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7 13:43:56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重点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最早的生物是怎样的?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呢?其实这些问题我们虽然无法通过亲眼观察或模拟实验得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或现有的资料来了解几亿年前的地球。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物的进化。我们先来一起探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学生阅读教材51页的科学方法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推测?

  2、推测需要哪些要求?

  二、学生阅读教材51—52页的资料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总结出生命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3、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4、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4、米勒的实验装置几个部分各模仿了原始地球的哪些条件?

  5、根据米勒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样的推测?

  6、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部分有机物,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四、学生阅读教材53页的内容,了解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以及原始生命的形成的过程。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

  A、水蒸气、氨、甲烷等

  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

  A、小分子有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 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陆地上 D、大气层中

  4、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学家是( )

  A、爱因斯坦 B、米勒 C、爱迪生 D、牛顿

  5、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A、氨 B、水 C、氧气 D、氢

  6 、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

  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

  D、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

  7、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

  A、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原始生命起源于外星球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绩优学案55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二、原始地球

  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路

  真菌这部分内容是初中生命科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师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努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教材内容穿针引线,通过几则恰当的教学活动:辅以实验、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获取感性认识,解惑释疑,突破知识的难点,提高对微观生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描述、归纳、表述能力,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思维训练中主要运用聚合抽象训练法和生疑提问训练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生活、知识和应用中,体会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第二册《生命科学》第五章《生物的类群》第3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为B级水平(其中霉菌的培养和观察实验为A级水平)。教材主要介绍了真菌中的三类: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与繁殖方式,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文字多,文字部分偏重于概念和原理,生命科学术语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材的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在此之前进行了细菌的教学。在本节课中关于腐生做了弱化处理,腐生会在后面的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中做详细的比较讨论学习。

  2、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菌,对微生物类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植物与动物类群的学习中,学生已进行了生物的营养方式的学习,这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真菌中的部分种类都有过接触与了解,藉此,师生对话可以顺利展开。八年级的学生已在《科学》学习中已具备初步科学探究素养,如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归纳等,预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以再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学生对于部分微观世界的真菌的生殖方式、形态结构没有过直观体验,这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着力通过教学中与生活相联系,以抽丝剥茧地引发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图片实验等观察,思考,讨论等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实验、图片、视频等为载体,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工具,使用恰当方法仔细观察微观生物,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进入深入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真菌中的某些生物或多或少存在着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描述生活中对于真菌的认识,切入课题。然后以实验等活进行,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本地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与思考,依次了解真菌中主要三个类群的生物的细胞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并引导学生互动,用科学、明确、简洁的语言,完善对真菌的描述及归纳总结的语句;藉此活动过程同时,也在了解真菌特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体验真菌的多样性,并能对真菌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进行思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酵母菌、青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2、知道真菌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在青霉、曲霉的观察活动,学会观察微观生物的方法、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其形态结构。

  2、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比较不同菌类的异同,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与发酵有关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真菌种类、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2、从真菌的多样性,感悟比较全面看待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实验观察青霉、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和生殖方式。

  2、真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

  1、用观察微观生物的方法认识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其形态结构。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比较不同菌类的异同,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准备:

  课件、发霉的橘子和面包、放大镜、课前制作的蘑菇孢子印。

  七、作业设计

  1、根据真菌的特征,尝试推断他们与人类的关系?(下一课时进行分析)

  (评价:

  优:能初步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推断,并提供理由,同时指出一节课

  所学内容的局限性。

  良好:能初步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推断,并提供理由。

  需努力:简单说出部分关系/无证据支持/无法作答

  2、是否能仅根据本节课内容进行全面的判断?(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展开)

  (评价:

  优:能根据教师提示再思考,并能主动收集更多证据说明

  良好:能根据教师提示再思考

  需努力:无法作答)

  八、教学反思

  从已经实践效果看,设定的教学目标适合绝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选用的视频、图片、阅读等材料适当,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想。

  1、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目标比较具体、适切,针对性较强,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

  2、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动手培养霉菌,学会简单的微生物培养方法的同时真切体验到真菌无处不在。在后续的课堂观察实验中,更多地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科学描述,比较归纳等科学素养。

