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历史的温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
很喜欢这个书名——《历史的温度》。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绝对是的。这本书不是讲述哪一段历史,而且由历史上一个个人物组成的一本厚厚的书,真像一块砖头,刚拿到书的时候,有些畏难情绪,我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呀,没想到一读,立刻就读了进去,而且从头到尾都那么投入地读完了。在微信朋友圈里极力推荐这本书。有三个热爱读书的朋友立刻购买了。
好书,多厚都能读完,放置在床头,每天都读。迷上这本书的原因是里面的人物个个是鲜活的,是非留待后人说:居里夫人、爱迪生、蔡锷、戴笠、珍妃、刘翔……关于这些人物,我们有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命运有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性格决定命运,时代决定女性的命运,居里夫人如果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世界里,她会带给我们多少发明啊!电影明星如果性格懦弱,也会无法挺胸抬头。有多少女人,他们是那么“独特”……
纵观历史,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朝末年备受欺凌的那段历史,整个大清国打不起一点精气神,被折磨成东亚病夫,签订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即使有林则徐虎门销烟,也挽救不了整个大清国的腐臭。想想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盛民富,生活得滋润,那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强大了,就不会再受人欺负。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字里行间,作者都能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评说留给读者,就如武则天的无字碑。但很多人,被淹没在历史中,无人知晓,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确应该被我们铭记。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2
历史,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很枯燥的。但在这本书当中,作者用辩证的眼光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是非成败丁汝昌
这个人,他的名字总是和一场海战连在一起,因为那场海战是一场耻辱的败局,所以这个人,似乎也总是一个窝囊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
甲午一战,马关签下耻辱条约。日本的伊藤博文对前来谈判的李鸿章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背后的意思是,你们的失败,不是你一人的失败,是你们整个政治改革太慢的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才与先进的西方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自以为自给自足,便闭关锁国,使在往后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一败涂地。
双面张作霖
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其实个个都很难一言以蔽之,无论段祺瑞、吴佩孚,还是冯玉祥。当然,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张作霖。
从土匪做起,到最后问鼎中原,张作霖的一生,绝大部分是辉煌的。但是,却令人觉得他很可怜。
因为他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虽然贵为“东北王”,却身处俄国和日本两个穷凶极恶的邻居夹击之下;不想做汉奸,但又不能不做出妥协让步,时时刻刻在刀尖上跳舞。
东北老百姓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张作霖有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题字——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让他出丑。但张作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了落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日本名流一看落款——“张作霖手黑”,顿时笑出声来。张作霖的随从也很尴尬,忙小声提醒他:“大帅,是‘手墨’,不是‘手黑’,下面少了个‘土’……”张作霖瞪眼睛就骂:“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
这一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在张作霖的治理下,东北三省拥有当时全国罕见的兵工厂、空军部队,并且在俄日两强的夹击下,没有使东北的一寸土地沦陷。
细细读来,历史是很有意思的。过去发生了许多事情,只有我们一点点探究,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我们透过历史,看到了正义、邪恶、温暖和力量。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将成为历史这本大书的一页。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3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过去的人所创造的故事,也因此,历史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只把他们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待与借鉴。所以历史人物只能停滞在图片与文字里,渗透着冰冷的味道。但如果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历史,是过去的人正在经历的每一瞬间,是他们短暂的一生的所有片段与见证。此刻,历史人物就如黑白照片变成彩色照片般瞬间充满了温度。而张玮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历史人物与故事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分为三大章——人物篇、逸闻篇、战争篇,张玮从三个角度来述说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瞬间。也许是因为张玮曾经是体育记者以及解放日报的中心主任的原因,在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许多历史书上被略过的故事与逸闻,也因为他的笔墨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般的历史,让人津津有味。
也许你以为这是带有点味道的正经历史,所以不感兴趣。但是张玮却能满足不同人对于历史的需求。
或许你只是想看野史?那么开篇能够满足你——居里夫人只是和丈夫发现了镭元素吗?那你知道她其实叫玛丽,因为认识了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和他结婚后才叫居里的吗?你知道39岁后丈夫离世是谁陪伴在她身边?而后来居里夫人是因为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贡献而发明了X射线车吗?又或者你想看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也许你不屑于看这些故事,想看历史上含冤的故事?那你还是可以找到想看的。张玮以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历史真相,为历史人物正名。爱迪生真的是发明大王吗?电灯泡真的是他发明的吗?不,早在1854年,美国人亨利。戈培尔已经发明了灯泡,可以维持照明400小时,但是为什么历史上说,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因为亨利没有申请设计专利。而爱迪生真的是“发明大王”吗?不,其实是他雇用了由机械师、工程师、物理学家等组成的团队,他只是负责记录。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不,他只是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前去商讨签订合约,他在下榻处被日本人打中一枪,子弹永远留在了眼眶下,但他还执着于与日本人讨价还价,争取少赔些款,省了一亿元。看完这些故事的.你,还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吗?
