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4-07-30 14:29:18 科技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论文15篇[荐]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技创新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技创新论文15篇[荐]

科技创新论文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一直以令人震惊的高速向前飞跃,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因为整个世界都在进步,一旦自己稍有懈怠,哪怕是进步的速度滞后于世界进步这个大潮流,就会被这个世界狠狠的抛在后面。而一旦无法泡在世界潮流的前沿,那么结果是非常明显的,“落后就要挨打”将是一个永远都颠扑不破的真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当中,落后,那意味着的将会是其他各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欺压与剥夺。尤其我们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处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地位,所以我们更加迫切的需要积极努力的发展自己,只有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上来,我们才能真正以一个泱泱大国的身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国家要想迅速发展并且能够走在世界的前沿,并不是口号要喊得多么响亮,也不是我们要多么拼命努力,要知道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科学技术当中创新又是出于其最核心地位的。所以说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创新有四个基本术语:创造、创新、发现、发明。

  创造,创造是人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活动与实践行动。“新”是创造的核心。如发现新事物、总结新规律、提出新问题等等;发现,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发现前任未曾发现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规律。比如找到一处新矿产、发现一种新元素、发现一种新规律等;发明,发明是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观点、新理论等。发明的成果不是自然界本来存在的,而是经过人耗费脑力、体力设计或制造出开的比如设计一种新产品,制造一种新材料,开发一种新工具等;创新,创新就是弃旧图新,它包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其商业化、产业化的创造实践。创新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科学实验当中。

  我所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尤其需要一种创新精神。机械创新的特点有:独创性、实用性、突破性、多向性、连动性、突变性等等。机械创新需要我们注意观察生活,利用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进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

  利。说到大学生机械创新,就不得不提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为“幻·梦课堂”;内容为“教室用设备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我们根据对日常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或根据对未来若干年以后课堂教学环境和状态的设想,设计并制作出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机械装置。

  我们的课堂、梦幻般的课堂。我曾想过:每次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一边在讲着,有时还需要擦黑板,感觉老师好辛苦,甚至得职业病。因此,我想设计一款全自动黑板,利用简单的机械为老师完成擦黑板的工作。利用机械连接,制作一个机械手,手的一端是黑板擦,设计固定轨道,当黑板需要擦的时候,老师只需要按动一个按钮就可以快速将黑板擦净。我也希望能有一种自动化的学生桌椅,它能根据感应,利用机械完成自动打开和关闭座位,这样就可以充分节约教室空间,方便教室管理及卫生打扫。而课桌部分会感应同学上课时是否趴在桌子上睡觉,进行机械震动用来警戒大家上课不要睡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表明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想我要结合自己所学的机械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多思考,努力创新。我相信:创新使生活更美好!

  课程总结:通过机械概论课的几位老师给大家介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让进入大学刚接触自己所学的专业的迷茫的我们对这门专业有了初步了解。了解了机械的发展、控制、创新等等,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自己专业的热情。

  改进建议:要是能有更多的互动,带动同学,激发兴趣,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技创新论文2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

  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大力研制开发节能环保型技术,走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就成为实现绿色国防、绿色国防科技工业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价值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党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的理念与生态经济学的理念逐步地结合,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用生态化的技术替代传统的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价值国防科技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要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今各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技术的同时,我们仅凭现有的资源是难以应付未来的战争,难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云川在20xx年1月8日指出,20xx年国防科技工业将在全系统列出30家重点耗能大户和30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开展降耗减排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并严格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环保评审,加强降耗减排工作,推广综合节电、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等提升节能和环保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直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永续发展的要求。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模仿创新就是企业学习,模仿其他企业先进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改进,完成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创新;引进创新一般指企业从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身情况为我所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即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

  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推动模式和双重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拥有某种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产权明晰;需求推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自身利润来考虑选择是否进行某种技术的研发,以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主;双重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的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划分为计划组织

  模式、自行组织模式和联合组织模式

  计划组织模式是指由企业外的组织(一般指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自行组织模式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组织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模式是指政府对创新任务的确定和创新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按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程序可将技术创新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

  线性创新模式所包含的三种类型一一科技推动型、市场拉引型和计划推动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创新活动自始自终都是在本系统内完成的,而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都是非线性的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预期模式和随机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可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现行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完全竞争模式、计划创新模式和混合创新模式。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

  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范畴、生态平衡理论范畴和生态效益理论范畴,可以将技术创新模式重新划分为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和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

  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创新属于人的行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要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客观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的因素,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要始终贯彻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观念,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要看到长远利益,从而保证新技术对未来环境是完全无污染的、完全环保的。

  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面对日益扩大的需求,人们从生态中获取物质将越来越多,而面对有限的生态资源,我们不是靠限制经济的发展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研宄和开发出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更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新型技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永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权衡技术创新的利弊得失,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的相关理论,在优先考虑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暂时容忍新技术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再使这种污染不断解决得到解决。例如,目前各国都在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发射的各种卫星。这些卫星在废弃以后势必会对太空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生态化抉择

  为了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综合研宄,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那些“放开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比如军需生活用品生产等一般军用技术,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使其选择生态型即合作或模仿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减少国防开支,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限制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比如钢铁、船舶等允许地方企业进行参与的技术,应根据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选择亚生态型的合作或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其中的高科技和核心技术,由于其特殊性可以产生垄断效应,应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对于“禁止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要实行国有制,如航空航天、核武器、导弹、潜艇等战略武器制造等国家严格禁止泄露的尖端技术,考虑到特殊地位,其技术创新模式一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同时也是非生态型的创新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已逐渐成为国际间竞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动力。然而,为了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加强国防工业企业的能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对国防军队建设中的那些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在国际局势急剧变革的今天,应该采取亚生态和生态型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了加速我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努力。

  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各大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重视R&D能力培养,建立自己的R&D机构。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研宄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的中心在企业。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宄机构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要有科研管理机制。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研发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科研活动客观规律入手,建立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一大批由政府部门转制而成的企业集团实体化、大型化,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方式组建新的大型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院所改变目前的游离状态,真正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心,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我国大型企业的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论文3

  一、多维构建能力链,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形成结构洞优势的创新能力

  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结构洞的形成会阻碍有效信息在企业中的实时交流,限制创新能力的形成。企业可以从组织扁平化、搭建信息桥和引导非正式组织间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内部结构洞对创新能力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观点“创新更多地来自于那些对不同部门和领域都有了解的人”。企业结构洞的占据者应为结构洞两边搭建信息桥,有效促进信息在结构洞成员间的实时交流,弥补结构洞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营造发挥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作为创新型企业,仅仅获得信息与控制优势只是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业还要构建一个益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开发最大的障碍就是企业员工在既定的机制里容易产生同质化的思想意识,使企业逐渐失去创新性。个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个性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个性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企业员工发动创新思维,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文化有了包容性,企业员工没有了因创新失败受挫的顾虑,会更愿意提出创新和实施创新。另外,在企业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会有丰厚回报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将这种文化作为显性文化反馈到员工之中,让员工参与产品生产和体验,让员工每个阶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报。所以,个性、包容、以及提升员工参与感、成就感与满足感的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创新型企业构建其企业文化的方向。

  (三)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都是十分宝贵的,很多竞争活动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和更宽阔,就必须花大力气开发创新人才,创造创新优势。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打造创新人才队伍,包括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计划被很多国家和企业提上战略的高度,可见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企业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几年的时间里推出了miui系统、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在几年时间里推出成本定价、抢购模式、社会化营销等基于网络的集中全新营销模式;在几年时间里完成了小米手机/平板与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小米路由与小米电视/盒子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小米手机/平板与小米电视/盒子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并基本完成产品血管脉络的构建。这些快速的、高质量的、深入人心与市场的创新活动就是来自于小米公司对每款产品、每项业务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强人的策略,也就是引进顶尖的行业人才来执掌,保证核心团队没有短板。企业除了引进人才之外还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培养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能够更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熟悉企业产品或服务内容,更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并且企业培养起来的人才对本企业有更多的依赖性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培养一批有素质、有技术的人才群体,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变革创新。

  二、着力搭建创新链,加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创新链是

  “三螺旋模式”的实施工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人才少,可以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创新链,实施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下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风向标,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创新链要以国家意志指导或者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其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现主要存在于以国家意志与机制安排的方面;由于它有利于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有利于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而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创新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基于企业的协同创新,不同于基于国家意志的协同创新,没有后者那么大的波及范围与强大效果。基于企业的协同创新,就是企业依据自己的创新项目,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展开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创新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地作用于市场而换取利润。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是搭建创新链的主体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应与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职能、不同主体积极协作,合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工作。首先,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特点,跨行业完成技术创新,形成产业合力。因此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学科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组建不同形式的联盟体系,完成创新飞跃。其次,企业内部在机构设置上应设立单独的部门负责科技协同创新工作。例如可以设立协同开发部,下设协调组和专家技术组;协调组负责与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或主体联络协作项目的经费、人员构成、协作任务等事宜,专家技术组则负责协作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相关科研工作。再次,争取多渠道财政支持,针对协同筹备、合作研发、推广应用、成果产业化等多个环节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最后,建立以项目细分为主导的绩效考评制度,对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考评进行宏观设计、微观追踪,加强项目引导、质量监控和评价监督等工作。

