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优秀(实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评课稿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评课稿优秀1
缺点:
1、在小组讨论学习第三四两个自然段中,教师出示了这个问题:“想想你觉得落日像一个xx的孩童/灯笼/跳水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也许是看到问题中的“你觉得”三个字,所以学生们没有围绕书上出现的词语去作答,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来作答。
2、描写落日像大红灯笼那一段,教师引导不细致,其中有一些动词没忽略。
3、全篇教学中,朗读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书;且读书的时机没能把握好,即没能在学生感情最充沛的时候进行朗读。
优点:
1、在第二小节以“什么是风情”这个问题来扣紧“风情”让学生了解三亚的环境美,使学生知道三亚究竟有哪些风土人情,在读中感悟美。
2、在第二小节一学生说道“海滩上有许多饱经日晒的细沙,它们都像玉屑银末似的,十分美丽”这句话的.时候,教师运用教学机智,说道:“是呀,那些饱经了一天日晒的细沙一定被晒得暖暖的,同学们想不想用手去摸一摸它呢?那我们就用朗读去触摸这处美丽的海滩吧!”顺势带领大家齐读第二小节。
3、在精读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的时候,用找三个比喻句的方式来找出太阳变化的三个画面,学生比较容易有明确的方向。
4、精读完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后,再次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那像孩童、像大红灯笼、像跳水员的三亚落日就这么落下去了,夕阳湖落的景象美妙绝伦,真是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呀,于是人们不禁赞叹。
语文评课稿优秀2
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吴慧媛老师优雅动听,周小丽老师快人快语。叶春红老师质朴实在,吴玮娜老师温文婉转。在对四堂课进行比较欣赏之后,我决定从几个教学细节入手,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教学细节?我认为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形成于教学中,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魅力的一种展现。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现在,针对这四堂课中我关注到的几个细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细节一:初读有必要
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字新词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课文。我想她这么做可能有三个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规,尝试新教法;二是认为学生课前做过预习,不必再在课上读;三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很满,所以省略了初读这个环节。我们知道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初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时进行识字,从而把课文读通读顺。其最终目地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文读通读顺。初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复习生字,还能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发展语言,训练学生整体思维,为学生更好的品析词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整体感知和熟悉课文上,初读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也认为在一般的家常课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当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已经相当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课内初读这个环节,因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
字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但这里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象这类比赛课,学生不可能过早的接触课文,所以还是应该先进行初读。而且从学生课堂上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读的充分了,后面出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不流利的情况会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们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竟然连课文还读不通,归根结底就是读的不够。特别是公开课,往往是在自读整体感知及针对一部分字词学习之后,就进行品词析句,而有的为了课文的完整呈现,几乎就学完
了整篇课文。那留给学生的'初读时间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这个过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意义所在。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既然此处是需要的,我们就必须这么做。
我非常认同江苏省一位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的说法,他在一次新课程讲座中说道初读课文的流程,分为:自读感知、扫除障碍、反复练读、试读反馈。当然这个流程是他总结众老师教学特色后得出的,是灵活可变的。
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
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3、反复练读,使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有能力同学能理解课文。
4、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好让老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
细节二:适时才见效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品读、品味。从品字、词、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读小动物们说的话时,四位老师都抓住了“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层层深入,读出了味道。其中两位老师还抓住了“蹦,爬,落”三个动词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吴慧媛老师在这里安排了老师当小露珠,找到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吴玮娜老师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加入声音和动作来朗读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却没有读的很到位,有读的热情,却没读的感情。我认为在这之前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懂,再加上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会更精彩一些,学生会读的更到位。所以说情境的安排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见成效。
细节三:背出了实在
叶春红老师在课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生词新词时,她就教的很详细,并且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比如:说说雨字头的字;给“秆”字换偏旁等。在课中还安排了“我会背”这个环节,这个填空式的背诵安排的很巧妙,占用很少的时间,巩固了刚学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数得。这一背背出了我们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真谛。
细节四:评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课中的写话训练中: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吗?学生写道:你是为人着想可爱美丽的小露珠。你美丽高贵,真是一颗无比珍贵的小露珠。这两个学生都说的很不错,但是老师没有及时的评价,只是小结了一下说:“我们都爱小露珠。”如果在此时作出评价,也许后面的学生会写的更好,而且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性就更强了,而另外一堂课的老师在说话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打招呼?用课文或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说:“早哇,
像钻石那么晶莹剔透的小露珠。”飞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说。老师在此时评价:晶莹剔透说得多好,“飞”字有用的很恰当。老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有真针对性,特别提到了“晶莹剔透”和“飞”字,后面站起来说的学生也就特别的注意起来,说得很精彩。这份精彩就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捕捉及评价。
细节五:ABB惹的祸
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笑盈盈”这个词就出现了三种读法(阴平、本音、轻声)老师不论是自己在上课时还是听课中遇到这种ABB形式的词语,都比较茫然,不清楚这种形式的词语应该怎么读,老是怀疑。“笑盈盈”一般情况下都读阴平调,但单独使用的时候可以读本音。
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根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这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为,有大量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