在这本《历史的温度》里中,张玮不单讲史,还从人物与形式进行分析,公正地看待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不仅挖掘里面的趣味,还发现里面暗藏的真相,填补了历史书上所“略”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使他们更加富有现实感。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形势的不可逆转迫使这些人物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命运,也因此我们能感受到点点温度。这些人与事都如尘埃般的存在,但因为这本书被最大化地赋予了温度,从现在起,他们是不仅是尘埃,是有温度的尘埃。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4
玫瑰与蛇本是一体
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
谁能束缚着月光呢?
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也有我的去处。——题记
本书的题目为《历史的温度·站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交叉。而你就站在这交叉的两根线中央,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有好有坏,亦悲或喜。
相交的两根矛盾的故事线,织成的是一个孤僻顽固的老头子。
这就是“末代狂儒”辜鸿铭。他骨子里的混血让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淋漓尽致,他在新加坡的英国殖民政府机构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正打算度过惬意的一生。而在此时,马建忠让他拐了弯,回国研究中国文化。生得狂傲不羁使他认为自己已“学贯中西”沾沾自喜,沈曾植的一番戗却使他勤学苦读。学问长了,脾气也长了,对于看不惯的总是出言讥讽,好在张之洞又让他拐了弯,免得引招祸患。他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盲目的执着,对于帝制无脑的坚持,现在看来或许是个很愚蠢死板的抉择,甚至可以说并不能很好的顺应中国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留着过时辫子孤僻矛盾的偏执狂欲代表老大中华未了的狂词妄言。而正是这分狂傲偏执,为西方世界洒下了中国文化的几分芳香,在翻译领域声名鼎盛。
相交的两副矛盾的面具,串起的是曹锟复杂而简单的一生。
曹锟生在一穷苦家庭,少时四处卖布,被俩士兵羞辱后弃商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与政治生涯。烤着自己善打交道,结识了不少权势,成为了袁世凯的绝对亲信。用人不疑,因而“亲小人,远贤臣”,花钱买选票,终如愿以偿,当上了“贿选总统”。说到这些个军阀,很多人则会斩钉截铁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群无恶不作的小人。但实际上这些个人们口中的小人也有可爱之面:曹锟经常深入一线,体恤下属,天寒地冻时令人为每个士兵缝制一副皮毛耳朵;晚年时日本特务专门拜访,望成立一个以曹锟为中心的新政府,他一口回绝,每天让女儿读报纸,来了解抗日进展。这些个无恶不作的小人,仍有着一颗善良、不卖国求荣的心。
相交的`两个矛盾的词汇,揭示的是人们作祟的心理。
1938年,一个荒诞而真实的谎言,引起了全美民众的动乱。而这个大恐慌的起源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广播剧中插播的紧急新闻:从火星上发生爆炸到外星人出舱,再到背景中的惨叫、呻吟、爆裂和警笛声,外星人拿着热射线武器消灭官兵,这出好戏进行得天衣无缝。直到播音员宣布这只是一场广播剧时,上百万美国民众仍深陷恐慌。
简单来分析,原因差不离也就两个:1。大众对于权威媒体完全的信任2。心理因素在作祟。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大众总是会盲目地去相信一件事情的传统做法。当然这又与上文辜鸿铭的“守旧”有所不同。对他来说,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执,本意是使中国发展进步,而盲目地相信传统做法是本身思维的空虚与古板,本意就是草草了事成为权威的“舔狗”。
就像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理解,总是有人会附和着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观点,也总是会有人认为世间之万物非黑即白,秦始皇大兴土木就是昏庸无能的暴君,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就是叛国贼。一个人不可能坏到一无是好,也不可能好到一无是坏。人类就是在一片矛盾中产生,活成了矛盾,又在矛盾中慢慢死去。
再者说第二个原因,通俗来讲就是人们更愿意去相信符合心底预期的事,所以你觉得没有明显证据的东西,他们会慢慢深信不疑。甚至到了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不少美国人并不相信,认为只是场闹剧。最终,物质条件的进步将人们禁锢在了信息的茧房里。
今年4月份时,网络上就有谣言说亚运会要延期到明年11月,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但是并没有一条消息是来自官方或权威媒体,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杭州本地的中学生,更应尽自己的一份力,不胡乱跟风,培养思辨能力,时刻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推进亚运顺利举行。
