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心得(实用15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茶文化的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文化的心得1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下面就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中国茶文化做一介绍。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名称。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形成历史
中国茶叶种植历史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茶文化早已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了,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发展历史起源最早能追溯到西汉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以及世界的茶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饮茶,并在巴蜀地区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并开发了专门的饮茶工具。
在汉代以后,因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这种饮茶风气慢慢向由巴蜀向东部及南部扩散,使得华中地区的饮茶变得如日常般正常。
在西晋时期的上流社会对于茶到了崇尚的地步,如此也加强了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茶的发展,并成为了新的待客之道。
在唐代盛世时期,茶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开始了人工种植茶树的技术,在饮茶方式上更是有了专门煮茶的方法;对于茶具也进行了系列化的分类。同时唐代有大量的关于茶诗佳作面世,所以关于饮茶也有了茶规。
后来茶文化再经过了宋代、元代、明清代等发展和传播,在我国已经慢慢形成了精髓的茶叶文化,并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也把茶带出了中国。
中国茶文化有哪些内容?
在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饮茶主要是为消食、解渴、提神。或冲,或泡,或煮;一壶、一杯,一碗;一气饮下,确实体会不出有别于咖啡、可乐之类的.“文化味道”。难怪有位日本先生公然宣称:“日本饮茶讲精神,中国人饮茶是功利主义的”。我不想怪罪这位日本朋友对中国历史知识的贫乏,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忘掉了自己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怎能去苛求别人?!但是,当我们作为科学研究来对待这个问题时,就必然应以严谨的态度慎重对待“中国茶文化”这几个字了。
历史上中国人饮茶并不像现在这样简单。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人是最讲精神的。尤其是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质形式与意念、情操、道德、礼仪结合之巧妙,确实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发掘这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加以科学的阐释与概括。中国人不喜欢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白天把自己变成一架机器,晚间再寻找纯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馅、面包,半生不熟吃进肚去了事;讲营养而不论品味,中国人是不习惯的。在中国传统中,物质生活中渗透文化精神是很经常的事。但是,像茶文化如此完整而又深沉的内容与形式,也并非很多。所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一支奇葩,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中国茶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是要研究中国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有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等,不同环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中国的饮茶文化起源于何时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人饮茶起源于公无前3000左右的神农氏时代,陆羽的《茶经》写遭:“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氏发现茶树的传说有两种:一种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卜二毒,得荼而解之”。另一种则说,有一天神农氏在用鼎镬煮水之时,恰好有几片叶子飙到了水中,煮好的水呈微黄色,味道苦涩而带甘甜,人口后生津解渴,提神醒脑。神农氏根据以往尝百草的经验,认为这是一种药。陆羽《茶经》中关于神农时就已经发现茶树的说法是以推测的口吻说的,表明神农氏发现茶树的传说并不可靠。不过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茶树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东缘的川滇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并且很多高达两三丈的野生大茶树就生长在这一地区。
据《华阳国志》记载,约在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一带的诸侯就将所出产的茶叶作为贡品进献。这是茶作为贡品的首次记载。到丫两周之时,在经典巾出现了“荼”这个字。《诗经·谷风》中写道:“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违伊尔,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而《神农本草经》写:“茶色白可供药用,嫩苗可肖蔬菜”,可见荼是种苦药,也是苦菜,其功效与茶很类似。不过当时并没有“茶”这个字,而“茶”这个字是直到唐代陆羽著《茶经》才普遍流行开来的。
春秋时期,晏婴辅佐齐景公时有“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茗荼而已”,这是茶叶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的记载。“荼”、“茶”二字的转变在(九经)中并没有“茶”这个字,而且在后来的班马宇类)中也并没有收进”茶”字,在别的很多典籍上也均没有”茶“字。由此可见,在古时一直都没有“茶”这个字,但是,在当时却是有茶的,用以替代“荼”的就是”荼”字。一直到了唐代才将“荼”宇减掉一画,变成茶字,而“荼”之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到了唐朝时的“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才用到了“茶”这个宇,但是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上,还是两次提到“荼”字,这就看出,在唐时,“茶”字也并未普及。“茶”字的读音一直到粱才发生变化。
茶文化的心得2
1、茶道——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而饮茶之道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道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童启庆:《习茶》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
2、茶道——饮茶修道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
