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7-26 12:35:45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必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必备)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1、生物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

  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意义: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生物,了解各种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

  2、植物所属类群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观察其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最重要的依据。

  3、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4、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共同特征越多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6、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7、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8、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9、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

  美国引进我国的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10、生态系统包括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1、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11、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影响12、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杉;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13、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14、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15、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16、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如何做?

  人人都来植树造林;开展爱鸟周活动;人人都来消灭白色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等。

  17、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种生物及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基因组成有差别。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8、自由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基础。19、各种生物类群常见代表生物

  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的概念: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

  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目的: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意义: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生物,了解各种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植物分类

  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依据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分类的。但是以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作为主要依据。因为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晚、生存时间较短、受环境的影响较小、其形态结构较稳定植物分类

  植物所属类群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苔藓植物:葫芦藓蕨类植物:肾蕨

  裸子植物:油松、侧柏、水杉单子叶植物:玉米

  双子叶植物:向日葵、花生、大豆动物分类

  是根据其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进行分类的。并结合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进行分类。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动物分类脊椎动物

  鱼类:鲫鱼、带鱼、鲨鱼、海马、中华鲟、四大家鱼两栖类:青蛙、蟾蜍、娃娃鱼(大鲵)、蝾螈爬行类:蜥蜴、壁虎、龟、蛇、扬子鳄鸟类:家鸽、猫头鹰、鸵鸟、野鸡、企鹅哺乳类:家兔、猫、狗、蝙蝠、鲸鱼、海豚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海葵、海蜇、水螅、珊瑚虫、水母扁形动物:涡虫线形动物:蛔虫

  软体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田螺、鲍鱼、贝类、鱿鱼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

  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蝗虫、对虾、蜘蛛、蜈蚣棘皮动物:海星其他生物分类细菌

  球菌:肺炎双球菌杆菌:结核杆菌螺旋菌:钩端螺旋菌其他生物分类真菌

  酵母菌:啤酒酵母菌霉菌:曲霉或青霉注意

  1、分类级别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分类级别越高,生物之间相似程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

  2、分类单位越小,类群就越小,所含物种越少;分类单位越大,类群就越大,所含物种越多。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神经调节生物知识点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由轴突和树突组成。而轴突或树突以及套在其外面的髓鞘则组成了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则称为神经末梢。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在中枢神经部分,由细胞体构成灰质,又神经纤维构成白质;在周围神经部分,由细胞体构成神经节,由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即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而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就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果反射弧不完整或反射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不完整,则反射不能发生。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周围,内有向上和向下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将脊髓的各部分和脊髓与脑相联系。脊髓的主要功能是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由前根(运动神经纤维)和后根(感觉神经纤维)在椎间孔处合成为一条脊神经。人体的脊神经共有31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里,将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和脊髓联系起来。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大脑分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左半球控制右躯体的活动,右半球控制左躯体的活动。大脑皮层是灰质,位于大脑半球表层,表面有许多隆起的回和凹陷的沟,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达2200平方厘米)和神经原数量(达140亿),从而成为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重要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大脑白质位于大脑皮层以内,由神经纤维构成,主要联系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联系大脑皮层与小脑、脑干、脊髓。

  小脑主要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与各种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等)有关。脑神经12对,分布于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

  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北雁南飞等。反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较高级的神经活动。如望梅止渴、老马识途、谈虎色变等。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即可使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从而由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也会消退。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的适应能力。

  人与动物都有因具体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人类还特有因抽象的语言、文字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就要做到

  (1)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2)注意休息和睡眠,睡眠时间不少于小时

  (3)注意科学用脑,勤于和善于用脑

  (4)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5)不吸烟,不喝酒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为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内容物分为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角膜含有丰富的感觉、痛觉神经末梢,对异物刺激特别敏感,还具有聚光作用;巩膜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虹膜中间是瞳孔,能调节光线进入眼内的多少;睫状体能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变化,使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为眼球提供营养;视网膜含有丰富的感光细胞,具有感光作用。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近视眼,是因为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时间管理,使远处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假性近视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使睫状体内的肌肉不能放松造成的,视力可恢复正常。

