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时间:2024-07-27 16:05:04 历史 我要投稿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范例【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历史的温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范例【15篇】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

  像是一场漫长的炼狱,有史实是太残酷,让人锥心绞痛;又像是一场愉快的旅行,让人心驰神往。——题记

  古人曾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有人说历史是无情的,乏味寡淡,没有温度,没有情感。那这本书何来温度?读过我才知晓作者的情怀就是温度。他抛开历史的冰冷背景,在书中树立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欲望的鲜活人物。

  《历史的温度》分为上下两册。接触这本书是带领学生上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这一课。书里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凡尔纳生平的故事。标题叫“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文章当中介绍了凡尔纳创作的作品三部曲(《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过程,有着详细的描述。我顿时对这样一位享有“科幻小说之父”头衔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海底两万里》小说中描述的“鹦鹉螺号”潜艇竟然成了1886年英国开发第一艘使用蓄电池潜艇和1955年核动力潜艇的前身。以及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的发生过程细节,也与他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描述的情况几近相同,这让我咂舌,凡尔纳不是一个小说家,仿佛是一个预言家。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孙殿英的'盗墓笔记”“鲁迅背后的两位女性”等等。因此,我又找来了《历史温度》1继续阅读。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也让我印象深刻。珍妃是清朝元户部右侍郎长叙的第五个女儿,他和姐姐瑾妃从小跟随叔父长善长大,又在广州生活,受到西方先进和开放思想的影响与光绪帝情投意合。关于珍妃的死亡原因说法有很多。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逼迫珍妃投井而死,带着光绪帝逃到了承德。从这里可以看出珍妃她的思想影响了光绪,也试图推翻慈禧的政权。慈禧为了保身将手伸向了这样一位后宫嫔妃。可以说慈禧让中国后退了几十年。但慈禧也并无作为,慈禧带领着左宗棠等一些大臣,收复了当时中国的边境新疆地区,也并不能说慈禧是一个万古罪人。

  全书分为四个板块,有人物篇、逸事篇、战争篇和奥运篇。作者张玮从多个角度来叙事历史长河中的精彩时刻的。有一篇“1942年十五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讲述的是美国飞行员迫降中国后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的故事,每一位机组成员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都是一段惊险且有温度的故事。他们并没有被日本人的残暴和血腥屠杀吓倒。他们给予美国迫降飞行员冒死的帮助。文中写道“当自己的家园被侵略,人民子弟兵是前面的一堵墙,百姓是墙下坚实的土壤。”我感慨万分……许多战争篇章我看的很愤怒,很难过,甚至落泪,全身心的投在故事当中,体会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心中无限感激和敬意。战争年代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表现出的那种坚韧勇敢和无畏精神让我为之敬佩。

  阅读完这两本书,我看到了人性的温度。除了书中的故事精彩,还有文章后面的“馒头说”评论,也值得看一看。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2

  历史,是需要细节的。

  读书的时候,勾陈起某件史实,总会想起来小时候那些历史课本中让人头疼的时间、地点、、事件,干巴巴,冷冰冰,背诵记忆起来是如此痛苦,及至年长,读得越多,阅历渐深,越是感慨唏嘘不已。

  曾经以为,“演戏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当所有历史的细节,都化为无端揣测,故纸堆里,那一双眼睛,散发着幽幽的光芒,深邃又恐惧,温情又冷峻,神秘而无解。那光芒,终究一点点黯淡下去。

  骂名也好,美名也罢,才知道,能在浩如烟海的史书留名是何等难得,那一个个毕生只可以仰望的名字背后,也有鲜活如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一样,有着每一秒的呼吸,每一天的柴米油盐,每一世的生老病死。

  张玮的`《历史的温度》为那些干巴巴冷冰冰的,成为知识重点和历史脉络的人物注入了鲜活的血肉。比如本书第一篇:《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她写到的不幸婚姻,这立时让我想到南宋的李清照。《同是天涯沦落人,中外古今盖如此》。比如他写《爱迪生的侧面》,原来电灯并非爱迪生发明,他只不过是买来发明产权将其大规模推广使用而已,而且和这个细节消失在历史书里的还有爱迪生人性中失败和阴暗的一面。比如他写杜月笙和戴笠,那些被无数人在隐秘的角落里独自揣摩却在无数生活事实中操练其心术的人。

  读到精彩处,忍不住擂拳,当浮一大白。

  同作为一个写作人,我更想谈一谈这些爆款文走红背后的原因。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标题和人的容貌是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这个“以貌取人”和“标题为王”的时代,一个好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一篇文章可以传播多远。

