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案

时间:2024-07-27 06:59:39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物教案

中学生物教案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以及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值这两部分内容,知道真核细胞有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丝分裂这部分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4、有丝分裂的意义

  好,时间到!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学生回答)

  恩,很好!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板书: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其次,是从分裂完成时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我们如果在细胞周期图上标出甲乙这两个点的话,那么细胞分裂间期也就是从乙到甲的这一段,甲到乙的这一段表示细胞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乙到甲再到乙的整个阶段。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这张表格显示的是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同学们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分析一下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恩,我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说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没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另外,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比如说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7。3小时,而人的肝细胞细胞周期为22个小时。

  下面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这幅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模式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各时期细胞的变化,尤其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内讨论,总结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十分钟后我们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好,刚才老师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到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那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好,这位同学!(伸手示意)恩,总结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对他们的总结有补充的?或者说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的吗?好,那位同学!恩,非常好,请坐!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归纳一下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检测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全面准确。

  首先看一下分裂间期细胞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左右两幅图,我们发现,细胞核内染色质发生了变化,右图中的每个染色质都包含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实质上,这是染色质复制的结果。之前我们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时,讲到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染色质的复制实质上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分裂间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另外,间期细胞还存在适度的生长。那么间期染色质复制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这个是正常情况下的染色体(实际情况是以染色质丝的状态存在),这个是细胞分裂时才出现的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的1个染色体含有1个DNA,经过复制,DNA数目加倍,变成两个。这里,同学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也就是说当我们看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或者染色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数有多少个着丝点。所以,复制前后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变的。归纳一下就是,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细胞中DNA数目加倍,染色质数目不变。

  有丝分裂的前期,我们首先来看染色质的变化,比较前后两幅图,我们会发现,前期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这是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的`结果。另外前期细胞中的核膜、核仁消失了,而且从细胞两端发出了很多丝状结构,我们把这种丝状结构称为纺锤丝,众多的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我们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前期的特点,那就是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这里,老师教给大家四句口诀,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分裂前期的口诀为“膜仁消失显两体”。膜仁指核膜和核仁,两体指染色体和纺锤体。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点主要在于染色体的变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一个与纺锤体纵轴相垂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是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板状结构的存在。另外,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那么中期特点的记忆口诀是什么呢?“形定数晰赤道齐”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平均分为两组,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两极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而且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每条姐妹染色单体称为一条子染色体,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点裂数加均两极”

  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归纳一下,分裂末期的特点有三点:

  1、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2、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丝状的染色质3、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指的是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两现指的是核膜核仁重现,重开始是指新形成的子细胞大多数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学习完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同学们参照这幅图,比较一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哪些不同点,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有什么发现?(同学回答)恩,请坐,这位同学说他发现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多出来两个中心体,还发现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板。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两个,分别在前期和末期:首先,前期中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在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就形成了纺锤体。而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其次,在分裂末期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使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再经过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由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所以说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中学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课描述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阐明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说出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区别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尝试练习画概念图,应用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学生进行运用一定的认知技巧。

  3.关注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学生确立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学生形成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从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新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需要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辅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的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其中的差异。

  ⑤思考书上“动动脑”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书上《课外读部分》,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在巡视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黑板,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四、板书设计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五、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将一种蜥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中学生物教案3

  一、活动背景 泡菜、果酒、果醋等是以发酵方式加工制成的浸制品,成本低廉,营养卫生,风味可口,味道咸酸,口感脆嫩,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二、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校园生活,我校生物科组举行发酵食品的制作活动,促使学生学习生活更融洽和谐,进一步塑造良好的校园饮食文化,并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活动要求

  1.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活动;

  2.参赛者可参考选修一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制作美味的发酵食品;

  3.请参赛者自备纸张详细填写:姓名、班别、作品名称、制作过程、生产日期;

  4.制作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卫生和安全。

  四.活动评比时间 ------5月4日(周一)下午第三节课

  注:比赛将评比出一、二、三等奖,奖品丰厚;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发挥最好的水平。

中学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过程及结果,描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

  2. 用基因控制性状遗传的观点,解释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 概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 在尝试用基因观点解释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2. 结合对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及根据测交试验数据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型

  教学流程

  教学策略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的发展、深化和运用,通过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导入、探究、深化的方法是学生知识构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2.对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指导实现由“繁”到“简”的转变,使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设疑探究

  利用情境导入:

  讲述大文豪萧伯纳和女演员的对话。

  思考: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特定的规律?

  思考、回答:

  F1 全是圆粒和黄色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温故知新,为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好铺垫。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设疑:如果将两对相对性状同时研究,又将遵循什么规律?引出课题。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问题: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又是如何设计?

  展示实验过程:

  P: 黄圆╳ 绿皱

  ↓

  F1: 黄圆

  ↓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粒数: 315 101 108 32

  比例: 9 3 3 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尝试解释,预习思考题:

  1.该实验研究几对相对性状?

  显隐性如何?

  指出:

  亲本类型:黄圆、绿皱

  重组类型:黄皱、绿圆

  设问:F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

  F2的性状分离比为什么是9:3:3:3:1呢?

  让我们跟随孟德尔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分析这种现象的。

  描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现象。

  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1. 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吗?

  2. F2 为什么呈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3. F2为什么出现新的性状表现---不同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

  师生互动,思考并作出回答:

  1. 两对相对性状:

  子叶的黄色与绿色;

  种子的圆滑与皱缩。

  根据概念推出:

  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即黄色圆粒。

  2. 一对一对分别研究:

  F2 黄:绿=416:140≈3:1

  圆:皱=423:123≈3:1

  分析、发现性状组合的现象。

  设置问题,引发思考

  训练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过程。

  由浅入深,强化基础,体验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性。

  为后续用分离定律解题提供思想和方法依据。

  由现象分析,发现问题,引发探究本质规律的欲望.

中学生物教案5

  授课内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教师:张亚娟 授课日期:20xx-10-26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 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 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三.技能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2.

  2. 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核心概念: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 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到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找出规律。那么,如何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呢?或者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规律呢?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

  的问题:

  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另外,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否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

  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

  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 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小资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结要点:

中学生物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

  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

  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

  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3)血细胞

  【红细胞】

  继续设疑:刚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而且知道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那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可以归纳出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设疑: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师讲述:缺铁性贫血症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白细胞形态及功能】

  设疑: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白细胞形态是怎样的?有何功能?

  展示红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

  联系实际:化脓与发炎。

  【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学生结合教材图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教师联系实际介绍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预防。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师鼓励评价。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中学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中学生物教学总结01-11

中学生物教学反思07-02

中学生物理公式总汇12-13

中学生物工作总结04-22

[精品]中学生物教学反思06-22

中学生物教学计划01-14

中学生物教学计划12-16

中学生物教学培训总结12-25

中学生物教学反思范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