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时间:2024-08-05 12:41:48 其他 我要投稿

评课稿[共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评课稿1

  今天听了张雁斌老师的《认识钟表》一课,深受感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用学生身边的同学过生日引入,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2、练习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粘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4、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张老师还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显得乱而无序,应加强对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巧妙引导,以其创造生动、活泼、有序的新型课堂。各环节的实行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2、由于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3、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4、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总之,整体看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值得同仁学习。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敬请谅解!

评课稿2

  潘老师所执教的“对策问题”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这本节课的学习从同学们熟悉的故事入手,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从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本节课潘老师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借助合作、探讨来找规律;在兴趣一犹未尽之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课一开始,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游戏,然后教师设疑引入新课。方法巧妙,课堂气氛活跃,无疑教师对本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动态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田忌赛马中的对策问题,引出探究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活动扎实有效,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通过活动将知识赋予其中,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理念,教学流程科学合理,合作学习扎实有效,交流评价充分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参加到了学生小组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积极思考的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交往中,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互联,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了异位思考,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

  4、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这堂课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潘老师引用了“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堂课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模式,学生乐学、爱学,也学得扎实。这无疑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评课稿3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的,甚至机械的分析。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何老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改变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笋芽儿》是一篇童话,写了笋芽儿在春天里破土而出成长为一株强壮的竹子,告诉孩子只有从小敢于经风雨、见世面,锻炼自己,才能健康成长。内容浅显易懂,语句优美。文中出现几次笋芽儿跟竹妈妈的对话,表达了她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是对学生进行有感情训练的好题材。

  这堂课改变了过去很流行的一种“谈话法”的教学,教师设先预设好结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我们该用何种语气来朗读课文,强行灌输、消极接受,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何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堂课上,何老师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在对话训练中,何老师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在朗读训练方面,还有些问题值得我思考:

  学生善于模仿,但朗读的层次性不够明显,体会不深刻。如在朗读笋芽儿钻出地面这段话时,感情变化不明显。笋芽儿的心情、小草弟弟说话时的语气没有很好的区分。

评课稿4

  今天听了焦**老师执教的《泉城》一课,感觉焦老师的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教学中能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本堂课的亮点有:

  1、老师课前精心的设计,加上精炼的语言,再加上精美的课件,整个课堂教学很紧凑。

  2、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齐全,过渡语设计精妙,整个教学过程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3、善于总结教学方法,抓住课文内容、形式类似的特点,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教给学生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2-4自然段,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4、教学设计细腻,抓文本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泉水的美。抓关键词精读第一自然段,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泉水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悟泉水的形态美,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虎啸狮吼、秋雨潇潇”这两个词体会泉声的声音洪大和低细。

  本堂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悟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涌、汇注、喷吐、冒,从而体会泉城的泉水美。焦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妙处时,没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读文来品味。

评课稿5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数的认识》一课,感触很深,这是一节复习课,个人感觉很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刘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独辟蹊径,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设计上,而是复习开门见山,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当然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整节课的复习内容设计巧妙,比如本节课围绕数字“2”,让孩子们复习了各种数的意义,数位及计数单位等,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过度自然,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很细,采取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递进式问题,把所学知识点都串联起来。

  三、在复习时,刘老师紧紧抓住数轴这条知识主线,利用数轴这个工具贯穿整节课,充分发挥它的引导性,启发性,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全面复习。当然,最重要的是本节课刘老师一直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回忆,把课堂交给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让孩子多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从而形成系统的,明晰的知识网络;二是对学生在整理时被遗漏、重要的知识做到及时补充和强调:三是引导学生对平常掌握较差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复习。

  最后,刘老师还呈现了“110”这个数字,让知识得以延伸,从而让孩子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在生活中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窥一斑而见全豹”,复习课并不难上,风光无限在“复习”,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感悟,若有不到之处尽请谅解。