总的来说就是:接纳矛盾,抵制“矛盾”;坚守传统,突破“传统”。
从来如此,便对吗?——后记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5
历史温度,驱散迷茫
原以为历史只是一件件枯燥的事件按时间顺序紧密排练起来,而自从读了《历史的温度》之后,才猛然间发现历史是将带有温度和情感的故事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作者张玮将那些无味的历史事件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带着它的光芒,它的信念,它的选择,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也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刻的生活感悟。
正如科林伍德曾言:“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也许,这一句话是对张玮重新点燃历史的温度最好的体现。在历史课本上那冷冰冰的文字,因为《历史的温度》,让我明白了这背后感人的一幕和真正的含义,也让我对历史这一门学科有了崇高的敬仰。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他的确有才华,同时又特立独行,藐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独特的个性,才成就了如今在历史里程碑上的伟大人物。一直想要“中贯西学”的辜鸿铭,原抱有一丝幻想的他,却被那一个个永远唤不醒的人而慢慢磨灭了唯一的希望,但他依旧相信可以用自己的“热情”打动人们。而这份热情却给蔡元培惹了不少麻烦,将“白话文运动”说成是无奈之举,是以毒攻毒;亦可能正是这份热情才让泰戈尔想和他一起合照,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毛姆到中国来想拜访辜鸿铭……。“到中国可不看山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正是西方人对辜鸿铭最真实的写照。
一生都在革命的蔡元培,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整个社会,但一个人,一群人的力量又是多么的渺小。“学界泰斗,认识楷模”是毛泽东先生对他的评价。他先从自己出发,学习各国语言进行翻译,又去德国学习40门学科来提升自己。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他仍然不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而思想上高出常人的他,在生活中更是实行孝道。1886年,蔡元培为了给生病的母亲,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为母亲熬药,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也正是这份义气,才给了蔡元培革命一生的勇气。或许,因为他的一切努力,才会让汪原放对他的评价是“令人起敬,吾国之唯一人物也。”
也许,我们人生中也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理科的专业好,而更喜欢文科。”是不少高中生遇到的麻烦;“找工作,还是继续学习进行考研”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烦恼;“是做着自己喜欢的岗位,还是拿着更高收入的年薪”是已步入社会的打工人的痛苦……。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们可以从名人的身上反射到我们自己。也许名人也曾经迷茫过,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目标而不断尝试,努力奋斗拼搏,打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正如,林语堂所言“最明亮时总是最迷茫,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在迷茫与辉煌之中,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6
去年暑假至今我陆陆续续读完了《历史的温度1、2、3、4》4本书,近期又多次重看一些篇章。这套书讲了许多历史的事,包括人物、战争、体育等。这套书读着并不会让你觉得无聊,还能补充许多历史知识。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凡事都不能只看外表。土肥原贤二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令我气愤,他表面上是个平易近人、言而有信的人,其实背地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刽子手!一个有一口流利北京话的男人,其实是一个日本特务!不光炸死中国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还造成了“花园口决堤”数十万老百姓被淹死!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1948年12月23日,土肥原贤二被处以绞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抬头感慨:当时的中国有多么弱小,日本的这些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是多么的可恨!
