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时间:2024-08-04 08:17:36 传统节日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优秀15篇)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

  中元节由来: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那么中元节有那些活动呢?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优秀15篇)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犹如大海里的礁石一样岿然不动。而其中最盛大,最让人期待的就数春节了。

  而我们春节干的最多的就是去逛庙会,在庙会上,各种玲琅满目的活动让我们眼花缭乱。有气势雄伟的打铁花,有威风凛凛的舞狮舞龙,还有吹糖人,画糖画,打腰鼓。。。。。。台下的观众都目不转睛的看着,整个会场挤满了人。欢呼声想大海里的浪涛一样,一阵接着一阵,欢声不断。

  而台上的演员更是卖力演出,舞龙的`演员穿着统一的衣服,手里握着长长的木棍。脸上,身上都洒满了汗水。而打铁花的就更厉害了,小伙子们用力的打着铁水,火花四溅,像一朵花一样绽放在天空中。

  诗人朱熹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天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晚上看见有人放烟花,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案,让人陶醉。

  中国这样的节日还有很多,比如元宵节,端午节,寒食节……赞叹它们的诗人也有更多比如韩宏的《寒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虽然今年不能春节不能团聚,但是我相信明年一定会更好。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3

  ◆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改称“春节”。据《古禾杂识》记载:“元旦黎明即闻拉燃爆竹声,谓之开门炮仗。先礼佛像、宗庙,次拜尊长。食团圆饵、长寿面,男女多持斋者。俗谓不可食汤饭,食之,一年出门逢雨。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烧香填塞街巷,城隍庙为最闹”。此为清代风俗。

  民国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争去南门外小曹王庙烧头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宁硖石则为“烧十庙香”(凌晨从家中出发,放一个爆竹迎新,然后依次去十个庙宇内烧香)。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长拜年,尊长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食米粉圆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烧卖”。建国后,破除迷信,“烧头香”等俗渐废。80年代以来,“烧头香”

  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锣打鼓称“年锣鼓”。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视“蚕花甘四分”,祈蚕茧丰收。嘉善农村还有家家在门上插柏枝的习俗。嘉善、海宁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烧饭,吃除夕烧好的饭,象征年年有余。是日,城乡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民国时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举,“接灶君”是在灶台上点蜡烛、线香,供“”“灶牌”,“”。解放以来已无此俗。

  ◆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上元节”。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乡人有谚语,“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据《古禾杂识》记载:“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杂彩扎缚鳖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官纱、剔墨、料丝”。是日,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古代嘉兴迎灯热闹非常,民国时期,国计民生艰窘,故“迎龙灯”自辛亥革命至建国前40年中,仅举行数次。城内灯会以鳖山为华丽,灯伞(又称“纸凉伞”,伞上刻有三国志、红楼梦等戏文)为名贵。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城区有王聚兴纸扎店等七八家制灯,其制作较海宁灯粗糙。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自荷花堤集合出发至北大街、宣公桥,沿途观者如堵。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灯会颇盛,有抬阁、火流星、免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有组织地结队行走。 海盐旧时有“滚灯”,历史悠久。见本志《文学艺术》篇。建国后,海盐县长川坝一带尚有人会玩滚灯,有刘海洒金钱、鳑鲏倚滩、仙鹤生蛋、燥煎鲹鲦、众星拱月等程式动作,其实是一整套结合滚灯表演的杂技、舞蹈动作,如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均组合在内,颇为壮观。 海宁硖石灯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始于唐,盛于宋,现更发扬光大,知名海内外。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 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桥”,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于窑一带,则盛行“走马灯”,用竹扎纸糊马头马尾,马头系于表演者腹部,马尾系于腰后,人如骑马上。表演者每队12人,由2人骑马,10人手持松鹤延年、龙风呈样、蝴蝶、鸟兽等造型的花篮。也有的扮演《白蛇传》、《三国演义》等人物。表演者边舞边唱,古称“地

  戏”,马灯队每到一家,备受欢迎,视为吉利。 举行灯会时有的地方也舞龙,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龙在浙江省龙舞大赛上获奖。

  旧俗,嘉兴一带此日忌雨。谚语:“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国前后,此日店家在帐台上点蜡烛,称“岁烛”。

