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4-08-03 11:33:27 语文 我要投稿

【推荐】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

  梁老师《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整个课堂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课堂师生关系和谐,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是“太阳”,教学围绕“太阳”活动。本节课我认为主要有四点特色: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梁老师组织学生预习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先学后导。接着梁老师播放自己制作的《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微课视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梁老师提出几个正方形性质判定问题思考题,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梁老师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五个组的学生积极探究、解疑、互动答问,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的地位凸现出来。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一般性问题,梁老师选择没有举手的学生进行回答,课堂提问“优、差”互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数学课堂每个学生得到进步,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教师专业素养过硬,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5、和梁老师值得商榷的是,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每个学生在《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从自己角度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是否可以汇总本节课所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不一定板书但是在多媒体电脑显示器(电子白板)可以展示出来,这样本节课更加完美。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2

  听了朱老师上的《分式的复习(一)》一节课,令人耳目一新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听课心得。

  1.重视“双基”训练

  朱老师这节课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双基”技能的训练,强调从概念回顾入手,概念处理细致入微、注重实质。他先是通过线条型框图梳理知识要点,突出知识再现与二次归纳,达到二次开发,接着再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讲解知识。这种教学思路使学生对分式的`知识掌握逐层推进,拾级而上,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2.注重启发引导

  朱老师上课的一大特点是善于设问,有启有发,有讲有练。正所谓问能解学生之惑,问能知知识之新,问能促使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并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练能巩固问之果,练能促成学生的技能。

  3.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

  在朱老师的引领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师生互动自然。朱老师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潜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3

  今天听了蔡老师的一堂课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蔡老师的《5.1多边形(1)》谈谈自己听课的几点感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蔡老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做到以生为本,师生关系融洽,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一、提供有价值的情境引入,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中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创造一种激发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首先,蔡老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定义、概念、表示法等得出四边形的定义以及边、角的概念、表示法等,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挖掘出未知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几何图形学习的方法,找出问题解决的共同点,以此让学生在以后多边形概念学习找到模型。

  二、挖掘有“生命力”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数学教学的核心知识,让我们教师创设的问题有探讨的.空间以及延伸的方向,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得到提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课教学中,蔡老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内角和1800猜想得出四边形内角和3600,再让学生探究四边形内角和定理,让不同的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证明方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做符合我们几何教学的一般过程:从猜想到证明。同时,蔡老师还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进行了适度挖掘。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蔡老师拥有熟练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非常直观地把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青年教师的对教材的挖掘、对课堂的掌控非常好,但在听课过程中,本人有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想与大家商榷:

  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内涵挖掘能否再次深入。蔡老师和学生都在课堂中展示了四边形内角和3600的三种常见证明方法,本人认为能否在此处停留教学脚步,放开手脚让学生再多几种证明方法,最主要的是提炼这些证明方法的统一性,可以让学生对各种证明方法进行分类、归纳、提升,比如把3600进行各种分解,这样课堂教学的内涵是不是更加精彩一些。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来比拼和交流,这样数学的学习味道更加强烈一点。以上是本人对蔡老师课的一点不成熟想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4

  王老师的这节《统计复习》课,生动自然。王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首先,她让学生自己翻开考试说明,看中考的各级要求与目标。直截了当。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知识框架来引出统计复习的知识点,依次复习了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个统计量的运用。

  总体上,课堂很活跃,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实际,值得我学习!既有教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又有教育激励的意义。起初让学生小组发言,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体育长跑得分,衔接自然。这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在简单的知识点整理中,通过习题,学生大胆发言,清晰统计中抽样调查的四个相关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从5-6个小练习中依次展示了各类统计图的特点,还有方差、标准差等离散量。其中还涉及了原作业本上的一道习题。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做些改编与变式,应该更有意义。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题。个人想法:换成纠错改错题,考察方差反应的整齐度、稳定度、波动情况。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5

  在上周四下午因12学时到二十五中培训,有幸听到林老师的课。

  环节一: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性质,用时22分钟。学生从多方面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有的学生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2)×180;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边上取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1)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180-180,最后化为(n-2)×180;也有的学生从多边形内部任意取一个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80-360,最后也能化为(n-2)×180;殊图同归。这一环节精彩之处是:在学生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常理出牌,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来计算;然后在探究六边形的内角和时,就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依此类推。