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3、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4、茶道是“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遭、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茶文化的心得3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学到更多的是如何做人,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这节课的,我就发现这堂课是我这么多课中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每次听老师讲课我会发现这是一种享受,听着这些令人身心愉悦的歌曲总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会发现这堂课的时间走地更快的。每次下课我与我同学都会陷入深深的沉思……
记得上茶文化的第一节课,老师讲的是我国灿烂的文化,讲到我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我在那时才了解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非常之早,在上古时代,指南针、火药都是中国发明的。在王莽的时代,就有人发明滑翔机,飞行;三国的时代,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机械化的运输,但为什么统统毁掉,不留给后世?其实因为他们是真的有学问、有见识!机械、科学技术发明,如果不能跟伦理道德互相配合,科学技术是有害的。如果中国人早发明的时候不考虑这些问题,大概现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早就毁灭了。西方的发展,造成的公害、造成的污染,这种公害污染就要人命。现在是没有地方没有毒,水污染,海水的污染、河流的污染;将来的时候,科学家提出警告,可能再过个十年、二十年之后,空气里头都有毒。科学家的预测,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科技文明会毁灭世界。这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看问题是这么的长远,考虑的不是自己而千百年后的我们。
从茶中学做人,茶是平和、安详、淡泊的代表,从茶中我们知道,做人要做一个淡泊名利的脾气温和的人,不与世俗争论,克服浮躁,培养定慧。从神农尝百草知道,中国人的做人了理念:君、亲、师。其中君是指领导,以身作则。亲是指以父母爱子女之心爱大众。师是指一切言行要做大众的榜样,处处引导大众,教导大众。我本来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女孩子,我男朋友也常叫我改掉这个坏脾气,可是脾气并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于是我也就一直的拖着,不想去改变,直到老师说脾气暴躁是一种没素养的表现,而且脾气暴躁易使人容颜变老,更重要的是,想要学到茶的精髓,首先自己得有平和的心态。于是我慢慢的改变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努力地克服自己不动怒,让自己平静下来,要么就找一些轻音乐听听,其中老师放给我们听的《跪羊图》我就听了好多轮了,而且越听越有韵味。慢慢的一个学期下来我妈也说我性格好了很多呢。每当我发脾气时,我男朋友就说:你老师不是说法脾气不好吗?我就会静下来反思自己。烹茶喝茶的艺术是种以茶媒的平常生活礼节,同样被以为是修养身心的一类形式,它经过泡茶、赏茶、闻茶、喝茶、加强交情,美心修德,学习礼制,是非常有好处的一类和美典礼。饮茶能静心、静神,有利于熏陶操行、除去邪念,此和倡导“平静、淡泊”的东方哲学思想非常合拍,也吻合佛道儒的“自察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中心,是茶文化的魂魄。
老师讲到文言文,我当时就想,文言文不就是一堆生涩的文字吗?而且难懂,难学。可是老师讲完后我的观点就完全改变了,现在想想,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何等的高深,中国在商周时期就把语言与文字分成两条道路,语言不管怎么变文字不变,这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一以贯之,没有出现断层。现在我们只要读懂文言文我们就能知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所以读文言文对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我们都不学文言文我们的后代讲不知道我国历史发生的事,更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一些东西。我们的祖先是有文化的,是高深的,他考虑问题总是考虑的那么遥远,考虑的那么周全,我们的祖先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将他们的经验与总结流传给后代,造福于后代,使后代不走弯路。
茶,茶的作用。茶有什么作用呢?以前我只知道,茶有提神的作用,经过学习后我了解到了原来茶还有降火、减肥、美容护肤、护齿、预防和抗癌、调节免疫力等功效。讲到茶有美容的功效,老师还讲了“相由心生”的概念。一开始我觉得很假,难道你想自己美就会变漂亮?后来老师就解释了,原来相由心生是真的,一个人,只有有自信即使自己不漂亮照样能够让人觉得你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因为人们注重的不是你的外表,而是你的心灵。相由心生是指相貌是父母给的,自己也无权利选择自己的相貌,那就从内心方面去改变,只要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没人会觉得你不美。假使你很美但你是一个恶毒的人也没人说你很美。看了王凤仪善人性理疗病就发现,一个人的身体不仅仅饮食、锻炼有关。原来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你内心是否平和、是否淡泊名利、是否心存善念……一个人如果活的两袖清风,活的清清白白,那他的身心也是很健康的。德为健康之本。
说道茶的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它们都是由于加工程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口味,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绿茶加工和红茶加工。绿茶的加工程序是:鲜叶处理(摊放)杀青揉捻干燥。红茶加工程序:摊放揉捻发酵干燥。绿茶特点是清汤绿叶,红茶特点是红汤红叶。讲到如何评定茶叶好坏,我刚刚就去商场买茶叶来,按照老师教我们的那样,首先是看外形,看外形我从茶叶的嫩度、形状、色泽、整碎,净度等方面着手。我发现这些茶叶看上去都差不了多少,也许是我才刚开始接触茶叶吧,现在还分不清好坏,也许经过我的努力今后我一定能分辨出来的。再则我就叫老板开汤看看,按照顺序将茶泡好,我先看汤色,再嗅了嗅香气,接着尝了一下味道,最后观看了叶底。我发现从香味中和从叶底里我看出来茶叶的优质。没想到刚学的知识这么快就用上了。最后我拿着我买的靓茶回来了,这次我肯定能给我爸一个惊喜了吧!因为我以前买的茶叶都是断的而且很老。
茶与水的关系。讲到茶与水,就想起老师讲的水,水能看,水能听,水能觉,水能知。水真的有生命。因此水的质量与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清代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有八分耳。”这以说明在泡茶时择水平的重要性,选好茶,固然更需要选好水。唐代的陆羽在其《茶经》中关于水也有说明:“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并将天下宜茶之水分为十二等级。随着历史的变迁,地质也在变迁,化学环境的污染也在加剧,曾经的宜茶之泉,其水质也许早已经发生变化;位于大城市中心的泉水,有些已经慢慢枯竭,远不足人们的生活用水,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人工水(桶装水)等。今天,好的泉水多出自植被茂密、污染少的岩石山峦中,透过岩层、植被等渗透出来。讲到水的质量问题,老师给我们讲了她的经历,她说她以前是能在田沟里找到能喝的水,而现在的江水河水,不仅不能够喝了,而且连洗衣服都觉得脏。现在的农药化肥使用如此广泛,不知道以后的我们还有没有水喝呢。看到陆羽写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可想而知古人生活的环境有多好,现在我们的水恐怕井水是属于最好的水了吧?想到我家附近的河流在我们小时候在河里游泳、摸鱼、在河边放牛、玩耍……现在呢?现在已经找不到河流了,就算在夏天也没有什么水了。从中们得到什么信息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学习茶文化,我从中学到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做人是根本,茶文化让我学到很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一些我在其他课堂里听不到的更为重要的知识,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考虑问题要长远的思维,学习古人的感恩精神,学习古人的孝,最为重要的是学习古人的定力,慧从“定”中来。只要有定力一切事情都能够被克服。“定”这个能力是众多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感谢老师这么多节课来对我们悉心的教导。我真的学到了很多。谢谢!