  3、在教学中,教师避免了通过简单的讲授让学生获得新知,而是结合教材载体,层层设疑,引起一系列师生、生生互动对话。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归纳出真菌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思考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有效思考带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4、在教学过程中图片、视频等学习载体针对性强,均有较高的有效性,不可替代性。

  5、在学生课堂观察霉菌的实验中,教师提醒学生不要把鼻子等凑近霉菌时,若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凑太近时,教师需把握好这一良好的教学契机,可以提醒学生推测可能的不利原因。

  对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思考:产生问题应该值得教师关注,首先肯定学生的思考,一般更多地引导学生从寻求答案的途径去发挥学生在课堂后的讨论、探索,呵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学科兴趣。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3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 四 章 细菌和真菌

  第 三 节 真菌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和生存条件;第二节《细菌》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却不清楚,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的主要特征, 并为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学生的能力水平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所以我设计由学生调查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学生思维偏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对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后,共同总结真菌的结构特征。

  3.学生的情感水平

  学生对真菌的认识具有片面性,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中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首先结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调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样性。真菌的共同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我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学习,获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图片和实物观察,介绍蘑菇的组成,为后续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制作孢子印这部分内容,学生较感兴趣,通过展示和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各种常见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形态结构特点。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和新鲜蘑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

  2.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3.激发学生生态学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真菌的结构特点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点:

  1. 围绕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的实验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顺序,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

  2. 用发霉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实验,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学难点: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青霉,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突破难点:

  1. 课前复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特点。

  2. 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比较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七、教学方法

  教法:示例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学法: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进行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教师:

  1.课前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和调查。

  2. 准备酵母菌培养液、青霉、蘑菇、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解剖针、解剖刀、吸水纸、碘液。

  3. 制作孢子印。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真菌,制作PPT和调查报告。

  2.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

  九、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尽量铺设路子让学生去表达他们所了解到的真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科学观的积极性。

  1. 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内容,开展调查活动。课上小组的代表上来汇报调查结果以及小组自评,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通过交流认识到真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结合酵母菌的电镜照片,了解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和出芽生殖;利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结合电镜图片了解霉菌的结构特点;通过观察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然后归纳总结真菌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和营养方式。

  3.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制作好的孢子印,了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后列表比较细菌和真菌的异同点,让学生对真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青霉和蘑菇。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营养价值很高的真菌;但我们也经常为桔子长毛、馒头长毛、衣物发霉而苦恼,对于这些令我们既爱又恨的真菌,你最想了解哪些问题?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各种各样的真菌课前让学生分组,自己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分组展示自己调查报告。

  《常见的真菌》《怎样区别毒蘑菇》

  《食用真菌的营养》等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二、真菌的结构梳理问题,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结合“观察指导”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能力。1、观察酵母菌组织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区分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观察观察酵母菌,染色后,观察酵母菌的结构和出芽生殖。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认识酵母菌的结构。2、观察青霉组织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再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的菌丝和孢子,注意它的形态与颜色。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自学课本77页青霉结构图。每组派代表介绍各组的观察结果。培养实验观察和表达能力,认识菌丝和植物器官的不同。3、观察蘑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准备的蘑菇,注意它的形态结构。用手撕蘑菇,观察它的断面。自学课本77页蘑菇结构图。用放大镜观察蘑菇的子实体(菌盖、菌褶和菌柄),蘑菇是由菌丝构成的。培养实验观察能力,理解蘑菇是由菌丝构成的。三、真菌的营养方式教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更容易采到蘑菇?为什么夏天,受潮的粮食、衣服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而干燥的粮食、衣服和皮鞋就不长毛?

  教师:你们能不能从真菌的生活习性上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属于哪一种?学生: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学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都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解决问题。四、真菌的繁殖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察孢子的释放过程。

  观察思考,知道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自己的,说出孢子适于繁殖的种种好处。观察思考,真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是否和细菌一样是分裂生殖呢?

