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4-07-30 16:27:39 科技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论文(热门)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技创新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创新论文(热门)

科技创新论文1

  摘要: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十分重要,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目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论与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措施的贯彻执行.基于此,简要概述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含义,并基于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培养路径;人力资源

  目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论与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措施的贯彻执行,但从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着手分析,从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继续教育培养等层面展开研究,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科技创新人才的涵义

  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国际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概念上,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与创新人才的结合.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创造力、对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创新人才包含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2方面的资格条件.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抽象的、与时俱进的,是随人们对品德、知识、才能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

  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成效,不仅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普遍较高,还实现了人才结构的优化与人才机制的完善,形成了较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我国人才数量较大,相对而言,科技创新人才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较大,需要快速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地位.但目前科技创新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阻碍了社会的快速发展.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目前,存在高层次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等问题,真正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能够自主研发的人才较少,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国家竞争力.③产业研发力量十分薄弱.目前,我国人才企业研发队伍还处于初级阶段,高层次研发人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自主研究需求,且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我国高科技产业研发能力依旧较弱,弱势十分明显.

  3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

  3.1自我培养

  自我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的原则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统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教育,意识到终身学习、自我培养的重要性,树立自我培养意识.自我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需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学习、努力的方向,在培养中注意政策与国家方针需求,并以此为准绳,自我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②需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3.2学校培养

  学校培养是系统培养的主要手段,培养效果较佳,但是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阶段.学校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从源头着手,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好铺垫,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②注重大学教育.大学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战场,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因此,各大学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完善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创新性内容,从而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③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社会与国家需要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3.3继续教育培养

  继续教育十分重要,一次性教育存在较大的弊端,不能结合时代特点,无法与时俱进,因此,进行继续教育、进行终身培养十分重要,可以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知识的更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继续教育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继续教育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①企业建立自己的继续教育机构,加强知识培训,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能力与技术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②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达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3.4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十分重要,这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理论实践结合培养的关键主要在于加大实践训练力度,给予学生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企业可以与高校密切结合,高校负责知识讲解,企业负责实践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从而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十分重要,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正处于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完善与创新,实现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多元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刚.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群言,20xx(04).

  [2]李红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xx.

  [3]陈艾华,吴伟,陈勇.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xx(09).

  [4]刘志宏.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的战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06).

  [5]翁静波,厉伟.多元化途径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xx(12).

科技创新论文2

  1新型高科技材料的运用

  20世纪初期,除了在设计思想和设计方式上有了重大发展,人们的目光同样也聚集在新型材料的运用上。随着化学、物理等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材料的物理性和工艺性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当下的建筑,建筑物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因此,高分子有机材料、智能化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为室内空间功能的布置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比如,纤维材料与混凝土的混合材料填补了单纯的混凝土材料具有的脆性等缺陷。随着新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设计师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也越来越重要。

  设计师们运用现代高科技新型材料来表达出他们对具有独特智慧和情感的传统材料的延续,这体现在材料上的延续性不仅能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文的关怀。著名建筑设计师伦佐皮亚诺系统、完整地研究了棚屋建造技术,并从其中得到了灵感,最终他运用钢结构将木肋连接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材料、现代材料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由他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具有“两层皮”,体现了他对新型材料的完美运用。

  建筑的外表是模仿棚屋编织而成的木肋结构,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为了抵抗南太平洋的信风并使其耐用,他选用了带有油性且易于弯曲的木材;建筑内部使用钢、玻璃与木材相结合形式,体现了皮亚诺一贯追求的透明性和通透性。弯曲的外表与竖直的内部之间形成了自动通风系统,使海风与室内气流相互流通。芝贝欧文化中心是传统材料与高科技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2材料选择的意义和重要性

  材料,它就像绘画艺术家眼中五彩斑斓的色彩,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物质媒介和重要条件,是设计得以实现的强有力的保障。材料作为表达设计概念的基本要素,必然与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材料为设计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表达途径,人们对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外观和形式美观、功能舒适,同时,更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因为这些需求的出现,使现代设计师在材料的选用上更加多样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他们利用不同形式和形态的创新性材料,不断深化和完善设计的想法和概念。

  随着科技创新型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当代新兴的设计师对完全传统的设计方式不断提出挑战,他们将现代科技创新作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将塑料、玻璃、金属和合成纤维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运用到设计中,突破了传统思维,他们的作品通常都充满活力,令人振奋不已,为传统的设计增添了很多新含意。随着现代设计形式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各类新型材料的广泛运用,新兴设计师的不断成长,从某种意义讲,设计的含义和概念被重新定义了。新的设计形式不仅仅是对新型高科技材料的运用,同时,也是对传统材料的非传统使用。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注重,通过设计给使用者带来更多自然感受,使人们体验设计、品味设计,最终使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由此可见,现代科技创新对现代设计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设计想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以开放的设计思维和方式,并结合新型科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在语言方面,一个人的词汇量的不足会限制其思考能力,同理,在设计中,局限性的思维也会限制好的设计诞生。如果设计师能以更包容的姿态、更加先进的思想对待身边的创造和发明,将功能性问题的解决与艺术形态完美结合,就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为人们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

  3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设计发展的共同方向,也是创造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材料的创新和运用,都是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能为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可尽情地发挥想象,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科技创新论文3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孵化器引入我国后,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江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镇江市企业孵化器在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和障碍,严重制约着其服务能力的提升。针对镇江地区企业孵化器发展遇到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提升镇江地区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能力提出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创新服务对策

  0 引言

  自从1987年我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以来,我国企业孵化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孵化器经营者也正不断努力提升孵化器创新服务功能,强化创新服务内涵。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孵化器为企业提供的创新服务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对孵化器创新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

  因此,本文在对孵化器创新服务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16。0软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孵化器创新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促进孵化器服务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善孵化器服务现状。

  1 概述

  1。1 研究问题

  ①镇江市孵化器服务水平的现状分析。

  ②孵化器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③提高孵化器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确定的数据收集对象主要包括镇江市的孵化器企业以及部分被孵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工作人员。

  1。3 数据收集

  2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定义

  科技企业孵化器又称企业创业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新生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通信、网络与办公等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和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政策咨询、投融资以及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来降低新创企业的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成功率和成活率。

  3镇江市孵化器服务水平的现状

  镇江市每个辖市(区)都至少拥有1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这表明镇江市孵化器正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在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和障碍。

  3.1 孵化器链接与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特别是融资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孵化器为孵化企业提供物业服务、融资中介等,代办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但以上孵化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孵化企业的影响力有限。特别是融资方面,孵化器对于在孵企业的需求很难予以满足,能力亟待加强。

  3.2 孵化器用于创业企业发展的资金不足,没有足够的风险投资作支撑。

  资金不足是被孵企业反映其面临的最多的困难之一,这说明资金不足既是孵化器最大的困难,也是企业最大的困难,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孵化器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3.3 政府对孵化器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

  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孵化器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方针和政策,但对于孵化器来讲,它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各部门在孵化器的扶持政策的确定上存在利益分歧,导致政府扶持与引导体系不完善。

  3.4 孵化器人才、领导支持不足、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的服务不到位。

  目前的孵化器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种途径:政府机构借调、社会招聘、临时聘请人员。部分人员存在以下不足:专业性不强、学历不高、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意识弱等。

  4 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的因素

  4.1 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的因素假设

  4.2 影响镇江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的主要因素

  4.2.1 资金

  4.2.2 孵化器内部团队素质(主要包括管理高层以及各方面的人才)

  内部团队素质是指孵化器内部整个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管理团队素质是影响孵化器孵化力的根本因素之一。孵化器作为一所培养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需要一支高素质、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队伍,以承担起富有挑战性的孵化器管理和运作任务。

  4.2.3 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指孵化器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促进在孵企业成长和孵化器自身发展的能力。较强的管理能力不仅能够降低管理风险和孵化风险,而且能够帮助在孵企业健全管理制度、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经营水平。

  4.2.4 社会相关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

  政府在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对于孵化器企业的.发展很重要,高校、科研院所对于孵化器企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4.2.5 在孵企业交流机制

  在孵企业交流机制是指孵化器与在孵企业之间、在孵企业与在孵企业之间建立起的相互沟通的渠道与制度。在孵企业交流机制的建立,将会使孵化器的孵化效率大大提高,在孵企业加快发展。

  5 提高孵化器服务能力的对策

  孵化器服务创新的基本目的是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方式,使政府、社会、企业的资源得以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实现整合,达到整体与规模效应。要实现以上功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联合知识服务业资源与力量:提高孵化服务能力

  孵化器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必须引导大范围内的知识服务业为企业服务。此举的优势在于:

