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15篇(必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教学反思1
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3、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
学习方法
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历史教学反思2
无处不在的精品- 在2班上辛亥革命一课,讲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我从课件里调出来袁世凯的人物像,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声音,不是一、二个人,几乎是全体学生,我便问:难道这个袁世凯和你们想象中的袁世凯有很大的差距吗?学生们点头,并补充:真实的袁世凯怎么哪么矮小啊?(注,我投影的袁世凯正和一群高大的'手下站在一起)难道袁世凯一定要高大吗?我心里也在问自己,学生们为什么事会有这样的印象呢?接着,我又补充了袁世凯脚不灵便,生有子女三十几个。学生们好像更好奇了,顺水推舟,我引导:邓老师讲的内容都是图书馆里《袁世凯传记》里读过来的,你们与其下课打闹,时间花在闲话,闲心,闲思方面,还不如多读一些历史传记呢,可以增加人文素养。学生点头称是。
也是在这节课上,我介绍了年幼的小皇帝溥仪被袁世凯逼迫下台,可怜兮兮地淡出政治中心。学生们大多也知道末代皇帝,但对于溥仪的经历并不清楚,我就说:学校图书馆空着呢,里面躺着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后半生》,读了这两本书,中国近代的政坛风云,名人轶事也可以窥见个大概了。
又说到黄花岗起义中的林觉民,在屏幕上打出了《与妻书》,我说这是感天动地的信呀,学生好奇,我便翻译给他们:意映我妻,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与你永别了,你现在还是现世的一个人,而我已是地下的一个鬼了。个别学生有所触动了,大部分还没有多大感觉,可能与我设置方式有问,如果配上图像和哀感的音乐,再让感性化的学生朗读,是不是更能打动人呢?思考中。另,我又介绍了《与妻书》的姊妹文: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诸葛亮的《出师表》。
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涉猎书籍,我觉得有必要。
历史教学反思3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谈到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或许影响其一生,终身受益。可往往忽视了老师的某些行为习惯。
就如上节课(视导听的)中,面对学生精彩的展示,我的.鼓励性语言太贫乏了,只是用了几句“你太棒了”,我自己都感觉太俗,但当时不知什么原因随口就这么几句,其实,面对较难的题目极个别同学到讲台展示时我应该多变换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有胆量,不简单!并且你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
可是由于平时上课没有养成习惯,才会出现这种状况,所以老师课堂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真可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影响人格”。
历史教学反思4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
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误区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学。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知灼见,甚至于出现为希特勒翻案,为江青平反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误区三;只见开头,不见结尾。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比较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来证明的东西,因此需要学生去探究。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精神抖擞地搜集资料,搞一些调查研究,对课本、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自然研究的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这反而影响了学生本来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的把握。清晰的历史脉络、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虎头蛇尾”在活动课中千万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误区四: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历史教学反思5
不知不觉间,已经工作一个月了。回想起这一个月的生活,“痛苦”但又充实。“苦”于自身水平的不足,在备课上,耗费了极大的时间和心力。但是这段“痛苦”的生活又收获良多,仿佛又回到了高三埋头苦干的那段时光,不同的是自己不再是一名学生,而是一名教师。总之,这段时间,困难很多但是收获更多。
一、收获良多
作为一名新教师,自身经验和能力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今年又赶上了新教材改革,可谓雪上加霜。一开始拿到新教材的时候,真的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多亏我的师傅和其他老教师的帮助,我才逐渐走出迷雾,逐渐步入正轨。在听师傅和其他老教师上课的过程中,我逐渐对新教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的认识到了自身和前辈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这也鞭策着我未来要多向老教师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老教师成熟的授课模式,利落的教学语言都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在备课上,因为经验不足,在写教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在参考老教师的教案后,我收获颇丰。在备课时越来越得心应手。在备课过程中,我坚持自己独立写教案。因为自身经验的不足,所以这种方式效率很低,而且经常会出现在某个问题上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最后发现是在做无用功的情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新教材的认识。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会多观察学生的反应,观察他们是否听懂了所讲的内容,如果没有听懂的话,我会试着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有时候,在发现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时,会试着在正式授课之前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或者在导入新课时,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听师傅和其他老教师上课时,也会注意学习他们活跃课堂的技巧,这给我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师傅的指导下,在课后,我会注意反思自己授课时出现的问题,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不需要大篇幅的去解释,我会在课后对课件再次进行修改,对于一些学生容易迷惑的地方,我也会在课件上增加相关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二、不足之处及亮相课有感