  青霉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轻,能随风飘散到各处,它们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能发育成新个体。所以,我认为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知识回归生活。五、制作孢子印展示孢子印,引导学生探究制作孢子印的实验过程:

  1.选取新鲜的蘑菇作为实验材料。用解剖刀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上,扣上玻璃杯。

  3.第二天,拿开玻璃杯和菌盖,就可以看到白纸上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状孢子印。学生观察并讨论:

  1.选取什么材料?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风吹散?

  3.如何根据蘑菇孢子印的特点,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数量、形态和作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学生总结真菌的共同特征:

  1.真菌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2.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

  3.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4.靠孢子繁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课堂练习1.蘑菇有根、茎、叶吗?蘑菇的生长需要光吗?为什么蘑菇不是植物?

  2.了解细菌的繁殖特点,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3.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现象,激发学生探讨生物奥秘的热情,产生共鸣。学以致用,情感升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真菌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或者多细胞(菌丝)

  2、有细胞核——真核生物

  3、营养方式——异养(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制作孢子印

  教学后记:

  1、新教材要求开发和运用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收集资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径,课前我已经布置了学生分小组调查,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小组课上汇报调查报告。

  2、在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围绕观察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实验组织教学活动,并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拓展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从而很好的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4、学生对显微镜掌握不熟练,导致课堂推进有些障碍,课堂预设内容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如能在问题预设方面再做些改进,课堂效果会更好。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说出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的形态、颜色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

  【教学重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以观察、讨论法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餐桌上会吃到芹菜等蔬菜,也会经常看到蘑菇、银耳、木耳等,仔细对比它们的形态,你想知道些什么信息呢?

  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蘑菇、银耳、木耳是植物吗?它们有根、茎、叶吗?为什么它们不是绿色的?

  师:蘑菇、木耳、银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样,它们没有根、茎、叶,没有叶绿素,不属于植物,而是属于真菌。那么真菌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真菌》。

  二、新知导学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师:真菌是多种多样的。(图片展示多种多样的真菌)观看图片,哪些真菌是你认识的?

  生:观察图片并指出自己所认识的真菌。

  师:这些真菌有些是多细胞的,比如:猴头菇、平菇、灵芝、冬虫夏草、牛肝菌等;也有一些是单细胞的,比如酵母菌。有的是可以食用的,如蘑菇(平菇、猴头菇)、牛肝菌等;有的是可以药用的,如灵芝、冬虫夏草等。这些真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二)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师: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面包、馒头、奶酪等发面食品都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酵母菌。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完成与实验相关的练习。

  生:完成实验,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实验:观察酵母菌

  目的: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的芽体。

  师:酵母作为一种真菌,它与细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们一起来比较观察。(展示酵母菌图片与细菌、植物细胞图片)对比观察:

  (1)酵母菌由哪些结构构成?

  (2)酵母菌和植物细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酵母菌和细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

  (1)酵母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构成。

  (2)与植物细胞相比,酵母菌没有叶绿体。

  (3)与细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师:那你能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吗?

  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成熟的酵母菌细胞会向外生出与自身相似的突起,这个突起就是芽体。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芽体会逐渐长大,脱离母体,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环境不适宜,酵母菌就会进行孢子生殖。

  2、霉菌的形态结构

  师:霉菌也是一种真菌。很多霉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发霉的食物,(展示发霉的食物)这就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霉菌的形态结构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实验。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认真进行实验,并完成相关练习。

  生:进行实验并将结论交流

  实验目的: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

  方法步骤: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其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青霉颜色呈_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

  师:霉菌的菌丝都是一样的吗?(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面的问题:图中序号代表什么结构?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真菌?青霉的细胞中有叶绿体吗?你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吗?

  生:(到屏幕上指出并讲解)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是营养菌丝。

  师:你认为这些菌丝有什么作用呢?

  生:营养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吸收营养。

  师:是的,霉菌的菌丝是由很多细胞首尾相连而成,属于多细胞真菌,这一点是和酵母菌不同的。霉菌的结构和酵母菌相似,也没有叶绿体,要靠吸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生存,属于异养生物。我们已经知道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那么霉菌的生殖方式又是什么呢?