第二个,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我们熟知的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以发明电灯而闻名于世,我们经常听到爱迪生的故事,且这些故事都是正面描述。可事实上,现实中的爱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个不择手段攻击竞争对手的'人。当爱迪生与尼古拉·特斯拉围绕交流电与直流电的争论,爱迪生是主张直流电,而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交流电才是未来,而后来事实证明特斯拉才是正确的。爱迪生经常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个实验团队的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
通过读这套书,让我懂得,历史向我们展露了事实,是无情的、也是有温度的。历史的背后,有血、有肉、有真的性情。推荐大家来看这套书,并欢迎来和我讨论!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7
期货大厦图书馆举办了一次形式新颖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多人共读《历史的温度2》,每天坚持打卡,力争5天内读完。在拿到这本接近500页的大部头之后,心中不免疑虑:按照自己的阅读速度,能否在第5天顺利完成挑战?不过,当开启了历史温度的探索之后,我发现这本厚厚的书很好读。作者把公众号上发表的历史故事按照人物、逸闻、信念和五环分为四部分,集结成书。这些故事讲述的都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用易懂、简明、幽默的话术向读者娓娓道来,每篇文章后面都附上了作者的观点和公众号上读者的精彩评论,以此发人深省。
如果把历史课本、历史纪录片所讲述的历史视为名厨烹饪的大餐,那么《历史的温度2》所记录的内容则是家常美味小炒;前者是高雅的歌剧,后者则是接地气的相声小品。贴近普通人情感的故事,才更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读了这本书,我们才知道历史上张勋复辟、敦刻尔克大逃亡、古巴导弹危机、《最后一课》这些被世人熟知故事背后的细节,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反向视角。张勋复辟帝制是像课本所描述的那样,逆历史大潮而动,还是仅仅处于对清王朝的愚忠?敦刻尔克大逃亡,是战略性撤退,还是缴械放弃?古巴导弹危机过程中,竟发生了这么多扣人心弦的插曲。众多的历史事件,如果参与者在当时做了另外一种决定,那么整个历史事件甚至全人类的历史是不是要改写?一个个细思极恐的细节,一段段回味无穷的历史。
鲁迅、拳王阿里、容国团、肖国栋的故事,也彻底换下了套在他们身上多年的平整西装和洁白衬衫,这些伟大人物不再表情严肃不食人间烟火,作者把穿着T恤和人字拖的他们展现给后人,反而让这些伟人变得更加真实、变得有血有肉。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一骑绝尘,却也摆脱不掉被旧道德绑架、面临种族歧视、误入歧途走弯路、遭受打击而成为历史悲剧的牺牲品的.厄运。尽管他们不再以完美的形象示人,但鲜活生动,跃然纸上的素颜出镜,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无论人类历史多么浩瀚,它的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人为因素的推动,毕竟,人类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性的光芒或者晦暗,赋予一段段历史该有的温度,或美好人性所展现的热烈奔放、或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冰冷无情。
《历史的温度2》不仅为我们还原了众多历史人物或事件所不为人知的一面,也通过一系列平实的讲述向我们传递一份正向的、积极的历史观。揭下厚重面具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漫长历史所应有的真实:满目疮痍、百感交集。其中一脉脉真实历史该有的温度,也需要在读完全书以后慢慢感受,警示我们的言行,避免各种历史悲剧在我们个人、我们国家重演。文|王江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8
历史,是需要细节的。
读书的时候,勾陈起某件史实,总会想起来小时候那些历史课本中让人头疼的时间、地点、、事件,干巴巴,冷冰冰,背诵记忆起来是如此痛苦,及至年长,读得越多,阅历渐深,越是感慨唏嘘不已。
曾经以为,“演戏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当所有历史的细节,都化为无端揣测,故纸堆里,那一双眼睛,散发着幽幽的光芒,深邃又恐惧,温情又冷峻,神秘而无解。那光芒,终究一点点黯淡下去。
骂名也好,美名也罢,才知道,能在浩如烟海的史书留名是何等难得,那一个个毕生只可以仰望的名字背后,也有鲜活如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一样,有着每一秒的呼吸,每一天的柴米油盐,每一世的生老病死。