  环节二: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用时7分钟。与环节一相似,也是让学生各抒已见。探究出多边形性质。

  由环节一、二教师指出:找规律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环节三:两个性质的巩固练习。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度,求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如果此题不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按教师的常理思考会用内角和性质:设多边形为n边形,再由(n-2)×180/n=144。再求出n。精彩之处:学生竟然用了外角和性质,先求出每一个外角为180-144=36,再用360÷36=10从而得出多边形为10边形,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与老师想的不一致而且容易计算。

  环节四:书上例题解答,教师还是依然放手让学生来完成。

  学生一解答如同书上解答。

  学生二的解答方案让在坐的老师大吃一惊,竟然会在原六边形的一组对边上任意连结一条线段把原六边形分成两个五边形,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快速就能求出所求三个角这和为540-180=360。太精彩了。

  据统计:班级人数36人,学生回答问题达28人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学习热情非我的学生能比。

  给我的启示:多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机会,他将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6

  研讨结论与建议:郭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一课课堂设计完整,注重了学生的自学,注重了课堂的生成,能让学生参与讲解和评价,可见教学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在回顾阶段,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在证明阶段,注重学生的.猜想和验证;在练习阶段,特别是在拓展题目上启发学生一题多解。这些都是值得肯定也是我们在课堂设计时需要坚持的。

  同时这节课也暴露出问题,需要注意和解决。

  主要体现在:

  1、需要学生自学的题目抄在黑板上,影响了展示效果。建议尝试使用“学案”的形式。

  2、复习导入和引出定理花费了很多时间,显得冗长。建议把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定理的学习大胆放给学生在自学阶段解决,课堂首要任务是检验,并根据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3、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还不够。能不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全员学生参与课堂,是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建议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都有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7

  课堂节奏控制恰当,张弛有序,聆听、提问、思考、书写、陈述、分析、质疑、评价等师生课堂动作变化不断引领学生把知识和方法的整理深化。学生不是忙碌的做题,教师不是单纯的讲题,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题目解题方法的思考、引申和应用。

  1、本节课习题的选取和使用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1)、精选习题,增强了复习的针对性。

  选择的习题既注重基础,还关注几何变换,并蕴含着丰富的解题方法,十分典型。

  挖掘基本图形所隐含的.内容,注重变式训练,在对基本图形的引申和变化中体现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体现了基本图形的教学价值。习题的呈现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呈现形式比较活泼。

  (2)、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提炼解题方法,形成数学思想。

  学好数学,就是要善于解题。

  另外,本节课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式上也是新颖有效的,值得学习。在“复习目标”、“知识网络”、“小结反思”、“作业布置”等环节都有构建知识网络的内容,使知识体系的形成层层递进,不断完善。

  2、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反思,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1)、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本节课习题的配置由浅入深,梯度合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提问,巡视和解答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实施积极的学习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反思活动贯穿始终,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方法。

  反思本身就是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数学方法的学习。提升反思能力,是获取解题方法的有效途径。

  课堂中教师经常使用“你是怎样想到的”,“还有不同证法吗”,“你有什么体会”等语言,引发学生的反思和自省,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总之,从整体上看,本人认为本节课“对路、到位”,是一节高效、成功的复习课,也是一节值得我们借鉴与研讨的课。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8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思维结果最终要通过语言这一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既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正因如此,我对本课学生的课堂发言作了认真观察和分析。本课学生的发言有如下特点:

  一、学生发言积极,覆盖面广。

  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在课堂上发言的欲望和质量(包括主动性、真实性、创新度和声情质量等)越差,这是一种极普遍的现象。然而,在顾老师的课堂上,却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有的甚至不需要老师点名而直接站起来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发言人数将近70%,这在高年级课堂上是难能可贵的。顾老师特别注意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如:“你可以到前面演示给大家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个建议不错”,“更简单的方法还等着你去发明,去创造呢,老师相信你!”“你分析的非常透彻,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等等,通过这些平等对话式的交流,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二、学生发言完整规范。

  完整、规范、有条理的表达是良好发言习惯的基本要求。本课大部分学生的发言完整、流畅,无艰难生涩之感,让听者倍感舒服。看下面几个片段:

  片段一:解决预习思考一

  生:通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们解决了预习思考一。我可以上来演示一下么?

