行平稳,发展态势良好,企业用工规模日趋扩大,但是用工成本也日益增高。单就社会保险方面来说,企业缴纳比例约30%,个人缴纳比例约l0%,各地区略有差异。因此,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和利益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采用少报、瞒报工资总额,漏报缴费基数的方式来偷漏社保费,能少缴就少缴。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同时也使职工个人在退休享受养老待遇时,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障政策认识不到位。很多单位在试用期期间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职工怕解雇而不敢主张自身权益,造成未及时参保和漏报人数的违规现象。也有部分职工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对社保政策不了解,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竟然主动要求放弃参保,而将相应的待遇转化为工资直接发放到手中。这在无形中加重了用人单位的违规意识。
(二)稽核工作量大,专业人员少。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严肃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清楚用人单位申报的事项是否合规,必须对申报单位的.用工情况、财务账目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进行核查。这种核查政策性、专业性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财会知识,精通审计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熟悉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多样化,用工形式和职工收人形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建筑业、餐饮服务等行业用工量大且人员增减频繁,这就造成稽核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经办机构往往工作条件和人员有限,在一个缴费年度内无法对所有参保单位的经营情况和申报缴纳情况逐一进行稽核,使得一些瞒报、漏报的违规行为无法及时被揭露而得以纠正,也造成了社保基金的流失。同时,在稽核方式上无法深人单位开展较多的实地稽核,只能有针对性的采用报送稽核的方式开展工作。
(三)社保稽核主体与行政处罚主体不一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属于社保稽核开展的主体,但是没有任何行政强制执行手段,在实际的稽核业务开展过程中,部分参保单位存在着拒绝稽核或者伪造、编造会计账簿,拒不领取稽核意见书,或者下达稽核意见书后,拒不按照稽核意见书的要求进行整改等行为。这样的结果是削弱了稽核行为的强制力度,造成了稽核结论难以落实,处于被动局面,也影响了社会保险稽核的严肃性。
二、解决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社会保险的宣传工作。我国已于20xx年7月1日开始施行《社会保险法》。但是在实际的稽核工作中发现,参保单位对政策的把握并不完全正确,职工法律意识淡薄。因此我们应该加大社会保险法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注意宣传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印发政策专刊和宣传页,也可以采用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使企业对社保政策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提高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调动职工依法参保的积极性,使社保政策深人人心,提高其维权意识,营造企业和职工遵守社保政策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联动合作机制。落实稽核结论,纠正违规行为,是体现稽核结果的重要阶段,也是维护国家和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对于拒绝稽核或者拒不执行稽核结果的单位,需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处罚。而如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协同作战,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开展稽核工作,及时反馈进展情况,这样不仅加大了稽核力度,使稽核得以落实,也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和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各部门应该共同努力为稽核发挥更大的作用营造有利环境。
(三)改进稽核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稽核队伍建设。为更好的使稽核工作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用工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稽核工作方法,改善稽核系统程序,通过直接提取企业工资明细数据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运用程序计算漏报缴费基数,精确到人,生成详实完整的稽核工作底稿,这样可以实现稽核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精细化。对于企业提供的相关财务会计账簿,在工作开展中可以适当请求工商、税务部门给子协助和配合,做到取证完整,分析全面,结论正确。
同时,我们应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并强化现有稽核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有计划的开展学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有关政策及财务、审计知识,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稽核队伍,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提高稽核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对对下级经办机构稽核工作的督查指导,保证稽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快制度规范的建设。虽然我国于20xx年7月已经开始实施《社会保险法》,它统领社会保险的各项立法,但是贯彻实施还需要有相应的法规、规章相配套,此法对“稽核”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当下我国开展社保稽核工作的依据主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和国务院259号令《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随着社会发展,社保领域的不规范行为越来越复杂多样化,需要有更加明确的制度法规来进行约束和处罚,实施稽核需要立法保障。因此建议我国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切实做到依法稽核、依法处罚,增强权威性。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稽核工作的重要性也日趋显著,我们应严格按照《社会保险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做好社保稽核工作,保障我国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保险论文5
1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特点
在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作好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工作,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同时不宁做好备份和恢复工作,使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2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2.1一体化的业务体系结构
社会保险系统属于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其是在参保单位、参保人基本信息和定点机构管理基础上后搭建起来的,主要包括业务管理系统、宏观决策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而这其中业务系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为整个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总体的基础服务,在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宏观决策系统方面,通过常规统计分析、深层决策支持、精算支持等方式.为领导提供劳动保障的各项指标分析数据,并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进行测算。公共服务系统将为广大参保人提供更多、更好、更贴近生活的服务功能。目前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中需要深入分析和把握社会保险关系产生、变动、转换、续存、中断、终止及其条件内在的联系,形成公共业务与专项业务相结合、征集与支付相隔离、待遇与缴费挂钩、公平与效率结合的机制,建立了以社保关系管理系统为中心,并与财务系统、多媒体系统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框架,确保社保关系、社保基金管理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2.2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在当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规范下,同时与实际业务情况有效的结合后,劳动保障系统业务专网的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得以建立起来,通过该平台有效的与上级数据中心的社会保险信息进行交换和共享,而且通过广域网与上级有效的连接,与医疗机构实现了互联。由于以太网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具有较多种类,当前我们在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构建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星型拓扑结构。利用以太网技术进行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构建过程中离不开交换设备和终端设备这两种基本元素,而且需要采用双绞线来对这两种设备进行连接。在局域网络中可以采用分层结构,网络可以以高性能以太交换机作为主干节点,同时下联二级网络节点。还要对网络进行VLAN划分,利用支持第三层交换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来完成不同VLAN间的通信,有利于更方便进行网络管理。
2.3数据系统体系结构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分布按照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为了保障系统的效率和安全,各级系统的业务数据、交换数据与宏观分析数据应分区设立,分别设立在生产区、交换区、宏观决策区几个逻辑工作区中。通过对社会保险的业务进行分析,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映社会保险业务数据全貌的数据模型,然后按照合理的分布策略将这些数据分布到不同的物理地点上去,并且保证数据之间的一致性。从数据物理存在形式来讲,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数据以数据库和数据文件作为主要存在形式,对于社会保险管理和服务的日常事务、信息服务、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数据通常都在数据库中进行存放,而与相关业务部门有关的接口数据则存放在数据文件中。
2.4安全系统体系结构