  三、积极促成专利链,推动企业创新成果共赢

  专利链是“三螺旋模式”的外围突破力量。目前,我国虽然是知识产权大国但不是强国,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仍较小,而且绝大多数的发明专利由于不具备必要专利的属性而难以被吸纳转化为技术标准。就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现状而言,很少有单个企业能够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因此企业间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专利联盟模式正好体现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形式,也成为“三螺旋模式”中专利链的建构主体。专利联盟是企业之间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以一组相关的专利技术为纽带达成的联盟,联盟内部的企业实现专利的`交叉许可,或者相互优惠使用彼此的专利技术。这代表某一领域先进技术的多个专利拥有者通过交叉许可组建成专利联盟,有效弥补了我国单个企业现有创新实力不足的现状,使企业拥有技术标准制定机会、实现创新要素共享机会、获得创新机制建立机会,从而促成新的创新优势。在创建企业专利联盟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在创新联盟中建立一个核心创新企业做主导或者以行业协会做主导,多个创新骨干通力协作,其他创新企业协同执行的专利联盟模式;另一方面,专利联盟在专利产生过程中就要进行合作,完成技术上的深度联盟,并且在自我创新提升、协同创新建立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以保证联盟的牢固性和持续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构关系

  能力链基础地位的稳固、完善,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源动力。企业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断提升,才能保障企业科技创新的坚实地位,产生共赢吸引效应,促使创新链、专利链的形成。创新链、专利链的构建应围绕能力链的发展而展开,又体现能力链的带动性。创新链是能力链的进一步扩展。企业首先只有具备了创新的自我成长实力,才能在协同创新中得到优质合作伙伴的青睐,具备协同创新成员的条件。另外,企业创新活动是一种高成本、高水平的企业活动,协同创新一方面使企业摆脱了经济实力、创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业走出了自我创新的小范围禁锢,更符合我国大部分创新企业的发展现状。现在中国的高新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高新企业的产业规模、技术积淀、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企业在完成创新的活动中要积极的寻求合作伙伴,为创新活动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技术人力支持,虽然协同创新会使企业支付一定的经济报酬,但却为企业实现创新的及时性和优越性提供了保证。同时,协同创新使企业与其他研究机构拥有了技术、知识、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机会,能够使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异质知识和技术,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人员的知识领域和创新能力。专利链是创新链的一个递进形式,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机制。专利联盟在创新协作方面涉及的合作范围更加的广阔,它跨行业、跨区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业和机构,是一个开放性和开阔性的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创新的协同合作,而专利联盟则实现了一组创新的合作,这对我国企业以捆绑式的方式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竞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在国际上产生更多的中国技术标准带来了机会。专利联盟比协同创新更加的复杂和开阔,但是协同创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经验、形成机理却能为专利联盟的组建带来较多的经验和启示,并且能有效地弥补专利联盟一些合作机理的缺失。

  五、综述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三螺旋模式”体现了能力链、创新链和专利链三者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多重互动作用。该模式强调了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形成一个螺旋状的联系模式,这种缠绕在一起的螺旋由能力链、创新链和专利链三个基本方面构成。能力链承担着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创新链是知识和技术的源泉,专利链则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三个方面保持原有作用的同时,每一个又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结合,角色互换多样,多边和双边沟通灵活,由此形成持续的创新流。

科技创新论文4

  一、引言

  当今,传授知识并不再是社会对大学的唯一要求,代之而来的是传授知识、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高校这一职能的转变,要求高校的校办企业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教兴国的战略服务。目前,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企业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科研活动对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了一批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企业创新团队,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目前就团队理论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文利用多智能体协进化机制原理与方法来指导建设科技企业创新项目团队,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多Agent的概念及特点

  (一)多智能体的概念

  Agent也称之为“智能主体”,起源于人工智能(AI)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用于分布式计算领域,它被看成是驻留和流动在环境中的,可在环境中“感知”,解释“感知”到的反映环境、自身、其它实体的状态,具有一定智能的硬件(机器人)的和软件的任何实体,而多智能体,是多个Agent,且具有交互和自治能力的智能体社会。

  (二)特点

  自治性:Agent可控制自身的行为。

  反应性:Agent对环境的变化感知和及时反应的能力。

  协同性:单个Agent不能单独完成全部任务,必须与其它Agent或人进行交互,实现自身或全局任务。

  主动性:Agent有一种导向目标的行为能力。

  差异性:这表现两个方面:其一,Agent设计的异构,不同的Agent能力有所不同的。其二,Agent目标的异同,不同Agent代表了设计者利益的差异。

  多Agent具有分布性:各个Agent的计算是异步的,缺乏控制全局的中心。

  多Agent具有动态性:环境的内因及Agent间的行为,会让环境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导致环境到达非期望的状态。

  多智能体具有开放性。

  三、多Agent的协作机制

  (一)协进化机制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物种面对有限的资源,它们以竞争与合作方式才能获得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它们以竞争与合作方式进行交互,物种得以进化和改善,且进化过程也彼此影响以相互适应,称这个过程为协进化(Coevolution)。

  对于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注重合作型协进化,也就是说,有利于群体间合作的个体,其进行适应度加强,以便促使群体向着宜于共同适应和相互合作的方向进化。因此,合作型协进化是让多Agent间产生合作行为的极佳方法。

  (二)多智能体合作学习方法

  多Agent合作学习是合作型协进化的方法之一。

  1、信息共享机制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智能体在一种缺乏全局控制中心的环境中,Agent之间需要共同协作来实现自己的局部目标。它们通过得到彼此的有关信息等方法来使自己制定行为策略时起参考作用,也可能影响Agent的行为决策。这些都需程度不同地依赖于智能体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2、黑板模型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Agent间协作解决一个问题时,共享问题求解空间的一个方法是黑板,每个Agent都能看到黑板。求解开始时问题和初始数据记录到黑板上,每个Agent都能通过看黑板共享其它Agent的'经验知识,从而找到求解问题的机会,若其中一个Agent发现黑板上的信息可充分支持他进一步求解问题时,随后在黑板上记录他求解结果,而新增的信息又有可能帮助其他Agent继续求解。重复该过程,直到问题彻底解决获得最终结果。

  四、多Agent的合作与协调进化机制对创新团队的建设的启示

  多Agent的合作与协调进化机制中,对于个体适应度的评价是这个协进化算法的核心。提高个体适应度的方法很多,如:“共享”等等。我们可把创新团队视为多智能体系统,因而,要建设高效的创新团队,其团队内成员间、团队与外环境间等的协调发展是很重要的。作为创新团队一定要具备如下条件:

  (一)共享目标和计划

  统一与共同的目标是系统能够集中调动它的资源和将所需的各个局部组成一体的能力,是子系统之间能够双向沟通,能够最大限度地学习、创新的条件。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目标的不确定、方向感的缺失使企业高层与中层之间,中层与基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沟通的断裂,并由此引发价值观的分歧,从而导致企业整体计划、目标、团队建设的失败。

  (二)共享信息资源

  首先,通畅的信息互动与沟通。团队内部互动沟通的程度直接影响团队自组织工作的效率。其次,内部知识和环境资源共享。团队成员之间只存在获取信息上的差别,要通过加强交流,共享包括创新的点子、体会、各种研究资料等等在内的资源,提高团队总体水平。

  (三)队员结构的有意义差异使知识共享更高效

  团队成员有意义的差异是工作涌现创新性重要因素。差异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个性的倾向性、知识层次、年龄结构、经验多少、性别、经历等。团队要注意知识的交叉互补性、技能的多样性等方面的因素。但这些差异有时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并非真正的有意义的差异。有价值的差异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可能在特殊的情境下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团队人力结构配置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团队中挖掘差异和补充有意义的差异。要使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协同、知识共享,人力结构中有意义差异存在是必要的。

  (四)基于黑板模型的协同工作

  首先,任务的协调分配,在协商气氛中,根据队员的特长合理安排任务,要做到分工明确,任务清楚。其次,在工作中要共享的问题求解空间,协同完成任务。

  (五)共享团队精神

  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需要相互理解、协作、努力工作的精神状态,被称为团队精神,它是团队工作的动力加速剂。其基础是尊重团队成员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协同合作是团队成员之间核心,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团队成员追求的效果。

