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评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评课稿1
一、激趣入境,轻松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经过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自己所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那么这时候兴趣就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正是有了这浓厚的兴趣,学生才愿意学,自己要学,进入学的状态。
因此在导入学习中,宋老师变戏法一样拿出来一只会飞动的鹰,同时宋老师又以小鹰的口吻来进行了自我介绍。说句实话,当时我的眼前一亮,感觉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当然,孩子也是一样的,个个都兴趣盎然。
紧接着抛出问题:“自由读思考,小鹰一共学飞了几次?每次分别飞到了什么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文章,学生学习的思绪就很自然的牢牢扣住,认真地读、想、继而说,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情绪很轻松地投入了学习。当学生回答时宋都能结合文章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示出小鹰学飞的直观图。
二、重视朗读指导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这一环节中,宋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是一个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的组织者,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目标,留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自在、自主的学习。
宋老师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比如在读的过程中,宋老师做好“导”的工作,引导学生想小鹰这时会怎么想呢。让学生自己来体会“高兴”、“喊”等词,并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体会小鹰自以为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行本领就已经学会了,自然地读出它此时的高兴、满足。然而这时候老鹰是怎么说的呢?学生自己去发现,抓住“摇摇头”、“还不算”体会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点出母亲对孩子的爱,鼓励学生读出亲切、和谒的语气。通过朗读深切感悟,采用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把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去,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轻松自在地学习,在情境中动情,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愿意阅读,喜欢阅读。紧接着的朗读学生就能完全进入角色,从朗读中充实自己,读的.每一次都有目的、有想法,不让他成为一个空架子。
三、重视语言训练
叶老还曾经说过:“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低年级最重要的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教学中,宋老师对小鹰说的三句话进行了对比,不仅仅引导学生理解了省略号的用法,更通过三句话的三个标点符号“我真的会飞啦!”“我已经会飞啦!”“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体会了人物的内心变化,在训练中学生很自然的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并能灵活地运用。
四、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授之以鱼,仅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受用终身”。“教”不能脱离“学”,“教”应着眼于“学”,要以“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会学生用不符号标注出不同人物的话,如老鹰的话用直线,小鹰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教会学生在理解人物时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来下理解。
本文根据小鹰三次学飞内容,每部分结构和写法相似,因此,教学中宋老师用学习第一次飞行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二次飞行。利用学生第一次飞行时的学习经验,吴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说话、朗读、想象中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五、重视思维拓展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所以宋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到老鹰让小鹰往头顶上看,小鹰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小鹰,你看到这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最终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不断地学习,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宋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话想说?”这些问题不带有束缚性,无一不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与大家商榷:
1简笔画的三个图比例不太清晰,飞的层次不明。
2.课件上问题:大树不大且因为视角的问题,树比白云还要高,这对刚才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传递出一个错误的信息;有几张图片底色是白云,字用黄色的,下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内容。
3.第一学段的第一课时教学字词所占时间应该在2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写好字是教学重要一部分,在教学中应该对生字新词加强教学。
评课稿2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
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
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
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
(1)珍惜别人的掌声。
(2)献给别人掌声。而瞿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但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评课稿3
在本学期的每人一节优质课活动中,我有幸听了邹军老师执教的一节课《大海睡了》。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诗文虽短小,但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邹军老师本节课上得非常成功,从多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成长与精彩。下面是我听本节课的几点感受:
一、以朗读为主线学习课文。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不能太多的讲述。对于本文邹老师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孩子们在读中悟,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感情的熏陶,对于本节的`阅读指导非常到位,孩子读得也是有滋有味。本节课,邹军老师采用的阅读方法也是灵活多变,如:教师范读、指读、男女生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在阅读的过程中,邹老师还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出文章的意境美。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由于很多孩子没真正见到过大海,对于大海夜晚的景色不易理解。邹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结合白天大海的景象对比想象夜晚大海的样子,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就像你们躺在妈妈怀里一样,多么舒服!”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文中的语言,创造性地把所写的诗歌理解了,有感情地读了出来,使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邹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心中时刻有学生,随着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慢慢走近文本。孩子们在课堂上也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溢于言表,孩子们学习的快乐我们都能看得到,听得出。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总之,邹军老师本节课的教学非常成功,我又一次领略了年轻老师的课堂风采,希望邹军老师越来越优秀,为她鼓掌、加油。
评课稿4
课题:《沁园春·长沙》
课型:新授第一课时
一、组内评课
文本第一部分阅读过程——
1、开头哪些内容?
2、写作顺序?
3、“看、领”统领到哪里?