应用安全方面采用安全的应用体系结构,所有客户机只能访问虚拟服务器安全的应用架构,即统一接入的方式,统一的组件调用方式。采用安全的A2A实现方式:采用webserVices实现与定点机构之间的电子化业务协作。采用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访问时间控制等确保系统体系结构的安全性。网络安全方面采用防火墙用以防范病毒。数据库安全方面,所有客户机只能通过应用流量控制器、web应用服务器才能访问数据库,数据库的访问用户仅为web应用服务器。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传统的手工操作和单机管理也无法满足当前社会保险信息增长的需求。所以加快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迫切性和紧迫性。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作为对参保人员记录、管理和服务一生的全过程管理和服务,通过构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构建统一标准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系统,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水平得以不断提高,而且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数据不断增长的需求。
社会保险论文6
【摘要】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是提升国有企业社会保险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础。这项业务水平的构建,对于保障职工的福利权益,维护企业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结合当前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经济业务的需要,展开对国企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国企;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建设
一、系统概述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是根据当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单位信息,人员情况以及各个社会保险业务的产生背景的概述,不仅有数据的采集,还有控制业务流程以及分析综述合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管控系统的操作模式非常的单一明了,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构建层,在这层次中,主要有各种组件,业务处理环节,规则控制以及流程控制还有安全控制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开发的框架以及服务支撑的平台。
二、设计目标和整体规划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的设计目标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最为基础的目标,那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对社会保险各个职能业务的工作需求。第二部分是不同级别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每一级单位都有不同的授权,上级单位和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连接,更大程度地实现业务指导与信息的互换。第三部分是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网络分布式的技术应用于最基层的单位以及职工的信息管理。第四部分是对当前最新政策法律法规的目标设定,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信息实现共通共享,可以使得不同级别的领导或者是职工更好更便捷的理解社会保险的现实情况和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第一部分是模块设计部分。其中这个模块设计包括基本信息模块,业务信息模块还有业务流程模块。基本信息模块是最基础性的模块,它是其他各业务模块实现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基本包括姓名和性别等其他个人相关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数据库的设计。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的数据库包含内容信息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单位数据库,职工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的信息量比较大,为五险数据信息库,还有就是单位人员增减变化数据库。第三部分就是权限的设置。权限设置就是指集合领导层以及领导部门能够对这一系列的流程和数据进行观察,每个业务的组织都可以根据不一样的分工来进行不一样的业务办理过程,针对相关的业务信息库加以观看修正。每个基层单位以及部门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业务权限的业务过程,对所有涉及的信息内容进行查阅修正。
三、各功能模块设计
(一)人员基本资料维护模块。人员的基本信息维护模块是基本不会发生变化的,它不像其他内容会跟着随着社会保险的险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以说人员基本信息维护模块是最基础性的一个共享模块。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过每个基层的单位施行维护,该单位的领导层或者管理层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审核。人员基本信息的增减一般会通过增员和减员的业务申报以及汇总来完成。
(二)业务资料维护模块。因为当前有这样的情况存在,那么就是同一个人可能会有多个险种,但是这不同的险种可能并不是归属于一个单位进行管理,所以将企业的信息管理归纳进入业务信息维护模块。
1、单位信息管理模块。如果要添加单位,应该将单位的编码以及全称和单位办公电话进行维护。假如在这个系统中有信息记录该单位的编号,那么就将提示给您单位的编号已经存在,您需要再重新选择一个单位的编号。单位的编码的设定长度比较固定,为六。单位的编码类型为字符型。
2、保险业务信息管理的模块。
(1)业务信息数据库内容是比较广泛的,这其中有增减员的申报数据库,还有系统内的职工变化数据库、缴纳费用的申请报告的数据库等等相关内容。业务信息库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数据信息库。每个职工的.个人相关信息,不仅是基本的个人信息还是基本的养老保险业务所发生的明细情况。
(2)增减员申报。所谓增员,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进入新的职工。每当单位进入新的职工,单位相关人员就应该对新员工的信息进行登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看清保险的类型,还应该标注清楚增加员工的原因以及日期。
(3)缴费申报。这个申报主要是指依照每个企业的职工单位缴纳费用基数和个人的缴纳费用技术来计算这个月份应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每个单位都应该在计算完毕,经过本人签字之后进行上报。
(4)个人账户补缴,很多单位的退休职工对于退休的时间的确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职工的个人账户里会有缴费偏差的现象,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缴费的情况进行整改。
3、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模块。这个模块主要用于信息的查询,根据不同单位或者职工等信息的不同,在一些专业的工具辅助之下可以进行一些报表的呈现。通过对各种数据信息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最终呈现出不同的图表进行生动的结果呈现。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保工作已经步入一个大信息时代。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始向集约化发展。相信通过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社保的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步入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国有单位实现社会保险管理的新篇章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社保路上无冰雪[J].中国社会保障,20xx(8)
[2]郭雨春.要充分利用社保系统[J].中国计算机用户,20xx(43)
社会保险论文7
摘要:通过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社会保险服务发展现状和趋势,讨论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效衔接的可能性、意义,落实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效衔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分析
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比较
社会保险是一种由政府举办,强制劳动者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商业保险是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商业保险包含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分别由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分业经营。讨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是讨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中的人身保险。人身保险是指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发生死亡、伤残或疾病等保险事故,或生存至规定时点时由保险人给付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保险金的保险。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比较(见表1)。由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效衔接,提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前提条件。
2社会保险服务现状与趋势
2.1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体系。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到20xx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7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5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亿,社会保障卡发卡数量达8亿张。以广东省社会保险现状为例,到20xx年,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和75%左右。因此,国家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会保险服务系统,并推动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2.2社会保险服务能力
(1)社保经办系统人均负荷比接近极限,社会保险服务质量受到制约。截至20xx年,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8411个,员工172177人,参保人数166876,人均负荷比为9692:1。目前社保系统工作人员人均负荷比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唐霁松预测,如果社保经办系统人均负荷比由目前的9692:1降到20xx年的6359:1,未来10年全国范围的经办机构队伍要超过55万人。
(2)面对巨额社会保险基金的运用管理,急需解决资金保值增值问题。落后的体制和垄断经营,导致资金运用回报率不高,财富缩水巨大,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本上为“现收现付”,个人账户仅仅是记在账面上。
(3)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问题,日显突出。老龄化社会需要建立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老年医疗费用负担越老越重,医疗费支付频率越来越大。超低出生率在“现收现付制”制度下,必然加大年轻人的养老负担。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要求社会保障部门,增强管理服务能力,加快转变社会管理服务方式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