  (六)共享激励与约束机制

  任何系统的运转都需要动力,没有动力的推动则系统难以运转。把激励的程度与目标的完成结合起来,有增有减。

  五、结语

  一个团队要达到有效组建、和谐运行,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标,要有合理分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共享团队内外的各种资源,使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协同配合地工作。同时,还要倡导团队精神,有效地处理好队员与团队带头人的关系,处理好团队队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团队的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众人之长共同打造高效的科技企业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论文5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自20xx年10月开园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浙江省农业人才创业园、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20xx年2月份被授予杭州市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领头雁,余杭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正是中心与高等院校、高等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人才、积极培育一批走产学研路子的科技型农业企业等强化科技依托的一系列举措所产生的良好结果。

  1发展背景与现状

  余杭区区委、区政府于20xx年5月提出建立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20xx年6月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余杭农业如何适应国际竞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农业开发区为此探索路子。二是余杭撤市建区以后,如何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为此探索路子。三是“创业在杭州”,余杭如何面向农业高科技人才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引入、孵化、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品,加速余杭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推进余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目前,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首期3.2km2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六通一平”水平;重点开发了名优小水果种子种苗开发、特种蔬菜引种示范推广、彩色苗木的引进、无土草坪研发、果蔬农产品深加工等项一系列高新农业产业;建立了较强的科技依托体系,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从相关单位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园区科技顾问,入区的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都拥有一支基础好、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并且在其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主要所做工作

  2.1科学论证,正确定位

  根据农业发展趋势、专家意见和余杭的实际,园区定位为集科技型、生态化、观赏型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园区发展方向定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都市型效益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载体、外向型农业的展示窗口、休闲观光农业的胜地。

  2.2创新运作理念,规范合理运作

  中心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作机制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农业高科技的引进、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产品按市场定位、效益优先。

  2.3注重基础建设,提供硬件保证

  20xx年3月中心全面启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积投入各类建设资金8500多万元,目前中心已完成了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或项目的快速启动、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加强科技联姻,实现强强联合

  中心需要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而高等院校需要科研成果的辐射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达到双方共赢目的。自开园至今,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同时区政府在资金上向入园企业倾斜,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并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中心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书,租地33.3hm2亩创建了“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组建了以5位教授出资的“杭州格林森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有效地辐射推广了大量园艺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组建农企孵化器,增强企业凝聚力

  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新农业人才。通过利用孵化器平台可以有效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风险资本对在孵企业股权投资;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在孵企业的金融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加快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人才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2.6培训推广一起抓,促进成果辐射、推广

  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应用科技培训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建立了科技培训服务区;二是聘请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培训当前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培育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实用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员,从而真正使农业技术推广到企业各个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村;三是培训内容力求实用,农民最实惠的,中心安排的培训内容都是农民听时就能用的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

  3下一步发展思路与对策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逐渐被社会各界看好。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离其发展目标:全国有影响、有江南特色、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园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区委区政府下达给园区的初期任务:到20xx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要实现观光收入100万元、农业产值1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0亿元,离这个初期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3.1加强“双招双引”工作

  把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着眼于“高、新、外、大”的农业高科技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宽视野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活动,把高等农业科研机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高新农业科技项目引入园区,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3.2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单位合作

  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同时还应引进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与它们的全方位合作,建立一个较为全面、权威的外部智力支持体系。

  3.3做强做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孵化功能

  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加快其成果转化。园区将加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硬件建设,建设一定规模的科技综合楼,解决种养殖高科技农业企业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建设一定规模的专家楼,使整个园区的孵化、产业、生活服务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3.4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中心将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需要,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设计详细的运转规划,建立由政府、企业以及其它风险基金组成的培训基金组织,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产学研、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达到农业产业化、技术高新化、质量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力度,做到现代农业生产与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目前,园区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绿化、果树种苗、农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格局,已初步具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条件。在今后的几年里,园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成立专门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导游介绍、生态停车场的建设、图片展示、餐饮茶点、会场服务、农产品旅游销售等服务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论文6

  一、针对公路工程科技档案形成特点,确保应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归档。

  确保应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归档,其关键是搞好建档管理工作,而建档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实现“三纳入"。即把建档工作纳入工程技术人员职责,纳入计划管理,纳入制度管理。公路工程工作各个环节形成的应归档文件材料全部归档,并非一件易事。首先,科技文件材料从形成到归档,有一个从零星分散到归类集中,由凌乱无序到条理系统的过程。其次,_些工程技术人员为了随时利用方便,或为了技术竞争等原因,不愿把自身形成和文件材料归档。而文件材料归档是保证公路工程科技档案完整、齐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要针对公路工程科技档案工程项目多、工程档案形成分散、涉及环节多等形成特点,采取针对措施,确保该归档的文件材料完整、齐全归档。一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把工程文件和图纸的收集、整理、归档作为制度的必要条款,在签定工程合同时就应明确:凡档案资料不完整、不准确的,公路工程不予验收。同时,在工程竣工验收时指派档案人员参与验收档案资料。二是根据工程实际和基层施工的特点,建立基层档案员队伍,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三是在工地现场配备兼职资料员,明确其岗位职责,使档案收集工作与工程进度同步,工程竣工后由资料保管员将资料整理、立卷后移交档案部门。四是增强全员档案意识,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档案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体工程参与者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保证在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档案齐全、完整地收集归档。同时,严格搞好归档前文件材料的鉴定工作,是保证应归档文件材料归档的重要措施。归档之前,对收集积累的文件材料应认真严格的鉴定,保证案卷质量,保证该归档的全部归档。

  二、档案人员应熟悉库存,准确提供利用。

  由于利用者对公路工程科技档案的内容不可能做到详尽了解,在查阅图纸、文件时,常常会有一些问题或疑惑。因此,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要跟上利用者的要求,既需要熟悉公路工程业务知识,又要熟悉库存内容,不仅要熟悉本单位公路工程科技档案的数量、存放位置、档案编号,而且还要学习、掌握公路工程科技档案的内容、形成过程、完整准确程度、变更修改情况及它在工程中的价值。这样才能准确提供利用,从而充分发挥公路工程技术档案作用。

  三、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档案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的"你查我调”的调档工作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为用户找档案,为档案找用户。一项公路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往往需要借鉴和利用既往的基础资料,这就需要参考利用大量的`工程科技档案,档案人员应该主动地适应利用者之需,通过对档案资料利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掌握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的需求利用的方向,做好提供利用的准备,最大限度地满足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的需求,迅速、准确、方便提供利用。同时还应简化利用档案的手续,消除人为障碍,方便档案利用者。同时,应根据公路施工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情况,主动上门提供一些服务项目,如上门收集设计、施工文件资料和办理底图归档;上门催促到期未归还的档案资料;上门了解设计、施工一线对档案部门的急需,把急用和下发的规范性工程科技文件资料主动送到利用者手中。

科技创新论文7

  园艺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后整合以前蔬菜、果树、观赏园艺等专业后形成的“宽口径”专业,据统计全国有60多所高校设置园艺专业。近10年来,各高校园艺学科不断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建设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大提高。纵观高校园艺专业的发展历程,其人才培养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xx年,是“宽口径、广适应、重基础”园艺专业整合形成阶段,这阶段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是“拼”,即将原来“蔬菜、果树、花卉“分开设置的课程尽量整合在一起,如人才培养观念上是培养掌握了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知识的“通才”。然而,这段时间高校快速扩招,各高校园艺专业学生数量基本上翻了一倍,由于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扩招速度,教学质量迅速下降;第二阶段是20xx—20xx年,是“宽口径、广适应、重基础”园艺专业发展提高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在国家“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带动下,各高校园艺专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建设专业课精品课程,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阶段建设园艺专业学生“专业水平大大提高”。然而,这段时间社会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两方面的矛盾:是社会需求多样化与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单一化的矛盾,造成技术型、高端型人才过剩,而产业型、社会型人才不足;二是“宽口径”形成学科内容太多与“专业相对学时减少”的矛盾,造成实践教学弱化、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降低。笔者以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园艺专业的实际状况为背景,根据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和科技文献资料的重要性探讨了园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科技文献资料的查阅。

  1.我校园艺专业的现状与优势

  我校园艺学科是以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和原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园艺系为基础组建而成,于198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有26届毕业生,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800余人。按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的要求,并根据我国社会对园艺人才需要的动态变化,在传统大园艺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与设置了适应我国热带地区以热带园艺产业发展的园艺(大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观光园艺、储运与保鲜、草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每年一般其中3个专业招生。20xx年我校园艺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我校园艺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经验丰富,长期以来重视教学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对园艺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园艺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该团队以园艺园林学院园艺系,植物学和植物生理生化两个教研室为主要建设单位,以园艺本科专业为建设平台,承担着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绩。现拥有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包括20xx年获批的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xx年海南省教育厅批准的植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xx年海南省工信厅批准的海南省香蕉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xx年植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该团队共有37人,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层次较高,其中教授14名(含研究员1名),副教授13名(含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7名,助教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8名,具有硕士学位的11名,团队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其中50~60岁5人,40~49岁14人,30~39岁14人,30岁以下4人,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28岁。团队教师站在学科前沿,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合格大学生为目标,把重要的热点问题及自己的科研工作吸纳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推进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2.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意义及现状