  ①提升服务层次,提供专业化服务。

  ②扩大服务范围,形成规模效应。知识服务机构除了能够向孵化企业提供服务,还因为专业性特征,它更多地是面向孵化器外的企业和市场服务。

  ③整合外部资源,节约服务成本。

  5.2 优化配置政府政策资源:加大资助与扶持力度

  孵化器的服务是通过作用于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再作用于企业绩效的,这内在要求企业孵化器先提高自己的能力,由孵化器提高的服务能力去影响企业改善绩效的能力。这种服务客观上要求政府资源要对孵化器形成有效配置,提高孵化器服务能力。配置政府资源可以从几方面考虑:

  ①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已有资金资助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

  ②制定配套政策。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和运营受到产业化政策、孵化器运营模式(如业主与创业中心共同管理)、对外协调机制不足等困难的制约,需要政府制定相应配套政策予以支持。

  ③技术、信息及人力等资源支持。孵化器在提供孵化服务时,因自身力量不足,需要考虑政府及社会提供的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等支持。

  5.3 整合外部资源并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①联合外部机构进行服务创新。孵化企业的需求多种多样,而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有限,因此需要联合外部机构进行服务创新。

  ②提升孵化器内部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孵化器需要顺应时势,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提升其素质,提高其整合资源的能力,进而提升服务水平。

  5.4 根据服务的重要性与孵化器条件进行科学规划

  孵化器提供服务、服务创新、自身日常管理时要按规律办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并进行合理规划。例如在提供服务方面,本研究成果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提供的服务、将要提供的服务进行了调研,得知了孵化企业最看重哪些服务、最需要哪些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萍。企业孵化器的相关理论综述,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干部学报,20xx(2)。

  [2]罗公利。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科学出版社,20xx(12)

  [3]张国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机制探析,中国城市经济,20xx(5)。

  [4]李建强,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的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xx(11):78—7。

  [5]罗公利,边伟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影响因素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6)。

科技创新论文4

  摘要: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课堂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理论

  联系实际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物理学的内容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物理知识之外,还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性认识,物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一、抓住课堂,课堂是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

  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从每一节课的小实验教具的制作,演示抓起,对教具的制做乃至演示,改进,都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运用体验科学,从而更加热爱科学.2.注重牛顿,法拉第,伽利略,波尔,爱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其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科学家的材料,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波尔理论等,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穿插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全省心的投入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3.《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标准还指出“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所以,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学物理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无须过多陈述.试想,没有经过学生的自己的思考,然后去选材、组合,不断操作、反复实践,那里有良好技能的形成和情感的升华.学生只有经历“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过程,才能更深刻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学生课技竞赛成果的宣传与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证据

  1.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现在网络特发达,各方面知识在网上都能搜索到,根据学生的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网上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2.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能促进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方案的改进”、“学科交叉的新教具”、“当年教具大赛成果展示”等.这些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邀请专家,带科技的教师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集中学习,可以收集纳米技术、太空实验、实验教具的改进、课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上的应用、激光技术等材料,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联系实际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专题介绍,或利用板报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总之,物理课堂除了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外,还要注重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给学生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百度网.

  [2]校本课程《科技综合实践活动》.

科技创新论文5

  摘要:文章就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经济的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思考,从浅析推动存在的反面影响,再深入剖析其积极作用,最终目的是塑造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1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障碍

  我国的农业劳动人民和相关的推广机构根本没有做到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以及在市场效益状态下传播机制的充分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把握,无法做到农业经济成果的内容沟通和传播。再之近期的科技改革和经济形势的转化都让不少机构猝不及防,没有准确的应对措施预防,表面发展较好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是出现了障碍。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就业趋势也出现了分化,农业经济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对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管理水平并没有所提高,现如今已无法满足新社会对经济知识和管理发展水平的需求[1]。其次是推广途径方面,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健全,线上资源不充足,无法满足那些因为距离远而选择网路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再加上之前的上网成本,也是网络建设无法扩大的抑制因素之一。而且关于农业经济的理论信息较少,技术管理水平也不高,各方面的技术落后促使农业经济在信息网络这一领域无法得以施展。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下去,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保障。

  2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快人才培养

  如今推动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对策是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作用下,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经济领域管理水准总体不高,而科技创新的加入可以让农业经济制度加以创新,农业科技的研究项目层次不断提高,不断推出相关的方案,让对农业科技有贡献力量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都能享受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分红、提成等福利。有了科技创新的成果推进,大力倡导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的项目招标,鼓励劳动者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积极进取,在农业经济的推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获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创新科技的推出让很多农业经济推广的新生力量崛起,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空白区域。各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能够意识到以农民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推广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倡导并且栽培有潜力的人员。中介服务是具有技术发展能力,提供推广服务,提供创新产品的组织结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化,并且将各个领域巧妙链接在一起发展扩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注重信息科技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的先进作用,实现性能和实践的巧妙结合,运用多种类型信息传播方式,让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实现推广。如今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建设十分完善,如果可以打通国际的脉络,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采取征税,融资的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的网路建设资金链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线上推广。网络的推广潜力巨大,随着科技创新的成果让农业科技信息在网络在线推广,并且结合正确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对称统一,避免在线推广的同时出现信息错乱,重叠等不良现象,让广大网友对其失去信任和耐心,这样只会抑制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效率。

  4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型

  种植行业的转换体现在将原先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的环节新增了饲料作物这样一个中间因素,耕地的资源也开始向具有增值效应的现代化产品转型。这样的成果转型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很大。为了响应各地区的农业创新活动和项目的研究,农业科技需要借助中介这一“领路人”打造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推广潜力的人才团队,实现跨领域、跨规模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初步建设好机构管理体系的同时,要注意其是否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相冲突。如今中介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无法实现其根本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不符合小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介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的大范围设立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型,结果是很可观的。

  5总结

  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核心手段,科技成果的转型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必须要抓住信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培养人才和组织团队是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1]赵鹏.关于提高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的策略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xx,(1).

科技创新论文6

  摘 要:通过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以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与建设实践的了解、分析,从创新团队成员配置、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团队文化建设及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 团队培育; 对策措施; 农业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技术研究和区域作物育种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以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为了寻求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本研究对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成效作了分析,试图了解天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本概况

  1.1 单位基本组织情况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地市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其下设中梁农业试验站(山区)、甘谷农业试验站(川区)、西十里蔬菜试验站(城郊)、生物工程技术中心、科技示范推广中心5个独立的科研、推广部门。主要从事农经、蔬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利用、选育研究、示范推广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小麦、油菜、马铃薯、植保、农化、生物技术等。单位现有职工1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9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26人,中级44人,初级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劳模2人,市劳模3人,天水市科技功臣1人,省、市领军人才7人,硕士18人。

  1.2 科技创新团队现状

  1.2.1 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分布情况 单位在20xx年开始正式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的组建是以本单位科技人员为基础,以现有的课题组为依托,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及当地“三农”发展的需求,针对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较好的研究基础,通过有效合作、跨所整合的方式形成合理学术梯队型研究群体。天水市农科所组建6个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研究主要是小麦、油菜、马铃薯、辣椒、高原夏菜、航天育种以及成果示范推广等领域。

  1.2.2 科技创新团队人员规模情况 每支科技创新团队设1名首席专家,首席专家为学科带头人,团队成员采取梯队培养运行模式,第1梯队由省、市领军人才组成,每人带1~2人组成第2梯队,选拔与培养10~20名左右业务过硬、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第2级梯队每人带2~3人组成第3梯队,选拔与培养20~3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各团队的骨干力量。本研究研究主要以团队第1、2梯队团队技术骨干为主,6支科技创新团队共有研究骨干以上团队成员26人,每个团队平均拥有骨干成员数4.33个。

  1.2.3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情况 科技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不仅负责制定团队发展的长远目标、提供指导,而且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内部考核评估等运行管理。6支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均为高级职称,其中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领军人才3人,市领军人才3人,5人入选天水市“222”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的年龄基本集中在40~50岁这个年龄段,占83%;首席专家均主持过相关研究的国家或省部级项目。从职称、年龄以及获得学科成就的竞争力来说,团队首席专家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1.2.4 科技创新团队人员组成情况 单位6支创新团队研究骨干以上成员中,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比例为1.00:3.25:2.25,以正高级和副高级研究人员为主,研究骨干中无初级职称,因此,创新团队研究骨干以上的科技人员在职称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团队成员学历情况中,硕士占27.0%,学士65.4%,大专及以下7.6%,其中学士学位以下的超过73.0%,团队成员学位水平总体上不高。从团队成员年龄分布上看,50岁以上的科技人员占11.5%;40~50岁(包括50岁)占50.0%,超过创新团队科技人员数的一半,是科研开展的中坚力量;30~40岁(包括40岁)占38.5%。在性别情况方面,男女比例为5.5:1.0,男女科技人员比例较恰当。以上数据分析说明6支创新团队的研究骨干具有较丰富的科研经历和阅历,对促进科技创新团队业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和意义

