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优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乞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会写4个字,能认 8个字。
2. 背诵本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4.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5.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6.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2、教师准备蹊跷用的红丝线和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看插图,引导说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2. 牛郎织女相会的同时,唐代民间正在举行一个盛典——过乞巧节。想知道乞巧节是什么节吗?
3. 简介诗人林杰。
4. 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乞巧节。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 认读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指导按“平长仄短”规律读。
(1)师示范读。
(2)生自由大声读诗。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感悟诗意。
1. 解诗1、2句。
(1)看书上插图,给插图起名。(题目)
(2)织女平时在天上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出示汉代无名氏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指导读,想象。
牛郎和孩子们在天河东岸如何呢?出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人们同情牛郎织女的不幸,人们更渴望现实生活中充满幸福与自由。所以在七夕,人们都会深情祝福他们——
(4)齐读1、2句诗。
(5)他们今天终于相会了!多为他们高兴呀!——怎么读出来呢?(高兴。激动)
2.理解3、4句诗。
1. 抓住“家家”“穿尽”来理解乞巧节热闹盛况。
2. 设置情境,模仿乞巧。进行“对月穿针”活动。
(1)出示《乞巧歌》(唐代民间)
“乞手巧,乞容颜,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出示胶东地区乞巧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小结:(让学生自己感受)凡是美好的`心愿,都可以在今天向织女乞取。
(1)理想是指路明灯。我想知道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愿?指名说心愿,培养理想观念。
a. 小组内互说理想。
b. 指名说心愿。
(2)让我们祈求织女姐姐实现我们的心愿吧!取出红丝线和针,模仿古人对月穿针乞巧。
要求:一边说出自己的心愿,一边把红丝线穿过针鼻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4)让我们尽情感受这盛大的典礼吧!大声朗读本诗,进入唐代盛大的乞巧场面。
四、诗歌是要配乐歌唱的,让我们模仿古人来唱读诗歌吧!(古典配唱)
1. 试着选择欢快、优美、抒情的歌曲配唱。
2. 推荐耳熟能详的《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调。
3. 齐唱本诗。
五、扩展延伸。
今天我们和唐朝人民一起向织女乞取智巧,表达了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美好的心愿。但是,只靠乞取就能实现理想吗?现实生活中,到底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让同学们讨论。归结为:假若你和时间一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附板书:
乞巧——→织女?
平仄规律唐 林杰
入境 |
配唱 ↓
自己
(和时间赛跑!)
《乞巧》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古诗还处在接受阶段,因此,以引为主,扶放结合。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个个故事,蕴含着一幅幅灵动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配乐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我考考你们,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事情?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在谁的帮助下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把小手举起来,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写。(板书:乞巧)在写乞的时候,有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乞”字音变调和乞的书写,再生齐读。
4、理解诗题。所谓乞巧,就是乞求巧手的意思。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真聪明!学贵有疑,学了这首古诗你会找到答案的。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看:课件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六岁就能写诗了,真了不起。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注意在读的时候要把每个字音读准,生字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他读得怎样?谁了评一评?你能读读吗?
4、读古诗讲究停顿,看看你能听出停顿吗?出示全诗老师范读。谁来安你听的停顿来试试?(生自由读、抽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样停顿的:课件出示画了/的古诗,生照样子在古诗停顿的地方画/,一起读。读了这首诗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吗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会听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它藏在哪句诗里?(宵—霄,用点标出来)课件出示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问别人。
6、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真2会学习。
我们把它们放进诗句里读一读。从诗句中你知道了什么?碧霄牛郎织女
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出示课件: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碧蓝的天空中有一条美丽的银河,在银河的周围,有满天的星斗在闪烁着,好像在像我们点头微笑。在这满天星斗中,有两颗星星最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它们就是我们刚才听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
深蓝的天空星光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美丽传说。有谁知道织女是怎样的一个人?抽生说。课件织女介绍师小结: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锦缎,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云锦图片)师叙述。
他织的云彩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她织的花,红似火,粉的似,娇艳欲滴,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真是让人羡慕啊!)这真是课件出示二句:引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指导朗读,“渡”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他们一年才能见一次面,而且还有在喜鹊的帮助下,容易吗?抽读评议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
3、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牛郎织女团聚的画面,在牛郎织女一家团聚的温馨的夜晚,这时的天空除了是碧蓝的,它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幸福的温馨的快乐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感受到的与同桌分享。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吗?河桥指什么?
