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

时间:2024-07-27 17:13:32 绘画/书法 我要投稿

书法家的故事[热]

书法家的故事1

  书法家的故事简介

书法家的故事[热]

  从前有个人因为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而获得了一份工作,那就是帮一个作家写字。当他用漂亮的字把文章记录下来的时候获得了别人的称赞,于是他也想成为作家,他开始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他死去了在他的扯淡中死去。

  书法家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的职务要求他写一手漂亮的字。他能满足他的职务的其他方面的要求,可是一手漂亮的字他却写不出来。因此他就登了一个广告,要找一位会写字的人。应征的信很多,几乎可以装满一桶。但是他只能录取一个人。他把头一个应征的人录取了。这人写的一手字跟最好的打字机打出来的一样漂亮。有职务的这位先生很有些写文章的才气。当他的文章用这样好看的字体写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写得真漂亮!”

  “这是我的成绩。”写字的人说——他实际上是半文钱也不值。他把这些称赞听了一个星期以后,就骄傲起来,也盼望自己成为那个有职务的人。

  他的确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书法教员,而且当他打着一个白领结去参加茶话会的时候,他的确也还像个样子。但是他却想写作,而且想把所有的作家打垮。于是他就写起关于绘画和雕刻、戏剧和音乐的文章来。

  他写了一大堆可怕的废话。当这些东西写得太糟了的时候,他在第二天又写,说那是排字的错误。

  事实上他所写的东西全是排字的错误,而且在排出的字中(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人们却看不出他唯一拿手的东西——漂亮的书法。

  “我能打垮,也能赞扬。我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小小的上帝——也并不太小!”

  这的确是扯淡,而他却在扯淡中死去了。《贝尔林报》上登了他的讣告。他的那位能写童话的朋友把他描写得非常好——这本身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虽然他朋友的用意不坏,他一生的所作所为——胡说,叫喊,扯淡——毕竟还是一篇糟糕透顶的.童话。

  书法家的故事点评

  书法家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字写得好所以获得了帮作家写字的工作。然而当他在得到人们称赞的时候就觉得作家的功劳是自己的,于是他也想成为作家。他每天都写各种内容,他甚至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他变得狂妄自大直到死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取长补短,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特长,反而去朝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去钻牛角尖。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做好真正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书法家的故事2

  师宜官卖字换酒

  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迭出。

  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大约有几百人。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南阳人师宜官的书法如鹍鹏展翅,大开大阖,一派大家风范。而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汉灵帝大喜,便差人召师宜官入宫。

  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喝足了,店家来要酒钱。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师宜官的.条件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以后,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

  师宜官曾为袁术立的钜鹿耿球碑书写文字,这也是他唯一见于史书记载的作品,但是历史久远,碑也不见踪迹了。

书法家的故事3

  前面提过书家有书家的个性,在某种情况下,会拒绝写字。苏东坡遇到下列五种情况,也绝不提笔赠书,这也就是“五不写”。

  限定字体大小的不写:东坡认为求书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见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笔法的工拙,大概怕字体太大浪费纸张吧!既然担心浪费纸张,又何必多此一举,浪费笔墨呢?

  不认识,未曾谋面的人不写:东坡曾经回答刘元忠一封信,说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号称?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么说,我既然不认识他,就不便随便落款赠送,如果真是你的`名号,我却不喜欢你轻易使用这个我不知道的别号。”结果自然没有写啦!这大概是怕别人别有居心,或诚意不够,不知珍惜。东坡是自负的,假如字落在一个下里巴人手中,岂不是对牛弹琴,他如何舍得? 绫绢不写:东坡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如果用绫绢写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画,扬名后世的不写:当时有些文人想把*透过他的笔法,以求彰显于后代,东坡非常生气,他认为这种方式未免太卑鄙无耻了,世人不凭正当手段求得门径,却只会钻营、巴结,这种邪风杜绝还来不及,怎么能再助长呢? 文无深意,无法下笔不写:如果所写的没有内容,欠缺深意,必然格调浅陋,当然写不得了!