茶文化的心得4
近来读了一本名为《中国茶文化》的小书,说它小是因为书很简短,只有九十页,但是内容却很广博,从思茶源、赏茶艺、悟茶性和揽茶情四个方面,把茶道的历史文化尽显无疑。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程中,有两种事物与它密不可分。一种是酒,另一种就是茶。久而久之,两者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前者强调热闹,而后者讲究静谧。前者体现出刚烈张狂,而后者表达出柔绵仁礼。所以茶更能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更符合中国人的思想,甚至受到佛家、儒家的追捧。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萌芽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好的体现便是“禅茶一体”。佛理广博精深,但以“四谛”为总纲。其一为“苦”,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所有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即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征中,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其二为“静”。佛教主静,而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也为静,茶人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坐忘的必由之路。其三为“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就是从细小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佛法也要求禅僧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领悟大道。其四为“放”。人生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法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闲,将手头的'工作放下一下,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细细品味着香茗。可以说,茶是佛家禅者最好的“朋友”。
儒家也对茶情有独钟。茶道的平静、和谐正好与儒家的中庸仁礼不谋而合。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饮茶时,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品茗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古雅去虚化,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
无论各家对茶道有什么样的见解,我想大家都喜爱茶归根结底是茶的超然。达官贵人“红泥小炉、娈婉卯童”烹煮的茶香醇精致;妙玉道姑用“梅花上收的雪”泡出来的茶香醇幽然;布衣市民用粗瓷大碗冲的粗茶甘冽芬芳。“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如此粗茶淡饭的生活,郑板桥却过得情趣盎然。茶味好坏不在于茶品的优劣,而在于心境的阴晴圆缺。人生即是如此。
茶文化的心得5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茶文化的心得6
唐代以前的诗中,谈茶的非常少。从《茶经》例举的左思的《娇女诗》以及张孟阳(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以及查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辑佚书来看,晋代以来咏茶的诗实际上只有上述的两个例子。如从《洛阳伽兰记》看到的,在南北朝时期,茶(茗饮)是南朝人代表性的饮料,而南朝的诗人们对茶竟然无所表示,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其原因只好推测,或许唐以前的茶仅仅只是作为饮食物的作料或作为药用,无法引起诗人们的兴趣吧!
左思的《娇女诗》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金+历]”之句,描写茶沸腾的样子。接下来如果看“脂腻漫自袖,烟薰染阿锡”之句,出“茶荈”不过是做饭的一部分,何况主人公是作者的女儿。这与唐代的'茶诗带着隐逸的风格完全不同。
另一首是张载的诗,因为是在成都白菟楼这种场合,因而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上句“鼎食随时进,为和妙且殊”,不过是描述成都食物丰富的文句。在繁华之都饮茶的情形,唐诗中就极少见。
茶文化的心得7
一、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然,茶之起源在于何时呢?“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陆羽《茶经》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了。对中国人饮茶的起源寻根,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唐代的说法也都有,而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并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无论茶起源于哪个朝代,都可以证明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据东汉名医华佗《食经》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由此可知茶文化的正式发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xx,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当时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玄学相当流行。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清淡家。最初清谈家多酒徒,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因此后期出现了许多好茶大家。
唐代陆羽著《茶经》,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把茶文化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从此吹响茶文化的号角。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事十分兴旺。
到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品茶图》,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所以简单概括茶文化的历史,可以为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
那现代的茶文化发展如何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茶的文化内涵和地位
1)、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茶与文化一直结有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在发明茶的栽培和各类茶制法的过程中,还创造出品饮艺术。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它融诗词、书法、琴棋、歌舞、工艺为一体,集哲学、经济、历史、地理、礼教为一堂。综合体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它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2)、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无不和民族兴衰,国家的命运密切相连。战乱年代,茶叶生产历经劫难,茶文化黯然失色。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年代,茶叶生产如日月中天,茶文化香溢四海,享誉全球,时代沃土滋润着茶叶,芬叶又映衬着色彩斑谰的时代,茶的香郁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茶文化是历史前进车轮的润滑剂,促进时代进步。