4、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分组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老师评)读出了幸福洋溢这快乐充满了温馨
是啊,牛郎织女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也忍不住吟诵着:(生齐读):课件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5、在七七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从哪里知道的额。出示课件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从这句诗中的哪个词中体会到什么呢?抽生说说望着秋月乞巧家家穿尽几万条
七夕这天,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出示乞巧节的资料从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希望自己也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
这首中讲的就是对月穿针这种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瞧,你看:课件出示唐朝乞巧的场面。
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4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是少女们为了想拥有织女一样的一双巧手,他们不停的坚持着、努力着。出示3、4句。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谁来试试?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课件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指名读,齐读)
人们除了乞求心灵手巧外,还有别的什么愿望要向织女乞求的吗?生说。课件出示乞巧歌,读读。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他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为自己乞取什么?还想为谁乞取什么?模仿乞巧歌,当一个小诗人,自己创作一首新的乞巧歌。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和平、学习进步工作顺利
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林杰的这首《乞巧》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课件出示整首诗。
师引读: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读一句。站在这碧霄下,我们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读第二句。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读第三句穿红丝乞智巧,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读四句。
不仅仅是我们背感动了,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诗句,读读看(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你对哪句诗句感兴趣?课件出示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六:总结全文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学习了一首新诗,了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节那令人感动的场面,同时还诵读了与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次让这经典诗篇回荡在我们的教师里,脑海里。背诵全诗。板书乞巧看碧霄
渡河桥
望秋月
穿红丝
《乞巧》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 、 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 、 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 、 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于是诗人写到——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 、 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乞巧》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由读;
⑵指生2、3读;
⑶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讨论。
⑵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自由读,指生说。
⑵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看图片;
②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指生说。
⑵师相机评价引导: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出示,自由读;
⑵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教学设计6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四、参考资料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李商隐(813―858)唐代文学家。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歌 有条件可参阅叶至善创作的《牛郎织女》,因篇幅过长,这里从略。历代文人留下了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篇。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公元441―5)曾拟作了《织女赠牵牛》诗,王筠(公元1784―1854年)又拟作了《牵牛答织女》诗。庾信、谢眺还作过《七夕赋》。最有名的要算一首汉代无名氏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关于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民间《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关于奔月成仙 《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代张衡《灵宪》中写道: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上,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天下百姓很难活下去。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能射巨蛇猛兽。他同情受难百姓,就弯宝弓、搭神箭,一气儿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严令太阳按时
《乞巧》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
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
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多么可怜呀。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
示范写“乞巧”(板书)
“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
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
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同学正音)
4、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
5、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
(一)、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图片出示)
1、师范读。
2、这两个宵,霄意思一样吗?
宝盖头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头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来自天空,所以“霄”;“宝盖头”表示屋顶,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蓝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织女)
5、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6、谁能把这种美女的感觉从句子中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二)、学习“牵牛织女渡河桥”
1、看着,看着(生齐读诗句)(渡就是渡过的意思。由三点水和度过的“度”组成。师板书渡字)
2、平时,牛郎和织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河畔:河边的意思。未:没有。清浅:指银河。
师范读。
3、平时,牛郎,织女是怎么渡的?
他们只有等过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这天相会。一年也就这么一天。这一天是多么的(宝贵)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会是多么的(高兴)
4、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出相会时的高兴)
生再齐读
(三)、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请你们读读。人间女子在高高兴兴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124页的资料袋,划一划重要的信息。(生划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间女子除了会乞求心灵手以外,还会乞求些什么呢?
2、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
生自由读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统称)
乞巧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女子的心愿这么多,一条一个心愿,一条一条,几万条。
穿尽了就是“穿没了”怪不得,诗人说“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还是红丝吗?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谁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百家姓,万户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这七夕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呀?