  师:可以。

  生:(边说边演示)小兔说,小军坐在第四组第三个。小兔是这样数的:先从左往右数,一、二、三、四;再向后数三位,一二三。所以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小猴说,小军坐在第三排的第四个。小猴是先从前往后数三排,一二三;然后再向右数四位同学,一二三四,所以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

  片段二:评讲练一练第四题

  师:第四题,谁来说?

  生:我认为这两个3的意义不一样,第一个3表示第3列,第二个3表示第3行。

  师:来看①②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相同么?

  生:我认为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不相同。(1,5)和(5,1)数字相同,但数字的位置不同。

  师:你来指一指吧。

  生:(1,5)在这里,(5,1)在这里。(电脑演示出相应的位置)所以它们表示的位置是不同的。

  从以上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发言时,能自觉使用“我认为……”、“因为…所以…”等连接词,也注意使用“我们组通过讨论……”这样的句型,代表发言内容是集体交流的结果。而且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很精练,可见顾老师平时的训练很到位,注意发挥教师和部分优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学生发言声音响亮,充满自信。

  本课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而学生的预习是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他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提前解决了,所以课堂上就敢于大胆地站起来表现自己,讲自己知道的,讲自己的发现,声音响亮,充满自信。正是预习给他们注入了“底气”,才有案例中争着发言,全班人人参与的场景的出现,这也正是生态课堂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要认识并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不同差异的学生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学会肯定、展示自己,使课堂成为学生们展示、发现的天地。

  四、敢于质疑,发言具有独创性。

  质疑和独创性是发言的最高品质,也是生态课堂的“灵魂”。本课教者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在每次交流汇报之后总不忘问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折射出教者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因如此,课堂上时常迸发智慧的火花。例如,有学生提问:确定列的时候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行的时候一般从前往后数。做这类题目可不可以从右往左数,从后往前数?在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把列写在前面,行写在后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辨析,从而进一步理解确定位置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加深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再如,有学生问:有没有比数对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了?虽然学生的问题显得幼稚,但教者的回答却颇有智慧: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很好了,更简单的方法还等着你去发明,去创造呢,老师相信你!这样的回答既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当然,在学生发言中有一个细节,顾老师处理得不够好,当汇报练习三第八题的完成情况时,

  生:我们19页的第五题是全对的。在第八题中,表示国际象棋的位置g2时,中间加了逗号了。

  师: 国际象棋中记录棋子位置的方法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表示位置的方法?

  生:与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是一致的。

  这里学生发现了表示国际象棋的位置时,没有用逗号,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言,但是顾老师没有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其实只要引导学生把它与前面学的数对稍加比较,就会发现,表示国际象棋的位置时字母和数容易区分,可以不需要逗号,这也是一种习惯表示方法。看来,对于学生独创的有新意的发言,我们教师要准确判断,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总之,良好的发言习惯是学生上课认真,思维活跃的表现。同时,积极发言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每个教师责无旁贷!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9

  今天我聆听了林**老师的公开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不只是老师的设计以及上课的感染力吸引我,更多的是看到她的设计以及课堂的驾驭能力,如教学设计内容的取舍,教师的启发引导,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课堂小结与归纳等。下面我就林老师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课堂的亮点

  1.我们知道,数学学习是连贯的,每节课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林文娟老师首先复习回顾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动笔作图,思考线段AB与AC相等吗?从而引出课题。这种以旧引新的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操作-----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模型”的课堂模式。

  2.在课堂教学中,提炼方法,结论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往往这些是学生缺的东西,而当我们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的体系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反思的习惯。达到知识,方法迁移,触类旁通的效果。这节课对判定定理的大前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分析的很到位,成为本节可的亮点。

  3.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是形成数学能力、意识的桥梁.但是,数学思维具有高度抽象性,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特别是初中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往往会受到阻碍。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启发诱导开启学生受阻的思维很见功底。

  本课教学中,林老师在证明判定定理时,有启发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层层诱导,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启发:1.添加怎样的辅助线? 2 过A作一条辅助线,有没有什么要求? (预设:四种添法,有高线,角平分线,中线,随意一条线)3.辅助线如何书写,4.如何应用。

