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26 08:06:50 心理学 我要投稿

(热)心理学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心理学读书心得

心理学读书心得1

  学习管理心理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这门课程涉及到各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无论在学习生活,生活工作之中都需要具备几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是种捷径,更能让自己的工作达到“时间少,效率高”的效果。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在管理学当中,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展开讨论:一方面是自身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因素!

  对于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主要是从自身的角度入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人际交往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

  人们在共同劳动过程中,彼此间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有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为什么说它重要呢?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人的经历知识经验能力、性格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产生双向交流,使彼此的长处得以递增,彼此的短处,得以克服,近而为实现群体的工作目标共同努力。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二、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类的关系是有害的,有时,甚至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搞好人际交往呢?首先,应排除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各种不良因素。一种方法,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第二,做人要厚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别人有了成功,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首先得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想有个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塑造“好人缘”的公众形象。“人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即是否有个好“人缘”,直接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顺畅与否,更关系到办事能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所以,做人要有容人之量,要诚以待人。诚实是人的第一美德。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在你选择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好人缘的人。而且能与这种人关系越密切越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道理大家都懂,有好人缘的朋友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利益,比如说人缘好的人他的朋友肯定不少,如果你与他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那么他的朋友自然也会成为你的朋友。这对于你迅速建立或扩大人际关系网具有巨大作用。再者“人缘好”的人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他的能量也就越大,有时你会感觉到,找这种人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我们还应学会与不性格的人打交道。与性格不同的同事相处有很多的要点:人的一生,不知要和多少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增多了,人们的社会活动也频繁了,由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思想的人交往,自然,在这些人中就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那么,我们怎么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我们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许多地方跟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之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更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我们要承认差别,当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

  对于企业的因素,主要是从激励法入手!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管理人员应成为团队的成员和教练员,他们的工作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控制他人,还应有能力去激励他人。激励和鼓动他人的能力——富有感染力的热情——会使组织的能力发挥至极致。以下三个是制定激励管理的方向:

  (一)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 Peters)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的结合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激励机制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之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他们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三)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的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企业文化是长期激励机制的根本,无论哪种激励方式,若只是单独对一人一事,而不营造一种氛围,不形成一种制度,都只能是一时的激励。学习创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是长期激励机制的保证。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软实力,企业文化被誉为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内涵和发展潜力的一项关键指标。没有企业文化的公司最多风光一时,绝不会持久。经营管理策略可以模仿,人才也可以买到,但企业文化是模仿不来的,这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人人比学习,人人争创造的企业会有无穷的战斗力,会让人才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慨。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指出:“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而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失败的企业。”美国《财富》杂志在谈到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公司时说:“拥有自创文化的公司可以不受经济萧条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一种强大的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激励企业不断进步,员工不断成长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靠一时的规章制度所能建立的,它靠的是长期的积淀。

  海尔可以说在这方面走到了中国企业的前列,他们设有专门的文化长,创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烧掉IBM,只要留下人才;烧掉可口可乐,只要留下品牌,他们都能重生。烧掉海尔,只要留下她的文化,海尔就能重生。这个烧不掉的东西就是企业的“内核”,是企业最宝贵的东西。总之,长期有效的激励来源于一个企业卓越的文化积淀,一个具有文化的企业才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力的企业。

  对于个人,站在管理的高度必须知道怎样为人处事,必须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于管理层的人来说可谓不言而喻;对于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心理学读书心得2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读后感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20xx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心理学读书心得3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有价值的!_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社会生活中的人》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平平,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伦敦的美女最多,阿伯丁的情况最为糟糕)。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心理学读书心得4

  压力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在压力下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包括工作、学业、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学习压力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压力下的反应,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我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第一段:学习压力心理学的重要性

  学习压力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压力的概念和类型,进而从根本上掌握压力对我们身体和心理的影响。通过对压力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此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压力。

  第二段:影响情绪的压力

  情绪是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体验之一。压力对情绪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过高的压力可能导致情绪失控、焦虑甚至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学习压力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第三段:压力与身体健康

  压力对身体健康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压力会引起身体机能失调,如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加重肌肉紧张和导致头痛等疾病。学习压力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压力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自身的压力,缓解身体的不适症状,保持身体健康。

  第四段:学习压力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压力心理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压力心理学的应用实践,有效地应对、缓解压力。了解应对压力的'方法和工具,对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定期锻炼、音乐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来减轻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从而抵御生活中的挑战。

  结语:

  学习压力心理学是我们应对现代社会压力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能够更好地掌握应对的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通过掌握压力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我们可以拥有更加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开创更加美好的人生。

心理学读书心得5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书本的第十二章讲的是动机,动机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这个词语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趋向于”。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会趋向于某些刺激而远离某些刺激,这是由它们的喜好和厌恶觉得的。动机理论不仅解释了每个物种包括人类的一般性的“运动”模式,而且也解释了每个物种中各个个体的喜好和行为。我们通过考虑用动机去解释和预测物种和个体行为的不同方式来对动机进行分析。

  心理学家之所以采用动机这一概念,有几个基本目的,结合书中作者的详细讲解,我认为这些目的阐述了动机概念的作用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也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动机。基本目的有以下三点:1、把生物学和行为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体内有复杂的内部机制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帮助自己生存。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凭空偶然发生的,导致其出现,是有特定原因的,可能是生理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因此,当有机体特别是人类出现某些不寻常的行为时,.不能只发表观点而不去探索解释,了解其缘由。另一方面,将人的行为与生物学联系起来,有助于将人真正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正视人的七情六欲,科学而人性化的解释人的行为,有助于突破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探索人道主义的新内涵。2、解释行为多样性。当情境恒定(如相同的能力、技能、经验和机会)时,心理学家就会用动机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们操作的差异。有了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解释后,会帮助行为人本身了解自己,不至于一直处于迷惘恐惧的状态,也能让人们更加宽容的对待同类,对待自然。多样化的世界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未来世界的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3、从公开的行动来推断内心的状态。人们总是用可能发生的原因来解释某种行为为什么如此发生,这种规则同样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微妙的`信息都是通过细小的行为来传递的,比如眼神、微笑、小动作等等。如果能很好的“察言观色”并及时对其作出反应,这将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医生也非常需要很好的掌握这-技巧,同理,在案件侦查、商业谈判等活动中,这种“读心术”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心理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书中作者对于心理各个方面知识的阐述十分详细而生动。这本书就像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而且它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读书心得6

  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如今,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拂袖推进,其积极性可以说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作为校长,要带领全体教师,实实在在地去实现这样的教育要求,去体现以至发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特色的办学思想,这就疾苦肝很高的素质来促进创造力的形成。实践表明,把一所学校办好,对校长的创造能力的要求尤为重要。

  要使校长有很强的创造力,急需提高心下几项主要素质

  1、献身精神

  献身精神是指为了自己的信仰、事业,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一切,也就是古人、前人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那样一种精神。校长的献身精神集中表现为做“整个的校长”,即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自己服务的学校;还表现为校长对体现自己个性的办学思想全身心地。那么首先需要高瞻远瞩,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以此作为自己探索的起点;其次要在实践中殚精竭虑,孜孜以求;再次要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做出独创性贡献。

  2、协和能力

  生气勃勃的学校各项工作不是校长单枪匹马创造的,而是校长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出来的`。师生中和社会各界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校长具备了相当的协和能力,就能使他们焕发出来,凝聚起来,形成无坚不摧的办学合力。另一方面,全校师生不仅是建设学校的动力,而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校长的协和能力,首先要能够凝聚起教师的聪明才智;赢得教师支持就赢得了办学活动,就能使哪怕原来很差的学校声誉拔地而起。校长赢得教育的尊重和支持,决不应该靠什么“权术”,而是靠校长崇高价格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校长的超群出众的办学思想和高瞻远瞩的办学目标吸引着广大教师,使广大教师感到有奔头,从而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为之奉献。校长对教师的关心、体贴和宽容,能有效地解除教师生活上、精神上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校长的协和能力还表现在能充分争取到领导机关的重视和关心,调动起社会上的积极因素,服务学校的办学目标。这也非常重要。

  3、学习能力

  学习,既是古老的又是全新的。“古老”在于人类从生命开始就学观察、学说话、学走路、学做事。“全新”是说我们处在一个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在科技、经济、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校长又不得不重新认识、审视、思考学习问题。

  学习能力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的总和。”同时也构成了学习能力的三要素。新时代的校长必须加强学习,因为谁的学习能力强,学习速度快,谁就能跟上时代,超过竞争对手。具体表现在:快速全面获取教育停息和知识的能力;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教育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