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注为变调形式阴平调的,最好还是读成阴平调,如:红彤彤、软绵绵、沉甸甸、绿油油、毛茸茸、慢腾腾、明晃晃、
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艳艳、松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喷喷等。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语文评课稿优秀3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资料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唐教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头我就将自我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经过与文本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资料,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
二、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小鸟的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当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同时,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唐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加提示语读、分主角读等等,并将朗读与默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一样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如:
[提议]我们都明白,不管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感悟,仅有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体会得更深刻。小鸟的询问没有了对方的回应,显得空洞无力。那又怎样能让学生感受到鸟儿的那份焦急呢?没有感受的朗读,当然也就没有感情可言了。如果将对话成组出现进行教学,其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三、抓住两个“看”,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终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作者略去了鸟儿应对灯火时的心理描述,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唐教师抓住文中的两个“看”加以想象与比较:
第一次鸟儿“看着”灯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两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诚实守信。
[提议]如果在这一环节,教师能抽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动动笔,将自我体会到的感情,或者是小鸟看着灯火想对大树说的,或者是当大树听见了小鸟的心声后心中的所想写下来,会不会让情感的落实更到位呢?
语文评课稿优秀4
在本堂课中主要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同时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时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淀,对于时间的感悟自然也没有作者林清玄这样透彻,课文中的许多语言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上这篇课文,对老师来说是个较大的挑战,翁老师的教学中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一、她抓住“忧伤、哀伤”、“着急、悲伤”、“高兴、快乐”三组心理变化的关键词,从词语积累引入到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几种不同的心情,从词到句再到段,引导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二、“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翁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先读爸爸的这句话,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么理解的:昨天永远变成昨天,爸爸永远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个人的亲身体验,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我觉得爸爸像是给我说了一个谜。此时翁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从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时间的无情流逝,体会“可怕”的心情,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最后引读6—7段,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翔”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在教学中,翁老师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再次深刻领会爸爸话里的'意味深长。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三、翁老师很注重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吝啬,把更多更好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送给他们,不管在说话还是写话之后,适时、得当的评价,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较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的表达日臻完善和投入。
通过这堂课,我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语文即生活,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来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时间观念化为具体,化难为易,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同时,语文教学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我们要在解读文本和学生的前提下,使自己不断获得提升和磨练,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才能真正获得提升。
语文评课稿优秀5
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通过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本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接着,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语文评课稿优秀6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语文评课稿优秀7
《热爱生命》课文很长,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教什么、怎么教到关键处?这对执教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高小粉老师出色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一、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体现自读课的特点,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抓手。整个教学流程从整体到局部,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从初读感知到研读赏析,再到质疑探究,由浅入深,由导到放,先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作者的特定指向,再读出学生的个性感受,每个环节都注意教方法、给扶手,如初读感知提供批注的范例,课堂完成后学生谈启示等,让学生上完一课不但读懂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还能举一反三自读其它文学作品。
二、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内容挖掘到位,语文味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在语境的动态中学到语文知识文中主人公强烈的生命意识,惊人的顽强意志,非凡的人性和智慧;文中精彩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凸现主题的象征意义,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执教者都能关注到并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巧妙落实。
三、板书设计简洁、完整,富于艺术性。
随着多媒体的运用,不少老师忽略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全文性的板书而全文性的板书是对文本整体思路、内容、写法的把握,有利于训练师生的思维,锤炼师生的语言,帮助师生深入把握文本,从高老师的板书设计中也可窥见她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好一堂课,对教师往往是高难度的要求。就本课而言,有一些教学环节还有待商榷。如整体感知要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体感知这一板块用时较长,前后有10余位学生进行了感知归纳,内容涉及“困难、命运、自然、饥饿、狼、孤独、死亡”7个方面。在学生感知回答以后,有一个很好的提炼机会,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合并,这样可以将学生发现的点与整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为进一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遗憾的是教者没有安排这一环节,整体感知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语文评课稿优秀8
《恐龙》是它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进行具体的描述。那我们在教这样的课文时应该如何去教呢?