  以左宗棠为例,假如让历史教授去写同样的问题,他可能会这样拟标题:《左宗棠发迹史实略考及收复新疆记》,这种客观、学术、深入的论文,虽具普世价值却毫无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阻碍普通大众阅读的障碍,翻开书皮,打到第一页、阅三行而败退。放在张玮手里,他的标题则是这样的《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以及《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这种泛娱乐化的阅读登时激起人们心中的窥私欲。

  但张玮绝不是一味哗众取宠,靠换取点击量为生。比如他一直想写的刘翔,新闻记者会在第一时间抛出各种解读版本:诸如《快讯:刘翔意外退赛》,还有《刘翔退赛另有隐情?》以及《独家专访:刘翔感慨揭秘当年两次因伤退赛内情》。张玮不是,他写,《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这个被刘翔称作“玮哥”的可以睡在刘翔房里闲聊侃大山的男人,有着和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

  明代吴从先读书小品《赏心乐事》上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佛书宜对美人,以挽堕空。”这样如水的秋日的早晨或者如墨的秋日的深夜,读那些史实久远的文字,窥探一番名人隐私和心曲,未尝不是件赏心乐事。

  历史从未远去。有人心的地方,即江湖。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3

  一直以来历史都是我很喜欢的学科。

  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在演出着自己的故事。读历史其实就是读别人的人生,看过去不同的人演绎不同的人生大戏。与其费时费心的去看荧幕上虚构出来的故事剧本,不如看真实人物的故事来的痛快。历史可并不单单只是用冷冰冰的文字来表述的内容,既然历史是由人来演绎的,那么就必然有其温暖人性的一面,必然是有温度的.。

  《历史的温度》一书中汇集了多个我们听说过或是没有听说过的历史故事,其中既有知名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述,也有逸闻趣事的演绎,更有对战争事件的评说。

  或许之前许多人已经从知名公众号“馒头说”中读到过其中的一部分文章,熟悉并了解作者张玮的历史故事讲述风格。

  相对于历史教科书上冰冷严肃的叙述,作者讲历史故事的语调则更为温暖许多。

  小时候读历史,总要把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分出个是非曲直,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蛋就是坏蛋。长大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才发现其实历史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同样的一段历史,一位人物,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看来分析,或许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历史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深入的剖析出来,多个角度的进行评价与分析,身临其境尽可能的去客观评述历史上那些曾经的过往。历史不仅仅是那些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记叙文六要素所组成的平淡讲述,他应该被写的很精彩,很感人。作者在自己的书中赋予历史情感与温度,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些历史故事时,能够切实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与温暖。

  你会随着这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悲,一起喜,一起哀,一起愁,那些热血、那些过往,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都因为作者手中的笔而被赋予以鲜活,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再现与我们面前。

  历史是很精彩的,历史是很好看的,历史更是有温度的。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4

  故里新瑟声,浩路智抉择

  我打五千年悠悠的良渚文化走来,天圆地方的神灵崇拜,男猎女织的父系氏族,惯于机械的磨制生活恍惊历史长流无数个艰辛的抉择,是进是退,洪涛下的挣扎,路在何方。

  于新时代的正好骄阳手捧书卷,纸页翻飞的瞬间,连串的数字不再是沉睡的冰冷,已然在心中立起有血肉、真性情的主角,站在十字路口的矛盾、迷茫,他们慎重斟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一代狂儒辜鸿铭,对于他的刻板印象是嬉笑狂骂的遗老狂客,读罢首篇,历史的魅力从不是绝对的黑白,百年前风雨飘摇的《觉醒年代》让我们窥见先辈以自认为最好的方式激愤救国,中国魂里流淌的热血温润至今。一代楷模蔡元培,一生请辞,一世清贫,却不褪民族自由之志,于安逸面前他毅然放弃了顽固守旧,决然拥抱新兴,紧握“中国一定会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在我们的努力下慢慢变强”的如磐信念。一代忠将余程万,二十天血战常德突出重围却遭有期徒刑,奏起戎马一生的悲壮,难道英雄赫赫者,非杀身成仁不可?