  校长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使校长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付出沉重的体力,更要耗费大量的心力,久而久之容易陷入紧张、焦虑之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要有健康的身体,首先要强化健康意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重视,定期到医疗部门进行身体检查,注意劳逸结合,注重日常保养,同时,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性格,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同样重要,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使自己在工作中保有旺盛的精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性格可以成为消除人际障碍、化解人际矛盾的必要手段。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师生员工要有爱心,面对持不同意见者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棒子打死,应该认真地倾听他人意见,合理的要接受,能包容他人的个性,对人之长无嫉妒心,宽容犯过错误的人,积极主动地帮助对方改正错误,对反对过自己的人要宽宏大量,切忌利用自己的权力公报私仇。只有具有宽容的心态,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校长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敢于面对一切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情况和问题,保持积极的心态、开阔的胸襟,乐观向上,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善于克制沉着镇静。顽强的毅力和自信心也是校长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方法,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学校管理事务中,要有自己坚定明确的目标,而且一旦目标确定下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轻言放弃,而是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战胜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心理学读书心得7

  寒假期间,阅读了唐全腾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本书实用性强,教学案例生动典型,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和感悟:

  从众是指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我的读书感悟: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教学要着层带动学生,先带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性来带动其他学生。比如作业也可以分层布置,由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从众的`积极作用。

  单纯曝光效果:即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但是该效果需要注意频率和个体本身的态度。我的读书感悟:在生活中这个效应也可以广泛运用,孩子在吃饭时可以播放英语磁带听英文歌等,来培养孩子对英语的热爱。让英语的学校不断地出现在孩子身边,暗示性的促进孩子对英语的热爱。

  模仿:指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会经由观察别人行为的表现方式,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行为。间接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称为楷模。我的读书感悟:在教学中要及时恰当的表扬热爱学习、勤奋认真、优异的学生,从而树立榜样,让其他学生模仿学习。

  恋爱基模:基模一词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指“个人内在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套系统来处理所接触到的信息。因不同的情境,基模会不断地修正、改变,甚至是创造新的基模来就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我的读书感悟:当我们真正去谈恋爱的时候,心中就会有所期待,因为我们其实已经为自己写好剧本了,当然会希望照着剧本来走。年龄过小的学生对爱情只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作者认为“太早谈恋爱往往会使自己永远错失这样“最珍贵的初恋”的机会。恋爱基模这个概念恰巧可以运用于下学期的教学中,下个学期要讲述青春期这部分知识,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好奇,并且容易将对异性的朦胧情感认为是“爱情”,因此,对于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

  以上是我的读书笔记及个人感悟。

心理学读书心得8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心得体会《《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

心理学读书心得9

  读该书首先能够想到的是“拖延症”和“执行力”两者的联系,拖延往往以懒惰的标签贴在人身上,是与执行力背道而驰的。通过研读本书,结合生活工作中的所见所想,谈我个人对拖延的看法:

  首先,认清拖延心理。拖延是做事拖拉或懒得去做,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工作期限则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期限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种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这种时候,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期这样下来,尽管不愿承认,但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了拖延心理的形成。另外,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其次,拖延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太难、太耗时间、没有相关的知识技能、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

  在生活中拖延心理普遍存在,如果可以很好的解决,则可以将工作生活的效率提高几倍,加快社会的进步速度。

  结合工作性质,有几点想法:

  一、鼓励员工保证工作质量基础上自主加快速度。

  首先、要明确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让领受工作的人知道谁应该对该工作起主导作用,并负责任。

  第二、给予责任人相对应的权利,就是所谓权责对等。某项工作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必须注意该项工作的责任人有没有权利去行使主导作用,避免将责任人变成背锅人,最后导致工作推不动,奖罚制度不能使人心服口服。

  第三、制定完成工作的奖惩规定。

  二、减少员工抱怨心理的产生。比如收入和劳动强度的攀比心理。

  均衡安排工作,安排工作掌握工作劳动强度的差异,避免将大部分工作安排在一人身上,不能形成所谓的“能者多劳”现象。

  很多人每年对来年都有宏伟大志,每年的1月1日,是一个重要的重启日,从那天开始,我们一定整个人焕然一新,执行力爆棚,新的一年必定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但是且慢,先回过头去看看去年的计划,完成了多少呢?当年底的雄心壮志,那些以为自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的种种规划,九成九都是纸上谈兵。再往前回溯,其实每一年都如此。20xx年又已经过去一半,今年的计划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仅仅一个矿井关闭退出手续的办理,已经是可以说“焦头烂额”,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感觉像是救火。年初的山石项目、与国土部门的各种合作畅想,都成了头顶的目标,永远跟着自己向前跑,就是不能拉紧距离。回首20xx过去的这半年,有得有失,得的是学到了很多没有接触过的事、认识了很多跨行业的人;失去的是时间、生活,特别是工作中的`各项计划,很多没有按意想中的顺利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拖延的思想作怪。