  眼的卫生保健工作

  (1)预防近视:就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2)预防沙眼

  三要

  即坐姿要端正,眼与书本的距离不少于33厘米;

  要坚持做眼保健操;

  学习一小时左右,要向远处眺望几分钟。

  四不看

  即不躺着看书;

  不在强光下看书;

  不在弱光下看书;

  不边走边看书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结膜引起的,靠接触传染,因此不要与患者共用毛巾,不用脏手擦眼等。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内耳(前庭、半规管、耳蜗)

  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和听小骨都能传递和扩大声波;鼓室充满空气;晕船或晕车主要是由于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引起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的卫生保健要注意

  (1)不要用尖锐器物掏挖耳屎,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2)遇到巨大声响应张口,或当闭嘴的同时用双手堵住耳朵,以免震破鼓膜

  (3)咽喉有炎症时,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中耳炎

  (4)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避免感染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

  1、孢子植物有

  (1)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2)苔藓植物:有假根,有茎叶的分化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2、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 不同点:菜豆种子无胚乳,玉米种子有胚乳;有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由胚乳提供,无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由子叶提供

  4、裸子植物的特征:种子裸露,外面无保护它的'果皮;被子植物的特征:种子外面有果皮保护,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免受外界环境的危害,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5、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籽粒饱满,胚结构完整,不在休眠期的种子

  6、种子的萌发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7、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枝条由芽发育成

  8、植株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9、花的主要结构:雄蕊、雌蕊(必不可少),花要结出果实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过程

  10、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4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二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关系(争夺食物、空间等)、合作关系。

  5,食物链:起点是一定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消费者(动物)。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5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运动的意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1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2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

  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3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

  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

  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4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

  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6、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依靠翅或翼的活动,进行滑翔和鼓翼飞行。

  滑翔:一些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某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的飞

  行方式,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鼓翼飞行: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两部分组成。2、功能: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1)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上面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结构(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其内壁可分泌滑液。(3)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能减少关节之间的摩擦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骨骼

  1、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2、分类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

  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三、躯体运动的形成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

  缩状态)

  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

  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取食行为: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领域行为: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防御行为: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5、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6、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

  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迁徙等年节律行为。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7、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⑴特点:营群体生活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间还形成不同的优势等级等。(由于受到食物、水源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吸引而聚集形成的动物群体,各成员间无明确分工,也不需要合作,是简单的聚群,则无社群行为,如成群的蝗虫等。)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1、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实验法。

  3、法布尔研究昆虫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4、费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

  5、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6、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7、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目标区别方法程序材料处理联系观察法描述动物的行为表现借助器具直接观察对动物不施加影响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或变化实验处理后再观察对动物施加影响实验法以观察为基础第17章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1、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它们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圈中的生产者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2)类型○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3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

  成食物链。

  (2)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

  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

  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

  一、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物。

  二、我国的动物种类和珍稀动物

  1、动物种类: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6300多种,占世界动物种类总数的14%,其中哺乳有450多种,鸟类有1200多种,爬行类有300多种,两栖类200多种,鱼类有3000多种。2、珍稀动物:我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白鳍豚、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白鲟、中华鲟等。三、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1、人类活动对动物资源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使动物物种的灭绝速度逐渐加快。据估计,鸟类和哺乳类在1600~1700年期间,大约每100年灭绝一种;在1850!1950年期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20世纪后期以来,每3年就有两种鸟类灭绝。

  2、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新疆虎、野马在我国境内已经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明显减小,个体数量骤减或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长江中特有的白鳍豚已经成为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一、动物的多样性

  1、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

  3、保护措施: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为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

  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2)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2、易地保护:把野生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

