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4-07-31 15:02:49 科技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论文大全[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技创新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技创新论文大全[15篇]

科技创新论文1

  据统计,20xx至20xx年,举办学术科技创业讲座及竞赛活动84场,参加学生57121人次;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892人次,在重大赛事上屡屡突破。如技能操作大赛、工业设计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智能车大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 ;“学院竞赛出作品——校内竞赛选作品——省内竞赛出成绩——全国竞赛出成果”的工作构想得到初步实现,“借台唱戏”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逐步形成了“一院一品牌”的格局,有效地促进了校园创新氛围的形成。

  随着我校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不断深入,学生参与各类赛事屡屡取得突破,校园科技学术创新的氛围日趋浓厚。

  总结起来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

  一、院校重视容易出成绩。

  目前学校的资源有限,学校领导工作的重视与否决定了资源的倾斜。学校目前几个影响大、成绩好的学生科技学术赛事主要还是争取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相关单位部门努力下,投入充裕的师资、经费和场地等资源,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不断取得突破。

  二、指导老师投入容易出成绩。就单个项目,甚至是个别赛事来说,指导老师是否全情投入、甘于奉献,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绩。专业老师的敬业精神和渊博学识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在技术和知识上最大的支持,在精神和信念上,更是给学生注入强大的力量。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容易出成绩。大部分大学生渴望挖掘自己的潜力,积极寻求展现的平台。(“(WAAS)外置网络信息部”创业团队的创业孵化、朱小龙发明创作的专利申请等)。只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学生将会用惊喜不断回报学校。

  四、有固定组织实施团队容易出成绩。根据观察,目前学生的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团队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科研和创新的成果,而很多学生科创团队在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步的形成优良的传统,如果帮助优秀的团队持续发展,不断更新血液,传帮接带,团队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仅可以在学科竞赛上取得突破,在营造校园的学术氛围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五、选拔培养好苗子容易出成绩。在新生入学初期,开始大力挖掘和选拔在科技学术创新方面有高涨热情和专业基础学生,通过对特别拔尖的学生进行有正对性的引导和培养,在师资、资源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做特殊而合理的安排,比如本科生导师制。现在我校的“双百工程”的实施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但从学生的参与面和成绩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我校学生课外科技学术工作在现行的工作机制下已触碰到瓶颈,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因素外

  主要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学校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科技学术的管理机构,综合性的'学生科技学术活动主要是校团委组织实施,专业学科竞赛的工作涉及到跨单位部门往往也是由校团委协调,如“挑战杯”等活动而组建临时机构作用不明显,这就使得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缺乏有力的保障。

  二、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在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时,一些大学生的想法比较粗浅或过分理想化,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有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但却没有成熟的想法,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或引导。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不高,这也是目前制约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固定的活动场所。目前学校除了信息学院等个别学院设置了固定给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场所外,没有为有意愿参加科技学术活动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实验室、机房和实习基地等。

  四、缺乏基本的经费投入。目前学校划拨校团委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经费是每年15万,其中“挑战杯”竞赛、广东省科技学术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大的竞赛活动最基本的参赛费用就已经用去将近10万,剩下的费用不足以保证其它赛事和校内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

  五、缺乏学院的关注和重视。总结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学校领导和学院重视,指导老师投入,科技学术项目就容易出成绩。我校能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活动中屡屡突破,主要是有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有一批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指导老师全情投入,但是这部分老师毕竟是少数,占全校教师的比例很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思路如下:

  一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促进作用,大力支持各学院团委结合专业学习内容和特点,开展以专业文化为主题,融专业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技能操作大赛、模拟商务谈判大赛、生物化学竞赛、模拟法庭大赛、英语歌舞剧比赛、外文歌词比赛、报纸排版大赛、主持人大赛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举办各类读书交流活动、科技讲座、学术论坛、考研辅导等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学习、学术氛围,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三是重点构建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龙头,以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和各学科专业竞赛为平台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按照“抓立项、抓竞赛、抓氛围、抓联动”的要求,加强与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单位的沟通,争取得到更多的政策、经费、智力和项目支持。

  四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教师、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工作机制,发动更多的教师、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得以发展的保障。大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创新活动。可以说学生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外学术活动开展的推动力。

  五是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吴金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

科技创新论文2

  摘要: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队伍建设和企业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财政政策方面看,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明确财政直接资助自主创新的主体与重点领域,正确把握税收激励自主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

  财政部门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随着财政部门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明显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以山东省为例,从深化财政政策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山东省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对支持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长,但与全省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20xx年,山东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4%,与全国平均水平2.22%基本持平,比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4%、5%以上的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差距很大;拨款额为41.1亿元,比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分别少63亿元、53.8亿元、21.8亿元、19.4亿元和13.3亿元。受此影响,20xx年,山东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0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2%,排名全国第11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的5.50%、2.50%、2.24%和1.60%。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是长期困扰山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2.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

  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是提高山东省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方面。从山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经常费支出构成看,20xx年基础研究经费只有3.27亿元,占经常费支出的比重仅为1.71%,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研究与发展机构是政府资金的主要获得者与使用者,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也就意味着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大部分投到了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上。由于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基础研究经费显然应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偏低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山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

  山东省财政科技经费按项目类别分散掌握在不同政府部门手中,科技三项费用属科技部门,科学事业费属财政部门,科技基建费属发改委。即使在一个部门内,科技经费的分配和项目审批权也分散在不同的处(科)室。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人为地分割了科技研发过程中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而且不利于财政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高效配置。由于各部门自成体系,各部门之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经费多头管理,使财政支持的项目过于分散,每个项目只能得到小额资助,难以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不利于一些跨学科、跨行业大型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展。

  4.税收政策存在缺陷

  一是针对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暂行条例、意见、通知、补充说明等形式表现,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稳定性。二是现行税收优惠侧重对新技术成果应用的优惠,缺少针对具体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优惠。具体来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科研成果、科技应用单位,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项目。这种把科技税收优惠对象定位于应用而非研发的格局,不利于激励科技自主创新。三是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税收优惠方式局限于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额减免,对国际通行的侧重税基、加速折旧、加大费用列支、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重视不够,很少应用。

  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建议

  1.增加财政直接投资与补贴额度

  财政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有利于改变R&D投入水平偏低的状况。综观各国情况,财政的资金支持一般占创新资金总额的10%左右。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对整个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引导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增长。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明确税收优惠作用点,提高政策效力。要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要在政策适用主体上明确其地位,对高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向各类基础研究进行风险投资的投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给予激励性的税收优惠。对自主研发的各项开支加大税收抵扣,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对企业购买创新所需的仪器设备按照其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等。对高科技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一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之后按照特定的优惠税率征收所得税;对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单列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技术中心进口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扩大加速折旧范围。实行设备清单管理,替代现行的逐级审批,从而增强企业设备加速折旧的可行性。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要逐步增加政府采购额度,有效拉动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产品主动创造需求市场。要确定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的重点领域与行业,挑选出具有发展前景、对增强综合实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予以支持,增大创新成果采购份额,深化政府采购激励效果。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进行

  公告,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使企业克服商业销售风险。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根据政府需求,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要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采购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或专项检查,督促采购人自觉采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

  4.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

  财政科技自主创新投入的资金管理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实施改革。一是要按照早编细编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的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与执行。实行部门预算,将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编进科技预算,有效增强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透明性。二是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收支管理。科技部门的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直接缴入国库账户,科技支出在实际使用时从国库账户直接划入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账户,以解决目前科技单位在银行开户过多而造成的资金分散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三是要在科技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发展完善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共监督机制,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施以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通过公开性与透明度的提高,促进科技投入资金的合理统筹、节约使用。

  5.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首先,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根据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和科技活动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对现阶段客观上无法量化描述的某些基础科研活动投入,侧重采用公共选择排序法。其次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应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政府基础研究支出绩效应把视角放在中、长期社会效益上。评价应用研究投入绩效必须紧密跟踪当期科技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评价视角的选择要与近中期各重大宏观政策相对应,评价指标的调整要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的阶段性重点相呼应,同时还要注重测评研究项目的中长期经济回报率。评价科研基础设施支出必须与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评价区别开来,评价重点应放在项目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科学发现等的创新以及各类科技投入主体基本科技活动顺利展开的贡献上,同时也要重点衡量项目自身的先进程度和有无对比效应。

  6.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与引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根本。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进一步体现人才意识,着眼于科技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深化科技干部人事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机制、政策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要拨出专项经费,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服务。要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构建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

科技创新论文3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基本都形成了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以科研立项为训练途径、以参加科技竞赛为检验手段、以申请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为创新水平标志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广泛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学生科技社团、分阶段为具有不同学识基础和经历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要求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汇聚各种资源条件并使其协调发展成为相互协同的合作体系。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的协同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知识的不断累积、视野的不断开拓、思路的不断更新,将逐级地产生创意思维、形成创新意识,进而热衷于发明创造和创业历程的实践与体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为例,按照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这一线索可以建设一个分层级的、全方位的课外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分别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造和创业的能力。

  (一)构建创意思维培养子系统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坠落能够产生有关万有引力的灵感,其实就是因为牛顿具有良好的创意思维。在实践中将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心分成5个子实验室:一是突出学校学科特色以了解、学习、开发和建设海洋资源为主题的“海洋的奥秘”实验室;二是围绕学院的学科优势开设“光纤的世界”主题实验室;三是以演示大学物理学中的光学部分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光学的绚丽”操作实验室;四是引领学生探秘力学原理,让学生真正体会课堂中学习的物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力学的探秘”实验室;五是直观展现电磁作用的原理,解析电磁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的“电磁的探秘”实验室。通过实验仪器的演示操作使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其创意思维的形成。