评课稿6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的本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并且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但鉴于学生年龄较小,分米和毫米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费老师调整了教学内容,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本课只要“认识毫米”,减缓了学习坡度,降低了学习难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回顾课堂,费老师在设计上对学生对学生认识长度单位这类抽象的知识引导地很细致,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建立一个空间模型,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毫米的概念。

  1、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计量单位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费老师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对毫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引导。如在引导出1毫米后,教师问:“1毫米有多长呢?”问题抛出后,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毫米,再和同桌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在通过独立思考找到1毫米之后,在进行同桌交流,最后再组织全体讨论,对1毫米的概念认识十分到位。

  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费老师举了很多例子:1分硬币、电话卡、信用卡、一沓纸等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加深印象。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

  4、环节设计扎实有效。特别是在教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8毫米的线段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充分利用直尺上的5毫米线,既教给知识,又培养技能。

  总体而言,这节课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教学效果好。

评课稿7

  李老师执教的《牧场王国》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李老师以她优美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极具匠心的多媒体课件,灵动个性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兰,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牧场之国》,我体味到了阅读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读”。读,是初步感知文本、自我体验、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地读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阅读文章,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必须由词到句,由句到篇,逐步读懂,形成意义上的联系,然后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这样阅读经历了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但是,上述过程仅完成了阅读全过程的一半,仅有这一过程是不够的,在经历了这一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就像大树之根所吸收的水分养料,通过“主茎”或“树干”,才能送到分枝、丫杈,使之长叶、开花、结果。一篇文章,要读通、读顺、读懂、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理解布局谋篇的妙处。新课程理念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有体验地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品尝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有体验地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摒弃无效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形成有效课堂,达到有效教学。

  李老师在教学时以一贯之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导学生传情达意地深读课文,沉醉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荷兰之美。李老师还注重帮助学生领悟文本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积累语言。通过让学生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文本内容,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通过让学生高声读,进而体味文本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感受荷兰之美,体味“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李老师教学的另一个亮点是能从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点词句切入,指导朗读。通过传情达意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这就只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评课稿8

  1、全员参加、以学生为本,实现有效交往。

  李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程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李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出声读、合作读、默读、分角色、齐读等,求学生真正投入读书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2、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反馈。

  课堂上,李老师充满了鼓励的语言,及时纠正学生的发言中不规范的语言,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的精彩用语,进行恰当的点评,既鼓励了学生又给予学生信心,显示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3、教学效果要求实而不求全。

  抓住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教学,取舍得当。在识字的同时,进行词语的理解和朗读的感悟,细致入微,很有效果。板书回顾课文,理清文脉,再次巩固生字,可见灵巧用心。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朱星怡老师和田华老师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为我们呈现了两堂精彩的语文课,可谓各有千秋,听完之后我受益颇多,下面说一下我听完这两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也是任教于一年级,一年级语文,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对于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一直是我最大的困扰,如何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引导孩子自主进行识字,这堂课,田老师抓住低段识字的特点,不断复现的方式,让孩子熟悉动物名称,课堂上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都是为生字的不断复现服务的。从出示课文题目“比尾巴”三个字就让学生开始观察,让学生用加一加或者减一减的方法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识记这几个字的,田老师这种随文识字的方式,把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而且田老师在课前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精美的动物插图,并且分别搭配了相关动物尾巴特点的词语,在这种颇具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又巩固了生字的学习。一节课下来,田老师一直在围绕本课时的重难点开展教学,非常扎实。

  听完朱老师的课,也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朱老师亲切大方地教态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老师的眼球,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恰到好处的课堂调控能力,为我们新教师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上课伊始,用小游戏的方法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字学习方面,从开始的.带拼音读生字,到去掉拼音读生字,再到组词语,逐步深入,由易到难,梯度明显。个人认为朱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对问号和疑问句的朗读练习,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问句的读法,理解问句的含义,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使课堂变得生动而高效。朱老师在最后的写字环节的教学也是非常的细心,首先对笔画撇折进行强调,然后反复地带领学生进行书空练习,熟记笔顺,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去。