  2.1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 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产出是衡量其技术发明能力、基础研究水平以及为经济和社会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获奖情况、发表论文论者、项目争取及完成情况等。单位6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创建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0余项,到位经费2 000余万元。共取得科研成果6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2等奖3项,甘肃省科技进步3等奖5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55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15篇。

科技创新论文7

  摘要:企业创新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在立法支持、财政与税收支持以及创新服务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创新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的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尤其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凸显了一定优势。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手段,大力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进步,使之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计划的主要力量。本文试图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一、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

  (一)立法支持政策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立法支持,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以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为核心,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史蒂文森一怀特勒创新法》、《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联邦技术转移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反垄断法》等,建立了一个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将技术创新和解决就业确立为中小企业的两大功能,就中小企业的科技计划的设立与实施、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二)财税支持政策

  1。财政专项补贴政策。美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或部门,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评审出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提供资金,用于援助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如设立的“中小企业创业研究基金”,就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研究开发经费的10%要用于支援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同时,联邦政府于1983年和1994年分别设立的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项目(SBTR)和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STTR)等,以财政补贴设立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项目,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施以财政支持。

  2。财政低息贷款政策。由于中小企业在融资体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即使能够申请到商业贷款,也要承担较高利息成本,因此,美国政府以财政支出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以解决创新活动中的资金困难。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C),就是通过联邦政府向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优惠的低息贷款,然后由小企业投资公司以风险投资的方式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为美国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包括目前已经发展成大型企业的苹果电脑、联邦快递及英特尔、微软等都曾得到过相应的资金援助。

  3。财政担保政策。即针对中小企业信用基础薄弱的特点,以政府出资的方式组建信用担保或保险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美国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最为完备,以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信用担保为主体、以地方政府和社区的区域性信用担保为辅助,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刺激商业银行放贷。此外,小企业局还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贷款担保、出口风险担保等多种担保。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美国政府允许向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政府的担保权,以提高资金的收益性和流动性。

  4。税收扶持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的税收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施以税收优惠,是美国政府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美国税法把各类科研机构都定为“非赢利机构”,免除其纳税义务。1986年美国制定的“国内税收法”规定凡是出现研发经费较上一年有所增加的商业性公司和机构,都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另外,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是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一大战略决策,规定风险投资总额的60%可免交所得税,并将风险投资的税率从1970年的49%下降到目前的20%。

  (三)创新服务支持政策

  1。建立创新服务机构。社会创新服务体系由多层次的创新服务机构组成,美国在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中,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服务机构。如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就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综合性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民间机构四个层次构成的,通过政府设立和实施科技计划来推动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并为其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2。信息咨询中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及时获取,美国政府在信息咨询方面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联邦政府建立了小企业信息中心,定期公布市场的发展动态,向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方面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咨询等信息。

  3。技术服务中介支持。为改变中小企业发展忽视创新和研发、一味追求短期效应的惯性,美国政府为其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支持,推动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转让以及成果化。联邦政府根据《美国联邦技术创新法》,在商务部设置“联邦技术利用中心”,并在国家各个实验室设立了“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建立产业技术中心,向产业界尤其是民营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支持服务。同时,美国政府建立了“孵化器”(又称技术创新中心或技术服务中心),由政府及中介机构为处于创业阶段的小企业和持有科研成果的科技人员提供场所、解决资金并辅以全方位的服务,以推动科技成果向商品的转化。

  二、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特点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是复杂而且全面的,而且仍然处在调整状态中。总的来看,这些政策表现了美国在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上的几个显著特点:

  (一) 以完善法律支持体系为前提基础

  为了将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框架之内,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和计划,实施了一系列完善相关立法的举措,来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这已经成为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美国的科技立法非常完备,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该体系确立了一部基本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作为核心,并以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实现成果转化的法律为支撑,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法律保障。如反垄断法的制定,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鼓励竞争的健康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严格执行,保障了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基本权益;其它涉及的范围还包括专利、技术转移及商标等。同时,美国中小企业创新法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正相反,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充实的动态过程,根据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实践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改善旧有的法律法规,并添加充实新的立法规范。ァ∶拦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持,还为政府成功开展实施具体创新项目计划的提供了法律依据。迄今为止,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实施的一个收效最为显著的创新计划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计划(SBIR),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自身技术潜力实现其创新市场化,推进了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形成。该计划就是根据《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于1983年开始实施的。此外,美国国会依据1992年施行的《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于1994年推动实施了一个实验性的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STTR),以此促进中小企业与非盈利性研究机构的合作及创新技术向小企业的转移,从而实现公私部门的合作发展。应该说,在中小企业创新法案的体系框架内,美国政府的创新计划和项目才得以顺利实施。

  (二)以改善创新融资体系为关键手段

  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就是融资困难,这是由其自身信用状况和在融资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由于经营风险大、可担保财产有限,更是难以获得相关的资金支持,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为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改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这也是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国政府通过财政专项补贴和财政低息贷款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成为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但由于政府补贴对象的选择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直接财政补贴的长期效应并不理想,因此,目前美国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中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间接的资金支持,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能够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得到满足。例如,以财政担保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架设了良好的融资桥梁,尤其是政府担保权流通性的实现,进一步提高了放款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了其经营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但是,同样作为企业的银行,经营目标是保证安全性和盈利性,他必然会在对借款企业项目的详细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对那些缺乏市场潜力的项目也不会仅凭政府担保就贸然放款。

  另外,美国政府在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中,更注重风险投资机制的运用,除了直接财政参与风险投资以外,更主要的是借助扶持和保障措施,正确引导私人投资进入风险投资业,充分动员社会闲置资金的力量。例如,实施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上市要求要求,以使风险投资公司能较早地从证券市场等筹集风险资本;通过政府高技术政府采购政策、对风险企业的有限反垄断豁免等减轻风险企业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从80年代以来美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正是由于美国风险投资业的蓬勃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才能在发展初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三)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为有力支撑

  重视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是美国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基础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在信息获取、技术转移以及成果实现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服务。在美国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政策中,创新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体现了全社会在政府意志主导下,相互协调促进的组织机制,推动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明确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各创新组织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作用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和资源的集成、转移及分享。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由多方参与者共同完成,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国家和私人科研机构是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主体,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主体,其它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信息咨询、资金融通、法律咨询等)则是加速推广创新技术的主体,各个主体在创新服务体系中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创新机制,通过减少中小企业研发成本的投入,润滑科技创新的进程,使原来互不联系的公共、私人和学术界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发展,形成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创新开发联盟。

  三、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措施,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包括规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两个计划类项目、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和中小企业孵化器三个基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基金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这些政策措施从提出到付诸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仍显不足

  由于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客观差距,我国企业的科技发展基本采取“追赶型”策略,即科技的主流侧重于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学习、模仿和引进,长期被动地适应世界制造产业加工环节的快速转移需求,而没有能力占据世界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前沿。这种客观事实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阻力。当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评价体系和监管的政策依据,对不同的创新课题和项目不能灵活采用相应的资源投入方法,对创新性投资引导不到位,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准确把握科研创新的方向,出现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以及创新滞后的负面影响。

  (二)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定位不明晰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各方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才能顺利推进。但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参与主体定位不明晰,甚至出现缺位。首先,本应作为政策制定、科技项目规划、促进引导、预算拨款、组织支持以及实施监督的公共服务主体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仅仅局限于财政的预算拨款功能;其次,本应承担科技研究和开发职能的科研院所,由于其机制机构、领导人任命的陈旧机制,不具备市场主体的条件,不能以独立法人的资格参与创新体系;而中小企业自身本应作为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主体,却由于体制和规模所导致的所有制歧视和融资弱势而普遍面临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的窘境,无法调动联合各方科研资源,难以承载科技创新的重任。

  (三)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各服务机构的协调政策处于缺位状态

  各类服务机构的协调运作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润滑剂,能够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地域分割和行政分割局面,造成了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设备等资源的部门化和单位化,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效率不高,缺乏相关的政策约束,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科技成本过高、资源低层次消耗严重,财政拨款虽然不断增加,但收效甚微。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计划和安排都由国家统一进行,科研成果的应用完全由国家计划指令决定。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以后,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替代了计划机制,形成科研成果从研发到转化、产出的价值链布局。然而,传统的成果转化机制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市场化运作,加之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政策安排,造成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后长期处于“搁置”和“自流”状态,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

  (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政策支持有待改善 尽管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政策不断出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在融资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经营风险较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融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尚未建立信用评级体系,缺乏足够的信用资源,信用观念淡薄,造成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强;其次,融资渠道窄,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性,对中小企业的进入条件过高,基本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第三,金融机构的服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资金需求,并未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潜能的特点设计产品,形成金融服务的供求失调状态。