3.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效衔接的可能性分析
从理论层面看,社会保险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虽然社会保险人人都可享有,而且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是,在现收现付制度设计下,例如某人提前退休或延长了预期寿命,那么他享受养老保险的增加,就减少了下一代人的享有额,或者增加下一代人的缴费额。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保险的消费存在排他性和竞争性,社会保险和商业人寿保险没有区别。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多种社会保障制度。例如,英国实行政府包揽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德国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协同作用,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保障全面、保障水平高;美国实行政府辅助型医疗保险制度,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介入查漏补缺。从业务处理流程的操作层面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经营有许多相似之处。服务技术、技能的合理利用,将节约人力成本,是双赢的选择。从客户服务的角度看,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客户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服务网络机构众多,截至20xx年11月,全国共有商业财产保险公司65家、寿险公司70家,各家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巨大的保险服务网络。据保监会发布《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报告(20xx)》,20xx年保险营销员为335万。保险营销人员遍布大街小巷,为客户提供随时的服务。
3.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效衔接的意义
(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效衔接,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增进社会福利。将垄断性管理转变为竞争性管理,发挥市场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共赢的局面。政府节约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商业保险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有资源利用率、拓展了业务资源,增强了盈利能力;消费者在保险服务市场竞争的态势下,获得优质的服务。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效衔接,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低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人口老化的加速,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重,其根本原因是“公有地悲剧”。社会保障并不是纯公共物品,它只是一种私有性公共物品,在理性消费驱动之下,公共供应的私有性物品最容易产生过度消费。放眼未来,改革社会保险保障模式,加快转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新形势发展需要。
(3)有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政府执行力。社会保险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窗口,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子系统,其服务好坏,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信誉,是社会保险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直接体现。
3.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效衔接的对策
(1)改革社会保险单一主体经营模式,多渠道筹集医疗、养老保险基金。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创新保险产品,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额度的视同购买社保的税费减免,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例如,智利、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等的养老保险计划,几乎完全由私营机构管理,政府起监督和最后担保的作用;阿根廷和乌拉圭建立混合制度的养老保险计划。商业保险公司要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必然要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资金运用的投资回报率,因而可以提高投保人的福利水平。
(2)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为办理社会保险服务政府通过委托办理社会保险的方式,包括委托办理投保手续,委托办理医疗、养老金给付,合作开办养老和福利机构等等。例如,美国社会保障委员会,在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早期,就委托美国邮政局发放申请表,号码由邮局确定,每一个纳税人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总之,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效对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必要的、可行的;推动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效对接,需要各级政府和经办人员在思想上明确其必要性和意义;改革社会保险保障模式、转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方式,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曹信邦.社会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2王则柯.社会保障在美国[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4陆祺.商业保险公司受托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的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xx
5丁少辉.许志涛,薄览.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J].保险研究,20xx(12)
6杨柳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模式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xx(14)
社会保险论文8
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建立并组织实施的,通过劳资双方缴费参加,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时获得必要生活保障的制度架构和运行机制。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是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立足企业实际,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员工后顾之忧,提高企业凝聚力,而配合国家实施的一系列企业保险措施。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用工紧张,人工成本上涨等现状,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一般是指由国家通过颁布法律强制实施的,针对全体公民或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在生活中出现的其它困难,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或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制度。企业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是保障社会保险安全、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保证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适应就业形势新变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均衡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障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是政治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因此,企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思路,不断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实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企业社保工作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鲜有企业配备专门的社保管理人员岗位,社保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进行兼任。这些人员由于岗位不固定,社保管理的'职能不确定,一些人员缺乏必要的社保管理专业知识,只能从工作实践中进行摸索,导致企业社保管理水平不高、社保作用发挥不明显。
2、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有些企业对社保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保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保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社保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当然,随着企业对社保管理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社会行业细化的加深,现代社保服务机构、企业逐渐增多,企业可以通过社保代理机构来对企业社保工作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工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社保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社保工作的开展。
3、企业年金计划缺乏。建立企业年金,可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解除职工养老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为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丰富员工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将企业长远发展与员工个人利益和员工价值贡献紧密相连,提升公司凝聚力;享受国家税优政策,合理降低企业福利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计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往往都缺乏行之有效的企业年金计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社保效益的发挥。
三、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对策