  往后的日子里我一定坚持工作原则,利用好的工作方法,做好工作计划,充分考虑前方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避免拖延,推动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底实施。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4

  十分钟有多长?因着赖床的缘故,我为了避免迟到,曾掐着表,把我从家里出发到走进学校的时间大致记了下来。几天的时间总结了下,每次大概七八分钟的样子,再加上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需要绕远路走大门,或是下雨天,车流量多等情况,就要在最快时间上再加上几分钟。所以每天最晚我都会在上课十分钟前匆匆出门,也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从那之后我就鲜少迟到。

  可往往在我时间绰绰有余,信心满满地认为绝不会迟到的时候,你会在上课时间快到时看到一个仓促到有些狼狈的身影向教室奔去。这就是人所常言的拖延症。当钟表上的指针清晰地告诉你今天洗漱之后比昨天早了五分钟,你及时松了口气并暗暗庆幸今天时间比较充裕,于是同样是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却在不经意地拖沓中将时间用尽,再度看向钟表后,甚至比平日出发的还要晚上一些。

  当然,也还有一种情况时常发生,明明是早出了门,算好的时间也还可以余下些许,但偏偏抵达时间和往日没什么不同,更有甚者,你还会发现时间不够了。

  这些就是《拖延心理学》上所说的拖延,这种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以前一直认为拖延和拖延症并没有什么不同,故而常常把“拖延症”一词挂在口中,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区别。

  拖延是一种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也仅是一种坏习惯,可当这种坏习惯影响到情绪,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书上举了很多个例子,皆是拖延的特征。在我的理解中,拖延也是对时间的模糊,十分钟,说短却可以做很多事,说长又过得很快。当你面前摆着需要完成的工作,却又想玩一会儿手机的时候,可能多数人会选择定一个时间,玩到那个点再开始工作。假如你在看小说,到点之后若是觉得精彩万分,你估计会暗示自己看完这一章再去,假如你在聊微信QQ,可能会是准时放下手机,但不停弹出的消息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将它再度拿起,每次发上一两条消息再放下,一会儿过后又会有消息弹出来。于是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你认为这几个小时你只拿出一些零碎时间来看手机,可事实却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极少,并且质量不高。

  《拖延心理学》上列举并综合了拖延的诱因及解决方法,主要几点就是:

  1、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也可能因为旁人对自己的期待太高,害怕失望。

  2、还有一种学生常有的抵制与敌意。就好比一个学生对科目的不喜: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做他布置的作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业?你再怎么和老师怄气,收到损失的都是自己。

  3、任务或是工作太难也是一种原因,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周而复始,你可能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了。

  这些问题想必大家都是发现过的,可解决起来时就难以下手。因此我认为若是想尽量摆脱拖延,就要想好下一个十分钟要干些什么,充分利用时间,解决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并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劳逸结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说,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绝拖延的好处还没显露,继续拖延的坏处的还没有变成痛。拖延是尘封梦想的地狱,也是埋葬潜能的坟墓,在拖延的纠缠与困扰中,你可曾会想过因拖延而不知不觉中消逝的时光,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拖延是生命的盗贼,若是你不愿热情被窃走,机会被偷去,梦想被碾碎,爱情被扼杀,便学着将拖延拒之门外吧。因为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却可以在拖延中变成一具平凡丑陋的空壳。

心理学读书心得10

  花一个多星期空余时间读完这本书书中内容并非想象中那么易于理解部分理论不适用于国内的设计环境童鞋们可能很难完全将这些优秀的设计理念,贯彻至手头的设计工作中但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很有必要读的好书从事视觉设计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开阔下设计思路摘录书中部分启发性的理论 ——归罪习惯——人习惯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人在找失败原因时,拥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抱怨或嘉奖几乎脱离实际。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行动的结构——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可称之为“执行”和“评估”)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结构,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设计人员若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应。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减少了可选择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量)记忆的类别——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

  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理解、解释和整合。一些规则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限制因素——物理结构、语意、文化和逻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若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结构,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心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如果遇到的新情况与过去的经历非常相似,人就会把原本罕见的事情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人对某件事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强迫性功能是一种外力限制因素,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很多好的设计都是在试制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通过试用,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 这有点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设计人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识思维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称为“选择性注意”。当人遇到问题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这种现象标准化实际上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文化限制因素。例如,由于汽车的标准化,在你学会开一辆车以后,你就有理由相信自己不管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开什么样的车,都不会有问题。