  ◆ 清明

  古代清明为与春节相似的大节日,俗谚云:“清明大似年。”因其时春光明媚,又在农事蚕事繁忙前夕,所以庙会、水会、竞渡、踏青等活动均于其时举行,特别是清明扫墓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携纸锭、享菜、青团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扫祖坟,并借机踏青。建国后,各地清明扫墓习俗不变,并有瞻仰、祭扫革命烈士墓、碑,缅怀先烈的新风俗。近年,人们多于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 端午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午”。是日斗草、吃粽子、饮雄黄酒、吃咸鸭蛋,又有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之俗。挂菖蒲、大蒜、艾叶;燃熏苍术、白芷,有消毒、驱虫的.用意。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佩挂香囊,妇女头上插黄茧剪成的小老虎,门上贴道士所送的黄纸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悬钟旭画像,都为驱邪祛病之征。旧时郊区新丰、净相乡一带,农家有以砖测午(在院子当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并在此日熏黄烟(用硫黄、雄黄等物驱虫),在大门上贴“端午送百虫,一送影无踪”字幅。又将蒜头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称烧蒜头,此俗至今仍存。

  ◆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七夕”,又称“乞巧节”。旧俗是日晚,妇女在月下穿针乞巧。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七夕,妇女结彩缕穿针月下,陈瓜果把牛女星,曰:乞巧,捣凤仙花染指甲。女子于月下穿针,三穿而过者,谓之得巧”。七夕习俗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日演戏,一般都点演《牛郎织女》。嘉善农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谓露水为牛郎织女眼泪,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灵手巧。桐乡濮院七夕有请机神的习俗。 民国时期,嘉兴有童谣:“七七星,扁担星,念巧七遍就聪明。”夜晚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为主。是日南湖盛会再度出现,不亚于六月二十四夜。

  ◆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吃月饼,赏月,全国同俗。嘉兴独特者,中秋夜有载酒游南湖之举。又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女郎于是夜种花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诗记述:“秋灯无焰剪刀停,冷露浓浓桂树青。怕解罗衣种花,月明如水浸中庭”。所种植的花供观赏。此俗久废。

  ◆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称“重阳糕”。旧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国时期本地人延续清代旧俗去郊区胥山、城内瓶山、真如塔登高。郊区新丰乡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脉,“广寻数丈”,附近群众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于是日在寄园举行“同期”,拍曲赏菊。桐乡濮院重阳兴吃赤豆糯米饭,称“增智饭”。建国后,有关重阳诸习俗渐淡。80年代后,定为“老人节”,开展敬老活动。

  ◆ 农历除夕

  是日吃年夜饭,合家团聚、守岁。旧时嘉善农村,年夜饭有吃“塌棵菜”习俗。“塌棵”与“脱苦”谐音。嘉兴吃年夜饭,花生称“长生不老”,黄豆芽称“如意菜”,酱蛋称“元宝”,均取其吉利之意。饭不能吃尽,以示年年有余,饭吃毕不可说“吃完”,要说“吃好”等。剩饭盛在新饭箩,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放置到年初一。餐桌上的鱼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余之

  意。是夜,各商店伙计手执灯笼,奔走催收欠帐。债户则躲避逃债,旧习过半夜后欠债就可延期归还。理发店、浴室一直营业至半夜。守岁;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于枕下,有的在枕下还放荸荠、桔子、花生等果物。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4

  “月色登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天上地下星光灿烂,红火而热闹。这是春节的压轴“菜”——元宵。

  皓月当空的夜晚,大街小巷到处灯火通明,不许间断……

  福建的元宵更是热闹非凡。

  回到家,扑鼻而来的饭菜香直冲我的鼻端,“好香啊!”我们的口水已经“直流三千尺”了。妈妈和姑姑们忙着赶做“元宵菜”。奶奶、我和弟弟正在搓汤圆,奶奶拎着一个大铁盆,里面倒满了厚墩墩的面粉,加入自来水,不停的揉、捏、按搓……就像变魔术般,面粉已经变成了一个白胖胖的“大雪球”,抓起一条放在左手腕处,右手揪出一小截,搓成一个小圆球,这就是所谓的“汤圆”了。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大铁盘中整整齐齐地躺着一个个圆溜溜、白花花的'汤圆,一眼望去,犹如一颗颗洁白无瑕的鹅卵石,好似散发着无尽的光芒……可仔细一瞧,有一个“异类”,它不是汤圆,而是一个“糖饼人”。转头一看,弟弟正咧着嘴,呲着牙偷乐着呢!“哈哈哈……”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笑声在空中徘徊着,仿佛传遍了每一个角落,使原本平淡的元宵节更增添几分乐趣。

  “吨吨吨”汤圆们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水中游着,在锅中荡着……一点儿一点儿变透明,撒入些糖,一股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好像已经在口腔里回荡了……奶奶盛出一碗,却没给我们吃,而是径直走向了邻居家递上这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儿,邻居也递上了一大碗芝麻汤圆,以表谢意。