1、健全企业社保服务机构。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保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保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标准,建立社保信息上报制度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业务交流分析会,提高企业社保服务水平。
2、规范企业社保服务程序。企业应按规定主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并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如实申报单位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收入,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按照规定的费率到当地地税机关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年度汇总结算时,单位计税工资总额低于其申报核定的职工缴费基数之和的,不足部分由单位按规定补缴;计税工资总额高于申报核定基数之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规定重新核定基数并相应调整职工个人帐户。
3、提高企业社保管理透明度。企业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职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职工查询缴费记录或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社会保险论文9
【摘要】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职工收入会产生影响。论文依据相关理论和社会调查,得到如下结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显著高于高收入者,办公室文员和基层员工等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更为敏感,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职工收入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应调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统计口径,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职工收入;上调;影响
1.问题的提出
20xx年年中以来,不少地区人社部门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进行调整,上调幅度均处于10%左右。其中上海市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涨幅均为9.5%,北京市则为9.6%。通过梳理同期山东、重庆、福建、江西、安徽等地陆续公布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发现近两年来不少地区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幅度都在10%左右,上调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提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上调是否会对职工收入产生影响,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影响会有什么不同,是否存在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持久收入决定居民的消费。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内可以得到的收入,收入是在长期平均的预期中得到,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来表示,并且消费是与持久收入相关的稳定函数,公式为:Ct=cYPt(1)在上式中Ct是现期的消费支出,c则是指边际消费倾向,而Pt是现期持久收入。与此相对的暂时性收入则是因为对持久性收入的变动产生影响,并且带动消费的变化。所以,当职工工资水平保持一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会致使职工收入减少,对其消费产生影响。
2.2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反映的是消费者一生的消费流会根据其收入流来优化。即消费者自己的消费支出会受其全部预期收入而理性安排。而在家庭中关于消费的函数是:C=aWR+cYL(2)在式中消费支出是用C表示,而财产收入则是WR,劳动收入则是由YL表示,而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a,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就是c。因此,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变化时,职工的未来收益随之变化,职工的消费因之产生变化。
3.数据来源和统计结果分析
3.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社会调查,问卷涉及职工的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地区、工作行业、工作年限等个人基本信息,社会保险缴费现状,以及职工对缴费基数的看法和建议。问卷采取匿名填写方式,以便收集职工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险缴费的真实意愿。按照需求将问题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所有问题皆为必答题。问卷的限定主体为在职职工,当主体不符时,问卷直接无效,确保答卷主体的准确性。问卷回收时间为20xx年1月至20xx年5月,收集数据总计1008份,为确保所得数据的真实可靠,对回收数据进行仔细筛查,最后共得有效样本879份。
3.2统计结果分析
3.2.1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职工实际收入减少由调查可知,在879份有效问卷中,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后本人缴费增加的有488份,占样本总数的55.5%。488份数据中职工实际收入减少的又有359份,占73.6%,表明大部分职工的实际收入是减少的。而且通过检验,数据是有效可行的。可见,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会引起职工实际收入的减少。3.2.2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低收入职工的影响大于高收入职工在不同收入层次中,低收入职工(月收入20xx元及以下)和高收入职工(月收入8000元及以上)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的影响各不相同。由调查得出,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的情况下,低收入职工认为缴费增加对收入产生影响较大,甚至难以接受。而高收入职工高达85%以上的认为可以接受。在统计中,sig(双侧)数值为0.05,表示边缘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支持原假设。所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低收入职工的影响大于高收入职工。3.2.3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办公室文员和基层人员等社会底层收入减少的影响更大本文将职工所处行业职业分为办公室文员,管理层,技术人员,基层人员和其他共五类。统计分析显示,办公室文员和基层人员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后,实际收入减少的比例显著高于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减少的比例分别达到63.3%和59.8%,且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均值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和t检验均显著,具备统计上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底层职业人员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的敏感性更高[1]。3.2.4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华东等较发达地区职工收入的影响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交叉分析表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华东地区职工收入的影响显著高于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也高于华北地区,且独立样本检验(t=0.147,p=0.047),具有显著性。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地区差异这一变量是显著的,假设成立。所以缴费基数上调时,会对不同地区职工的实际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4.政策建议
4.1扩大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统计口径范围
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是根据社会平均工资调整的,当社会平均工资上涨时,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也随之水涨船高。现行社会平均工资的统计口径主要是国企和各大中型企业,而我国职工人数众多且工资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等没有被纳入统计范围。这就造成社会平均工资相对虚高,并不能真实反应大多数职工的收入水平,且社会平均工资过高会引起缴费基数的提高,增加职工生活负担。因此,应扩大社会缴费基数的统计口径,将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及其自由职业者加入到统计中,才能使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体现真实的社会平均工资和多数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2]。
4.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职工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高,物价上调,相当于职工的实际收入减少,特别是对低收入者影响更大。对低收入者而言,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上调会减少他们的现金收入,增加生活负担,不利于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职工的收入,让低收入者实现收入倍增,确保更多的低收入者可以交得起社会保险,享受社保待遇,加快落实全民参保步伐[3]。
4.3合理规划投资社会保险基金,拓宽基金投资渠道,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由于资金投资具有很大风险性,所以我国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可以保障资金的安全,但收益比较低,导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较低。此外,如何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的贬值也很重要。因此,为避免社会保险基金贬值,在其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创新投资渠道,使社会保险基金的增值速度超过物价的增长幅度,有利于避免基金的贬值,防止社保基金的流失,推动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增加企业和职工参保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社保缴费的不合规现象,也能推动全民参保登记,完善社保数据的线上线下对接,扩大社保覆盖面[4]。
【参考文献】
【1】李劲峰.缴费基数上调约一成部分企业人工成本增加[N].中国劳动保障报,20xx-12-02(003).
【2】朱文娟,汪小勤.最低工资标准、社保最低缴费基数与劳动者就业[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xx(03):58-62.
【3】吴美芳.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承受能力分析[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xx.
【4】赵泽众.缴费基数统计范围扩大利于提高参保率[N].中国劳动保障报,20xx-12-02(003).