张玮的《历史的温度》为那些干巴巴冷冰冰的,成为知识重点和历史脉络的人物注入了鲜活的血肉。比如本书第一篇:《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她写到的不幸婚姻,这立时让我想到南宋的李清照。《同是天涯沦落人,中外古今盖如此》。比如他写《爱迪生的侧面》,原来电灯并非爱迪生发明,他只不过是买来发明产权将其大规模推广使用而已,而且和这个细节消失在历史书里的还有爱迪生人性中失败和阴暗的一面。比如他写杜月笙和戴笠,那些被无数人在隐秘的角落里独自揣摩却在无数生活事实中操练其心术的人。
读到精彩处,忍不住擂拳,当浮一大白。
同作为一个写作人,我更想谈一谈这些爆款文走红背后的原因。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标题和人的容貌是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这个“以貌取人”和“标题为王”的时代,一个好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一篇文章可以传播多远。
以左宗棠为例,假如让历史教授去写同样的问题,他可能会这样拟标题:《左宗棠发迹史实略考及收复新疆记》,这种客观、学术、深入的论文,虽具普世价值却毫无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阻碍普通大众阅读的障碍,翻开书皮,打到第一页、阅三行而败退。放在张玮手里,他的标题则是这样的《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以及《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这种泛娱乐化的阅读登时激起人们心中的窥私欲。
但张玮绝不是一味哗众取宠,靠换取点击量为生。比如他一直想写的刘翔,新闻记者会在第一时间抛出各种解读版本:诸如《快讯:刘翔意外退赛》,还有《刘翔退赛另有隐情?》以及《独家专访:刘翔感慨揭秘当年两次因伤退赛内情》。张玮不是,他写,《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这个被刘翔称作“玮哥”的可以睡在刘翔房里闲聊侃大山的男人,有着和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
明代吴从先读书小品《赏心乐事》上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佛书宜对美人,以挽堕空。”这样如水的秋日的早晨或者如墨的秋日的深夜,读那些史实久远的文字,窥探一番名人隐私和心曲,未尝不是件赏心乐事。
历史从未远去。有人心的地方,即江湖。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9
细节中的江湖
书名曰“历史的温度”,意指历史并非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切实发生过的、富有温度的人与事,如此一解读颇有韵味的。所有的历史人物,都不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化,而是有着各自因果关系,以及来龙去脉的温情事实。即便是被历史和人类唾弃的渣滓,张炜也把他们的家世以及人生轨迹描写出来,使读者进入思考和感悟。
此书在形式上委实让人大开眼界,不仅主体由公众号推文组成,而且结尾还附上了读者评论,作者张玮的解释大意是没有读者的支持就没有这本书。
书的前半段主要搜罗了一些名人、伟人的“多面故事”。之所以用“多面故事”这个词,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一个立体,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些由历史教科书所构建出来的刻板人物设定。书的后半段风格更偏严肃。以时间线串联了一个个略显沉重的故事。读到后面战争篇的时候,几度泪目——抗日战争中被课本略过的那些中国军人。
人人都记得与舰相始终的邓世昌,但却不知道马尾海战中的许寿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喜峰口大捷”是一场冷兵器时代VS现代化的殊死较量;被遗忘的川军司令官遗言道“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出兵占到全国1/5,出钱占到30%;抗日战争中的空军刘粹刚在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我们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八百壮士守四行”中,长官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教科书中台儿庄大捷,简简单单五个字,是无数中国人拼死取得的胜利,一个军官说“我们必须在这里一战,不然连死的地方都没有了”;南京大屠杀之前的南京保卫战,憋屈,但是没有不战而降……
“1937年12月7日,日本不顾一切发起了南京战役,随机获得了一个他们认为的巨大胜利。但是他们错了。他们以为中国会就此屈服,其实绝不可能。正相反,他们进一步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沼,直到战败,也没能抽身而退。很巧,四年后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又认为获得了一个巨大的胜利——他们成功偷袭了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但是他们又错了。他们以为美国会就此低头谈判,但美国那台超级巨大的战争机器,反而因此开始全力开动,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在战略判断上,日本从来都是输家。”