  (二)构建创新意识培养子系统

  依托教学、科研实验室或专门为学生创新设置的技术实验室,健全学生课外创新社团的组织结构,完善社团运行机制,明确社团建设内涵与目标。建立不同专业的学生社团,形成有组织的、保障条件充裕的创新环境,通过创新团队长期延续性的活动来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理学之光”学生创新中心为基地,以“数学林”、“感知社”和“光鸣社”三个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强化数理基础为目的,集合光、机、电为一体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变被动为主动,将课堂、书本知识吸收并消化理解成为自己的能力。

  (三)构建创造能力培养子系统

  学生创意思维的形成,将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需要及时搭建发明创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行发明创造的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竞赛,进行发明创造的实战训练,将完成的创作作品作为创意思维培养子系统的演示案例,不仅增加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展现给学生的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实现的,对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动力。

  (四)构建创业体验子系统

  学生参与一定的创新活动,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后,那么就要帮助他们将有发展的创作转化成有效的社会价值。对学生的创作项目进行培育或孵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业活动,将其发明创造产品化推向市场,进行市场运作,让学生充分进行实体经营的体验。学生创新成果不断出新,创业意识越来越强烈,通过学校创业教育学院搭建的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平台以及学生自行拓展的创业平台,已经形成了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链条。

  三、学校内外部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创新

  按照协同创新实现途径可将其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所以进行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需要从研究其内在的本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因素的联系出发,既要进行环境-管理-过程等组织内部的协同创新,也要把校外各种有利资源有效联系起来。

  (一)内部机制的协同创新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制度做保障。高校内学生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首先要实现制度的协同,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锻炼和所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鼓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创新过程与选修课协同配置使其得到学分的认可;将教师的课外指导过程与课堂教学协同配置使其付出与收入协同起来;将学生取得的创新业绩与“推免”读研、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等优惠政策协同起来等。其次是专用实验室、基础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资源环境的协同利用,为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设备资源和技术支持。再者就是通过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社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现协同组织,把各有所长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构成优势互补形成最大的创新力。第四是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的协同,把课外科研活动基金项目、专项竞赛、科研训练计划、学术报告与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协同起来,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创新技能水平组织其参与不同的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等。

  (二)外部资源的协同利用与开发

  实现学校与外部资源的协同,首先是创新活动与创新竞赛的协同,目前作为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国际、国内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纷繁多样、不乏百种,有对应专业的专项比赛,有综合性的挑战赛。对于每一种权威性的比赛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和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和提高。其次是与校外企业的协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活动载体,一方面与企业联系将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难题)提出来作为竞赛的题目,让学生广泛参与从中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一些技术难题作为攻关课题,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课题级进行科研攻关;三是企业把自有的一些模块化的、可复用的、开放性技术平台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模仿、仿真、实验、研究、发展和创新;四是直接把学生的一些创作进行优化后由企业进行成果推广等;五是直接将学生送到企业参与生产、研发的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进行使学生既能够开拓视野、锻炼本领、提高能力,又能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得以合理衔接。

  四、总结

  总之,协同创新理念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只要能够把机制、体制和制度、实验室资源、教学条件、专业特色、社会资源等一切有利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联的因素协同起来,必能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科技创新论文4

  0.引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那么,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影响如何?本文基于1991一20xx年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误差修正模型和VAR模型等分析方法对此进行实证研究,为完善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稳步提升提供重要依据。

  关于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Gnllches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测算了杂交玉米技术对美国玉米产量的影响。Akino、Masakatsu和YujiroHayami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农业品种改良研究的社会回报率比发达国家高。Rob-ertEEvenson通过对全球375项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进行综合研究得出:全世界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高达49%。Mclntire在对农业科技投入主体结构进行研究后认为,发达国家非财政农业科技投入超过政府农业科技投入,且农业科技公共投入增速有减缓趋势。David、Hall和Toole?在回顾1957年以来30多篇有影响力文献后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互补关系。国内方面,樊胜根[分别采用可变系数模型和固定系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科研投入效益,认为中国农业科研投入收益率高达44%?169%。董成森认为,只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吴林海、彭宇文认为,只有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李洪文、黎东升对湖北省20xx—20xx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述研究对本文厘清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但从政府的财政角度,选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主要测度指标,系统使用协整检验方法与误差修正模型、VAR模型等方法研究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文献较少,本文对这方面进行研究,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1.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与测度方法

  1.1测度指标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原则,本文选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其中,某一年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具体用当年农业科技进步率除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得到?。而农业科技进步率是在当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扣除由新增投入量带来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部分。因为在正常年份,农业总产值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_是由生产投入量增加带来的农业总产值增长;二是由科技进步直接导致投入产出比重提高,进而带来农业总产值增长。本文将由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总产值增长率称为农业科技进步率。

  1.2测度方法

  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生产函数法。其中,最常用的是C一D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Y代表产出,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a为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卢为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在利用该函数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时,首先分别利用可量化资本K和劳动力L样本数据,算出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然后将剩余量作为科技进步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用这一方法测算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较为模糊、不够准确,因而实际应用较少。

  (2)增长速度方程法。利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将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然后将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将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和时间变化4项指标作为自变量,构造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按照这一方法,某一时期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公式为:

  其中,s表示农业科技进步率a表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4、c、d分别表示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耕地增长率,y分别表示物质费用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和耕地对产出的弹性系数,s表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由于第二种方法较第一种方法更为直接,更能准确测算出某一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故本文选取第二种方法测算我国历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利用上述公式进行具体测算时,采用前人研究成果,将a、、、y的值分别取0.55、.20、0.25。

  2.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2.1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重点研究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此,需选取以下数据:

  (1)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数据。具体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代表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所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用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取得的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数据进行调整,用调整后的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为方便起见,将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用ASI表示,具体数据资料见表1。

  (2)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指标数据。根据前文分析,本文选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同时结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第二种方法,需选取以下数据:①农业总产值。具体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考虑到价格因素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影响,在得出1991-20xx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后,再除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1990年=100),统一换算为1990年价格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②农业物质费用。首先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找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然后再分别乘以当年已换算为1990年价格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③农业劳动力。本文直接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1991一20xx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中的数据资料;④耕地面积。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连续性、完整性,以及部分农村土地闲置的现状,本文以农作物播种面积代表耕地面积,具体数据依然是选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1991一20xx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数据。在得到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可计算出1991一20xx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分析问题方便,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用ASP表示,具体数据资料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991一20xx年,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整体上均呈增长状态。在计量分析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还需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数据取自然对数,取对数后的新变量分别用LASI、LAEG表示。

  2.2研究方法

  在计量分析中,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比较适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含有N个变量,滞后是期的VAR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Y,=(;V1t,;y2t,…■,;y?)T,Yt为NX1阶时间序列列向量,U,?nDOM)为NX1阶随机误差列向量。

  3实证结果

  3.1变量单位根检验

  根据计量分析要求,在对时间序列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前,先对各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直接回归分析造成的伪回归结果。运用Eviews7.0软件对ASI、ASP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LASI、LASP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都变成了平稳时间序列。

  3.2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对于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通常采用Engle一Granger两步法进行。因此,利用Eviews7.0软件对LASP与LASI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DW检验上下界表,在5%上下界水平下,样本容量为22,解释变量为1个dL=1.24,du=1.43。由DW=0.8261可知,模型存在严重的正自相关性。为消除正自相关性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引入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滞后因素,建立如下模型: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由DW=1.5656可知,模型已消除了自相关性,且在5%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本文由滞后一阶回归方程求LASP与LASI之间的关系。LASP与LASI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根据上式所示的(1,1)阶分布滞后回归方程为:

  本文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较为平稳,故变量LASP与LASI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式(8)得到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1952,表明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长期效应显著。由式(9)推导过程可得LASP与LASI之间的短期

  由式(12)可知,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短期弹性系数为0.8 1 7 5,反向修正系数为-1.6 1 5 7。这一结果表明,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短期影响更为显著,从而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定量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的有效作用较低。因此,只有连续不断地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才能确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有效提升。

  3.3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之前,需先确定VAR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因此,首先运用AIC和SC准则选择最大滞后阶数P值,经Evlews7.0软件输出后,AIC值和SC值均在滞后1期达到最小值,因此可确定最大滞后阶数为1,即要建立的是VARC1)模型,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1是根据VAR(1)模型形成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坐标轴代表响应函数追踪期数,本文设为10年,纵坐标轴代表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表示响应函数计算值,虚线围成区域表示两倍标准差置信带。

  图1(a)反映的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自身变化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b)反映的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c)反映的是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d)反映的是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自身变化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

  本文重点研究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主要考察LASP对LASI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以及LASI对LASP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首先考察LASP对LASI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

  从图1(b)可以看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标准信息的扰动响应。从第1年开始一直为正,且在第5年之前,这一正响应持续增加,到第5年之后,这一正响应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表明,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提升作用在短期内一直在增加,而在长期内基本保持不变。因此,为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持续、稳步提升,必须不断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其次,考察LASI对LASP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从图1()可以看出,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标准信息的扰动响应从第1年开始也一直为正,且在第5年之前,这一正响应持续增加,而到第5年之后,这一正响应基本未发生改变。这表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会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产生积极影响,且这一积极影响在短期内一直在增加,而在长期内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4.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4.1主要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但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短期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影响作用在短期内持续提升,而在长期内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要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持续稳定上升,必须不断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

  4.2对策建议

  (1)努力提升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长期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在短期内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能力较强,但在长期内基本没有发生作用。这势必会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提升的整体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应不断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实现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长期效应,以追求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效应最大化。

  (2)积极发挥农业科技三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规模效应。经过对相关数据梳理发现,1991一20xx年我国农业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每年均在1%以下,甚至有些年份在0.6%以下。由于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总体规模偏小,导致其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方面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因此,应积极提升农业科技三项经费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比重,扩大农业科技三项经费规模,最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