4、试着说出哪几句描写好?
5、诗人想到了什么?为什么“怅”?
6、写作手法的学习:动静结合、视角变化
自评:认为诗歌学习重在体会,不能多讲,讲就失去了诗的韵味,应重在品和读。
梁爱景评价:
1、既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也很细腻的体会了诗的意境,有动有静,图文并茂,展现了一种立体的美。
2、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做到了感性和知性的结合,很完美,令人享受。
韩海英评价:
1、知识的运用以及课件图案的色彩对比得很好。
2、目的性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3、最好与高考接轨,把它当做作文的好素材。
苏作民评价:
1、诗歌教学要贯穿一个“读”字,品读,读出意境美;朗读,读出节奏美;默读,读懂情感。
2、可以让学生画图,发挥艺术生的特长。
3、可以让学生学习写诗歌鉴赏,把对诗歌的美的感受落实到文字上。
1、介绍高中课本的安排布局。
2、谈学习方式的更新。
3、诗歌在高考中的地位。
郝明峰评价:
1、高中语文第一节可以这样上,很大气。既让学生了解高中与初中语文学科的不同点,也给学生明确一种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2、只是老师理论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感知、触摸高中语文的魅力。
1、诗歌知识。
2、背景介绍。
3、读诗:初读————带着感情读—————赛读—————范读————赏读。
韩海英评价:
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开放性,诗意课堂。
苏作民评价:
1、虽然很重视诗歌的读,但是缺乏真正对诗歌切实的感受,也缺乏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应该让学生默读,默读可以让人切实用心感受。
2、读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以方法指导,速度、停顿、缓急、轻重等。
自评:1、设计导入语要有吸引力,“为什么把这一课放在开篇之首?”学生肯定感兴趣。
2、“独”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产生阅读和思考的欲望。
3、让学生说哪幅图最具吸引力,学生肯定有话说。
4、本单元学习诗歌的重点是“意象”,应加强此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梁爱景评价:
1、教学目标正确、具体、落实得好。
2、教学无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错误。
3、传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4、知识容量、内容编织、层次划分、知识衔接、过度、科学、合理、自然、有序。
5、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
郝明峰评价:
1、教学体现主题,重视启发、智能培养,勇于创新。
2、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紧凑有序,层次分明。
3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措施、方法得当、有效。
韩海英评价:
1、教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得很到位,课堂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融文字、图片、音乐、诗词、口语于一体,沟通了课内外,有才,有趣,出彩,很好。
2、最大得不足是四位教师没有落实集体备课的要求。希望以后彼此沟通,共同提高,把高一语文教学提高上去。
二、教学建议
1、教师角色转变,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逐步形成。
2、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学法渗透,学以致用。学习方法不是靠一朝一夕,应该从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渗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以致用,这是新课改理念下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3、对学生的评价要倾注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各种信息处于良性的动态交流之中。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4、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让学生课前先了解要学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通过小组汇报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
评课稿5
前两周,我们有幸聆听了王秀英老师和成艳茹老师的两节课。这两节课都环节清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精彩不断,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欢庆》是一首诗歌。本诗共两句8行,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而要将这么美的画面输送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光是口头传授是不够的,低段教学应该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因此王老师在执教本课时,课上始终围绕“读”这一主线,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欣赏、读中积累。读贯穿了整堂课的始终。仅在读的形式上,王老师就安排了范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诵读、自由读等,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反复接触诗歌语言,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读的效果上看,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基础上,对诗歌优美的语言还是有了一定感受,特别是在男女生领读、齐读时,孩子们读得那样投入,在这样的'反复诵读中,诗歌优美的语言就会内化为孩子们自身的积累。再用画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符合低年级的特点。本堂课中的另一个亮点是识字写字教学,王老师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有节奏感的书空拼音、笔画名称、笔画数、偏旁、大写字母,再让学生转过身书空,大部分学生当堂就能记住。王老师还重点指导落实了“洁”和“祖”字的写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汉字书写的一些要求和乐趣。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童话中简洁、流畅的语句,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因此,成老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读巨人几次对孩子叱责的语言,体会巨人的自私、冷酷;再比如指导朗读巨人醒悟这段话的时候,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巨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带着自己不同的感悟再来读读这段话。童话虽然不是诗,但它的意境和语言都像诗一样美,一篇好的童话,具有饱满的情绪和深刻的思想。因此,童话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想象。在本课教学中,成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想象。例如,在理解“小男孩没有拔腿就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这句话时,成老师问学生:小男孩望着巨人,好像在说什么?从中进一步体验了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花园变化的原因。在本课教学中,成老师以诵读为“经”,以想像为“纬”,引导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感受童话语言的魅力,人物形象的魅力,倘徉于童话王国,既培养了语感又感知了文本的内涵: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成老师设计的板书、最后送给同学们的一首诗都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总之,两堂课教师都着力体现一个读字,读准确、读流畅、读出体验、读出感情,让读贯穿了课堂始终,让情贯穿了课堂始终。在读诗中实现语言的提升。
最后,有几点细节想和两位老师探讨,王老师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范写生字后再让学生当堂写一写,生字正确率是不是更高一些。成老师在教学巨人还发现小男孩什么神奇时,是不是可以趁机让学生体会一下童话语言的神奇。
评课稿6
本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两位老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闵兵老师的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听觉领先,动感切入的教学理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看出闽兵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史琦老师的课构思巧妙,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充分渗透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整个课堂营造出了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良好学习情境和氛围。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史琦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充分展示了她的幽默的语言功底,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