  所有待书写的未知,一切骤袭来的巨变,不论年龄,不问身份,不谈过去抑或是现在,是无以逾越的坎。往事如烟,车辙留下独特印迹的时代也许不会卷土重来,学着读懂一段历史,对话从前踏过来时路的孤勇者,至少我们可以传承一脉执念,少一条弯路,多一方明鉴。我们很难评判抉择的正确与否,却可以不断伫足被毁坏的铁轨耐心修正,重焕新颜就是最好的姿态。

  昨天我们见证历史,今天我们创造历史。在清雅绿叶的沉浮中赏远山如黛,亭下陈年的收音机里播的还是婉丽越剧,只是新弦奏起的时代强音,让江南的柔情喜增科技硬核,温度与深度并存。

  从2023年的意向递交到如今万事俱备进行最后的完善,七年的筹备“长征”,是杭州做出的坚定抉择。由计划统筹到全面落实,浩浩荡荡的前路,杭州以足够的信心和实力,清晰的定位和目标成功申办亚运。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杭州以全新的方式打造一场万众期待的智慧亚运。在疲惫面前我们选择了坚持。电竞馆的工作起步晚,时间紧,再加上疫情,天气原因,通电任务艰巨,重重阻挠却抵挡不了亚运保电一线人的坚韧。每一处漏洞,每一次风险,他们都以最快的速度和严谨的态度诠释了铁军精神。炮火连天的年代,“连长牺牲,排长顶上,排长牺牲,班长顶上”的团结相守让人为之动容,和平之下,自觉奉献小我,与时间战斗至深夜亦是新时代的冲锋。在守旧面前我们选择了开拓。亚运两百天倒计时的澄澄西湖上空一千架无人机亮出了丰富的造型,亚运吉祥物的呈现燃起了杭州人民的文化自信,唤醒了属于这座城的记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们口中所传的巧合里藏着必然的延续。不是时代接纳了你,而是你主动敞开胸怀拥抱时代,赋予其温度,镌上一笔绚烂的色彩。

  “白云蓝天,我们为信念画出起跑线,歌声嘹亮,那是我们最真挚的呼唤”。聚光灯下身着白衫的阳光少年,嘴角牵起的.微笑是静待四海相聚的热情。声声歌唱激荡的青春朝气,融入赤红的马甲,展示青年的力量与担当。作为杭州人,我希望在课余多了解杭州文化感受历史丰厚的底蕴,分享给外国游客。当中外的文化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心心相融,亚运的圣火经久不息。文明疏导、防疫管控、垃圾分类,一次默默的助力,无数红色的奉献身影,亦是杭州的独特风景线。

  “历史”,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而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寻着人类文明的轨迹,在泱泱华夏的热土上静听瑟鸣,以断舍离的勇气作出无悔抉择。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5

  历史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每种视角下的历史也独具韵味。当翻开《历史的温度》这本书时,你将被带入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历史舞台,上面活跃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个体。

  书中详细记载了40篇历史故事,覆盖了清朝和近现代时期的多个领域,包括科技、体育、政治等方面。这些历史故事的背后所隐藏的“真实”与“温度”,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

  历史的真相需要用笔墨去慢慢揭露,尽量不带感情色彩,以客观的态度去还原当时的事件,这正是《历史的温度》所要体现的“本色”。在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里,这种“真实”如同明镜,清晰可见。例如在《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和《血战台儿庄》这两个历史故事中,作者如同一位工匠,从每一个微小的角度,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作者从不同时代的事件、人物入手,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多个角度去探索,沉着面对那一段段历史,告诉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应是尊重真相。这本书还将那些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公之于众,完整地写出其前因后果,将细微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

  历史不仅是真实的,它也是有温度的。因为历史的表象之下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或许曾是温润如玉的君子,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生命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漫漫而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是如此渺小。在当今社会,我们应时刻思考如何承担使命责任,在这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温度”。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6

  站在十字路口

  吹灭读书灯,沾染一身月。我抬头仰望天边的圆月,它是那样明亮,映着今朝的万里山河,也留下历史的千年温存。

  狂儒和翰林,是否也面临彷徨与抉择?高管或高知,何曾能逃离人性诱惑?当皇帝,做帝师,是进是退?抛头颅,洒热血,是战是降?人生总有几次,我们会站在十字路口,你,必须做出抉择。

  站在十字路口,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前路的探索,也面对着时代的巨变,历史的更替,无论是向前向后,或是向左向右,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更多的是遵循内心的选择。

  阅读完整本书后,克劳斯·福克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提起“间谍”,我们通常会浮现出“007”的形象,一手拿枪,一手拿酒,处变不惊,红袖添香;抑或是b站热门番剧《间谍过家家》中的“黄昏”这一人物形象,武力高强,优雅沉稳。但在历史上“史上最危险的间谍”这个名号却是属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克劳斯·福克斯出生于德国,在数学和物理方面具有惊人的天赋,在希特勒对德国共产党进行大清理的过程中,福克斯的亲人都被陷害,悲愤之下的他去英国避难并加入了英国国籍。这位德国出生,英国国籍,加入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在二战期间向苏联透露美国人开始研究氢弹的计划及其背后的原理。而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他完成冒着巨大危险泄露情报的任务背后竟不收取任何费用。