  (3)保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方面的高效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一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在短期内会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提升产生较强作用,但在长期内这一作用将逐步降低。因此,一方面要延长一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使用寿命,让其充分发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应持续稳步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绩效,实现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方面的高效率。

科技创新论文5

  培养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是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创新的很好机会,可以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实践创新教学的发展。独立学院应重视并加大力度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根据本学院的特点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独立学院作为现今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国家的“十三五”计划,大部分学校必须走转型之路,传统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变为实际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很多相关的竞赛和项目,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参加这些比赛使得学生很好地验证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推动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传统教学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辅助,使得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差,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自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出现自卑、畏难情绪。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各类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要完成繁重复杂的实践学习任务,有时需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而且要经历挫折、打击、迷茫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毅力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根据结果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规划设计、仿真分析、测试调试实际电路和系统的能力等。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遇到问题一起研究讨论,大大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

  二、独立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措施

  1.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学院或聘请其他院校有丰富科技创新活动经验的教师举办科技创新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和内容。通过这些讲座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挖掘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潜能,为他们科技创新道路指明方向。

  2.组织开展各种学习型社团。

  在学生中多开展各种学习型社团,如自动化控制协会、智能机器人协会、通信电子协会等。邀请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同学加入感兴趣的.社团,老生带着新生学习研究,将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各种学习型组织团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学习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让大家找到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同的伙伴,逐渐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3.编写整理竞赛培训资料。

  针对各个竞赛内容编写相应的赛前培训指导资料。如电子设计大赛,将一些电类基础知识如元器件的识别、经典芯片的使用等资料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独立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必须编写出符合独立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料,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4.定期组织各类科技竞赛。

  定期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检验教师的培训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将来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竞赛做准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5.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交流。

  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访问学习,研究新的创新活动的开展方法和内容。每个学校在创新活动方面都有自己的专长,多出去走走看看,有助于本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6.校企合作模式。

  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是可以了解和学到当前最新技术知识和生产第一线上需要的技术技能,使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与实际紧密结合,思路和想法与当前知识领域相融合,设计出来的作品可以进一步加工改进成为产品,实际应用意义较大。二是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包括高精设备、高级人才、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赞助等。逐步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之路,真正做到老师和学生“走出去”,企业高级人才“走进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团队意识,增强自信心,对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有远大的意义。

科技创新论文6

  当前中国学术界的科研评价体系,让学者的荣誉、收入、职称、项目都与论文挂钩,一定程度上让衡量标准“跑偏”,论文抄袭、花钱买版面等现象屡见不鲜。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直言,中国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唯论文”的衡量标准禁锢科技创新,需要“多把尺子”共同作用。

  谈衡量标准:论文评价本身无可厚非

  被问及现行机制是否合理,龚克反问:“不用论文评价,用什么评价?”

  龚克称,论文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学者研究水平的核心体现。“论文评价的本质是同行评价。要在权威期刊发表,是因为那里有水平更高的同行评价机制;看引用,是要知道同行对你有多认可。”

  龚克表示,以论文为衡量标准,本身无可厚非,错在“唯”论文。

  他指出,论文绝非所有科技成果的载体,不能以论文“一刀切”。“比如科技成果转化,要解决的是实验室成果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可靠、低成本、安全地生产,其中掺杂了技术、市场等众多因素,怎能用论文评价?”

  且在龚克看来,同样的环境体制下,只有少数人弄虚作假而大多数人奉行正道,这只能证明是少部分人能力有限、德行有失。

  谈现有弊端:“唯论文”禁锢科技创新

  龚克指出,中国要成为科技创新强国,就要有支撑其持续运行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激励与管理,本身也是一门科学,而在这方面,我们显然还没有完全掌握规律。”

  他坦言,对学界来说,科研评价体系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一门心思‘大做文章’、在‘文章缝里找文章’,对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而言,无疑具有很大副作用。”

  20xx 年政府的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

  针对此处,龚克建议再加一句“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借助国家的“指挥棒”,他希望让该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大家一起认真研究,如何使科研评价体系走上更加灵活、健全的道路”。

  谈改革方向:探索“多把尺子”

  批判易而献策难。如何将科研评价体系多样化,龚克称,目前还在探索。

  他介绍,南开大学几年前开始尝试,教授评级只看“代表作”。具体来说,就是无论发表了多少文章,每人只送规定数量的论文 (副教授 3 篇、正教授 5 篇) 交专家评审;去年,该政策更进一步放宽,规定参评作品可拓宽至一本书或一个专利及其实施效果说明,“总之能证明你学术水平的'就可以”。

  “重质量而非数量”使南开大学成为论文界的一股清流。龚克透露,南开论文总数在国内知名高校排名虽不靠前,单篇论文的影响力却非常可观。

  龚克表示,多样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如何构建还未明朗,但要具有公信力,一定是“多把尺子”的共同作用。

科技创新论文7

  摘要:针对当前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不佳的实际问题,剖析了当前阻碍高校科技创新效能充分发挥的制约因素,对如何提升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近年来,欠发达地区高校凭其庞大的科研力量和创新群体,在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推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科技创新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效能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在中国许多省份呈现出一些相同的主客观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业进程滞后、地方财力薄弱、社会事业不发达、思想观念陈旧保守、执政理念方式落后等等。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由资源、资金、人才、政策、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和不断滋生的随遇而安的观念和行为影响,一部分地方和单位只看到自身所处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机遇和希望,缺乏创新的愿望和知难而进的精神动力。由此导致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相对偏少、成果转化率偏低、成果的成熟度不够或缺乏可行性。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必须有一个结构良好、运行高效的创新体系[2]。对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来讲,所谓效能是指高校的科技创新知识与硬件环境、科研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财务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是否能够保证科技创新投入资源(人、财、物)的生产潜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与发达地区同处于竞争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只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开创一条速度、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后来居上。从根本意义说,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机遇,科技和创新为欠发达地区产生巨变提供了保障,科技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影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1.科技成果固有模式的制约。目前中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模式基本上是:开题立项→研究开发→成果鉴定→申报获奖,此模式使得科技成果本身的技术条件不够成熟。特别是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大部分是国家各部委组织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专家通过论证而确定的,该立项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立项课题所组织的专家几乎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往往侧重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而忽视技术的实用性,获奖成果在技术上不够成熟,仍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研究阶段,科技专利还须在小试和中试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所研究开发的成果未必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二是专家之间的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往往不能真正决定科研领域的重大决策,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高校科技就算是转让到有关企业,也往往不能在现实生产中投入运行,浪费许多人力、财力,造成企业不敢引进最新科技专利。

  2.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项成熟的或成功的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通过实验室成果、中间应用放大试验、工业化或产业化三个阶段,资金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而中国仅为1∶1.1∶1.5,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则更低,且政府经费投入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 [3]。显然,用于技术应用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据资料显示,发达地区高校如北京、山东、浙江等在投入要素各个指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财”要素的投入是欠发达地区高校如贵州、青海、宁夏等的30倍、“人”要素是欠发达地区高校的.6.43倍 [4];在产出方面,发达地区高校的突出优势表现在成果转化方面,因为发达地区高校所处的区域的经济比较发达,相对欠发达地区高校更容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此可见,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不佳,科技与经济脱节是主要因素之一。

  3.企业缺乏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和压力。科技成果应用或生产单位对技术的需求程度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的促进作用不是直接干预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行为,而是通过宏观政策间接地干预。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高校的科研与社会生产脱节,高校科研的效益观念、大生产观念和市场观念淡薄,使大量的科技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目前,虽然欠发达地区政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优惠政策,但银行、税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套措施不全,政府还没真正起到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良好市场外部条件并未真正形成。有些企业包括周边地区企业虽然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新技术的使用需要一笔投入,且不一定能保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领导人往往从短期行为出发,由此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利用,影响了企业与高校科技的融合。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融入现实经济建设的程度还有待加强[5]。如何促进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摆在中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与高校科研人员面前的核心问题之一。

  1.紧跟时代科技创新步伐,优化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首先要认识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高校教学科研的水平提升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要把科研成果转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欠发达地区高校应与时俱进,改革以行政为主导的科研管理体制,充分放权于院系,淡化行政等级色彩,逐步营造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利于合作创新动机的氛围,加强校企、校际长期有效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着力于稳步推进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方面的革新,逐步建立实质重于形式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有效而公正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同时,还应着力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的有机衔接,高校科研部门要树立科研管理的超前意识,提前深入到科研论证、立项及应用前景的调查分析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成果转化的技术可行性论证,确保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2.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保障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资金短缺是当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严重障碍。在目前企业不愿投资,银行不想贷款的情况下,为增强中国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以提高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政府可以对高校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建立风险基金,对应用前景广阔、能带来巨大效益的项目进行追加投资,促进其转化;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对已介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在新产品试制大批生产、试销销售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在税收、资金上给予优惠和倾斜,如政府可以适当对这些企业增加贷款力度,在税收上实行减免税制等。

  3.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推动校企产学研有效互动。技术不成熟、不实用,造成企业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是目前欠发达地区技术缺乏吸引力,难以转化和推广的重要原因,而技术孵化是促进技术成熟、实用的关键因素,因此,规避成果转化风险,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必须创建技术孵化体系,并正确处理好高校教学、科研和技术孵化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孵化基地确实可以减少开发成本,解决人才、资金之所需,如高校有数量众多的高级研究人才,高校的无形资产对于技术孵化成果的评估和转化具有增值效应,高校的研究门类齐全可以得到低成本的利用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省际、区域间乃至国际的科研交流与互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形成高校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总之,欠发达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区位及地缘优势,欠发达地区高校除应顺应区域发展实际、夯实特色优势之外,要集中和整合科研实力,构造区域性、特色型优势团队,通过校企对接和校际合作,提高研发实力,提升创新效能,更好地帮助欠发达地区形成众多有科研优势的企业群体,创办更多能带动地方某行业或技术领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建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xx,(4):21-24.