书法家的故事4

  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书法家的故事5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性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书法家的故事6

  有两个书法家,练习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

  一个极其认真地模仿古人,讲求每一笔每一划都要形似神似,长此以往,所写的字与古人的字惟妙惟肖,几乎以假乱真了。

  另一个则恰恰相反,不仅苦练,还要求笔笔都要与古人有所不同,顺情而致,顺势而趋。这样,他才觉得自己的'字有所突破。

  一天,两个书法家碰到一块儿。第一个书法家嘲笑第二个书法家:“请问仁兄,您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啊?”

  第二个书法家听了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

  第一个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大道理: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如果你一味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那你只能作一辈子地学徒,要想成为大师,就得有所创新,与众不同。

书法家的故事7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朝名臣,书法家,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他的书法浑厚有劲,对后世影响颇大,过去千年到现在,仍受到世人厚爱,不愧为一代大家。

  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擅长书画,母亲也是一个明事理的好女人,从小就教他习字读书,颜真卿也很用功,只是家境不宽裕,没有钱买那么多纸笔,家里也正为这发愁。

  一天,颜真卿高兴对母亲说,我们不用买纸笔了,我也可以练字,说着他举着一只碗和一刷子,在空地上写起字来,原来他用泥桨和水当墨,用刷子当笔,确实让人佩服。正因为他的刻苦好学,长大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辞官拜师

  颜真卿26岁就科举中了进士,在朝中做了校书郎,后来去了地方做了县尉,得知当时的书法家张旭在那,而且书法确实了得,于是便决定辞官去拜师。张旭见了说,你的字已经很不错了,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怎么可以为了习字,耽误正事呢?你只要多加练习,字就有进展,不必拜我为师。听了张旭这么说,颜真卿回到家,可是总放不下向张旭习字的事,于是又来拜师了,张旭见凶如此决心,便收下他,悉心教导。这于是就有了颜真卿的字精神饱满,厚重朴实,刚健雄壮的特点。人们因为喜爱,便称之为“颜体”。

  御史雨

  颜真卿书法有成之后回到长安,做了监察御史,一次来到陇右(现西北一带)巡查,发现一个冤案,牵连众多,当地官员怕事,一直没有办下来。说来也怪,因为这事,当地几个月没有下雨了,干旱严重,颜真卿决心彻底查清此案,为冤案平反,经过明查暗访,终于把案子水落石出,解救了蒙冤之人,惩治了失职官员。相传,案子结了后,当地下了几场很大的雨,人们纷纷都说这是“御史雨”。

  誓师平乱

  后来颜真卿去了平原当了太守,当时节度使安禄山想要谋反,颜真卿也早已料到,平时加高加固城墙,准备了许多粮草,训练将士,做好准备。755年,安禄山果真起兵造反,马上就要进攻平原,颜真卿招集将士,奋起抗敌,由于他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将士们很受鼓舞,安禄山久攻不下,便派人劝降,颜真卿叫人把劝降这人砍了,不为所动。正因为他坚守平原,达到牵制了安禄山许多兵力,为平定安史之乱做了很大贡献。

  祭侄文稿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他的兄弟颜杲卿父子被安禄山残暴杀害,还有全家三十多口遇难。颜真卿得知后悲愤不已,就连他的小侄子那么小也没放过,惨死在屠刀之下,不由得泪流满面。为了寄托哀思,写了一篇祭文,越写越快,越写越伤感,国恨家仇凝聚在笔端,一篇苍凉悲壮的祭文一气呵成,其中有许多枯笔,是来不及蘸墨而成的`,可见当时的心情,后来,这篇《祭侄文稿》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名垂青史