  在第一次读到他的故事的时候我非常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在他的故事中有二战夹杂着英美苏德等其他国家的“恩恩怨怨”,而福克斯身为一位科学家,将自己研究项目的情报泄露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忠,也是对自己国家的不忠。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他曾经说的这样一段话:“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间谍。我不明白,为什么对苏联保守原子弹是秘密符合西方的利益。像这样具有难以想象的巨大毁灭潜力的东西,所有大国都应该有。一方倘若可以挟这样的威力威胁另一方的话,我觉得是很可憎的事,跟巨人在小人国里为所欲为没什么两样。我从没觉得把制造原子弹的秘密告诉莫斯科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行为。我倒觉得不这样做反而是不可饶恕的玩忽职守。”福克斯做间谍,某种意义上是为了人类的安全。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欲望,原子弹等武器的诞生是迟早的事,福克斯的做法或许不被人理解,也称得上是铤而走险,要避免这个威胁的发生就让大家都拥有核武器,相互牵制,这样也能减少一时兴起的热战。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十分钦佩的人物便是一休哥。一休被称为“日本三大奇僧”之一,他不同于人们对于僧人的刻板印象,“智”、“狂”、“风”让他在别的僧人中显得与众不同。他有着僧人崇尚苦修的精神,又有寻常人的风流潇洒,他关心百姓,具有反叛精神,生活于规矩之中却过的潇洒自如,他不是不问世事的高人,这样的僧人反而显得亲民。社会的规矩众多,但一休的存在也告诉我纵使这样也能活出自己的风骨。

  历史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具有不同的意义,时间不会停止脚步,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成历史。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历史具有多种解读方式,在流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演变,人生百态,各有千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带着它特有的温度指引我们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7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过去的人所创造的故事,也因此,历史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只把他们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待与借鉴。所以历史人物只能停滞在图片与文字里,渗透着冰冷的味道。但如果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历史,是过去的人正在经历的每一瞬间,是他们短暂的一生的所有片段与见证。此刻,历史人物就如黑白照片变成彩色照片般瞬间充满了温度。而张玮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历史人物与故事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分为三大章——人物篇、逸闻篇、战争篇,张玮从三个角度来述说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瞬间。也许是因为张玮曾经是体育记者以及解放日报的中心主任的原因,在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许多历史书上被略过的故事与逸闻,也因为他的笔墨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般的历史,让人津津有味。

  也许你以为这是带有点味道的正经历史,所以不感兴趣。但是张玮却能满足不同人对于历史的需求。

  或许你只是想看野史?那么开篇能够满足你——居里夫人只是和丈夫发现了镭元素吗?那你知道她其实叫玛丽,因为认识了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和他结婚后才叫居里的吗?你知道39岁后丈夫离世是谁陪伴在她身边?而后来居里夫人是因为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贡献而发明了X射线车吗?又或者你想看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也许你不屑于看这些故事,想看历史上含冤的故事?那你还是可以找到想看的。张玮以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历史真相,为历史人物正名。爱迪生真的`是发明大王吗?电灯泡真的是他发明的吗?不,早在1854年,美国人亨利。戈培尔已经发明了灯泡,可以维持照明400小时,但是为什么历史上说,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因为亨利没有申请设计专利。而爱迪生真的是“发明大王”吗?不,其实是他雇用了由机械师、工程师、物理学家等组成的团队,他只是负责记录。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不,他只是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前去商讨签订合约,他在下榻处被日本人打中一枪,子弹永远留在了眼眶下,但他还执着于与日本人讨价还价,争取少赔些款,省了一亿元。看完这些故事的你,还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吗?

  在这本《历史的温度》里中,张玮不单讲史,还从人物与形式进行分析,公正地看待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不仅挖掘里面的趣味,还发现里面暗藏的真相,填补了历史书上所“略”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使他们更加富有现实感。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形势的不可逆转迫使这些人物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命运,也因此我们能感受到点点温度。这些人与事都如尘埃般的存在,但因为这本书被最大化地赋予了温度,从现在起,他们是不仅是尘埃,是有温度的尘埃。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8

  玫瑰与蛇本是一体

  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

  谁能束缚着月光呢?