史琦老师设计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教学的开始贴近生活的提问导入,到体会变拍子的节拍特点,再到用小乐器表现乐曲的强和弱,到最后自主学习歌曲,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都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从找出重点“变拍子”。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自由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正确地引导,适当地点拨,使学生能自发、自主地探究知识,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在整个自主学习地过程中,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得到了充分重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大了。教学效果非常好,其实这节课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能力都比较好,这也是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教学的点滴积累。
通过这次校本研修活动,我认识到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作为教师应对教材本身深入钻研,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来设计最恰当、最适合的教学。
评课稿7
一、引入新课干净利落。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叫“比”,并举例,然后出示几组比,提生算出比值,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从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导练习的方法有趣易记。
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比例式,怎样写不重复不遗漏,每位老师都会和学生探讨一定的方法,老师在这节课上揭示的方法比较实用。
《比意义》评课稿5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一课。由于长年和李老师在同一个组备课,人又年轻、好学、好钻。这一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二课时《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难点。
三、教具
教具准备充分,课件设计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
新授环节充分利用教学实物的作用导入新课。从认识天平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平的状态与等式(不等式)的关系。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引起学生回忆旧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 x>100。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 x=250。称出了水的质量。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师的想法进行分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式子可以按有没有等号,有没有未知数进行分类。接着老师并没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式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员写出的式子再进行分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然后老师用集合的形式列举出这些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式子。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紧接着老师反扣概念,进一步强化方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数,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XXX老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还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的练习设计很有意义,为学生更好的巩固方程的意义很有帮助。如练习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几方面来练习,学生从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义。
五、最后提几点不足之处
1、方程的左右两边应该以学生的方向为准。
2、后面几题练习有点难,导致时间不够,因为在小学阶段这一课时,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识上,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觉有点急功近利。
3、没有进行课后小结。
评课稿8
大家下午好,听了洪老师这节课《雪孩子》,我做以下简单的评课。
老师自身的进步: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评价,课的生成以及课堂上的'机智。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朗读,学生听的习惯,学生说话表达的能力。他们一起学习着一起进步着。
接下来,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我最大的疑惑,刚下课后,我也迫不及待地想问婷婷: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这课需要一课时就能完成?
学生写字,对于笔画来说,学得是比较扎实的,但是没有给学生写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了,展示再反馈到老师那里,再让学生改进下写出好看的字,这样会更有成效。这样学生对字的间架结构会有更充分的认识。
洪老师对每幅图都花了大力气去教,在后半部分,你既然出示了四幅图,那就让学生来讲,不需要再一幅幅分开再讲,培养他们说话表达的能力,如果学生不会,这时候老师就该提炼出关键字关键词来帮助他们,这样我们扶的时间少点,放给学生发挥的时间就多了。
评课稿9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完美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透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个性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能够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主角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主角,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透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之后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能够直接说,能够写纸条,能够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仅定位在知识与潜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能够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能够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但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盼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能够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此刻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情绪,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明白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貌,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评课稿10
今天听的课是压强的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
张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在开始提同学上黑板去操作,去画图。接着,就是引入新课,用的是一个潜水员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潜水衣才敢进入深海当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课课题——液体的压强。张老师思路非常明确,通过四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间夹杂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液体压强的四个结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一点处对个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
3.当液体一定的时候,水越深压强越大;
4.当深度一定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中间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一直在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到的答案与结论,课堂效果非常的活泼和快速。