庞老师的课,给我了很大的启发。虽然板书的内容很多,但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特别是讲恐龙的`形态时,深入浅出的让学生明白了,打比方的好处和怎样打比方。比如讲梁龙像移动的吊桥时,老师先出示关于吊桥的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动经验,来理解打比方的好处。最后还总结了打比方的方法(要用熟悉的、相似的来比方)学生顿时就明白了如何给一个事物来打比方。我觉得此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一种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值得我今后去学习。
还有一处在讲解剑龙时,学生对于“剑”和“箭”区分不清,老师还是先通过图,然后再通过偏旁让学生学会区分,不仅理解掌握好了词语,还教学生学会了辨析词语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在这样一篇知识性短文中,也感受到学习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评课稿优秀9
今天早上,我们听了王老师的《五彩池》一课,感受到她那自信大方的教态,激情洋溢的话语,恰到好处的点拨。整堂课,王老师都以饱满的情感调动着学生的情趣。 这节课的优点很多,我们简单地来回顾几点:
1、王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整堂课都回荡着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学生走进文本,在老师的激励、赞赏中,通过读中感悟,悟中再读,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他们朗读中,绘出形异色美的“彩池” ,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本课时的重点是教学第二自然段。王老师把握住了学段特点,通过抓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比如“漫山遍野”的理解。“闪耀”这个词教学。分号的强调和学习等。这样巧妙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
3、串读第二自然段,整合整段内容,也是本课一大亮点。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四个句子后,师生通过合作朗读,教师简洁、精美的引导语为学生的理解做了铺垫,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晰文本思路,共同整体感受五彩池的美。
总之,整节课,流程清晰,块面清楚,师生活动自然流畅,前后浑然一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情境中充分展现自我。
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想让王老师呈现一堂更为完美的课,下面是我们一年级段老师的一些小小的建议。比如:
1、王老师的课上得非常细致、扎实,尤其是前面部分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在指名读时,叫到的学生比较多,导致后面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很匆忙。我们在想,中间的教学节奏是否能紧凑些,舍弃一些不太必要的操作,使得整堂课的教学自然和谐。
2、根据年段目标,可以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王老师确实也努力在这样做,指导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但对课文语言的挖掘是不是能再深入些?文章的优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是否能从另一方面来进一步学习文章。比如对语言的模仿运用,学习作者是怎样写五彩池的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来进行描写。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方法,比喻句的运用,过渡句的使用等。
①比如学生字词的积累。可以给学生拓展积累词汇的空间,让学生在划、记文本中有关色彩词语的同时,再由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的色彩,仿说,动笔积累,从而培养学生感知色彩的能力。
②安排一个小练笔填补空白。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③ 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学着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也写五彩池另一处美丽的景物,进行交流反馈。这样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提高。
如果教学第三自然段来不及,补充上这个练笔的环节,应该能够使课堂充实了。
3、还有一些非常小的细节问题。比如四上年级的课堂中,是否还要强调给自然段标小节号?在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中,数数共有几句话,标出序号,这个要求是否可以删去?