  [2]崔永春,龚荒.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安排[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9):55-57.

  [3]李玉清,田素妍.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xx,(2):37-39.

  [4]周静,王立杰,石晓军.中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xx,(2):110-117.

  [5]王立杰,周静,石晓军.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J].科学咨询,20xx,(3):12-16.

科技创新论文8

  科技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精神。

  现在科学技术强盛,慢的传统方式,适应人们性的快节奏的现代。必定将落伍甚至淘汰。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却不能让他改变我们的精神。

  在新加坡,已经遍地的全国范围内的2g网络,换成3G和4G网络。也就是说非智能手机在那里是打不了电话的。网络越好就代表着我们传输、接受信号有时间越快、越方便。美国自驾,还有聊天机器人的发展等都丰富了人的'生活,技术革新,使人生活更方便。科技创新永远像一辆火车永不停歇的在前进着。

  但是,在开心面前,我们不得不提心吊胆。科技也影响生活,全球的电子竞技游戏日益占主角。特别是LOL,20xx年拥有1410万观众。而且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唯恐沉迷于游戏的少年不来,最终酿成无果的悲剧。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地将它作为赌博的工具寄身场所。不得不使国人更加注重网络的干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科技并不是全都美好,但也不是全然否定。

  科技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不可以丢掉我们的精神。当手机电脑代替了书信,别忘了文字的寓意和深刻。当轻轨汽车代替了步行,别忘了和家人散步的美好时光;当整日对着电子设备别忘了抬头走向外面,感受一下和煦的阳光和大自然的耳语。当原来的农业小国被现代的科技所取代,我们方不可迷失精神的家园。

  科技,方便了生活,可唯有自己保持着真挚、淳朴的传统精神。不丢掉美好的。适宜人类,地球发展的生活品质,才能做到科技和历史的统一。

  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太多了。像指南针的发明,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饭问题;人造卫星为我们提供了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还能转播电视信号……

  人类还发明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物品:电话、电脑、电视……这些物品使人方便干一些事情。像电话:两个人即使相隔很远,但只要拿起听筒,拨几个号码,不用花几分钟,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进行语言交流。有了电话还不够,人类又发明了电脑,电脑比电话还好,电话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而电脑又可以进行文字沟通,还可以视频对话,能够看见对方。如果有什么节日,发一个E-mail,对方几秒钟就能收到,既能节约纸张,还可以快速让别人收到……科技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会更快地发展,使我们人类生活更加方便,时时刻刻地为我们服务。所以我们要好好努力学习,日后好好地服务社会。

科技创新论文9

  电力科技创新是指由创新主体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电力市场开拓和提髙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以电力新科技设想的引入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环节,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电力科技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目的的社会行动。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到来,电力科技创新也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政策与能源科技发展关注的重点。近些年,科技伦理问题是我国科技哲学界研究的重点,但一般性的研究较多,而真正下沉到科技创新层面上的研究较为鲜见。m在电力科技创新的过程与结果中,却实实在在存在着日益严重的伦理问题。本文拟在探讨电力科技创新伦理困境的表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产生电力科技创新伦理难题的理论根源,最后提出对电力科技创新实践进行伦理规约的可能性对策。

  一、电力科技创新的伦理困境及其表征形式从电力科技创新主体来看,其伦理困境主要表现

  在电力科技创新的社会政治认同、公众认同和市场认同问题。社会政治认同是在社会接受水平中“最一般的”社会接受水平,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可再生能源(即非传统的煤电)逐步为各国政府所认同并达成共识。公众认同,作为社会认同水平的第二个阶段,是指电力科技创新的“利益攸关者”的共识程度与层次。比如电力生产的地址选择方面,在公众认同方面有一个“时间递减效应”,即新能源发电厂在选址建立到真正决定启动的过程中,其社会的认同度往往从相对高的认同度到低的认同度,这常常导致一些电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遭到社会的“建构”,由于对电力新科技产生的负面价值的过度担忧,创新成果遭到利益攸关者的抵制与排斥。最后,就是市场认同,即市场对于电力科技创新成果的采纳。从市场认同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电力科技创新的投资者和电力科技创新产品的消费者,只有这两者均达到各自的共识,新电力科技才能得到真正的采纳。即便于此,电力科技的采纳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制于公众认同,因为即使创新的产品有了很大的市场潜力与消费需求,但是由于公众的反对,无法投人实际生产,创新过程也就中止了。同时,某些突发性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舆论危机,也会影响到电力科技创新本身的社会认同与否。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事件,直接导致了我国在核电项目中停止了审批,而国家这一新政策的实施,公众及舆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把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一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认同,但是,由于电力科技创新伦理表现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利益攸关者”科技素养不断提高而导致“科技黑箱”的日益外化,“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已经从单向性转为双向性,电力科技创新“被建构”的成分越来越多,某些电力科技,从发明到创新到扩散,要真正实现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公众认同已经成为创新实施的外在性却是关键的因素。

  从电力科技创新客体来看,其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电力科技创新成果本身或应用过程确实带来了社会的、生态的或人文的伦理难题。当前电力科技创新成果主要是电力系统科技的“轨道跃迁”。电力系统即为生产电能、变换和输送电能、分配电能、消费电能这一连续过程中各种设备连接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可简单分为发电系统和输电网络。在发电系统方面,随着传统能源的短缺,新能源将逐步成为发电系统的主要供给,而发电系统科技创新的客体也逐步转移到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上。新能源主要有核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能等。而在输电网络科技创新的客体主要表现在输电能力和输电质量的提高方面。虽然人们普遍先人为主地认为这些电力科技创新客体比之于传统客体在“环境友好”和“以人为本”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但随着科技创新过程展开,被“遮蔽”的电力科技创新伦理问题开始显现。太阳能(solarenergy)发电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热发电技术。虽然在整体上在环境方面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废弃物排放的清洁安全的能源;在社会方面,太阳能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危机,减少对传统能源的路径依赖。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持续性的土地占用(直到退役为止);退役期间产生大量的诸如玻璃纤维、玻璃、冷冻剂和隔热材料等“非回收物质”。在光伏发电技术系统中,还存在镉、砷等重金属污染及难以处理的问题;反射体对视力的危害,冷冻剂中的有毒物质;土壤的侵蚀和板结;风向的转移;可能减少土壤蒸发率等问题。W太阳能作为电力科技创新的新客体,生态平衡的伦理问题依然清晰可见。风能(windenergy)发电技术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由于风力发电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所以风力发电成为电力科技创新的又一新趋势。但目前的风力发电实践中,人文向度的伦理问题已经暴露无遗。它首先表现在风力发电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已经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葡萄牙一研究组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高级别的低频震动声和次声中会导致全身各系统病(震动声学疾病),这个研究小组还推测居住在附近暴露在低频声的家庭可能会产生震动声学疾病。虽然这些还未被完全证实,但是这已经敲响了警钟,已经告诫了大家风能的利用还可能存在潜在的`其他的危害,如前面提到的电磁场的影响、影子闪烁、建筑危险、投掷危险等另外大量风力发电站的建立,也会对全球或区域的气候产生影响,如在内蒙古建立的风力发电站,造成了当地降雨减少从而导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问题。核能(nuclearenergy)是由于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由于核电的低成本、高能量、安全清洁以及核燃料的高储量,日渐为各国所提倡,并且在核能方面的技术也日渐成熟。但是由于一系列核事故的出现,如1979年美国的三厘岛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最近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使得人们“谈核色变”。美国近20年来一直对核电科技持谨慎态度,直到最近能源危机才重新开始核电站的建立。

  在输电网络科技方面,目前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和高压直流(HCDC)输电系统。所谓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即装有电力电子或其他静止型控制器加强可控性和增大电力输送能力的交流输电系统。髙压直流是相对于高压交流而言,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直流输电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和大区非同步互联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而大功率电子电力技术又为高压直流输电提供了物质保证,使之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二者作为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中应用的两个分支,其技术是互补的W,并且相比于常规的电力系统,更加经济环保,输送容量高,并且更加稳定。但是由于我国能源分布和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70%以上的煤炭资源和大部分非水可再生能源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新疆等北部地区,80%以上水能资源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西部地区,而三分之二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中部[1°],这使得我国仍然不能改变电网的覆盖面仍然在逐步增加局面。从历史上来看,自法国物理学家德波里在德国工厂主的资助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线路开始,到现在电网已经架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整体上虽然实现了从一到多到网的过程,但是与此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其危害随着电网的密度的提高而日益加深。在《WHO关于电磁场风险沟通的建议——建立有关电磁场风险的对话》报告中指出,在20xx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ARC)的一个专业的科研工作小组,复核了关于静态和极低频(电力线属于低频范围)、磁场致癌性的相关研究。使用了IARC标准的权衡人类、动物和实验室证据的分类法,根据儿童期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极低频被归类为人类可疑的致癌物。尽管将其归类为可疑的致癌物,但是,这已经为我们人类的健康安全敲响了警钟,而对于生态伦理方面,电磁辐射对动植物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二、电力科技创新伦理困境产生的机理分析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潘森斯在描述社会行动结构时创新性地构造了四个不同的系统层次:文化系统(复杂的价值观、信仰、规范及其他观念等),社会系统(各种倾向的行动形成的互动模式),人格系统(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等),行为系统(有机体生物化学过程)。他认为,四个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种基于信息控制主义的等级特性的次序结构。在信息控制方面,文化系统通过价值观或价值取向制约社会系统,社会系统通过制度与规范体系限制人格系统,而人格系统又通过动机和决策过程制约有机体系统的生物化学过程,达到上一级系统对下一级系统进行层层信息控制的目的。与此同时,下一级系统又一次为上一级系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条件基于这一分析框架,我们可以认为,电力科技创新伦理困境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电力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的偏离。