  (2)原因:栖息环境不复存在、种群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

  (3)意义: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三、法制教育的管理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二、微生物的生活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

  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

  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

  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6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1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1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3、兔: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14、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的植食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16、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7、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7

  1,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

  2,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构成

  3,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4,出现血尿、蛋白尿说明肾小球病变;尿多、糖尿病说明肾小管病变

  5,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6,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要发生反射活动,反射弧必须完整无缺

  8,简单反射:生下来就有得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

  复杂反射:经过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9,视网膜:可以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是视觉反射的感受器,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耳蜗:可以感受声音信息,是听觉反射的.感受器,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

  纠正:配戴凹透镜

  10,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得侏儒症,过多得巨人症;甲状腺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得呆小症,过多得甲亢;胰岛素分泌不足得糖尿病,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治疗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

  11,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8

  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

  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容易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14、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15、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6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比较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荚膜鞭毛

  17、真菌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即异养型;用孢子繁殖后代

  18、青霉:青绿色,着生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曲霉:黑褐色(有时也有黄、绿等色),孢子着生在放射状菌丝顶端;蘑菇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这些真菌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19、各种各样的真菌:蘑菇、木耳、银耳、灵芝、酵母菌。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的真菌统称为食用菌。

  20、蘑菇是由菌丝集合而成;营养方式:异养(腐生);生殖:孢子生殖;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无成型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有些细菌有有些细菌有

  21、酵母菌(了解)

  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

  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

  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无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

  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

  22、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注意: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1导致的)

  ③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④再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物质)。与动物共生: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维生素

  与人共生: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23、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②食品保存。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常用保存方法:“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冷冻法、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渗透保存法(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使用防腐剂;使用射线

  24、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如青霉素)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如胰岛素)。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

  25、环境保护: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

  26、制作馒头或面包时,用酵母菌,它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

  27、制作馒头要用酵母菌,制酸奶用乳酸菌,制泡菜用醋酸菌,酿酒用酒曲。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9

  1,遗传现象:亲代间的相似性

  变异现象:亲子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的变异)

  2,性状:某种生物特征的总和(如人的身高)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高个子和矮个子)

  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两种,隐形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

  3,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的有效片段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Y(精子两种为22条+X或22条+Y)

  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X(卵细胞只有一种为22条+X)

  5、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取决于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0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土壤微生物的类群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2

  1,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原因:它生有大量的`根毛适于吸水,,

  2,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运输方向向上;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结构,运输方向向下

  3,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了动力

  4,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3

  1,病原体:引起某种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患者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卫生,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锻炼,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4,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可针对多种病原体,由第一第二道防线构成,包括皮肤,粘膜,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的',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指人在体的第三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时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抗原。

  5,抗原一般是外来的物质,抗体是自己产生消灭抗原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4

  1,显微镜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越少(大暗少)

  2,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时: 用小光圈、平面镜

  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为了更好观察细胞结构。

  4,动植物细胞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的'绿色部分,一般在叶片中才有,当然部分茎也有)

  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膜、核、质)

  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动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液泡:存在酸甜苦辣等物质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5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

  2、果实=种子+果皮;双子叶植物种子=种皮+胚;单子叶植物种子=种皮+胚+胚乳

  3、一个子房可发育成一个果实;一个胚珠可发育成一个种子。如果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则果实中可有多个种子。

  4、人工受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花的结构(以桃花为例)

  1、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里面有花粉,花粉萌发能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两个精子。

  3、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胚珠中有卵细胞和极核。

  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2、传粉的方式:

  (1)昆虫传粉: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虫媒花一般具有鲜艳的.花冠、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

  (2)风传粉:靠风传粉的花,叫风媒花。风媒花一般花粉多而轻盈,柱头常有分叉和粘液。

  3、受精: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一个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这个过程叫双受精。双受精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2-17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07-21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2-06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6-20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07-20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07-20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11-21

(推荐)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6-21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热】06-22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品】07-21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必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必备)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1、生物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

  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意义: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生物,了解各种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

  2、植物所属类群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观察其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最重要的依据。

  3、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4、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共同特征越多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6、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7、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8、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9、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

  美国引进我国的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10、生态系统包括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1、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11、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影响12、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杉;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13、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14、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15、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16、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如何做?