心理学读书心得11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

  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这两个非常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

  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

  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儿童的养育者有意义,对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义,使他们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政策。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客观研究建立起一个能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信息基地。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看法。

  尽管儿童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左右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一本书里要将它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发现做一个总结,着重介绍近些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对儿童心理学的本质及其成就做一说明。

  全书分为:

  1、认识儿童

  2、儿童的本质

  3、人生之初

  4、建立关系

  5、情绪发展

  6、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7、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8、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

  9、运用语言

  10、走向成年

  我一直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通常引起儿童发展各异的因素其实都和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有很密切的关系,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

  而全书对于儿童教育并没有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建议,只可作为更加了解儿童的专业背景书籍来读。对我的主要启发是:

  1、儿童心理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先天论、刻板理论都不足取。不要轻易给自己的孩子定性定型,因为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2、安全保障、必要时提供帮助、在具体事例中提供经验、以身作则,除此之外相信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

  3、孩子的心是永远操不完的,家长有两种态度要不得:一种是事事操心、处处焦虑,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常常患得患失,觉得自己牺牲和付出那么多,外界包括孩子都不理解、不合作,满腹委屈不平抱怨;一种是总是自私地抽离,觉得养育教育孩子更多是对方或爷爷奶奶辈的事情,自己不管不顾或者只是无奈地做一些最基本的抚养工作。

  4、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天使,不论他/她的来到是多么得偶然。他/她的性别、性情、身高、相貌都是那么偶然的唯一。他/她是你生命的又一个起点,你只能付出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去陪伴她们成长,同时祝福她们,也祝福你自己。

  5、是否做到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试金石是:孩子懂事之后对你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考察。他/她是否真心爱你、疼你、欣赏你、感谢你,庆幸有你。

  6、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赋,但是在你的帮助和努力下,他/她都能成长为最的自己!养育儿童的不同方式、

  举个例子:

  来看一些例子来证明每个社会都有着各自“正确”的抚养儿童的方式。

  书中提到观察一位西方母亲,她的.孩子坐在她的膝上,你可以看到两个人之间的联系是如何的密切。母亲通过拥抱、微笑、摇动、唱歌和谈话来努力培养一种充满感情的交流,并确保她是婴儿注意力的焦点。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卡鲁里母亲和她们的孩子。卡鲁里人是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的一个小社会,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很不一样。婴儿不是被当做一对一交流的伙伴,双方并不会长时间对视,相反,母亲抱着孩子是会让他面朝外以便孩子可以看到所处的社会群体其他成员,同时也能够被他人所看到。另外母亲很少直接和她们的孩子谈话,多数时候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与婴儿说话,而母亲则大声地“代替”婴儿回答。这样从开始婴儿就处在多方交流的过程中。这样养育婴儿的原因可以从卡鲁里人的日常生活安排中看出:社区由60~90人组成,所有人一起住在没有任何墙间隔的大房间里,我们所熟知的母亲一婴儿的共同体和家庭在这里没有了它的意义,从很小开始人们就意识到社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因而也就有了母亲抱着孩子面朝外而不是朝向自己,也就没有了太多的一对一的交流。任何其他的方式都会被看做是“不正常”,对儿童的发展不利。

  在肯尼亚的盖斯人当中,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婴儿在

  一对一的交流中过于兴奋,也就是说,他们要使婴儿安静下来而不是兴奋。在他们那里面对面的交流同样很少,即使有也会是慢节奏非情绪化的。母亲对婴儿的注视和发出的响声经常地不理睬。在这里,重要的在于怀抱婴儿这样身体的接触,甚至在婴儿睡着了的时候也如此。对啼哭的婴儿,母亲会拥抱摇动或喂奶给孩子,但这些仍然是为了避免孩子兴奋。同样的道理,盖斯人的母亲们的行为也是遵循着他们的化规则:在婴儿还很小的时候她们就需要回到田间劳作,这时婴儿将由大一点的孩子照看,这也就要求婴儿要保持足够安静以至于大孩子们有能力照顾他们。母亲们对待她们的孩子的方式体现了特定化环境的要求。