纵遇凉薄,人心温热,信仰点燃希望,奋斗支撑理想。悠悠千载,公道长存世间。治乱更迭,社稷香火不灭。向来警惕历史科普,伪专家们嘴皮翻飞,亵渎了前人的墨迹血痕。只有洞明世情,阅作等身,才可做一谨慎的回望。我曾认为,《明朝那些事儿》的高度无可超越,直到我邂逅了“馒头说”。资深记者出身的张玮,当得起秉笔直书四字,不做冒领噱头的翻案把戏,一板一眼,写爱因斯坦爱情婚姻的不负责任,写爱迪生冒领团队荣誉的'名利追逐,写居里夫人遭逢性别歧视的人人喊打,写刘翔赛场折戟的大起大落,写张自忠的殉国救赎,写大刀队的悲凉惨战,写王亚樵的独狼意气。读史只为今日事,张玮懂得,人的局限,也称赞,人的超越。前者,我们叫做命运,后者,我们谓之精神。
几十年、几百年后的我们,借着历史的车轮,似乎看清了那个时候、那个人和那个决定的对与错。但这其实并不真实。就像本书作者所一直秉持的理念一样——只有站在和历史人物相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的评论才会有意义。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0
一直以来历史都是我很喜欢的学科。
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在演出着自己的故事。读历史其实就是读别人的人生,看过去不同的人演绎不同的人生大戏。与其费时费心的去看荧幕上虚构出来的故事剧本,不如看真实人物的故事来的痛快。历史可并不单单只是用冷冰冰的文字来表述的内容,既然历史是由人来演绎的,那么就必然有其温暖人性的一面,必然是有温度的。
《历史的温度》一书中汇集了多个我们听说过或是没有听说过的历史故事,其中既有知名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述,也有逸闻趣事的演绎,更有对战争事件的评说。
或许之前许多人已经从知名公众号“馒头说”中读到过其中的`一部分文章,熟悉并了解作者张玮的历史故事讲述风格。
相对于历史教科书上冰冷严肃的叙述,作者讲历史故事的语调则更为温暖许多。
小时候读历史,总要把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分出个是非曲直,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蛋就是坏蛋。长大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才发现其实历史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同样的一段历史,一位人物,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看来分析,或许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历史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深入的剖析出来,多个角度的进行评价与分析,身临其境尽可能的去客观评述历史上那些曾经的过往。历史不仅仅是那些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记叙文六要素所组成的平淡讲述,他应该被写的很精彩,很感人。作者在自己的书中赋予历史情感与温度,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些历史故事时,能够切实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与温暖。
你会随着这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悲,一起喜,一起哀,一起愁,那些热血、那些过往,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都因为作者手中的笔而被赋予以鲜活,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再现与我们面前。
历史是很精彩的,历史是很好看的,历史更是有温度的。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1
一口气读完了5本《历史的温度》,书中集结了上百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性存在,而非单纯的从表面习得。每个故事后面都会有作者的评语,有时有共鸣,有时有感慨!而“温度”这一词在本系列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是让我体验了他们的部分人生,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虽然我很健忘,读完一本书忘的也差不多了,但是在这过程中,能体会到各个人物的不同面,会让我的情绪有起伏,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我一直认为,我们需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历史上所存有的温度,恰好可以给我们再次学习的机会,以此来端正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有泪目,有感慨,有愤怒,这就是此书的温度所在!