  20xx年12月,根据20xx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明确了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方面政策,为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涉及税收激励、政府采购激励、投融资激励、创新人才激励、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的建立等多角度的政策安排,就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投融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及健全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政策做出了详细规定,力图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来进一步实现中小企业的跨越性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启示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美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其政策支持体系形成的丰富经验是各国推行创新型战略的有益借鉴。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我们可以从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

  (一) 建立完备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支持体系,加大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力度

  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支持体系,使创新计划的实施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大程度地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确立一部促进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法,明确民营企业应有的法律地位,认真清理歧视性政策法规和制度;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整合、规范,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如出台技术创新法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反垄断法以促进公平竞争、制定技术转移法以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等。同时,根据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使之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二) 改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机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

  为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难题,政府应从直接财政资金补贴和间接财政政策扶持两个方面入手,尤其应更重视市场机制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作用的发挥,通过财政政策的扶持效应,推动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难题,可以考虑的政策支持有: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给予支持和奖励,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和主动性。

  2。提高政府采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度,以此激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并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3。进一步调整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税收政策,针对技术改造和研究创造应给予优厚的财税政策支持,推行力度更大的税收优惠和研发成本的税收抵扣。

  4。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担保作用,分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效引导银行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促进银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引导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5。加强改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创新特点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

  6。加快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投资的政策支持和风险补偿,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作用的发挥。

  7。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业板的建立,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从而拓宽融资渠道。

  (三) 健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体系,协调各方参与主体的互动机制

  借鉴美国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体系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在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有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的环境。

  1。大力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服务,从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入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产业技术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的经济信息与技术信息。

  2。建立咨询服务公司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3。提高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参与度,在政策协调机制下建立大学—政府—企业的三重互动关系,同时鼓励中国国内研发实体充分利用国际基础设施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提高创新效率,完善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体系。

  此外,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修改需要同步进行,以保证政策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需要政府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客观的信息反馈,为进一步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淑贤。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国际比较[J]。经济论坛,20xx(21):52—54。

  [2]单东。借鉴美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经验,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J]。特区经济,20xx(2):24—28。

  [3]吴彤,米运生。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比较[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4):24—25,53。

  [4]房红。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xx(2):80。

  [5]赵修卫。现代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四个特点[J]。科学学研究,20xx(6):895—900。

科技创新论文8

  科技期刊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导向、传播、载体、评价功能各自发挥着作用,又互为整体,对推动国家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討论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期刊的概念,然后研究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由弗里曼和纳尔逊在1987年首先提出,也是我国为加强知识和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使创新从微观走向宏观,其内涵是在国家范围内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开放网络,通过促进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由四个子体系构成,这四个子体系是科学知识创新、技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这四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交叉,这种交叉体现在四个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需要创新机制和创新政策的调节,最大程度地发挥四个子系统的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进而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二、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按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多种方式发行。其主要特征有: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等。是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技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知识成果传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科技期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整个环节中。

  科技期刊具备导向、传播、载体、评价四项重要功能,四项功能相辅相成、协调一致是科技期刊发挥作用的前提。导向功能是科技期刊的灵魂,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创新导向、行为导向三个方面,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树立了全方位、正确的导向目标,引导和促进着科技发展,为知识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供了基础。传播功能是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科技期刊为知识创造、应用、创新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科技工作者可以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在科技期刊上进行发表,对外部进行公布,完成了知识传播的过程。如果没有知识的传播就不可能有知识的应用,更不会有知识的创新。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使得最新的创新成果得到推广,推动了科技创新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科技期刊是发布创新成果的载体,更重要的是继承和积累成果为再创新做准备的载体。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作为发布创新成果的重要阵地,科技期刊也加快了转变载体形式的步伐,与计算机网络结合,走信息化、网络化、精品化和集团化的道路,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科技期刊的评价功能体现在对发表的鉴别和判断,科技创新成果的首发权和知识产权归宿的确立上,充分合理地发挥科技期刊的评价功能,是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推动着科技成果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1. 国家创新政策的引导者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创新政策发挥功效最主要的是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控,协调政府、企业、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担当桥梁和中介的作用,是国家创新政策的引导者。国家创新政策的出台,科技期刊会及时发布,宣传、解读创新政策的内涵,同时科技期刊在创新活动的第一线,与创新主体联系紧密,能够将创新主体对创新政策的意见反馈给政府,在这个反馈与被反馈的过程中起到了连接两者的作用。科技期刊宣传国家创新政策,通过创新主体、企业在科技期刊上讨论、研究创新政策,从而使创新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功效更加突出。所以说科技期刊引导了创新政策的制定,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 创新氛围的`营造者

  科技期刊对发表的科研作品进行严格审核,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行为,为科技创新者提供了公平的平台,营造信任、合作、学习的良好风尚,引导社会形成公平的创新氛围。其中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及时报道,是对创新成果发表者的激励和肯定,是对需要再进一步提高的创新能力者的鼓舞和吸引,在这种激励与鼓舞、肯定与吸引的环境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得到实现。科技期刊建设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创新精神得到伸张,知识产权得到尊重和保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瓦解,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科技期刊对最新创新成果的发表,也是一种对敢为人先精神的极大鼓励,促使在创新大潮中创新力量不断地增多,国家创新氛围不断地浓厚,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

  3. 创新成果的推动者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其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国家创新体系包含四个子系统,如果四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各尽其责,共同促进科技期刊发挥作用,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协调机制。最新科研成果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展示,能够使得科研成果得到继承和转化。科技创新者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创新成果,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科技期刊发表展示最新创新成果,一是告知了创新主体当下创新活动动态,指出创新主体研究不足之处,促使创新主体更快地去研究成就。二是创新主体把突破的成果发表在科技期刊上,供其他创新主体研究、参考,在创新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励的机制,不断使某一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创新主体在科技期刊上得到创新信息,又把创新信心发表在科技期刊上供其他创新主体借鉴,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促进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4. 创新智力的构筑者

  科技期刊是促进科技发展和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创新主体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其过程也是创新主体被发现和关注的过程。创新主体对科技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领会,其本身也是再学习和被培养的过程。所以说对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科技期刊的重要功能,也是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担当的责任。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智力的构筑者。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导向、传播、载体、评价功能发挥着各自作用,推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漆蓉.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使命[J].编辑之友,20xx(1):64-65

  [2]胡文娟.科技期刊在技术创新中的功能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xx(3):43

科技创新论文9

  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持续创新的能力它是关乎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创新不仅表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管理上、动态上等。而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也是企业内部的诸多因素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科技企业,更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1.企业治理的结构。

  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有了一个能激励人们不断采用新技术并不断激励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这样的话,新技术就会不断的产生,从而就能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更是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这种新技术的创造是可以鼓励员工不断的探索新技术,激发员工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

  2.企业文化的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要想和竞争对手真正的一决高低,再辉煌的成就或成功的技术都只能代表着过去,而现代化的企业,维持其不管发展壮大的精神所在就是企业的文化,一个向上的奋进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3.企业创新资源的投入。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资源重新整合的长期过程,其过程需要各种创新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整合投入才能保证实。这个投入包含两方面的,一是资金的投入,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持续的进行下去,二是人才的投入,只有相关的人才的保证,才能谈得上技术的创新,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和核心。

科技创新论文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与科技发展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并应用于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将成为增加文化消费的新引擎。

  一、科技创新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促进文化消费数字化

  一个社会的主体文化的形成、发展、创新都有自身规律,其每一个环节往往需要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激荡。但是在主体文化下,文化却可以有不同的内容题材,也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人类文明的生产、传播、消费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数字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于其传播、消费对资源的耗费低,随着传输技术和消费终端的完善,数字化产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信息还不能不用数字化产品作为载体。比如,数字化的虚拟圆明园”项目,由于使用的是计算机重构技术,其就只能采用数字产品的形式存在。

  科技创新给文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于呈现形式上。由电脑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舞台技术等等,使得文化呈现形式曰新月异。科技的发展,让文化信息从原来最普通原始的文字或画像呈现形式,一跃扩展到了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视觉、声觉,甚至是感觉上的改观。而相应地,呈现这些文化形式的设备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很多的设备与文化产品必须配套才能使用。比如,3D电视必须收看3D频道才有效果,立体音响必须收听高品质的音乐才有效果。所以,科技创新不仅创新了数字设备,而且还带来了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繁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表现效果的需求也日益提高。90年代流行的黑白电视机、手提录音机早已被淘汰。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文化产品具有高清晰、立体声、3D效果等数字化的、缤纷多彩的呈现形式。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20xx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20xx年增长了31.97%。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数字化表现效果,刺激了人们消费热情的结果。舞台技术所引起的呈现形式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追求数字化表现效果的消费心理。如果从最早的宫廷表演算起,几千年来的舞台形式几乎从没改变过。但是,至新世纪以来,现代化的舞台无不配备旋转灯、烟幕机、大屏幕等先进设备,而后台的控制系统更是融入了高科技的元素。由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舞台中,透过大屏幕所展现出来的虚拟与现实、视觉与听觉让人们得到了全新的体验。