  人人都来植树造林;开展爱鸟周活动;人人都来消灭白色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等。

  17、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种生物及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基因组成有差别。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8、自由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基础。19、各种生物类群常见代表生物

  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的概念: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

  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目的: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意义: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生物,了解各种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植物分类

  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依据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分类的。但是以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作为主要依据。因为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晚、生存时间较短、受环境的影响较小、其形态结构较稳定植物分类

  植物所属类群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苔藓植物:葫芦藓蕨类植物:肾蕨

  裸子植物:油松、侧柏、水杉单子叶植物:玉米

  双子叶植物:向日葵、花生、大豆动物分类

  是根据其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进行分类的。并结合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进行分类。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动物分类脊椎动物

  鱼类:鲫鱼、带鱼、鲨鱼、海马、中华鲟、四大家鱼两栖类:青蛙、蟾蜍、娃娃鱼(大鲵)、蝾螈爬行类:蜥蜴、壁虎、龟、蛇、扬子鳄鸟类:家鸽、猫头鹰、鸵鸟、野鸡、企鹅哺乳类:家兔、猫、狗、蝙蝠、鲸鱼、海豚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海葵、海蜇、水螅、珊瑚虫、水母扁形动物:涡虫线形动物:蛔虫

  软体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田螺、鲍鱼、贝类、鱿鱼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

  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蝗虫、对虾、蜘蛛、蜈蚣棘皮动物:海星其他生物分类细菌

  球菌:肺炎双球菌杆菌:结核杆菌螺旋菌:钩端螺旋菌其他生物分类真菌

  酵母菌:啤酒酵母菌霉菌:曲霉或青霉注意

  1、分类级别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分类级别越高,生物之间相似程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

  2、分类单位越小,类群就越小,所含物种越少;分类单位越大,类群就越大,所含物种越多。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神经调节生物知识点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由轴突和树突组成。而轴突或树突以及套在其外面的髓鞘则组成了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则称为神经末梢。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在中枢神经部分,由细胞体构成灰质,又神经纤维构成白质;在周围神经部分,由细胞体构成神经节,由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即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而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就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果反射弧不完整或反射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不完整,则反射不能发生。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周围,内有向上和向下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将脊髓的各部分和脊髓与脑相联系。脊髓的主要功能是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由前根(运动神经纤维)和后根(感觉神经纤维)在椎间孔处合成为一条脊神经。人体的脊神经共有31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里,将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和脊髓联系起来。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大脑分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左半球控制右躯体的活动,右半球控制左躯体的活动。大脑皮层是灰质,位于大脑半球表层,表面有许多隆起的回和凹陷的沟,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达2200平方厘米)和神经原数量(达140亿),从而成为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重要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大脑白质位于大脑皮层以内,由神经纤维构成,主要联系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联系大脑皮层与小脑、脑干、脊髓。

  小脑主要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与各种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等)有关。脑神经12对,分布于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

  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北雁南飞等。反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较高级的神经活动。如望梅止渴、老马识途、谈虎色变等。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即可使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从而由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也会消退。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的适应能力。

  人与动物都有因具体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人类还特有因抽象的语言、文字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就要做到

  (1)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2)注意休息和睡眠,睡眠时间不少于小时

  (3)注意科学用脑,勤于和善于用脑

  (4)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5)不吸烟,不喝酒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为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内容物分为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角膜含有丰富的感觉、痛觉神经末梢,对异物刺激特别敏感,还具有聚光作用;巩膜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虹膜中间是瞳孔,能调节光线进入眼内的多少;睫状体能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变化,使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为眼球提供营养;视网膜含有丰富的感光细胞,具有感光作用。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近视眼,是因为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时间管理,使远处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假性近视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使睫状体内的肌肉不能放松造成的,视力可恢复正常。