  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也有我的去处。——题记

  本书的题目为《历史的温度·站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交叉。而你就站在这交叉的两根线中央,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有好有坏,亦悲或喜。

  相交的两根矛盾的故事线,织成的是一个孤僻顽固的老头子。

  这就是“末代狂儒”辜鸿铭。他骨子里的混血让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淋漓尽致,他在新加坡的英国殖民政府机构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正打算度过惬意的一生。而在此时,马建忠让他拐了弯,回国研究中国文化。生得狂傲不羁使他认为自己已“学贯中西”沾沾自喜,沈曾植的'一番戗却使他勤学苦读。学问长了,脾气也长了,对于看不惯的总是出言讥讽,好在张之洞又让他拐了弯,免得引招祸患。他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盲目的执着,对于帝制无脑的坚持,现在看来或许是个很愚蠢死板的抉择,甚至可以说并不能很好的顺应中国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留着过时辫子孤僻矛盾的偏执狂欲代表老大中华未了的狂词妄言。而正是这分狂傲偏执,为西方世界洒下了中国文化的几分芳香,在翻译领域声名鼎盛。

  相交的两副矛盾的面具,串起的是曹锟复杂而简单的一生。

  曹锟生在一穷苦家庭,少时四处卖布,被俩士兵羞辱后弃商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与政治生涯。烤着自己善打交道,结识了不少权势,成为了袁世凯的绝对亲信。用人不疑,因而“亲小人,远贤臣”,花钱买选票,终如愿以偿,当上了“贿选总统”。说到这些个军阀,很多人则会斩钉截铁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群无恶不作的小人。但实际上这些个人们口中的小人也有可爱之面:曹锟经常深入一线,体恤下属,天寒地冻时令人为每个士兵缝制一副皮毛耳朵;晚年时日本特务专门拜访,望成立一个以曹锟为中心的新政府,他一口回绝,每天让女儿读报纸,来了解抗日进展。这些个无恶不作的小人,仍有着一颗善良、不卖国求荣的心。

  相交的两个矛盾的词汇,揭示的是人们作祟的心理。

  1938年,一个荒诞而真实的谎言,引起了全美民众的动乱。而这个大恐慌的起源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广播剧中插播的紧急新闻:从火星上发生爆炸到外星人出舱,再到背景中的惨叫、呻吟、爆裂和警笛声,外星人拿着热射线武器消灭官兵,这出好戏进行得天衣无缝。直到播音员宣布这只是一场广播剧时,上百万美国民众仍深陷恐慌。

  简单来分析,原因差不离也就两个:1。大众对于权威媒体完全的信任2。心理因素在作祟。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大众总是会盲目地去相信一件事情的传统做法。当然这又与上文辜鸿铭的“守旧”有所不同。对他来说,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执,本意是使中国发展进步,而盲目地相信传统做法是本身思维的空虚与古板,本意就是草草了事成为权威的“舔狗”。

  就像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理解,总是有人会附和着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观点,也总是会有人认为世间之万物非黑即白,秦始皇大兴土木就是昏庸无能的暴君,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就是叛国贼。一个人不可能坏到一无是好,也不可能好到一无是坏。人类就是在一片矛盾中产生,活成了矛盾,又在矛盾中慢慢死去。

  再者说第二个原因,通俗来讲就是人们更愿意去相信符合心底预期的事,所以你觉得没有明显证据的东西,他们会慢慢深信不疑。甚至到了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不少美国人并不相信,认为只是场闹剧。最终,物质条件的进步将人们禁锢在了信息的茧房里。

  今年4月份时,网络上就有谣言说亚运会要延期到明年11月,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但是并没有一条消息是来自官方或权威媒体,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杭州本地的中学生,更应尽自己的一份力,不胡乱跟风,培养思辨能力,时刻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推进亚运顺利举行。

  总的来说就是:接纳矛盾,抵制“矛盾”;坚守传统,突破“传统”。

  从来如此,便对吗?——后记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9

  去年暑假至今我陆陆续续读完了《历史的温度1、2、3、4》4本书,近期又多次重看一些篇章。这套书讲了许多历史的事,包括人物、战争、体育等。这套书读着并不会让你觉得无聊,还能补充许多历史知识。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凡事都不能只看外表。土肥原贤二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令我气愤,他表面上是个平易近人、言而有信的人,其实背地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刽子手!一个有一口流利北京话的男人,其实是一个日本特务!不光炸死中国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还造成了“花园口决堤”数十万老百姓被淹死!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1948年12月23日,土肥原贤二被处以绞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抬头感慨:当时的中国有多么弱小,日本的这些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是多么的可恨!

