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1
一、案例现象
五岁多的xx小朋友,刚从别的幼儿园转来,身高明显比同龄的小朋友高出一个头,清秀可人的外形,穿着时尚,性格活泼。在她身上折射出的礼仪行为令人担忧。
镜头一:
入园时,她总是耍脾气,有时使劲拽着妈妈的手,哭闹着不肯进教室,妈妈摆出交换条件—买东西,她才松手,一脸胜利的表情,没事似地径直走进教,老师向她微笑打招呼,她却不屑一顾。
镜头二:
上课时,她不是走到别的小朋友位置,拉扯其他女孩子的头发;就是走到窗户边独自欣赏风景。户外游戏时,她不是推其他小朋友插队,就是四处乱窜,不听指挥,有时还躲起来,让老师们担心。
镜头三:
区域活动时,她总是不守规则,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还不时使用暴力;把玩具随手乱丢。
镜头四:
午睡时,大家都排好队,他不是往楼上跑就是跑到一楼躲楼梯拐角处,让保育老师顾此失彼,好容易把它带进寝室,他不能安静躺下,不时发出怪叫声,小动作打扰身边小朋友休息。
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她玩,对她的告状不绝于耳。张亿蕊小朋友种种的表现都让老师们为之头疼,怎样制服这只离群的顽劣“小野马”?关键是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二、案例分析
xx小朋友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和溺爱,稍有不如意,孩子就会用哭闹耍赖的行为,让父母长辈有求必应;在待人处事方面大人很少引导教育,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懂事了,造成孩子的放任自流,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父母之间关系不和谐,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孩子耳闻目染后,形成不良攻击行为;刚上幼儿园时,在亲戚开的幼儿园读书,那里的老师给家长“面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过于“包容”,还多次换幼儿园,使孩子没能接受幼儿园规范化、系统化地学习与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幼儿从小将礼仪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更好地学习、成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儿童在2.5岁—6岁的可塑性最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年幼的孩子做“规矩”很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家庭、幼儿园一定要相互配合,对孩子进行系统训练。幼儿的礼仪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幼儿的爱心教育。幼儿的礼仪教育问题,其实质是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往。
三、措施与效果
加强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身体力行,强化孩子的打招呼行为,如入园时,教师可轻轻环抱孩子,主动和孩子问好,并不吝啬夸赞“呀,今天,我们的仕显穿得真帅气?”“我们可爱、有礼貌的xx来了。”在缓和关系后,让孩子也回应老师的问候。
设“文明礼仪之星”
让幼儿在校门口“站岗”,向老师、家长小朋友,家长打招呼。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和身边的人打招呼,为孩子树立榜样。对于孩子上课乱讲话行为,可以让他当老师的小助手,监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帮老师发学习用具等,如果孩子认真,要及时夸奖,激励孩子。对于孩子的霸道行为,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适时安排她和其他幼儿整理玩具,抬早操器械,按号放小口盅,挂小毛巾等,让孩子护理植物角的植物,培养孩子的细心、爱心,缓解孩子的霸道之气。进餐环节,安排他帮小朋友们分汤匙,让小朋友们对她说一声“谢谢”。
树立了孩子形象,增强孩子的.荣誉感,也增进孩子间的情谊。每当出现温和的好行为时,给予孩子奖赏和鼓励。而这期间,争取家长积极配合,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园共育双管齐下,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对于孩子不守纪律,乱跑行为,可让她当小队长指挥幼儿,因职责在身,自豪感责任感,使他更专注于对其他幼儿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孩子入睡难的不良行为,教师可轻轻抚摸孩子的头,这种安抚的小动作,会平静孩子焦躁。
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教育,xx小朋友改掉了很多不良行为。入园时,她会高高兴兴牵着父母的手,主动和老师们问好;改变了霸道的行为,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上课时能安静坐下来,积极回答问题;户外活动时不会乱跑了,午睡时也能安静。家长反映孩子孩子在家乖巧懂事,很少无理取闹了,很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孩子每天快乐地成长着。
四、反思
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是一项漫长又艰巨的工作。在幼儿园,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时时奉献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地教育每一位幼儿。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必修课。从小加强对幼儿礼仪教育,可以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是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礼仪传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幼儿园案例分析2
美工活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所向往的,小班的孩子这个学期刚刚入学,对手工橡皮泥也是没有什么基础,但今天,孩子们一看到桌子上的这些橡皮泥,个个都兴奋不已。好像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干什么似的!
还没等我开口说话,我们班的小调皮发话了:“老师这是橡皮泥吗?今天我们玩橡皮泥啊?太好了,我最喜欢捏橡皮泥了!”紧接着任记鹏又说:“还用问吗?你看就知道是玩橡皮泥呀!要不老师给我们准备这些东西干嘛!它又不好吃!肯定是用来捏东西的呀!”其他孩子也在说:“是啊,是啊!”听着孩子们讲的话,我没有想到,孩子们竟然如此的喜欢玩橡皮泥!之前我还在想,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橡皮泥,不知道兴趣会如何?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突然,陈叶隆说:“老师,我想要小熊的橡皮泥,我喜欢小熊!”王婧琪说:“不行,不行,小熊的橡皮泥是我的,那是妈妈给我买的!”活动还没开始,陈叶隆和王婧琪就争吵了起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谁都不让步。这时,陈春霖说:“我们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不是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盒橡皮泥吗?还让老师给我们在橡皮泥的盒子底下,写上了名字呢!我们大家可以用自己的那一盒橡皮泥玩。”对呀,你们的橡皮泥,老师都给你们贴上标签,写上名字了,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橡皮泥,捏出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田梦妮也在说:“其实橡皮泥都是一样的,只是装有橡皮泥的盒子不一样,要是不信,让老师打开,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听了这话,我马上打开其中的几盒橡皮泥,让小朋友们看!其实每盒橡皮泥都是一样的,有的橡皮泥大点,有的小一点,就像梦妮说的,只是盒子不一样罢了!田旭辉说:“我能用的'是橡皮泥,又不是盒子。老师,你说,我说的对吗?!”对,对,你们说的都对!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小班的孩子一点都不小,说话就像个小大人一样!泽雨,如果你还是喜欢小熊的橡皮泥,你可以和拥有这盒小熊橡皮泥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她能否愿意和你交换着玩一会?好吗?“谢谢老师,我明白了!下面我讲橡皮泥分发给大家,请小朋友来玩一玩!
