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钟山记》有感

时间:2024-07-26 09:00: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石钟山记》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石钟山记》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石钟山记》有感1

  从《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追求真理的苏轼,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苏轼。从而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面对科学应有的品质。

  作为一个研究者,首先就要用事实说话。苏轼夜间考察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用实验和观察来摆明事实,得出结论的。而文中官员们没有去实地看过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不能让人信服。

  然而光靠摆事实就够吗?当然不是。文中的和尚们也做了敲打石头的实验,也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他们的结论确实荒唐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猜想十分不合理,所以得出了可笑的结论,可见合理的猜想才能引导正确的实验。

  观察、猜想、实验,只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步骤,我们也要有全面的、严谨的、有判断力的大脑,这就要思考。文中的李渤虽也像苏轼一样做了不少的工作,只得出一个石头撞击发声的结论。这显然是荒唐的,这就是思考不周密的后果。同样是实地考察,会思考的苏轼很快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而李渤却不能,可见思考之重要。

  会思考,能实验,会观察,很多人有这样的能力,而难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表达的问题了。同样的原因,同样是写了一段话,苏轼的通俗易懂,而郦道元的却生硬,无味,令人不好理解,还引起了众人的怀疑。这可见表达能力对一个研究者的重要性。就是放到现在,很多人的论文还是生硬难懂,甚至专家也看不出名堂,而霍金的《时间简史》就连初中生也可以轻易理解。这就是为什么霍金成就了“一家之言”并成为人们榜样,而众多学者却早已被时间所埋没。

  苏轼虽然只是个文学家,然而他身上的品质却可以让我们看见科学家的影子,是我们中今后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们的榜样。

读《石钟山记》有感2

  世界上的“非常之观”有许多,它们正等着人们去发现,但要找到这样的奇景,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记录了自己晚上乘小舟去石钟山的过程。他为了探索石钟山的名字中为什么有“钟”这个字,去了石钟山,见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景观。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奇景奇景,神奇、奇怪的景观,听着就高深莫测,一般人怎么可能找得到呢?其实不然,不管是奴仆还是国王,老百姓还是科学家,只要有探索自然的兴趣、耐心与气力,就一定能成功,而有些人,嘴上说着要探求探索,却没有耐心,觉得没意思,中途中止了探索,事情总是停留到思想上,不赋之予具体行动,或者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下去,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让我想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寻找奇景,要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光有毅力不行,还要有力气;光有力气也不行,还要有耐心。就算你用尽了自己的'力气费尽了自己的心思,还是没有找到奇观,但也没关系,只要你已经尽力了,就问心无愧,没人会嘲笑你。有一些人,他们没有尽力,没有费尽心思,得不到什么东西,便放弃了探求,这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这样的人,是需要反思总结提高的!

  我认为:毅力、耐心、力气,才是探求新鲜事物的必备条件!

【读《石钟山记》有感】相关文章: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01-15

(经典)读《窃读记》有感09-01

读《窃读记》有感(精选)09-20

读窃读记有感12-17

读《窃读记》有感10-13

读窃读记有感12-19

【经典】读《窃读记》有感09-28

读《窃读记》有感10-28

经典读《窃读记》有感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