  生:孢子生殖

  师: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青霉扫帚状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绿色孢子,青霉就是通过这些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夏天,发霉的面包也会发霉,这种霉菌叫做曲霉。曲霉气生菌丝的顶端膨大成球状,表面呈辐射状的着生着球形的孢子,曲霉就是用这些球形的孢子来繁殖的。可见,霉菌都是通过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3、蘑菇的形态结构

  师:蘑菇是一种大型真菌,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在哪里可以采到蘑菇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细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师:蘑菇由哪些结构构成?认真观察蘑菇的相关图片并阅读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蘑菇图片)

  (1)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蘑菇的菌体由菌丝构成,是多细胞的真菌。靠地下菌丝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机物;不含叶绿素,属于异养生物。

  师:蘑菇又是如何进行生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内容,试着描述制作孢子印的步骤。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1、选取较大的新鲜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杯。

  师:第二天,拿开培养皿(或玻璃杯)和菌盖,可以看到在白纸(或玻璃板)制作好的孢子印了。(展示孢子印图片)仔细观察,白纸上留下的孢子印是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排列形状呈放射状?

  生:讨论后将填空补充完整。

  师: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成熟后会散落下来,落到适宜的地方就会萌发出菌丝。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用孢子印制作的图画。(展示图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制作出更漂亮的图画。请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制作孢子印图画,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到班级群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比一比谁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图片):蛤蟆菌、毒红菇、花褶伞等。怎样鉴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辨别:1、颜色鲜艳,不生虫蛆;

  2、菌盖顶部有黏液或瘤状突起;

  3、受伤后变色,有腥、臭、辣、苦等气味;

  4、菌柄上有菌环。因此,对于从野外采回来的蘑菇,一定要仔细辨别,千万不要随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师:回忆酵母菌、蘑菇和霉菌的生殖,你能总结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吗?

  生:(观看图片并总结)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四)比较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征有哪些异同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酵母菌、霉菌和蘑菇,它们都属于真菌。对于真菌,你有哪些收获呢?(出示酵母菌、霉菌、蘑菇图片)你能把你今天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共同总结真菌的特征。

  三、精华提炼

  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生殖。

  四、典型试题

  1、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D)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有细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真菌特征的是(D)

  A、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和成形的细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霉菌是多细胞的,酵母菌是单细胞的

  C、真菌产生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板书设计】

  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异养出芽生殖

  霉菌: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蘑菇: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真菌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繁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所熟知的实际生活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分别对酵母菌、霉菌、蘑菇等常见真菌进行了观察探究,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真菌的特征,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酵母菌的各部分结构在显微镜下并不能全部看清,对青霉和曲霉的菌丝的观察也有一定难度。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探究实验,不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使知识更加明确,而且课堂气氛明显比在教室上课活跃。这是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优势,用鲜活的视频录像及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也避免了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师生的互动性较高。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教学方法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蘑菇和霉菌。

  (2)课件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剪刀、烧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

  (1)部分同学培养蘑菇和霉菌。

  (2)各种颜色的纸片。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在和谐、优美的自然中,有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别做着自己的贡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大自然的平衡。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类是什么呢?

  学生: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2、提出问题

  展示课题:第三节真菌

  教师:对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有部分同学亲手培养了一些真菌,还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3、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展示自己培养的蘑菇和霉菌。

  教师:蘑菇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属于一类大型真菌;桌面上的霉菌就不同了,它们比较微小,属于一类较小的真菌。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还有很多,你认识它们吗?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

  观看、认识、讨论交流

  教师:其中,很多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例如我们可以食用的有?有的药用价值很高,例如?是否所有的真菌都是有益的?由此,你还能联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真菌?

  2、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通过链接展示图片

  收集资料突出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些野生蘑菇的图片,资源共享分析蘑菇的生活环境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

  是日常生活中称为蘑菇的一些大型真菌,对于微小的霉菌,我们如何识别它们呢?

  3、青霉、曲霉的异同点

  观察,比较青霉、曲霉颜色上的不同。

  放大观察,比较青霉、曲霉形态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通过不同点,我们可以区分青霉和曲霉;而它们的相同点反映了所有多细胞真菌的主要特征:大多数真菌是多细胞的,菌体由菌丝组成,生有许多孢子。

  它们的细胞结构怎样?