  夜色已晚,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和甜腻软糯的汤圆心里甭提多美了!望向窗外,处处悬灯结彩,灯笼漫天,有的是用彩纸糊成的;有的青银色是玻璃的;有的通通是用珠子串成的……反正定会阖家团圆,处处都是一派温暖热闹的景象。

  曳动心湖欢快的涟漪;敲一声声佳节的晚钟;吃一个个美味的汤圆;悬挂一盏盏五彩荷灯。家乡的元宵,让我毕生难忘!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5

  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植物应用的选择中除了考虑植物在景观上呈现的视觉效果外,更多受到植物象征意义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沿袭了很多在植物应用上的风俗习惯,并且形成了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植物习俗文化。这种特有的植物习俗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带有强烈的纳吉除邪的心理暗示,同时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意愿的一种表达方式。

  关键词:传统节日;植物习俗;象征

  一、 春节植物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春节也是植物习俗应用最为丰富的一个节日,南方人一到春节前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买花过年。用各种植物把家里装扮得生机盎然,鲜美花香。所以,南方春节期间的花市是特别火爆,人们在植物花草选购上面特别看重其象征意义。除夕花市更是热闹非凡,到处是人山人海,鲜花满目,欢声笑语。到了深夜,游逛花市的男女老少都会买上自己心仪的鲜花,才会心满意足的回家。

  1、橘:常绿乔木,果实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种子、树叶、果皮均可入药。

  屈原也曾以《橘颂》歌咏了橘的形质品格。橘有灵性,传说可应验事物。《广五行记》说:“陈后主梦黄衣人围城,绕城橘树尽伐之。乃隋兵至,上下通服黄衣,未几为隋攻城这应。”橘性因地气而应变。《周礼·考工记》中说:“橘窬淮而化为枳,??此地气然也”。又有认为橘是北斗的天璇星变化来的。《春秋运斗枢》说:“璇星散为橘”。金桔可兆明。《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有杭州一带“元旦日,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桔承之,谓之百事大吉”。橘果鲜美可食,皮核又可入药,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中国人视橘为吉祥物,以为吉祥嘉瑞.语音上,橘(也作“桔”)与“吉”的字音相近,以橘喻吉。橘有多种,如红橘、绿橘、金橘、朱砂橘、四季橘等。金橘有称金柑,俗称“金弹子”,史载宋时只有皇后等人能食之。旧俗新年金橘盆景置于案头,以之象征吉祥如意,预兆一年顺遂。民间还认为,金橘兆发财,四季橘祝四季平安,朱砂红橘挂在床前,祈“吉星拱照”。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些盆桔、摆在家中,并在盆桔上扎满"红包",图个吉祥富贵之意。

  2、桃:隶属桃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亚门,植物界。原产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

  自古以来,桃始终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在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有关于食用蟠桃能够长寿的精彩描写。人们认为桃子是仙家的果

  实,吃了可以长寿,故桃又有仙桃、寿果的美称。在民俗、宗教、审美观念中,都有其重要文脉。对桃的喜爱首先来自桃花,诸花之中,桃花虽然花期短,但有最完美的女性气质,艳丽、妩媚、飘零,无不扣人心弦,因此古人把桃花运作为男性获得异性缘的好运,认为是天下熙熙皆有所盼的一种缘分 。桃花红、白、粉红、深红、烂漫芳菲,娇媚出众。中国人常以桃花喻美女娇容,与女人有关的事也都常带“桃”字。如,桃花妆,桃花运,等等。俗信桃有灵气,桃在三月如不开花,则预报火灾。三月也叫“桃月”。中国神话中说桃树是追日的夸父的手杖化成的。《山海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而《春秋运斗枢》又说:“玉衡星散为桃”。桃是神杖变的也好,是北斗星变的也好,总之都带有神异。《太平御览》引《典术》上说:“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气。”桃制百鬼,鬼畏桃木。古人多用桃木制做种中厌胜避邪用品。如:桃印、桃符、桃剑、桃人等。自从五代后蜀时开始在桃木板上书写春联以后,春节时至今仍流传着春联习俗,只是改为红纸材料。端午节,门上插桃枝,亦是桃可避邪气的习俗观念。此外,桃果有“仙桃”、“寿桃”之美称。源自神话西王母瑶池所植的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吃了可增寿六百岁的传说。桃树花美,果鲜,在习俗心理上可趋吉避煞,少病害。所以很多人春节爱插桃花,所谓“一树桃花满庭春”。一株靓桃花插在厅堂里,满树星红,持上节日彩灯,披上绿绸杏带,