  科技创新也可能给文化同时带来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用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的文化,迟早会被历史所遗忘;而没有文化内容的形式,纯属哗众取宠。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是同时出现,同时变化的。科技创新在改变文化呈现形式的同时,也给文化带来了更新颖的内容。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影像合成、计算机图形等数字技术,就能够制作出虚拟化的特效场景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技术,电影业才可以制作很多的特技效果。最近几年出现的玄幻小说,正是在这种技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而这种题材内容的小说流行起来之后,又推动了电脑特技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创新。玄幻小说的出现,正是数字技术在文化呈现形式上的创新,带动了文化题材内容的创新。不仅仅是电影行业,网络的兴起也带来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依靠互联网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完全摆脱了过去传统文学作品一贯使用的文字表现形式,而是综合了声音、图像,甚至是视频等表现手段。

  数字化与网络化互相借力,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复杂和全方位的。它迅速地、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原来的感知方式、情感方式、表达方式和审美方式。文化产品只有迎合了人们感知、情感、表达和审美的变化,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激起人们的消费热情。

  二、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模式,促进文化消费日常化

  文化是一种主动性消费,但并非刚性需求。只有依靠增加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中国文化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与科技相结合,数字化文化产品将成为主流。所以,为数字化产品提供全新的传播模式,将成为增加文化消费的关键环节。

  (一)科技创新加快网络传输速度

  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程度越高、技术手段综合性越强,其所占的体积往往也越大。比如,一部采用高清晰制作技术制成的数字电影,可以达到好几千兆的体积;而-份高分辨率的PSD设计文件也有上百兆。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必须通过网络传播到消费终端。如果网络传输的速度不够快,那么观看电影、在线设计、在线游戏、软件下载等文化消费肯定无人问津。因为,在低网速的情况下,一些必须实时连接的消费将会出现卡机或假死的现象。人们不仅不会在消费中获取乐趣,而且还会产生厌烦心理。文化消费并非刚性需求,如果消费的时间成本、用电成本、电信成本远远大于消费带来的收获,人们往往会寻找另外的替代品。

  我国网速太慢已经成为制约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原因。根賦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为100.9KB/s,也就是0.81Mbps,还不及世界平均网速的一半。然而,我国的网民数量却居世界第一,每个网民所占用的带宽十分有限。提升网络速度已经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网络速度的提高,是一个接入技术创新的问题。纵观互联网的成长历史,每一次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无不与传输控制技术、传输介质、传输控制标准息息相关。从20xx年上半年开始,上海、北京、广东等地陆续传来了免费升级带宽的消息。主要方法就是将传输介质从原来的铜绞线换成了容量更大的光纤。传输介质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接入技术的升级。另外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主干网的容量也在急剧增长。突破网络吞吐量的瓶颈,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就成为了网络技术的创新方向。当然,网络速度的提高不仅仅是接入的问题,而且是一系列的硬件、软件和技术问题。相信,随着我国240Gbit/s光纤传输技术的实现,互联网将带来文化消费市场的春天。

  (二)科技创新融合信息传播渠道

  由于过去信号传输技术相对独立,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各自采用不同的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

  三网融合”指的就是,将这三种信息网融合为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整体。其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要解决不同传输介质下的接入问题。

  “三网融合”将会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传统的文化产业中,将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文化业态。而这些新的文化传媒公司将相继成立,电视用户、网络用户、手机用户也会更直接地与有线、无线服务平台互动。视频点播、在线支付、互动游戏、网络教育等全新文化消费将成为主流。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随着基子三网融合”IPTV技术的应用,电视将变成一个互动平台。今后,电视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也能够对电视节目进行自主消费。传统的电视台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节目服务。比如,上海IPTV现在已经能够提供视频点播、时移、回看、轮播等多种互动功能,在内容上也集聚电影大片、热门电视剧、游戏娱乐、时尚生活、财经体育、人文地理等海量精彩视频节目。在实现三网融合”之后,电话线、电视线以及网线将能具备同样的功能,只需要一条线路就可以把所有的服务囊括其中。电视用户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源,手机用户可以观看电视。网络信息服务成本、获取成本都将会降低,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三网融合”还将会带来文化消费群体扩容的机遇。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字、数字、语言、图片、影视等信息的保存和交换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数字技术的全面采用将使电话、数据和图像等信息,以数字方式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输、交换和分配。有线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为用户通过一个网络获取多种服务提供了可能。在未来的网络传送平台上,三网的业务边界日渐模糊。而原来三网的消费人群将被内容样式丰富多彩、便捷的文化产品所吸引,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文化消费高潮。

  三、科技创新提供文化产品的消费终端,促进文化消费分众化

  由于地域、兴趣、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青年人更注重娱乐性的文化消费,老年人更喜欢传统性的文化消费。面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如何实现分众化的服务,就是一个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借助科技创新带来的消费终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分众化服务能力。

  (一)科技创新提供便捷式的数字消费终端

  科技的发展,让电子元件越来越轻巧便携。80年代,一部使用干电池的电子管录音机是时髦的东西。现在的Mp3、Mp4无论是在首质,还是在能耗上都要先进很多。科技所带来的高新数字化消费终端,由于其整合度高,娱乐性强,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热情,尤其满足青年人对电子产品要求时尚化的消费心理。

  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必须有合适的传播渠道,很难说消费终端功能的提高与网络通信传播能力的提升无关。现代化的消费终端往往需要通过通信网络获取数字文化产品。信息传播技术与消费终端往往是同时得到升级,电信服务与电子产品间的界限早已被打破。数字式的消费终端加上大量数字化的文化产品,让人们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和消费。

  通过手机登陆拇指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阅读电子书,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据报道,20xx年中国移动单月手机阅读访问用户数已逾5000万户,中国移动单月收入屡超1亿元,出版机构和作者至少切走4000万元[3]。不仅仅是智能手机,PSP、CMMB、iTV等等数字终端也成为了文化消费的生力军。其所消费的也不仅仅是电子图书,而是包括电视、电影、音乐、图像等等在内的所有数字化产品。正是因为提供的文化消费种类增加了,文化消费的分众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正是因为先进的消费终端带来了分众化的服务,才带来了数字文化产品的流行,也带来了如此广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二)科技创新提供交互式的网络消费终端

  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点播节目、远程学习、休闲小游戏等等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出来,并快速地应用到文化产品之中。很多产品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互动式的消费终端,用户在其中也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娱乐休闲的互动场景,所以,很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比如,前两年在互联网上十分流行的农场游戏,很多人为升级、购买道具等支付了费用。据报道,20xx年某农场游戏每月的道具收入就高达5000万[4]。这些收益,是游戏软件带来的结果,自然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从用户和收入的角度来说,这款软件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游戏中的用户不仅能够与服务器进行交互,还能够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交互式的消费终端不仅仅应用在娱乐休闲游戏中,也能够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比如,远程教学、电视点播等就是通过用户的自主选择来进行消费的。集成了多个电视频道的播放软件,可以满足不同职业、兴趣用户的需要。但是,这种服务的背后,必须利用科学技术。从将电视节目进行数字化处理,再经由网络快速传播,最后再到消费终端进行接受处理。在这个交互过程中,需要涉及请求、应答、连接、收费等等网络技术,也需要涉及大容量、高速度的硬件设备。没有科技的创新再创新,肯定是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

  有很多科技创新已经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在十年前,这些丰富、快速、便捷的数字产品却是难以想象的。十年来,由于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文化消费量激增,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只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掘出更多的文化消费人群,才能在既有消费人群中增加消费总量。

科技创新论文11

  摘要: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就现实来说我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不足的,我们也在进行不断的努力来弥补我们的差距,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在进行详细研究后,就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等几个方面做出论述。

  关键词:污染;气候;科技

  工业发展在给全世界带来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人类生活方面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针对人类发展的问题上,全世界都在寻求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和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地方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但是我们发现,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在面对低碳环保问题的时候,发展科技就显得极其重要,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1低碳经济的研究意义

  在工业发展迅速,但是污染对于人类正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巨大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对于生态和社会文明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我国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而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会对人来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有重大意义的,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只有真正的做到了低碳发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进步还会为企业带来产品技术上的革新。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还会对企业的技术,产品带来新的生机。一个企业专注于低碳经济,那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必然走在同类企业的前列,这样就会增加产品的技术层面实力,在市场方面就会抢占先机,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2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2.1提高能源利用率及能源结构优化