在讲授习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材料题,有时候不知道从何处讲起,通过听师傅讲解习题,听取其他历史老师的建议,我收获颇丰。但是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多向老教师请教之外,还需要自身更加努力,多刷题,多总结。
此外,因为经验的不足,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耗费了巨大的时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其他优秀的教师上课。关于这一点,我一直在努力希望能提高备课的效率,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
此外,在授课时,由于课本内容较多,所以在课堂上,多是我单方面的讲述,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会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寻找可行的方式,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
在亮相课之后,各位老师针对我上课时存在的问题,都给予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也是前辈们提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讲述的内容过于详细,导致进度过慢,课程难以推进。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因为在授课过程中,一直担心漏掉重点内容,结果导致太过于面面俱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不知道重点的情况。
第二点是在授课语言不够专业。在授课过程中,语言过于口语化,不够专业。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后期做题目的过程中,受老师影响,出现语言叙述上不够专业的情况。
第三点是亮相课准备不够充分,同学生互动较少。没有准备课前问题供学生思考,这也是我自身对亮相课认识存在的不足。在授课时,过于课堂化,没有很好的区分亮相课和日常授课的不同。
第四点是授课内容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深入思考内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各位前辈老师的建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亮相课之后我也在一直进行反思,自己需要多像各位前辈老师多学习,多听课多做题多请教。尤其是上周听了陈兴贵老师的公开课之后,我更加认识到了自身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陈老师渊博的学识,专业简洁的语言,授课内容上的有的放矢,同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三、未来工作展望
在未来的工作中,针对各位老师所提的建议,我会多向老教师请教,努力加以改正。首先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老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教导和指引。如果自身专业能力不过硬,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多向我的师傅和其他优秀的教师请教、学习。
除了提高业务能力之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关注新教材的相关动向,新教材的改革导致我对教材的重难点很难把握,因此需要多关注相关信息,了解新教材的重难点,这样就能进一步改进我的授课内容,避免再出现过于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情况。
除了多向学校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之外,我会多多利用网上资源,搜索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多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此外,我会多和同学们沟通,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学生爱学、会学。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听多学多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历史教学反思6
初二下历史第四课讲《工业化的起步》,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工业的内容与他们平时的生活相距较远,而六十多年前的工业对他们也没什么吸引力,学习很容易浮于表面,以往听讲的情绪并不高。本学期在备课时,我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变。
一五计划的背景两个方面,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结合第三课土改,温故知新,便于理解。工业水平低结合与美国钢产量的数字对比,并把生硬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如中国人均钢产量2。37千克大概可以造一个手榴弹,美国538。3千克大概可造一个坦克。一下课堂内容就生动了起来。学生对中国工业水平有了形象的认识,听讲情绪有了提高。
一五计划成就中长春一汽,老树也能开新花,今天的'解放6,红旗L9能使学生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有全方面的认识,一汽20xx年全年销售额4179亿,连续七年成为全球五百强。而它的成立是在一五计划时,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讲到这里,再问下学生知道今天我们在经历的是第几个五年计划,让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有历史认同感。
在讲交通运输业成就时,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成离不开第一课讲的西藏和平解放。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融汇通,历史不是割裂的一课课知识,而是生动的丰富的内容。学习历史为产是古为今用,以史为鉴。这种历史观要贯穿整个历史教学全过程。
历史教学反思7
今天是实习以来,第一次站上讲台,我上的是九年级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之前在学校实习,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事先总会打好招呼,大家互相配合下,可是这次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之前交流不多,心里一...