  第二个,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我们熟知的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以发明电灯而闻名于世,我们经常听到爱迪生的故事,且这些故事都是正面描述。可事实上,现实中的`爱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个不择手段攻击竞争对手的人。当爱迪生与尼古拉·特斯拉围绕交流电与直流电的争论,爱迪生是主张直流电,而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交流电才是未来,而后来事实证明特斯拉才是正确的。爱迪生经常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个实验团队的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

  通过读这套书,让我懂得,历史向我们展露了事实,是无情的、也是有温度的。历史的背后,有血、有肉、有真的性情。推荐大家来看这套书,并欢迎来和我讨论!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0

  细节中的江湖

  书名曰“历史的温度”,意指历史并非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切实发生过的、富有温度的人与事,如此一解读颇有韵味的。所有的历史人物,都不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化,而是有着各自因果关系,以及来龙去脉的温情事实。即便是被历史和人类唾弃的渣滓,张炜也把他们的家世以及人生轨迹描写出来,使读者进入思考和感悟。

  此书在形式上委实让人大开眼界,不仅主体由公众号推文组成,而且结尾还附上了读者评论,作者张玮的解释大意是没有读者的支持就没有这本书。

  书的前半段主要搜罗了一些名人、伟人的“多面故事”。之所以用“多面故事”这个词,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一个立体,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些由历史教科书所构建出来的刻板人物设定。书的后半段风格更偏严肃。以时间线串联了一个个略显沉重的故事。读到后面战争篇的时候,几度泪目——抗日战争中被课本略过的那些中国军人。

  人人都记得与舰相始终的邓世昌,但却不知道马尾海战中的许寿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喜峰口大捷”是一场冷兵器时代VS现代化的殊死较量;被遗忘的川军司令官遗言道“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出兵占到全国1/5,出钱占到30%;抗日战争中的空军刘粹刚在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我们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八百壮士守四行”中,长官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教科书中台儿庄大捷,简简单单五个字,是无数中国人拼死取得的胜利,一个军官说“我们必须在这里一战,不然连死的地方都没有了”;南京大屠杀之前的南京保卫战,憋屈,但是没有不战而降……

  “1937年12月7日,日本不顾一切发起了南京战役,随机获得了一个他们认为的巨大胜利。但是他们错了。他们以为中国会就此屈服,其实绝不可能。正相反,他们进一步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沼,直到战败,也没能抽身而退。很巧,四年后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又认为获得了一个巨大的胜利——他们成功偷袭了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但是他们又错了。他们以为美国会就此低头谈判,但美国那台超级巨大的战争机器,反而因此开始全力开动,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在战略判断上,日本从来都是输家。”

  纵遇凉薄,人心温热,信仰点燃希望,奋斗支撑理想。悠悠千载,公道长存世间。治乱更迭,社稷香火不灭。向来警惕历史科普,伪专家们嘴皮翻飞,亵渎了前人的墨迹血痕。只有洞明世情,阅作等身,才可做一谨慎的回望。我曾认为,《明朝那些事儿》的高度无可超越,直到我邂逅了“馒头说”。资深记者出身的张玮,当得起秉笔直书四字,不做冒领噱头的翻案把戏,一板一眼,写爱因斯坦爱情婚姻的不负责任,写爱迪生冒领团队荣誉的名利追逐,写居里夫人遭逢性别歧视的人人喊打,写刘翔赛场折戟的大起大落,写张自忠的殉国救赎,写大刀队的悲凉惨战,写王亚樵的独狼意气。读史只为今日事,张玮懂得,人的局限,也称赞,人的超越。前者,我们叫做命运,后者,我们谓之精神。

  几十年、几百年后的我们,借着历史的车轮,似乎看清了那个时候、那个人和那个决定的对与错。但这其实并不真实。就像本书作者所一直秉持的理念一样——只有站在和历史人物相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的评论才会有意义。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1

  期货大厦图书馆举办了一次形式新颖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多人共读《历史的温度2》,每天坚持打卡,力争5天内读完。在拿到这本接近500页的大部头之后,心中不免疑虑:按照自己的阅读速度,能否在第5天顺利完成挑战?不过,当开启了历史温度的探索之后,我发现这本厚厚的书很好读。作者把公众号上发表的历史故事按照人物、逸闻、信念和五环分为四部分,集结成书。这些故事讲述的都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用易懂、简明、幽默的话术向读者娓娓道来,每篇文章后面都附上了作者的观点和公众号上读者的精彩评论,以此发人深省。

