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4-11-04 19:44:36 赛赛 历史 我要投稿

南京的历史典故(通用18个)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南京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南京的历史典故(通用18个)

  南京的历史典故 1

  寄人篱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时张融一贯主张写作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写道,大丈夫做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而不能一味寄人篱下,模仿别人。

  南京的历史典故 2

  衣锦还乡

  发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庆远治兵有方,梁武帝萧衍在还没当皇帝前就很赏识他。萧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户。公元505年,又封他为雍州刺史,并在新亭为他送行。

  萧衍说,你这次衣锦还乡,有你镇守西部我也就可以无忧了。

  南京的历史典故 3

  自毁长城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宋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把他骗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

  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南京的历史典故 4

  刻画无盐

  典故: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时,周岂页任尚书左仆射,当时朝中宦官们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作乐广。乐广也是当时被认为高洁的人物,但周岂页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同他相比。

  因此,当庚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很不高兴,说怎么能拿丑的东西来比喻美的`呢。

  南京的历史典故 5

  千载难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齐国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赏识,在他年老时写了一本《临终上世祖表》给皇帝,请求辞官回家。

  在这个表中他说,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运气好得到皇上赏识,这真一千年也难遇到的好运气呀。

  南京的.历史典故 6

  量体裁衣

  南朝时南京有个叫张融的.人,颇有才华,齐太祖萧道成很器重他。

  有一次萧道成把自己穿过的一件衣服送给张融,并附手诏一道,说这是我穿过的衣服,已经让人按照你的体格重新修改,送给你穿很合适。

  南京的历史典故 7

  屋下架屋

  典故:东晋时,南京有一个叫庾庾阐的官员,写了一篇《扬都赋》,呈给庾亮,庾亮对这篇赋文大为赞赏,对众人称此赋可与张衡的《两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相媲美。太傅谢安听说此事后,对人说:“不能这样搞啊!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个屋子罢了!

  什么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学习,那就难免浅薄了!”

  南京的历史典故 8

  大笔如椽

  典故:王珣时东晋大臣,家住南京城南乌衣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人送了一只像房顶的房梁那么大的笔给他。王珣醒来后,对人说他预感到会有大手笔的事情发生。

  果然,一会有人来报告说孝武帝驾崩了。而王珣则被任命担当哀册等重要文书的'起草事宜。

  南京的历史典故 9

  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当皇帝的.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据《梁书?简文帝纪》记载,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四岁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六岁时就能写文章。

  随着年龄增长,他读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能够一眼看十行字。

  南京的历史典故 10

  遗臭万年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南京的历史典故 11

  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由于当时在场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只眼睛的',听了此话自觉难堪,但又不便当众发怒,只好说了一句语双关的话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晋?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卫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其书中说的王逸少就是乌衣巷里的王羲之。

  南京的历史典故 12

  人琴俱亡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献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南京的历史典故 13

  多难兴邦

  典故:西晋末年,晋室衰败,不断受到匈奴的进攻,于是渡江迁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为东晋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后来祖逖又多次请求东晋皇帝司马睿出兵北伐,收复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绝。在一份写给司马睿的'《劝进表》中写道:“或多难以固邦国,或隐忧以启圣明。”

  南京的历史典故 14

  一往情深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

  典故 东晋时有个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欢听别人吹奏笛子。每当听到好听的乐曲他就激动不已。当时住在乌衣巷的的宰相谢安听说桓子野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赞赏说:“桓子野对音乐的`这份感情应该是发自内深处的,只要一听到好听的音乐就激动的不能控制自己。”

  南京的历史典故 15

  “雨花茶”因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

  “雨花茶”在我国茶名中实为罕见,但“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却十分悠久。约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百姓就有饮早茶的习俗。陆羽在《茶经》中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这老妇人自一清早叫卖到晚上。老妇人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贫穷的人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时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

  如今雨花台辟有一千多亩,葱郁碧绿的茶园。

  南京的历史典故 16

  南京的十月依旧阳光明媚,让这个国庆显得更加安静祥和。

  这是我来到南京的第一个国庆。当我还坐在高三的教室里,听语文老师讲台上说着“秦淮八月,金陵烟雨,六朝旧事如流水”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来到这座极有历史感的城市度过我四年的青春;而今,远离了已经冰天雪地的故乡,独自求学在外,在一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上,我对“家”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家”是一个让你无论身处何地都为之眷恋的地方,是有回忆的地方,于“小家”而言,回忆是亲情和友情;于“国家”而言,回忆是厚重的历史和曾经。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见证了太多的朝代更替,承载了过多的历史变迁。南京,一座古老又有故事的城市。脚下的青石板仿佛每块都渗出鲜血,穿过的每一条街巷都隐藏了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仓皇离去的人群,那些惨死的同胞,那些低声吟唱的歌女,都被卷进了历史的漩涡。时光不停歇的前进,朝代随岁月更迭,命运兜兜转转,塑造了现在的南京。