  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生字的学习还是课文的朗读,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指名读、齐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范读、自由读等等,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课堂学习效果明显。两节课都紧扣识字与朗读的教学重点难点,从教材出发,从学情出发,利用多媒体软件,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总而言之,两位老师的课,虽然美中或许略有不足,但是听完之后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自己也开始认真的思考和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把学到的经验合理的转化,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评课稿9

  xxx:

  这节的成功之处我不多说了。说一点建议:一就是在这节课的内容安排上,课中的内容最好减少一个活动内容,否则教学时间有点紧。

  二是在进行保龄球练习时,最好不要限制学生的球的摆放形式,这样降低击打难度,更能使学生热情高涨。

  xxx:

  这节容易推广,不需要高要求的场地与器材,并且教学效果较好。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有心就能做好事。

  xxx: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男女生进行拼图摆造型的环节。

  xxx:

  本节课的器材使用率较高,这一节课始终用的是学生自己做的二项器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xxx: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xxx:

  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节课一直是在爱学生的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讨论激烈,情绪活跃。在拼图是把合作探究的作用发挥到了一个极限。

  xxx:

  在听说开课前我还有点紧张,现在我知道我的紧张多余了。比我想象中估计的最好的情况还要好。本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自制器材、创新内容、教学设计、改造教材都是本节课体现的一个个新亮点。

  xxx:

  这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

  1、器材上是一个创新。学生自制器材,器材使用率高。

  2、教材改造是一个创新。把通过改造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

  3、教材的选择搭配也是一个亮点。把高淳传统项目与保龄球这想新兴项目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

  4、本节的最大亮点在学生拼图摆造型的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每组商讨摆放造型,并进行男女生组的比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性空前高涨。学生摆出的图形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5、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可以再考虑一下,使这节课更完美。

  6、建议把套圈这一教材完善,发展成为校本教材来研究,形成一套理论教材,分课时来进行教学。

评课稿10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感受百分数的价值,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为何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使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收集、处理、解读信息的能力。吴老师精心的课堂设置和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们的耳目一新,诠释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

  吴老师的课粗中有细,有自己独到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1、让学生充分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在教学伊始,吴老师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几个鞋业生产的皮鞋的合格数量,提问:你认为哪家鞋业公司的产品质量最好?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哪家鞋业公司的合格数量最多,产品质量也就最好,然后出示相对应的被抽测数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合格数量最多,产品的质量并不一定最好。从学生的认知层面上看,学生首先关注的是不合格越少,产品质量最好,接着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向要判断产品质量需要看合格数量占被抽测数量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过渡,从而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百分数产生必要性的前提下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在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吴老师出示先三组信息:

  (1)咱们学校有60的学生参见兴趣小组。

  (2)酒精度52。

  (3)文件下载已完成21。

  让学生读出百分数,并说出具体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将生活和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建立意义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丰满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学习的不只使“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引领学生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教学中,吴老师出示信息:一根绳子长米,减去了它的。通过带领学生讨论和解读,使学生完成了一个对百分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将相比的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分离出来,赋予具体内容,深刻感知百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通过比较,突出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引起新旧知识的.矛盾,促进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新的知识点。

  3、练习设计简约而丰满。

  在练习设计时,吴老师吧练习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在课的结尾,吴老师以“情感教育和评价”为载体,让学生在名言“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的体验中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在用百分数表达自己学习情绪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去审视自己的学习情绪,反思自己的学习情绪,更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情绪。

  《比意义》评课稿15

  温江涛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1、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温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温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温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温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

  温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从雅士利汽车实际和模型的长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温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是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当然一堂课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认为有几点需要考虑与大家讨论:

  1、复习环节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时间久了,学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数、分数的,方法多种,需要灵活运用,如小数除以小数除不尽时可以转化为分数计算求出比值,在判断是否成比例时,让学生说说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准确判断是否成比例,又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2、最后一道习题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龄和身高不是相关联的量,那么其他组的两个量是对应的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数量,30:2表示每个箱子重多少。强化数量关系,这样比例的意义理解会更深刻,也为后面的正比例的学习“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础。