  二、本人愚见

  1.新课的引入问题。本课的引入如果能用几何画板展示,效果应该会更好。

  2.定理得出后,应该给出几何语言。 教师准确而规范的例题示范是本节课甚至整个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最最关键的环节。

  三、数学教学或者数学学习不同于文史类课程,要先让学习静下心来,冥思苦想,实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想。为此本人认为

  (1)多媒体的使用问题:数学课不能整课使用多媒体,而只是某些重点难点的突破和例题的题目可以使用,其他环节应该取消。也就是把多媒体用成数学中的“微课”,如果声光电一起上,推导、演绎、结论啪啪啪的响,学生下课以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书写的规范都没有。思维训练等于0,长久后,学生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也是导致高年级或者高中数学差生很多很多的主要原因。

  (2)数学教师要学好几何画板。几何画板在课堂中就是微课使用10分钟以内,随时可以形成动画,能写成文本,能形成思维流。

  (3)什么是数学好课?我觉得掌声、笑声、辩论声都在一节课出现就是好课,成功的课。只有掌声的课肤浅且做作,只有笑声的课庸俗,只有辩论声的课没有生命的意义。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0

  王老师上课时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后,并且把乘法公式进行对比,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王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这节课的始终。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整个课堂中,以学生练为主,王老师能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大大提高了这节课的.效率。

  教师讲课语言简捷、清晰,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基本功好。乘法公式的引入由两种形式的引入,又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乘法公式的内在实质。做到以点拨为主的教学。对于公式的牲能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让学生自己举例符合公式形状的例子,课堂内的练习量、内容及安排上恰当好处,有基本运用公式,有变式运用公式,也有适当的加深应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1

  一、本节课的亮点

  1.教学流程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的几个环节紧紧围绕自主预学忆旧知,由旧引新感新知,合作探究探新知,精讲导学用新知,变式训练固新知,小结评学理新知,拓展延伸深化新知的思路展开,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现了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多层次,高落点的设计,由以前学过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引入,让学生思考“当a≠0时,a3÷a5=?为什么?”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个过渡自然,设计巧妙。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a-n与an互为倒数这个结论后,及时对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大到全体整数作了一个归纳,将所学新知及时纳入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旧知新知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使学生对新知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和理解。

  2.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整数指数幂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正整数指数幂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所以本节课杨老师采用类比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来学习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就比较简单容易,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互学中对新知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较容易。特别是在对思考①的处理上,先让学生先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算,然后再用分式的约分计算,通过比较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归纳的习惯,这也充分体现了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3.教学活动安排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课堂始终,同时按照“三学小组模式”要求组织教学,预学互学内容安排合理,本节课杨老师以七个活动为主线,以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为核心展开,

  活动①让学生在动嘴说中有所想;

  活动②让学生在动脑想中有所思;

  活动③④让学生在对新知纳入知识系统中对新知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升华;

  活动⑤让学生在动手算,观察思考中有所悟;

  活动⑥让学生在运用新知中有提高,让学生在练习反馈中有所巩固;

  活动⑦让学生在反思小结中对新知有所整理归纳。

  整节课通过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想起来,交流起来,学生突出“想,思,悟”,教师突出“引,诱,导”。

  4.本节课提现了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主要体现在板书规范,字体美观,语言亲切,教态自然,时间把握合理。

  二、本节课的.不足

  1.导学案还有优化的空间:活动③让学生计算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活动③的计算结果,然后得出④的结论就比较容易,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感悟,再归纳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大到全体实数这个结论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讲的或说的更少些:尤其在合作互学环节,一些关键的结论应该先让学生说,其他同学补充,再让另外学生评,最后老师来纠正、补充、归纳效果会更好一些。

  3.课堂上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在计算时学生直接得出等于这个结果,老师还可以追问:“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此处实际上应用了本节课学的很重要的一个结论,如果忽略过去对于中下等学生就还是糊涂的。

  总之,本节课杨老师以活动为主线,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让学生类比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学习方法为指导,不仅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思,更让学生有所悟,实现让学生快乐学数学,轻松学数学的目标。课堂上数学知识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力得到了提升,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我认为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2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即对角线互相平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推理证明得到的。林老师通过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入本节的主题。手法比较自然而流畅

  a)添加一条对角线可得出哪些结论?

  1)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

  2)两个面积、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b)添加两条对角线可得出哪些结论?