  从价值方面进行把握始终先于完全的把握而存在。当下的电力科技创新价值取向主要聚焦于创新的经济价值的实现,而对创新过程与结果出现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往往置之不理。这种价值取向的偏离,进一步导致了电力科技创新制度、政策与文化上的偏离。在电力科技创新制度方面,由于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导致各个国家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克服能源危机,从而加剧了对能源电力方面科技创新的要求,这直接使得国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将经济价值取向作为主要的价值评判标准,从而忽视了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使得国家放松了电力科技创新的制度规约,不仅缺少了法律上的刚性规制,而且也缺少了伦理上的柔性规制,从而在制度设计上导致了电力科技创新价值取向偏离了正常的经济、生态和人文的相互支持、相互规制的价值取向,而是直指经济价值至上主义,从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伦理困境。在电力科技创新政策方面,缺乏伦理维度的电力科技创新公共政策的制定,从政策层面诱使创新主体在研发过程中没有嵌人伦理因子。在这一点上,我国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国家电力信息网中的电力环保专栏,虽然可以看到很多电力科技创新成果对环境危害的一些描述,但是具体每一个电力项目的环境论证与评估大多数是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弱化了公众对电力科技的理解,使电力科技“黑箱化”,产生了人为的信息不对称。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每一项创新成果中都阐述地十分详细,比如在电磁场的危害中,欧盟曾专门出版一本小册子来告诫大家弱电磁场可能存在的危害:“虽然在弱电磁场方面对人的危害方面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是我们有责任告知大家,也好让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在这方面的使用方面作出自己的决定”。这之后就是对电磁场知识的普及和相关危害和潜在的危害的介绍。由此可见,正是政府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偏离,导致了相关政策方面的失误。在电力科技创新文化方面。一直以来,由于科技乐观主义的盛行,使人们过分重视科技文化,而忽视了人文文化。而在电力行业,这两种文化的分离更为严重。正如斯诺所说的现在年轻的科学家认为自己是新兴文化的一部分,另一种文化则在衰退。无情的事实是:年轻科学家知道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舒适的工作,而他们同时代的英语或历史专业的对手们却只能有幸挣到他们收人的60%”。[16]几十年前的英国如此,现今的我国也是如此,由于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偏离,电力科技创新主体和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不了解、相互不认同的关系,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种种批判,往往以“这些人不懂自然科学,没资格对我们的工作指手划脚”为由一概拒之,从而导致电力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是基于“纯科学”与“纯技术”角度来考量的,缺少伦理层面的关怀。

  从电力科技创新内容本身来看,它导致出现一系列伦理问题还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从过程论的观点看,电力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的活动过程。按照“科林格里奇困境”理论,试图控制一项技术是很艰难的,因为在技术的研制阶段,当它能够被控制的时候,我们不能充分认识它有害的社会后果而确定控制它,但当这些负面效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控制又变得昂贵而滞后。这是因为在技术的研制阶段,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是控制技术的最好时期,而在技术应用阶段改变它已经不可行了。因此,从两个方面看,控制技术都是不可能的或是不可行的。虽然科林格里奇秉持的科技控制悲观主义,但也间接地告诉我们要想使某项电力科技技术创新活动不产生任何负价值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今电力科技创新周期日益缩短,人们难以一一预测创新成果应用所产生的各种消极后果,这样在应用科技成果时就难免会产生失误。杰罗姆。R。拉维茨在他的《科学知识和它的社会问题》一书中也指出,“在当代,在关于对科学的理解方面最深层的问题是社会的,而不是认识论的。那些到达真理之类的较老的问题已经让位于对科学的健康发展的关注和对其应用的控制的关注。”[18KP9)尽管电力科技创新伦理问题基于上述理由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但调整好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伦理观与价值取向,弱化电力科技创新的伦理“异化”问题,避免电力科技创新活动出现“伦理撕裂”,使其伦理负效应最小化、正效应最大化却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电力科技创新伦理困境的解构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与伦理是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人们的价值选择与伦理选择,因而用伦理原则来规范和指导科技创新实践,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生态友好、人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而不是破坏这些和谐的消极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从电力科技创新制度的重建、文化的形塑和公关政策的调整等方面解构电力科技创新的伦理困境,并实现电力技术创新伦理观的重构。

  要解构电力科技创新的伦理困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电力科技创新伦理观。创新主体要认识到电力科技创新并不是“纯科技”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人、社会与生态问题。因此,创新主体要树立多重价值取向的电力科技创新观。电力科技创新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仅仅是倾向于经济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予以某种伦理规范来规范电力科技工作者的活动。这种规范应该包括人与电力科技、电力科技与社会、电力科技与生态等方面的要求,以增强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道德责任感。科技创新主体要把责任看作更为重要的伦理精神,需要确立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电力科技创新价值取向从经济至上转向经济。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和生态价值取向的“三位一体”,并且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规约的关系,人文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是整个价值取向的基石,人文价值取向和生态价值取向非但没有阻碍创新经济价值的实现,还在更高的层次上使三者相得益彰。

  其次,要通过制度的重建来解构电力科技创新的伦理困境。伦理以价值判断、道德风尚、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表现出来,因而对当事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伦理的约定是俗成的,没有通过法定程序来制定,因此伦理规范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制度上予以支撑。首先在电力科技规范的强制性上面,这要求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规范确立下来,强制性地要求电力科技创新主体在科研活动中达到某种规范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成果是本着生态、人文和经济的多维向度来完成的,才能从某种程度上将伦理困境控制到最小。其次就是在电力科技规范之外还应当有着单独的法律予以支撑,比如强制性的要求电力科技创新成果与其实践后果相挂钩,在严格按照科技工作者的规划下建立的某种电力系统所产生的负效应应当由电力科技创新主体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且这部分责任应该是比较大的那部分,这样才能强制性地保证科技创新主体全面地考虑自己的创新成果。同时为了减少国家和社会的损失,有必要建立电力科技创新成果评估制度,由独立而专业的评估机构对电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可行性进行伦理评估,并且评估机构也应该承担因“评估不当”而导致的那一部分责任。电力科技创新评估,甚至参与创新的设计、预测等。“所有的社会建构论者都认为技术发展是一个偶然过程,包含诸多异质因素,因此技术变迁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单向发展过程,更不是单纯经济规律或技术内在‘逻辑’决定的开发过程,技术变迁只有依据大量的技术争论才能得到最佳的解释。”m这样,“建构性”的电力科技创新保证了其伦理性的实现。

  再次,要通过文化形塑来解构电力科技创新的伦理困境。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建构”,就是文化对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渗透与影响。加拿大学者P。L。朱蒂(P。L。Josty)将现代的科技创新看作是一个社会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过程,必然要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因素的作用。文化还渗透到科技创新过程的评价上。评价本身就具有塑造和规范科技创新的作用,它引导着科技创新的价值尺度和方向。从电力科技创新主体与公众的文化冲突来看,公众一般说来是仅仅保持着社会文化的人,会对电力科技创新成果认识不足,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而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缺乏更浓厚的人文文化,创新成果中往往忽略人文、社会和环境的问题。所以电力科技文化的形塑是十分必要的。改变这种局面的出路只有一条: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由于当前推行的教育过于“专门化”,直接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对立。目前能做的就是让电力科技创新主体学习更多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公众和专业的社会学家来说,普及他们电力科技知识,从而弥补双方因知识欠缺造成的对立。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通过媒体、舆论宣传增强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意识和人本意识,引导和动员他们都来关心电力技术创新的种种伦理表现,构建出有利于实现电力科技创新“伦理转向”的良好文化氛围。

科技创新论文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医疗行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其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更为巨大。我国加入WTO以来,医疗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院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从事科研工作,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医院的发展。

  1医院科技创新的内容

  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四大任务,医学科学研究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培养医学人才、促进医院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措施。在医院学科技术建设中教学和医疗是立本科研是求新。科研创造新知识,新知识解决临床医疗的关键问题,使临床医疗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新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员素质,同时,科学研究也促进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因此,针对医院学科建设,各级管理部门和学科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充实科技创新的内容,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科技创新的动力,保证科技创新持续不断地进行。

  医院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开发应用于诊治、预防疾病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新材料、新药物、新配方、新试剂、新生物制品以及新仪器器械等,并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科技水平做出贡献。同时,通过科技开发的创收经费,为医院的发展和科技人员的福利及工作、生活待遇提供良好的经济与物质条件,步入以科研养科研的良性循环,达到科技兴院的目的。

  从整体上看,医院的科技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

  1.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将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131。一般包括两部分工作:一是将现有的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尽快推广到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工作中去,使其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由间接为防病治病服务向直接为防病治病服务转化;二是根据防病治病、卫生市场的需要,组织科研攻关。这两部分工作对促进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加强医院自身建设都起到重大作用。

  1.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现有医学理论和医院管理理论进行更新和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实践。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现有医学理论的创新。医学理论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理论知识,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求对这些理论进行突破和创新。它可以是某个医生自己理论经验的总结,但在医学理论迅速发展的更多采取的方式是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从理论上取得医学突破。二是医院管理知识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无论是医学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与管理体系的不断变更相适应。大的方面,它需要医院管理体制的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小的方面,无论是病历书写还是医疗流程,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从根本上讲,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主要依赖科技创新。只有按患者需求持久的科技创新,才能使医院长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医院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客观需要,考虑不同形式的创新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2.1自主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是指医院依靠自身的人、财、物单独从事科技活动,通过技术研究与开发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并申请专利,保证自身利益的一种创新活动。这种创新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一般只有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雄厚的医院才能实施。

  2.2合作创新模式

  与自主创新模式相比,合作创新具有时效快、投入少、成本低等特点。可使医院获取互补资源、学习机会、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占领技术高地等,有助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合作创新模式适用于较大型科技成果,此类成果往往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多,任何一方不能或难以单独完成成果转化。