  确是增添了不少春色,所以不但居家喜爱,各大宾馆酒楼,届时必以一株大桃花装点门庭。桃花成了春节“圣诞树”。

  3、梅: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事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梅花原产于中国,后來引种到韓国和日本。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有“报春花”之称。《花镜》称梅为“天下尤物”。有谓梅,琼肌玉骨,物外佳人,群芳领袖。梅美喻女人,竹喻失,梅喻妻,婚联有“竹梅双喜”之词。男女少年称为“青梅竹马”。梅的品格,傲霜雪,有“四德”之说:“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又合中国的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寿联常有“梅开五福,竹报三多”,寓意吉祥。庭栽,盆景皆有观赏价值。梅有“四贵”: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故有“梅开二度”来形容美的恰当。

  4、水仙:此属植物全世界共有800多种,其中的10多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水仙原分布在中欧、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地区,中国的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

  中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即有栽培,深得人们喜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水仙在中国野生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崇明县和福建漳州水仙最为有名。每年腊月初,市面上便有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来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

  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二、清明节插柳习俗

  柳树分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是落叶乔木。柳树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柳根生长为主。

  清明节的习俗是除了扫墓,踏青外,还有插柳戴柳这一风俗习惯。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三、端午节悬艾叶菖蒲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6

  春节,大概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想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吗?那就接着往下读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我早早地起了床,帮妈妈包饺子。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又香又嫩,可谓是“每逢佳节胖三斤”。这一天,可是要吃糖的,我着那位“磨人精”,一起连蹦带跳地去了超市。到了晌午,我们才买着糖,依依不舍得地走回家。

  过了二十三,更忙,爸爸妈妈都出门去采购年货,只留了我们来打扫自己的小窝。

  除夕,家家户户都灯火通宵,大人们忙着做团圆饭,贴对联。小孩子们则提着纸灯笼在屋子里面穿梭,想把房间里面的每一个角落都用红火似的灯照亮。吃完了团圆饭,家人们又聚在了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看春晚……

  正月初一,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们去姥姥家拜年,逛庙会。庙会里面有许多小贩卖食品和各种玩具用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有赛骆驼的`,只见他们很熟练地到达指定位置,迅速将缰绳一拉,立刻就改变了方向,向终点奔去。

  正月十五,又是一个热闹的节日,街上的超市到处挂着各色各样的纸灯笼,有无色的,有彩绘的。这一天,家家户户还必须吃元宵,那滋味儿,别提多好了!

  一转眼,便到了开学,我才依依不舍地收回了心,准备接着奋斗学习!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7

  说到迎接过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农民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祀活动后,便正试迎接过年的准备了。每年从农历腊月七号就到除夕的.这段时间被农民称作迎春日。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比如:压岁钱、拜年、贴春联、年画、守岁、爆竹等。

  传说压岁钱有家长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可以有这些钱贿赂妖魔鬼怪或“年”,让他们不再伤害小孩子。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8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很多,每个节日的习俗都不同,例如: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其习俗非常多,如守岁、拜年、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给小孩发红包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之一,习俗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习俗有扫墓、祭祖、烧纸钱等。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团圆的节日之一,习俗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习俗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还有腊八节、祭灶节、送穷节等,每个节日的习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9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春节:

  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长辈给压岁钱等。食俗有蒸年糕,包饺子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清明节:

  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唯独清明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清明节,被定为春分后的第十五天,按阳历来说是每年的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因为每年的春分时间不同,所以清明节的日期就有所不同,正如有时腊月三十除夕,有时腊月二十九除夕。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因此古时也叫“三月节”。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此时正适合春游,故此古人又叫“踏青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始于宋代,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0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中历史最悠久的节日。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赏花灯、吃团圆饭等。元宵节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等。

  此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端午节则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中秋节则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等。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节日外,还有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1

  综述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那么,腊八节有何习俗呢?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2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这些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也称为“年”。春节的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历史悠久。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包括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在现代,春节通常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一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文帝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挂灯笼、猜灯谜、吃元宵、放烟火,合家团聚,共度佳节。元宵节是中国与道教相融合的日子,故民间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风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祭祖和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踏青赏花的日子,人们会到公园或郊外欣赏桃花、樱花等春季花卉。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龙舟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很多,但是一般都与屈原有关。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表达对屈原的纪念。端午节也是中国与屈原相融合的节日。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秋节前后,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还会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中秋节也是象征着团圆和思念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节日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节日和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3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几个对中秋节特别感兴趣,所以成立了一个小组,选择了研究子课题《瑞安民间中秋节习俗的调查研究》。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调查研究,我们查找收集了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对瑞安民间中秋节的习俗有了许多了解,现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活动即将结束,经我们组里成员的讨论,我们将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我们小组的成员