  在西方社会儿童的游戏被赋予很大的意义,母亲们经常会加入孩子们的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的发展。但在低收入的墨西哥家庭中的母亲们可并非如此,他们认为游戏没什么意义,对于儿童发展也无任何作用。当他们被要求和自己的孩子玩耍时她们会感到很怪异甚至觉得尴尬,在游戏中她们的作用也是明确的指导多于与孩子共同娱乐。根据她们的经济状况,这些母亲遵循的是一种“工作式”的生活:生活是严肃的,游戏是一种奢侈,孩子们越早认识到这点越

  关于皮亚杰理论与幼儿科学教育

  皮亚杰的理论是以发生学和发展的观点探讨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其基本理论要点:

  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②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这些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育要发展儿童的天性,丰富儿童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和加强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儿童还有自我表现的愿望,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又有不同的表现的方式,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满足儿童安全,被关爱,探索,游戏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并运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比如拼图游戏,合作学习模式,同伴指导模式,都能促进儿童之间共同的团结合作意识。孩子3岁能分辨上和下,4岁能辨认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能以客观为中心辨别左右,所以,如果我们在3岁就让孩子辨别左右就会过于超前,就算让孩子硬生生记下也容易出错混淆,而5岁教导其识别左右又有些晚了,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未来对方位知觉的认知差,所以教学应当及时,争对孩子的年龄段来应材施教。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以客观存在的一定领域内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内去发现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从而以这些规律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概括说来,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各点。

  (1)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发展的具体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

  (3)在心理科学中,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4)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它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软弱无能的新生儿的心理经过一定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的?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1心理和心理的发展

  首先,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课题。普通心理学指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2)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脑的活动实现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其次,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

  2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2)心理的个体发展。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着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是儿童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而儿童心理学则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2/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1)儿童时期的主要特点

  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个时期而言,是一个人心理的发生和形成的时期。儿童时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向着人类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儿童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跟成人的交际,通过有系统的学习,去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他就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第二,儿童也不完全跟成人一样。当然,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儿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儿童的脑的结构和机能还是不成熟的,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样。

  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时期。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这是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本书第三章将作详细的论述。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两三岁的儿童情感是易变的,自我控制力是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又如,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子、说话、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展,因而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观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作以下理解。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

  3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就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在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必须同时兼顾:(1)积极发展儿童的能力;(2)不使负担过重。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反对这种观点。积极发展儿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使儿童负担过重,不超越他们力所能及的围。

心理学读书心得12

  寒假里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半年并且担任了班主任,有时候真的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所以我经常会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郑老师极少笑,要是能够多一些微笑,就更美了。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荣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郑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郑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是又很害怕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快乐生活——教师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

  在上个学期,在课间做眼保健操的时候,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上来,各方面都需要慢慢地调整和适应。因此他们在做眼操过程中,总是因为个别同学睁眼而扣分。为此,我也想过很多办法,各种软硬兼施的方法都有,甚至

  哪怕下节课不是我的课,我都会盯了再走。尽管这样,有时候还是眼睁睁,看着检查人员从我眼前因为某某睁眼扣分。所以,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也是很无奈,更多的是力不从心。当然,我也好几次因为这个情况,到了半夜也没睡好,慢慢地就陷入了焦虑当中,那段时间也是很不开心。

  后来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

  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学生不懂事与教师智慧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通情达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通情达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来管教孩子是件麻烦的事,尤其是由于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必定会遇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是习惯比较差,他经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行动来吸引注意。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3、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经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

  2、为孩子设立一种较高的但可以达到的标准,在孩子实现这种过程中提供支持

  3、采用以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

  总结: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有烦躁心理,这类学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那类问题学生。现在看了书中的应对策略,不管怎么样,心中就踏实了一些,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心理学读书心得13

  沟通无处不在,伴随着我们一生。生活中,我们与亲人的相处,与朋友的相处,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都离不开沟通。

  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每天都面对着一群正处于青春蓬勃时期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观点。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需要祖国的园丁去保护,修剪,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教师每次上课前都要精心备课,做好怎么去讲解知识点,怎么去引导他们的准备。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每天都离不开与学生的沟通,沟通对老师来说非常重要。自开学以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本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面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尽量单独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纠正他们的错误。为了更好地引导教育他们,自己阅读了《沟通心理学》这本书。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以及一些沟通交流的方法。

  《沟通心理学》这本书主要讲了沟通具备两个条件、坚守三个原则,做好四个结合、发挥五种效应、应用六种战术、掌握七类技巧、营造三种氛围等等,其中有好多的道理和故事值得我去深思。