  2.3模仿创新模式

  模仿创新是医院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模仿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引进和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然后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实现技术上的“人有我精”对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医院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整合,协同发展,以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

  3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尽管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创新的成就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医院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组织机构不健全;医、教、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战略决策没有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等。如果不能快速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创新就难以向前,医院的发展也会步履维艰。为此,医院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医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3.1树立全员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位员工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明天的饭碗”形成人人关心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技术准入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医院科技创新项目的评估、申报、审查、立项和实施等工作制度;医院的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目的,对学科发展要予以高度重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专家指导小组,为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做好计划导向工作,使医院科技创新工作管理规范化、程序化。

  3.2确立医院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医院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医院要提高整体医疗、科研能力,改善硬件设施、服务水准以及职工福利待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必须努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将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下被淘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就是适应竞争的迫切需要。在当前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和监管都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应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先进和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管理创新,使医院成为市场主体、利益主体、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完善科技创新的内部运行机制,从而产生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3.3科技创新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同时,树立技术导向以患者为导向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被动地适应医疗市场,从各个方面满足眼前医疗、预防、保健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二是从患者的基本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成果,引导和创造医疗市场,这是高层次的要求。从这样的要求出发,真正决定医院发展方向的不应该仅仅是患者的需要,还应该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医院面对医疗技术可以改变吗?可以增加吗?可以重新组合吗?可以减少吗?可以替代吗?可以颠倒吗?这是世界创造学之父一美国奥斯本提出的著名“6M”法则。按照这一法则通过简单的改变、增加、减少、替代、颠倒、组合,能激发医院的科技创新,适应医疗市场需求。

  3.4建构和完善以医教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医、教、研结合是医院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医院自身发展的要求。国有大型医院是人才汇聚、技术密集、设备先进、病源广泛的场所,完全可以形成以医院为基地,以关键人才和技术为核心,以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为主导的医、教、研一体化的产业群。中小型医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加快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医、教、研联合。政府要支持和引导中小型医院加强科技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11

  [摘要] 讨论了科技论文的标题、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等几部分内容的作用和写作方法,并指出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为初次撰写科学技术论文的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论文 IMRD模式 写作技巧

  科技论文是反映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管理经验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就某一项科技研究成果或管理科学化的探索加以论述,并以可靠的实验数据或调研资料等为例证,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独到见解,得出创新结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享有崇高威望的英国皇家学会率先制定了科学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以后对其作了多次修改。这一工作对实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化奠定了基础。统一规范的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有助于科研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促进科学工作的进展。因此,科学、客观、规范的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工作者所必需的。

  目前,普遍流行的规范化的科技论文写作模式是IMRD模式。这种范式始于近代实验科学兴起之际,建立在科学研究的观察可重现原则之上。它首先界定研究所关心的问题(Introduction),再介绍研究问题的方法(Method),然后陈述研究的发现(Result)以及发现的意义(Discussion)。下面我们依据IMRD模式,对科技论文的标题、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各部分内容的写作方法加以探讨。

  一、论文“标题”的拟定

  1.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论文的“点睛”之处,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部分。读者首先对标题发生兴趣才会去读摘要和全文。读标题的人要比读原文的人多得多。所以,论文标题要点明主题、标新立异、信息充实,标题中的文字要细心推敲,精心组织。拟出一个好的标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的论文标题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利于进入论文标题索引,利于论文被检索、流通和传播,并且还会引起编辑和审稿人的重视,利于论文的发表。

  2.标题的基本要求

  标题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0个字,好的标题应该是尽可能少的词语充分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反映论文的主题和研究范围。其基本要求是论文标题具有准确性和简明性。准确性是指恰如其分地反映论文研究的主题和范围。避免使用含义笼统及一般化的词语。例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土壤施肥研究”便显得题目太大、太笼统。这个题目虽然表达了论文的研究主题――施肥研究,但是在什么土壤上给什么作物施肥就不清楚。应视具体情况补充反映文章主旨的中心词。如改为“盐碱土壤中棉花的磷肥使用方法研究”就很充实而具体。简明性是指标题的用词应简洁明白,应选用本学科领域最易概括、词义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引用的规范的术语,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例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关于在显微镜研究中增加一种能在物体和背景之间或物体本身特定部分之间产生颜色差别的新方法”长达40多个字,显得标题太长,看上去很具体,但读起来费劲,反而使文章的主题不明确。可以缩短成“一种能在显微镜检查中产生色差的新方法”。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及写作要点

  1.论文摘要的作用

  摘要是论文的精华,是对论文的每个部分的概括总结,应该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摘要的作用基本上有四个:一是使读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创新之处,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论文全文;二是使刊物编辑人员快速了解论文内容,对论文的进一步处理做出反应。写作良好的摘要,可提高刊物编辑人员对论文的兴趣,并迅速做出反应。文章能否被接受发表,常常决定于文章的摘要写的好坏,因为审稿人往往阅读了摘要后就基本决定稿件是否有价值。三是使有关决策人物在没有时间阅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了解科研工作情况,及时评价成果,对科研工作给以认可、支持、资助,便于开展下一步工作。例如,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组委会通常先发征集论文摘要的通知,根据摘要决定是否通知作者寄送全文,是否邀请参加会议,决定参加哪一个分组讨论会等。四是论文摘要通常被编入文摘刊物或检索类期刊,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其读者面要比原学术刊物大许多倍,使有更多的同行检索阅读或引用该论文。

  2.摘要的分类及写作要点

  按摘要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大致有3种类型:即报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s)、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是全篇文章的浓缩,它不但叙述论文的主旨、方法、主要结果、重要性和结论,而且需要列出有关具体的数据。这类报道性的摘要多用于试验性或技术性较强的论文,相当于简介。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摘要主要概括论文的方法、主要结果、分析过程、论点和结论或某一专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动向和展望等,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篇幅以100字左右为宜。这类摘要通常无具体数据,多用于理论性较强的综述文章。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这种摘要一般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绍论文的论题,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100~200字为宜。例如,下面的'一篇文章的摘要可视为报道-指示性的:“分析了佳木斯城区水资源赋存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注:指示性部分,没有指出是什么特点和什么状况);指出了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过境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日趋严重、节水工作进程缓慢、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对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限制采用地下水的自备水源、推进节水工作等对策措施(注:报道性部分,指出了具体的问题和对策)。

  一般地说,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应该注意的是,摘要不能出现在论文中没有出现的结论和信息,不要对文章进行评价等。不要有表格和图示等,尽量不要有缩写词,不要用一些冗长难懂的句子。

  三、论文“引言”的写作

  1.引言的作用

  引言是论文的因子,是对论文的概括性介绍,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言的目的是介绍研究的背景,使读者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出版物和最新的研究信息,提出作者研究的问题和范围,做此研究的目的和理由等。好的引言可以吸引读者去阅读全文,真正起到引路的作用,差的引言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终止对文章的阅读。

  2.引言的内容和结构

  一般地,我们可以将引言的内容分为三或四个层次。第一层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第二层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和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与意义;第三层说明自己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第四层是引言的结尾,介绍论文的组成部分和结构、所报道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有些文章可以不在引言中出现第四层的内容。

  引言的结构可以像一个漏斗,由粗到细,从大家感兴趣的一般问题或论点引到与本研究有关的主题,在内容上各个层次所占的篇幅有很大的差别。第一个层次往往占去大部分篇幅,对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一个层次则会比较简短。

  四、论文的“材料和方法”的写作

  1.“材料和方法”的作用

  在引言中可能已经提到了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给以详细介绍。写作这一部分的作用有三个:一是提供较为详细实验材料和方法,使别人能够重复这一试验;二是使读者判断你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及有效性;三是对材料、仪器、方法等介绍,可给同行以启发和参考价值,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2.写作技巧

  “材料和方法”的内容一般包括:(1)材料的性质、性能、产地等,所用的仪器要有名称、型号、生产厂家或国别。(2)实验场所具备的条件等;(3)采样、实验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与过程等,采样与实验过程要根据先后顺序描述;(4)理论分析,包括理论依据、基本原理、公式推导和数理模型等。

  这一部分写作可以分列小标题,小标题一般用名词或词组,不用句子叙述。如果研究方法是作者创新的,要详细叙述,如果是前人报道的,可简单提及,并提供参考文献。实验材料或使用的实验药品较多时,可以用表格来说明,这样可使文章清晰易懂。

  五、论文“结果”的写作

  1.“结果”的作用

  结果是实验得出的数据,它是论文的核心,是推理和论证的重要依据,是论文的生命之所在。结果部分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对实验做出一个大体的叙述,而不是重复材料和方法中的细节,然后给出试验的数据。论文的结果部分主要是陈述试验所观察的现象和事实;归纳总结试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试验数据,为进一步判断、推理和论证提供依据。结果中的数据要有代表性,易读易记易比较,而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

  2.“结果”的写作技巧

  “结果”部分应该短小精练,因为前面的材料与方法已经告诉读者为什么和如何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后面的讨论部分将告诉人们结果的意义。研究的成功与否在于结果,结果应是清晰准确。图和表格能清楚表达结果的话,可伴有少量文字解说,不必反复解释。对图表的文字说明不等于将图表中的内容或数据重复一遍,要对图表中的数据加以必要的综合提炼,强调主要结果。一般地,表示同一内容的图和表格不能重复。

  “结果”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如实地展示计算结果和数据。除此之外,作者还要对所得到的重要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用1~2个句子说明其意义之所在。为“讨论”部分展开归纳、演绎推论或做出结论等提供铺垫。但不能对结果做出整体推论或结论。有些刊物要求作者将“结果与讨论”或“结果与分析”合写,那就另当别论。

  六、论文的“讨论和结论”