社会保险论文10
一、电力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的基本现状和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之中的核心思想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可以明确相关工作的缺陷和主要现状。下文将针对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工作开展过程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旨在更好地实现工作的发展,实现传统项目的创新与改革。
1.社会保险中养老制度的完善
首先,应当实现对电力企业之内养老社会保险的完善,加强相关养老制度的建设,以更好地实现对相关职工结构的有效调整。在实践的工作之中需要很好地扩大制度的覆盖范围,并且提升工作的绩效和标准。在工作之中应当实施全款的收缴政策制度,不能够出现拖欠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养老金是广大职工退休之后的基本生活保障之一,同时也是很好地体现出电力企业社会保险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层面。所以对于当前电力企业来讲还应当不断加强对养老体制的建设,重点为相关职工提供有效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等。电力企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深化改革并且促进整个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在实践的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之中还应当对制度的相对应层面进行有效的整改,在工作之中应当全面地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面对一些较为落后的职工还应当加强对工作的重视,重点改进保障制度队伍的建设,使得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更上一步台阶。
2.社会保险中医疗制度的健全
此外还应当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医疗制度的建设,这一点同样是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性环节,电力企业的医疗制度改革可谓是意义重大,是当前企业发展以及职工切实利益的重大体现。同时也是更好地展现出电力企业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还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观念,各级领导需要加强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医疗保险实施的过程之中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不断地改进问题。加强惠民政策的实施,保证工作的开展可以覆盖至不同的范围,并且实现对整个企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健全,使得广大职工可以有效地享受到便宜、安全并且有效的保障,使得医疗建设的'水准可以得到同步性的增强,使得相关工作的建设可以呈现出崭新的姿态。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电力企业社会保险改革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公共服务建设,注重对基本医疗服务信息的健全与完善,以更好地增强整个医疗工作的水准。在今后的工作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以切实的思想和成熟的理念,以职工的满意为最高的工作标准。
3.社会保险中工作思路的创新以及体系的建设
在当前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改革过程之中还应当实现对管理思路的创新,加强政策性的引导,不断实现对电力企业保障体系的健全。首先,在实践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开展之中应当注重对保障制度的健全,这一点也是保证企业内部稳定和谐的关键点。在工作之中应当建立起多层次的、分明的、清晰的工作标准,及时地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对领导项目的重视程度,真正意义上落实责任到人的制度和观点。在工作的进程之中需要很好地明确自身的观点,不断地实现对社会保险管理项目的发展与创新改革,以增强政策开展的完善性。此外还应当注重工作效益的增强,注重对领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针对传统工作之中的遗留问题以及工作的重难点等等,应当注重突出性的改进,并且着重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益,增强工作开展的水准性和技术性。
二、结语
总的来讲,社会保险管理对于当前电力企业工作的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电力企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深化改革并且促进整个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还应当对相关社会保险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之中社会保险管理基本现状和基本的工作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开展的思想以及主要的理念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相关电力企业传统工作的发展,实现工作的创新和不断的改革。
作者:黄海玲 单位: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钦州供电局
社会保险论文11
1、企业信息化与社会保险管理概述
根据20xx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它保障了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1)养老保险
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管理包含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支付、职工达到法定退休条件后退休手续的办理与养老金待遇的计发,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管理,职工死亡遗属待遇的管理等。
(2)失业保险
是指劳动者在暂时失去工作机会时,由国家和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向其提供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帮助,并通过专业训练、生产自救和职业介绍等工作,促使其重新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失业保险的管理主要包括失业人员的备案管理、失业待遇的管理等。
(3)工伤保险
作为国家立法,用于保障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及因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使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和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对工伤保险的管理,除《社会保险法》以外,国家还专门颁布有《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管理主要涉及工伤认定、工伤治疗与康复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管理、工亡供养亲属管理等。
(4)医疗保险
是为了保障职工在因疾病、受伤、残废等原因需要进行医治时所必需的医疗费用和生活待遇而设立的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缴费管理、医保个人账户(医保卡)划拨与管理;医疗待遇申报与结算;大病医疗救助、离休人员医疗费管理、门诊及慢性病医疗费用管理等。
(5)生育保险
是指通过国家立法,在职业妇女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产假(有薪假期)、生育津贴和计划生育手术待遇管理等内容。社会保险业务范围涵盖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每一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保障职工生活的一张“安全网”,基于此原因,社会保险的信息化从国家顶层管理设计就有高度信息化要求,从20xx年起国家就启动了“金保”信息工程,它是国家信息化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家“十二金”电子政务工程,在《20xx—20xx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被列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经过几年的建设,全系统信息化已基本成型,目前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办理等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2、信息化管理是提升矿山企业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已经成为提升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
(1)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漏洞
做好矿山企业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企业社会保险业务质量,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提高企业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建立系统、有效的企业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做好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金保信息平台的同步信息对接,可以实现企业和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从缴费到待遇领取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效率。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和职工待遇的申报都可以通过网上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操作,待遇的核定与发放也通过信息系统完成,可降低业务操作失误风险,减少业务管理漏洞。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实现管理模式的再创新
通过社会保险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充分实现各类信息的融合与共享,打破管理壁垒,从员工入职、合同管理、薪酬福利、到社会保险,使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构建一个更为高效、和谐的运行系统,从而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最全面与准确的信息保障。同时基于信息化管理要求,自然而然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3、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信息化需求分析不全面
信息化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工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项目。由于受管理体制以及传统的岗位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孤岛”,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相互隔绝、信息不畅,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管理孤岛”很容易造成“需求孤岛”,进而就演变成为最后的“信息孤岛”,也导致了经常在同一项业务数据统计中,出现多种结论和版本,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在全局高度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信息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手工+电脑”式的业务工作计算机化,而是对整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的一次变革,是管理模式的一次革新。如果对此没有准确的认知和理解,很容易导致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不配套,从而使信息化建设走向高投入底效益的结局。
(2)资源数据库信息质量存在缺陷
是社会保障业务信息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的最大障碍。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信息一体化管理后,实现了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数据由分散实现了大集中,使得整个信息化管理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建立数据库时原始数据提供不准确或者没有做好对信息数据库的定期更新维护,会导致信息数据质量下降甚至失效,严重影响信息化管理水平。
(3)业务流程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由于近几年企业普遍改革力度较大,机构重组现象比较多,造成业务分工也随之变化,并引发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业务流程缺乏稳定性。造成职工无法及时掌握整个业务流程的规定,对信息流程的不明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4、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改进措施
(1)做好需求分析,规范业务流程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因此必须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信息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度再造业务流程,同时对流程的设定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性。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建设高质量的资源信息库