茶文化的茶艺,不仅表现社会教养和文明程度的一般文化特征,而且具有表现人们的心态、民族的融和、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民主和社会的稳定等特殊功能。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不愧是中国历的珍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茶文化的气氛更为浓郁,在陶冶时代的风尚,增强人们的感情,丰富社会生活等方面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另一方面茶文化日益渗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合力。
现代茶艺活动的兴起,更能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净化社会心理的作用。紧张生活中的人们在百忙中偷闲,邀三朋四友,围桌而坐,泡茶品饮,水甘茶串香。茶的品饮,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呼朋聚友,增加精神乐趣。
三、茶文化在当代的教育意义
1)、弘扬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茶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一方面从中国各民族文化中源源不断吸收精华以壮大其身,另一方面又以回报的方式促进了我文化的进步,使得我国文化更博大精深。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我国茶文化是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社会文明生活中的一束美丽花朵,芬芳而甘醇。以茶为主题的茶艺活动,引发了诗词、歌舞、书画、影视、戏剧等创作,促进叶生产和茶具制造业的发展,更升华为品饮的礼艺和规范,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时尚。如此博大的茶文化框架,可容纳多少茶叶技艺、科研技术和经济财富?它是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2)、提倡茶德、净化社会风气。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由药饮到解渴、发展到品茗,并衍生一系列茶艺活动和特定的思想内涵,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一种朴素、廉洁、宁静、淡泊、和睦、互敬等茶德精神。因此,茶艺的精神给人们的审美愉悦,最终是对人们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人们对茶道精神不断探求,已使茶从具体形质人格化为道德风貌和行为规范。如陆羽在《茶经》是中说:茶对“精行俭德之人”、“为饮最宜”。
四、心得与体会
学茶文化有四个字是体会最深的。茶文化之重不外乎四字,“德”、“和”“廉”、“敬”。而“德”则为其中之一重,司马迁就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才与德之间,德就放在了首位,由此可知的德之重要。
在茶文化中把德行放在首位是有历史事实为证的。宋徽宗赵佶和清高宗乾隆同样是皇帝,同样是才华横溢,同样是爱茶之人。为何一个国都沦陷,为他国囚犯,更身死他乡,另一个却开创自己的盛世,国力强盛,万国来朝,更流芳百世?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一个“德”字!为何?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更重用蔡京、童贯、梁师成、等奸臣主持朝政,可以说毫无德行可言。结果被金军攻占了汴京,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囚禁期间,更是受尽精神折磨,最后在靖康二年被金太宗下诏贬为庶人。
而在看看另外一个皇帝,乾隆。他寿高86岁,据说还是得益于茶。虽说是因为茶而得高寿,但是如果没有德行,怎么会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呢?要知道德为健康之本啊。他25岁登极,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执政时间最长、年寿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更开创了乾康盛世,确为一代有为之君。两位皇帝的结局反差如此之大,一个德字足以说明一切!
五、茶文化的总结
品茶以养性修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像茶文化一样海纳百川,不断吸收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文化精髓,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生存能力,促进自身朝着健康、美好的人生方向去发展。努力使自己在一个繁杂、喧闹的社会,面临着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让自己清静下来,思考人生。树立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在茶的清新与淡雅之中,思考人生、品味人生、享受人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即为茶之“清”,清静及清寂,求心境之清寂、宁静。茶之“敬”,能敬能和,对人尊敬,对己谨慎。茶之“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
茶文化的心得8
3 月18日—20日,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第一天上午是音乐的来自两岸老师的同课异构课程,下午是美术的同课异构课程;第二天是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大陆和中国台湾嘉宾的致辞与授牌仪式;第三天是一堂来自中国台湾体育老师林泊莹的体育课。
来自海峡两岸的音乐老师讲的都是初一教材里的一篇《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之所以选择这一课的内容,因为两位老师觉得,民歌曾经和人们息息相关,但是现在却越来越远,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田园生活,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而且现在的孩子喜欢潮流、喜欢摇滚、喜欢周杰伦、喜欢t-fboy,民歌逐渐走向了末路,怎样保护保护民歌,并使它发扬光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更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两位老师鼓励老师们的学生们学习民歌,因为民歌是我们的歌,走到哪里也不要忘了根。针对孩子们不喜欢民歌,两位老师也给出了建议,可以把民歌进行包装下,让民歌更加国际化,让孩子们更喜欢。
在互动环节中,针对我校开始勋的课程,我咨询了来中国台湾的张万苓老师,因为当时我们学校刚开始开展勋的课程时,我朋友圈的`家长,有的就开始质疑,家长们认为勋的课程不适合在小学开始,他们觉得勋吹起来沉闷,不符合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气质……,我就请教了张老师,问张老师,您认为勋是否可以在小学进行开设呢?张老师回答了四个字:非常合适,因为勋比较便于携带,随时可以拿出来表演,随时可以拿出来秀一秀,这样就会使孩子超有成就感……第二个问题,我问张老师:中国台湾的小学的音乐都开设了哪些呢?张老师回答:中国台湾的孩子们从接触音乐开始,就先学习五线谱。小学阶段八成的孩子会弹钢琴,让孩子们都学会的一项乐器是笛子。