  1.“讨论与结论”的作用

  “讨论”是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论证,是对结果的必然性、偶然性、可靠性和重要性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论述,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讨论”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也是最难写的部分,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高水平的讨论往往能提高论文的水平和价值,从而有更多的同行引用该论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错误的讨论也会使论文遭到编辑和审稿人的退稿,即使论文的数据和结果会使人很感兴趣。

  2. “讨论与结论”的内容

  “讨论与结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指出结果所表现的事物和现象的原理、关系和一般意义,切不可胡编乱造、牵强附会;指出本研究结果同国内外同行已有报道的结果存在的异同点;

  (2)本文的创新之处与局限性、不足之处,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3)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并把研究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4)对没有意想到的结果进行解释;

  (5)最后明确给出结论。讨论要与引言相对应。引言中常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在讨论中要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做到前呼后应。

  3. “结论”的写作

  讨论之后应该有一个简短的结论,说明本研究的重要性。结论的内容主要是总结研究者到目前为止作了什么工作,得出了什么结果,这些结果对现在来说有什么影响、意义和价值等。文章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基于研究结果,切不可任意拔高和外推。结论部分才是文章的高潮所在,是作者通过试验推理得出的最后见解,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因此既要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又要鲜明准确,简短有力。在最后时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是将“结果与讨论”作为一个整体来写作,这时结论可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来写。如果“结果与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和总结,那么结论就可以写的短一些,不要再重复讨论的内容。

  总之,科技论文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和抓住了这些规律,科技论文的写作就不再是难事。但是,论文写作方法也不能死板硬套,初学写作者可以根据有关刊物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达到发表和交流传播的目的,促进科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壮.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与规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5(30):210-212.

  [2]雷邦海.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及基本要求[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xx,4(3):58-60.

  [3]罗伯特戴,芭芭拉盖斯特尔.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4]刘润进,王金宝.实用农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教程.科学出版社,20xx.

  [5]宿伯杰.撰写地理类科技论文应注意的问题.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xx,(2):96-97.

  [6]从丛,李咏燕.学术交流英语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科技创新论文12

  [摘要]近年来,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和常规能源的研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在不断研究热能与动力工程。本文就针对这热能和动力工程的现状和科技创新来进行探究。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让社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绝大的效益。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现状、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

  1热能与动力工程

  热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许多行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核心地位。最广泛使用的是电力工业,在使用核电、火电及其他设备、热能动力工程及相关技术,是其工作的基础。钢铁行业,尤其是在高炉炼铁、炼钢和轧制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械工业及相关工业建筑,包括物质生产、物质生产、锻造、焊接、铸造技术、热能利用率;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热量也有着许多的用处,如北方冬季供暖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热能与动力工程,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们将根据热能的特性,来研究更深入的热能的状态,在日常使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开发其他新型动力机械和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知识和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知识,研究如何将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高、低(或无)污染转化为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在过程中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短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高效,减少或消除污染排放,开发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能源、交通、汽车、造船、电力、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现状

  中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在当时,国外社会发展体制的影响,形成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括电站锅炉、火力发电、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加热、通风及空调工程、冷冻、冷藏、水电工程、水电站、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动力、自动化、机械、机电排灌工程、水力发电和提水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几十个,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模式,在我国发展有着相互适应的时间和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国家发展了很多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提案,即热能工程,热能和动力工程机械,热发动机,制冷和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和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热物理等。这说明,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这样拓宽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扩大,对市场的适应性需求大大加强。半个世纪以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功能,他们是我国特别是能源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建设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世界各国增加颜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就目前社会对于热能的利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人类所使用的热量,所以它主要是通过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中,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主要是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机械能的需要。但对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主要存在于热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放射性危害,主要河流的水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生生物和空气质量变化,热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其带来的环境污染,漫天的雾霾,细微的空气颗粒等等都是燃烧所形成的空气污染,这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贬低,这回让中国的国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和换上疾病,让人们每天都为出行担心,所以在热能的转化中,我们要更加的注重环境,这将是我们必要的责任,为了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如何开发和利用热能和动力工程,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也是国家的重点。将根据热能和动力工程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环境和能源节约和减少排放的发展和影响的前景,努力帮助更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3探究热能和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现如今的热力和动力工程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热力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加快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火电工程,需要很好的调整和改进的产业结构,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服务业是生产,发展和满足人民的方便,提高生产质量的核心内容,在工业生产,淘汰落后的产品,对旧技术和相关设备必须要加快淘汰速度,并及时发展新技术,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行业,需要一个良好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创新,对行业上的设备进行一定的创新,来让我国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行业在我国起到一定的价值,在本行业中让我国在世界上起到一定带头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和系统的良好节点。加强合作和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相关的还原技术,替代技术,回收技术和资源技术,并努力减少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需要发展创新模式,以加快经济周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节能减排工作管理,作为工作的关键内容和核心内容,加快发展新技术,并结合实际的特点和具体应用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步伐。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得到具体的使用,根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生产,采取节能措施,并进行回收利用,进而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4结论

  总之,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我们作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相关的热工设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和系统的良好节点,并实施方案和把我工作重点,力求更全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际情况的把握,更好的使用他们,然我们的社会得到一定的保障,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一定的保障,让未来的人类有着更多的生存空间,为了我们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阳帆.试析火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20).

  [2]田青.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领域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19).

  [3]崔瑶.时代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与企业,20xx(13).

科技创新论文13

  [摘要]科技创新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现阶段,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必须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关键,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重视建设一支农业科技新型人才队伍,积极发展推广农业机械化,完善农业流通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与改革推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不单单是跨越资源与市场这两项制约条件的有效动力,同时还是转变农业经营模式与加速现代产业融合的重要引擎。基于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让现代科技能够展现出更多的贡献价值,确保我国的农业发展实现高效生产、集约生产、清洁生产以及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现代农业核心理念是,利用当代社会中的物质条件来改造传统农业,利用高科技来充实传统农业、利用现代产业来带动传统农业、利用新型经管理念来规范传统农业、利用先进发展思想来创新传统农业、利用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来发展传统农业。结合实际可以明确其要素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科技化、水利化、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的产出率与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务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科技水平。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应当是科学性,表现特征为商业性,发展方向为集约性,成功目标为产业性。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当代丰富的物质资源来装备传统农业;二是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改造农业;三是运用新型经管理念来规范传统农业,通过在传统农业中应用现代管理理念与经营模式的方式来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经管机制,同时让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可以尽快融入到农业市场的传递工作中,让现代农业的盈利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均能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升。

  二、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协同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是国家长时间以来的发展目标,而农业科学技术则是促进此项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支撑与发展动力。早在20xx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由此可见,我国的现代农业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争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确保各种先进的农业知识与生产方式,融入到传统农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有效提高集约化水平、土地产出率、资源使用率以及劳动力生产率等。

  (二)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基数较大,在土地资源的分配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方面。为进一步缩小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业差距,就必须要针对现有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改革,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来将农业产量、质量、效率、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提升至更高档次,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三)确保农业的稳定增长

  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表现出较好的态势,但是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果仍然坚持依赖自然条件来达到增产,其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为了解决资源匮乏所带来的各种约束,需针对农业科技进行内容创新与体制改革,早日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拓宽农业发展路径,达到提质增收的效果。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才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直以来,基础资源匮乏与发展力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难以解决的两大症结,农业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经济水平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距,破解矛盾只有走科技发展提高生产率的道路。运用高科技来装备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条必经之路,不但能够让农业同科技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还可以让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实用性,进而有力提高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提高各部门对农业科技机制改革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明确改革思路,各级参与部门之间务必要达成实践共识;第二,要尽力打破旧体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改革制度要落实,根据自身的发展程度来选择匹配度高的形式与方法;第三,要学会如何去合理规划,运用科学手段来配置现有的农业资源与劳动力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改革的时间;第四,在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新旧制度的衔接,避免出现因体制缺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第五,农业科技制度改革并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创新工程,所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轻易放弃,要善于创新。

  (二)建设农业科技新型人才队伍

  首先,建立创新人才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障。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充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层队伍,加大对农业新型科技团队中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也可以直接从农民中重点培养优秀的实用性人才。由于我国务农人员的文化素质与科技能力不高,现实中只有多培养出一些具备高科技能力的应用型农业人才,才能够为农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其次,提高务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农民才是整个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基于此,对我国务农人员开展科技培训与教育工作,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可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培训工作,通过贴合农民生活的推广方式来加以宣传,尽可能让所有务农人员都可以加入到农业科技的创新活动中。要将农业科技创新意识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举办一些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最后,加强高等院校同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之间的交流合作。教育机构永远是人才输出的重要保障,而农业科学创新同样也离不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持。各地的高校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为农业科学创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地方政府应与当地的农业示范机构达成共识,共同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以及实践为一体的合作平台。

  (三)积极发展推广农业机械化

  其一,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水平。我国农业机械设备更新较快,要及时地将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投入到机械装备与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机构还肩负着重大的机械设备研发工作,要研发出高水准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以及高效化。其二,全面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围绕粮食生产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与实际环境来展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生产与服务工作,尤其是在每年的农忙季节要单独开展跨区域的机械耕种、收割等农业服务,争取早日形成产量高、效率高以及质量高的“三高”农业,让我国的粮食安全等级可以早日媲美国际发达国家。其三,开展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国内的多个省、自治区中的农业生产区域都开始步入到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的建设队伍中,其中涵盖了水稻插秧、农作物播种、土地深翻、化肥浇盖、农作物收割以及粉碎还田等现代科技农业技术,进而形成大经营规模、广覆盖面积、高产出数量的现代农业化生产区域。(四)完善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就是产品生产与产品经营。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中的农产品价格都呈现出了起伏不定且暴涨暴跌的现象,让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纵观我国当前的农业市场环境,产品价格的不稳定以及产品销路闭塞的情况充分说明:不仅是农业经营者难以把握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算是政府也很难准确判断出市场的真正需求。为更好的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各级政府要针对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尽快将流通服务体系中的参与主体融入到这个新开发的大平台中,其中包括商务机构、农业机构、供销机构、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合合作社以及农产品的经济组织等。这个完善且流畅的服务平台一旦形成,就会让现代流通体系真正成为个体农户与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流载体,成为生产与消费流程之间的对接纽带、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监管与调控行业市场的有效抓手。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生活的进步与各个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尤其是对于现代农业来说,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还是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重要推手。基于此,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制度改革离不开国家的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结合自身的现状来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帮助现代农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农业科技的创新工作可以朝向可持续的方向所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管理部门还需注意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长远性,应在确立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发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让各个地方中的特色产业可以共同联合发展,进而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阮兴文.探寻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J].社会主义论坛,20xx(6):47-48.