  我国的能源结构还是较为落后,难以维持持续发展的。另外能源利用率也处在较低水平,我国的能源有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这对于原本资源就有限的社会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发展低碳经济,做到节能减排。对于能源利用率的提升,要做出的努力有很多,首先是对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当是大力推动的,而工业的发展应当主要由科技创新来带动,不断通过高效益,低能耗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来提升能源利用率;其次就是不断发展技术,提升产品生产中的能量消耗,对于节能减排从每个产品入手;最后,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都是依靠技术来进步的,国家应当采用政策来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这样就可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推动国家环境发展。

  2.2能源结构发展与清洁能源发展

  我国能源的利用和发展仍然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结构的,所以我国的能源结构发展相对来说是不健康的。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氢能等,他们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与传统化石燃料来说是相对较小的。但是我国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是极其缺乏的,全国大部分地方还都是以传统能源为支柱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由于清洁能源的发展要求一定的技术,同时在发展前期看不到良好的受益,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不发展,这对于环境来说就是极其不利的。在这种情况和形式的限制之下,我国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应当寻找更好的途径和更详细的发展方式,对于中小型企业,我们应当给予支持,但同时应当要求我们加强监督,不能放纵不管,对于较大的企业应当加强管理,要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

  2.3二氧化碳的收集与利用

  二氧化碳是环境中自然存在的物质,本来对于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剧增,对于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温室效应的出现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增加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利用环节。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植树造林,在树木的影响之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养分,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同时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更为关键的是,植树造林可以促进生态恢复工程的发展。当然除了植树造林外,在燃烧过程中将氢气和二氧化碳混合,通过工业手段提升二氧化碳浓度,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就会更为方便。在我国来说,不仅对于二氧化碳收集的技术发展不够,甚至在植树造林方面大家的观念和意识都是有待提升的,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欠缺的很多,所以国家应当不断推广,加强管理并增强大家意识。

  2.4科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在众多的方法之中,都有对于科技的要求,事实上,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有技术手段来支持的,同样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会给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低碳经济和科技进步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将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相结合,在推动低碳经济的时候能够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并将二者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发展都是我国所缺乏的,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努力,才能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总结

  在我国来说,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对于低碳经济来说,我们的发展还是有巨大欠缺的,还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就现实来说,我们和世界较高水平差距较大,只有不断发展科技,加强人民的意识和思想,可以坚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来好。

  参考文献:

  [1]周中林,肖祎平.低碳经济下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32(23):99-102.

  [2]黄山,范洁文,邝伟鹏,等.基于信息整合的低碳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5):225-228.

  [3]王苏生,常凯,许静霞,等.广东省发展低碳技术的金融产品和机制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20xx,24(18):5-7.

科技创新论文12

  赵固一矿坐落在焦作煤田东部,巍巍太行山南麓,井田二1煤含煤面积43.77km2,总资源储量3.73亿t,可采储量1.65亿t,煤层平均厚度为5.29m,为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优质无烟煤,属低瓦斯矿井。赵固一矿20xx年5月10日竣工投产,是河南煤化集团组建以来竣工投产的第一座现代化矿井,投产当年即实现达产。赵固一矿选煤厂是一座年设计能力2.4Mt的矿井型选煤厂,入选赵固一矿生产的原煤,20xx年开工建设,20xx年5月10日与矿井同步正式竣工投产。该厂采用全重介选煤工艺流程,100~13mm块煤采用重介浅槽主再选,13~1.5mm末煤米用脱泥有压三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1.5~0.25mm粗煤泥采用螺旋分选机分选,<0.25mm部分细煤泥米用浮选(浮选前设脱泥环节,脱出的细泥可以去浮选也可以去浓缩机),浮选精矿采用加压过滤机回收,浮选尾矿采用板框式压滤机回收。该厂主要产品有特优洗中块、二号洗中块、洗小块、洗粒煤、洗末煤,其中块精煤产品具有灰分低、限下率低、发热量高等优势,是化工行业优质原料煤;洗末煤灰分在10.00%左右,主要供冶金部门作高炉喷粉煤;末煤发热量在25.08MJ/kg左右,可以作为优质的电煤。

  1课题的提出

  20xx年,随着赵固一矿生产任务的加大,选煤厂需要每月入选原煤40多万t才能满足矿井生产需要,而赵固一矿选煤厂设计入选能力为2.4Mt/a,因而如何提高产能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了选煤厂面前。

  为此,赵固一矿选煤厂客观分析了完成这一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创新和内部市场化两个载体,以实现入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双目标,并制定了课题实现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经过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20xx年,该厂顺利实现入选原煤4.3357Mt,超额完成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各项成本指标也控制在了集团公司下达的指标范围之内,呈现出低投入、高产出的良好生产局面。20xx年,该厂预计可实现入选原煤5.4Mt。

  2课题研究

  2.1必要性

  作为河南煤化集团组建以来投产的第一座现代化矿井,赵固一矿要完成20xx年标煤产量6.0Mt、综合实力成为中原第一矿的目标,需要与之配套的选煤厂必须与矿井比翼齐飞,实现矿井原煤全入选,实现与矿井共同安全高效发展,为河南煤化集团成功挺进世界500强企业贡献力量。

  2.2完成原则

  首先要确保生产系统安全运行,其次要求改造不能影响矿井和选煤厂正常生产,最后体现多上设备少上人、高产高效上。

  2.3可行性分析

  (1)原设计生产系统设备选型过硬。赵固一矿选煤厂生产系统(图1)主要设备浅槽分选机、螺旋分选机、离心机、分级筛、磁选机均为原装进口设备。

  (2)选煤队伍素质过硬。选煤厂在册员工338人,中专以上学历占40%。

  (3)选煤团队精神过硬。在河南煤化集团“用心做事,追求卓越”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选煤团队继承和发扬了焦煤集团特别能战斗,特别会战斗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3科技创新

  3.1调整设备负荷

  对不适应生产需要的设备进行扩容改造。先后对215、216、217、230、231、242、301、222、241皮带电机、减速机进行了更换,并对上述皮带进行了加宽,增加了运煤量,同时对215皮带电机进行了双驱动控制的技改工作。

  3.2利用创新手段优化生产系统

  (1)原煤分级筛喷水改造。由于生产量加大且原煤湿粘,原煤分级筛的筛板易堵塞,入选原煤不能得到充分筛分,使选煤量受到限制。为此,在筛子上面增加了两排喷水,从而使入选原煤量得到了增加,且保证了洗选质量。

  (2)对块煤系统进行优化改造,设置了除限下筛分环节,以确保块煤质量。一是将原来的冲孔筛板改换成了条缝筛板;二是增加了一台390筛子,专门用于筛除块精煤限下产品;三是在外运装车溜槽上安装了一个除限下的振动筛,以有效降低火车上的块煤限下率;四是在汽运装车溜筒上安装了除限下筛板,用于降低汽车上块煤的限下率。

  (3)增加一台洗末煤离心机,以降低产品水分。因生产量的增加,系统超负荷运转导致原有的一台离心机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洗选量的需要,且脱水效果不好,洗末煤水分无法保证。为解决这问题,在原有离心机旁边增加了一台332离心机,从而提高了洗末煤的脱水效果,确保了洗末煤质量。

  (4)对末煤生产系统进行改造。原洗选系统的设计在生产中只能实现全入选和全筛末,通过对末煤洗选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实现了末煤系统的半洗半筛,优化了生产工艺,并有效地提高了入选量。

  3.3对装运系统进行改造

  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选煤厂先后对劳动强度大的多个岗位进行创新改造,在装车环节增加了一套集控自动化装车系统,实现了一人轻松操作鼠标即能完成外运装车的工作。

  3.4强化“三级培训”

  赵固一矿选煤厂目前在册338人,设6个车间,5个科室。与同规模选煤厂比,赵固一矿选煤厂定员严重不足。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战斗力,赵固一矿选煤厂积极走出去,向永煤、冀中能源的优秀选煤厂学习,除加强技术操作理论培训夕卜,还以车间为单元建立了6个实操基地,通过车间横向对标、岗位纵向对标来激发员工积极性,切实落实好岗位职责。

  4推行精细化管理

  4.1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流程

  从投产开始,选煤厂就开始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并专门派管理人员到永煤集团进行学习,制定出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工作流程,并按照国标制定我厂的工作标准和两程一制。

  4.2实行“四四工作制”实现生产系统长周期运行

  赵固一矿矿井月生产原煤45~50万t,平均日生产原煤17000t,而选煤厂小时平均入选量仅750t,每天检修3~4h要跟着矿井节奏根本无法实现全入选。为此将原设计的“两班生产,一班检修”优化为“四天检修四小时”即选煤生产92h后,检修4h。