美工活动终于可以顺利的进行了,不过听了孩子们的对话,真是让我目瞪口呆。真正觉得,其实有些问题是孩子们自己能够解决的!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在幼儿园,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玩橡皮泥,中午时,我只是用语言来讲述了一下,在这次美工活动过程中,玩橡皮泥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用团、捏、搓等几种简单的技能方法来进行玩橡皮泥。
此时,孩子们看着,面前的橡皮泥,已经兴奋不已。有的孩子已经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团了起来,也有的孩子一边团一边嘟囔着:“老师说做麻花,要搓两个长条,然后拧在一起就好了!”还有个别孩子,在我的提示下继续捏着他们所喜欢的东西。
最后,在活动展示时,我看到有各种各样的棒棒糖、麻花、QQ糖、糖葫芦……
沈莘炎举着自己的作品说:“我见过的麻花是这样的!”沈玉杰也说:“老师,我吃过的棒棒糖是这样的……”其他孩子也在继续讲述着自己捏出来的作品。
幼儿行为分析:
在活动的一开始,对于孩子们的疑问,我并没有及时的回答他,而更多的是倾听周围孩子们的看法与回答,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部分孩子思维很清晰,能够及时的帮助并解决问题,最后也是以愉悦的心情,如愿的进行此次活动。
针对本次美工活动,幼儿兴趣很高,幼儿第一次接触橡皮泥,我只是讲述制作的过程,并没有给孩子们去示范,我想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发挥空间,我不去示范,也是因为这节美工活动并不是太难,孩子们听了制作过程,应该能够理解和想象出自己喜欢棒棒糖、QQ糖、麻花的样子,更多的给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措施:
美工活动的有效组织,其实需要很多准备工作,除了材料的提供以外,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活动前孩子们的疑问以及争吵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活动前,或者活动过程中,我们教师应以观察为先,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介入、引导,不要着急去回答幼儿的疑问,其他孩子会有不同的看法与回答。对于幼儿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一个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空间,我觉得,孩子们之间产生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活动中最宝贵的东西,需要教师正确的去处理。
幼儿园案例分析3
背景描述:
每个班级都会有反差很大的小朋友,爱学习不爱学习的,听话不听话的,……。我们班的小朋友其其在开始给我的印象就是特淘气不爱学习的小朋友。每次在我上课时他总是坐不住,叫他发言他也不会,我真的很着急。之后我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最终达成了共同努力促进提高的共识。
案例描述:
这一天我发现其其小朋友上课坐的很直,我下意识地赶紧表扬了他,没想到整个10分钟的听课中,他都在全神贯注的跟我进行互动,当10分钟操作过程中他也不像平时那样磨磨蹭蹭的,第9个就交上了作业,我又当着全班小朋友的应对他进行了表扬。看到他兴高采烈的`表情,我的心里也格外的开心。
反思与策略: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处在好动时期的幼儿。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优点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在发现幼儿的缺点的时候,也要找到教育的突破口,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其次做好家园共育是教师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途径。
幼儿园案例分析4
案例背景: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例如,幼儿用竹竿模仿成人骑马的游戏,在这里马的特征便转移到竹竿上,竹竿成了马的替代物。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游戏应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所以,在《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情境描述:
只要天气晴朗,早晨我们都会组织幼儿晨间活动,玩各种体育器械,今天当我们来到幼儿园时,一大堆竹子做的“独轮车”映入眼帘,同时也引起了幼儿们的兴趣,一个个放下书包飞奔过去抢着玩,我组织大家推着车过独木桥,总有几个幼儿不顾老师的叫唤,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跑来跑去,自顾自的玩,有的扛着、有的拖着;还有的用力的摔在地上。看到此幅情景,我反复去想其中缘由。
案例分析:
1、中班幼儿年龄小,游戏必须具有情节性和情景性。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夸张的表情、语言、动作,充分适宜的游戏材料,完整的游戏情节,引发幼儿不自觉的进入游戏情景中去。首先游戏前我应该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吸引住幼儿。在一种机械的游戏中增添故事情节,采用故事的手段来游戏,比如我们可以说:“小朋友,你们要出发到对面去摘果子了你们看,那儿是不是有一个独木桥啊?但是,你们可要小心了,在桥的下面有一条深深的河流,千万不要掉下去喽,不然你们就没有事物过冬了,那你们要怎么做才能安全到达呢?”这样导入相信要比今天我们玩的生动许多。诱发了幼儿的兴趣,接下来老师也无须介绍游戏规则了。
2、中班幼儿的游戏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
作为老师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来应付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游戏时有一个幼儿总喜欢横冲直撞,跑来跑去。刚开始时我还提醒他,然而这种干涉并没有起作用,于是我就不支持、不限制、不关注。现在想一想,幼儿的行为总有自己的理由,幼儿既然乐在其中,就可以顺其要求,巧妙利用:“哇,河流多急呀,小心不要掉下去了”这样既满足了他的要求,又间接影响了他。当然也可以用语言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引导幼儿游戏的方向。如,对跑回来的幼儿说:“不好啦,河水涨高了,快站在桥上,不然要打湿了,到对面就安全了。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他一定会好好地到达独木桥的对面。
活动反思:
游戏的特征在于它一方面服务于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又使幼儿得到满足和快乐。因此,教师的任务在于改造幼儿的自然游戏,使它既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又保持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教师和幼儿是必要的参加者.并在积极的互动中互相影响。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感知与操作物质世界,积累大量经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区分社会角色.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发现并认识自我,使自己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克服消极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对己习得的协调动作进行练习和运用,掌握新的技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那么在游戏活动中的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教师应对幼儿园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对游戏进行设计是将游戏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关键,是幼儿园游戏取得良好预期教育目的的前提和保证。