(美好)
4、听音乐,蕴感情
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正音、齐读)
(四)、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让我们把它收进我们的脑海中吧。像朗读一样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
试背。
四、抄写《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诗,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乞巧》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
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 ”,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那么怎么样来记住这个“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在读书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这首诗抄在老师发的纸上吗?同学们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织女介绍录音: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乞巧》教学设计9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乞巧》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咱们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值得咱们每一位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两首唐诗,先学《乞巧》,请大家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写,(指导乞的写法)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借助注释看看乞巧是什么节日?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之后把手高高举起。(学生读,指名读)
3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你们看这里有两个词语需注意:今宵?把他们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碧霄
(从字形、字义两方面区分)出示课件碧霄图,加深理解。
4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诗,读出诗的节奏。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指导,)课件出示节奏的划分,指名学生练读。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请看这首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你发现了吗?(牛郎织女)你从哪句诗发现的?课件出示第一句,一起读读这个藏着故事的诗句吧。
2、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学生讲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请你再读读这句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心情?谈出你对诗的`理解。
学生读?,感受此时牛郎织女的幸福,高兴
4、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了,美丽的传说牵动着人们的心,在这样的夜晚,不仅我们,所有的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他们祝福。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课件出示《乞巧歌》,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看懂的同学请用古诗中的诗句来回答。
课件出示第二句。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2)哪位同学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二句诗?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想乞取智慧的咱们来读读。想乞取健康的咱们来读读。
5、师生合作读
6咱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我们试着来背背吧。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咱们这节课和我们传统节日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那一天来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课下能收集一些带有神话传说的诗,多读读,积累这些诗。课件出示课外诗《七夕》《八仙过海》
《乞巧》教学设计11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说故事,但作者要借这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寻找答案了。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反复吟咏,诵出滋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滋味。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后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琵琶曲》,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教学设计12
一、导课
1、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神话故事的片段,知道故事名字的就把它喊出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抓住孩子喜欢故事的心理,激起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这天就叫做七夕。七夕的怎么来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动画(出示视频)。
2、七夕是现代人和古代人都很重视的节日,很多人为七夕写下了很多名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古诗《乞巧》。书写课题。
二、读中识字
1、你们在书写课题时有没有想过怎么记住这个“乞”字呢?
生:气去一横、吃去掉口。师:乞是求人的意思,求人呢就少了一口气,而且求人呢要弯下腰表示尊敬,所以它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让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抓住孩子的求知欲,进行趣味引导)
2、“乞”是第几声?“巧”呢?在一起要怎么读?
3、乞巧是受古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七岁就能写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到课本122页,自由的读诗。
4、随缘起来读读?
刚才的同学读得不错,因为他们找到了诗的节奏。(及时表扬能使孩子增加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诗是七言诗,让我们根据它的节奏一起来读读。
5、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字啊?生:宵,霄。我们怎么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呢?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6、你们知道吗以前宵篆文的写法是…宝盖头像所房子,以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家睡觉,所以“宵”指的是晚上。“霄”是雨字头,雨从哪里落下来?生:天上师:所以“霄“就指天空的意思。(趣味识字,抓住孩子们的喜欢听的东西来讲)
三、精读诗句,进行理解
1、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想想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说的出示四句诗)
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碧霄?出示图片
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仰望星空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来相会。用诗中的两句说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想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生:各所己见,并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
4、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生:家家乞巧王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用自己的话说说——乞巧
5、人们在乞巧,向谁乞巧?——织女(加以介绍,出示云锦的图片,进而引出乞巧节)。
6、人们乞巧时时怎样的场景呢?——家家乞巧望秋月
通过这句记感觉到乞巧的人多吗?从哪里能看出来?——家家
7、他们可能会在哪乞巧呢?生:各所己见师: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都可以对月乞巧。
8、乞巧的同时人们还做了什么?——穿尽红丝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夸张。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一首古诗里也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是?
9、通过“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中你还能从哪个字中看出穿了很多汗你红线?生:尽
10、一个“尽”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心愿,这美好的心愿就让我们化作对诗的朗诵来体现吧!有谁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两句?
11、当时人们都在乞求,他们当时都在乞求什么呢?当时民间有首乞求诗,让我们看一下。读读
12、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七月七日,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心愿吧!
我乞:
13、通过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再来朗诵下这首诗,听好老师的提示
在星月如钩的夜空下人们:
在茫茫银河上喜鹊搭桥让:
让爱聪明的少女昂起头:
为了那美好的心愿人们:
14、现在同学们能背过这首诗吗?