第一天下午的课程是美术课,先是来自清华附小的张婷婷老师对清华附小的美术课的开展现状,她说艺术不仅要画出来,还要运用到生活中。清华附小低年级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感情与生活,会让孩子们认识校园的雕塑、植物、建筑等,并让他们画出来;中年级的孩子们会让他们关注生活与社会,会让他们画一些学校附近的社区、菜市场等;高年级会让孩子们关注历史与文化,借助清华大学的便利和优势,带领孩子们参观清华大学,会让他们画出一些古老的景点,比如:清华大学的校门等。
中国台湾的美术老师是采用表演的方式看图书画,我在现场录了一段视频,请大家观看。(视频播放)视频中的孩子扮演成米罗身边的小鸟,让孩子进行两分钟的介绍米罗的作品,这样不仅使孩子更加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口才表达能力。
体育课是由中国台湾的体育老师林柏莹,为大家献上的一节精彩的体育课,在参加培训之前,知道有一节是体育,心想中国台湾体育老师会讲跑?跳?投?……但是,当我拿到主办方发的内部资料的时候,一看是龙拳,随即百度查阅有关龙拳的相关信息,但是并没有任何关于龙拳的相关信息,直到听林老师的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林老师所在的学校叫龙门中学,龙拳就是林老师自己创编的龙拳操,并且的中国台湾火的很!(欣赏有关林老师的龙拳操的视频)龙拳操,也经历了几个阶段,青涩期-蜕变期-成熟期。
大家欣赏林老师的龙拳一步一步的改变,(视频播放)整堂课林老师灌输的知识并不多,只学习了龙拳的第一节动作,着重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凝聚力和体育精神。
外出学习的这几天,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晚上回到宾馆,我也会用一句话来记录一天的所感所想,这是我三天所整理的三句话。
一、传统文化不是走回头路,它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
二、让我们用童心对待童心、用童心回答童心;
三、教师的最大成就感来自学生,而体育老师的心愿是看到孩子们运动后的笑脸。
茶文化的心得9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受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闪耀着耀人的光线。在熊教师的带着下,我们具体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的进展史,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感悟。
中国是茶的家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觉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的名称许多,“茶”字的演化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知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家乡。中国同样也是茶叶的原产地。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拟有感受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殊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特别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根据这标准来做。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进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连续的重要缘由。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或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逝在历史的潮流中了。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什么“大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固然,这些大事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召唤,重新提倡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连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非常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根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旧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特别幸运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拟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小时候,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爷爷常常去义务修路、搭桥等,那时我真的觉得他们很傻,但渐渐地我就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了。其实在帮忙别人的过程中就是制造欢乐,别人欢乐自己也欢乐。德行不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应当是我们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条胜利之路。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德,还有定和静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静虽然有着字面上的差异,但大体上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定中有静,静中必有定,两者是不行割离的,必需连在一起。
非常赞同到的。我自己是把它理解为心定,内心安静并坚决。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切问题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特殊是在现在这个布满急躁的社会中,能定下来更显得珍贵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急躁的人,定下来始终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学习了茶文化后,特殊是看到我们上课时那种淡定,真的让我感悟良多,特殊是在上课时,我觉得我无法不定下来,由于上课时的那种气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够定下来,即使有时不是很仔细去听课,但教师常说的,能两节课宁静地坐下来,一种不小的胜利了。
一种境地,一种人生的最大境地。
茶文化的精华还有孝、尊敬心、谦卑等许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东西,只有渐渐地深入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神秘。
今学期选择了茶文化,真的没有选错。这节课不仅是学习茶文化学问,更多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胜利的方法。在现在的学习中,都是以专业课为主,而专业课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简单让人急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学问的,许多人力最根本的礼仪都没有,更不要说自身的内涵了。而茶文化这门课,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平常的学习中,选修这样一门课,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让我们枯槁的内心得到一丝滋润。
虽然在课堂上我没有学到许多关于茶的学问,只会一点很简洁的
学问,但我却学会了比茶学问更重要的东西。茶文化真是让我获益良多,我尽量地让自己可以独善自身,让自己的觉悟和才智更上一层。一门让人感悟良多,收获甚丰的课,一门真正有意义的课.