浩瀚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总有那么些人选择错误方向或是出卖自己良心,后人不光要读懂他们的错误,也要读懂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史为鉴,让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优良的品德,爱国的情怀,投身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坚持!
是非对错,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早已人尽皆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2
古人曾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历史是什么哪?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又有几分真实?其实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这本书以第三者的角度,对每一件历史趣事娓娓道来,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使得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变成有血有肉、有人性、有真的性情的人组成的.故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而是变得有趣、有温度,是暖暖的,鲜活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偶然中藏着必然。对于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后来的我们是没有资格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议的,只能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然后以史为鉴。每个灵魂都有其过错和美德。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所以,当我们少了些自以为是会对事物发展以及人物有更客观更理性的认知。思维的广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认知高度与层次,所谓眼界与见识皆与思维方式脱不了干系,培养自我的多维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生活颇有助益。博观而约取,像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南开校训那样: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穿越历史发现奇迹都是有信仰的人创造的。一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台词:“你无法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到它历经考验,正如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至跋山涉水。”历史从来不仅仅由伟大的人物创造,更多的是由藏在历史大幕之后的平凡而又坚定的人所推动的。作为普罗大众里的平凡一员,依然要有自己的信仰,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何尝不是在推动历史发展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3
序言:临近寒假,无意中发现了一套书名为《历史的温度》的畅销书,看到“历史”二字就更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喜欢历史是出了名的),抱着好奇的心去看了书评及介绍,深入我心,二话没说就把一套三本书给买了,正好寒假无聊,以此来消磨时光。本书的第一部是在学校闲暇时看完的,第二三部是在家边晒太阳、边看小侄儿中看完的,而写作却是在晚上冒着零下的温度,坐在床上一个字一句话敲写而成的。其实,所谓的读后感,也只不过是我个人看这么多年的历史,所添加的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论原创,都是别人写过的,我只是总结;论新意,也没有,相信大家也都看过;我之所以写,是想给大家讲述一些所谓的正史中没有的东西,外加自己的一些乱乱评说而已!
“历史”二字,自人类存在开始,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千年了,这二字也赋予了时代的沧桑感。时间是历史的脉络,人物是历史的主角,按着这条思路,由人而汇聚了事件,而事件却成了历史记录的文字,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所能熟知的历史。然而,几千年来的历史,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想要全部记录,这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物众多,事件繁琐,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怎可能全部记录呢?故而就分为了正史和外史(也可称为野史)。正史嘛,顾名思义,就是官方所记录的事件,入选历史课本,给国民进行正规的普及教育的,可信度按道理来说应是 00%,然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里面所记录的内容或许已经被篡改了(比如唐王朝的“玄武门事变”);而外史,就是官方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入选历史课本,但却被其他小说杂志所包含在内的,它们比较公正客观的`进行了评论,不以人的主观想法为转移,正所谓意志精髓没有变,可信度约为90%以上(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虚假的成分,比如妖魔鬼怪之类的);同时二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正史记录的是大事件,而野史却是小事件,这就好比正史是一颗大树的主干道,而野史却是那些小小的分支杈叶,主干道看起来虽宏伟,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过于直白,少了点乐趣;而那些分支杈叶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们更深入的去了解历史这颗大树。因此,在此给各位一个小小的建议,正史可以稍微的浏览一下,知道个大概即可,而野史有资源的话就要好好的精读了,毕竟野史里可包含着你大都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说起我与历史的结缘,细细想来应该源于一本讲述世界史的书籍(现在我已经记不起这本书的名字了,家中的藏书柜也不见了这本书),当时可真是废寝忘食的看这本书,前后翻了应该不下于 0遍左右,后来上了初中,开始接触了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从秦皇朝建立到三国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英雄;从两宋时期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继而开始了中国近 00年来的屈辱近代史;从新中国的成立到xxx,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细细读来,都是一部部跌宕起伏的大电影,如果你用心去读,会发现其中的种种趣事,同时也包含了各种的辛酸苦辣,令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史固然很好看,很有意思,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从此走上历史“不归路”的却还是世界史,通俗来讲,也就是所谓的外国史!