2、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指在幼儿游戏进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真实的游戏者和敏锐的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让幼儿在一种更加平等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3、教师应注重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评价是影响幼儿游戏继续开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延伸。因此,要使幼儿在游戏水平上达到较高层次,教师在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同样不可或缺。
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两点:
①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随时做出积极的应答,以激发和维持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
②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游戏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游戏进行调整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可见游戏已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鼓励幼儿游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幼儿园案例分析5
活动案例:
近日,我上了一个中班语言活动《妈妈的怀抱》,通过对比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怀抱最温暖。
第一环节,我从谈话开始,激发幼儿的回忆“在妈妈怀抱里的感觉”引出故事主题。接着,引出主角小蛇,吸引幼儿的兴趣,然后讲述故事对比出在妈妈的怀抱最舒服。第二环节,原先预设的是提问后让孩子,进行角色对话,再依次出示挂图帮助幼儿回忆故事中出现的角色和基本情节,但是我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的兴趣不高,部分幼儿的注意力根本不在我的故事中。于是我改变了预设教案的计划提前出示挂图配合故事中的情感复述了一遍故事,再一次深入挖掘提问,通过这个改变孩子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我见机请了几个幼儿扮演故事中小松鼠小袋鼠和小熊的妈妈还有小蛇进行情景表演,强调“拥抱“这个动作,我就在边上做旁白,引导坐着的幼儿一起复述故事情节,惊奇发现孩子们已经记住了故事情节,还把对话的语气表现了出来,同时整个活动达到了学习的高潮。抓住时机我又结合挂图再次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角色之间的情感和对话讲述,并将引导重点放在学习角色间的对话,丰富理解词语:暖暖的、好舒服。进入活动最后环节:角色扮演,练习对话,再次强调用拥抱表达爱意的方式。通过表演来情景再现,在学习表演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
总结:
整个活动,幼儿积极参与讲述故事,特别是暖暖的好舒服。活动开始时我采用的角色导入引出故事,然后完整讲述故事,发现部分幼儿的注意力慢慢开始不集中,显得有点散漫,在做其它事情,但是后来我“见机行事”出示挂图尽量表现出故事的情感讲述故事,并请一些幼儿上前表演时,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就开始好转起来了,原本已经散漫的幼儿也把视线牢牢地定在表演的小朋友身上,情节表演结束后,当我结合挂图再一次讲述故事时,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都已经能复述小蛇说的那些话了,而且还根据内容做拥抱动作,这也是整个活动中的高潮部分。不仅让幼儿学习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而且体验到暖暖的是妈妈的怀抱的`情感体验。所以说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有的实际表现情况,做一个灵活的观察者适当地改变教学手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背景:
夏日的骄阳已渐远去,秋天正踏着它轻快的脚步悄悄的向我们走来,你瞧,银杏树的叶子正渐渐变黄;五彩的菊花已等不及在争先开放;舒适的阳光也时不时地露出它灿烂的笑容多美的秋景图啊!为了让孩子们也能发现季节的变化,我在前几周就向孩子们说了“寻找秋天”的任务,可一直不见他们有什么动静。所以我只好耐心的等待时机的到来。
活动情景:
这天早上,户外活动时,徐轩扬一来园就迫不及待的告诉我:“朱老师,你知道我们小区里什么花开了吗?”我看着他轻轻的摇摇头,“是菊花开了,有红色、黄色,很多颜色,很漂亮的。”我笑着说:“噢,是菊花开放了,肯定很美!”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谈论起来了。这时杰杰叫了起来:“老师,那边的银杏树叶变黄了。”大家对校园里的树也产生了兴趣,互相议论着。
听了大家的议论,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对大家说:“美丽的菊花都开放了,银杏树叶变黄了,说明谁来了?”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秋天来了!”“秋天不仅是个美丽的姑娘,还是个调皮的姑娘,你们知道她还躲在了什么地方呢?请你们帮我把她找出来好吗?再把她请到我们教室里来好吗?”“好!”我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同意。于是我们开始分头行动了。
分析与反思:
大班的孩子对四季的轮换已能正确的区分了,但怎样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发现季节轮换中一些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特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在这其中,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更要让孩子在观察中享受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
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除了去寻找我们身边的秋天,更要让孩子把秋天带进我们的教室,我和孩子们商议了如下的办法:
1、寻找有关秋天的新闻,包括介绍秋天的花、天气、鸟、树等,并将这些新闻剪下来贴在主题板块的上面。
2、师生在教室共同布置有关秋天的景色:
(1)丰富自然角,并请幼儿记录植物宝宝的生长情况。
(2)在区角活动中增添“四季拼图”、“四季成语”等的活动。
3、在学习活动中增添有关秋天的内容。
幼儿园案例分析6
案例背景:
回忆是情感的一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人记忆起所经历过的人,事和物,充裕的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在世界上每个阶段生活所留下的痕迹,这需要我们用心的记录与珍藏。既然是每个人所拥有的,你们可曾知道孩子心中是否有所想要的这种回忆情感。
时光飞逝,孩子从小小班哇哇大哭的状态下进入到幼儿园,到现在4年过去了,他们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此刻的他们是一个心中怀有着想法,脑中有着各自的主见,嘴里说着自己的话语的小大人。
在大班即将结束,交往了四年的他们,吃睡玩时间完全胜过在家时间的他们,小伙伴们,他们心中又是如何想珍藏他们幼儿园的生活,珍藏他们心中所想要却表达不出来的回忆呢?