语文评课稿优秀10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语文评课稿优秀11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年代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比较丰富,这些丰富的个性材料均是语文课堂学习的资源,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会更精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呢?高老师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一、学会用教材教。
高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发现和借鉴作者的写法,十分及时。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
高老师特别注重个性化阅读,并且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学生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三、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高老师让学生谈:“你喜欢“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通过谈生活体验,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这种特定教学情境中尽快地进入“角色”。同时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渗透了严厉的父爱与慈祥的母爱出发点是一致的,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把握生活的小船,实现了语文课多元的教育价值。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增强读的效果。
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总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将读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学中做到读与思,读与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语文不是学出来的,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熏陶出来的。唯有熏染,语文才能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所以我看到的学生的精彩表现,可以说是源自于高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教育。
建议:最好能在品析借鉴那个重点语句后,举出学生习作上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语文评课稿优秀12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结构清晰。结合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整合本册书的教学重点及学生实际,紧紧跟随统编教材的新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读与说”“说与写”的结合,力求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设计亮点:
环节一:听音乐导入课题。
听大自然中鸟叫、蛙鸣、流水等等的声音,训练孩子专注力与倾听能力的同时,更为本节课孩子感受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埋下伏笔。
环节二: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风声音的美妙。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同时感受风声音的美妙,边读边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好词好句。
学生边分享风声音美妙的句子,边想象画面。对比读出微风的婉转悠扬和狂风的高亢激昂。进一步体会风声旋律起伏变化的美妙!
环节三:默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水声音的美妙。
本环节仍然是边读边悟边分享。尤其是这一句:“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我让第一小组学生读红色部分,第一第二小组学生读蓝色部分,全班同学一起读黑色部分。也许单独理解“淙淙”“潺潺”“哗啦啦”这几个表示声音地词语会比较抽象。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将“淙淙”“潺潺”“哗啦啦”地声音演绎出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感受到水流的变化,想象“小溪流向河流,河流流向大海”的不同画面。趁热打铁,让学生发现“顶真”的句式,为下面的运用拓展环节打下基础。
环节三:对比读两组小动物的不同歌声,并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组小动物的歌声:
第一组
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的鸟叫;
坐在一棵树下,听听虫鸣;
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声。
第二组
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
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
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声。
学生读完以后会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第二组小动物的歌声,因为“叽叽喳喳”“唧哩哩”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让人有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体会拟声词语的好处时,也训练了孩子对比阅读的能力。
环节四:拓展运用
学以致用,让孩子将本课学习到的“总——分”结构,“拟声词语”“顶真”句型运用到说话与写话当中。我出示了这样的例句:
“大树是个音乐厅。风妈妈轻轻拂过,呢呢喃喃得把好听的歌儿唱给小露珠。小露珠转动着圆圆的身子滚向小喜鹊。小喜鹊咕咚咕咚喝了个饱,乐呵呵地看着布谷鸟。布谷鸟……”
将学生带入情景,让他们边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边练习说话。孩子们说出的句子也十分有意思:
“布谷鸟布谷布谷地把歌唱给小小松鼠,小松鼠蹦蹦跳跳地找到小黄鹂……”
接下来我们还练习了“草地是个音乐厅”“池塘是个音乐厅”等句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不足之处:
设计本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在第三自然段一出现“顶真”这样的句式时就让孩子通过练习去感受这种句子的妙处?如果此时进入说话练习,接下来再出现“分享感受小动物美妙的声音”就会闲的顺序有些混乱。思来想去,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我将顶真句式的练习放在了最后。错过了练习句式的最佳时期,内容稍微显得重复,接下来我会继续思考并改进,让本节课的设计达到最优化。
除此之外,我想从“说话艺术”方面谈谈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相对于同龄教师来说,本人的语文素养较高,但是“短板”就是课堂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有些单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明确方向,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课堂语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说的话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最终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爱上学语文。
语文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通用2
今天,我到xx第二小学听了四位教师的授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xx实验小学的xxx老师执教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这节课让我听得非常过瘾,我甚至都有些不想下课,想多听听汤老师的课。汤老师的课给了我以下启发:
一、关注单元整体
第一张PPT就出示了单元页,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即“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接着抛出一个问题,那我们怎么感受呢?我们先通过声音的形式来感受,汤老师播放了雨声、蛙声、流水声等,自然而然引出课题《大自然的声音》。在课中,汤老师也交给学生感受的方法,在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试着用一用感受的方法。
在最后,汤老师出示摘抄内容的图片,带领学生学习摘抄,达成了“积累喜欢的语句”的学习目标。
二、重视朗读指导