  眼的卫生保健工作

  (1)预防近视:就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2)预防沙眼

  三要

  即坐姿要端正,眼与书本的距离不少于33厘米;

  要坚持做眼保健操;

  学习一小时左右,要向远处眺望几分钟。

  四不看

  即不躺着看书;

  不在强光下看书;

  不在弱光下看书;

  不边走边看书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结膜引起的,靠接触传染,因此不要与患者共用毛巾,不用脏手擦眼等。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内耳(前庭、半规管、耳蜗)

  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和听小骨都能传递和扩大声波;鼓室充满空气;晕船或晕车主要是由于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引起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的卫生保健要注意

  (1)不要用尖锐器物掏挖耳屎,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2)遇到巨大声响应张口,或当闭嘴的同时用双手堵住耳朵,以免震破鼓膜

  (3)咽喉有炎症时,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中耳炎

  (4)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避免感染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

  1、孢子植物有

  (1)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2)苔藓植物:有假根,有茎叶的分化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2、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 不同点:菜豆种子无胚乳,玉米种子有胚乳;有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由胚乳提供,无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由子叶提供

  4、裸子植物的特征:种子裸露,外面无保护它的'果皮;被子植物的特征:种子外面有果皮保护,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免受外界环境的危害,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5、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籽粒饱满,胚结构完整,不在休眠期的种子

  6、种子的萌发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7、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枝条由芽发育成

  8、植株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9、花的主要结构:雄蕊、雌蕊(必不可少),花要结出果实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过程

  10、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4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二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关系(争夺食物、空间等)、合作关系。

  5,食物链:起点是一定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消费者(动物)。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5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运动的意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1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2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

  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3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

  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

  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4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

  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6、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依靠翅或翼的活动,进行滑翔和鼓翼飞行。

  滑翔:一些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某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的飞

  行方式,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鼓翼飞行: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两部分组成。2、功能: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1)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上面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结构(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其内壁可分泌滑液。(3)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能减少关节之间的摩擦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骨骼

  1、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2、分类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

  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三、躯体运动的形成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

  缩状态)

  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

  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取食行为: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领域行为: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防御行为: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5、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6、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

  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迁徙等年节律行为。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7、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⑴特点:营群体生活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间还形成不同的优势等级等。(由于受到食物、水源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吸引而聚集形成的动物群体,各成员间无明确分工,也不需要合作,是简单的聚群,则无社群行为,如成群的蝗虫等。)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1、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实验法。

  3、法布尔研究昆虫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4、费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

  5、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6、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7、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目标区别方法程序材料处理联系观察法描述动物的行为表现借助器具直接观察对动物不施加影响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或变化实验处理后再观察对动物施加影响实验法以观察为基础第17章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1、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它们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圈中的生产者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2)类型○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3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

  成食物链。

  (2)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

  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

  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

  一、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物。

  二、我国的动物种类和珍稀动物

  1、动物种类: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6300多种,占世界动物种类总数的14%,其中哺乳有450多种,鸟类有1200多种,爬行类有300多种,两栖类200多种,鱼类有3000多种。2、珍稀动物:我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白鳍豚、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白鲟、中华鲟等。三、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1、人类活动对动物资源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使动物物种的灭绝速度逐渐加快。据估计,鸟类和哺乳类在1600~1700年期间,大约每100年灭绝一种;在1850!1950年期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20世纪后期以来,每3年就有两种鸟类灭绝。

  2、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新疆虎、野马在我国境内已经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明显减小,个体数量骤减或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长江中特有的白鳍豚已经成为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一、动物的多样性

  1、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

  3、保护措施: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为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

  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2)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2、易地保护:把野生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