  4.3建立完善的物资供应系统

  NC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一线生产物资供应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材料计划申请、审批、入库、出库等功能均能实现网上操作,同时为库存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财务凭证传递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4.4加强“双基建设”

  赵固一矿选煤厂安全工作推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延伸到工作现场和每个职工,充分发挥基层班组和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可靠的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和科学的基础保障体系,提高了选煤厂防灾、抗灾能力,防止了各类事故发生。同时,还加强了安全隐患整改工作的监督工作,在整改期间不定时抽查督促各车间的整改工作进度,对未按期完成整改工作的责任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并严格了验收制度,确保责任单位的安全隐患按时、按标准、按要求整改完毕。通过一系列措施和制度,促使了选煤厂的“双基”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转变。

  通过强抓“双”基建设工作,赵固一矿选煤厂实现了连续3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并荣获了20xx年焦煤集团“安全先进单位”称号。

  4.5加强机电设备管理

  (1)科学组织检修工作,做好设备预防性检修,保证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

  (2)严抓检修质量,确保设备高效运转。

  (3)推行“一机三包”机电管理法。一机三包即岗位操作工、机修工、电工共同管理使用本岗位所配备的设备,同时均为责任人。车间从班长到职工都积极地对设备进行巡查,定期上报所包设备的检修项目以及隐患。因此,提高了设备的巡检力度,减少了设备的故障,节约了维修时间和费用,逐步形成了预防性维修的概念,确保了维修的质量和效率。

  4.6全方位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

  赵固一矿选煤厂以内部市场化为导向,按照标杆队的要求规范运作,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逐步形成了内部市场化系统管控体系,形成‘‘人人都是老板”的管理氛围。

  首先是发动宣传,车间通过板报、标语、报刊、宣传栏、学习培训等方式,对市场化进行强势宣传,让广大干部员工进一步了解市场化、认知市场化、参与市场化。厂多次举办内部市场化讲座,使车间管理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厂为一级市场主体,车间为二级市场主体,岗位(个人)为三级市场主体,初步形成了内部市场化的雏形。并建立了厂与车间之间的一级市场,在车间建立了车间与班组以及班组与班组之间内部二级市场,班组与岗位(个人)以及岗位(个人)之间的内部三级市场。

  自推行内部市场化以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内部模拟市场,将生产量、直接生产成本等按比例纳入工资进行考核(各个单位的工资收入=收入-支出,单位材料费用支出多,工资就减少,材料费用支出少,工资就增加),促使企业实现从行政手段管理向经济往来的有偿服务管理的转变,通过机制的变换,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全员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激活每个生产要素。

  赵固一矿选煤厂的市场化工作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市场体系。在内部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对照考核标准找差距,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定额体系、考核体系、结算体系等,确保内部市场交易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本着成熟一项纳入一项的原则,为配合选煤厂重点工作的开展,把成本控制、生产量个性指标考核、煤质考核、安全“双基”质量标准化、员工培训、企业文化等也纳入内部市场考核,真正实现了用市场来评价工作优劣,用经济杠杆来衡量贡献大小,有效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内部资源的配置优势,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整体工作的快速推进。主要措施为:

  (1)细化成本考核,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市场化精细管理以来,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核算主体的下移,各车间、各班组与个人都在认真计算自己的收入与支出,核算自己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如选煤车间按照内部市场化买卖价格初步对班组的商品煤收入,原煤运输费、电费、材料费等方面进行了考核结算,每个班组的各项完成指标不同,最终结算工资也不同,谁的选煤产量高,成本低,影响生产时间短,谁的工资就高;班组对个人也实行了每日工作打分制,班清班结,日清日结,通过这些市场化考核,各市场主体都学会了算经济账。通过把“小时处理量考核’“万吨选煤影响时间买卖制”纳入内部市场化管理,兑现奖罚,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选煤厂目前的小时处理量提高幅度较大,小时处理量达到780t,比设计处理量提高了18%。在矿井产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处理量的提高,不仅为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检修时间,而且降低了电耗。

  (2)实行“QTM”单项成本管理法。所谓“QTM”单项成本管理法,Q(Quality)代表质量控制,材料质量好坏是成本控制成败的前提,因此要严把各类材料进货关;T(Technology)代表技术革新,从技术层面上对系统进行优化,对影响材水,将入浮煤浆稀释到合理的浓度范围(一般为80g/L左右),以提高浮选的分选选择性,保证精煤质量。料消耗的工艺环节进行革新改造,减少因设备不合适,工艺不合理对材料消耗的影响;M(Manage?ment)代表管理优化,通过深入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细化材料消耗定额,划分材料控制关键部门的职责,严格考核兑现,从管理上堵塞材料浪费漏洞。仅重介质一项,选煤厂吨煤介耗即由2.2kg降至1.15kg,年节约此项材料费300余万元。

  5结语

  20xx年,通过全厂员工的共同努力,赵固一矿选煤厂以2.4Mt/a设计能力的洗选系统实现了年入选原煤4.3357Mt,20xx年预计可完成5.4Mt洗选任务。同时,赵固一矿选煤厂也荣获20xx年河南煤化和焦煤集团先进单位、焦煤集团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目前,该厂正在进行扩能改造项目建设,预计年底可以完工,改造完成后,选煤厂入选量可再增加250万t/a。

科技创新论文13

  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高楼林立,这一切的确都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生活很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为人类提供了多么美丽的现代世界啊!满天繁星,星汉灿烂,碧水蓝天,蓊郁森林,曾经的美景让人那么的留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它们很多时候已成为我们的回忆。这是多么的令人悲哀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提高了世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位,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比如,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普及,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利。手机、可视电话等通讯工具的普及,让我们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轻松与家人、伴侣等进行亲切地交谈。在高科技的帮助下,人与人的距离不再遥远,“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各种问题,青山绿水不再,星汉灿烂已去……这也让我们那曾经的美丽的家园,变得不那么美丽,甚至丑陋。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去反思:科学技术进展让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其实现实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我们得到的多,失去的少,甚至得不偿失。由于现在的科学技术进展带来的社会富强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或者说为代价的。这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得不去这样追问:当生态资源被消耗殆尽之后,我们还能拥有一点美妙的东西吗?所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展也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至说是灾难。

  不是吗?假如让我们回到那没有什么高科技的远古时代,我们会看到什么美景?那些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肯定是没有了,但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灿烂的星空,会有的,青山、绿水、碧草、红花也应该是随处可见的。这些美景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享用不完的,会让我们的生活自由安闲无忧无虑的。

  一句话,伴侣们,从现代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清醒过来吧!我们要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幸福,但也要慎而处之,否则我们就可能受到自然地报复。假如是那样的话,我们任何美妙的生活也就会化为泡影,一去不复返了!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高楼林立,这一切的确都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生活很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为人类提供了多么美丽的现代世界啊!满天繁星,星汉灿烂,碧水蓝天,蓊郁森林,曾经的美景让人那么的留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它们很多时候已成为我们的回忆。这是多么的令人悲哀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提高了世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位,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比如,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普及,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利。手机、可视电话等通讯工具的普及,让我们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轻松与家人、伴侣等进行亲切地交谈。在高科技的帮助下,人与人的距离不再遥远,“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各种问题,青山绿水不再,星汉灿烂已去……这也让我们那曾经的美丽的家园,变得不那么美丽,甚至丑陋。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去反思:科学技术进展让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其实现实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我们得到的多,失去的少,甚至得不偿失。由于现在的科学技术进展带来的社会富强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或者说为代价的。这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得不去这样追问:当生态资源被消耗殆尽之后,我们还能拥有一点美妙的东西吗?

  所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展也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至说是灾难。

  不是吗?假如让我们回到那没有什么高科技的远古时代,我们会看到什么美景?那些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肯定是没有了,但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灿烂的星空,会有的,青山、绿水、碧草、红花也应该是随处可见的。这些美景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享用不完的,会让我们的生活自由安闲无忧无虑的。

  一句话,伴侣们,从现代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清醒过来吧!我们要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幸福,但也要慎而处之,否则我们就可能受到自然地报复。假如是那样的话,我们任何美妙的生活也就会化为泡影,一去不复返了!