与世界史的结缘,其实是源于初三,那时初步学习了世界史,加上历史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令我对世界史很是痴迷,其中最感兴趣的还是当时的一战二战史,由于这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的影响太大,历史课本中就介绍的比较详细了,比如一战时期德军小毛奇所实施的“施里芬计划”,德英法所参加的“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而二战时期的就更出名了, 929- 933年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而德意日三国却选择了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及军国主义,最终走向了战争。说起二战时期的主战场,欧洲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的绥靖政策,致使希特勒撕毁巴黎和约,开始军备竞赛,占领苏台德地区,入侵波兰,最终一个月打败了当时欧洲第一陆地强国-法国;而亚洲战场,就是 93 年的“九一八事变”,继而随着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发展为“华北五省自制”,接着就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全面开始。而到了大战中期,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行曼施坦因元帅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而在东南亚的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的带领下,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全面参战,最终导致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而到了大战后期,德国的希特勒被内部人员进行了暗杀,动摇了当时的民众信心,盟军实施的诺曼底登陆事件,则直接加速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美国在日本投了“小男孩”和“胖子”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国中国东北,则让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精彩的二战史落下了帷幕!在二战史中,德国的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我则进行了专门的书籍资料查询,看了很多书,对其军事才华甚是佩服;而盟军的将领,认为在北非战场打败沙漠之狐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被过分的夸大了,看一下当时的兵力物资对比,会发现蒙哥马利打败隆美尔被英军过度神话,那是希特勒为了苏德战场而主动放弃了北非战场。此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也不多余评论。正是初三历史老师的讲解,让我在大学期间看了很多很多的二战名人史,至此不在赘述,影响了我的历史价值观!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4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摘录几段让人读来动容的`文字: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谕”
抗战时期,一位中国士兵对一位记者表示:“中国肯定会获胜的,肯定会。”记者问:“那时候,你准备做什么?”士兵回答:“那时候,我肯定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和平。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和平。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15
历史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每种视角下的历史也独具韵味。当翻开《历史的温度》这本书时,你将被带入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历史舞台,上面活跃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个体。
书中详细记载了40篇历史故事,覆盖了清朝和近现代时期的多个领域,包括科技、体育、政治等方面。这些历史故事的背后所隐藏的“真实”与“温度”,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
历史的真相需要用笔墨去慢慢揭露,尽量不带感情色彩,以客观的态度去还原当时的事件,这正是《历史的温度》所要体现的“本色”。在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里,这种“真实”如同明镜,清晰可见。例如在《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和《血战台儿庄》这两个历史故事中,作者如同一位工匠,从每一个微小的角度,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作者从不同时代的事件、人物入手,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多个角度去探索,沉着面对那一段段历史,告诉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应是尊重真相。这本书还将那些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公之于众,完整地写出其前因后果,将细微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
历史不仅是真实的,它也是有温度的`。因为历史的表象之下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或许曾是温润如玉的君子,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生命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漫漫而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是如此渺小。在当今社会,我们应时刻思考如何承担使命责任,在这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温度”。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相关文章: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02-18
[荐]读《历史的温度》有感07-27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精]07-27
[精]读《历史的温度》有感07-27
(精华)读《历史的温度》有感07-27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范例【15篇】07-27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2-22
《历史的温度》经典读后感06-06
(精品)《历史的温度》读后感01-25
【必备】《历史的温度》读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