  链接真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图。

  学生:观察比较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判断真菌的营养方式如何?

  教师:真菌细胞不断地从周围吸取有机物,形成许多菌丝,当长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在菌丝顶端产生许多孢子。孢子有什么作用?

  二、真菌的生殖

  模拟自然:探究真菌的生殖方式

  一起来活动:模拟自然界的风吹和震动,把装有霉菌的塑料袋放在手里,拍打几下,传给下一个同学,依次传给小组内的多个同学,然后观察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发现:塑料袋内弥漫着许多孢子,有许多粘附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孢子多而轻,容易被风吹散,在自然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真菌的孢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长出各种各样的真菌。例如,霉菌的孢子萌发长处霉菌,蘑菇的孢子萌发就会长处蘑菇。你想知道蘑菇的孢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观察孢子印的颜色和形态,了解不同的蘑菇孢子的颜色排列形态不同。

  当我们把这些孢子收集起来,散到一定的培养基上,就会栽培出蘑菇来。想知道蘑菇孢子的萌发过程吗?请我班培养蘑菇的小专家介绍蘑菇的成长日记。

  回顾与整理

  1、各种各样的真菌

  2、真菌的生殖

  练习与应用

  1、2

  探索与实践

  1、想进一步了解蘑菇的营养与美食吗?据真菌的营养保健作用设计美食方法。

  2、你想自己栽培蘑菇吗?请与栽培过蘑菇的同学交流。

  编写思路: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但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比较直观,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分解者一般都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用肉眼比较难看清,所以比较抽象,也比较难学。新教材提倡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学习,本节课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6

  【文本研读】

  细读《生物入侵者》,掘其文本特质以下:

  一,词语如“移民”“生物入侵者”“天堂”若干,披引号于身,齐聚一文,构成“华丽阵容”。“服饰"标明,这些词语在句段中并非用其本义,表其本身,而是用其比喻义,身份是客(喻)体,是把别的事物比作了它们。这种带引号标识的打比方,除了兼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效果外,更凸显表达的趣味性,简言之:有趣。

  二,几个中心自然段,每每用核心句陈述说明要点后,立即举上例子给予支撑,一例二例三例,不一而足,让人信服十分半点无疑义。全文运用举例子十多处,其效果亦可简言之:有力。

  三,本文虽为说明,但推出成语方阵,组成一道语言典雅的风景线。且看异国他乡安家落户为所欲为物竞天择……在语文课上赏玩美的语言风景是干自己的本分。语文课姓语,说明文概莫能外。

  四,生物入侵系大话题,科学原理(知识)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普及紧迫性。课文全举外国例,说外国情,不涉中国一言,不免有隔岸现火或远水不解近渴之疏离。有此缺口亦妙,我来补之,补之以本国我土入侵状貌 ,将课文内容简缩例子化,与鲜近新材料相并有机整合,由远而近,由人而我,激发虞思,培养科学精神,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导入——咄咄怪事(PPT展示)

  老师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老人到一家诊所就诊,讲了一件咄咄怪事,他在自家鱼塘捧水洗手,冷不防从鱼塘里跳起一条鱼咬到他的中指,并且死死咬住不放,他吓坏了,把鱼弄死,死鱼才松了口,就立马来诊所诊治。医生听了十分惊奇,一边给老人治伤一边问老人,这条鱼颜色鲜艳,非常好看,是不是?老人说是;你最近在鱼塘除了看到这种鱼,你养的其它鱼种很少看到了是不是,老人说是;这种鱼过去养在鱼缸里的,是老外鱼对不对,老人很惊奇说你怎么知道的,这是我儿子旅游时从国外带回来的,先是养在鱼缸里,我看它好看,想养在鱼塘里让它繁殖赚钱。医生说你鱼塘是死水还是活水,老头说是死水,与外界是隔离的,医生说还好,总算没酿成大灾祸。你的鱼塘保不住了,得赶紧上报渔业部门。老人问为什么?同学们也一定在心里问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而后化解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体会成语之美,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1、回答导入中设置疑问:假如你是医生,你来回答老人所问“为什么?”