  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证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学生做的较好。对这个性质做了较多的练习,巩固性质及进行了应用。板书整齐自然,但字写的太轻较小。

  1、我以为语速太快。

  2、提出的问题要干脆利索。

  3、学生回答时不要重复学生回答的语句。

  4、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性质,并且要板书其性质,还要写出其数学语言。

  5、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6、要面向全体学生,多让学生板演,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3

  这一节,就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学习的亮点:

  1、情境独特,引题自然

  通过对图形的辨认和判断,不知不觉地引出了课题,有水到渠成之妙。同时,游戏极具趣味性,体现了“寓教于乐”教育思想。

  2、大处着眼,细节突破

  各个环节相扣,既紧凑又流畅。由引入,到明确定义和阐述性质,再到应用新知及拓展提高,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1)让学生动动自制教具:一者,老师把动手机会给了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生,“近水楼台先得月”,诗意盎然。二者,请一生上台摆弄,重视形象教学,深入浅出。

  (2)以图表呈现新旧知识的交融,通过类比,区分性质,如“轴对称”与“中心对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概念比较,如“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与原图形重合”与“两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相互重合”两者之区别。

  (3)强调对称点和对称中心在一直线上,应用平角180°的意义,来阐释相关性质,并且完全由学生得出。

  3、注重思想方法,课堂高潮迭起

  平行四边形与线段,圆,正三角形一样,是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的交点,过该点且在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能一部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此为铺垫,陈老师设计了变式(图形):(1)平行四边形中挖去一个小圆;(2)平行四边形中挖去一个小平行四边形;(3)损坏一角(实际上是一个小长方形)的长方形。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的用意之一就是加强新知应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单间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寻原则。

  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想法,是否妥当,请批评。

  对于“轴对称图形”,陈老师在课件中是这样描述的:“有一条对称轴——一条直线”。我想是否可以把它描述成“至少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或“有对称轴——直线”?理由是:如正三角形就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就有4条对称轴等等。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4

  本周上午我听了史老师一节关于《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公开课,史老师以自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细致严谨的数学解题思路,灵活轻松的师生互动,为我们献上了一节优质的数学课。

  一、严谨细致的概念复习

  史老师针对本章内容所要用上了前面的知识做了细致的复习。实现了本章节知识点的联系与复习回顾,对接下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全面深入的教学,注重知识的联系

  史老师通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法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对这个法则的理解更深入,同时突破了难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的新课改理念。

  三、注重总结知识

  史老师通过练习,让学生观察步骤,并做出总结。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观察,发现,总结知识。最后史老师还给学生编了个解题的顺口溜,既方便让学生记忆,又能巩固知识。

  四、从我自身的观点来说说本节课的几点不足之处:

  (1)整节课老师讲得多,学生个别回答较少。

  (2)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应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还需加强的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为什么要学升降幂,是为了结果的有序,数学的结果需要简洁有序。这样让学生很清楚,有目的的学习效果总是比较好的。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5

  本周的xx上午我听了xx老师一节关于《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公开课,xx老师以自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细致严谨的数学解题思路,灵活轻松的师生互动,为我们献上了一节优质的数学课。

  一、严谨细致的概念复习:

  xx老师针对本章内容所要用上了前面的知识做了细致的复习。实现了本章节知识点的.联系与复习回顾,对接下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全面深入的教学,注重知识的联系

  xx老师通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法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对这个法则的理解更深入,同时突破了难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的新课改理念。

  三、注重总结知识

  xx老师通过练习,让学生观察步骤,并做出总结。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观察,发现,总结知识。最后xx老师还给学生编了个解题的顺口溜,既方便让学生记忆,又能巩固知识。

  四、从我自身的观点来说说本节课的几点不足之处:

  (1)整节课老师讲得多,学生个别回答较少。

  (2)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应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还需加强的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为什么要学升降幂,是为了结果的有序,数学的结果需要简洁有序。这样让学生很清楚,有目的的学习效果总是比较好的。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精选)数学评课稿06-14

数学评课稿(精选)10-01

数学评课稿01-28

数学评课稿03-01

数学课评课稿03-08

《数学广角》评课稿12-10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04-09

数学评课稿集合05-20

数学评课稿优秀09-08

数学广角评课稿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