  (2)原因:栖息环境不复存在、种群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

  (3)意义: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三、法制教育的管理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二、微生物的生活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

  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

  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

  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6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1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1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3、兔: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14、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的植食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16、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7、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7

  1,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

  2,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构成

  3,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4,出现血尿、蛋白尿说明肾小球病变;尿多、糖尿病说明肾小管病变

  5,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6,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要发生反射活动,反射弧必须完整无缺

  8,简单反射:生下来就有得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

  复杂反射:经过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9,视网膜:可以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是视觉反射的感受器,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耳蜗:可以感受声音信息,是听觉反射的.感受器,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

  纠正:配戴凹透镜

  10,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得侏儒症,过多得巨人症;甲状腺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得呆小症,过多得甲亢;胰岛素分泌不足得糖尿病,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治疗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

  11,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8

  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

  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容易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14、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15、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6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比较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荚膜鞭毛

  17、真菌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即异养型;用孢子繁殖后代

  18、青霉:青绿色,着生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曲霉:黑褐色(有时也有黄、绿等色),孢子着生在放射状菌丝顶端;蘑菇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这些真菌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19、各种各样的真菌:蘑菇、木耳、银耳、灵芝、酵母菌。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的真菌统称为食用菌。

  20、蘑菇是由菌丝集合而成;营养方式:异养(腐生);生殖:孢子生殖;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无成型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有些细菌有有些细菌有

  21、酵母菌(了解)

  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

  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

  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无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

  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

  22、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注意: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1导致的)

  ③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④再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物质)。与动物共生: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维生素

  与人共生: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23、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②食品保存。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常用保存方法:“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冷冻法、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渗透保存法(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使用防腐剂;使用射线

  24、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如青霉素)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如胰岛素)。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

  25、环境保护: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

  26、制作馒头或面包时,用酵母菌,它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

  27、制作馒头要用酵母菌,制酸奶用乳酸菌,制泡菜用醋酸菌,酿酒用酒曲。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9

  1,遗传现象:亲代间的相似性

  变异现象:亲子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的变异)

  2,性状:某种生物特征的总和(如人的身高)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高个子和矮个子)

  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两种,隐形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

  3,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的有效片段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Y(精子两种为22条+X或22条+Y)

  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X(卵细胞只有一种为22条+X)

  5、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取决于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0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土壤微生物的类群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2

  1,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原因:它生有大量的`根毛适于吸水,,

  2,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运输方向向上;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结构,运输方向向下

  3,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了动力

  4,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3

  1,病原体:引起某种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患者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卫生,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锻炼,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4,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可针对多种病原体,由第一第二道防线构成,包括皮肤,粘膜,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的',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指人在体的第三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时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抗原。

  5,抗原一般是外来的物质,抗体是自己产生消灭抗原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4

  1,显微镜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越少(大暗少)

  2,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时: 用小光圈、平面镜

  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为了更好观察细胞结构。

  4,动植物细胞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的'绿色部分,一般在叶片中才有,当然部分茎也有)

  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膜、核、质)

  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动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液泡:存在酸甜苦辣等物质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5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

  2、果实=种子+果皮;双子叶植物种子=种皮+胚;单子叶植物种子=种皮+胚+胚乳

  3、一个子房可发育成一个果实;一个胚珠可发育成一个种子。如果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则果实中可有多个种子。

  4、人工受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花的结构(以桃花为例)

  1、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里面有花粉,花粉萌发能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两个精子。

  3、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胚珠中有卵细胞和极核。

  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2、传粉的方式:

  (1)昆虫传粉: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虫媒花一般具有鲜艳的.花冠、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

  (2)风传粉:靠风传粉的花,叫风媒花。风媒花一般花粉多而轻盈,柱头常有分叉和粘液。

  3、受精: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一个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这个过程叫双受精。双受精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2-17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07-21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2-06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6-20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07-20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07-20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11-21

(推荐)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6-21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热】06-22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品】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