  2、自然段标序读课文。

  3、把课文中的成语找出来,说说在文中的意思,用其中两个或三个说一段话。

  异国他乡 安家落户 为所欲为 与日俱减 在劫难逃

  啸聚山林 五彩斑斓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4、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读文填空:

  第一部分(1):引出 ,并解说涵义。第二部分(2、3、4) :介绍生物入侵者之特征,重点说明生物入侵者_______ ____ _ 。第三部分(5):明确生物入侵者增多的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6、7)生物学家、生物学生态学界学者___ _ 。 第五部分 (8):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 。

  读懂说明金钥匙:倒读课文一两遍,课后题目来考参。核心语句划划划,关键词语圈圈圈。(何谓核心句?指文章中的.首括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结尾句、提问句和概念定义句等。)

  根据上面理解明确说明顺序: 。

  三体会重要说明方法的效果与作用。

  1、对于作者的一些说法,比如第8段中“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措施”,你认可不认可?信不信?为什么?

  明确:举例子的效果:具体有力 ,使人信服。

  追问举例子的作用:运用的举例子说明方法,举 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 ,使人信服。

  2,第3段和第8段放一起比较,加双引号的词语比较多。你更喜欢哪一段的说明的语言?为什么?

  明确:加双引号的词语是打比方的新长相。其效果:生动形象,增加趣味。

  追问打比方的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 比着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增加说明的趣味。

  3、同桌合作,寻找并体会课文中若干举例子、若干打比方,说明其作用。

  四,回应导入,兴趣阅读:了解食人鲳及我国生物入侵的相关信息。

  1、前面我们学习情绪高涨,效果显著。现在,我们继续关切并深入了解有关 《生物入侵者》的 信息。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这鱼到底是什么来头?在网络上,记者查到了和这条鱼一模一样的食人鱼的资料。这种食人鱼(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鱼、食人鲳,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鱼。它们通常有15~25厘米长,最长的可达40厘米。食人鱼具有尖利的牙齿,据说能够轻易咬断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发现猎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鱼群可以在10分钟内将一头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当地人用它们的牙齿来做工具和武器。亚马逊河、圭亚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鱼经常出没的场所。

  材料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通过邮包进入我国。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我国各邮路口岸共截获禁止进境物品1.17万批次,其中检测出的有害生物达到1127批次……外来入侵物种的日益增多,使得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日前于山东青岛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万方浩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更是达上千亿元……目前入侵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物种已达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

  读了课文与上面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与思考?生物入侵动物凶猛,作为中学生的你,你能身体力行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说明内容 金钥匙

  引出话题生物入侵者并解释 找自然段中心句

  明晰例举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径 找承上启下过渡句

  专家对生物入侵者所持不同态度 找关键句与关键词

  世界各国生物入侵者采取措施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具体有力 使人信服

  打比方 生动形象 增加趣味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植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应用,并对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的实验进行探讨,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井对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尝试区别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

  (4)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1

  (3)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从探究实验事实中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3)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3.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难点 1.植物有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3.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五、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再加上有性生殖的有关知识在初一中学过,所以在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周观察几种身边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2.准备课件

  3.收集关于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以及无性生殖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资料。

  学生准备:

  在上课前观察几种身边常见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七、课时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延续,并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 3

  不死,更不是吃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呢?

  学生:人的生殖和发育,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师:除此之外,生物界还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学习有关植物的生殖。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注:教师出示挂图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演示如下:

  (春天,草长莺飞,鲜花开放的景象。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特写映于画面,紧接着是花骨朵徐徐开放,辛勤的蜜蜂在花中采蜜、传粉,花瓣纷纷凋谢等一系列画面的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花开花落,似水流年,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却往往伴随着伤感,我们的放映结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向我们告别了。那我们应该真的伤感吗?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么?她是如何完成的?