今天是实习以来,第一次站上讲台,我上的是九年级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之前在学校实习,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事先总会打好招呼,大家互相配合下,可是这次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之前交流不多,心里一直害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所以一直紧张。我早三天前已备好课,自己在家练了很多遍,但是当自己真正站上讲台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难免的紧张让我语速很快,原本两分钟的导课,我只用了四十秒,到说完第二大部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时,才上了十几分钟,接下来的内容我不得不去好好把握一下时间,到这个时候课堂气氛渐渐活跃,我之前的紧张也消退了。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时引导的欠妥,内容稍抽象,现在反思一下:
1.板书。板书处理的不够好,稍显拥挤,太过细致,今后要注意详略。
2. 时间。内容时间分配不合理,处理欠妥。
3.与学生互动。多多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材内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把握的还不是很清晰,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今后还要多下功夫,不光是备教材,还要吃透教材。
5.心态。紧张导致语速快,教态不是很自然,以后有机会要多锻炼。
我尽最大努力想要做到脱稿,想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尽可能的在旁边引导,限于自己水平,恳请王老师批评指正,多提意见。我以后多多学习,虚心请教,通过实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力求做到更好。
历史教学反思8
一、丰富初中历史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感兴趣,他们才能具有学习的动力,进而才会产生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的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史料,运用既丰富又形象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强烈求知欲望,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远古人类的讲课时,教师可以搜集那些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关的史料,除课本上所附的图片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有关远古人类的头骨复原情况,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多种史料有序的向学生展示,再加上教师风趣的讲解,那么,学生就能够形象的了解“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
二、推动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受到历史课时以及篇幅的限制,某些问题上不会给学生提供完整充足的内容知识,只做出结论式的评价,使学生难以理解,再有就是学生对这些枯燥单调的结论式评价没有兴趣,更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然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内容,就得需要教师运用史料来解决,适当地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鸦片战争开始后,我们中国人民为反侵略而采取的一系列反抗战争以及战争过后所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直观丰富的史料展示在学生面前,很清楚地了解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使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教师分析,讲解具体的史料过程中,枯燥而抽象的历史概念被直观形象的解释开来,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发散全面学习
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来说,发展能力的目标不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的。
例如,在讲到辛亥革命时,怎样让学生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正确的看待历史发展。史料A: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人曾翻译一本名为《平民政治》的书籍,但后来他决定更名为《共和政治》后进行出版。有段时间《国粹学报》不太畅销,但在更名《共和杂志》以后,却变得非常抢手。史料B:辛亥革命之后,绿营制度并无太大变化,当值的,仍照时到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依然将马养于家中……首先让学生对史料进行思考,分析,史料A反映了国民初期盛行的共和观念,反映出在中大城市发生的现象;史料B反映了辛亥革命未给那里带来什么变化,反映出在一些偏远县城发生的现象。学生心理开始一定有些疑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当中的'影响力并不平衡,深入人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分析史料,要全面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来综合考虑历史事件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四、合理运用历史史料,实践“度”的把握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为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选择性的运用一些史料,但是要注意使用的“度”,不可以忽略了历史教材。历史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都是学习的重点,由于篇幅或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师选择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史料来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也得注意不能够过多的运用史料,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中心偏离课本,致使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适量的史料贯穿于教学当中,才能恰到好处。
五、优化选择历史史料,实现针对教学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形象直观的音像史料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助于理解史事以及历史概念等。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教学,运用史料也得有所侧重。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着重运用音像史料,针对初三学生,随着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中考的情况所需,着重引用文字史料。只有根据初中学生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的选择史料,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反思9
高一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结合这次考试成绩、常规教学活动以及毛书记在段考分析会上的讲话,对前一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次段考就我自己的成绩来说,比上学期期末考试相比,有所下降。尤其是二班的成绩非常的落后,平均分比其他平行班级来说相差是比较大的。三班的培优工作不够理想,前五名没有比较突出的成绩。一班平分生,出现低分的同学较多。总的来说这次考试不很理想。具体分析如下:
教师方面:
1、通过几次大考我发现,平时在备课中,做题中一些比较细小的知识点,一些在部分资料的试题中所出现的小的知识点,在上课的时候相应的也补充给学生,但大型的考试基本上体现不出来。这样以来,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平时复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不容易体现出什么是重点,什么是要求背诵的内容,造成了草木皆兵的局面。
2、课堂教学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巩固时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及时复习的话,对学过的内容就很容易遗忘。还有就是,课程赶的过快,在每节课前,很少对学生就上一节的内容做一提问,这样就很难督促学生在课下去主动的读背,容易造成松懈的局面。在作业批改方面,对批改过的没有做完的同学,只是在书上附以相应的语言文字,没有去再次的收交复查,许多学生又表现出了太多的惰性,结果很多时候学生根本就不去补。长期以来的话,学生就容易懈怠历史这门学科。
3、没有能够去与学生交流,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就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对学生关心不够。再次就是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引不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4、就自己来说,还没有充分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没有能够沉浸其中,这一点也是以后改进的一个重点所在。
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强,要求重点背诵的`要点,还没能够掌握。考前重点强调的要点,尤其是段考最后一道大题15分,我把答案都写在黑板上,但部分学生仍然没能掌握或者是记忆混淆,造成了大量失分,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还有就是卷面中的一些习题曾经练习过,但学生仍然做错。
2、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容易产生惰性。如果你要求严格了,逼着他去读去背,对他催促的很了,就容易出成绩。如果你平时要求的松懈了,就不容易引起他们的重视。所以说下一阶段的工作,这个是重中之重。
总的来说,前一阶段的教训是深刻的,通过这次段考也使他们暴露了出来,下一阶段就是要去真正的落实。从细小处去挖掘去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一定要打好会考和期考这两次战役,从而展现自我,实现自我!