  [2]吴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功能拓展的路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0):37-40.

  [3]龚三乐,梁江禄,苏煌迦,等.关于广西"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xx(1):354-355.

  [4]黄和文.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xx,23(4):184-187.

  [5]高万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论坛,20xx(8):104-108.

科技创新论文14

  1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创新团队计划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是以新的科学及相关技术研究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由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辅助人员组成的一个创新性研究群体,它具有专业理论、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在学科领域或技术发展方向具有独特的优势或竞争能力的特点。因此,科技创新团队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明显特征,一是团队中的每位成员要对本团队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目标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拥有共同的愿景,并心甘情愿地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努力;二是团队要善于共同学习和系统思考、全面规划,快速解决研究中的困难,突破难点,完成阶段目标;三是研究团队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洞察国内外学科和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汲取国内外学科和科学领域新的知识和技术,为机制和技术创新,积累动力;四是对创新团队的每位成员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人员晋职称、解决家属就业、人员培训、研究交流等方面关心成员的夙愿,制订可行的计划,使成员能够感觉到团队发展和提高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可以体现和提高;五是具有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科学和谐的管理模式和科学交流共同决策的机制及制度保障;六是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以科研骨干、研究人员和研究辅助人员为支撑的研究组织。

  2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科技创新团队管理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指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需要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来实现[1]。其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基础,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是核心修炼。实践证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符合学习型组织构建的要求。

  2.1创建学习型科技创新团队的要素分析

  1)团队知识学习机制。目前,科技创新团队基本都是实行首席科学家制,是以首席科学家为中心,以提高团队效率为目标,针对知识学习复杂性高、外显性弱、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形成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良好机制,使知识学习成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创造的核心动力。张小晖提出了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绩效主要影响于知识转移和创造环节的绩效[6],而团队知识学习的绩效直接影响到团队知识创新的绩效。一是首席科学家的行为引导和团队成员内部的行为意向在知识的转移共享中将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交流、座谈、培训和指导可有效提高知识的转移效果;二是要关注个体、集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之间的创新互动,其中个体创造力和创新参与是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知识学习机制方面,要提倡一种允许失败、甘于将个体实践的隐性知识在内部共享的文化氛围,要通过鼓励个体多提合理化建议,提高团队中个体成员的参与程度,发挥个体对知识的动态判断和评价能力。研究表明:团队学习氛围对团队学习效果以及协作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团队学习激励对团队协作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团队学习效果不具有正向影响,团队协作绩效对团队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6]。

  2)五项修炼活动。五项修炼是建立学习型团队的核心。一是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吸引个体成员真心参与、有兴趣成为组织的一员,使团队个体或成员明确未来共同的目标和使命,用共同愿景激励个体或成员形成个体愿景,以个体愿景的实现不断推动共同愿景的实现。就首席科学家模式的创新团队而言,共同愿景主要体现在学科的阶段、总体发展目标、学术地位(也可理解为综合竞争能力)和价值水平(能够获得的利益)等方面,首席科学家的崇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首席科学家的道德修养、行为模式、创新路径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二是开展系统思考。创新团队组织要不断创新,解决内外部存在的问题,就要不断地系统思考,分析学科发展的形势,辨析当前团队所处的地位和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突破重点,确定战略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完成时限等,通过系统思考团队个体对所从事的项目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明确团队的学习和主攻方向,使个体创新更加有的放矢地围绕共同愿景的实现而开展。三是提倡追求自我超越。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打破现状,实现不同阶段更高目标的过程,追求自我超越是组织创新和实现个体成员主观能动性的动力来源之一,而个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团队创新发展的基础。四是改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等,是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反映。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克服自我感觉良好、墨守成规、局限思考、心态不正等不良行为,要通过个体培训的方式,使成员对88农业科技管理第34卷其自身的动机、情感、性格、意图与团队的价值观、文化素养、逆境态度、激励环境等要求进行比较,使成员的价值观、心态、素养得到重新的塑造。五是强化团队学习。一方面,由于外部客观环境如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与竞争、国家对学科发展创新的要求、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新技术的运用、对学科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团队学习成为建立知识学习型团队的必然。另一方面,由于团队自身人员的更替、创新任务目标的调整、社会应急情况的出现等也需要通过团队的学习使新成员尽快融合到团队的环境中,统一团队对任务目标的认识,调整攻关方向,积极高效参与到应急的处理中,形成团体学习大于个体学习的效应。通过团队学习不仅可以唤起个体成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个体成员的'创新能力和效率,而且可以为个体提供一个表现、交流的平台,提高隐性知识向团队转移变为显性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增加团队的知识储备[7]。同时,团队学习也为团队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3)制度创新机制。团队学习效果是战略、文化、制度、技术和组织全面协调效应的结果,制度创新是规范团队创新运行的有效保障[8]。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团队学习交流制度、培训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学习奖励激励制度、薪酬制度以及效率优先的作息制度等,可以从机制上增强团队成员的公平感、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对团队的归属感,保证团队承诺的实现[9]。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满足成员对工作报酬的需求,而且可以提高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程度,提高成员的满意度和对公平的认知度,提高创新团队的绩效水平。

  4)团队创新文化。团队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一样,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来源于企业文化又相对独立于企业文化之外,是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团队管理的“内功”。它包括团队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合作意识、自信心、容忍失败等,创造一个和谐的、独特的团队文化氛围,可以更为持续地激发团队认同感和增强团队归属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团队的组织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意义[10]。

  2.2学习型首席科学家制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探讨

  1)对首席科学家业务和管理素质的要求。首席科学家是团队的学科带头人、领军的人才和学科创新发展的指挥员。首席科学家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提倡学术民主、明确学科方向,对学科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了如指掌,对学科发展有长远和战略的考虑;有正确的价值观、奉献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思想;有正确的公平观、亲和力、判别是非能力和协调能力。

  2)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团队文化。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团队是由一群知识型人员组成,对工作环境和文化的要求不仅仅是薪酬、制度,还需要有一个公平、诚信而单纯的和谐环境。每个人都感觉到我所做是为了团队,团队的发展不会忘记作出贡献的人。要鼓励冒尖、原谅失败,鼓励开放、包容,扬长避短、合作共赢,增强团队成员的公平感、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和对团队的归属感,通过团队对共同愿景的凝练形成特色的团队文化。

  3)要建立适合本团队特点的制度。如团队研究方向和计划安排制度、阶段性研究进展研讨会制度、学术交流制度(青年学术报告会、专家学术讲座、学科发展研讨等)、培训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学习奖励激励制度、效率优先的作息制度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机制上增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

  4)研究所对团队的管理。研究表明,当组织具有较强信息搜集与监控能力时,从制度上赋予团队更大的自主决策权,有助于发挥团队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研究所建立起基于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制度的前提下,使团队感受到更大的自主性,有助于提升团队承诺水平,提高团队的创新绩效。

科技创新论文15

  自20xx年“SARS”开始,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国家的重视及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重要成果,但由于我国起步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共安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公共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实现公共安全应急科学与技术的持续创新,是实现公共安全应急保障的重要支撑。

  科技进步是提高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科技进步离不开创新,那么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是否对应急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应用平衡计分卡模型以及结构模型方程中的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公共事件应急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深入研究了科技创新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是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疾病的预防控制、卫生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集卫生技术应用、研究、管理、指导与服务于一体。CDC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应对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成败。因此,本文以CDC为研究对象,在评估目前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同时,探讨CDC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其应急管理能力的影响。本文改良了Kaplan和Norton建立的平衡计分卡模型,分别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角度建立CDC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框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套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但在进行CDC应急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将各评价因素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层次,而忽略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引入SEM模型。SEM模型又称为协方差结构模型(CovarianceStructureModels,CSM)或LISREL模型。利用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处理复杂的理论模型,根据模型与数据关系的一致性程度,对理论模型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可用于分析各指标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2 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评价

  依据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构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初步构建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结构模型。结合黄艳玲建立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采用专家咨询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再根据因子分析制定了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危机应对能力、投入维度、CDC内部管理、创新学习),下设12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见附表。以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建立SEM假设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PLS-Graph进行模型的识别、参数估计、模型的评估和修正,最后得到最优的评价模型。将数据导入,用PLS-Graph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CDC危机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

  3 结论

  本文应用平衡计分卡模型,构建了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模型方程中的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经过多年努力,CDC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现场处理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并成功对一些领域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对。CDC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今,CDC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科技创新体系与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且相互作用的,两者是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是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地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科学技术是实现公共安全的重要支撑,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也具有深刻的科技内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技是建立在公共安全运行系统基础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合理性为应急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而科技创新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

  (3)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撑力量,科学技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支撑作用也相当广泛。实践表明,无论是哪一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有效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并从容应对,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中引入创新技术,可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节约应对成本并提高应对效率等。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刚性支撑条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论文01-01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07-29

科技创新论文06-12

科技创新论文(热门)07-30

关于科技创新论文07-01

[实用]科技创新论文06-13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15篇)01-18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