  3。4、6。8、12组成比例是一个很好的开放题,汇报时学生说了4种,应该追问下去还有吗?其实有8种。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换位置后比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已经发生了变化。

评课稿11

  《口耳目》是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二课,文中的12个字都是象形字,并且配有形象的图片。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积累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X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依据,围绕在生活中识字这一主题,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设计出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整节课,训练有序,效果显著,值得大家学习。

  一、趣字当头,乐中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分散,但他们对色彩艳丽、活动的事物感兴趣,因此调动各种感官,如看、听、读、演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兴趣。罗老师一开课,就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打招呼”、“认识新朋友”、“变一变”等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日”字时,老师示范一个大大的太阳,讲“日”字的由来,让学生理解“日”会发光发热等,生动有趣。

  二、顺应儿童,适时激励

  情是课堂的灵魂。一节好课需要老师用心灵去感染心灵,用眼神传递亲情,用语言去创设氛围,用激情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激情的释放需要教师的真情自然流露。如:X老师在学生读完后,及时评价:“你真棒!读的真准确!” “你坐得那么端正,听得好认真啊!”等,教师的评价到位、及时、语言朴实自然,深得学生。

  三、方法多样,勇于创新

  一年级的学生记得快、忘的快。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X老师将枯燥的识字方法换成找朋友、贴花、画画、比赛等形式,方法多样,勇于创新,既教给孩子知识,也教给了孩子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习惯培养,口诀强化

  X老师的课堂上,好多对话,如:谁的`眼睛亮晶晶?——我的眼睛亮晶晶;谁的眼睛看老师——我的眼睛看老师;小手——举起来;谁的耳朵注意听——我的耳朵注意听;头正背直脚放平——一寸一拳一尺远;心平气和——态度认真(写字)。诸如此类的口诀,说的多了,学生自然形成了习惯。

  总之,X老师的这节课,以生为本,学生爱学习,乐举手,这离不开老师平时的教育方法和常规训练;教学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递进性,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效在处理教材,有机地变换教学方法;教法灵活多样,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紧紧抓住识字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利用教材,结合学生情况对其进行行为规范和安全教育,随机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汉字的巧妙变化,如象形字“日、火”的变化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节课,生动活泼,井然有序,扎实有效,平稳和谐,自成风格,值得学习.

  当然有一些小的细节,如树木的“木”和目光的“目”学生组词时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老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该讲的还是要讲,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评课稿12

  《窗外》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4板块美丽的乡村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从前窗外四季美景的追忆,表达了对古朴美丽的乡村和大自然的爱恋之情。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照应,突出对乡村的爱恋之情。课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具体描写了窗外四季的特点。春天,抓住“农民”、“水牛”、“草叶”、“泥土”、“鸟声”来描写;夏天,抓住“小溪”、“孩子”、“萤火虫”等来描写;秋天,抓住“丰收的场面”来描写;冬天,抓住“母鸡”、“公鸡”来描写。细致有序的观察、准确生动的刻画、细腻真挚的感情是本文的表达技巧。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乡村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之美,使学生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与未来。

  2.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好词佳句,了解乡村景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采用“读、悟、赏、创”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可以说,袁瑞英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能充分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能够正确把握长春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教学中,袁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第二自然段之后,学生们明确了第二自然段的学法,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在导入时袁老师这样说:同学们,当我们置身于一座古朴美丽的乡村,看窗外如丝的细雨,淡淡的绿色,闻着泥土的清香,百花的芬芳,听着鸟啼啾啾,蛙鸣声声,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窗外》,沉醉在这古朴美丽的乡村美景中。这段话,老师充满激情的娓娓导入,激发了学生求新知的欲望。然后,再利用课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春、夏、秋、冬的美景之中,诱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袁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看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来描写四季的美景-----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袁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利用图片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通过点播,学生的.内心就更能与情景相通,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四、评价语适时、恰当、自然。