历史教学反思10
本学期,带高二三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高一一个尖子班的历史教学,一周共15节课。课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却特别累。尤其是高二历史教学倍感吃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这一周教学感受:
首先在备课时,特别是第一单元内容,备课起来总感觉无处下手,
对知识点的处理把握不住,备课起来很苦难。思想史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内容比较的抽象,时间又比较的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第一单元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哲学的内容,讲深了,学生还没有学过哲学,根本就无法理解;简单处理,学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学学过后,我想第一单元的内容教与学都会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课,一周5节课(包括晚自习),上完两节内容,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对某些问题还是很难理解。
感觉比政治与经济史的学习还要难。期间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所以上课时感觉有种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堂大胆展示”,改变原来课前不愿意预习、懒于预习的状况,同时以各种方式去检查与敦促。几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与我聊天时,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课前预习,课上敢于展示对学习好历史的重要意义。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意课前预习,不愿意课堂去展示,与同学去讨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估计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我对他们与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讲述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我深感学生对必修1、2知识的遗忘程度严重,因此还要加强对必修1、2知识的复习与回顾。
这就与课前预习有很大关系,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复习回顾相应的与之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必修1、2的内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针对此,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必修1、2内容的复习,准备每一单元开始时,先把必修1、2内容进行复习;单元结束时,再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归纳,以便学生能从宏观上,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搞清楚知识点前后关联。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现实中能不能实现,也深知这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对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们的指点。
以上是一周教学工作来的一点肤浅认识,同行朋友们可以在此谈谈你们是如何处理必修三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便学习。
历史教学反思11
一、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校、学生等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
2、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花费不少时间来介绍唐中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拼命赶进度的现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也无法开展。
3、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是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总之,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这就需要老师做好教学准备。
二、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新的知识。
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了学生的课前知情权,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显得很被动。而开放式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有的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可能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而且学生能够在课前将所知道的知识等进行充分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的下一次课前探究做好准备。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习尽管很有兴趣,也乐于听讲,尤其对历史故事、历史典故等特别感兴趣。但是,高中历史学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兴趣、课堂的气氛热闹等上面,而应该注重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历史学习方法。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讲述讲少了,学生的探究、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相对多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等旧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课堂教学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足量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有效地延伸到课外,使每个学生获取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课后开放,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某一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相信学生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制订课后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等。
4、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的综合
历史课的特点在于既有大量需要准确记忆的内容,又有诸多需要理解领悟的东西,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而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和理解历史的事实与规律。在这方面,我最成功的方法就是少下结论,多提疑问,少进行灌输,多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去理解历史、把握历史。
历史教学反思12
新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大幅度降低,重点更加突出,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沿用过去旧的习惯“学”教材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显得十分单薄。其实,新人教版历史教材是支持我们创设教学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丰满,视野更加开阔,效果更加理想。
教学反思与探究: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
4、教学形式多样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讲学”,由扮演“孔子”的同学向学生传授“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还对两个性格相异的“学生”传授不同的处事方法,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体现主动学习,也体现合作精神。
②画画。
如画“山顶洞人的一天”,要从中体现出山顶洞人的生活、社会或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的同学画出了男的出外打猎,女的在山洞里做衣服、做饭、带小孩、穿项链……既反映了古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现代生活的影子,通过老师的点拨,大家也了解了古人类的生活实在是很原始的。
③ 讲故事。
④辩论和竞赛。
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哪家的观点在当时更有用,哪家的观点在今天社会更适用。假设一个现实问题,如“针对破坏校园班集体环境的现象,用哪一家的观点处理最好?”进行辩论。再如两组学生扮演秦汉时期的.文人,两组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文人展开历史成语故事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两组学生都要主动收集资料,并作归纳整理,既主动学习,又有群体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⑤ 展示历史模型、图片与资料、小制作等。
如在学习“青铜器”这一内容时,我们在课室里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课室的墙上展出几十幅精美的青铜器的图片,上课时由学生作讲解员,带领大家如同走进了青铜时代,欣赏青铜文化。
又如学习“甲骨文”这一内容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甲骨文”,同学们在家长的支持下,把煮过的牛扇骨、猪扇骨、乌龟甲洗干净,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号。上课时,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小制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说:“很难刻,刻了三个小时才完成几个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么来刻的?”“看见许多蚂蚁、苍蝇来吃骨片,不知这些骨片是怎样保留下来的。”有的说:“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几天就发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来保存这些骨片的?”还有的说:“那些字很怪,我一个也不认识。”之后,我们还进行了解读甲骨文的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创设的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不断完善。
5、设计多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极思考探究
例如: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的争霸问题时可将课文设计成需要探究的问题:
第一、面对现实形势,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第三、研究课文内容,分析当时的平民和富人会支持哪一方,为什么?