  学生:她的使命是孕育种子,繁殖下一代。她通过传粉受精作用 4

  完成。

  教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桃花的结构(大屏幕展示桃花的结构,学生先复习讨论一下,然后回答各部分名称。出示子房结构,复习子房结构。)。

  教师: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热蕊),当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得过程,就完成了传粉,(屏幕展示传粉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学生复习。)传粉完成后,花粉粒发生什么变化呢?(大屏幕展示受精过程)

  教师追问:谁能更详细地向大家解说一下呢?(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达到胚珠。当花粉粒破裂释放出精子后,精子顺着花粉管进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谢,唯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看课本p2的图表,并填写。

  教师:课后问题:1、桃子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种子)

  2、种子中的那部分结构发育成新个体?(胚)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8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一下人类的起源是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的进化而来的。

  2. 明白古人类化石以及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异同点。

  2. 了解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1. 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 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受精卵发育视频,细胞分裂过程动画,自制的染色体复制模型,大小不同的土豆块,稀碘液,小刀,烧杯,镊子等。

  创设情境: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教师总结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一)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学生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简单介绍。

  教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交流: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回答。

  1. 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2. 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 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 mL,无语言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阅读: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讨论回答: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1. 就“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2.“后来的古人类”用图4-3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后来的古人类”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后来的古人类”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1. 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2.“后来的古人类”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后来的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1. 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3.“后来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技能训练:区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观点,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主观性。阅读教材第六页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环境的变化

  2.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

  3.人类的进化过程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法制教育渗透)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说明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不速之客──猫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⑵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⑴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三、局部揣摩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课文练习”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启发思考:预防、治理、利用。

  五、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城市或乡村“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使云南滇池死掉,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在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对生物入侵的认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 (漂浮)

  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 爬行 奔跑 跳跃

  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 (滑翔)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1、有利于个体生存

  2、有利于种族繁衍

  学生学校情况

  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事先布置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的`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讨论

  1、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

  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3、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燃料。

  4、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可以主动改变自己身体的位置,有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有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有利于有效躲避天敌的危害。

  “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活动问题展开讨论。有条件时可利用多媒体提供资料学习。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完成运动的器官、运动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相的适应。

  标题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习:

  本节课是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习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二组讨论。

  教学重点:

  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一、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生物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初一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凡事都想知道个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

  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和加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4.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培养: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三、情感教育:

  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关系。

  3.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法设计:

  启发式引导、交互式交流、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活动:

  1.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初一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2.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稀释的碘液。

  3.制作CAI课件。

  二、学生活动:

  1.准备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水彩笔各一支。

  2.采集五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其中必须要有松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展示五张图片(海带、苔藓、桫椤、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结种子?

  板书:第二节 种子植物

  提问:这些植物的种子结构是相同的吗?通过下面的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提示:在动手观察之前先阅读P83—P84实验内容。

  提醒注意:观察种子结构的基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板书:菜豆种子的`结构

  强调:菜豆种子的子叶是2片,且肥厚,储存营养物质。

  板书:玉米种子的结构

  强调:玉米的子叶只有l片,瘦小,不储存营养物质

  小结:种子的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它是幼小的生命休,是种子结构的最重要部分。

  提问:你想知道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植物分布更广,种类更多的原因吗?

  小结:低温、干燥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延长。

  过渡:种子植物的种类的确非常的繁多,你能说出下列种子植物中哪些种子有果皮,哪些没有吗?

  小结: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被分为二大类

  板书:

  1.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

  演示:一组图片(如银杏、冷杉、塔柏、马尾松、罗汉松、法国梧桐、女贞、夹竹桃、茶花、石榴等),以校园或本地公园植物为主。

  播放录像:蒲公英、鬼针草、杨、柳、竿彬等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小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总结:放CAI课件(内容: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及两种种子结构的比较)

  反馈:出示抢答题

  学生通过识图自己总结山种子植物的概念。(启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请两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收集的五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并介绍它们的名称。(角色互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新信息。)

  (启发思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学生统一将胚芽涂成黑色、胚轴涂成黄色、胚根涂成绿色、子叶涂成红色。(通过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请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给予评价,并评价自己的实验效果。最后得出菜豆种子的结构。(通过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步骤同上(学生在玉米种子上涂色、展示“作品”、评价、总结)(再一次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分组讨论:P841、2、3、4题,并将

  答案填在书上,(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阅读P84第一段。(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别实物(小麦、蚕豆)。比较它们的寿命,谁长谁短?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收集的花生、豆角、松子、白果、苹果、橙等实物