  如果把历史课本、历史纪录片所讲述的历史视为名厨烹饪的大餐,那么《历史的温度2》所记录的内容则是家常美味小炒;前者是高雅的歌剧,后者则是接地气的相声小品。贴近普通人情感的故事,才更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读了这本书,我们才知道历史上张勋复辟、敦刻尔克大逃亡、古巴导弹危机、《最后一课》这些被世人熟知故事背后的细节,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反向视角。张勋复辟帝制是像课本所描述的那样,逆历史大潮而动,还是仅仅处于对清王朝的愚忠?敦刻尔克大逃亡,是战略性撤退,还是缴械放弃?古巴导弹危机过程中,竟发生了这么多扣人心弦的插曲。众多的历史事件,如果参与者在当时做了另外一种决定,那么整个历史事件甚至全人类的历史是不是要改写?一个个细思极恐的细节,一段段回味无穷的历史。

  鲁迅、拳王阿里、容国团、肖国栋的故事,也彻底换下了套在他们身上多年的平整西装和洁白衬衫,这些伟大人物不再表情严肃不食人间烟火,作者把穿着T恤和人字拖的他们展现给后人,反而让这些伟人变得更加真实、变得有血有肉。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一骑绝尘,却也摆脱不掉被旧道德绑架、面临种族歧视、误入歧途走弯路、遭受打击而成为历史悲剧的牺牲品的厄运。尽管他们不再以完美的形象示人,但鲜活生动,跃然纸上的素颜出镜,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无论人类历史多么浩瀚,它的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人为因素的推动,毕竟,人类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性的光芒或者晦暗,赋予一段段历史该有的温度,或美好人性所展现的热烈奔放、或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冰冷无情。

  《历史的温度2》不仅为我们还原了众多历史人物或事件所不为人知的一面,也通过一系列平实的讲述向我们传递一份正向的、积极的历史观。揭下厚重面具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漫长历史所应有的真实:满目疮痍、百感交集。其中一脉脉真实历史该有的温度,也需要在读完全书以后慢慢感受,警示我们的言行,避免各种历史悲剧在我们个人、我们国家重演。文|王江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2

  很喜欢这个书名——《历史的温度》。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绝对是的。这本书不是讲述哪一段历史,而且由历史上一个个人物组成的一本厚厚的书,真像一块砖头,刚拿到书的时候,有些畏难情绪,我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呀,没想到一读,立刻就读了进去,而且从头到尾都那么投入地读完了。在微信朋友圈里极力推荐这本书。有三个热爱读书的朋友立刻购买了。

  好书,多厚都能读完,放置在床头,每天都读。迷上这本书的原因是里面的人物个个是鲜活的,是非留待后人说:居里夫人、爱迪生、蔡锷、戴笠、珍妃、刘翔……关于这些人物,我们有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命运有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性格决定命运,时代决定女性的命运,居里夫人如果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世界里,她会带给我们多少发明啊!电影明星如果性格懦弱,也会无法挺胸抬头。有多少女人,他们是那么“独特”……

  纵观历史,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朝末年备受欺凌的那段历史,整个大清国打不起一点精气神,被折磨成东亚病夫,签订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即使有林则徐虎门销烟,也挽救不了整个大清国的腐臭。想想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盛民富,生活得滋润,那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强大了,就不会再受人欺负。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字里行间,作者都能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评说留给读者,就如武则天的无字碑。但很多人,被淹没在历史中,无人知晓,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确应该被我们铭记。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3

  历史,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很枯燥的。但在这本书当中,作者用辩证的眼光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是非成败丁汝昌

  这个人,他的名字总是和一场海战连在一起,因为那场海战是一场耻辱的败局,所以这个人,似乎也总是一个窝囊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

  甲午一战,马关签下耻辱条约。日本的伊藤博文对前来谈判的李鸿章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背后的意思是,你们的失败,不是你一人的失败,是你们整个政治改革太慢的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才与先进的西方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自以为自给自足,便闭关锁国,使在往后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一败涂地。

  双面张作霖

  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其实个个都很难一言以蔽之,无论段祺瑞、吴佩孚,还是冯玉祥。当然,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张作霖。

  从土匪做起,到最后问鼎中原,张作霖的一生,绝大部分是辉煌的。但是,却令人觉得他很可怜。

  因为他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虽然贵为“东北王”,却身处俄国和日本两个穷凶极恶的邻居夹击之下;不想做汉奸,但又不能不做出妥协让步,时时刻刻在刀尖上跳舞。

  东北老百姓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张作霖有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题字——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让他出丑。但张作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了落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日本名流一看落款——“张作霖手黑”,顿时笑出声来。张作霖的随从也很尴尬,忙小声提醒他:“大帅,是‘手墨’,不是‘手黑’,下面少了个‘土’……”张作霖瞪眼睛就骂:“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