  毕业论文是篇幅较长的有文献资料佐证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是大学生4年专业知识学习的总结和综合水平的反映,也是大学生理论知识综合灵活运用的体现,是高等学校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考查。对高校来说,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是毕业论文的水平。通常认为,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总体检验;对于学生本身而言,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及论文写作,可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开展实验、如何做科学研究以及熟悉论文的写作方法等技巧。因此,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大部分学生是根据指导教师所定的题目,在网上查找几篇相关的文献,结合试验研究结果,通过东拼西凑,组合成一篇论文,此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其质量不高,学生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欲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试验阶段的认真和努力外,首先要大量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资料,这既利于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把握前沿和避免重复研究,对论文内容和思路也有大致的理解。

  3.科技文献资料在毕业论文中的重要性及查找方法

  3.1 科技文献资料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而科学研究工作是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劳动,必然存在继承性、连续性。比如,学生毕业论文的.方向确定后,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本学科发展现状、存在什么问题、关键问题在哪里以及别人做了哪些研究。这样才能使自己一开始就处于研究学科的最前沿,才能怡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经常需要查阅文献资料,及时汲取新的成果,从中得到启发,以便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方案、采用新的实验手段,引用最新成果,使本身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鉴于此,陈道兰认为,毕业论文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的描述与反映,其研究的前提是掌握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查找的资料全面,创新的可能性就较大。因此,在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中,学生均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查阅对一篇毕业论文的写作至关重要。

  3.2 文献资料查找的方法

  文献检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检索则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广义的文献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信息存储是指工作人员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成一个具有检索功能的工具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文献资料的检索,是毕业生和科技人员获取文献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园艺专业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

  4.结语

  园艺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本身是主体,但与教师素养、教学内容与手段及方法密不可分。科技文献资料在毕业论文中的正确运用也至关重要。当然,不可过分依赖文献资料而忽视实际的调查或科学研究试验,否则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实践是创新之源,毕业论文在社会实践中才得以发展和壮大,若脱离社会实践,就难以发现已有的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因而也就无从创新。二是过分依赖文献资料,易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前人思维方式的束缚,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能力难以发挥。所以说,学生需要大量查阅科技文献资料,但不可过分依赖文献资料。

科技创新论文8

  1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基本概况与实施成效基本概况

  专项资金设立以来,财政投入已从20xx年的1500万元上升到20xx年的1.45亿元,累计6.3亿元。支持领域逐渐覆盖了蔬菜、农作物、畜牧兽医、资源环境和农产品加工安全等12个农业领域。7年来,项目承担单位逐年增加,全省范围内累计共有107个单位获得了专项资金资助,吸纳了包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省林科院、省家禽所、省淡水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和淮海工学院等一大批省内主要涉农研究院所和高校,以及苏果超市、雨润集团等大型科技企业的优势科研力量。不但解决了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在项目选题、立项、资金配置和团队协作等方面释放了较为充分的科研自主权,真正将自身专业优势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1.2实施成效通过统筹实施,专项资金已成为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标志与助推器,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为粮油安全和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等大宗农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围绕高效农业发展,开展了蔬菜、林果和花卉等园艺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围绕生活质量提高,开展了猪、羊等畜禽和鱼类、蟹类等水产品种的创新研究。二是研发了一批具有大面积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为江苏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兽用生物制品、植物病虫防治、循环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安全技术等领域成果丰硕,体系初建,并已跨入国家支持序列,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三是建立了生态养猪、设施蔬菜和秸秆利用等产业技术体系,引领了江苏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专项资金依托体系整合了全省范围内的科研机构、涉农高校、龙头企业和基地等科技创新资源,这些资源既保证了专项的有效实施,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较强的后发效应。四是取得了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结构优化的明显成效。专项资金始终围绕加快创新人才和学科团队培养的主旨,力主向现代、高效农业领域倾斜,蔬菜、园艺、畜牧、加工和循环等领域已先后有8个学科团队被列入“20xx年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同时,设立了探索性项目,为后续重大项目、重要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兴建了适应不同技术应用主体和成果示范方式的模式创新基地,积极推进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转型。借助创新资源内联外合的组织形式,专项资金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提高了自主创新成果的显示度和应用水平。

  2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集成创新的目标成果导向模糊

  专项资金始终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专注于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逐渐形成了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系类项目和探索性项目几大类别,研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创新项目初期只是将主要成果目标定位于品种、技术等单一点上的创新,尚未实现由技术点到技术面再到全产业链覆盖的集成创新,集成重大科技成果的目标导向并不突出。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创新需求的不断升级,这一现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对于集成创新的要求,科研团队与科技成果分散存在的状态,难以从整体上组装集成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的大成果。

  2.2缺乏利益趋同引导的组织方式

  当前,传统农业优势技术研究领域在研究内容与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叠与交叉,一些能够体现新兴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先导、前沿产业和边缘领域并不容易获得支持与重视。而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组织方式相对分散,承担单位的基本科研单元又普遍较小。因此,在没有统一科研目标导向与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的状态下,各申报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明确的团队分工与层次排位,容易将项目的立项与执行定位于分“盘子”和抢占资源,进而对自身所掌握资源和信息形成保护意识,加剧彼此之间条块分割,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有限的资源难以聚焦,不仅无法促成紧密的学科体系,也难以在团队建设中产生聚集优势,同质化趋势将不断降低科研协同创新效率。

  2.3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有待加强

  专项资金由财政厅委托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并负责项目的全程管理,此举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了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但是专项资金所涉及项目的数量、领域、单位和专家的体量较为庞大,项目执行期间有限的管理人员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监管,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另外,目前专门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特点与目标的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若对成果产出与转化的激励不足以拉大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思维方式将难以摆脱“重立项、轻过程”的老套路。

  3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的建议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专项资金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的光辉历程,对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财政支农方式的转变,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为全国科技创新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参考。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据专项资金的运行现状,结合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改进专项资金管理运行模式的一些建议如下。

  3.1贯彻落实顶层设计,明确项目管理目标

  通过积极创建和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目标导向机制,强化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培育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科研成果的意识已经在科研人员中初步形成并得到统一。围绕这一工作重心,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应借助科研绩效评价、政策倾斜等渠道,最大程度调动和提升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通过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凝聚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特别是在重点项目和奖项的服务支持上,要把专项资金作为推动全省重大科技产出的主要抓手,由省农科院牵头,策划遴选出重点部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从项目申报、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环节开展全程化、便捷的项目管理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立项前就要引导科研人员先行一步,紧密围绕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与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需求,结合团队优势与科技成果的定位和特点积极引导,为提高科研人员对重大项目的占位申报和主持实施能力做好铺垫与准备工作。

  3.2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构建交叉型创新团队

  针对创新专项申报主体分散不成体系的现状,一是建议在全面梳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调整学科大类结构,进行统筹分类,按照农作物、动物、生命环境、食品与信息及加工与装备五大类别设置一级学科群。再由学术委员会讨论按照领域划分设立二级学科组,每个二级学科组内部都可以选出一名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由所在团队根据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3~5年的学科发展规划与成果目标方案,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生效。只有通过调整现有学科结构布局,才有望打破单位内部各个小团体的利益堡垒,聚集优势科研资源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重新组合包装全院科研力量,打破“专业所—研究室—项目组”的单一框架设置,以二级学科组为基本单元,以专项资金为平台,探索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导,以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的多层级人才培养机制与学科交叉型团队建设机制,进而在全省范围内深化有特色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和支撑有力的良性发展格局。

  3.3强化立项审核,规范评审机制

  专项资金所支持的项目数量与资金体量在持续增加,现有科研管理力量难以确保过程管理的全面性。为降低项目风险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管理部门应根据所划分学科类别建立专家库,旨在汇集各领域的归口专家,从源头上为项目启动把关,避免盲目立项。遴选入库的专家只负责对各自归口领域内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竞争性进行综合评判。一般项目可通过问卷或打分的形式完成,重要项目的评审则需会上讨论,并全部参加盲审。对于科研人员则要求坚决破除“分盘子、要经费”的消极思想,敢想敢干,且能够提出明确具体的支持要求和保障需要。项目的最终立项必须签订合同书与成果责任状,明确界定实施的具体时间段、负责人和详细成果,同时启动责任追究与末位淘汰制。对参与的专家不设身份限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成员均可以自荐或推荐的形式入库。同时,为提高项目审核的效率与可操作性,所吸纳专家除特邀顾问之外均需参加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考核和成果产出的统一培训。管理部门可邀请专人对专家进行培训,培训后方可参加评审。