  时值国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在这座古城,找寻历史的痕迹,缅怀过往。鸡鸣寺内,人流如织,拜佛的人怀着诚挚的`心为了未来祈求,古老的寺庙飞檐翘角,黑瓦白墙,静坐的和尚,安静的佛像,向游客展示了千年不变的风姿,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传达着国庆的意义。散尽一春一春的明媚,只在一夜一夜的怀想里,追求真实的过往。

  南京又是繁华的,在这个温润的十月。密集的高楼和店铺,拥挤的车流和人群,残留的青奥气息,无不在昭示着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店铺前总有高挂着的五星红旗,让人觉得那些屈辱未曾在这里上演。流淌了千年的秦淮河,无声无息,我甚至不知道它将流去哪里,千年后又会有谁来找寻它曾经的繁华。但我知道,中山陵,总统府这些历史的遗物会一直诉说着南京的故事,祖国的故事。

  南京的历史典故 17

  南京古称应天府,在长江之滨。古时长江年年泛滥,官府束手无策,百姓苦不堪言。某任应天府尹素有爱民之声,每日虔诚向天祈求解决水患,感动了神明。有神仙梦中指点他"江里有沉船成妖。城内大户某家有金盆,使金盆沉江可镇此水妖,江乃靖。"

  于是府尹就去找此大户借盆,大金盆是大户家的传家宝,自然不肯外借。府尹放下老父母的架子,软磨硬泡,连诓带骗,大户才答应"更鼓敲五下你给我还回来。"

  古代报时方式讲究「晨钟暮鼓」,也就是上午钟楼敲钟,下午鼓楼打鼓。鼓一共打五次,第一次称一更,半夜第三次敲鼓也就是"半夜三更",凌晨最后一次称五更。

  大户所谓"更鼓敲五下"就是说金盆只借给你们一天,五更鼓一敲一天结束,你就赶紧给我还回来。

  府尹把金盆借到手,连颠带跑地赶到梦里神仙指点的地方,把金盆扔到江里。一时间,长江怒涛为之平静。江边围观的万民倒伏跪拜,其呼府尹「青天老爷」。

  府尹用金盆把水妖砸死,解决了心头患,欣慰无比。但到了傍晚却犯了愁,他身为父母官,从人家大户手里借了数斤重的金盆,所谓有借有还,要还,现在扔到长江里去了,怎么还?可不还的话大户告他「公开索贿」,这巨额的.黄金,几个脑袋也不够杀。一时间府衙里商量对策众人愁容满面,一筹莫展。

  到了四更,东边已经露出了微微的晨光,府衙里的众人仍是无计可施。这时,陪府尹去借盆的小衙役生了一个妙(损)计(招)"大户讲鼓敲五下还给他。鼓楼是咱们管的,吩咐鼓楼的打鼓佬和打更人都别打五更鼓不就好了!"

  府尹哈哈大笑,连忙吩咐衙役班头全城把打更人、打鼓佬全部抓回府衙(打鼓佬一脸懵逼),阻止他们打五更鼓。大户在家里不吃不喝等着五更鼓响,府尹来还盆,晨钟敲响天大亮也没等到"鼓敲五下"。

  大户气的直跺脚,鸣冤击鼓去找府尹要盆,府尹便解(耍)释(赖)道:"你讲更鼓敲五下还给你,鼓又没打五下你要啥自行车!员外你这样不讲诚信,本道可是很为难的呦。"大户被气的七窍生烟,也无计可施。

  此后,为了防止大户和后代要盆,南京鼓楼成了定例,晚上打鼓只打四下,五更不打鼓,天亮直接敲钟。留下谚语"南京不打五更鼓。"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南京的历史典故 18

  每当看到人们那幸福的笑脸,我就会想起为大家,为革命而献身的战士们。同学们,你又知道多少解放故事呢?我知道,“渡江战役”就是其中的一个,它是解放南京的战役,我们要记住这个历史的时刻!

  60年前的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越过长江天堑,摧枯拉朽般突破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一举解放了南京、上海等城市。根据查阅的资料显示,现居住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七旬老人王德清回忆说,当年他只有16岁,是当地儿童团团长。儿童团在渡江时主要是发动群众、帮助解放军先期部队解决住房、引导解放军至渡江口。

  渡江需要船只和船工。国民党军队溃逃江南时开始拉夫抓船,将渔船和木帆隐藏起来,有些将木帆、船沉下河底。老百姓们为了支持解放军们,把原已凿沉的船只打捞起来修好,自动驾驶到指定地区集结待命。部队安顿下来后,就开始水上练兵。他们可都是在芦苇丛中练的'呀!如果划到了那该有多疼呀!但他们不怕艰难,终于练成了!

  1949年的4月20日,王德清和其他儿童团作为向导,把解放军引导至长江渡口。当晚,渡江战役打响了。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1949年6月2日,渡江战役历时42天结束了。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呀!

  同学们,记住,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人民解放军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这个大地,我们向他们致敬!

【南京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与南京的历史典故07-15

南京的历史典故07-26

燕王进南京的历史典故05-29

与南京的历史典故汇编[10篇]07-15

(荐)南京的历史典故10篇07-26

与南京的历史典故10篇【推荐】07-19

与南京的历史典故集合(10篇)07-19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典故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