15、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我们优美的诗篇,孩子们只要你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你们也能成为充满神奇的人。
《乞巧》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读准字音:乞巧霄渡
⑵掌握字形。
⑶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乞巧》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导,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神话、民间传说的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了解不少民间故事呀!民间故事往往能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今天咱们要学习的29课《古诗两首》就和民间故事有关,我们先学第一首《乞巧》。
3、师板书课题,正音。(两个字都是三声,在读时,第一个字要变成二声。)师教读,生跟读两遍。
4、师:这个“乞”字和那个字长得像?(生汇报,师板书“气、吃”)比较不同之处,引导生书写“乞”字。
5、简介诗人。师: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诗人林杰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资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初步诵读,感知诗境美。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直到把诗句读通顺为止。
2、指名读,师评价。
3、借助形声字识记规律,区别辨认“霄、宵”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课件“宵、霄”)它们除了读音相同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字的下半部分都是“肖”)“宵”是夜晚的意思。诗中“今宵”是什么意思?是哪一天的夜晚?七夕节是哪一天?你是怎么知道的?“霄”是天空的意思,“碧霄”是什么意思?(深蓝色的天空)
4、指导书写“霄”:这个字是我们要求会写的生字,书写时注意写得上宽下窄。(出示课件)生练写。
5、师生合作读诗句。第一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二遍: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6、齐读。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读这首诗。
7、学生自己有节奏的读一读。
三、互助品读,感受诗情美。
1、阅读资料袋,了解七夕节的风俗。
师过渡: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的味道。让我们先来看看课后资料袋,自由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3、学生默读这首诗,借助资料袋,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2、你们知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吗?(指名生讲故事)
3、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师引读: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牛郎都会带着一双儿女来见织女,那是多么激动的时刻呀! 生接读(诗一、二句) 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一家人都会在鹊桥上团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生再读。
5、谁能试着背一背这两行诗。(指名背、男女生背)
6、拓展延伸,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师生齐读)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学习第三、四行诗】
1、师接背三、四行诗句。听了老师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汇报感受)
预设一:热闹的画面。
①师追问:从哪个词感受到热闹?(家家、尽、几万条)
②师:是呀,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穿完了几万条红线,几万条还可以怎么说?(数不尽、成千上万??)
③指名读,读出感受。
预设二:学生说出了三、四行的诗意。
①师述:是呀,大树下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庭院里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姑娘们还在哪?(生补充)王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李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还有谁家的姑娘?(生补充)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热闹、高兴、喜庆、团聚??)
②同上
2、师问:为什么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在七夕节的晚上,都对着月亮穿针?(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她们都想乞求心灵手巧,乞求自己有个幸福的生活。师指读题目“乞巧”,相机进行理解。
4、师述:据说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锦缎,织的花朵,白如雪,红如火,引来蜜蜂和蝴蝶;织的小鸟活灵活现,孩子们看见就想去捉它。在古代女子们针线活做得好,那可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5、引读:所以姑娘们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都在七夕节的晚上比着赛着穿红线,这正是——(女生读三、四句诗);她们都期盼着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于是——(男生读三、四句诗)
6、试着背背第三、四行诗
7、拓展延伸,感知乞巧节盛况
师: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道:(课件)
民间《乞巧歌》中也这样唱到(课件)
8、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节不仅仅寄托着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的心愿,还寄托着更多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仰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生自由说)
9、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齐读)
10、试着背诵全诗。(指名背、同桌背、男女生比赛背)
11、师小结: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乞巧》就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几首这样的诗。(出示课件:《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29、乞巧
渡
幸福!