首先,对信息系统初始数据库信息要“严把质量关”,充分组织动员职工及单位,对业务库信息进行彻底清理摸底,校正错乱信息、补充欠缺项目;其次,加强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数据标准的统一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前提,只有基础数据和交换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来,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跨地区的信息交换,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升级联网;再次,充分重视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工作,建立高质量的数据接口,保证好“上对”主管部门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下对”企业基层管理部门的信息同步更新能力,建立严格高效的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管理的规范有序。
(3)最大程度使信息网络化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利用企业的局域网,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在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社保信息网站,合理设置业务版块,将日常业务办理集成至网站,使业务办理和数据维护同步完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网站搭建了信息沟通平台,直接面向员工群体,既可以做好对各项社会保障信息的宣传工作,同时可以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极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
(4)高度重视信息数据安全
树立数据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制度上和系统上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建立一套数据安全应急保障对策方案,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各种培训、会议及制度执行与检查,加强社保数据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提高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借助信息系统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管理,必将有效的缩减业务处理时限,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为矿山企业和员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社会保险论文12
摘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对社会保险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商业保险的优点的分析研究,开展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协同发展的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协同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发展现状和趋势
截至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7亿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1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6亿人,参加新农合6.7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3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4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8亿人。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方面有待加强,基金平衡安全矛盾突出。按照“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到“十三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5亿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2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亿人。
二、社会保险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的特点社会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具有以下特征:1、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是当劳动者遭遇到劳动风险,失去劳动报酬之后,仍能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这是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2、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必须依法参加并按照法律规定的费率履行缴费义务。在待遇水平等内容上,一般不允许投保人和被投保人自由选择,体现出强行法的一般特征。3、互助互济性。社会保险是依据社会共担风险的原则,保险费用一般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一调剂、互助互济办法,支付保险金和提供服务,实行收入的再分配,以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4、主体特定性。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除个体经营者外,社会保险的投保人特定为用工方,承保人特定为专门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被保险人特定为职工(或投保的劳动者),受益人特定为职工或其法定亲属。5、待遇差别性。社会保险由于劳动者的工龄长短、保险事故发生的原因、缴纳费用的多少等因素的不同,社会保险待遇也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原则。6、国家补偿性。社会保险的基金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国家通过社会保险将一部分物质财富再返回给劳动者,其实质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贡献的一种补偿;特别是在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的情况下,劳动者所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直接反映了社会保险的补偿性。7、社会福利性。社会保险对于符合条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劳动者,在给予各种保险金支付的同时,按照实际需要,提供医疗护理、伤残康复、职业培训及各种社会服务。(二)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1、险种较为单一。国家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这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仅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基金支出预期增加。我国已不可避免的'踏入了“老龄化”社会,未来养老、医疗保险基金的开支将会大大增加。老龄化社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福利制度、更多的福利机构,在“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下,无疑给整个社会增加了沉重负担。3、基金回报率较低。面对巨额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需求,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亟待解决。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相对应的CPI指数升多降少,资金缩水巨大。4、社会保险服务能力超负荷。在当前参保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由于社保经办人员数目和经费没有跟上,目前社保经办机构人均负荷已经进入极限状态,社会保险服务质量受到制约。5、农村社保保障力度不足。虽然近几年我国已开展农村社会保险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但局限于制度建设刚起步,地方执行情况等因素,其保障能力十分有限,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缺口显露无遗。
三、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商业保险的优点1、保险对象、范围灵活。商业保险不只有人身保险,还有财产保险。单从人身保险来讲,其对年龄、身份的限制较少,覆盖面更广。商业保险可以由投保人根据支付能力和自身需求选择保险险种及保险额度,没有社会保险对缴费基数设置的封顶和保底的限制。在兑现投保人权益时,待遇支付的门槛低、限制少。2、便捷优质的保险服务。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客户服务方面,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服务网络更发达,保险销售、售后服务人员遍布大街小巷,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服务。3、营销方式更加丰富。不同于社会保险业务必须到指定的经办机构办理,商业保险除了到营业网点,还可以通过银行代销、网络、手机app等渠道去了解、购买,避免了排队等待的麻烦。4、产品针对性强、多样化。既有没有投资功能、纯消费型的短期险种和一些纯保障的长期储蓄型险种,例如人寿险、健康险、养老险、教育险、意外险,还有分红、万能、投资连接保险等投资型险种。随着商业保险产品的发展,很多公司的产品可自选、可组合、可定制,从投保人的需求入手,可填补社会保险局限以外的空白。(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意义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在社会保险兑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福利,更好的发挥市场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共赢的局面。社会保障部门节约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商业保险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有资源利用率、拓展了业务资源,增强了盈利能力。投保人在保险服务市场竞争的态势下,获得优质服务。
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鼓励参加商业保险,给予商业保险公司更多支持。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人们购买商业保险。在产品、渠道和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跨界发展上,提供给商业保险公司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保险业创新发展。(二)规范保险业健康发展,只有让人们普遍信任保险,才能使保险消费普遍化。应通过立法明确保险维权规则,加大打击误导消费的力度,实现保险消费环境良性化发展。同时加强对商业保险公司及保险业务人员的信用监督,建立相关平台,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披露、惩治力度。(三)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社会保险业务,例如参保、待遇支付,或者合作开办养老和福利机构等。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的方式,选定商业保险公司。在公平公开竞争的环境下,商业保险公司势必要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投保人的服务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四)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商业保险公司在资金运作方面有着更加丰富的管理经验,由社会保障部门综合考虑商业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情况、信用评价情况等因素选择商业保险公司,通过投资限制、绩效评估等方式加强监管。商业保险公司若要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要提高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了投保人的福利保障,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总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体系协同发展,可以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层次。相对于社会保险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需求,多样化的商业保险品种,可与社会保险体系很好的互相补充,并与之相互影响,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xx
[2]贾俊玲,《劳动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
[3]杨柳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模式问题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xx(14)
社会保险论文13
1加强社会保险依法统计的过程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对于这项工作需要具体的文件来进行说明,可以在进行维护秩序的过程中有所依据。其次就是要普及法律知识。我们要一直进行社保统计的相关学习,可以通过听讲座,参加比赛或者是知识方面的教授,并且需要有一个按照法律来进行相关工作的优秀的环境。最后就是要执行法律。对于最后一点,我们要做到按照法律做事,同时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同时,他们也需要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监督,让我们的工作可以顺利并且完美地运行。
2.在统计过程中
要做到全面并且高效,可以让领导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更加详细,更加全面,并且能够更好地发展,不仅这样,它还可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给予他们准确的数据,让他们及时了解最真实客观的情况,让他们在参保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相关情况
3.强化对社会保险形势的监测
