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小故事

时间:2024-08-02 08:28:36 国学 我要投稿

(集合)国学经典小故事

  舜的故事

(集合)国学经典小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母熊护子法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孟母三迁

  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体贴、照顾父亲。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的“扇枕温席”传为美谈。

  缇萦救父

  缇萦(Tíyíng)是汉文帝时一个“太仓长”淳于(Chúnyú,复姓)意的小女儿。淳于意精通医道,后弃官回家行医,就诊者盈(yíng)门。有一次,他在门上贴了告示:“这两天有事出门,不看病。”恰好有个地方大官来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门外。死者家属诬告淳于意行医害人,当地官府准备判处刖(yuè)刑,就是把脚砍掉。但因为淳于意当过太仓长,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经皇帝批准,于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师去定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缇萦到父亲面前说:“我护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尽心照顾您。”说完就背起事先准备好的小包,辞别姐姐门,护着父亲上路去。到京城,她冒死给皇帝写信,大意说:我父亲为官清廉,行医有术,现被人诬告要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残疾,永难复原,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宁可入官为奴婢(bì),替父亲赎罪

  汉文帝见缇萦人不大,孝心却不小,受到感动,赦(shè)免了淳于意,让他领着小缇萦回家去。后来,汉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坏处,冤枉好人后无法纠正,就下令废除了肉刑?

  程门立雪

  北宋的哲学家杨时(1053-1135)从小好学,中进士做了官以后,弃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学者程颢(hào)为师。程颢死后,为了深造,他又继续拜程颢的弟弟程颐(yí)为师,这时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

  一天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坐着养神小睡。这时,下起鹅毛大雪,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不声不响站在大门外雪地里等候。到程颐醒来发现他们,请他们进屋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来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两对深深的雪窝

  廉颇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Lìn)相如,因在“完璧归赵”和“渑(miǎn)池会”两次重大外交活动中,挫败了强大的秦国的阴谋,卫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对人说:“我做了多年的赵国大将,攻城野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蔺相如只靠动动嘴皮子,一下子职位比我还高。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后,不与廉颇计较,多方回避和廉颇见面,当他带着随从外出,望见廉颇的车马,老远他就叫车夫绕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为这样做是很羞耻的,蔺相如却笑着问:“你们说,与秦王相比,廉将军威风大,还是秦王威风大?”“当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蔺相如接着解释:“秦王那么威风,我都敢当廷叱责他,我尽管愚笨,难道就独独害怕廉颇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还不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果我和廉颇闹起矛盾,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那时秦国就会乘虚而入。国家要紧呐,个人受点委屈有什么关系!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安危和利益摆在首位,把个人的恩怨抛到后面。”?

  廉颇听到相如的这番话,非常惭愧。他脱光上衣,裸露着身子,背着荆条,到相如府上公开请罪,希望相如能用荆条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认错、赔礼道歉的诚意。蔺相如一见廉颇这样,赶紧以礼相揖(yī)。从此两人结为同生死共患难的刎颈之交。这就是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他们双方都做到识大体、顾大局,为国家的利益,抛开个人的恩怨,团结合作,使虎视眈眈的秦国很长时间不敢贸然举兵侵犯

  管鲍之交

  管仲(?-前645)和鲍(Bào)叔牙交谊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他俩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自幼结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长大后两人分属于齐国互相敌对的两派政治势力,鲍叔牙拥戴的齐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鲍叔牙成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纠失败,被逼自杀,管仲成了俘虏。齐桓公准备将管仲处死,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远远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非重用他不可。”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举荐,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心甘情愿居于其下,成为管仲的助手,两人同心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齐桓公用了管仲的谋略,很快成为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鲍之交被称为金兰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属,代表坚固;兰,指兰花,代表美好。金兰,形容交情的信诚。金兰契比喻意气相投、信诚深厚的友谊

  管宁割席

  管宁(158-241)是三国时魏国隐士,曾经与朋友华歆(xīn)同在菜园锄地,他们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宁就像看到瓦石一样,毫不动心,照样挥锄,而华歆把金子拾起来后又扔下。他们两人坐在同一张垫席上读书,有大官的车轿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埋头读书,而华歆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从这两件事管宁感到华歆还不能淡泊金钱和权位,有贪财之心,有羡慕富贵荣华之意,与自己志趣不同,于是同华歆割席分坐,拒绝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连在一起的坐席割断就表示绝交。管宁“割席”、“拒华歆”被当作交友之道的美谈,他的态度或许过于严厉,但他重视朋友的品行和志向这一原则是可以借鉴的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是东汉末年鲁县(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聪慧敏捷,很有教养,在7个弟兄中他数老六,与兄弟相处,处处谦让,4岁时有一天,兄弟们一起吃一盘梨,哥哥让他先拿,他只拿一个最小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父母又问:“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狼来啦”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见山下田里大人们正在辛勤地劳动,就想撒个谎,逗逗乐。他冲着山下大喊:“狼来啦!狼来啦!”田里的人听到喊声,立即举着铁锹,扛着锄头,紧张地奔上山来,累得气喘嘘嘘。那个小孩却高兴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们都上当啦!”大人们生气地走下山去。过两天,大人们正在种田,又听见山上有人喊“狼来啦!狼来啦!”大人们拿起农具飞快地奔上山,原来又是那个孩子撒谎,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们又上当啦!”大人们气坏了。又过几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时,真的来了一只狼,他吓得拼命喊:“狼来啦!狼来啦!”农田里的大人都说:“准是那个孩子又在骗我们,别理他!”结果那个小孩被狼吃掉了,因为他老撒谎,别人对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结果吃亏的还是他自己。所以说“狼没来,勿相欺”——千万不要说谎

  康映雪

  晋朝人孙康,酷爱学习,常常感到白天时间不够用,可是家里贫穷,买不起灯油。特别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长,让夜晚的时间浪费掉实在可惜。一天夜里,孙康一觉醒来,看见窗缝里透进白光,以为已经天明了。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山、水、树木、屋宇,全都银装素裹,闪闪发亮。他灵机一动: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读书吗?此后,他便映雪读书,常常读到鸡叫

  凿壁偷光

  汉朝人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可是家中贫困,夜读无灯。邻居家每晚都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个洞,使邻家的烛光照入,借以读书。由于他刻苦攻读,后来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

  孙康、顾欢、祖莹、匡衡他们读书的客观条件极端困难,但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尽力去创造条件,坚持学习。如今我们学习条件与他们相比是何其优越,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学习呢??

  锥刺股

  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Shuì,劝说)秦王失败后,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阳家中,遭家里人的冷遇。为此苏秦发愤苦读,夜以继日。每当晚间读书睏了,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他就这样努力学习,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战国策》残卷中收有他的游说辞和书信16篇

  铁杵磨针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四川读书,不肯用功,中途弃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铁杵(chǔ)在石头上不停地使劲磨。李白不解地问:“你磨铁棒干什么用?”老婆婆说:“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这情景使李白很感动,他想:“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学习不也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于是,他回到学馆,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很有成就的人。谚语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是出自这个故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国学经典小故事】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小故事12-11

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05-07

母爱经典国学小故事12-17

国学经典小故事15篇【经典】06-04

国学经典故事03-17

经典国学故事简短03-22

(经典)国学经典故事11-19

经典国学经典故事11-29

国学经典故事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