茶文化的心得10
上完茶文化课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研究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XXX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
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茶文化的心得11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表达肯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局部,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茶文化的形成与进展
茶的发觉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消失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肯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消失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进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进展,在文人中消失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气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消失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进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宝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进展供应了坚实的根底。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比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讨论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讨论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沟通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与。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进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成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
心。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商定俗称的法规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消失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宝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展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根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尊敬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行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尝人生,到达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根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立刻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款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留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当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匀称,并要协作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凝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凹凸挨次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凹凸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提倡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见义重于利,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敬重,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剧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急的工作、应酬、简单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加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非常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立。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说明,茶文化是有转变社会不正值消费活动、创立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学问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动国际文化沟通。国际茶文化的频繁沟通,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宝。
茶文化的心得12
茶之为茶,已经是历史,是人文。
如果茶仅仅是茶,没有千百年来的岁月沉淀,没有历代文人的风骨熏陶,没有寻常百姓的人情滋养,它是当不起茶的称谓的。茶之为茶,已经是历史,是人文,是我们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气节。
不管你爱不爱喝茶,这就像你爱不爱中国古老的瓷器、衣饰、文化是一样的,它就在那里,是中国文人的心头所爱。早在晋朝,中国出现了第一首茶诗杜育的《荈赋》,从此茶不仅仅是一味饮品,也是文以载道的寄托,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
历朝历代的文人饮茶,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从烹到沏,从茶饼到茶芽,政治、文化还有文人心境都能从一盏茶汤中窥探一二。茶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慰藉,是即便温饱不足以支撑,仍旧不忍割舍的良药。
诗人闻一多在他的新诗《口供》里写道,记著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追求新文化的生机,长时间埋头在故纸堆里寻找突破,除了吃饭上课,最大的享受就是一壶苦茶。
闻一多到美国留学期间,依然在宿舍里用火油灯煮水沏茶,称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在这个爱国诗人的骨子里,苦茶,成了他生命的写照,苦苦追寻,苦苦思索,苦苦斗争,直到把自己熬成一杯苦茶。
相比闻一多烛火一样的燃烧,朱自清更像桨声灯影里的万点萤火。抗战前期,朱自清作为清华文学系的主任,生活无忧,喝茶怡情那是自然,经常与友人泛舟品茗,与俞伯平在秦淮河上荡舟沏茶,那荷塘月色里的诗意便在一盏清茶里氤氲不散。
到了战后通货膨胀,温饱难以维系,更不用谈喝茶了,朱自清最终竟因胃溃疡去世。当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朱自清本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如果朱自清能接受援助,或许也不至于早早离世,而他的拒绝却是斩钉截铁,宁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为得是民族的'气节和尊严。
在这些波谲云涌的历史潮流中,在这些文人的人生华章中,喝茶不过是他们人生微乎其微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微的注脚,让我们在当下的和平与温饱中,每呷一口清茶,都能了然它的分量。
茶文化的心得13
因为各种原因结缘茶艺,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获得了跟龙龙老师学习茶艺的大好机会。通过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本期的茶艺学习已经告一段落,在这半个月的时间,我对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在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密切相关。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
在还没有学习茶艺之前,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等少数的几种茶,并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么都不了解。然而当我听到美丽大方的龙龙老师的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窄小,也知道茶分为六大基本茶类:绿、红、白、黄、青、黑。除此之外,还有它们复杂的加工工艺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了解了茶的加工工艺和品饮过程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怎么个感觉,更加坚信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课》。在体验茶香、茶味之际,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
在科技发达、工作繁忙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带甜,饮后回甘的滋味,闻一闻它清淡怡人的香气是何等的沁人心脾。佛家有曰:茶禅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说法:人生如茶,品茶犹如品百味人生。当品味到甘、甜、苦、涩等味道各异的茶的时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茶有不同的味道,犹如人生有不同的经历。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泡茶要真诚才能泡出一泡好茶,人生也要用心经营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
修心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3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文化的心得14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艺术类的文化选修课《茶文化》,在教师的讲授下,通过这几周的学习,让我从一个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为了对茶文化有了一些了解的人,并感染了我,使我对“茶”产生了兴趣。下面我来详细谈谈这几次课的收获。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行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普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傲慢。
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行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时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家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觉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进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觉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头,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头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毕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其次: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特地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参加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说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进展成了“斗茶”,到达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拟茶汤的色、香、味。最终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竞赛茶叶的质量,竞赛茶汤的色、香、味,竞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创造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消失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进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构造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清代不管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给,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进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群众化交易、交际、消遣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我是山东人,品茶,我是个外行,只是在一些书中看到,中国饮茶习俗在唐煮宋点之后根本成形,现代流行的,撮茶法,即把茶叶放入有盖或无盖的大杯子中,屡次冲开水饮用,始终到色淡为止。虽然也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器具和茶叶品种,但是注意茶的有用功能,如不喝凉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饮茶等等,而不是其艺术功能。至于中国人讲究不同的季节饮不同的茶,那是纯粹形而下的物质区分,如春饮花茶,升发阳气;夏饮绿茶,生津止渴;秋饮青茶,辛凉益肺;冬饮红茶,御寒保暖。
事实上,我对茶的了解很少很浅,之所以报这门选修,对茶有种莫名的感受,在翻看选修表时,无意看到茶文化这三个字,心中便泛起一丝丝的涟漪,说不出为什么,很毅然而然的就报了。
中国人谈心性,从来不会执迷。喝茶没有时间与季节的限制,不管雪夜古寺。春来茶馆。夏日亭台,还是秋月江心,只要情愿,随时可以提壶泡茶以茶会友本是雅事,需要环境,还要气氛。然而,雅、俗是个很可疑的词语,假如总是喜爱借物发挥,雅有时是伪雅,俗倒是真俗。两相比拟,正如。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一样,今人很多故作姿势的风雅之举,反不如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于弄成了一种负担,整日为这事担忧,就像寄禅以诗偿债那样,雅事就成了俗事了。所以,千万不要把喝茶弄成阳春白雪的样子,就像李少红把布满生活气息的红楼梦搞得人鬼不分,戏画不分,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堕入大俗大恶了。
我喜爱茶,但但不会品茶,不会观赏茶,这是我在上这门课前自己觉得自己对茶的看法,可是,后来我才发觉,自己连茶是什么都不清晰,真的很惭愧。
我以为,茶叶,就是树叶在机器加工后的产物,茶水,就是,水与茶叶的结合品,或许,茶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品茶可以修身养性,殊不知,从一杯茶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丑。
时常在想:人来到这世上,为了什么?该如何?能如何?时常有些郁闷。在泡茶时突然想到:人这一生岂非正如茶叶,而生活则是一杯白开水,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翻腾上下,岂不正如人这一生浮浮沉沉,刚开头时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会儿,色渐浓,味亦浓,茶叶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来,色越来越淡,味亦越来越淡,直到无色无味,茶叶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吗?在生活的开水浸泡下,忽上忽下,总是沉的时候多,浮的时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在随着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总是短暂,也总会归于寂静,再如何有色有味,总会归于平淡!