第四、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历史的结果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编排紧紧衔接,形成一个思维递进的程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问,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力求难易结合;但要注意,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或深或浅,或缺乏针对性的提问,都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如:学生学到“屈原以身殉国”时,老师讲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多数学生认同,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但有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更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国家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是软弱的表现。教师应因势利导,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鼓励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用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思维。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难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7、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8、开展课堂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讲奴隶社会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好,还是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好?奴隶社会对历史有什么作用?”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原始社会不进入奴隶社会,好不好”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教师却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扫清了道路。如何让新历史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是生力军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方式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总之,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新教材对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够帮助教师很好的整合知识,引导与点拨学生,驾驭开放性课堂,达到课改的要求。
历史教学反思13
历史性文本是中华文学的经典。所谓的经典,是指其为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
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性文本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故事背景方面,都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每当面对此类文本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学趣骤然降低,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学习状态。
故,如何有效地发挥历史性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得不成为了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无独有偶,我有幸听了周老师的《长城》一课,让我受益良多,现结合此堂课,浅谈一下自己对教学历史性文本教学的几点想法:
1、课前重积累:
即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前,许多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面对历史性文本,我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如这篇课文教学前,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长城”课前收集资料,通过翻阅课外书、采访、上网等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事实。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性文本的兴趣。
2、课中重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尤其是对于历史性文本,由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背景了解是甚少的,很难有效的投入到此情境中,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身临其境”,同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在这堂课中,周老师那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怪,整堂课上时时让我们欣赏到了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动人姿态。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而孩子们的“情”一旦激发,他们口中的答案必将是一个个预想不到的惊喜。“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课后重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为了实现实践的有效性,周教师就针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课外实践题:请学生们去收集“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的有关书籍。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相信学生定会做很多自己愿意的工作,如到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历史教学反思14
所谓双语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逐步导入、部分渗透地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世界历史的教与学,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在初次尝试过程中,我考虑了两方面的因素,并就此采取一定的措施,力求让初次尝试有所收获。
一、学生方面:学生的英语基础。由于使预备班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有限听说读写能力不强,故不能教授一些搞难度的历史双语知识,因此,我运用了一些多媒体的手段,尽量简化英语术语,提高他们的兴趣。我以中文课本为依据的汉语教学为主体,引入历史专业的词汇、历史事件名称等关键词,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使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英语。另外,还印发一些英语资料,学生通过英语资料的阅读来感性地、直接地了知识体系。是另一方面,我想如历史双语教学提前介入,既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英语资源,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样双赢的事何乐而不为?在此次课堂教学中,我交替使用中英文,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结合日常的教学,适时地将英语整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先将一些通俗易懂、生僻词较少的原版教材和历史事件用英语教学,采用幻灯的形式用英语向学生介绍,注意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由于语言滞后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二、教材的基础,编选合适的教材。考虑到学生接受程度和可操作性,我选用了开设历史英语讲座,TheFirstChineseEmperor---Qinshihunag并采用了一些外国的历史材料。让学生能够从另一种角度来认识历史,了解外国历史学家怎样看待本国的历史,看待中国这一位大的`历史人物。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长平之战,我先让学生观看了这场战役的动画,然后用英语讲解,最后让学生完成有关内容的填空,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汉语与英语整合。以大道双语课的目的。此外,我截取了部分的录像已达到直观了解。并就此展开讨论。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高涨。有部分同学,用英语来回答。
当然,由于初次尝试,仍存在不足之处,历史的知识却乏整体性,今后再此方面应有所改进。
历史教学反思15
在我们进入新课程期间,我反思了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了以前被视为新课程理念经验的观点和做法。现在,我总结反思中获得的经验,以鼓励我的同行。
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主角,改变现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向导。
(3)教师应该走出“教师尊严”的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材
应在教学中“活”起来。
三、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主要行为表现和行为基础进行批判性调查,通过观察、复习、诊断、自我监控等,是一个肯定的过程,支持和加强,或否定,思考和纠正,“学教”与“学学”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构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必要的高度,并对随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习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在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07-30
历史教学反思07-02
历史的教学反思07-22
历史教学误区的教学反思12-11
历史教学优秀反思12-12
历史教学反思【热门】12-04
【推荐】历史教学反思12-04
历史教学需要反思12-10
【精】历史教学反思01-31
历史教学反思【热】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