案例描述:
[案例一]幼儿园的回忆珍藏前奏
大班即将要毕业,我们在幼儿园挂着倒计时的牌子,一天一天倒数着,活动中,唱着毕业歌,一切的一切告诉小着朋友他们即将分别,即将成为小学生。孩子们的心情随着倒计时变化着,刚开始的无动于衷,到后面的依依不舍,甚至有些感性的孩子,常常说不想离开。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恋恋不舍相处了四年的伙伴和幼儿园以及老师。
倒计时频临接近尾声的一个早上,活动结束后,我发现一群孩子围着倪亦好一直嚷嚷的“我要我要”。听到以后我心想:“肯定又是在分吃的。”出于好奇心,我也凑过去看了个究竟。奇怪的是,他们5、6个脸上带着笑容,每个孩子手上拿着一张大约3寸的小好照片,我感到奇怪,就问小好:“你干嘛把照片带过来给小朋友啊?”小好说:“我拍了新照片,一样的有几张多,我想带来给小朋友看,可是他们都要我的照片送给他们。”这个回答对于我来说也有点疑惑,随后我问了要照片的几个小朋友。他们的回答让我好意外“妈妈说上小学同学我就见不到了,我要带回家,以后我就可以看见她了啊”,“我喜欢她啊,我要带回家做纪念”等等。就这一个小插曲,导致我们班开始刮起了分发照片的一阵风。
[案例二]回忆珍藏插曲
另一个下午,我在整理班级的创意角,想增设一些孩子的绘画作品,于是我去教室里查看,想找找作品。因为我们班的女孩子很喜欢在课后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画画速写本,不出我所料,我发现了小妤和小弦正好在专心致志的画画,但他们画在对方的本上,她们的图画色彩构图都很漂亮,我无意的说:“哇,你们真棒,来画好了钱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放到区角里展示。”我以为我会听到她们兴高采烈的叫好声,没想到,她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行,我们要交换的。”“干嘛交换”“她画画的好,这样我的本子里就有她的画了啊,我们以后可以看哦”。
孩子们的想法我真是感到惊奇,这是不是他们心中所想却难以表达的一种想珍藏自己的点滴,留做回忆吗?
[案例三]回忆珍藏的尾声
孩子们的行为想法一直在我的脑中回荡,于是,在仅仅的几天里,我尝试着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同学录。同学录包括封面,缘分天空(集体照粘贴处),留言板(教师留言),我们的珍藏。其中我的珍藏分四部分:个性签名(孩子写下自己的大名),瞧我是谁(贴上同学的照片),记得联系(孩子自己写上电话号码),我的礼物(给同学画一张画当礼物)。
我把我所设想的跟家委会的家长交流,他们觉得想法很不错,于是我们开始制作,几天后,属于我们小朋友的同学录出来了。倒计时到了尾声,沃给孩子提供一个时间,请他们带好自己的照片,一场回忆珍藏的尾声弹奏开始响起……
案例分析:
想要回忆,想要珍藏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点滴,是幼儿情感的一种体现。临近毕业,与相处那么久的同伴分离,孩子的心里犹然产生一种依恋,这是正常现象。就像依恋保姆,依恋玩具一样。现在的孩子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让孩子从各种途径吸收了各种不一样的知识,孩子的情感比以前的孩子情感发展的更为迅速。大概这就是现在孩子心中所产生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一些想法,一些行为,冲击着教师的大脑,怎么样让孩子的“愿望”达成,让孩子的想法能够组装成一个创意,一个作品。外面所售的所谓的同学录更适合成年的一个串想在脑袋中产生,把孩子的想法和点滴在一起,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其知识所能达到的局域,促进幼儿情感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我创建了这本“幼儿园同学录”,真正属于幼儿园孩子的珍藏回忆的同学录。同学录内设计了粘帖集体照的位置,记录珍藏了每个孩子的笑脸和老师的笑脸;教师的留言记录在此,时刻提醒着老师的关爱;对同学录里设计了个人档案,让大班孩子们用自己的能力去珍藏记录,让伙伴写上自己的名字,把伙伴的照片用自己的小手经过设计裁剪贴在个人相册里;伙伴们写下自己认识的阿拉伯数字所组成的自家电话号码留在联系栏中;给与朋友的祝福和礼物是孩子们用自己略显稚嫩的小手,经过自己的思考,绘画而成的。
孩子们在交换写同学录中,享受过程,得到思想、行为与情感上的满足。想想长大了的他们,翻看着幼儿园时代的自己,看着那歪歪扭扭但又很努力的字与画。那时的他们我想心中的回忆会充满欢乐,他们的情感发展又会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案例分析7
案例描述:
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玩积木的时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站队的时候自己要当第一,游戏时要别人听他的指挥,要不他就在别人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心元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波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翔翔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波波的好朋友,有的说他抢积木,有的说他抢玩具,有的说他打小朋友……让他很尴尬。
案例分析:
1、通过案例中波波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现在的幼儿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波波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与小朋友交流时音量往往太高太急,还有喜欢在与小朋友经常出现的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中取得游戏的快乐,而引起误会,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表现得较独断、任性、无礼。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2、波波在家庭中形成唯我独尊心理。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之外,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溺爱着他。虽然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孩子入园前就会讲故事、背儿歌、数数,背三字经等,但是全家老少五口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性格。而家长对此也不是特别在意,觉得只要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就好,更加纵然了波波的一些不良行为。
教育策略与措施: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健康心理和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体、智、德、美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打破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等观念。幼儿期是人的一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她一生的发展。因此,波波这些事情虽很小,但是反映的是自私、霸道、任性、唯我独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比较普存在在幼儿当中,只是个别幼儿较为突出而已。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疼爱和老人的溺爱更加加剧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对此,我制定了以下措施,在对波波进行重点引导的同时,也对其他幼儿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把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等渗透到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促进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同伴交往。
1、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帮助波波学习掌握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文明礼貌,互相谦让,团结合作,告诉波波只有这样才会被大家喜欢,才真正有自己的好朋友。
2、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波波与同伴之间合作,逐渐体验到友好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慢慢调整自己的各种行为,让自己变得被大家接受,喜欢。
二、其次,与家长密切联系,指导家长改变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要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建议波波的家长改变对孩子过分娇纵、溺爱的态度,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平等,和谐,亲密。特别是三位老人的态度。
1、我利用家访时间,仔细与波波的爸爸妈妈交流了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表现:既肯定了他们重视孩子智力发展这一方面,同时又提醒他们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足够重视,只有这样孩子才是真正的健康成长!波波的爸爸妈妈比较认同,同时也表示发现过儿子的一些不好行为表现,有时候也想给孩子立个规矩,但是因为是与老人住在一起,而家里三位老人太宠孩子(三代单传),有时候家长之间也会因为教育孩子引起矛盾。为了不让老人生气,往往迁就了一些孩子的坏习惯。在听了我的详细讲述之后,他们表示回家要与老人好好沟通,慢慢转变老人的态度。
2、与家长一起学习,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年轻家长与年老家长之间的教育分歧,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此我在博客里发表孩子活动照片的同时,也大量记录了一些孩子不同的表现以及分析,还转载了许多名家的育儿经,教育观点,家长在浏览博客的同时,也一次次的更新着自己的观念,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效果分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家园配合密切,波波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会趴在小朋友耳朵边轻声讲话,会帮小朋友在午休时候穿脱衣服,游戏时候与小朋友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一些不好行为……为了表扬波波的进步,我还封他做了一名小班长,专门管理班级里的小画书,让他兴奋不已!相信只要家园密切联系,持之以恒,波波会有更大的进步!