  组长:陈天乐;副组长:陈彤瑶;组员:缪群翔、蔡亚兴、郭舒怡、缪镇远、吴奕墨、虞舒雯、王彦超、郑林亦心、李深涵、黄瑞荣、谢尚栋

  二、我们的研究任务

  了解中秋节起源;了解各族中秋节的习俗;了解中秋节饮食习俗;了解人们在中秋节期间还进行哪些其他活动;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和传说故事。

  三、我们研究的过程

  第三周到第五周:确定研究子课题,确定小组人员;明确小组分工、商量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根据研究内容组成研究小小组,确立小组长。

  第六周到第十一周:根据研究内容分头进行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情况交流;小小组分头自查资料,分析不足之处,再继续研究。

  第十二周到第十五周:各小小组整理资料;组员写研究活动的心得体会;各小组长写研究报告;小组在组内交流(每人都发言)。

  第十六周:写小组研究报告。

  四、我们研究的方法

  我们小组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书店看有关书籍、问家长老师以及有经验的.老人等方式进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实践中,我们还用照相机记录了我们部分研究活动内容。

  五、我们研究的成果

  (一)中秋节的起源

  经过我们组成员上网、上阅览室上书店查阅课外书,了解到了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至明清时,中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成了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唐代,宋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但人们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在唐代,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吃着月饼,共同赏月叙谈。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三)我们看到的中秋节

  现在的中秋节被各种月饼填满了。月饼越做越好,包装越来越豪华,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节日前夕,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月饼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

  中秋节这一天,妈妈和我拎着月饼早早来到了外婆家。晚饭时分,外婆外公在家里摆开八仙桌,接着在桌上面放置了十只高盘,分别盛放花生,柚、五味香糕,绿豆糕,杏仁酥、苹果、桔、梨等果品。听外婆说有的家庭还将收藏的古玩、花卉、盆景、玲珑奇巧的玩具摆放出来,俗称“小摆设”。瑞安城关中秋节小摆设在温州是出了名的呢。此外“炒粉干” “吃番鸭”“吃芋头”也是咱瑞安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呢。可是现在,大家不兴吃这些东西了,而是喜欢摆一桌酒席,大家聚一聚。

  不一会儿,大家都放下了手头的事情赶来了,家里变得好热闹。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着外婆准备的丰盛的酒肴,品尝着精美的月饼,一边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只是遗憾的是这天是阴天,没有月亮,否则,那“分外明”的中秋圆月,一定会给我们的聚会增添许多诗情画意。

  六、我们的收获与体会

  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如了解了中秋节的起源,知道了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传统节日,又称“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月夕”等等,还知道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中秋节习俗。此外,我还收集了不少中秋节的传说和诗词,发现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对月” 独酌,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如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月下独酌》《关山月》,王建的

  《十五夜望月》,苏轼的《中秋月》等。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我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4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5

  春节作为我国的农历新年,进入腊月二十三,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们赶集买灶糖,晚上急躁。腊月三十晚上称‘除夕’这是一年最热闹的夜晚,外出着回家,一起吃年夜饭。人们一向有除夕守岁’习俗。家家门前张灯结彩,户户院内放鞭炮,接年迎喜神。正月各种庆祝活动到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初一俗称欢庆日,迎春、祭祖、拜神、拜年。这是一天的活动,这天人们早起吃过饺子后。

  幼者向长辈叩头拜年,称‘辞岁’长辈发钱给幼者称‘压岁钱’祝贺他们又长一岁。下午外出去亲属家拜年,然后再挨家挨户拜年,相互问候,恭贺新年快乐。

  春节快到啦,在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人们要吃麻糖的。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去拜见玉皇大帝。

  人们怕他说坏话,就给他吃麻糖,好封住他的`嘴。腊月二十四是除尘,清扫卫生,取“除陈”的谐音,预示着来年除旧迎新的意思。二十五吃豆腐,取“抖福”的谐音。除夕要贴春联、堆旺火、接财神,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福旺财旺运气旺。邻国越南和我国习俗差不多,不同的是,十二生肖年中,过了年他们是猫年,有意思吧。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相关文章: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03-12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03-12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07-12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范文06-30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小作文 传统节日习俗小学作文06-02

中国春节传统节日习俗06-27

传统节日习俗06-28

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01-23

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