想想茶叶的一生,刚在茶树上露出小小的嫩芽,即被采摘,被炒制或发酵,制成各种、各色、各味的茶叶,后被开水浸泡至无色、无味,被倒去,茶叶的一生,总是在人的手中、在水中,那由得了自己,至成尘土!人生如何?想想又能如何,生下来,即被生活之水泡制,在生活中浮浮沉沉,最终也是归于寂静、归于尘土,正如茶叶最终被倾倒,化为尘土,哪里由得了自己啊!浮浮沉沉、上上下下,心的愁苦、郁闷,让躯体发胀,变得沉重,沉于水底,化为尘土!该如何?能如何?即使是在上的兴奋,翻腾的欢乐,也只是短暂!从开头到完毕,都是无可奈何,被太多的东西左右,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从不知,自己可以在选修课上感慨人生的无奈。茶,养身,养生,也养心。我信任缘分,就像我对茶的熟悉一样,从以为自己知道不少,到后来发觉自己竟对他一无所知,最终,我才略明白,茶,可以对人影响那么深。
小时候看到老人似茶如命,甚是不解,一边饮茶一边谈笑风生,非常满意,很期盼和她们一样,但又怕太沉闷了,渐渐的,我也喜爱喝茶了,渐渐体会个中味道了,才发觉,原来,茶,也可以这么美,品茶,也可以这么优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所以,会品茶的人很享受人生,由于她们可以再茶中查找人生真谛。只盼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向她们一样,品尝茶中人生。
总之这几次课教师从茶的起源、分类、茶具、冲泡、品鉴等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茶文化有了兴趣,上完这个选修课,我脑海里消失过一个画面,那就是我想像着有一天,自己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个环境优雅,静谧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确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后我们一起品茗、畅谈人生。盼望自己这个想法有一天能实现!
茶文化的心得15
摘要:茶文化具有悠远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就已经繁荣起来,至今久经不衰,说明饮茶有一种特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世人。茶道隐含着做人之道,所以认真学好茶文化也是在学习做人之道,教我们如何处世为人,要孝顺父母长辈,要讲礼仪之类的,这些都将对我们终身有益。茶的总类总共有7种,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各种茶的工序又有不同,这就是各种茶的分类标准。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制茶工艺功效
本学期在选修课的选择中,选择了《茶文化》这一课。是因为自己挺喜欢喝茶的,然而对茶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就选择了这门课程。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老师在讲到陆羽的时候,特别地讲了关于他的方面,讲述陆羽的一些历程。其实是指在教育我们,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多种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的道理千千万万,就像品茶一样,要细细品味融会贯通,将那些东西学为己用。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制茶的主要工序有:采摘、杀青、干燥、加工。其中又因为茶的种类的不同,具体的工序不同。绿茶:采摘、杀青、揉捻、干燥、加工;红茶:采摘、萎凋、揉捻、干燥、加工;青茶(乌龙茶):采摘、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初揉、初烘、包揉、复烘、干燥、加工;白茶:鲜叶、晒干、加工成白茶;黄茶:鲜叶、杀青、揉捻、闷堆、干燥、加工;黑茶:采摘、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加工;花茶:将毛茶与花一层层的堆放,经过几个小时,待茶叶吸收了花香之后,将茶叶与花分开,分别烘干之后,再将花朵加到茶叶中即使花茶。这些就是各类茶的制作工艺。因为工艺的不同,所以也就分出这么多种茶。
茶功如神,早已为人们所知。唐代诗人卢全是这样形容茶叶功效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清风生”。而各种茶的功效又不同。绿茶最大的特性是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绿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绿茶中的这些天然物质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乌龙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茶。实验证明,每天喝一公升乌龙茶,有抑制胆固醇上升的效果。虽然饮用量应该依各人身体的状况决定,但是当食物太油腻时,最好也能够搭配乌龙茶,不但有饱腹感,还可以去除油腻。还具有保健功能:
1、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乌龙茶能改善皮肤过敏;
3、饮用乌龙茶能瘦身;
4、抗肿瘤、预防老化功效。药疗价值:乌龙茶作为我国特种名茶,经现代国内外科学研究证实,乌龙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署、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白茶的功效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白毫银针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白茶除了含有其他茶叶固有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体内脂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延缓萄葡粉的肠吸收,分解体内血液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合成视紫红质,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病.同时白茶还有防辐射物质,对人体的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减少电视辐射的危害。