幼儿园案例分析8
案例背景:
小涵是个可爱的男孩子,小小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坐着,大家都觉得他是个不让人操心的孩子,可是没过多久,一切就变了,原来小涵非常爱哭,每天早上总是哭着让爷爷抱进来。而且,小涵很少与小伙伴一起玩,一起聊天。在游戏活动时,小朋友们玩的不亦乐乎,唯独小涵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案例描述:
记得有一次,我看他一个孤零零的坐着,我就请一个小女孩主动去跟他讲话,没想到他竟然直接把头一扭,表示不想听。对此,我们都略感无奈,只以为他是个十分内向的孩子。但那次家访,却让我改变了看法。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玩具,一会躲在妈妈背后看着我们谈话,还故意去开小灯吸引我们的注意,一会儿又要带我们去看他的房间,跑来跑去,可调皮了。
在交流过程中,他妈妈告诉我们说小涵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平时基本上都是跟着爸爸妈妈到外面去游玩,很少出去跟小区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遇到班里的孩子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但是当小朋友离开后,他又会跟妈妈说,这是我们班的'谁谁谁。
案例分析:
小涵是第一次上幼儿园,年龄小,会紧张,焦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久了,小朋友们都熟悉了,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了,小涵还是这样。通过与小涵妈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小涵很少到外面玩,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看电视,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与同龄幼儿接触也不多,因此造成了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情况。
而在幼儿园,刚开始,我们认为他不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太会去勉强他,但其实他是想玩的,只是希望老师能够多鼓励他。有的时候我发现在户外活动时,小涵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好像想让老师多注意一下他,再鼓励他一下。
同时,刚开始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也使他更加沉默寡言,不合群。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愿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小涵性格较内向,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也就不知道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案例反思:
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
1、家长工作方面:
(1)经常与其家长沟通,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节假日或者晚饭吃完后带孩子去小区、公园或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与别人打招呼。
2、让孩子与小伙伴相互熟悉、了解。
多创造机会,鼓励小涵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戏、聊天。从小伙伴们主动去找他玩,慢慢过渡到他也能主动去与小伙伴游戏。
3、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点名的时候,我会多喊几遍他的名字,当他大声说到的时候,我就会夸他声音真响亮,每当这时,他总会不好意思的将头缩下去。而上课的时候我也会经常表扬,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4、良好的关系
身体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当他来到幼儿园哭泣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要求他跟我们抱抱,跟他打招呼。问问他今天吃了什么早饭啊,在聊天过程中,打消他对我们的陌生感。现在,小涵一到幼儿园就能主动跟老师抱一抱,打招呼了。虽然他偶尔还是会红着眼眶进教室,但这不也是一种进步么?
现在,小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倾听小伙伴的交谈再到参与同伴的游戏,现在的他变得开朗多了,能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上课时偶尔也会主动举手发言,喜欢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常常会跑过来故意逗逗老师,做做鬼脸,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调皮捣蛋,恶作剧呢!
所以,只要老师用心去多方面地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特点适时地进行鼓励,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可能改变孩子。
幼儿园案例分析9
案例:
角色游戏开始了,今天我刚教孩子们玩开汽车扮演司机的游戏,小朋友们个个兴致勃勃。黄子懿、陆骁彦今天做"司机",黄子懿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突然,陆骁彦飞快地冲了过来,把黄子懿狠狠地撞了一下,摔倒在地上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正想像平时一样教育陆骁彦不该跑那么快时,看见陆骁彦一副非常紧张而后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行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黄子懿边哭边说:"陆骁彦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痛吧?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陆骁彦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陆骁彦和我一起扶着黄子懿来到了"贝贝医院",我拿起医院的器械帮他检查起来,并说:"你们呀,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说着,用手抬了抬黄子懿的腿,假装说:"不行,要住院开刀,以后可要慢一点,记住了吗?"陆骁彦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这次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力,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孩子情绪变化、行为为体后的`原因,然后灵活地运用教育的方法、技巧进行新颖、独特且有效的教育,帮助孩子认识问题,达到自我约束、控制的教育效果。在今天的游戏中陆骁彦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如果我再对他的行为加以批评的话,无疑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采用了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方法,继续以游戏的情境、游戏的口吻对他进行了实地教育,从而达到了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
幼儿园案例分析10
案例描述:
放学时郭X妈妈问我:谁是涛涛呀?我赶紧问:怎么啦,他已经回家了,有什么事呀?