  3.4调整项目结构模式,提升集成创新能力

  建议专项资金调整为前瞻性项目、体系类项目、产业类项目、应急性项目和推广服务类项目五大类别。设立前瞻性项目,旨在为原始创新提供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专项资金应针对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长期性的非项目化支持,不设置目标绩效考核,鼓励尝试,包容失败。通过加强高新技术的前沿跟踪研究,为新兴学科发展与冲击高层次奖项打好基础。其中,也包括设立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研究服务的软科学课题。设立体系类项目,旨在围绕培育重大成果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需求建立全省同类优质资源协同攻关的合作机制。设立产业类项目,旨在搭建多元合作创新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动具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建议将该部分项目选题完全向市场与企业开放,科研单位负责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市场需要给出具体命题并享有成果最终知识产权。设立应急性项目,目的在于处置农业生产过程或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或问题,为高层管理者决策及时提供处置方案或政策建议。根据紧急程度,可随时成立应急课题组开展工作而不受选题范围、申报流程等常规要求的限制。设立推广服务类项目,旨在依托科研项目成果的熟化程度来设立的一种孵化与推广应用型农业项目,通过其对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客观、真实地评价研发成果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效用性,从而降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使用风险。其承载着农业服务活动所需的物资、资金和机制等,是沟通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需求的桥梁,是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度低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提高科技服务实效的主要抓手。

  3.5搭建立体监管网络,拓展全方位服务

  专项资金的体量巨大,社会关注度高,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是转变我国农业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的一次重大探索。为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务必强化对项目运行的全方位、立体式监管。项目过程监管的时间跨度不仅要覆盖项目的前、中和后三个阶段,还包括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外部控制是非活动主体对活动主体的控制,内部控制即主体的自我控制,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有机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专项资金的运行管理有一个清晰的管理层次结构,包括决策、管理体系(省财政厅、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体系(体系等项目负责人)和评价、监督体系(第三方中介机构)三个方面。在整个项目周期中,各体系成员应凭借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各自周期性的内部循环系统,并且在系统中,坚持以决策主体为核心,相互联系和制约。各级管理部门则应以农业科技评价制度作为内部有效控制的抓手,建立符合专项资金需求与特征的评价制度,针对不同项目类别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并将项目研究者的学术信誉与今后一切科研活动投标的资格直接挂钩,确保项目完成率和提高国家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外部控制方面,专项资金作为聚焦重大需求的公益性科研项目,必须引入第三方力量开展监督,可通过招标购买服务或租赁的形式联合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参与项目的过程管理与监督,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科技创新论文9

  瑞典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大学创新传统悠远流长,自1447年建立乌普萨拉大学,瑞典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综合性高校和非综合型高校两大体系。瑞典不仅高等教育发达,科技实力的盛名更是响彻世界。欧盟发布的创新测评统计数据显示,瑞典的综合创新能力自20xx年来己跃居欧盟各国前列,高校为瑞典发达的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瑞典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一)政府积极营造创新环境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瑞典政府提出“区域计划”。通过颁布鼓励政策、为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创业者同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等多种措施加强创新环境的建设。“区域计划”鼓励年轻人创业与区域教育政策相结合,教育体制的重点从培养未来雇员转移到培养未来企业家,激励年轻人把个体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

  (二)政府扶持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瑞典政府在全国15所高校设立了控股公司,明确规定这些公司的主要职责是为研究人员申请或转让专利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利用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在全国8所重点由瑞典政府划拨专款设立创新办公室,为高校如何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提供专门指导,为研究人员进行项目研究、科研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支持与帮助。

  (三)高校加强与工商业界的合作

  1996年瑞典修订高等教育法,增加了“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与周边社区合作,并通报教学和科研活动信息”的条款,激发了瑞典高校与工业界合作的积极性。高校通过研发合作和人才互动,实现与工业的紧密合作,将掌握的市场需求信息用于教学与科研,有助于加快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提高科研成果的商业化程度。

  (四)高校积极兴办科技公司

  瑞典政府对于高校创办科技公司大力扶持,每年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奖学金、拨款和贷款等,为科技公司的多个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资助。另外随着自身科研实力的不断提高,瑞典高校开始建设相应的基础结构,推动研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在高校周围的“科学园”、“技术转让中心”、“企业孵化器”就是典型代表。

  二、瑞典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是北欧发达国家,虽与我国国情不同,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瑞典高校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层面

  1.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完善相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者利益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保障;提供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支持,努力为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构了一个成熟的风险预防机制。

  2.转变职能,正确处理与高校的关系

  瑞典的高等教育改革表明,高校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只有给予高校应有的自主权,尊重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激发高校内在潜力。政府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淡化对高校的严格管理,突出其服务、监督职能,放权给高校,让它们规划、负责自身发展,最大程度上释放其活力,展现其各方面优势。

  3.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

  首先,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投入政策,落实相关措施;其次,继续支持高校科研投入,切实扩大投入比例;第三,支持设立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资金渠道,为高校科研集聚多方经费支持。

  4.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政府作为第三方,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各种基金会,引导企业对科研经费的支持;通过建立科技园等,扩大高校科研成果影响力。当高校与企业实现紧密合作,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项目研究;企业为高校研究买单,解决高校科研费用之忧。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让他们参与技术开发和业务计划,锻炼学生实际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学校层面

  1.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人才。要改变高校在人才聘用上存在的“自产自销”现象,通过公开招募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以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最优组合效益。二是培养中青年骨干。高校应为具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开创培养条件,鼓励出国访问扩宽研究视野,支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提升研究能力,采用联合培养、资助访学等方式培养中青年骨干。

  2.建立健全基础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典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与高校允许教授兴办公司密不可分,而这些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相应基础结构的不断完善,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当然我国很多高校不像瑞典高校那样拥有雄厚的资金,但国家重点扶持的“211”“985”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依托人才、科技、知识资源,建设有助于进行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的基础结构一大学科技园。

  3.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引导研究人员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展开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第二,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改变纯量化评价方式,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区分评价标准,按照学科性质设置不同评价标准;规范程序,保证匿名评审;遵循评价规则,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第三,建立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中,既要保证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让技术、知识、成果参与分配,又要注重以政策引导分配向科研创新倾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4.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

  我国高校应改变传统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业联系,了解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另外,在寻求校企合作时,高校应克服狭义的创收观,眼光不要只是集中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之上,要懂得换位思考,树立与企业实现共赢的互利互惠观念,实现与企业的中长期、宽领域、高深度合作。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应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明确新的发展任务,积极主动承担起推进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高校科技创新应不断集聚人才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强音,积极探索与企业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科技创新论文10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省级6家、泰州市级19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据统计,列入泰州市考核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20xx年实现销售42.6亿元,利税2.05亿元,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0.52亿元,挂靠科研院校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项,开发新产品43个,申请专利85件。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其中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家,泰州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省科技型农业合作社2家。据统计,全市15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xx年实现销售8.6亿元,利税0.96亿元。

  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情况

  至20xx年底,我市共有5个泰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30个靖江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于这些示范园(基地)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市场信息灵,科技意识强,推动了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近三年,这些示范园(基地)共投入科技经费0.36亿元,挂靠科研院校10家,引进新品种46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项,开发新产品18个。

  (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情况

  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靖江市红芽香沙芋科技超市分店和便利店,半年来,按照科技超市“六有”标准,设计刷新了店面形象,设立了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室、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农资服务室、产品储藏室,常年聘请了省市科技特派员12人,创建了香沙芋销售及科技服务网站,加快了红芽香沙芋的品牌建设;举办“香沙芋集中温室育苗”等技术培训8场次,培训农民300多人次,今年新增香沙芋种植户1000多户,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科技超市的建设,推动了我市香沙芋特色产业的发展。

  2、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0年至今,我局与农委每年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市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参与承包的农技人员,使这项活动得以持续20年正常开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组织700人次农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365份,承包种植业560万亩次,养殖业1200多万头(只),水面6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发布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9年起,根据企业及农户技术需求,我局组织有关农技人员及农业龙头企业人员到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采集最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经筛选汇编成册、制作光盘后,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信息发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发布最新科技信息460多条,组织市、镇、村专题发布会25场,此项活动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

  二、现状分析

  (一)科技载体持续创新需要多方支撑

  目前,我市共2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这4个企业是我市特种水产养殖、肉制品加工、香沙芋种植、鹌鹑养殖加工等四个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挂靠8个科研院校,初步建立了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三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农业三项工程等省级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需要政策(视同省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撑,才能持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科技服务活动需要长效化、制度化