而黄茶的功效主要为促进消化,对肠胃有保健的作用。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黑茶呢,则有降脂减肥、增强肠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调节脑神经作用,还有就是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
花茶的功效又因花的种类不同,而各不同,在此就不详细说明,课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知识。
从上述看来,茶的功效是非常好的,可以说是养生之佳品。几乎都有防癌抗衰老的作用,这比现在市场上的那些保健药好得多了,而且没什么副作用,所以人们常说喝茶是养生之道,这是不吹的,这其中是有道理的。
在上《茶文化》这课的时候,老师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时代在进步,但中国的一些好的传统却在慢慢消逝,我觉得非常可惜。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留下来,现在这个社会,人有钱了,生活确实是富裕了,可是精神世界呢?我觉得倒不如从前。真的很不明白,也许跟这个世界的发展有关,现在全世界都是讲经济,经济强了,军事强了,那么这个国家就强大了,于是大多的国力放在发展经济上,而文化就被忽略了。虽然最近这10几年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观念已经萌发起来了,不是一颗树苗长出来,然后再可以拔掉那么简单。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物欲横流啊,这个社会太多的诱惑,太多危险,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该怎样做呢?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走了,自己某天也许也会变成那样,金钱占据主要的位置。人们的道德已经沦陷了,该怎样去拯救呢?这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行的,需要全国千千万万的人民一起努力。这是个社会性的问题,大家应该关注应该重视,全民素质的提升对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自古以来中国的优良传统深受国外的称赞,可现在却一点点被抛弃,虽然近几年来有进步,但还是不够的,这个社会很伤我的心,这个社会的人很伤我的心。
茶道,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传统美德。我觉得现代人少了一种敬畏心,对大自然少了敬畏心,对事情少了敬畏心如果能够怀着一种敬畏心,那么就会认认真真的去做好。对自然有敬畏心,你就不会随意去破坏它,对长辈有敬畏心,你就不会不尊重他,对学习有敬畏心,你就不会随意的去应付它,对爱情有敬畏心,你就不会玩弄感情这就是我的想法。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想这些问题,但我很健忘,想过之后又不太记得,而且我也只是停留在想的那个层次。好像有点跑题了吧,回归正传,茶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茶艺和茶道。“道”,是在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而我觉得茶道中最重要的是怀有一种尊重的心态,尊重茶,尊重对方。因为尊重所以讲礼节,所以礼节在茶道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茶道主要表现为: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
因此茶道包含着很多的人生道理,特别是经过那么多年,所沉淀下来的东西绝对是无价之宝。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讲到了孝道。中国人以孝为先,我觉得对于一个不讲孝义的人,还值得与他为伍吗?父母辛辛苦苦养大了我们,真的很不容易,孝顺父母是应该,虽然这样说很老套,但孝顺是永恒的话题,它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逝。我们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母彻夜守护我们,不敢沉睡;不怕肮脏给我们倒屎倒尿;容忍我们的任性;为逗我们开心,做出各种古怪的动作;拿着一个碗追着我们跑,就是给我们喂饭,而我们却不理会也许在穷人的家庭才能看到父母的辛酸,他们真的很不容易。我父母都是农民,我爸就是个摩的司机,无论下雨刮风出太阳,无论严寒酷暑,在外面搭客,为了谁?为了这个家,为了我。有次放假去看他,看到他那晒的如碳般的手,觉得有点好笑,心里又充满了心酸,真的很不想他这样。我妈也是如此,努力工作,导致视力严重下降。我真的很心疼。虽然他们是农民,懂的不多,但我还是不会觉得他们怎么样,他们是我的爸妈,无论怎样,还是末日,他们是我爸妈,对我好过对自己的爸妈。我能说什么呢,言语的描述是那样的无力。
茶文化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非常丰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是需要大家去慢慢去领悟的。自己的想法才是重要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需要我们用心去看,传统与道德,需要和无用,传承和抛弃,视乎于客观的需要,要客观的去判断,客观的去吸取。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从内心发出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求补充。
【茶文化的心得】相关文章:
茶文化的心得07-21
(经典)茶文化的心得07-22
茶文化心得推荐10-24
[实用]茶文化的心得07-29
(精华)茶文化的心得07-21
茶文化09-04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03-05
茶文化的心得汇编(15篇)07-22
茶文化的心得合集15篇07-29
茶文化的心得(优秀15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