郭X妈妈说:他总是拿我女儿的铅笔不还.我俯下身子问郭X:有这么回事吗?他想了想说:是的,下午还看见他用的铅笔和我用的是一样的'由于涛涛已经回家,而且我也没亲眼看到,只好说:那好吧,明天我问一下,然后答复你.第二天一早,涛涛上学来,我赶紧让涛涛翻开文具盒,让郭X看看有没有他的铅笔,结果没有.我让郭X仔细想想是不是涛涛拿的,他想了想又说不是的,是自己猜疑的我的心咯噔一下,语重心长的对郭X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平白无故冤枉小朋友会伤害你们之间的友谊,下次不可以这样,什么事情都要想清楚了再说,知道吗?
案例分析:
涛涛是个比拟淘气的一个孩子,会经常性地犯一些小错误,也会经常受到批评,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认为什么事情都有他的份,就出现了本案例的情景,其实他也不是什么都不好,也有自己的闪光点.
案例反思:
有些孩子是顽皮淘气,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他们,认为他们是公认的皮孩子.我们应该多开掘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表扬,让其他孩子知道他们也很棒也很优秀.在处理此事时,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没有不问清楚事实,就武断地指责涛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遇事一定要冷静对待,给孩子一个公平的时机.
幼儿园案例分析11
一、观察现象
小朋友们的就餐大都表现为使用餐具不正确、坐姿不正确。对于不喜欢的食物不吃或挑出。就餐时掉饭粒的现象突出,就餐不安静。注意力不集中,就餐的时间偏长。菲菲小朋友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就会吃的很快也很干净。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时,她就会一直坐着,不动一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吃饭的时候不专心,很容易被别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就餐习惯很不稳定。
二、个案分析原因
菲菲小朋友的个子长得很大,所以她的'饮食一直是她父母所担心的事情。记得刚来班级的时候,她的妈妈就说“不担心别的事情就担心她吃饭,在家时都是父母一口一口地喂才能吃得进去。所以挑食的她,妈妈总是做她喜欢吃的食物来吃。可是在幼儿园,食物是经过营养搭配来制定食谱的。所以难免会有她不爱吃的东西。她的个子长得快,这样偏食一定会对她的身体有一定影响的。这正是她的妈妈所担心的事情,每天问她的就餐情况比问别的事情都要多。我们也在积极的想办法帮助菲菲渡过这个难关。
三、对策、措施
针对该名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首先给所有小朋友讲了一个故事《淘气的大公鸡》说的是一个小弟弟因为就餐习惯不好,被一只大公鸡啄得到处跑的故事。让小朋友们懂得就餐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像小弟弟那样。又通过绘画讲小苗生长的过程,通过二组图片形象地演示空气、阳光、水什么都不少的小苗就会长得很高很快。而缺少这些东西的小苗就长得不高也不壮。让小朋友们懂得必要的饮食营养是不可缺少的。每当菲菲自己独力地吃完一顿饭的时候,我都会让小朋友们给她鼓掌并发给她一朵小红花。并让她去当小班长看看谁没有把饭吃完和把饭粒掉在了桌子上。有的时候我发现是她不爱吃的食物时,就让她为老师做一些事情来吸引她的注意力,比如:给小朋友们发书或玩具。前提是要把这些饭菜吃完,这样她就会很自愿地吃完这些饭菜,并高兴地为老师做事。
四、效果与反思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该名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吃饭的时候偏食的现象几乎没有了,也不往地上或桌上掉饭粒了。每次吃完还会大声地告诉老师:“我今天都吃没了”,很自豪地样子。从这个案例中我领悟到,小朋友们的实际情况不同,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从正面来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如果单一地批评他们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效果则相反。让他们在自已成功的喜悦中来把不足和毛病改掉。这样的方法则会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和他们的发展需要。
幼儿园案例分析12
设计意图:
乐意学习语言,为幼儿创设情境或准备木偶鸡、鸭若干,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说礼貌用语,体会有好朋友的乐趣。在日常活动中常和父母、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礼貌用语。
活动目标:
1、通过招手、拍手、握手、摆手等与词相符的动作,使幼儿知道交友中最简单的礼貌用语和行为。
2、激发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木偶小鸡、小鸭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感知和理解儿歌的内容,学习礼貌用语。
(1)幼儿看木偶表演,熟悉儿歌内容。
①(出示木偶小鸡)“叽!叽!叽!我是谁?我的名字叫什么?”并与幼儿问早。(木偶小鸭上场)“我一个人玩真没劲,我要找个好朋友。”
②小鸡,哎,前面来了小鸭子,让我向它问个好:你好,你好!(招招手)。
③小鸭:小鸡,你好,你好!(招招手)。
④小鸡:小鸭,小鸭,我做你的朋友好吗?小鸭说:欢迎,欢迎(拍拍手)。小鸡听了真高兴。
⑤小鸭:我请你吃虫。小鸡看到小鸭请它吃虫,有礼貌地说:谢谢,谢谢!(握握手)。
⑥小鸡和小鸭一起做游戏,他们成了好朋友。
⑦它们要回家了,会怎么说?
2、学念整首儿歌。
(1)教师完整示范朗诵。
(2)幼儿学念儿歌。鼓励幼儿声音要响亮,边念边做动作。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教师可轻声提示。
(3)幼儿与木偶小鸡、小鸭完整表演儿歌。附儿歌:好朋友
我有一双小小手,要拉许多好朋友。“你好,你好”招招手,“欢迎,欢迎”拍拍手。 “谢谢,谢谢”握握手,“再见,再见”摆摆手。
活动目标:
1、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并在老师的提醒下会正确使用。
2、熟悉歌曲,初步培养幼儿节奏感,学习按节奏拍手,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简单的歌表演。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一角布置一个熊猫的家,并请一名老师戴上熊猫头饰扮演熊猫。
活动组织:
1、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有礼貌的小白兔》,启发幼儿学习故事中的“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引起幼儿兴趣。师:“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名字叫什么?”“你们为什么喜欢小白兔呀!”“因为小白兔有礼貌,所以大家都喜欢它!”