老师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老师的课前准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前热身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随堂测试是一直进行训练为主线,课后作业适当又恰当难度又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巩固和复习,这个值得我学习;
2、老师上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通过与学生的提问的方式出来的,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很难人可贵,因为我上课现在还停留着较为缓慢的师生之间的哑巴交流;
3、老师上课时间的把握度上,堪称完美,什么时候开始将知识点,精讲还是快速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做习题等等,都是正好的时间,而我有的时候讲课留下很多时间,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学习张老师的经验。
评课稿11
有幸观摩了唐老师执教的《饭钱》这堂课,整堂课,老师唐以她亲和活泼的风格,独具匠心的设计,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有趣的文本中。文本讲述了聪明的阿凡提帮助穷人智斗巴依,用钱袋里的钱声抵付了饭菜的香味,文章生动,语言幽默。
整堂课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去回味,一开始,唐老师就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提示语的重要性,只有很好地体会提示语才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进而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一点上唐老师做得非常到位。这篇课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唐老师以读代讲,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环境中,特别是还设计了一系列拓展思维的语言训练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就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同时请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这一点也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说,整堂课教师的表现得十分循循善诱,临场机变能力很强,只是由于学生可能比较紧张,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另外,学生的朗读有些拖音,特别是一些轻声的字,如“的、着、了”没有读好,使得在分角色朗读时效果打了折扣。
评课稿12
王老师执教的《色彩》一课谈谈自己的些许拙见。
《色彩》是闻一多先生在国共内战期间所写,是一篇教师自选的课外现代诗。全诗辑录如下: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这首诗歌是作者在彻底领悟了生命的内涵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诗人所写的诗歌,即为生命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直观显示而使读者将原本比较深奥的哲理浅显地展示出来,生命就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全诗的主题即: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语文老师首先是读者”,这是一篇课外的诗歌,所以王莹老师的教学设计完全必须根据她自身的阅读体验,而诗歌教学更是许多语文老师十分头痛的,纵观王莹老师的整堂课却是在行云流水、亲切自然中很好地让学生融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营造氛围,巧设情境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感情炽烈,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语言上凝练,具有音乐的美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诗歌,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吟诵。但许多诗歌教学课上,学生不喜欢读诗,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老师的课堂氛围没有很好地营造,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欠缺,或者就是将诗歌教学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完全没有了语文的味道。
王莹老师的课堂引入部分是十分合理、到位的。
【教学片段】
(投影出示:“色彩”两字)
师: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1:五彩斑斓
生2:美丽的颜色。
(学生争先回答,教师逐个进行点评)
(投影出示:“生命”两字)
师:同学们,你看到“生命”两个字,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春天。
生2:朝阳给人的感觉。
生3:绿草地。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随后,教师自然引入闻一多的《色彩》一诗。
(在悠扬舒缓的'的小提琴声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起了《生命》。学生们认真地聆听,听课老师和学生共同沉浸在诗人为我们创设的美好意境之中)
整个导入的设计是十分成功的,在让学生由感性地谈“色彩”和“生命”给人的感觉,再回到课文所教篇目《生命》体现了系列性,给学生以梯度感。教师伴随音乐的深情背诵,更是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使学生仿佛看到了生命那绚丽的色彩,更看到了与命运抗争中不屈的诗人形象。
欣赏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吟诵。而后,王老师首先出示图像搭配诗句让学生自由读,在请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谈怎样读的方式很好地引领着学生们循序渐进、一步步进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初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很难进入到诗歌情境中的,教师这种“由表层文句朗读上升到对诗歌意蕴理解”的学习过程,无疑对这堂课的学习乃至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都起到了一个很好地导向作用。当学生一个个站起身饱含情感地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堂课离成功又接近了一步。而这一切无不是和老师的营造氛围,巧设情境分不开的。教师以自己的深入体验,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在掌握朗诵诗歌方法的基础上,用心灵去感悟诗歌,效果显著。
机智教学,巧解疑难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搭设一座平台,使二者和谐统一,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
这节课上王莹老师无疑又是给我们做出了一次正确的示范。在这节课行将结束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首诗歌中的‘给、教、赐、赠、加’几个字为什么这样排列,能否调换顺序?”这个问题显然是教师预设之外的一个问题,能发现这个问题的学生也可以说对这首诗确实是进行了逐字逐句的阅读,问题一经提出王老师并没有因没有事前设计而慌乱,而是十分从容地让学生先由开始部分的两个“给”对比“教、赐”,从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解释,很快地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再让学生从生命特征的角度予以分析,谈自己的看法,步步为营,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在这个意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王老师让学生从这几个字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机智教学,巧解疑难,一箭双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王莹老师表现出了高度的教学机智,既调动了学生动脑筋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我想,语文老师们的“画龙点睛”之笔,正是来自于他们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与他们平时课堂的日积月累密不可分。
纵观这堂课,悬念迭生,高潮不断。由于教师的巧设情境、深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听课老师融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之中;在课堂上,教师更是以她熟练地课堂驾驭能力,机智教学,巧解疑难,让学生通过对诗歌字词句的斟酌,学到了知识、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并且掌握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在时间的把握上,对于问题的设计能否更为完美,但瑕不掩瑜,我认为这堂现代诗歌教学课无疑是成功的。教师关注文本,关注学生,以情动人、以悟代讲,真正地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诗歌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堂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入到了诗歌的意境深处,度过了美好的一堂课。在这样一堂散发着浓浓语文气息的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王莹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到了学习诗歌的那份美好和快乐!