  教学中教师能够因人而异,针对被评价学生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发言,多给予启迪。对他们的评价,教师没有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而是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开阔了学生视野。当学生回答精彩时,教师一句发自肺腑的“你太会读书了!”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成绩,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评价时,教师一直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课堂上,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评价语言,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五、进行拓展性语言的训练

  课堂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窗外校园的四季景色,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这是对课文学习后的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并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想像。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我认为有以下不足:

  1、在扶学“春天美”时由于教师过多地考虑到“引领”,导致花费的时间太多,造成了前紧后松的现象,使得在合作探究“夏秋冬美”时忽略了对冬季的学习。

  2、由于时间关系在课程结束时没有让学生通读全文,课文没有得到整体回归。

评课稿13

  蔡老师的《中位数》这节课都是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形式进行,经我们三年级数学科组讨论蔡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知欲。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蔡老师利用生活情境为例,出示百货公司员工的工资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发现用平均数已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此时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数来说明“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会更好一些呢?”从而引出“中位数”揭示课题,引入新课新颖。

  二、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的方法。

  三、练习设计的有一定的梯度。

  从课堂练习看,体现蔡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从奇数个数据组到偶数个数据组,按顺序到打乱顺序的数据,练习内容层层深入,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双基落实好。

评课稿14

  《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全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小英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因此指导学生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这是堂成功的课,它让学生学得愉快,让听课老师听得轻松。童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诠释了《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主导思想,让对话“活”了起来。整堂课,童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汇报,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亮点

  1、课文导入轻松自然

  本课的导入是整堂课的第一个闪光点。教师没有拐弯抹角的故弄玄虚。而是说:“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用什么方式欢迎?”“老师有些紧张希望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掌声可以表示欢迎,表示鼓励,有许多作用。”短短的三句话就引入课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题,把学生轻松地带入课中。

  2、正确把握课文重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这堂课在教学安排上教师没有循规蹈矩地依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抓住"掌声"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教师先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出小英孤独、寂寞、自卑的情感。接下来教师引出了第五自然段,通过让学生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小英快乐的情感。虽然教师没有刻意把两段进行对比,但学生已经在心里对比出前后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这样,学生当然很容易找出是两次掌声使小英产生了变化,但学生这时真正感受到的是掌声对一个残疾人产生的作用是非常惊人的。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当中,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3、教师注重具体词句的理解

  在体会英子心情变化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词句理解,如:默默地早早的来最后一个走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来助于理解。人物心情是一种非常内化的东西,教师通过对外在的词句的品读理解,最终"由外向内"的感受人物的情感。

  4、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

  在整堂课中,可以授课教师优美工整的过渡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呀。每走一步,小英都在痛苦与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掌声给了小英勇气与力量。"这样一句句真挚的语言,这样一句句适时出现的'过渡,不仅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言语,更能带动和感染学生。

  二、建议

  新课程中所讲的对话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本堂课中,看到最多的是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看不到生生对话的影子。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在彼此的交流中得到提升。就这堂课而言,教师好像只是就课论课,只是让学生狭窄的体会了英子的自卑。其实,教师应该就这一课进行相关的拓展,让学生课下查找一些关于残疾人自信自立的事迹,如;张海迪自强不息学习,无臂女孩的乐观开朗。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不仅是英子找到了自信,生活中所有的残疾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在得到大家的鼓励后都会变得坚强独立。

评课稿15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提醒、矫正、劝诫、引导与鼓励。

  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平台。优秀是夸出来的——让学生互相赞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效果会更好。

【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英语评课稿 英语评课稿07-13

评课稿08-04

“比”的评课稿09-28

心理课评课稿01-18

课赛评课稿03-08

心理课评课稿06-07

复习课评课稿06-01

篮球课评课稿11-01

复习课评课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