科技创新论文14

  摘要:我国林业发展与建设要取得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文章总结了当前我国林业技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林业技术创新意识、科研投入力度及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出路,并提出了推进林业技术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建议

  近些年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林业成为我国第一产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着力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都担负着重要角色。现代林业的发展不再以单纯的植树造林为重点,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林业发展,更多的是需要依赖现代林业技术创新,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产业永续发展。因此,对当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及推进林业快速发展进行问题剖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1当前林业技术现状与问题

  1.1我国林业技术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首次提出科技兴林发展战略,在林业发展的技术端做好了改革和推进工作,为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林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我国不断创新育种和苗木培育技术,为整体林业发展起到良性循环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在育种和苗木培育方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投入,“十三五”初期,已经超额完成了近十年来的工作和研究任务,培育了大量的抗病虫害、高产、品质高的优良品种和苗木。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创新监管防护机制,以数控遥感为基础,进行电子数据化管控,建立林业信息数据库平台,实时监控森林群落的各项生长指标,为整体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技术支持。从林业技术创新角度,我国已取得了较大的阶段性进展。

  1.2林业技术发展问题

  1.2.1林业技术发展意识不够。随着国家对林业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林业资源与生态林业也成为整体林业工作中的重点,对林业技术的创新、革新、发展、进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发展,却有着思想意识不强、进步意识不够、本本主义占上风的问题,进而导致我国整体的林业技术创新无法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1.2.2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研发投入决定林业技术创新,可以说,只有足够的研究经费投入,才能对林业技术创新起到根本性保证。根据国家林业局对科研经费的统计,截止20xx年末,林业技术创新经费为507亿元,而山林养护、林业支出等各项费用为2.17万亿元,林业技术科研经费占全部支出的2.3%左右。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我国在林业技术创新和科研上的投入,还远远不够[1]。1.2.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入人心,林业整体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我国在林业发展和林业技术改革创新上,仍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尚缺乏林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机制和能力,现有支持林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林木种苗繁育技术和森林经营理念主要引进国外林业发达国家的现有成果,林业在先进技术储备方面存在疲软现象,自主研发的林业核心技术极度缺乏。

  2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出路

  2.1提升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国家大改革”阶段。这种改革并非针对某一行业、某一产业,而是一次全国范围内所有行业、产业全覆盖的一次革命性变革。针对于林业技术创新而言,首先要在林业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上做出变化。一方面要加强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在各级林业管理机构、林业研发机构、林业监管机构中,广泛宣传林业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深入开展林业技术实践性应用培训,达到林业技术促进林业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利用示范模式探索林业技术创新的新平台,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示范区,从育种、育苗、营造林为切入点,大兴林业技术创新之路,做好林业发展的马前卒[2]。

  2.2加大林业科研投入力度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在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已然深入人心。应当加大对林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投入和林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培养。林业技术的科研投入是不断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林业保护与生态建设整体发展的助力器。培养创新型林业人才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在未来将是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宝贵的“软”财富。

  2.3健全林业技术创新体系

  20xx年以来,国务院开始环保大督查,从农、林、水各方面对生态环境开始新一轮的“国家重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环境的“供给侧”改革。环保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中必须完善和改进的。因此,这就需要在林业技术创新上,做好体系创新工作,保证技术的先导地位。作为林业科研技术单位,要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解决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壁垒,提高生态产品和林副产品的基础价值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林业技术研发力度,保证林业技术在林业企业中的地位,发挥技术创新驱动力,进一步推进林业事业快速发展。

  3推进林业技术发展的建议

  理论必须要联系实际,林业技术创新研发工作要做到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对林业发展而言,就要求根据林业行业的整体布局和战略部署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一方面,为了实现林业行业的正态良性发展,需要对传统的林业产品进行结构化升级,将先进的生产经营技术纳入到林业管理当中,切实做到林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大众需求、满足“供给侧”改革需求的同时,将林业行业的绿色优势、环保优势、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林业行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林业产品的基本价值和附加值,作为林业行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度调研和深入分析,加大对林业产品的深度开发,进而保证林业产品的基础性价值。同时,在进一步推行林业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既要进行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又要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以保证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简而言之,不能仅以木材为基本产品进行生产和营销,而是要做好林业生产资源的深度加工,从而增加林业产品的基础价值和高附加值,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对高品质、高质量生活标准的需求。

  4结语

  科技进步是提升林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突破林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针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新阶段,林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林业科技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以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推广应用、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加快建立和优化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林业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开创现代林业建设新局面。就当前林业科技创新机制来看,林业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不小的难度,需要通过机制改革、体系完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工作来解决,逐步构建起以政府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桂茹.浅谈强化林业技术创新及推进林业快速发展的对策[J].种子科技,20xx,35(02):34.

  [2]杨洪伟.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xx,(10):46-47.

  [3]葛波峰,刘亚辉.林业技术创新对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作用分析[J].北京农业,20xx,(06):93.

科技创新论文15

  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标准规范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等重要成果,明确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的总体技术方向。

  “十五”期间,针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迫切需求,国家科技计划对智能交通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立项支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十二个城市进行了ITS示范工程建设。通过ITS规戈叭车载信息装置、交通信息采集、专用短程通信、汽车安全辅助、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关键产品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为主的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智能交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为指导思想,国家科技计划对综合交通运输和服务的网络优化与配置、智能化交通控制、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交通安全等重点技术方向进行了持续立项研究支持,攻克了城市交通控制、交通诱导、电子收费、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等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面向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需求,“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建设了“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及战略物资运输在线监控系统”等,为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智能交通科技在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的交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2008年,科技部、公安部和交通部联合开展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计划,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综合预防、处置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支撑计划项目,跨部委联合、多单位协同攻关、研究与示范紧密结合,对公路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安全控制、营运车辆运行安全、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提升、路网安全态势监测、交通安全执法等交通安全重点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和示范应用,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推进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推动智能化交通服务技术的发展,对事关民生的公共交通、公众便捷出行、交通安全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和应用。过去的十年中,公共交通管理运营智能化、快速公交、公交信号优先、出租车智能化运营、交通信息智能化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智能交通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方便了公众交通出行。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建设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通过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成为我国第一个有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大面积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智能交通项目。

  进入“十二五”,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围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能与服务提升、智能化交通管控、车路协同与安全三条主线,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中,相继部署了“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关键技术”、“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交通状态感知与交互处理关键技术”、“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型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高效协同控制大城市交通主动防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等一系列项目,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创新成果将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就

  十几年来,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的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科技引领和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部分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和应用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在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监测、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发布、重大活动交通运行组织保障、大容量快速公交、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等技术领域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1)交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状态综合检测、网络化电子收费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应用。建成了全国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全国铁路联网售票系统;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技术取得突破;交通综合监测技术与设备广泛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状态获取和集成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网络化电子收费(ETC)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应用。

  (2)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与应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合重大应用需求,攻克了大批关键技术,建设了示范工程,形成一批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对重大国际活动交通保障作用突出,推动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水平取得显著提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交通保障对智能交通技术进行了大范围集成应用;科技支撑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化、BRT形成了成套技术装备;公交一卡通实现了城市间联网通用。

  ⑶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建立了我国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核心技术框架。突破了高精度航空导航、协同式航空综合监视、空管运行控制和民航空管信息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关键系统实现自主研制,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中国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已经在空管、航空公司等部门获得了成功应用,在提升空域利用、减少延误等方面成效明显,为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奠定了技术基础。

  (4)智能汽车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实现了实际道路运行测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汽车驾驶辅助技术领域赶上了国际研发进程,驾驶人行为监控预警技术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智能交通支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升。人因安全研究显著提升了交通安全执法科技能力和监管水平,安全执法与安全保障技术及应用,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总体水平。攻克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相关的关键技术,形成了适合我国公路交通特点的基础设施安全技术体系。建成了以交通事故快速救援为核心的一体化交通应急保障系统,为交通应急指挥和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6)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智能交通领域项目建设主要技术和设备多数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市场逐年提升,2013年度主要项目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高速公路收费、通信、监控系统以及公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项目市场规模近百亿元。智能交通领域的上市企业近10家。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智能交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智能交通已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构成。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培育和推动了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智能交通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经济増长点。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信息、通信、传感等高技术领域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

  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居高不下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通待提升的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是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始终面对的挑战。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谨慎思考未来城市交通模式,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未来我国智能交通的科技创新发展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

  综合交通运输协同与效能提升;以服务为导向,注重ITS的公众服务和综合应用服务;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重视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关注交通环境改善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车路协同系统受到普遍关注。具体技术方面,新技术环境下交通信息精确感知与动态交互、交通需求辨识与交通态势分析、动态交通仿真与智能化决策支持、交通运行智能化控制与节能减排、人车路协同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综合交通系统网络优化与协同服务、公路智能运输与综合服务、大型综合枢纽协同运营与高效服务、智能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等都将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也带来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交通运输高安全、高效能、高品质服务的挑战,使得交通系统智能化、综合化、协同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方向。

【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论文01-01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07-29

科技创新论文06-12

关于科技创新论文07-01

[实用]科技创新论文06-13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15篇)01-18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