  开展农技承包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但这种承包是无偿的,工作开展依赖于政府资金的奖励,今后将逐步探索市场化有偿服务机制,使这项活动长效化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项工作今后一要形式多样化,二要跟踪管理,三要提高成效,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开展;要不断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沿江休闲观光农业、粮食物流、肉制品加工等三大特色产业,构建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产业、生祠高效农业、粮食产业等四个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科技载体建设,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工程中心3个,靖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订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新成果、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挂靠科研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已挂靠企业,由单一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由一般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切实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依法争取财政科技三项费用足额拨付,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总量,集中支持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增加我市科技投入。

  (四)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和能力

  为企业(农民)提供项目咨询、论证、申报立项、难题攻关等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成效;探索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科技创新论文11

  从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诞生至今,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孵化体系,并呈现出专业化、虚拟化、国际化的趋势。20xx年科技部火炬中心杨跃承在接受有关科技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目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了3,000家,这些孵化器不但强化了在孵新创企业的成长,还间接的调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据已有资料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3年内有70%的企业会因为缺少必要的资金或管理而死亡,而经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的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则能保证有75%以上的存活率;尤其是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更是成为了中小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良好港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孵化器的技术创新服务出现了服务机制不灵活、服务功能不全面、服务内容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效用的发挥。据此,及时提出适宜的扶持策略,优化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内容,进而调动新创企业的创新潜能,就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内涵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可知,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是指以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身的服务资源为依托,以实现在孵企业技术创新及升级转型为指向,联动园区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所施行的系列性服务活动的集合。与其他机构的技术创新服务相比,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以在孵新创企业自身技术的创新、转化及运营为主线,围绕新创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并呈现出多主体性、多阶段性和多层次性这三大特征。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构成

  (一)技术服务平台的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了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等。因为新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研发资源有限,如果单靠自身力量显然无法拥有或者建设相应的技术平台;但是,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上述服务平台又不可或缺。为此,由孵化器出资建设并提供此类的技术服务平台就成为满足新创企业需求的重要一环。

  (二)融资渠道的提供。充裕的资金是孵化器内新创企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新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是经常会遇到资金问题。所以,如何保障新创企业能够有充足的创新资金也是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关键。在此,孵化器利用自身与政府间的良好联系,帮助新创企业进行融资和担保,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在必要时,还通过社会资本效用的发挥,减少因资信问题而导致的贷款难、抵押难和寻保难等现象,以解决企业在资金上的困惑。

  (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人才不足也是新创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新创企业由于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无法获得足够的人才支持。而孵化器通过培训与交流帮助新创企业培养自身的人才队伍;同时建设网络人才体系,设立人才跟踪机制,由孵化器提供部分启动资金,从外部为企业吸纳急需的专业人才,以充实企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法律维权的.援助。技术创新过程中新创企业将会涉及到各项知识产权及其法律问题,再加上技术知识的外溢性较强,使得很多企业的技术极易被他人所模仿,进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而孵化器则通过适宜的知识产权服务活动,来帮助新创企业及时地进行知识产权申请、交易、续费等,在部分情况下甚至还能帮助新创企业设立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以更好地抵御未来竞争对手的冲击和侵权。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的问题

  (一)运行模式单一。当前我国孵化器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管理运行模式单一,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足。在部分情况下,政府在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很多服务内容甚至由政府来确立和代劳,这使得孵化器产生了一定的“惰性”,对探寻适宜的服务内容缺乏兴趣。同时浓厚的官办色彩也使得孵化器成为政府发附属品,孵化器没有独立的发挥空间,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形成多元化的运行模式。

  (二)服务规划不完善。从科技企业孵化器规划的技术创新服务内容上看,我国孵化器现有的服务核心内容只局部性地满足新创企业对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产权资源的获取意愿。而对于企业成长期的深度高端服务诉求,如二次开发、专利技术交易、外围技术配套等服务,则未能予以供给。

  (三)软硬件服务资源不均衡。当前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主要资源仍以低端为主,很多新创企业所得到的服务还是初级硬件设备、房屋租赁和税务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效用不是很明显。同时,高端的技术服务平台、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和良好的软性创新氛围,都还未及时给予或完善,不能满足新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需要。

  (四)专业化管理服务人才缺失。由于孵化器内的很多管理及服务人员大多都来自政府部门,其在专业知识领域还有待提高,而孵化器所急需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则较少。在服务内容的管理和调整上,因缺少具有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使得孵化器的服务质量始终在低位徘徊。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效能的有序发挥。

  四、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优化策略

  (一)完善已有服务政策。将已有的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政策进行细化,结合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适宜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政府要强调宏观引导,减少对孵化器的直接管控,增加孵化器服务的自主空间。

  (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通过设立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健全人才跟踪体系,深化外部人才引入制度,增加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专业人才的比重。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对服务及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快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孵化器软性服务的提供能力。并且加强在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指导,提升孵化器的服务层级。

  (三)打造服务沟通网络。构建服务沟通网络,把孵化器和技术创新服务有关的各类主体连接起来,实现服务的优势互补。孵化器不仅要积极和其他中介的服务网络相互沟通与连接,还要在服务实施过程中,引导新创企业打造自己的沟通网络体系。服务沟通网络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内外资源的互动,还能在政策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实现孵化器、新创企业和外部机构的互动衔接。

  (四)导入外部服务资源。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外部的成果及资源,帮助新创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上的难题。同时,依托外部机构的介入,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孵化器独有的创新环境。

  (五)加强服务考核和激励。鼓励孵化器成立服务监管组,建立服务信誉评价、服务信息发布和服务查询机制,推动孵化器服务品牌的形成。通过政府初期介入,设立服务统计和考评方法,优秀的服务人员可获得奖励。

  五、小结

  孵化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在孵新创企业的各项创新活动。因此,孵化器除了要加强在软硬资源的合理配置,更要积极提升服务及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如此,方能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论文12

  1种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院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智利和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院所和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数百份,邀请国外同行专家50余人次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与瑞士先正达公司和美国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国际种业巨头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不断推进科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已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和皖垦种业等国内多家种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成效明显。例如,院水稻所与荃银高科共同组建“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与新加坡淡马锡科学院合作开展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取得新突破,与韩国首尔大学合作培育出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等。

  2种业创新与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

  2.1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常规育种工作,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服务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保障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2]。在种业新政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鉴定以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积极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6027份,其中,水稻3000余份、小麦214份、大豆10份、油菜700份、棉花1663份、芝麻77份、食用豆51份、大麦134份、苦荞37份、地方特有蔬菜56份、茄果类蔬菜38份和西甜瓜47份等。积极开展小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常规育种研究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实施许可使用,先后将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等65份优良育种材料向国内20余家种企发放,育成一大批优良新品种,提高了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

  2.2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搭建种业创新高端平台

  加强国内外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种业技术,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提高、超越。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凭借先进的实验装备和人才条件,积极与国际著名种业公司合作,引进资金,吸收技术,强化管理,着力搭建育种创新高端平台,为早出成果创造条件。20xx年,院水稻所与瑞士先正达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水稻转基因育苗高端平台。先正达公司每年提供一定额度的科研联合研发经费,并派出高端育种人才现场指导、交流,共同研究、解决关键问题,使水稻转基因育种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突破性提升。在此成功的.基础上,20xx年,院作物所与美国先锋公司签订了协议,共同开展油菜育种研究。20xx年,院水稻所与新加坡淡马锡研究院携手,共建分子育种实验室,开展水稻育种研究深度合作。20xx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种企成功组建了皖江合肥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一个集资源发掘、品种研发、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和人员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2.3实施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种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原有安徽华安种业公司等4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控股种子企业。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小、散和弱等不利局面,难以承载技术成果转化功能。在种业新政下,为将院属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一流的成果转化平台,结合全院种业实际,20xx年9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采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式,促进安徽华安种业公司的蜕变转型。我国首家登陆创业板,拥有完善的种子科研、生产、加工以及国内外营销业务体系的种业公司——荃银高科,与安徽华安种业公司实现合作,重组设立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此次股权收购,荃银高科持有华安种业51%股份,实现了控股。股份总规模由原500万元增加到了3000万元。合作实现多赢,对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来说,通过股权变更,基本实现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分开,科研人员集中精力从事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将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大幅度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的目标。对于荃银高科来说,此次股权收购不仅壮大了企业的种子经营实力,还增强了企业的育种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于重组后设立的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来说,企业规模得以扩大,品牌得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得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理顺了产权关系,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2.4构建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打破行业、学科界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科研机构与企业集中优势,补缺补差,形成合力,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技术成果。20xx年以来,在与22家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大豆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进入省级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依托两系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12家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申报和承担省级以上项目22项,通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建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筛选了一批优质、抗逆种质资源,选育并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其中,4个两系水稻新组合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省级审定。依托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隆平高科等10家单位联合申报和承担省级以上项目13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选育大豆新品种12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大豆试验的新品系40多份。这些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提升了我国水稻、大豆育种水平,促进了水稻、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