2、熟悉歌曲《礼貌歌》,并学会按节奏拍手,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师:“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拍手,”
3、根据歌曲内容配上简单表演动作,让幼儿熟悉歌词内容。唱“你好,你好亲爱的朋友,我们一起,快乐无比”时,左右手握拳在胸前,大拇指相向,按节奏两个大拇指互相点一点。唱“再见,再见,亲爱的朋友,我们将再见”时,左右手握拳在胸前相对,两个大拇指互相弯曲,作点头状。
4、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你好”“再见”礼貌用语的正确用法。师:“我们去熊猫家作客吧!”“到了熊猫家我们怎么说?”“我们一起来表演《礼貌歌》熊猫看吧!”“我们该回家了,跟熊猫说什么?”
附故事:
有一天,小白兔到熊猫家去作客,小白兔说:“你好”熊猫请小白兔吃萝卜,小白兔说:“谢谢”于是,小白兔和熊猫在一起高高兴兴地搭积木,做游戏。小白兔要回家了,熊猫拉拉小白兔的手说:“我喜欢和你作朋友!”小白兔向小熊猫招招手说:“再见”就回家了!
反思:
结合我园“文明礼仪”的研究课题,今年我们在幼儿中开展礼仪启蒙教育,旨在提高幼儿礼仪教养的同时,有效增强家长的礼仪教育意识,从而以礼仪教育的氛围感染全幼儿园的孩子,整体提高幼儿园幼儿、家长的礼仪素质。我们还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渗透强化礼仪行为,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内容细化到各环节中。如入园: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等,进餐做到文明用餐,要求幼儿保持桌面干净,爱惜粮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餐后自觉收拾餐具,饭后养成擦嘴的好习惯。
同时在各环节中发现做的好的幼儿及时给与肯定与表扬,选其做小小监督员,提醒别的幼儿,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孩子们的进步:早上入园问早的声音自然亲切了,吃完发后,狼藉一片,等着教师打扫的现象没有了,好人好事,关心集体的事情多了?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加强教育的方面:
1、上下楼梯大声喧哗的现象较严重。
2、小便时,推挤现象还有发生。这些也都是我们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加强教育。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结合一日活动进行了谈话,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下楼时有人边说话边下楼梯,我们就进行讨论: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有的说摔下楼,有的说撞墙上、有的说很吵、听不见老师说什么?然后教师小结告诉孩子们边说话边走路,就会想着自己说的话来不及看脚下的路容易摔跤,小楼梯就更容易摔下楼,非常危险。走路时,有人不排队,我们也进行讨论:为什么要排好队?孩子们一开始都认为排队走看上去整齐,经过教师讲解和演示,知道了原来是为了防止挤队时会摔跤。不能插队,这四个字常会出现在孩子的口中,我相信时间久了,慢慢会渗透到他们生活中,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懂事又可爱。
教学设计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良好的个人礼仪形象是我们自尊尊人之本,更是我们立足、立业之源。文明礼仪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才能形成良好习惯。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的礼仪是在其社会性交往中养成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本学期,我们主要从幼儿园礼仪这方面入手,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创设条件,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各个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和交往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敢说、爱说、多说、会说,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活技能、自信心及爱的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幼儿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一、学习生活礼仪
幼儿教育活动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之中,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之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同时幼儿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随人、随事、随时、随地、随境地进行随机教育。如餐桌礼仪,我们通过语言故事《漏嘴巴的小弟弟》艺术《样样蔬菜都要吃》教育幼儿吃饭时要专心,不东张西望,不掉饭粒,不挑食等。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每天点心、午餐等环节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使幼儿逐步养成文明进餐习惯。
二、学习尊敬师长和友爱同伴礼仪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而尊敬师长和友爱同伴是做人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对幼儿从小应进行培养的内容之一。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些有关的幼儿易于实践的礼仪内容和要求,如:来园、离园能主动向老师打招呼;在路上碰到老师或熟悉的人能主动打招呼;能主动热情向客人老师打招呼并交谈;和客人老师交朋友、活动时认真听讲;知道要尊重别人,不随便叫喊、打扰别人等;在行走时能主动礼让师长;同伴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候;游戏中友好合作一起玩;活动中会礼让、照顾小年龄的朋友、生病的朋友及遇到困难的朋友;能友好和同伴相处,如:得到小朋友的帮助会道谢、不小心碰撞了朋友会道歉等。
三、学习交往礼仪
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及情绪情感的发展,也能帮助幼儿学习、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发展调节自身社会行为的能力,还能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及社会化顺利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让幼儿学习交往礼仪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开展一系列活动。
1、 “大带小”活动
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锻炼积累而成,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做事的责任感,我们根据主题我长大了,特意创设了以大带小这样一个活动,鼓励大班的孩子到小班去带年龄小的弟弟或妹妹,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种种表现,令我惊叹不已,一些孩子能耐心询问弟弟或妹妹想吃什么东西,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遇到较调皮的孩子,他们俨然象个大哥哥、大姐姐,和气进行劝解;一些平时在班内自控力较差的孩子也一改常态,变的认真负责了,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大班的孩子始终拉着弟弟或妹妹的手,不让他们走失。由于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认真负责,使这次活动成功开展。
2、区域活动:
医院就医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成中培养的,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在与各种不同活动中学习。
幼儿园案例分析13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各个娇生惯养,吃饭挑食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他们的身上。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情绪下把饭吃饱、吃好是所有家长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一味的喂,幼儿的依赖性就越强,哪天不喂他吃了,他就干脆坐那里不吃了;光靠一味的“催”吧,这样又会在幼儿心理产生一种“焦虑感”,进而影响幼儿的进食的质量,甚至会引起幼儿的'一种“心理性呕吐”,那吃进的饭可就全部吐出来。以前我带的大班里就有这么一个孩子,碰到他不喜欢吃的菜,他就可以让自己吃一口,呕吐一口。真是愁死我了!在一年的工作摸索重,我得出了一个小方法,让我们来共同分享吧!