为了对数据的准确进行确保,我们一定要做好监控措施。第一就是要制定对基层资讯调查政策。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每隔一段时间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某些部门或者公司来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他们最为准确的资料进行了解,从而对于相关统计的数据的真实性可以保证。其次是加强对它未来的情景进行研究和预测,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要进行探索,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指标,它们的变动要时刻关注,我们要对于有机会对社保事业造成影响的每一件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注意,对于一些首次发生的事情,要随机应变,只有对形势判断是对的,不断完善对于前景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才能够让社会保险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工作
对于我们手上已有统计资料,咨询功能就是对其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这样在进行决策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依据,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更为可靠也更为方便。在社保事业中基层统计想要加强决策咨询服务,提高它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统计分析要进行加强,这样才可以完善决策咨询服务。在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告别了一起的简单分析,变成现在对于数据反映出来更深层次的内涵来进行探索,对于日后发展的`前景来进行研究,对于一些资料要更加深入,更加完善,这样上级在进行决策和管理中可以更加容易也有所根据。
5.更新信息服务载体
对于这种服务对于服务的对象一些要精准地抓住。对于不一样的人,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于服务的载体不断更新,对于服务的范围可以有所扩大,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这种服务。基层统计工作还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通过统计数据,国家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于社会保障的相关情况进行完整的了解,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利用这些数据来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所以,在统计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要求做好相关统计工作。
社会保险论文14
一、阻碍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继续前进的主要原因
伴随改革开放,社会保险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发展进程,参保人数急剧上升、社会保险内容也不断拓宽,取得了不小得成就,但其仍然存在险种发展不均衡、收益覆盖人数低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缺乏专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人才
于电力企业领导层根本重视到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处于节约资金成本的考虑,根本不会聘请专业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从事相关工作,而是将社会保险工作分配给后勤或财务等部门。由于这些人根本没有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对各险种概念界定不明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出现错误,且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社会保险作用的全面发挥。
(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翻阅我国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社会保险法仍处在幼儿时期,发展脚步十分缓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一旦出现社会保险问题,很难准确分配责任,纠纷不断。另外,我国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缺少立法保护,单单靠企业自觉,社会保险赔偿工作很难高效彻底推行下去。社会保险法执法力度不严、执法力量不均等弊端,也在某种程度上纵容、默许了企业推脱责任的行为。
(三)保险金拖欠、社保资金冒领现象频发
经济迅速发展,不仅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善,而且还是物价飞速发展、货币贬值。高额的保险费使电力企业不堪重负,一再拖欠员工的保费,员工不敢生病、失业伤残员工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住房公基金与女职工生育费用无法兑换报销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稳定与生产。
二、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引进专业型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竞争上岗机制在各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在给人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力企业也早已不再是人们心中的“铁饭碗”形象。员工一旦不适应企业发展便会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社会保险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电力企业员工和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相关工作。此外,电力企业必须专门设立相关岗位,引进专业人才或是派遣人员接受专业培训,能熟练掌握运用社会保险知识,为员工利益的维护和企业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组织保证和有力支持,使员工能切实感受到“病有所医、失有所保、伤有所疗、老有所养”的福利待遇。
(二)完善电力企业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是保证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健康运行的强制性措施,要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①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国家、个人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与义务,坚持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的原则,任何一方拒不履行义务时,依据相关法律对其进行严处,执法力度要大,切不可放任不管。②改变执法机关在企业与员工心中“纸老虎”的形象,赋予其相关执法权利,使其制度运行一直保持在良性运行之中。③建立多层次立体型社会保险体系,用法律形式来规定社会保险关系,确定哪些社会关系由哪些法律来调整,适合哪些被保险者。
(三)建立社会保险管理机制,夯实监督体系
社会保险管理机制要朝着长期有效的方向发展运行,最大限度发挥其科学性、高效性的特点,以切实维护在职员工和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一方面,电力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险部门,将原先分社在不同部门的社会保险进行统一,再按社会保险险种的不同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明确规定各险种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义务,避免出现权利互相争抢、义务互相推诿的现象,为建立保持健康的工作风气,降低企业不必要的花费而努力。另一方面,要做到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透明化,明确规定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积极接受监督部门和员工的批评与监督,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改正。
(四)树立为员工服务的思想,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社会保险工作人员必须端正思想,完成由管理员工到服务员工的思想转变,根据不同险种的特殊情况,切实做好保险金发放工作。充分发挥养老保险老有所养的职能,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定期电话了解退休员工情况,避免出现任何形式的资金冒领现象。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报销系统,在定期报销医疗费的基础上,鼓励员工节约不必要的花费。针对房价日益上涨的现实情况,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的标准,了解到员工已购房信息后及时做好发放工作。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在保障员工切身利益、促进企业高效运行、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创新,针对社会保险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推进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改革历程,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保险论文15
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现状与作用
(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社会保险经办网上服务平台、电话咨询及移动设备等信息平台的建立与发展,为提高经办服务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普遍建成了地方性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该平台成为社会保险经办体系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同时,截至20xx年8月,314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12333专用公益服务电话号码,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在政策咨询、缓解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20xx年建立的30个工作日内完成异地转移接续养老关系的制度框架、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以及“五险合一”的征缴趋势等都体现了经办系统的服务质量在不断提高。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经办业务的不断扩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首先,经办机构的数量从20xx年的4787个增加到20xx年的8411个,增加了将近1倍;其次,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数量也从20xx年的71111人增加到20xx年的156746人,12年间增加了1.2倍多;最后,半数的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享受“参公”管理的待遇,经办系统几乎全部视为事业单位,这也体现出国家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十分重视。经办机构自身的发展也为社会保险制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以“漏桶实验”为依据,提出在社会保障领域必须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在“漏桶实验”中,收入金字塔顶端的5%的富裕家庭向收入分配底部的20%的家庭进行收入转移,但结果是富人将1000美元转移给穷人,穷人得到的却不足1000美元,也就是说穷人不会获得从富人那里转移过来的全部的钱。因为在转移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漏出量,而漏出量所占的比例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损失所占的比重。具体到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着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的重要职责,对于社会保险制度本身能否取得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制度健全、管理高效的发达国家来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成本较低,如美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成本只占制度收入的0.05%。而在我国,由于“碎片化”的制度设计、管理不当、地域差异明显及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成本往往导致社会保障领域中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和效率损失,因此,关注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管理成本十分必要。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人均负荷比过高、经费不足、定位不清及信息化程度较低等。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人均负荷比过高