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汤老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汤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紧抓文中的象声词,如“哗哗”、“叮叮咚咚”、“滴滴答答”等,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再如为了让学生感受“雄伟”一词,汤老师播放了《黄河保卫战》最高潮部分的音频,学生立马就能感受到“雄伟的狂风”充满了威力,感受到它的力量。学生理解后当然能做到有感情的阅读。反观我的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经常会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有感情,却忽略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文本,对文本中的词句感受不深,学生的情感自然达不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只有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才能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
三、语言充满魅力
虽然汤老师的课持续了四十分钟,但我丝毫没有疲倦之感,一方面是汤老师对文本的剖析十分到位,环环相扣;另一方面就是他出色的语言功底。汤老师辞采丰美、激情飞扬、打动人心、犀利智慧。他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思路,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用充满智慧和灵活多变的语言,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我的课堂用语比较呆板,评价语匮乏,在这方面我要多多积累。
就像最后教研员小结时所说,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要教会如何让学生们自主运用知识,使它变成自己的能力。我们老师要做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一步步学会放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语文评课稿优秀13
一、融合教学,将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
二、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达成整体感知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新提出的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如何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呢?课堂上教师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在圈画相关词语、充分读句读文中抓住关键词句,从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一是借助课题“雾在哪里”,引发问题“又淘气又顽皮的雾究竟来到了哪里?”,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文,圈画出“雾在哪里”的关键词,并用上“海上”“岸边”“城市的上空”这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
三是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感知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躲在城市的上空,都淘气地做了些什么。
本堂课的不足地方就是,生字教学上,徐老师只注重的字音的教学,还没有注重字形的教学。
听了某某老师的《美好人生我选择》,直面升学与择业,认为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王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第一课时,从整体来看,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已兼顾。教学过程所呈现出来的教师素养也都得以展现。王老师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设计合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总体来看这节课是成功的,达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评课稿优秀14
前段时间,在学校组织的“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江老师的一堂真实、生动、高效的家常课。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江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
教学出始,江老师引导学生读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江老师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然后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课的教学中,江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品读,交流,感悟,渐渐的人物形象鲜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了训练。
我曾仔细地读过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语文评课稿优秀15
众所周知,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个性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潜力的强弱。郭老师在教学《恐龙的灭绝》时,充分体现了识字与阅读的有机结合,做到了阅读中不忘识字的积累,下面就郭老师的这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合理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识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如果运用得当,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料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在揭题时,为了让这远古的恐龙时代,真切的.出此刻学生面前,郭老师透过视频动画,一下子让这庞大的恐龙鲜活起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激起去探求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兴趣。
二、透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识字,识字教学体现了必须的层次性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识字由原先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变得生动而搞笑,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郭老师在教学中,透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当小老师读、男女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识字教学;透过“恐龙生蛋”、“恐龙妈妈出难题”等低年级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识字情感。个性值得一提的是,郭老师在学生会认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选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连成一句话。这样,使识字活动由单一变得丰富,不仅仅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词语,还在连词成句中,巧妙的理解了词意,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潜力,真是一举多得呀!
但在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些困惑:
一、有专家提出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否也该如此呢?单编的识字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识字、写字,我们是否能够在理解、感悟、拓展等方面再简略一些,媒体的运用再精当一些,节省出必须时间,再多给学生一些自主识字、认真写字的时间,在识字、写字方面做得再扎实、有效一些呢?
二、识字教学如何科学划分教学课时的问题。如写字量大的教学资料,老师们一般分散在两课时进行,以便分散难点、减轻负担、有效指导,观摩教学时所展示的课时内只写一、两个字的分配方式是否适宜?参赛课、观摩课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尚可理解,常态下的识字教学如何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写字环节,值得思考。
【语文评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优秀04-24
[优秀]语文评课稿09-01
优秀语文评课稿09-26
小学语文评课稿优秀02-15
[优秀]小学语文评课稿09-30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05-10
小学语文评课稿优秀03-19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06-20
【优秀】语文听评课稿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