今天的午饭里有白菜,把饭发下去后孩子们都大口大口的吃开了。我发现小恺却坐在那里,手捏着嗓子,眼睛含着泪花,看着盘子里的菜样子可怜极了,我就问他:“小恺,你怎么不吃饭呀?”他看了看我,指着盘子里的白菜愣是摇头。于是我就说:“你喜欢小白兔吗?”他点点头。“你为什么喜欢它?”“因为它长的可爱。”“那你知道小白兔最爱吃什么吗?” 小恺听了神气起来:“小白兔爱吃萝卜和白菜。”“小恺真聪明,如果你像小白兔一样也爱吃白菜,那你也会和小白兔一样长的很可爱。”小凡看着我好像有点不相信,我又笑着对他点点头,我喂了他一口,他张嘴吃了,但是一直含在嘴里不肯无往下咽,这时我灵机一动就说:“小恺,你知道吗,嚼白菜时发出的声音可好听了,咯吱、咯吱像踩在雪地上一样。”听了我的话,小恺高兴了使劲的嚼起来,“老师,咯吱咯吱真好听!”我连忙又喂了他一口菜,他大口大口的嚼了起来,我把耳朵凑在他嘴边说:“你能嚼给我听吗?”他使劲点点头,大口大口的嚼着,不一会工夫餐盘里的菜就全吃光了。
其实吃食物发出的声音并没什么特殊的,我只是把它加上了形象的比喻,孩子们却感到很兴奋,觉得很有趣,加上侧耳倾听的动作,为了证明自己很能干很厉害,孩子们就会用力咀嚼,多吃食物了!
幼儿园案例分析14
幼儿安全事故这个话题是所有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发生意外事故之后责任怎么认定、幼儿园又该以怎样的法律依据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呢?
结合我园“守幼教初心、担学前使命”学习周活动,我园有幸请来了贵州贵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主任律师、贵州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周舰律师为我园教师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让老师们进一步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强化我园教师法律意识,增强我园教师正确处理幼儿园安全事故的能力。
周舰律师从监护权是基于血缘和生养的.关系入手,引导我园教师思考幼儿园与幼儿的关系。然后,周律师向老师们解释监护权的含义,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白幼儿园与幼儿的关系。从学前教育有关规定切入,从法律的角度入手,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白幼儿园与幼儿是教育、管理、保护的关系,而不是监护关系,也不是委托监护关系。
周律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贵州省校方责任保险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各种相关法律法规中,精心为老师们解读有关幼儿园安全事故方面的相关知识。还从幼儿园事故的起因及分类、规则原则分类、无过错责任原则及过错责任原则等向老师们进行详细的解说,以一个个生动详实的案例将法律知识巧妙的融入到幼儿园各种各样的案例当中。
今天,老师们收获了专业以外的宝贵知识。相信通过这次学习,老师们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好的增强,老师们对幼儿园安全事故的处理也有了新的认识。
幼儿园案例分析15
一、案例简介:
延延、乐乐等几个扮演顾客的孩子来到了大润发超市购买了一些东西后来到了活动室的中间空地上,将自己购买的东西一一摆放在地上,然后一起围坐下来进行品尝购买的那些东西,一会儿乐乐站起来说我再去买一些好吃的东西来吧,于是他去超市买来了鱼、青菜、豆芽等物品,旁边的晨晨说这些东西都是生的怎么吃呀,延延接上来说我来把它烧一烧然后再吃吧。但孩子们发现不知用什么来烧了、、、、、、
二、讲评过程
我在游戏结束后的讲评活动中请延延来介绍她是如何玩的,当她讲述到她和几个同伴一起到超市购买了物品后聚集在一起进行聚餐时,我邀请他们到集体前面展示给大家看,这时孩子们的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了,纷纷说着我们中班时到金仓湖玩耍时也是这样的,我们那时地上还铺了一块桌布,人坐在上面的。于是我就请幼儿说说聚餐时的一些事情,这时,延延想起了刚才不能煮东西的事情了,我就请小朋友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帧帧站起来说,可以用我们玩的篮子当成锅来煮东西呀!我就接上去说锅有了,那么,用什么来烧呢?小元接着我的话说可以用纸,我马上就给予了肯定,请小朋友再想想除了之以外还可以用什么,于是,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用报纸、硬纸板、木板等等,我有问到:现在没有你们说得这些东西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这时都愣住了,不知怎么来回答了。于是,我请小朋友找找班内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用来替代的,这时,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平时用的积木、玩游戏用的吸管等等。在师生共同的智慧下有一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了。
三、案例反思
1.从现阶段孩子的游戏状况和年龄特点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教师可利用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开拓眼界,积累游戏经验。经过小中班阶段举行的亲子活动中孩子们进行过野餐、聚餐这样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游戏时将此内容灵活地迁移和运用游戏中来。在玩娃娃家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做饭、做菜的.经验。所以,当有人说生的东西不能吃时,能马上想到了将东西煮熟就能吃了,于是就有了煮东西这个过程。
2.从教师的评价方法、手段与实效来说: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富有创新的行为、结果,教师利用讲评时请幼儿来介绍,并抓住这一小小的创新开展讨论。如:孩子们野餐、聚餐时提供一些辅助的材料如桌布,让孩子们铺上桌布后再摆上物品,营造更好的游戏氛围。当游戏内容逐步深化需要增加一些游戏材料时,寻找一些替代物,逐步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使游戏内容开展的越来越丰富。这样不但能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还能丰富游戏情节,使幼儿在一种直观、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参与评价,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幼儿园案例与分析03-10
幼儿园案例分析07-28
幼儿园案例分析07-29
幼儿园案例与分析(荐)07-06
幼儿园美术案例分析03-22
幼儿园案例分析:吃饭12-28
幼儿园案例分析模板06-29
(推荐)幼儿园案例分析07-29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