  公元782年,准西节度使李希烈造反,由于在朝中颜真卿太正直,得罪不少人,有人向唐德宗献计,说要派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去劝降,就可以平息战乱。这个人就是颜真卿,满朝文武都为颜真卿捏一把汗,李希烈是一个凶狠残暴的人,谁去都是死,颜真卿不怕,知道是个什么结果说,我都75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如果能免除一场战争,死也值了。到了李希烈营中,没有想到李希烈非不接受颜真卿的劝降,反而要颜真卿归顺他这边,被颜真卿断然拒绝。李希烈没有让颜真卿屈服,又不放他回去,在785年他派人处死了颜真卿。他的忠诚和道德被人所崇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千百年来受到人们敬佩。

书法家的故事8

  王羲之的书法是非常的出名的,而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更是让人连声称道。

  王羲之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353年,即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饮酒赋诗中趁兴写下《兰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宝,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最后成了他的殉葬品。较好的摹本有唐冯素双钩摹本,叫《神龙本兰亭》。因为钩摹较能保持真实面目。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则多少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流觞曲水,怏然自足之情怀。

  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而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

书法家的故事9

  王羲之的一个小故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有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_ 。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扩展资料: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

  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

  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书法家的故事10

  1、书法家“二王”是指我国晋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王羲之从小学习书法,七岁就写得一手好字。成年后他仍然刻苦练习书法,即使闲坐时,也常常用指头在膝盖比拟点画,时间长了,裤子都被磨得破损了。王羲之还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成为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几年后自认为已经写得一手好字,便在父亲前面炫耀,想得到几句赞词。谁知父亲却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指着家里的十八只大水缸说:“要想写出像样的字,你得写干这十八缸水。”后来,王献之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十八缸水写完了,他的字大有长进,终于成了年轻有为的书法家。他与父亲王羲之被后人合称“二王”。

  2、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3、墨池(东汉)

  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4、“坦腹东床”(晋)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5、笔冢(唐)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书法家的故事11

  王羲之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也是无数书法爱好者的敬仰之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传奇故事比较多,其中有一个就是他曾经在集市上看到一个老婆婆卖扇子,但却生意惨淡,无人问津。他便想到办法帮她,说扇子上没有字,是卖不出去的,自己可以提字给她,然后便在扇子上写了几个大字。但由于是行书,所以显得有些潦草,而老婆婆又看不懂,有点不高兴。王羲之就告诉她,将自己的名字告诉买扇子之人必有收获,她照做之后果然扇子被一抢而空。这也说明当时他在书法界的知名度已经家喻户晓了。

  怀素芭蕉叶当纸刻苦练字

  怀素刻苦练字的故事,想毕许多人都知道。因为从小家里比较穷,而他又很勤奋刻苦,所以在没有纸张的情况下,他便想起用巨大的芭蕉叶练字。于是在院子附近种了许多的芭蕉树,当树长大之后,他便利用树叶在上面练字,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和刻苦的精神,从而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成为书法名家。

  另外,还有柳公权拜师的故事,以及欧阳询为了看一块石碑上的.字,彻夜不眠,流连忘返的故事。这些书法名家痴迷和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非常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欢迎补充。

书法家的故事12

  郑板桥学书法

  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书法家的故事13

  “草圣”张旭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

  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

  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

  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皇帝练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

  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

  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入木三分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

  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

  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henkekude。

书法家的故事14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時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到达成熟的阶段。当时,人們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十分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齐,勾摹出來,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齐,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最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並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見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但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书法家的故事15

  1、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2、潜心苦学墨当饭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王羲之的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3、郑板桥学书法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一个天的晚上他用手指在大腿上写字,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就不一样!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最后构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4、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十分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5、柳公权发奋练字

  一位老人告诉幼时柳公权,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最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书法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书法家的故事07-27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12-01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07-27

书法家赵孟?的故事09-25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精选)06-26

[推荐]书法家的故事07-27

书法家的故事(优秀)07-27

(优)书法家的故事07-27

书法家的故事(优选)07-27

(优选)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