  “说服者是发出信息的人,一个有效的说服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威信,二是魅力。”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它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时代的班主任,她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她是一位很漂亮,很有魅力的女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说话非常有威信,每次在班上教育学生都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准则去影响学生,从不跟学生罗哩罗嗦。那时作为学生的我们都很佩服她,潜意识里向她学习。现在的我走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威信和魅力。“魅力又称吸引力,包括外表和心灵两个重要因素。身材容貌,服装打扮等外在因素看似不重要,但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会受其晕轮效应的影响。”是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比较喜欢漂亮的老师。因此,教师的打扮要得体,符合教师这个角色。

  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要教书育人。育人过程中要说服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说服别人,必须坚守自信尊人,实事求是,不谋私利等这三个原则。“自信者说话有底气,做事坚决果断,自然容易取信于人。比如,你为别人带路,如果你犹犹豫豫、含糊其词、左顾右盼、走走停停,对方就会对你失去信任;如果你言辞肯定、毫不犹豫,即使带错了方向对方也会坚定地跟着你走。”自信的人勇于担当,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作为教师,要充满自信地教好学生,但不能教错的知识给学生,应尽量避免讲没有把握的知识点,以免误人子弟。

  中国人比较谦虚谨慎,讲人情,好面子,这与外国人有点不同。就比如,文中提到的一个小情景:作者每次请外国朋友吃饭,常常自谦地说:“不好意思,很简单,随便吃一点。”他们慢慢熟识后,他的朋友竟然天真地问他:“你们的正餐吃什么?”弄得作者哭笑不得,告诉他“我们给你吃的是最好、最丰盛的大餐,我们平时吃的才真的很简单”。外国朋友听后说:“那你应该告诉我,否则我还以为你没把我当VIP,你的好东西是留给更重要的客人吃的。”这个情景阐述了不必要的客气导致了误解,我们中国人比较谦虚。生活中,我们可以不必要过分的谦虚,过分的谦虚会引起自卑的心理。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掌握沟通的技巧,分辨事情的隐私程度,能够坦白地跟对方沟通交流时可以坦白地交流,愉悦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互相取得信任。平时,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面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但有时身边的人对我们表扬时,我们却会表现出很谦虚的样子,以各种话语来推卸掉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其实我们可以适当地坦然接受别人的赞赏,接受别人的鼓励表扬不但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而且也可以增强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自信的人经得起别人的批评和表扬,敢做敢当。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盛气凌人。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还要尊重别人。这本书中作者讲了一个他所见所闻的生活情景,这个情景充满了正能量,让我很难忘。一位妇女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找不到座位,女售票员走过来,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另一只手轻拍一个小伙子的肩膀,边拍着边笑说:“小朋友,快谢谢这位叔叔,叔叔给你让座了!”小伙子立即不必要的客气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这对母子。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如果售票员绷着脸喊:“那个年轻的,给抱小孩的让个座!”小伙子可能望着窗外不理他,或装没听见。如果她用手拍小伙子肩膀说:“没看见吗?给让个座!”小伙子可能说:“动什么手?我有票!”弄不好还会打起来。但这个售票员所用的方法,百分之百有效,哪怕就是个地痞流氓也会站起来让个座。这就是尊重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日常中,时不时就有新闻报道公交车上不肯给老人让座导致恶劣事件发生。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年轻一代人要懂礼貌,有素养!但年轻一代人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因此,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彼此尊重,公交车上的恶劣事件也不会再发生。

  作者还讲述了一个另我深思的情景,情景中讲到,早晨上班高峰时段,公交车十分拥挤,经常有扒手趁机作案。倘若有乘客钱包被偷,通常的做法是,将全体乘客带到终点站,由安保人员或警察上车处理,这样做会耽误乘客上班并影响有急事者,常常遭到乘客反对。有位司机遇到这种情况后,大声对乘客说:“为了节省时间,请大家闭上眼睛一分钟,若过一会儿钱包能找到,我们就不用劳警察大驾了!”一份钟后果然有人在地上发现了钱包。乘客皆大欢喜,称赞司机聪明。这位司机的做法确实很高明,在教育中,老师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现象,毕竟学生之间具有互异性。当需处理一些问题时,我们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能想出绝妙的解决方法,以柔克刚,以理服人。