  这一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在张作霖的治理下,东北三省拥有当时全国罕见的兵工厂、空军部队,并且在俄日两强的夹击下,没有使东北的一寸土地沦陷。

  细细读来,历史是很有意思的。过去发生了许多事情,只有我们一点点探究,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我们透过历史,看到了正义、邪恶、温暖和力量。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将成为历史这本大书的一页。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4

  古人曾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历史是什么哪?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又有几分真实?其实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这本书以第三者的角度,对每一件历史趣事娓娓道来,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使得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变成有血有肉、有人性、有真的性情的人组成的故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而是变得有趣、有温度,是暖暖的,鲜活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偶然中藏着必然。对于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后来的我们是没有资格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议的,只能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然后以史为鉴。每个灵魂都有其过错和美德。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所以,当我们少了些自以为是会对事物发展以及人物有更客观更理性的.认知。思维的广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认知高度与层次,所谓眼界与见识皆与思维方式脱不了干系,培养自我的多维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生活颇有助益。博观而约取,像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南开校训那样: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穿越历史发现奇迹都是有信仰的人创造的。一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台词:“你无法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到它历经考验,正如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至跋山涉水。”历史从来不仅仅由伟大的人物创造,更多的是由藏在历史大幕之后的平凡而又坚定的人所推动的。作为普罗大众里的平凡一员,依然要有自己的信仰,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何尝不是在推动历史发展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5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唐太宗有言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的,历史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文字意象,历史是人类跳跃的脉搏,将前人和当代联系起来;历史是环绕在路途中的明亮,点燃过去的同时也照亮未来;历史还是十字路口,正如张玮先生在《历史的温度》第六部中所言,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几个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或左或右,或进或退。从历史中看亚运,我们可以分别从个人、民族到国家来体会。

  个人——蚂蚁虽小,溃堤千里。从古至今便有被传颂的伟人,伟人是如何被造就的'呢?一面是个人利益,一面是家国天下,而伟人往往就是选择了国家而短暂地舍弃了自身利益。蔡元培先生舍去翰林院编修之职投入维新运动,“一生请辞,一世楷模”;万籁鸣先生从无做起,筑起让全世界青眼相睐的中国动画里程碑,“中国动画功成日,勿忘万籁鸣”;袁隆平先生钻研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温饱问题,“君视名利如粪土,功勋泽人间。”我们敬崇的这些伟人,他们无不是我们自己。我始终相信,我们

  的尊敬是因为我们也想成为。为生民立命的志士是伟人,亚运会上奋力拼搏的每一位运动员是伟人,我们自己,也是伟人。

  民族——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历史绵延千年,而最深刻的是近代战争史。我们不可否认中国在这一阶段屈辱的历史,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我们民族从这段死气沉沉中迸发出来的新机以及足以燎原的星火。我们有失败:1943年的血战常德里,粮尽弹绝,孤城被破,中国军队大受打击,但大家仍未放弃,牺牲了的英勇无畏,存活下来的相互激励,这便是国人的生生不息所在;但我们亦有成功:平型关伏击战中,中国军民以破竹之势告诉了全部国人,“皇军”不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是可以站起来的。人是群体性动物,我们活在社会里,便离不开历史民族精神。亚运会除却个人运动外,也不乏各种团体运动,这便是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优良习性。

  国家——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我们处在一个一个风云诡谲的世界形势中,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断猖獗,国内社会问题也急需重视处理,但我们仍倡导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便是大国风范和大国气度。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其中有五彩斑斓的美好,自然也有暗潮涌动的风险。但我们中华民族从未惧怕过。迎接挑战,战胜挑战。国家在引导着我们前进,而我们亦在为国家做贡献。亚运会便是一种国家宏观的运动,一方面它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群众的团结心;另一方面,我们不论作为参与者还是旁观鼓舞者,都应该意识到,是因为我们有个强大的国家,才有资格举行这样的娱乐活动。

  张玮先生在书中说:“过去的这一年,很多发生的事情也像轮回的四季一样:有些事似乎有了冰雪消融的迹象,有些事焕发了生如夏花的活力。”历史是整体与个人统一的,正如杭州亚运提倡的是全民参与、全民亚运——每个人都运动起来才是真正的主题。我也由衷希望我们能创造更多的活力,和祖国一起砥砺前行,给世界呈现杭州风范,中国风范!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相关文章: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02-18

[荐]读《历史的温度》有感07-27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精]07-27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2-22

《历史的温度》经典读后感06-06

(精品)《历史的温度》读后感01-25

【必备】《历史的温度》读后感02-18

(集合)《历史的温度》读后感05-22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5篇[经典]05-22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精选15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