评课稿13
今天,很高兴能参加咱们共同体姊妹校举行“优课展示”活动,我听了刘静老师执教的《小镇的早晨》一课,刘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整堂课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这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我的理解是: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美点”,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感受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别出心裁读课文”的特色。这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进行有效扎实的“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成功的朗读可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积累语言。《小镇的早晨》这一课,语言生动而准确,字里行间都透着作者对江南水乡这个小镇的深深喜爱之情。在教学中,从刘老师的感情范读,引导孩子们自读、再到齐读,学生动情地朗读,才会加深对文本的把握。让学生充分朗读,读得非常投入,感觉很好,我感受到刘老师平时是很注重朗读训练的,读得好了,才能懂得更多教师有目的、有层次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将朗读和讨论、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如朗读集镇上人们忙碌活
动的特点时,引导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了江南水乡小镇的热闹及忙碌。
2、尊重学生,导学有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很多方法,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思考,理解文本,疏通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又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始终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读书、思考、表达,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学堂。如:这堂课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分析-交流,从而学有所获。
3、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刘老师以“江南水乡早晨美在哪”为突破口,首先引出第二自然段“安静”特点,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文本,抓住重点段落(第2段)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讨论中明白总分的写作方法,勤于分析,引导学生们找出中心句。在学习3-4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热闹、忙碌”两个特点,进行自学。刘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的句子,由读达到背诵,有一定难度,所以刘老师利用媒体展示,进行讲解,然后请学生填空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刘老师非常注重细节,将边读边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在刘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4、重视写法的渗透。我们都知道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离不开老师点滴的指导,刘老师在学习第二—四自然段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文章段落先总后分的写法,并找出中心句。以及课
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并以仿写课文布置作业,更扎实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再完美的课堂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我个人提点小建议:
1、结合语言学科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教学,应留5-10分钟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写。
2、注意控制语音的节奏、语调、“激情”教学,包括肢体语言和使用。
评课稿14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游辉霞老师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非常巧妙,以课题“永生的眼睛”出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当学生学习完文章重点词语后引导:“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理解了。请有感情地读出你的'理解。”当学习完课文后又回归到课题升华主题:“永生的眼睛现在指什么你理解了吗?”这样从原点出发回到原点的教学设计显得整体感强,很有紧凑性。
整个课堂教学中,游老师的语言富有激情,评价语丰富,理答恰到好处。
在具体教学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整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学、探讨、合作中学习,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游老师抓住了父亲的话及“骄傲”一词让学生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真正深刻地体会骄傲的原因。最后,适当的拓展了课文的结尾部分,将文章的感情的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游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每个环节看似独立,却又是那样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堂氛围也很轻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我获益良多!
评课稿15
听了杨老师的课,感觉低年级的学生特点和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课堂语言,自己一点也不熟悉,听了杨老师的讲课,收获颇多。
整堂课环节特别明确:认知钟表的两个针——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识半点;目标达成度也比较高,重难点也比较清楚,但是或许有由于是下午第一节上课的原因孩子的情绪以及参与度不是很高。
而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思考如下:
我们习惯于在生活中说几点几点半,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是几时几时半,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改正,是需要总是改正还是需要随孩子随平时的说法,这点需要老师本身先要明确。
其次,教授孩子的几点半的问题,这本身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在这个地方处理的时候感觉还是理解的不是很好,老师只是说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但是这个地方孩子没有感知,不知道到底怎样算是几点半,没有真正理解规律中的“走过几点就是几点半”的含义。
【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英语评课稿 英语评课稿07-13
评课稿08-04
“比”的评课稿09-28
心理课评课稿01-18
课赛评课稿03-08
心理课评课稿06-07
复习课评课稿06-01
篮球课评课稿11-01
复习课评课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