  学生答:(略)

  请十位同学快速判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考查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看录像,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来充当老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略)(角色互换,逐步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请一学生对剩余内容进行总结。(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学生抢答:(略)(通过抢答的形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板书提纲

  一、种子植物:

  1.菜豆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结构:

  种皮 果皮和种皮

  胚芽 胚芽

  胚轴 胚轴

  胚根 胚根

  子叶(2片) 子叶(1片)

  胚乳

  二、种子植物的分类:

  1.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保护。

  2.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中。

  3.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种类更多。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解释气孔开闭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

  (1)教师制作好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并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预习课本《观察叶表皮的'气孔》实验。

  (2)教师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表皮的气孔》的材料用具:蚕豆叶片、镊子、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

  (3)教师准备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教材分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苏科版九义课标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8章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第1课时,本课时教学主要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和部位,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蒸腾作用的意义,为下一课时《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打下伏笔。

  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1.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

  2.气孔的开闭原理:保卫细胞吸水,气孔打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3.气孔的作用:叶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2.降低叶表面的温度,防止叶片灼伤。

  3.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能力目标(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实验,多媒体课件,培养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能够迅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并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通过学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明白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好奇心。适于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然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知识经验,再通过一些直观手段,使学生在鼓励、点拨、启发和建议下通过自己的亲自观察、探究掌握知识。所以本节课从八年级的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知识基础来看,已初步的知道一些性状、基因、变异等等,那么可以让学生来构建本节的知识,并适当的引导,设疑使学生自己归纳出性状、相对性状。

  教材内容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人们对遗传与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然后随着科学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学生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对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有所认识。它既是复习前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又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现象、实验进行思考与分析,以主动形成对遗传变异的`认识,体现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近几年来,贴在崔永元身上的标签已经从“央视名嘴”变成了“反转基因斗士”。和方舟子在微博论战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度闹到对簿公堂;之后又自费百万前往美国拍摄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的纪录片,并公开叫板农业部“管不住转基因泛滥就下台”,还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卢大儒展开舌战,你来我往激烈过招好几天……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转基因食品和基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一个狗的家庭,狗妈妈和与她孩子的相貌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特征,而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

  (二)、遗传和变异小组合作讨论:别介绍自己与父母的异同点,结合课本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1、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分别属于什么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什么实现的?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小组合作探究,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三)、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你来表述我来猜——猜猜我是谁?”。一位同学描述班里其中一位同学的特征,大家根据描述猜出是谁。这里如何如何去辨认这么多同学的呢?其实我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血型、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我们可以根据性状来区分不同的生物体。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完成26页“观察与思考”中的问题。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

  (1)耳朵有没有耳垂?

  (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投影展示生物的相对性状。讨论: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四)、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阅读教材27页“资料分析”,观察有关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2、控制这个性状的是什么基因?

  3、说明基因和性状之间是什么关系?

  4、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5、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转基因超级鼠转基因超级鼠实验过程图解,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小组合作讨论:性状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吗?萝卜提出问题:萝卜根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为何不同?这说明生物性状的不同还受什么影响?性状除了受基因的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学生举例:

  (五)、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转基因鼠属于转基因生物,你能说出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吗?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一词的最初来源是英语“Transgenic Organisms”,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rDNA)刚开始应用于动植物育种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本课开始介绍了崔永元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上以及转基因生物的克隆上产生了较强的社会争议,请发表自己的看法。转基因技术给人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对翅膀,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转基因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毁灭人类。

  (六)、课堂小结本课通过观察图片,针对每种性状对比其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认识到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存在的差异,并且明确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通过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了解了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并明白了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基因是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板书设计:

  七、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

  八、资源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备课资源

  创新点: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发现教学方法和画遗传分析图谱方法的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饶有兴趣的开展教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通过创设各种情景,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构建生生和师生的多边关系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体验思、辩、解的过程,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我校提倡的“和悦课堂”的特色。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栖动物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两栖动物?其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与环境有关吗?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青蛙(frog)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amphibian)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于累进化来的。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了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不仅要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要回到水中,二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06-1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经典]《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08-29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3-13

【热】生物教学设计02-25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热门】02-23