  在教学中,教师的谈吐很重要。自我感觉,教师有点类似于演讲者。这本书中谈到了讲话的技巧,指出了讲话可从对方或听众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对自己所谈的内容要充满自信;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发音清楚,用词准确,语气、语调、节奏富于变化;姿态、手势和表情要自然、协调;重要内容可以变化地重复;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随时对讲话做出调整;必要时可询问对方是否听懂或理解。是的,说话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内容如漫无边际,结构松散凌乱,语言拖沓累赘,肯定会令人生厌。在讲课中,抑扬顿挫,生动幽默才受学生喜欢,晦涩难懂,单调泛味的讲课就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心不在焉。作为新教师的我,也不断地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能够不断地改善自己。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理解比较慢,开学以来,我讲课就比较慢,很担心他们听不懂,有时就会不自觉地询问他们是否听懂了或理解了。

  作为新老师,自己不仅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努力管好一个班级。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肯定避免不了要表扬学生或批评学生。作为老师,怎么批评学生,学生的自尊心才不被伤害到呢?批评是有技巧的,这本书对批评的技巧作出了阐述,给出了开展批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出于公心不泄私愤;先肯定积极方面;把错误看成暂时的;就事论事,不否定整个人;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把批评转换为问题;提出希望或建议;不简单否定对方;批评中包含自己;允许被批评者申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反思批评的技巧,使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管理得更好,能建设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通过阅读《沟通心理学》这本书,自己学会了很多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我们要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心理学读书心得14

  一个人之所以活的不快乐,原因可能在于他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当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越多,这说明同一个时间他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很多。而我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焦虑。在本书中,这种焦虑表现为精神墒。精神墒会使我们感到焦虑,让我们精神混乱,无法安住于当下,然而精神墒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种意识状态。

  其实精神墒,它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成长的机遇。因为我们的思想易被影响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的精神墒就很大,但也正是因为环境的复杂性,我们才拥有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机会。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是无法真正的体会幸福的感觉的。当我们经历磨难的时候,种种混乱导致精神墒值很大。但是此时若我们确立一个目标,并全神贯注的.去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在我们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的思想和人格更加的丰满和独立。我们因此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当形成精神墒的因素越复杂,我们所形成的这个秩序所带来的能量影响就越大,我们由此所获得的成长也就越大。

  心流是一种全然忘我,无我的境界中产生的,因为我们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情而获得,它是精神上的一种自由之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也许是在读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也许是在写一篇自己的文章,也许是在做一道喜欢的料理,也或是在与他人交心的聊天……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们却毫无察觉,仿佛这过去的几个小时,只是弹指一挥之间,回想一下刚才自己在做什么,只觉得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这就是心流产生时带来的魔力。

  若想要拥有心流这种体验,我们首先要具备对于自我意识的掌控权,并且有一个明确的要去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全神贯注的为之行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行动支持的目标,只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帮助。所谓全神贯注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把心安住在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目前要做的唯一目标,并从中获得乐趣,由此所连续产生的就是心流。

  心流是我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一个有力的方法。它让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复杂混乱的外部环境,而只关注在当下我们能够做到的行为之中。遇到困难磨难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很容易变的焦躁不安,迷茫,混乱,有些甚至会抱怨或者试图去改变他人来试图解脱困境,然而,这些并不能够对我们所处的复杂环境有任何的改变作用,情绪上的混乱,只会让我们被外在的环境所控制而失去自我。此时我们应当理智的分析此时最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就是去行动。一个成熟的人面对问题不应该满腹牢骚,而是去寻找可行的办法去改变现状。当我们在全神贯注的去行动实现目标的时候,外在的环境自然就由混乱变得有秩序了。而面对复杂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使得我们获得幸福和满足。

  所以,不论人生之中,遇到怎样的遭遇,请不要逃避,不要抱怨。你只需要去确立一个你可行的目标,然后就全神贯注的为这个目标去行动。当你真的做到了,你会发现,你之前所处的环境,竟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善了。一个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应该放弃学习贪于安逸,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有着变得更加混乱的倾向,不断的建立新的秩序是我们要时刻准备做的事情,我们的人格也将在这不断建立的秩序过程之中,而变得充实厚重,人生也许就是不断的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然后在不断的解决难题之中去学习,去成长,去赋予我们人生意义的过程。

心理学读书心得15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学生心理学读书教育心得12-23

心理学的读书心得03-29

心理学读书心得06-07

《心理学》读书心得08-03

心理学读书心得02-20

《心理学》读书心得03-14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1-12

《行为心理学》读书心得12-22

【热门】心理学读书心得03-26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