经办人员是社会保险大厦的建设者,因此经办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对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过去几年,经办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与经办系统相对应的参保人次人均负荷比一路攀升,从20xx年的2757:1(一个经办人员对应2757参保人次)上升到20xx年的9692:经办人员经常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必然影响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质量,造成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效率损失。另一方面,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也导致经办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严重,经办机构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去培养新一批的经办人员,其中的成基本的办公条件难以保障,业务办理过程漫长,进一步导致了社会保险经办的效率损失。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位不清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大部分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尽管在经费上有财政的支持,但在编制上实行审批制,机构的独立性较差,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萨缪尔森归纳了公共物品在消费中的两个本质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意味着某个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并不妨碍别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对一种物品未付费的个人不可能被阻止享受该物品的好处。这两种特性使得公共物品在消费上会产生搭便车的问题,因此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来提供。社会保险属于准公共物品,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保险服务,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而也不适宜由市场参与资源配置,经办机构也就无法定位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定位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关键环节。此外,社保中心、社保局、社保所等名称不一致,也导致了经办机构的公信力不足,如广东省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而地(市)级机构中既有××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也有××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到县(区)级经办机构的名称更加多样化,参保人对于经办机构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影响了参保人对经办机构的选择与具体的业务办理,造成了社会保险经办的效率损失。
(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信息化程度不高
社会保险事业的核心是信息和数据,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业务发展的需要。如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全省经办软件的统一,但未实现全省数据联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省统一的软件和联网,但数据提取、交换仍有困难;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仅在兰州、金昌、嘉峪关等部分市州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仍以手工和电子表格方式进行业务登记和操作。信息化程度不高,甚至依靠手工的方式办理社会保险业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经办的效率。此外,各地区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及网上服务平台之间差异明显,信息化建设存在碎片化、异地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也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损失。同时,社会保险数据的积累还不够,数据质量和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保险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统一和共享还需要进一步协调。
三、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改革的建议
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中,管理成本高昂和管理不当引起了各种经济和效率损失,“吸走了原本可用于生产的资源”。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这种效率损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保险经办人才队伍;保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来源;明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位;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信息化水平等。
(一)建设社会保险经办人才队伍
社会保险经办人员工作负荷过重、服务理念不足以及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建设社会保险经办人才队伍,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效率,更好地为参保人服务。首先,在人员配置方面,在现有情况下,经办系统严重超负荷运转,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方案以满足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需要十分必要。人员编制应当与参保人次、管理的基金数量、技术水平和工作难度联系起来,建立动态的人员编制调整方案。同时根据所提供的经办服务类型进行分类,有的经办服务需要面对面提供,则增加提供这一类服务的经办人员;有的服务不需要面对面提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提供,则适当控制提供这一类服务的经办人员。总之,经办人员的配置应当是动态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既有利于缓解经办人员的工作负荷,也有利于经办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在人员素质方面,经办人员需要树立为参保人服务的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对于公职人员来说,越来越重要的是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在实践中,有的参保人难以理解复杂的计算公式和方法,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正确,这就需要经办人员帮助参保人明确表达其需求,知道参保人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效率。此外,经办机构可以通过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为经办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增强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提高经办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最后,关于经办人才流失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留住经办人才,保证经办队伍的人员稳定。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就没有不满,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这些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此外,成就、赏识、艰巨的工作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则感到满意,得不到满足则没有满意感(但不是不满),这些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在组织中,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保健因素不可缺少,避免引起组织成员的不满;另一方面,要想真正激励组织成员努力工作,则必须注重激励因素,只有这些因素才能增加成员的满意感。对于经办人员来说,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及体面的薪资和福利,以避免在工作中产生不满情绪。因为“如果公职人员本身得不到尊重端庄的对待,那么我们也不可能指望他们会尊重端庄地对待他们的公民同伴”。同时,更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激励其努力工作,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以便更好地为参保人服务。
(二)保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来源
经费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展的因素之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费包括人工费用、服务费用、公共设施建设费用和信息系统建设费用等。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同级财政,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展极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公平性。在经费来源方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采用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机制。一方面,同级财政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划拨经费。当然这种划拨并不是传统的坐收坐支,而是从源头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费来自于社会保险基金。经费来源多元化有利于缓解经办机构经费紧缺的情况,当然,建立完善的经费监督和控制机制以及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明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位
经办机构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认清自身的职能及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参保人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服务涉及民生,应当同税务机构一样,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执行机构,成为政府的核心部门。政府在社会保障事业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德诺认为“存在着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政府功能,为了方便起见,政府的这两种功能可以分别称作‘政治’与‘行政’。政治和政策与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政策的执行相关”。政府负责社会保险制度及政策的制定,而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业务的具体办理。因此,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位为服务型政府的执行机构,给予经办机构充分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在目前的条件下,经办机构成为政府的核心部门任重道远,但是在整体发展方向上,不可否认其作为政府组成部分的发展趋势。
(四)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信息化水平
经办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减少管理成本,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减少效率和经济损失。通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社会保险经办信息系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包括网上社会保险办理、自助服务终端、12333电话咨询以及移动设备社会保险等,这些都为社会保险经办提供了便利。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经办系统的信息化深度还不够,参保人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获取的服务项目还比较有限。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避免地方性割据的问题,尽快建立中央数据库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软件,实现信息和数据地区间横向和纵向的共享,同时社会保险数据和信息要与其他公共服务部门进行共享。陕西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经办效率,20xx年陕西省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实现了部、省、市、区联网。20xx年以来,按照国家部属对退休人员进行了4次待遇调整,以前完成这项工作可能要用10天左右的时间,20xx年用了6天,20xx年仅用了4天,这就是软件统一和数据共享的效果。可见,提升信息化水平和进行数据共享对于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来说十分必要。此外,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并且最负责的实施”。为建立中央数据库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软件,可以成立数据和软件决策委员会,让用户参与软件的测试和评价,通过公众的参与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提升社会保险经办的信息化水平,有利于减轻经办人员的工作负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经办人员的过度增加。
四、小结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涉及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正不断完善,城乡本也影响了社会保险经办的效率。
【社会保险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保险论文01-31
社会保险论文05-21
【热】社会保险论文05-21
【优】社会保险论文07-24
社会保险论文15篇01-31
社会保险论文(实用15篇)07-24
社会保险论文(精品15篇)05-21
社会保险论文(常用15篇)05-21
社会保险论文【精品15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