  2.5拓宽种业成果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技术成果

  进村入户种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村入户是关键。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强化“三农”服务意识,积极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宽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技术成果进村入户,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50个市、县政府及8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庐江、宿州和大浦等6个国家级和4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了技术对接。依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棉油高产创建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项目和体系平台,大力推广种业科技成果,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取得显著成效。20xx年,在全省共实施370余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2个,推广面积达101.4万hm2,增产21.8万t,带动农民增收28.9亿元,培训农民、农技人员6.52万人次,有力推动了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种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加快种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3.1优化调整种业学科结构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基础工程。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赖于育种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加强。在种业新政下,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优化调整学科结构,拓展种业学科领域,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整理、保护、鉴定、评价以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在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中长期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二是加强农作物种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基础研究,如作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方法与技术、作物功能基因评价与应用、作物功能基因组、作物蛋白质组、作物代谢组、作物调控组、品种检测技术和加工技术等新兴及重点学科建设,培育新的种业学科生长点。三是加强常规稻、小麦等常规农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

  3.2加强种业人才团队建设

  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核心。随着国家和省种业新政的实施,农业科研院所要快速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重视育种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培养一批种业创新的领军人才。一是稳定和发展农作物育种科研队伍,加快现有育种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与提升,引进培养一批掌握育种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育种技术创新,逐步与国外育种先进技术接轨,建成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种技术创新团队,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3.3强化种业平台条件建设

  先进的基础研究条件是开展育种基础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农业科研院所在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等优势,积极争取和做好育种平台条件建设。一是做好现有育种平台条件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改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公益性育种平台运行机制,为商业化育种提供基础支撑。二是申报相关平台条件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与种业相关的国家农作物育种分中心、农作物品种审定(含抗性)区域试验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种质资源圃(库)和原原种基地建设等。三是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共建农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育种研发中心和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等平台,拉长农业科研院所资金“短腿”,弥补种企新品种选育“短板”,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保障。

  3.4深化种业科技合作交流

  围绕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需求,农业科研院所要深化种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一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种子企业等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优质种质资源等,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提升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二是加强科企(校)合作,与种企、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双方沟通协作,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体”,相互开放科研平台,共享资源及信息,共同搭建商业化育种平台,使科研优势和生产经营优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和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三是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校、种企等种业人才、学术交流,提升种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3.5建立健全种业成果转化机制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创新中最重要的表现载体,但现存在研发与实际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政府资金使用率低等问题。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完善种业成果交易管理办法等。积极制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公益性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收益分配制度,鼓励公益性科研成果由政府设立的中介机构代理,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把交易中心打造成以科技成果交易为主导、融合技术产权交易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成果集聚、扩散大市场,有效促进种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论文13

  网络科技环境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压力与挑战,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工作质量,就要积极利用网络科技环境,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本文分析了网络科技对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创新性工作方法。

  信息化形势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着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油田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创新工作模式、改革工作方式才能创造预期的工作效果。

  一、网络科技环境对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一)开辟了全新的工作思路

  网络科技环境是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讯科技、网络科技等集成为一体的环境,网络科技环境为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油田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局限于纸和笔、说与听、教与学的工作模式,无论是工作方式、工作环境还是工作方法方面都出现了极大的改革与创新,网络科技环境为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积极借助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科技环境、采用多种技术、多种方法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创造全新的工作方式,为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全新的生机。

  (二)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

  传统的油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主要为:会议记录、工作报告、纸笔学习等,需要职工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专门地学习,耗费大量时间,也无法激发群众的热情。网络科技的引入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网络环境,而且也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从侧面增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员工凭借网络信息系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最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受到最有益的教育与引导。更重要的是网络科技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趣味性、创造性。所谓的趣味性源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网络科技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出路,更多的现代人乐于遨游于网络世界,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网络科技环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来积极传达愿望、表达观点,联系彼此,增进了人员之间的交流,频繁的交流能更为有效地激发观点,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趣味性、创新性,让单调的理论变成形象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与接受。

  (三)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挑战性

  网络科技环境下,油田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压力和挑战,因为网络科技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这就要求政工工作人员与广大油田职工必须熟练掌握现代网络科技,熟悉网络科技环境,能够灵活自如地操作、运用各类软件、各项命令,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利用网络科技,加大对网络技术的利用力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开展,这就意味着广大油田职工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学习现代化网络科技,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网络科技大环境。

  三、网络科技环境下油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

  (一)立足客观需求,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网络科技环境下,油田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将要迈向全新的阶段,网络环境对油田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善于把握机遇,努力塑造自身的网络素质,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油田政治工作部门需要从队伍入手,科学分析网络科技环境下,油田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新目标等,立足于网络科技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需求来重点、有侧重、有目标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支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注意积极更新工作形式,例如:开展网络知识演讲报告、特邀专家开设远程课堂、实行思想政治空中课堂教育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同网络科技联系起来,培养广大油田职工通过借助网络系统、信息化通讯工具等来学习油田思想政治知识,接受油田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内容、知识等通过网页编辑、平台展示等方式来呈现给广大油田职工,使广大油田职工能够自行上网搜索、学习并接受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培养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政工人员的网络应用能力。

  为了深化网络政工教育,可以创建网络评论团队,组织更加专业化、深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创建网络交流平台,鼓励政工人员来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同时,通过自由、公开式的网络评论,也能最大程度上获取群众的心声,一些来自于基层的鲜活思想能够被接纳与吸收,从而为网络科技环境下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全新思路。

  (二)创新手段,拓宽思政工作渠道

  网络科技环境、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发展都为油田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全新的渠道,油田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与现代化通讯技术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拓宽思政工作渠道,牢固抓住网络科技这一大环境,积极优化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

  积极运用油田企业内部网络,创建一个特定的思政工作网站,并积极建设、完善该网站,可以将与思政工作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发布到此网站,同时,设置专栏板块,例如:形势与政策专题、国家大政方针解读专题、企业政工专题等,设置专门的'意见区,鼓励广大职工针对企业的当前发展、政工工作方向等自由发表观点,同时,编制出教育园地、网上展厅等来及时更新最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动态和内容。

  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系统中公众经常关注、驻留的平台,例如:贴吧、微信、论坛等,经常在上面发布一些企业发展的正面信息,形成一种积极的思想主流导向,达到正确教育、正向引导的目的。或者积极借助企业QQ群、微信朋友圈等,将文字与图片并行插入其中,具体的内容主要为企业在各个时段的政工工作目标、任务以及上级会议内容、政工文件精神等,通过这种形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形成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时刻具有一种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善于运用高度快捷、发展的网络通讯手段,让各方人员都能凭借通讯工具展开必要的互动与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是指:政工人员、评论员之间的交流,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思想交流,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同时,也能积极拓展网络环境,让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网络大环境,使广大员工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平台间的匿名交流能够更好地增进企业员工间的交流,及时排除困惑、解除困难,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三)网上考核评估,加强油田政工管理

  健全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因为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评估与考核才能使广大的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形成一种紧迫感,在考核评估机制的驱动下自觉主动配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学习。

  网络现代科技的诞生为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因此,油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必须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创建一个思想政治考核评估平台,利用该平台来对广大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与评估,形成年度考核、季度与月度考核的多层次考核方式,广大员工通过登录思想政工考核评估信息系统,由系统自行抽取题目来接受在线考核测验,为了带来更好的考核效果,可以采用试题测验、主客观题同步测试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丰富考核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尽可能多地丰富考核平台,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培养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线上与线下灵活配合

  网络科技环境下,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线上操作与线下引导相互配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网络环境、线上资源来积极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都能借助网络系统接受到最大程度的思想洗礼,同时,又要积极配合线下教育与实践操作,例如:通过召开线下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联欢活动等形式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主题,同时,也有效地丰富广大员工的业余生活,使他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线上线下积极主动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投入精力和时间,线上与线下联动互补,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此外,网络环境下,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要注意与时俱进,要时刻关注客观形势的变化,同时,也要积极肃清网络环境,排除一切不良干扰性因素,为油田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四、结语

  网络科技环境为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创造了全新的契机、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油田企业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一先进条件,不断调整并改革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采用全新的科技来主动充实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效率,达到预期的工作水平。

科技创新论文14

  作为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很多企业都投身于科技创新,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科研项目研发、新产品的研制,力争本企业本立足于行业内科技尖端。但如何做到尖端,往往大部分企业只看到有多少的新产品产生,创造了多少的新产品产值,而忽视了科技研发所必需的软件基础,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的软实力。就目前而言,科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个人认为科技硬实力指的是科研项目的研发、新产品的开发,而软实力则是指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的完善和体系建设;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内容;企业的科技创新的文化理念等。

  谈到科技创新,人们往往想到怎样开发新产品,很少有人想到过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和体系的建设。实际上,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大部分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适应到市场经济,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和体系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结合国有企业的特点,科技创新体制完善和体系建设的工作主要在如下几点:

  (1)根据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以保障企业内部技术相互融通,产品技术的互补与衔接,形成一种不同技术领域通力协作的氛围,避免出现各自闭门钻研,产品技术问题处理不及时的局面,从而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管理和实施创新过程中诸多环节的有效运行的组织系统。

  (2)建立有效的科研项目制,科研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较强烈的创新意识,并且要时刻将创新、努力开拓的意识传导给项目组的每位员工。对企业的科研项目实施考核,将未按期完成科研计划的项目组成员纳入黑名单,其成员不再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同时实施项目组绩效考核,企业科研项目费用的发放按科研项目进展情况而逐步发放。

  (3)分工科学到位,责任主体明确。企业科技创新员工职责明确,员工按时按质完成份内的本职工作,企业对员工实施"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制度,同时制定激励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制度,促进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推诿工作而演变成积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从而调动企业员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评审制度。为使科技创新工作能有效的展开,必须具备科学的评审制度,如对企业内部科研项目立项、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项目、对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等进行评审。(5)建立和完善评估控制制度。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的成本的大小,创造效益的大小等,设立相应的检验评估机构。

  有了科技创新体制的完善和体系的建设,接下来要做的是制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企业的技术创新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但企业更期望的`是要使竞争地位发生改观,希望在一种新的、更有利的某一点重新建立竞争优势。因此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有许多企业,他们虽然是技术创新的完成者,由于没有从战略高度考虑技术创新,导致企业战略或者商业失败,没有从技术创新取得更多的效益,甚至失去竞争优势。

  比如,美国施乐公司是复印机的创新者,然而,80 年代,日本的佳能公司却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所以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战略更重要。通常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按下面步骤来制定:

  (1)通过根据企业的愿景和整体发展战略,提出清晰的技术创新战略意图,如成为行业中的市场份额领导者;

  (2)对企业的优势、劣势、竞争市场机会和风险进行分析,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如使新产品销售额达企业总收入的 45%;

  (3)通过市场吸引力调研、竞争态势分析,综合考虑企业的商业能力及市场的吸引力,来选择技术创新的主攻领域;

  (4)通过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技术路线图),选择正确的技术能力发展方向和路径,如采用特种化工技术;

  (5)根据企业自身能力与创新战略的匹配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战略方针,企业可选择原始创新、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等战略方针;

  (6)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对各主攻战场进行资源分配和平衡;(7)制定各主攻战场的战略部署,确定进入市场的时间和方式,可选择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引进消化、收购的进入等方式;(8)描述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路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制定长期新产品开发计划。

  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引,而科学技术在企业中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提升企业科技的关键因素。如何建立一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实现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是每个企业思考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如下:

  (1)企业应结合自身企业产品的特点和企业发展壮大情况,在人才引进方面考虑到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建立一支专业配置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并培养专业性强、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学术带头人。

  (2)为更好地稳定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应为科技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科技人员有晋升的渠道,并给予发展的空间让科技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得以施展个人才华,从而使科技人员对个人前程充满憧憬。

  (3)企业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机会,通过培训学习,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可以让科技人员对企业产生信赖和依托感,从而为企业稳定人才队伍。

  (4)企业可对科技人员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要充分运用企业的绩效工资,根据老、中、青科技人员的特点,制定贴切不同年龄层次科技人员激励制度,避免"大锅饭"的传统,从而保持长期的激励机制。

  很多学者认为,当代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美国在研究日本企业迅速崛起的奥秘时发现:日本企业的成功来自于一种无形力量的作用,而非技术、资源、设备这些因素,后来他们把这种无形的东西归纳为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是创新文化,该文化是企业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的集中体现。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往往将创新文化归入了技术创新中,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的有无则决定了企业生存、竞争的决定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对技术创新文化的定义为:技术创新。这种企业科技创新的文化理念是:瞄准世界的科技前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不断地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逐步缩小以至消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都知道这个文化,但如何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文化理念,能做到企业不多,大部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深入到企业员工心目中,更谈不上形成企业的科技创新文化。国内成功的案例,如海尔将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在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意识深处,相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每个海尔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创新思想已经。

  由此可见,企业只有将科技创新形成一种文化理念并传播至企业的每个角落,在企业内部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氛围,在群体创新文化条件下,激起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科技人员的不断思考和创新的奋斗精神,为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奠定科技基础。作为企业,发展科技是必行之道,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只能关注于企业科技的硬实力,只有提升了企业的的软实力,企业的硬实力才能不断地得以强大,企业才能获得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壮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金辉,曹萍。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J]。成都:经济体制改革,20xx。

  [2]李俊江,李政。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J]。吉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

  [3]李丽。基于组织变革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xx。

  [4]宁滇。以技术创新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xx。

  [5]孙林杰。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J]。北京:科学学研究,20xx。

科技创新论文15

  1机械电子技术简介

  机械电子技术的含义就是在关于机械的制造领域中大量的应用信息的处理和电子技术实习机械功能,并且将机械功能的处理与软件和电子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具有系统性的科学技术。目前,在国内机械电子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颖的、新型的科学技术而存在。机械电子技术从系统性方面来讲,主要就是具有优化系统的功能,从其主要的特征方面来说,主要就是对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功能技术、传感测控技术、机械电子技术、接口技术、软件编程技术和信息转变技术等技术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总体来使用。我国建立起来的具有现代化的化学性质的企业中重中之重的要素就是机械电子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因为机械电子技术是否提高制约着当代的化工型企业是否拥有高新的装置设备和先进化的产业链条。当代的机械电子技术的技术类型是客观性、具体性和科学性,它是对老式的传统的机械技术的改进。当代的机械电子技术是否高速发展影响着生产化工业是否改进,机械电子技术推动和加速企业的发展。

  2机械电子技术科技创新的方法

  2.1研究市场开拓科技创新

  当今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年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只是维持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仅仅只靠国家去销售由生产部门生产的传统的产品,缺少对于市场的管理,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缺乏市场意识,那么企业就会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慢慢的落后,并且不能生产出适合市场的产品,那么最后就只能灭亡。所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改变以前的发展模式,还必须要充分的分析、研究和开拓市场,从客户的调查和市场的调查中分析对于产品需求的要求,然后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以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及做好产品生产计划,从而保证企业的竞争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速度,使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2.2技术开发手段科技创新

  在机械行业中技术开发的手段也要不断地科技创新。老式落后的技术研发手段主要就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设计或者是模仿以前的方法,已经不适合发展的需要。初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主要在改图、编制明细图表和绘图等几个方面,但是对于三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信息与电子技术、有限元分析等方面在当代的机械技术产品研发中使用的频率依然很少,从而致使企业中机械产品的结构形式传统化、产品种类单一化,由此导致此类的机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以前的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企业产品的研发方式要不断的科技创新、提高和加强。伴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逐渐发展并在研发产品中的逐渐应用,设计的方法、理念和形式都整体的面貌一新,将会开辟出一条以产品开发模式———数字化产品设计的崭新道路。从而迎来一个现代化工程机械产品的时代。

  2.3资源科技创新

  产品的研发和对产品成果产业化的保证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而对于新产品的研发的保障也是要有充足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以及大量的及时的信息的获取。所以,为了资源能够科技创新,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我们要加大对于科技研究的投入,并且主要用于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其次,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的时代,能及时获得大量的有关信息对于产品的研发起到促进的作用。第三,大量的高科技高水平的人才是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钥匙。在现代企业中最被需要,也是最受欢迎的两种复合型人才就是擅长管理的(企业家)和具有高超专业技术水平的(工程师)复合型人才。企业对于这种人才不仅会加大培养力度,而且会为了留住他们而提出一系列的优惠条件。所以在今后我们应该极大提高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方式方法,使高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为了企业的长、短期目标的发展,应该建立产品的研发体系,对人才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培养,并且对经费和项目进行管理。

  2.4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

  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就是指企业研究开发的科技创新型产品在使用和表现这种自己独有的技术的时候运用法律手段,以专利的形式来利用和保护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企业在开发和研究新产品新技术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时刻的观察和注意自己的产品项目是否拥有专利,是否是科技创新的产品。这主要就是要求:一是在研发科技创新型的产品时,要去有关网站去查询有关专利的文件,找到合适的角度去开发和研究新产品;二是在决定研究技术开发的方向时,要及时和大范围的去了解和关注专利在国内和国外的存在状态,从而了解专利的最新状态,保证开发出的产品能具有最新性和最先进性;三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时候不要透露和泄露自己正在研发的产品,对产品做出最好的秘密保护措施,并且在研究和开发成功后还要及时的向国家申请自己所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专利,使自己企业的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最后企业应利用已有的新技术(包括专利技术)去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做到对新技术的最大化的合理使用。

【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论文01-01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07-29

科技创新论文06-12

关于科技创新论文07-01

[实用]科技创新论文06-13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15篇)01-18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03-25

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论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