穿
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古诗两首》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时,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乞巧》教学设计15
1、学习《乞巧》,借助汉语拼音熟读古诗,要求会背诵。
2、了解诗歌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讲述牛郎织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乞巧》,熟读成诵。
2、了解诗歌,并会用自己的话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乞巧》课件。
2、学生搜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介绍古诗的故事背景)
(播放PPT,出示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些神话故事吗?最后一张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啊?(牛郎织女)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牛郎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他有一头神牛,神牛帮助他与心灵手巧的织女成了亲,并且生下一双儿女,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啊,王母娘娘不允许她下嫁凡间,于是强行把织女带走,神牛让牛郎用自己的皮做了一双能飞的鞋,穿上它去追织女,当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就要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急忙拔下头上的发簪,在身后画了一条烟波浩渺的银河,于是织女与牛郎只能在银河的东西两岸遥遥相望,不能相见,天上的喜鹊被牛郎织女感动,纷纷飞来用自己的身体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渡过鹊桥相见,这件事让王母娘娘为之动容,于是就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在鹊桥见面,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七夕节,因为天上的织女心灵手巧,让人间的女子非常羡慕,于是在七月初七的晚上,人间的女子们都会对着月亮穿针引线,乞求能够拥有一双和织女一样灵巧的双手,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乞巧节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非常的重视,唐代诗人林杰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古诗——《乞巧》(播放PPT,呈现整首古诗)
二、作者简介:唐代诗人林杰非常聪明,精通棋艺和书法,而且六岁时就会写诗。
三、识字教学:
重点指导:乞、宵、霄。
1、乞:
请同学举手来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在心里默念笔画的名称,你们在书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怎样来记这个“乞”字呢?这个“乞”字呢有“求”的意思,你想想,请求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会少了一点骨气啊?所以它比骨气的气少了一横,这个字会写了吗?
请问“乞”字是第几声?“巧”字又是第几声?像这样两个字都是第三声的词,在读的.时候,第一个字就要发生变调,读成乞(qí)巧。
老师范读古诗,大家可以小声的跟读。
2、宵:
请大家读一下第一句古诗,七夕今宵看碧宵,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一句当中有两字的读音相同啊?是哪两个字?(宵、霄)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识记这两个字吗?大家看这张图片,是古代的篆体的宵字,它的宝字盖像不像一床被子盖在人的身上啊?那我们通常是在什么时候睡觉啊?(晚上)对,这个宝盖头的“宵”字,就是夜晚的意思。
3、霄:
大家想想,雨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啊?(天空)(九宵云外)大家看看,天空中还有什么?云,也可以组什么词?(云霄)PPT出示整首古诗
四、品读古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自音,读通诗句。(单独叫两名学生试读古诗,正音。)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的节奏是这样的,谁来试着读一下,大家齐读古诗。(PPT出示节奏。)
2、想象诗中画面: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当你读这些诗句的时候,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些画面分别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的画面,老师帮助进行小结,并相机板书:天上相见,人间乞巧)
3、品析古诗:
(PPT播放云绵,老师相机解说,这就是织女织的绵缎,她织的织锻又光又亮,色彩艳丽,上面的动物都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样,人们把她织的绵缎叫做云绵)你们觉得这云绵织得如何?你羡慕她吗?是啊,古时的姑娘们就是羡慕了,所以在乞巧节来昨的前一天就会斋戒一天,在七夕的晚上早早的沐浴更衣,衣着整齐来到月下,对月穿红丝,乞盼自己能够得到智巧。
问题:
1、假设现在的你们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七夕的夜晚,你会选择在哪里看秋月和对月乞巧?(窗下、院子里、大门外、葡萄架下?)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是吗?
2、当时乞巧的人多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
3、那你们有没有读出人们乞巧的诚意呢?在哪句诗中读出来的?(穿尽红丝几万条)
4、真的有穿了几万条那么多吗?(没有,只是形容穿得红丝多。)那又是什么手法啊?(夸张)
读了这首诗,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高兴,因为牛郎织女一家相聚了/难过,因为他们一年只能见一次面)请同学分别读出自己的心情。喜也好,悲也好,我想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不同的,那就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情吧,请同学们一起读诗。大家试着来背诵《乞巧》,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小结:
让牛郎织女全家相聚,是人们的心声,对月乞巧正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板书:美好愿望)
拓展: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简单的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2、他们还有哪些愿望呢?我们来看看吧(PPT出示《乞巧歌》)。
3、古人对月乞巧放下这么多的愿望,如果你们正在乞巧节的话,你会对着织女星许什么心愿呢?
4、你还知道哪些过乞巧节的风俗?
作业:
1、写生字。
2、背诵古诗,给家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乞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乞巧》教学设计04-15
乞巧教学设计05-04
《乞巧》教学设计08-09
《乞巧》教学设计02-01
【精选】乞巧教学设计02-14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2-14
乞巧教学设计15篇05-04
乞巧教学设计(15篇)05-04
乞巧教学设计(汇编15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